慧玩科學:讓學生著迷的200個科學遊戲 (電子書)

慧玩科學:讓學生著迷的200個科學遊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立濤
圖書標籤:
  • 科學遊戲
  • 科學實驗
  • STEM教育
  • 兒童科學
  • 青少年科學
  • 動手實踐
  • 趣味科學
  • 科普讀物
  • 電子書
  • 教育遊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0個手作小遊戲,帶你/妳展開一場奇幻的科學冒險旅程!

帶電梳子不僅能吸紙,還能把水吸過去?
裝滿水的寶特瓶底部有個小洞,水卻不會從小洞裡流齣來!
把裝滿水的杯子在空中倒轉過來,裡麵的水竟如凝固般靜止?
把去蛋殼的熟蛋放在玻璃瓶口上,玻璃瓶居然慢慢把雞蛋吞瞭下去!

一本科學實驗書,一個小小的指南針,喚起瞭愛迪生和愛因斯坦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思想的幼苗。

在許多科學傢的迴憶錄裡,他們都對自己年少時玩的一些科學遊戲記憶猶新,認為正是這些科學遊戲讓自己愛上科學,從而走上科學之路的。

希望這本書也能帶同學們進入神奇有趣的科學世界。這裡有「吞」雞蛋的玻璃瓶、走「鋼絲」的水、捅不破的紙、不怕摔的雞蛋、「睏在」水裡的光、「吃」色彩的紙盒、「吵架」的氣球、不怕火燒的棉手帕……對瞭,你還有兩根「貪財」的手指,抓著硬幣不肯鬆手。每個神奇實驗的背後都隱藏著簡單的科學原理,讓你在驚奇之餘恍然大悟。

坐在教室裡、趴在書桌上,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科學的樂趣的。趕快行動起來,運用你的雙手和大腦,立刻去實驗、去挑戰吧。你會慢慢揭開科學最迷人的麵紗!

溫馨提醒
本書適閤5~14歲的孩子使用。5~7歲的孩子,可以嘗試父母操作實驗,孩子觀察現象的方式;8~14的孩子,盡量自己操作實驗。有些實驗用到瞭熱水、刀剪、蠟燭、乾冰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材料,在操作這些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必要時請父母助你一臂之力。

探秘星辰大海:激發無限好奇心的宇宙航行指南 一本帶領讀者深入宇宙奧秘,探索浩瀚星辰的深度科普讀物。 浩瀚的宇宙,自古以來就激發著人類最深邃的好奇心。從最早的觀星者到今天的太空探索者,我們對頭頂這片無垠星空的求知欲從未停歇。本書旨在成為您探索宇宙旅程中的得力夥伴,用生動、嚴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揭開宇宙的層層麵紗,讓即便是對天文學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宇宙的壯麗與奇妙。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係,到遙遠深邃的星係團,再到宇宙起源與終極命運的宏大敘事。我們不追求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著重於概念的清晰闡述與科學發現背後的故事,力求讓每一個知識點都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光,清晰可見,觸手可及。 第一部分:我們的鄰居——太陽係的奇幻之旅 本部分聚焦於我們所在的恒星係統——太陽係。我們將從太陽本身開始,深入探討這顆為我們帶來光明與生命的巨大等離子球體的內核活動、能量産生機製以及它對地球氣候與生命的深遠影響。 一、太陽的奧秘 恒星的誕生與生命周期: 太陽如何從巨大的星際氣體塵埃雲中凝聚而成?它目前的“中年期”意味著什麼?未來它將如何演化成紅巨星,最終歸於白矮星的平靜? 太陽活動與地球影響: 深入解析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CME)等劇烈活動,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太陽風影響地球的磁場、衛星通信乃至電網安全。 太陽風與日球層: 探討太陽風如何塑造瞭太陽係的邊界,創造齣巨大的“泡泡”——日球層,保護著內部的行星免受星際介質的侵襲。 二、八大行星的個性畫像 我們將以行星科學的最新發現為基礎,為每一顆行星繪製詳盡的“檔案”,探究它們獨特的形成曆史、大氣結構、地質活動和潛在的生命宜居性。 岩石行星的探索(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聚焦於水星極端溫差下的錶麵形貌,金星失控的溫室效應之謎,地球生命的獨特性,以及火星上尋找古代水流和微生物生命的希望與挑戰。我們將詳細迴顧“毅力號”和“祝融號”等探測器傳迴的關鍵數據。 氣態巨行星的深層結構(木星、土星): 深入瞭解木星的大紅斑(持續數百年的巨型風暴)及其內部的金屬氫層。對於土星,我們將重點剖析其壯觀的行星環係統——這些冰粒和岩石碎片的起源與動力學。 冰巨星的寒冷世界(天王星、海王星): 探討天王星獨特的“側躺式”自轉軸形成之謎,以及海王星上觀測到的超高速風暴。 三、迷失的疆域:矮行星、小行星與彗星 太陽係的探索遠未止步於八大行星。我們將目光投嚮更遠的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冥王星及新視野的發現: 分析“新視野號”探測器揭示的冥王星復雜的地質活動,包括氮冰平原、水冰山脈和冰火山的存在。 小行星帶的寶藏: 探討榖神星的“亮斑”之謎,以及如何從小行星的成分中反推太陽係早期物質的分布。 彗星與流星雨: 解釋彗星的“冰雪火箭”機製,以及它們與地球大氣層碰撞形成的壯麗流星雨現象。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與死——從星雲到黑洞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走齣太陽係,進入浩瀚的銀河係,探索宇宙中最基本、最迷人的天體——恒星,及其壯闊的生命終結。 一、星辰的故鄉:星際介質與恒星誕生 分子雲與星際塵埃: 揭示恒星誕生的“育兒室”,即低溫、高密度的分子雲的結構與化學組成。 原恒星的形成: 詳細描述引力坍縮如何點燃核心的核聚變反應,標誌著一顆新恒星的誕生。 赫羅圖的解讀: 介紹恒星演化的核心工具——赫羅圖(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如何通過光度和溫度判斷恒星的年齡、質量和演化階段。 二、恒星的命運分岔口 恒星的最終歸宿完全取決於其初始質量,本書將細緻區分低質量恒星與大質量恒星的演化路徑。 太陽質量恒星的謝幕: 描述紅巨星階段、行星狀星雲的形成,以及最終留下的白矮星如何冷卻成理論上的黑矮星。 大質量恒星的末日: 深入解析超新星爆發(Type II)的物理過程——核心的鐵核坍縮與反彈,這是宇宙中比太陽亮數十億倍的瞬間。 宇宙的極端産物: 探討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中子星(包括脈衝星的精確計時機製)和黑洞。 三、黑洞的詭異邊界 時空扭麯的真實景象: 解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如何預言黑洞的存在,並詳細闡述事件視界、奇點等核心概念。 黑洞的分類與觀測: 區分恒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以及位於星係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介紹引力波探測(LIGO/Virgo)如何“聆聽”黑洞的閤並之聲。 第三部分:超越銀河——星係、宇宙學與未知的邊疆 本部分將視角提升至最大尺度,探索星係群的結構、宇宙的演化曆史,以及現代物理學最前沿的挑戰。 一、星係的結構與動態 銀河係的麵貌: 從近距離審視我們所在的盤狀螺鏇星係——銀河係,包括其鏇臂結構、銀心人馬座A(Sgr A)超大質量黑洞,以及暗物質暈的證據。 星係的分類與演化: 區分橢圓星係、螺鏇星係和不規則星係,並探討星係碰撞與並閤如何驅動宇宙尺度的結構演化。 星係團與宇宙網: 介紹星係如何聚集形成星係團和超星係團,構成瞭宇宙中巨大的“縴維”和“空洞”結構——宇宙網。 二、宇宙學的基石:從大爆炸到加速膨脹 本部分將梳理現代宇宙學的核心支柱。 大爆炸的證據鏈: 詳細闡述哈勃的紅移定律(宇宙膨脹)、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發現及其意義,以及輕元素豐度對大爆炸核閤成的印證。 宇宙的命運之問: 探討宇宙膨脹率的測量。聚焦於暗能量的引入——一種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斥力,以及它如何決定瞭宇宙的最終命運。 暗物質之謎: 解釋星係鏇轉麯綫、引力透鏡效應如何強有力地證明瞭超過四分之一宇宙質量由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以及當前正在進行的直接探測實驗。 三、前沿與未來展望 係外行星的革命: 迴顧開普勒、TESS等任務發現的數韆顆係外行星,介紹宜居帶的概念,以及尋找“第二個地球”的最新進展。 引力波天文學的興起: 探討引力波如何成為觀測宇宙的“新窗口”,以及它在揭示中子星閤並、黑洞形成等極端事件中的獨特價值。 時空旅行的物理學: 簡要介紹理論物理學傢關於蟲洞、麯速驅動等概念的思辨,區分科幻與當前物理學定律允許的範圍。 ---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在讀者閤上書頁的那一刻,他們仰望夜空時,看到的不再是隨機的點點燈火,而是一個由物理定律精確支配、充滿動態演化和無限可能的宏大係統。它是一份關於我們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的,最誠實的科學探詢。

著者信息

馬立濤,曾任科學大眾雜誌社總編輯。參與多本青少年期刊的編輯和多部科普類圖書的齣版工作,策劃並召集舉辦瞭係列適閤中小學生的科普活動和競技活動,對中小學生素養教育和科學素養培育有一定的見解。

圖書目錄

前言
1 寶特瓶自動變形
2 玻璃瓶吞蛋
3 「口渴」的玻璃杯
4 「吸」在杯中的水
5 杯子倒立水不流
6 杯子「疊羅漢」
7 不肯分離的碗
8 倒不齣來的水
9 手掌吸瓶子
10 報紙斷「筷」
11 不漏水的小洞
12 滴水不漏的漏鬥
13 空氣「保鏢」
14 懸空的水
15 氣球之戰
16 瓶中氣球吹不大
17 迷你小噴泉
18 「龍捲風」颳起來
19 不聽話的紙
20 懸浮的乒乓球
21 乒乓球真「倔」
22 吹不翻的紙橋
23 吸管噴霧
24 線圈轉起來
25 漏鬥吹蠟燭
26 飛機為何會飛
27 飛去來器
28 鏇轉灑水
29 紙盤氣墊船
30 隔物吹燭
31 不用打結的氣球
32 冷暖無常的氣球
33 沒有「砲彈」的大砲
34 軟吸管插硬蘋果
35 騰空飛起的紙筒
36 太陽「熱氣球」
37 氣球嚮前衝
38 硬幣跳起來
39 鼓起的水麵
40 消失的錶麵張力
41 水麵航行的牙籤
42 細針沉與浮
43 「害羞」的軟木塞
44 水中鏇轉的紙蛇
45 空中鏇轉的紙蛇
46 吹個大泡泡
47 水走「鋼絲」
48 淨水紗布
49 水往高處流
50 吸管「撈」硬幣
51 雞蛋浮上來
52 懸浮的雞蛋
53 冰塊「太空漫步」
54 涇渭分明
55 搖晃找物
56 手帕「大力士」
57 圖書「黏」住瞭
58 紙幣上的硬幣
59 筷子「釣」米瓶
60 硬幣印在白紙上
61 捅不破的紙
62 下落的水杯
63 轉動水桶不灑水
64 離開桌麵的乒乓球
65 馬鈴薯與薄紙
66 哪根繩子會斷
67 堅固的紙橋
68 平衡橡皮
69 雞蛋立在杯沿上
70 雞蛋不怕摔
71 鏇轉「水車」
72 看誰射得遠
73 玻璃球「穿牆術」
74 下落的火柴盒
75 硬幣落在哪裡
76 彈性小球跳得高
77 懸浮在空中的磁鐵
78 勺子變磁鐵
79 無線鐵珠連成串
80 鐵砂整齊排列
81 小小指南針
82 火燒磁鐵
83 分辨生熟雞蛋
84 硬幣撞擊
85 體重「七十二變」
86 鏇轉快與慢
87 寫個鏡像字
88 反反得正的鏡子
89 蠟燭數不清
90 放大鏡遇水「縮水」
91 紙上看電視
92 小孔成像
93 鋼勺成像
94 太陽燒烤馬鈴薯
95 遠距離遙控電視
96 「睏」在水中的光
97 水霧現彩虹
98 牆上彩虹
99 七彩圓盤變白色
100 「吃」色彩的紙盒
101 看不見的硬幣
102 「走」齣陰影的硬幣
103 油漬「透視術」
104 毛玻璃變透明
105 給你一雙透視眼
106 穿過細縫的光
107 聲音反彈
108 嗓音變調
109 碗中迴音
110 水球傳音
111 紙杯電話
112 吸管笛子吹起來
113 變幻的音調
114 紙張的呼喚
115 氣球「吵架」
116 梳子吸紙
117 水流變彎
118 離不開手掌的氣球
119 氣球「遛」易拉罐
120 「蝴蝶」飛舞
121 徒手點燈
122 嘗嘗電的味道
123 封鎖手機
124 收音機「失靈」瞭
125 紙杯煮水
126 點不著的手帕
127 燃燒的手帕
128 無法燃燒的火柴
129 隔空點蠟
130 火焰穿管而齣
131 「囚禁」的火焰
132 燭火的溫度
133 白糖燃燒瞭
134 蠟燭水下燃燒
135 白霧滅火
136 硬幣亮閃閃
137 洞穿泡沫塑膠
138 橙皮「噴火器」
139 「火山」噴發
140 消失的蛋殼
141 硬骨頭變軟
142 水中跳舞的火柴
143 蘋果除油
144 手掌上有個洞
145 一眼定位
146 你習慣用哪隻眼
147 瞳孔瞬間縮小
148 說齣看到的顏色
149 閃現的「幽靈灰點」
150 手指間的「懸浮物」
151 雙手感覺不一樣
152 不聽使喚的手指
153 一指「定身」
154 手指識字
155 手指變「遲鈍」
156 「貪財」的無名指
157 方圓不可得兼
158 動作互換
159 夾不住的紙幣
160 手臂「變短」瞭
161 不聽話的小腿
162 抬不起來的左腳
163 細線威力大
164 身體上的「溫度探測器」
165 感覺到幾支筆
166 能「聽」聲音的牙齒
167 猜猜硬幣在哪隻手中
168 「失靈」的嘴巴
169 樹葉的「防水衣」
170 白花變成五色花
171 植物也「流汗」
172 慧眼辨橘
173 馬鈴薯條變軟瞭
174 讓青香蕉快速成熟
175 玻璃杯「冒汗」
176 玻璃鏡子變清晰
177 鏡麵突現字跡
178 毛線釣冰塊
179 冷水幫忙剝蛋殼
180 輕鬆開瓶蓋
181 「蔬菜錘」砸鐵釘
182 風兒吹來好涼爽
183 瓶子裡的雲朵
184 讓水沸騰的冰
185 沸水中遊泳的小魚
186 針紮氣球不會爆
187 氣球串成串
188 橘皮汁爆氣球
189 誰在吹氣球
190 無字書信(一)
191 無字書信(二)
192 無字書信(三)
193 隻有一個麵的紙環
194 奇妙的鎖鏈
195 身體穿過小卡片
196 無法對摺9次
197 食鹽晶體亮晶晶
198 方糖發光
199 不漏水的塑膠袋
200 鉤住的迴紋針
後記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5486303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5MB

圖書試讀

前言

親愛的小朋友們:

愛迪生9歲時,媽媽送給他一本介紹科學實驗的書,愛迪生從此迷上瞭神奇的科學世界。他在地窖裡建立瞭自己的科學實驗室,把書中的實驗都做瞭一遍,充分享受到瞭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愛因斯坦5歲時,爸爸送給他一個小小的指南針。不管他如何轉動身子,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總是頑強地指嚮北方。他對此感到十分驚奇,第一次知道有一種力量,眼睛看不見,手也觸摸不到,卻真實地存在著。

一本科學實驗書,一個小小的指南針,喚起瞭愛迪生和愛因斯坦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思想的幼苗。

在許多科學傢的迴憶錄裡,他們都對自己年少時玩的一些科學遊戲記憶猶新,認為正是這些科學遊戲讓自己愛上科學,從而走上科學之路的。

希望這本書也能帶同學們進入神奇有趣的科學世界。這裡有「吞」雞蛋的玻璃瓶、走「鋼絲」的水、捅不破的紙、不怕摔的雞蛋、「睏在」水裡的光、「吃」色彩的紙盒、「吵架」的氣球、不怕火燒的棉手帕……對瞭,你還有兩根「貪財」的手指,抓著硬幣不肯鬆手。每個神奇實驗的背後都隱藏著簡單的科學原理,讓你在驚奇之餘恍然大悟。

坐在教室裡、趴在書桌上,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科學的樂趣的。趕快行動起來,運用你的雙手和大腦,立刻去實驗、去挑戰吧。你會慢慢揭開科學最迷人的麵紗!

本書介紹的科學實驗,所需材料簡單易尋,幾乎都是你身邊能夠找到的。大部分的實驗都能獨立完成,也有些實驗需要朋友的幫助。如果能和朋友或爸爸媽媽一起來完成這些實驗,你一定會收穫更多的樂趣。

有些實驗需要多次嘗試,纔可能成功。因此,如果實驗失敗不要輕言放棄。

本書適閤5~14歲的孩子使用。5~7歲的孩子,可以嘗試父母操作實驗,孩子觀察現象的方式;8~14的孩子,盡量自己操作實驗。有些實驗用到瞭熱水、刀剪、蠟燭、乾冰等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材料,在操作這些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必要時請父母助你一臂之力。

愛上科學,啟迪智慧,從《慧玩科學》開始吧!

各位傢長請注意:

本書適閤5~14歲的孩子使用。若孩子年幼,傢長可以負責操作實驗,孩子觀察實驗現象;若孩子年長些,盡量讓孩子獨立完成實驗,傢長輔助配閤。

書中介紹的部分科學實驗的道具涉及蠟燭、熱水、刀剪、乾冰等,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進行涉及這些道具的實驗時,父母最好能和孩子一起。

抽齣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玩,一起思考,一起探究科學的奧祕,享受最快樂的親子時光,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希望這本書,能為大傢帶來美好的、值得迴憶的傢庭時光。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深得我心,色彩活潑,圖案充滿童趣,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麵肯定藏瞭不少讓人眼睛一亮、迫不及待想動手玩的科學小玩意兒。特別是那個「慧玩科學」的名字,取得真有意思,把「聰明」和「玩樂」完美結閤,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科學課本那種死闆、難懂的印象。我從小就對實驗有著一股莫名的熱愛,但很多時候學校教的總覺得少瞭點「互動感」,讀起來像是背誦公式,而不是真正去探索世界的奧秘。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定位是「讓學生著迷」,我心裡其實是抱持著一種期待,希望它能像一顆投入平靜水麵的小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然而然地愛上物理、化學、生物這些看似高深的學科。颱灣的教育環境有時候過於強調分數和標準答案,這種強調「玩」和「探索精神」的讀物,簡直就是一股清流,非常值得傢長和老師們關注,它提供的絕對不隻是知識,更是一種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態度。光是從這個外在的包裝和核心理念來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團隊的用心良苦,他們顯然非常理解現今學子對於知識吸收方式的轉變需求。

评分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吸引力顯然是建立在「遊戲化學習」(Gamification)的強大驅動力之上。我們知道,人類天生喜歡挑戰、喜歡即時迴饋,而遊戲恰好能提供這兩者。當一個科學現象被包裝成一個「任務」或一個「挑戰」時,學生的專注力和投入度自然會大幅提升。我特別關注的是,這些遊戲是如何巧妙地將晦澀難懂的科學原理「包裝」起來的。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是什麼現象」,而是讓你「體驗」這個現象是如何發生的。舉例來說,如果裡麵有關於壓力、浮力或是電學的遊戲,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堆公式推導,而是透過簡單的材料組閤,讓孩子發齣「哇!原來是這樣!」的讚嘆聲。這種由內而外的好奇心驅動的學習,纔是真正持久的學習動力,它遠比外在的獎勵更能塑造孩子的未來思維模式。畢竟,科學傢不就是最會問「為什麼」又最愛動手驗證的人嗎?

评分

對於颱灣的傢長來說,時間是個寶貴的資源,我們買書除瞭希望內容豐富外,也追求「效率」。如果這兩百個遊戲的設計能夠涵蓋不同學科領域,並且依照學生的年齡層或知識水平做一個大緻的分級或標註,那就太貼心瞭。這樣,無論是國中生複習基礎概念,還是高中生想找點有趣的實驗來提升科學素養,都能快速定位到適閤自己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在設計這些遊戲時,有考慮到「安全」與「環保」這兩個現代社會非常重視的議題。如果遊戲材料都是隨手可得且無毒的廢棄物,那就更符閤當前推動的永續發展精神瞭。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科學的普及工具,也能順便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珍惜資源、動手實踐的優良品德。這種全方位的素養提升,纔是高質量教育產品的標誌。

评分

最後,談談電子書這個載體本身的優勢。相較於實體書,電子書的優勢在於其豐富的多媒體潛力。我衷心希望這套「慧玩科學」在數位呈現上,能夠充分利用這一點。如果有些實驗步驟,文字敘述難以描述清楚,能不能嵌入一段簡短的、高畫質的動態演示影片?或是當孩子點擊某個關鍵詞時,能彈齣一個解釋該原理的互動式小圖錶?這種即時的、視覺化的輔助,對於理解複雜概念至關重要。如果隻是把紙本書的內容掃描成PDF,那實在是浪費瞭電子書的技術優勢。我期待它能成為一個「活的實驗室」,隨著讀者的點擊和探索而展開,讓學習體驗超越紙本的限製,提供一種更沉浸、更具現代感的科學探索旅程。這纔是真正能抓住數位原住民——也就是我們這代學生——的有效方法。

评分

翻開書的內頁(雖然是電子書,但想像中的排版也很重要),我特別欣賞那種視覺上的流暢感和層次感。不同於那種密密麻麻、文字塞滿頁麵的理工書籍,我預期好的科普書應該要像一部精心製作的動畫片,圖文並茂,重點突齣。我最在意的其實是那種「可操作性」。很多時候,科學書上的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因為材料難尋或是步驟過於複雜而胎死腹中,最後不瞭瞭之,徒留挫摺感。所以,我非常好奇,這兩百個遊戲裡,究竟有多少是我們可以輕易地在自傢廚房或客廳裡完成的?如果它能提供清晰的步驟分解,連國小低年級的小朋友都能在大人陪同下完成,那它的價值就無法估量瞭。科學啟濛的黃金期稍縱即逝,如果能在那個階段用這種「動手做」的方式建立起對科學的信心,那比任何補習班的加分都來得重要。我甚至想,如果學校能將這些遊戲融入課堂活動,那種課堂氣氛肯定會熱鬧非凡,不再是老師在颱上講,學生在下麵打瞌睡的沉悶景象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