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 (電子書)

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翎君
图书标签:
  • 美国史
  • 中国史
  • 政治史
  • 外交史
  • 民国史
  • 南北分裂
  • 军阀混战
  • 中美关系
  • 政治研究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論述1917至1928年民國史上的分裂時期,美國與南北兩政府的關係;從承認北洋政權到承認南京政府之間的演變,美國對中國政治的回應與涉入。由於近代以來中美友好關係的傳統,使得中國人對美國普遍存有怕又愛的心理;本書主要利用美國國務院出版的外交檔案,試圖剖析美國與中國南北政權實質關係的基礎,以及美國對華政策中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百年風雲中的變革與挑戰: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格局的深度剖析(1928-1949)》 前言:歷史的十字路口 本書聚焦於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其動盪且決定性的時期——自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統一(1928年)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這二十餘年間,中國經歷了從軍閥割據到一黨主導,從抗擊外侮到內部決戰的複雜轉型。不同於對單一事件的側重,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結構性的視角,探討圍繞國家主權、意識形態競爭以及社會現代化諸多面向的政治角力。我們將深入考察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政治力量如何進行重塑、融合與最終的對抗。 第一部:國家建設與威權的確立(1928-1937) 第一章:南京國民政府的建構與合法性危機 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將其政治權威從形式上的「統一」轉化為實質的國家控制。本章首先分析了國民黨如何利用其在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中的歷史功績,確立其在法理和道義上的統治地位。然而,這種合法性從一開始就受到內部的制肘。 黨政體制重塑: 探討以蔣中正為核心的領導層如何推行「訓政時期約法」,試圖將國家治理建立在一個過渡性的、以黨領政的體系之上。重點分析了國民黨內部派系間的複雜關係,如CC系、黃埔系以及地方實力派的制衡與合作,揭示了中央集權的脆弱性。 地方權力的收編與滲透: 國民政府的「統一」往往是有限的。本章細緻剖析了對西南軍閥(如桂系、滇系)以及東北易幟後的殘餘勢力的處理方式。通過財政、軍事和人事安排的工具,考察南京當局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將地方軍事資源整合進國家體系,以及在哪些地區保留了事實上的自治空間。 第二章:意識形態的競逐與社會動員 在國家建設的同時,國民政府試圖通過一系列社會改造工程來鞏固其統治基礎,同時也面臨來自國內外意識形態挑戰的壓力。 三民主義的實踐困境: 分析國民政府如何試圖將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轉化為可操作的政策藍圖。重點關注土地改革的嘗試、農村金融的發展以及城市工業化的緩慢進展。探討了這些政策在執行層面遭遇的阻力,特別是地方精英和官僚體系的低效與腐敗。 左翼勢力的興衰與滲透: 儘管國民黨在「清黨」後採取了強硬措施,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並未消失。本章考察了中國共產黨在經歷重大挫折後,如何調整其策略,在城市工人階層和農村地區進行秘密組織和宣傳工作,特別是其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的吸引力。 第三章:外部威脅與外交戰略的調整 這一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懸在中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極大地牽制了國民政府的內政建設。 「攘外必先安內」的邏輯推演: 詳盡分析了國民政府在面對日本的蠶食(如「九一八事變」後的東北問題)時所採取的「不抵抗政策」的深層動機,包括對自身軍事實力和國際環境的判斷,以及其優先處理內部威脅(剿共)的戰略考量。 外交的邊緣化與求助: 考察了國民政府在國際聯盟體系中尋求支持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如何因為大國的現實政治利益考量而收效甚微。這一外交困境加深了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並為反對國民政府的政治力量提供了新的口實。 第二部:戰爭、轉折與決戰(1937-1949) 第四章:全面抗戰中的國家形態轉變 「七七事變」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全面戰爭的階段,這場戰爭對國民政府的政治結構、經濟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都帶來了極端的壓力測試。 戰時體制的建立與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 探討了國民政府如何依託《臨時約法》和戰時緊急權力,進一步強化蔣中正的個人領導地位。分析了戰爭對官僚體系和經濟體制的重塑,特別是資源的徵用、通脹的控制以及戰略物資的調配。 國共合作的脆弱性與摩擦: 在民族危亡之際,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但其合作的實質充滿了猜疑與對抗。本章分析了在敵後戰場,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之間的邊界劃分、資源分配以及意識形態宣傳上的持續摩擦,為戰後決裂埋下了伏筆。 後方大後方的政治生態: 隨著政治、經濟中心西遷重慶,考察了戰時首都的政治氛圍、知識分子群體的流動以及西南地區地方勢力與中央的關係變化。 第五章:戰後秩序的重建與內戰的爆發 抗戰勝利並未帶來和平,反而加速了國共兩黨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總爆發。 勝利的果實與接收的混亂: 國民政府在接收淪陷區的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章分析了因接收不當、官員貪腐和經濟失控(惡性通貨膨脹)而導致的民心迅速流失現象,這削弱了國民政府接收戰略資源的效率。 「戡亂時期」的政治角力: 戰後初期的政治談判(如重慶會談)是國共雙方爭奪政治主導權的最後嘗試。本章詳細梳理了談判失敗的關鍵節點,以及雙方在軍隊整編、解放區地位等核心問題上的僵局。 全面內戰爆發的結構性因素: 分析了國共雙方在政治目標、軍事力量對比以及社會基礎上的差異,如何使得全面內戰成為歷史的必然。探討了國民政府在政治上試圖維持多黨協商的表象下,實則推行的威權強化政策如何加劇了內部離心力。 第六章:最終的抉擇與政權的更迭(1948-1949) 決戰階段是中國政治格局最終定型的時期,涉及軍事行動、經濟崩潰與政治忠誠的徹底轉變。 軍事形勢的逆轉與戰略失誤: 考察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對國民黨軍隊的毀滅性打擊,並深入剖析了國民政府在戰略決策、情報掌握以及軍隊士氣管理上的系統性失敗。 政治體制的崩潰與精英的分流: 在軍事失利面前,國民政府的政治體制迅速瓦解。本章側重分析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裂痕如何擴大,以及高級官員和知識分子在面對新興政權時所做的政治選擇與流亡路徑。 「人民解放軍」的政治攻勢: 相較於軍事勝利,共產黨在政治上對國民政府的瓦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分析了中共如何通過對農民的土地承諾、對城市中產階級的統戰策略,贏得了人心,加速了國民政府的土崩瓦解。 結論:從分裂到統一的代價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1928年至1949年間中國政治發展的主要線索:國家現代化嘗試的艱難性、意識形態競爭的殘酷性以及外部干預的深刻影響。這一時期是從舊中國向新中國過渡的關鍵熔爐,其留下的制度遺產和政治創傷,持續影響著後來的歷史進程。本書試圖提供一個平衡的視角,理解不同政治集團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做決策的複雜性與必然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18990
  • EISBN:97862630713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與閱讀體驗,對於我這種習慣紙本書觸感的讀者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不過,鑒於主題的嚴謹性,我更在意的是它在學術上的嚴謹度。1917到1928年,基本上涵蓋了北洋政府的後期掙扎,以及孫中山先生確立革命路線後,到國民政府初步統一的過程。這段時間,美國的政策搖擺不定,有時傾向承認北京的中央政府,有時又暗中扶持南方勢力。我特別關注的點在於,作者如何解釋美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例如,威爾遜主義的理想主義在後來的務實主義者手中是如何被「在地化」的?更關鍵的是,當面對北洋政府內部軍頭的腐敗與無能時,華府的決策者,是基於維護在華利益的考量,還是真心想推動一個統一且穩定的中國?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勾勒出美國援助或不干預的決策背後,那些基於成本效益分析的冷酷計算,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歷史敘事,成為一本值得反覆咀嚼的政治經濟學案例。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這類聚焦於特定歷史區間的學術著作,通常都會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畢竟「南北分裂政局」這個核心概念,牽動的政治光譜太廣,從曹錕賄選到奉系入關,中間夾雜了多少地方勢力的角力與意識形態的碰撞,要將這些錯綜複雜的脈絡,用「以...為中心」的方式梳理清楚,實屬不易。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拿捏「美國視角」與「中國內部現實」之間的平衡。難道只是簡單地羅列外交照會和使館電報嗎?如果能透過一些比較新穎的史料,比如當年留美學子的回憶錄,或是美國在華傳教士、企業家的私人信函,來側寫不同政治派系與華盛頓的「非正式接觸」,那這本書的深度就會立刻提升一個層次。我總覺得,要理解那個年代的中國政治,不能只看台上喊口號的政客,更要看那些在後台運作、提供資金或軍事顧問的外部力量。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跳脫出傳統「五四」或「軍閥」的單一標籤,更立體地理解那個孕育了現代中國雛形的關鍵時期。

评分

說真的,對於這段歷史的探討,我總覺得過去的論述多少有點「中國中心」或「美蘇對抗陰影」下的過度解讀。我希望這本《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能夠真正做到「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將美國的影響力視為一種「催化劑」或「變數」,而不是決定性的力量。換句話說,中國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地方權力坐大、中央權威的真空——才是主因,而美國的角色,或許是加速了某些派系的興起,或延緩了另一些派系的衰亡。我期待作者能運用細膩的比較分析,比如將美國對待北洋政府的態度,與它當時對待日本在山東問題上的立場進行對照,這樣就能更清晰地看出美國外交的「利益優先」原則。如果能有紮實的數據或可靠的檔案佐證,證明美國的某項決策是如何精準地打擊或扶持了某個派系領袖,那就太精彩了。這類研究的價值,就在於揭示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具體的、操作層面的政治博弈。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其實挺有時代感的,選用那種有點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上樸實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歷史分量。我當初點擊這本書,主要就是被這個跨度吸引住了——從1917年到1928年,這段時間正好是中國近代史一個極其動盪、充滿劇烈轉型的關鍵十年。那時候的「美國與中國」關係,絕非今日的模式可以比擬,它牽涉到五四運動、軍閥混戰的尾聲,以及國民黨的崛起與北伐。光是想像這十年間,華府的決策者如何解讀北京的內亂,或是美商在上海、天津的佈局,就覺得內容肯定紮實。雖然書名強調的是政治,但我期待它不只是枯燥的條文翻譯,而是能深入剖析文化、經濟層面的互動,畢竟那個時代的美國,正以一種「導師」或至少是「重要外部觀察者」的姿態介入東方事務。如果內容能把美國的對華政策如何受到美國國內政治氛圍(比如孤立主義與干預主義的拉扯)的影響,同時又反過來形塑了中國南北分裂的局勢,那就太值得肯定了。總之,光是光碟封面和書名帶來的氛圍,就已經成功地勾起了我對那個「黃金十年」前夜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在那個複雜的棋盤上,中美雙方的棋子是如何移動的。

评分

購買這本電子書的動機,某種程度上是出於一種對「歷史細節」的執著。1928年,張作霖被炸,北伐初步完成,表面上似乎統一了,但實際上各派系間的潛在矛盾並未消失,美國的戰略考量也隨之調整。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如何總結這關鍵的十一年對後續中美關係產生的「結構性遺產」。是不是當時華府對某個政治人物的「誤判」,直接導致了未來幾十年外交路線的偏差?在電子書這個媒介上,如果作者能適當地穿插一些歷史地圖的動態變化圖,或者關鍵人物關係的網狀圖,那對理解「南北分裂」的地理與權力結構將有極大幫助。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個既有宏觀視野,又充滿微觀證據的論述,幫助讀者理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國際力量的介入是如何與國內的權力真空產生共振,進而塑造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政治格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