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研究:以歷史制度主義為視角 (電子書)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研究:以歷史制度主義為視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志勇
图书标签:
  • 香港申訴專員
  • 申訴制度
  • 歷史制度主義
  • 公共行政
  • 政治學
  • 香港政治
  • 監察制度
  • 政府透明度
  • 電子書
  • 制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瑞典在1809年率先建立申訴專員制度,成為這種制度的發源地。香港於1989年構建和運行申訴專員制度。25年來,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在監督行政權力、改善公共行政、提高公共服務、救濟公民權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研究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可以豐富、加強和發展行政學在行政監督內容體繫方面的成果。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建立、發展及其績效,都屬於行政發展的範疇。從現實出發,治理行政失當是中國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雖然中國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如建立和實施行政效能投訴制度、行政覆議制度和行政信訪制度等等,但其收效並不明顯。為了更加有效治理行政失當,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鑑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為了凸顯研究的理論意義,避免就制度而論制度,作者運用歷史制度主義來研究香港申訴專員制度。歷史制度主義是一種主流制度分析方法,實際上是政治學中出現的第一個新制度主義學派,對「什麼是制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如何變遷?」「制度如何設計?」等問題作出獨特的回答。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本書的研究邏輯是制度安排——制度運行——制度績效。除了第一章導論外,本書其餘六章可分為四個部分。本書的第二章界定了申訴專員和申訴專員制度的內涵,劃分了申訴專員的類別,追溯了申訴專員制度的演變過程,分析了它的四個演變原因,剖析了它的五個主要要素,總結了它的六項功能。第二部分包括本書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法律文本中的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第三部分為在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生成和變遷中,香港申訴專員制度是個因變量,它可以是個自變量,主要內容在第五和六章。第四部分為本書的第七章。它分析了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在兩個方面給中國帶來的借鑑與思考,即應該建立申訴專員制度和改革效能投訴制度、行政覆議制度、行政信訪制度。
跨越藩篱的审视:现代政治理论与制度变迁的深度探析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深入的学术探讨,聚焦于现代政治体制的构建、权力运行的逻辑,以及制度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全书并非局限于单一案例或地域,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理论框架,对一系列关键的政治现象进行剖析,旨在揭示制度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公共政策和公民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制度的起源与演化:历史的路径依赖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现代政治制度的起源问题。研究者们追溯了早期国家形态向现代官僚体系过渡的关键历史节点,重点分析了理性化、专业化在塑造公共管理机构中的作用。不同于将制度视为一蹴而就的理性设计,本书强调“路径依赖”理论在理解制度固化中的重要性。历史的偶然性、关键人物的决策,以及早期的资源禀赋,如何形成难以逆转的制度惯性,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议题。我们考察了特定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僵化性,例如,在面对突发社会危机时,那些根深蒂固的行政结构是如何被挑战和重塑的。 具体而言,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通过比较不同代议制结构在权力分配上的差异,我们考察了何种制度设计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有效参与。研究者们利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建立有效制衡机制上的经验与教训,尤其关注了司法独立性与行政权力的平衡点,这对于理解现代国家治理的稳健性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公共治理的理论前沿与实践困境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公共治理的复杂性。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国家中心”治理模式正在受到结构性挑战。我们引入了新公共服务(NPS)和整体性治理(Holographic Governance)等前沿理论,用以描述和解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之间日益交织的关系。 核心议题之一是问责制的困境。在高度复杂的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中,明确责任主体变得愈发困难。本书探讨了多种问责机制的有效性,包括政治问责、行政问责以及更具前瞻性的社会问责。通过对若干重大公共服务失败案例的深入案例研究,我们试图辨析,是制度设计缺陷导致了问责真空,还是执行层面的文化因素阻碍了问责机制的有效运作。 此外,本部分还专门设置章节讨论了政策的社会合法性问题。一项政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技术上的可行性,更依赖于其是否被目标群体所接受和认同。研究者们分析了“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对政策合法性构建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来修复或巩固其治理的道德基础。 第三部分:行政伦理与专业主义的张力 在现代官僚体系中,行政人员的专业判断与政治忠诚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在的张力。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行政伦理的边界与维护。我们考察了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政策环境时,公务员应如何恪守中立原则,同时又不失对社会公正的积极追求。 本部分引入了“规制国家”(Regulatory State)的概念,分析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规制转变带来的权力转移。规制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以及它们在法律解释和执行中的裁量权,构成了现代治理中一个敏感的权力地带。研究者们检视了如何通过明确的法律框架和外部监督,来驯服规制机构的“权力膨胀”倾向,确保其行为符合民主意志。 第四部分:制度的适应性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石碑,而是需要不断适应新挑战的活的有机体。本部分探讨了制度变革的动力与阻力。我们运用组织变革理论,分析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如全面质量管理、电子政务转型)在面对庞大且保守的现有行政结构时,所遭遇的文化和结构性阻力。 书中特别关注了制度的韧性(Resilience)。一个健康的制度体系,不仅要在常规状态下高效运行,更要在面临系统性冲击(如金融危机、环境灾难)时,展现出快速恢复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本书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公共部门应对“黑天鹅”事件的能力,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跨学科、多视角的政治学专著,它以严谨的分析工具,剖开了现代政治制度运作的复杂肌理,为理解当代治理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见。它适用于所有对政治理论、公共行政、制度设计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者和实践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導論
一、選題的原因和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的理論依托與方法
四、研究的內容和創新之處

第二章 申訴專員制度的理論闡述
第一節 申訴專員制度的內涵
一、申訴專員的內涵與類型
二、申訴專員制度的內涵
第二節 申訴專員制度的演化
一、申訴專員制度的演化歷史
二、申訴專員制度的演化原因
第三節 申訴專員制度的要素與功能
一、申訴專員制度的主要要素
二、申訴專員制度的功能

第三章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生成特點與原因
第一節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生成的特點
一、生成過程的長期性:放大的歷史視角
二、生成主體的對立性:衝突的分析框架
三、生成秩序的合法性:行為-制度-結果的分析模式
第二節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生成的原因
一、舊行政申訴制度在新環境中的危機:「關鍵節點」
二、申訴專員觀念的輸入:制度-觀念結構
三、有限的理性設計:制度-利益結構
四、總督的主導作用:權力的非對稱性

第四章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變遷
第一節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變遷的特點
一、變遷的片斷性:歷史分期
二、變遷的演進性:路徑依賴
三、變遷的行政主導性:制度的非中立性
第二節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變遷的動因
一、香港政治制度的變遷:制度—環境結構
二、香港申訴專員制度設計的缺陷:意外後果
三、新的申訴專員訊息和觀念的輸入:制度—觀念結構
四、香港申訴專員的理解與行動:制度—行為結構

第五章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運行機制
第一節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的內部管理
一、公署機構改革:算計途徑
二、公署文化管理:文化途徑
三、公署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提供背景
第二節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的外部治理
一、公署對公眾的宣傳:制度塑造動機
二、公署爭取政府的合作:制度配置權力
三、公署與同行的交流:理念影響政策
第三節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的業務處理
一、公署的投訴處理:制度框定範圍
二、公署的主動調查:制度塑造策略

第六章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績效評估
第一節 申訴專員制度績效評估概述
一、申訴專員制度績效評估的內涵
二、申訴專員制度績效評估的原因
三、申訴專員制度績效評估的主體
四、申訴專員制度績效評估的指標
第二節 公眾維度的績效
一、公眾對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認識度
二、公眾對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滿意度
三、公眾對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誠信度
第三節 行政系統維度的績效
一、被投訴的行政部門分布
二、投訴的行政失當類型
三、確認的行政失當類型
四、對申訴專員建議的反應
五、對申訴專員公署調查的配合
第四節 申訴專員公署維度的績效
一、公署的產出
二、公署對投訴的調查程度
三、公署的工作效率
四、公署的工作質量
五、公署對投訴人的幫助程度
六、公署對行政改善的影響

第七章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借鑑與思考
第一節 中國申訴專員制度的構建
一、建立中國申訴專員制度的原因
二、建立中國申訴專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三、建立中國申訴專員制度的設想
第二節 中國效能投訴制度的改革
一、中國效能投訴制度的演變
二、中國效能投訴制度與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比較
三、中國效能投訴制度的問題與對策
第三節 中國行政覆議制度的改革
一、中國行政覆議制度的問題
二、中國行政覆議制度與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比較
三、中國行政覆議制度的改革
第四節 中國行政信訪制度的改革
一、中國行政信訪制度的問題
二、中國行政信訪制度與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比較
三、中國行政信訪制度的改革對策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07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MB

图书试读



  加強和改進行政權力監督,改善和發展公共行政,既是行政管理研究的永恆主題,又是有效政府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繫」。從世界範圍看,申訴專員制度是行政監督叢林中的一朵奇葩,它的主要特色在於申訴專員調查「行政失當」(maladministration),提出不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改善行政建議。這種制度具有200多年歷史,分布在大部分國家或地區。

  瑞典在1809年率先建立申訴專員制度,成為這種制度的發源地。香港於1989年構建和運行申訴專員制度。25年來,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在監督行政權力、改善公共行政、提高公共服務、救濟公民權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研究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可以豐富、加強和發展行政學在行政監督內容體繫方面的成果。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建立、發展及其績效,都屬於行政發展的範疇。從現實出發,治理行政失當是中國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雖然中國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如建立和實施行政效能投訴制度、行政覆議制度和行政信訪制度等等,但其收效並不明顯。為了更加有效治理行政失當,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鑑香港申訴專員制度。

  為了凸顯研究的理論意義,避免就制度而論制度,作者運用歷史制度主義來研究香港申訴專員制度。這是本書的一個重要創新點。歷史制度主義是一種主流制度分析方法,實際上是政治學中出現的第一個新制度主義學派,對「什麼是制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如何變遷?」「制度如何設計?」等問題作出獨特的回答。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本書的研究邏輯是制度安排——制度運行——制度績效。除了第一章導論外,本書其餘六章可分為四個部分。

  香港申訴專員制度是世界申訴專員制度的組成部分。申訴專員制度的基本理論為具體分析香港申訴專員制度提供背景和指導。本書的第二章界定了申訴專員和申訴專員制度的內涵,劃分了申訴專員的類別,追溯了申訴專員制度的演變過程,分析了它的四個演變原因,剖析了它的五個主要要素,總結了它的六項功能。第二部分包括本書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法律文本中的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第三章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分析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生成特點,解釋它的生成原因。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生成具有生成過程的長期性、生成主體的對立性、生成秩序的合法性等特點。它的生成是舊行政申訴制度在新環境中出現的危機、申訴專員觀念的輸入、有限的理性設計和總督主導作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第四章運用歷史制度主義理論分析香港申訴專員制度變遷的特點,解釋它變遷的動力。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變遷具有片斷性、演進性、行政主導性等特點。它的變遷是由香港政治制度環境的變遷、香港申訴專員制度設計的限制、新的申訴專員訊息和觀念的輸入、香港申訴專員的理解與行動等原因造成的。在其生成和變遷中,香港申訴專員制度是個因變量,它可以是個自變量。這體現在本書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使用歷史制度主義的理論觀點分析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的內部管理、外部治理、業務處理。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的內部管理包括機構改革、文化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香港申訴專員公署的外部治理包括它對公眾的宣傳、爭取政府的合作、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香港的業務處理主要包括投訴調查和直接調查。第六章在概述申訴專員制度績效評估的基礎上,從公眾、行政系統和申訴專員公署三個維度,構建了十幾個一級和二級評估指標,採取歷史比較法,評估香港申訴專員制度的績效,得出香港申訴專員制度是有效的結論。該章試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歷史制度主義在制度的績效評估或結果分析方面的不足。第四部分為本書的第七章。它分析了香港申訴專員制度在兩個方面給中國帶來的借鑑與思考,即應該建立申訴專員制度和改革效能投訴制度、行政覆議制度、行政信訪制度。這是本書的重要落腳點,也是前面幾部分的合理延伸。

  本書作者陳志勇是我指導的第二屆博士生,他的本科、研究生也在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就讀。十年的廈大學習,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勤奮好學,吃苦耐勞,敢於挑戰新課題,善於提出新觀點。志勇有多年的律師執業經驗,也為研究香港申訴專員制度這一選題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志勇專程到香港申訴專員公署實地觀察、訪談相關人員,也到香港圖書館、香港大學等機構查閱、複製相關資料。本書比較全面地分析了香港申訴專員制度、改革中國效能投訴制度和行政信訪制度,有厚實的理論支撐,詳實的數據資料,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本書有獨到的見解,為申訴專員制度這一研究領域作出了新貢獻,創造了新價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打破当前关于香港议题的某些“扁平化”叙事,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香港社会运动的高潮和低谷,但制度的“慢动作”往往被忽略了。申诉专员制度,正是这种“慢动作”的体现,它关乎日常治理的精微之处。一个合格的历史制度主义研究,应该能够展示出制度演化的“非线性”特征,即过去的决定如何限制了今天的选择。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是,作者是否能揭示出,在香港独特的“一国两制”框架下,申诉专员的独立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微妙地“校准”的。这种校准,可能是通过人事任命的更迭、预算的调整,或是法律解释权的微妙变化来实现的。如果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制度解剖,让我们看到这个看似平静的行政救济机构内部涌动的制度张力,那它就成功超越了一般性的政治观察,成为制度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东亚治理模式的台湾学人或爱好者来说,这类深入到特定制度内部的比较性研究,简直是稀世珍宝。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学术野心:“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配上“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利器,预示着它不会是流于表面的政治评论。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历史”与“当代”的衔接问题。申诉专员的设置初衷,可能在于弥补殖民政府的官僚冷漠,但在回归后,其面对的社会诉求和政治压力性质已经完全不同。这种性质的转变,是否导致了制度本身的结构性失调?比如,面对涉及主权或敏感政治议题的申诉,该制度的权限边界和自我设限是如何被历史演进所塑造和固化的?我期待看到作者能细致描摹出这些制度规范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硬编码”进申诉专员的运作DNA中,这远比单纯批评其结果更有洞察力。

评分

坦白说,当我们谈论香港议题时,焦点往往集中在立法和选举等高强度冲突领域,但这本书却选择了一个更为基础、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层面——申诉专员。这种“由下而上”的观察角度,往往能揭示出最真实的治理图景。从台湾的经验来看,一个被架空的、缺乏执行力的申诉机构,对民众的信任损害是长期的且深远的。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衡量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有效性”?是看处理案件的速度?还是看建议被采纳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当政治权力集中化趋势加强时,这个原本旨在制衡行政部门的制度,其运作逻辑和自我保护机制是怎样被重塑的?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了在制度变迁的巨浪中,次级治理机构如何挣扎求存,这对于我们反思台湾自身制度韧性的构建,也具有非常高的参考意义。

评分

读罢有关这部著作的介绍,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厚重感,这绝非一般流行的政治读物可以比拟。它聚焦于“申诉专员制度”,这个主题看似比较“小众”,但恰恰是观察一个社会治理精细度与问责机制是否健全的绝佳窗口。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非常重视“人权保障”和“行政救济”的体系建设,因此,一个独立、高效的申诉机制对于维护公民权利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该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应对社会矛盾的累积与爆发,以及其独立性如何受到外部政治气候的侵蚀或强化,那才真正抓住了其价值所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意味着它不会满足于描述现状,而是要挖掘那些深埋在地下的结构性原因。我猜想,书中对于殖民时期留下的制度遗产与回归后中央政府政策之间的张力分析,会是极其精彩的篇章,它关乎到一个制度的“灵魂”是否能够延续或被迫转型。

评分

这本关于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著作,从一个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引人深思。我一直关注着两岸三地的政治动态与制度变迁,尤其对香港的治理结构怀抱高度兴趣。这本书的切入点——历史制度主义——非常精准地抓住了理解一个制度如何演变和定型的核心逻辑。我们都知道,任何制度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历史进程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尤其在殖民地到回归后的复杂过渡期,制度的“路径依赖”效应必然是理解其现状的关键。这本书能够运用如此深厚的理论框架去剖析申诉专员这一特定机构,想必能为我们解读香港公权力运作的内在机制提供一个非常坚实的分析工具。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论证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如何塑造了今日申诉专员的权力和职能范围,以及这些历史包袱如何影响其在当前政治环境下的实际效能。对于一个习惯了台湾体制下类似机构运作模式的读者而言,这种跨越不同治理传统的比较性观察,无疑会带来许多新的思考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