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改造大腦:活化憂鬱腦、預防失智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運動教學指定用書)【活化大腦4.0版】 (電子書)

運動改造大腦:活化憂鬱腦、預防失智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運動教學指定用書)【活化大腦4.0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瑞提
图书标签:
  • 运动
  • 大脑
  • 神经科学
  • 心理健康
  • 忧郁
  • 失智
  • 认知提升
  • EQ
  • IQ
  • 运动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5年研究首發!革命性科學發現!
運動是天然的健腦丸!
風靡全球,影響美、加、日各國教育界、體育界!

  ✔學習力 ✔壓力 ✔憂鬱 ✔焦慮 ✔成癮
  ✔專注力 ✔老化 ✔失智 ✔荷爾蒙變化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教育部體育署「SH150: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策略」、各大學體育‧休閒科系參考用書。
  ★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書!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業績好人緣也好?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會玩又會念書?
  ▋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不一樣!▋

  做事老是鬼打牆、壓力大到想殺人、忘東忘西、無法專注、憂鬱纏身、緊張焦慮……
  ▋注意,你的腦細胞開始變少、海馬回變瘦、突觸萎縮、血清素快要不夠用啦!▋

  好消息!
  ▋運動比「樂復得」錠更適合治療憂鬱症,還能減緩老化、預防阿茲海默症……▋

  別懷疑,你絕對有能力改造自己的大腦!
  ▋想改善智商與心智、重拾年輕活力,快繫上你的慢跑鞋吧!▋

  聽聽「過動兒」約翰.瑞提醫師怎麼說!本書首度公開革命性的大腦研究,透過美國高中的體育改革計畫、真實的案例與作者的親身經歷,證實「有氧運動」不只能鍛鍊肌肉,還能直接鍛鍊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讓你更聰明、更快樂、更幸福!

  運動能刺激腦幹,提供能量、熱情和動機,還能調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改變我們既定的自我概念,穩定情緒,增進學習力。請別再坐著憂鬱、碎碎念、想個不停,身體只要動起來,就能騙過大腦,增長腦細胞、避開消極因應中心,重新開拓新迴路,排除諸如焦慮、憂鬱、過動、成癮、經前症候群等困擾,還能減緩老化、預防阿茲海默症!

  別懷疑,你絕對有能力改造自己的大腦!想改善智商與心智?先繫好你的慢跑鞋吧!

本書特色

  ☆    第一本全面討論運動與大腦、身心關聯性的革命性著作。
  ☆    破除知識論上身心分離的迷思,重新連結身心關聯,足證運動為現今醫治身心症的一帖良方。
  ☆    實用、易操作、據說服力又深具鼓舞性,許多讀者讀了本書,成為每天運動的實踐家。

名人推薦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審訂推薦

  紀政(希望基金會創辦人)、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蔡淳娟(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魏國珍(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張金郎(台灣體適能發展協會總培訓師)、支藝樺(名主持人)、楊玉欣(知名金鐘獎主持人)、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推薦!

各界讚譽

  ★    本書講的都是跟我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知識,而且都有科學的證據,非常有說服力。瑞提醫師告訴我們,運動對學習很有幫助,體育課不但不該被借,還應該借別的課來上體育才對!──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本書從神經生理學的改變及各種臨床或教育的實證,來說明運動能加強大腦的功能,匡正病態的思想,甚至對於一些被認為是正常的腦部老化現象,有治療的效果。──魏國珍,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

  ★    我投入體適能教學逾十年,閱讀無數運動相關書籍及研究報告,大多著墨於運動引起的生理變化與促進之身心健康,本書是唯一針對運動能夠提升智商並改善情緒之完整研究報告!──張金郎,台灣體適能發展協會總培訓師

  ★  本書作者以強有力的證據與實例,說服人們體認運動的重要與功效。再給頑固的頭腦一次機會,讓運動先騙一下大腦,大腦就會產生變化,讓我們活出健康快樂的人生。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每一位現代人的好書。──蔡淳娟,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院教授

  ★ 「終於有一本書讓我知道為什麼我晨跑以後會感覺更愉快了!這本可讀性極高的書,不僅解釋了隱藏在身心關聯性背後的科學原理,而且提出新證據,證明運動是保持健康、覺知感和快樂的最佳方法。」──Susan M. Love, MD,《荷爾蒙與更年期聖經》作者

  ★ 「對於一個同時患有ADHD和輕度憂鬱症的人來說,這本書真的為我多年來一直想要弄懂的問題提供了最重要的解答。就像瑞提醫師所說的,運動不只是一項必需品,它還是一帖良藥。」──Greg Lemond,三屆環法自行車賽冠軍。

  ★ 「《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正是我們所要的書,在心理衛生領域裡,運動就像是成長型股票,瑞提則是我們最好的經紀人。」──Ken Duckworth, MD,全美精神疾病聯盟(NAMI)醫療負責人。

  ★ 「如果你的目標是活出長壽健康的人生,那麼《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絕對值得一讀,如同瑞提醫師所給的那句完美詮釋一樣:『你有能力改造大腦,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繫好你的慢跑鞋。』」──Kenneth H. Cooper, MD, MPH,有氧運動之父。
突破思維疆界:深度解析新時代心智發展與學習策略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統化的心智成長與認知效能提升指南,探討在資訊爆炸與快速變遷的當代社會中,個體如何透過精確的策略規劃與實踐,達到心智的深度優化與持久發展。內容涵蓋認知科學的最新發現、高效學習方法的建構,以及在數位時代下維持專注力與創造力的實用技巧。 --- 第一部:心智藍圖的重構——理解現代大腦的運作機制 本章節將深入剖析當代人類大腦在面對複雜資訊流時所展現的特質與潛在瓶頸。我們不著重於單一的生理機能探討,而是側重於認知架構如何受到環境刺激的塑造。 1. 資訊超載下的認知負荷管理: 現代生活中,資訊的密度與速度遠超乎過往任何時期。本書將探討「注意力稀缺」的本質,並區分「被動接收」與「主動處理」之間的差異。我們將介紹一系列衡量認知負荷的量化指標,並提供工具,幫助讀者繪製出個人當前的資訊攝取地圖,識別出效率低下的認知環節。這部分的重點在於建立一套「資訊篩選與優先級排序」的內在系統,而非單純的資訊阻斷。 2. 深度思考與表面處理的辯證關係: 在追求快速回饋的文化中,深度、緩慢的思考過程(System 2 thinking)正逐漸被邊緣化。本書將從決策科學的角度出發,剖析表面處理機制在日常決策中的潛在陷阱,特別是在需要複雜推理和長期規劃的情境下。我們將提出一套「結構化慢思考」的訓練方法,旨在重建大腦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使其不完全依賴快速的直覺反應。 3. 記憶的編碼與檢索效率優化: 記憶並非單純的資料儲存,而是一種動態的建構過程。本章節將介紹記憶在不同層次(工作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的交互作用。重點在於提升「記憶的有效提取」(Retrieval Practice),而非僅僅追求「輸入的飽和」。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間隔重複、情境聯結等原理,建立更具彈性與魯棒性的知識網絡。 --- 第二部:高效能學習的系統化建構——從知識獲取到能力轉化 知識的累積是個人發展的基石,但如何將「知道」轉化為「做到」才是關鍵。本部分聚焦於如何設計一套個人化的、持續迭代的學習系統。 1. 目的導向的學習路徑設計: 成功的學習始於清晰的「目的界定」。本書強調設定可衡量、可操作的學習目標,並據此反推所需的知識模組與技能樹。我們將引入「逆向工程學習法」,教導讀者如何從最終的成果標準出發,倒推並拆解達成該目標所需的最小學習單元。 2. 跨學科整合與類比推理的訓練: 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邊界地帶。本章提供具體的練習方法,旨在強化大腦進行「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的能力,即將一個領域的解決方案應用到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這要求學習者不僅要掌握知識的細節,更要提煉出知識背後的核心原理(First Principles)。 3. 反饋迴路的即時化與建設性: 學習曲線的陡峭程度,取決於反饋(Feedback)的質量與時效性。本書將探討如何主動尋求高質量的、建設性的反饋,並區分「表面讚美」與「實質改進建議」的差異。我們提供工具來設計「自我評估矩陣」,使學習者能更客觀地量測進度,並精準定位下一次學習的重點投入區域。 --- 第三部:心智韌性與專注力的維持——數位時代的自我管理 心智效能的維持,與其說是能力,不如說是一種習慣的集合。本部分側重於如何構建一套能夠抵禦外部干擾、維持長期產出的管理策略。 1. 專注力的「儲備」與「分配」模型: 專注力被視為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本書提出「專注力儲備池」的概念,探討如何透過非工作活動(如規劃、休息、冥想的特定形式)來有效「充盈」這個池子,而不是僅僅學會如何「節省」。我們將詳細介紹時間區塊管理(Time Blocking)的高級應用,以及如何為高強度專注力任務創造無縫轉換的環境。 2. 創造性中斷與靈感的觸發機制: 創造性思維往往在心智放鬆或從事非結構化活動時湧現。本章探討「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在創意過程中的角色。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策略性地安排「被動處理時間」,例如有意識地進行散步、手工勞動等,以優化大腦在背景中處理未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靈感的出現頻率和質量。 3. 數位邊界設定與心靈空間的保護: 在高度互聯的世界中,保護個人心靈空間至關重要。本書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用於設定設備使用習慣、管理通知流,並建立清晰的「工作/休息/學習」的數位界線。這部分強調主動選擇中斷的權利,而非被動接受外部世界的干擾。 --- 第四部:面向未來的持續進化——個人能力模型的迭代 心智的發展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本書最後部分引導讀者建立一套「個人能力模型」的定期審核與升級機制。 1. 技能的「半衰期」管理: 在技術快速更迭的背景下,所學技能的價值會隨時間衰減。我們將引入「技能半衰期」概念,教導讀者如何預測哪些核心知識需要定期「重溫與重構」,以及何時需要果斷地淘汰過時的知識模組。 2. 建立「學習共同體」的協作力量: 個體學習的極限,最終需要透過社群的力量來突破。本章探討如何有效地加入或創建一個以深度學習與知識互補為核心的社群,利用集體智慧來加速個人盲點的發現與解決。 總結: 本書提供的是一套實踐性的認知工程學藍圖,旨在賦予讀者工具與心態,以主動的、系統化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心智資源,從而應對當代複雜性帶來的挑戰,實現認知潛能的持續釋放與個人效能的穩步提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瑞提醫師(John J. Ratey, MD)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也是《分心不是我的錯》、《人人有怪癖》與《A User’s Guide to the Brain》八本書的作者與合著者,目前住在美國麻塞諸塞州衛斯理鎮。

艾瑞克.海格曼(Eric Hagerman)

  《Popular Science》(科技時代)以及《Outside》(戶外)雜誌的前資深編輯,目前住在美國紐澤西州澤西巿。

  欲了解本書與約翰.瑞提醫師的更多訊息,請上www.johnratey.com。

譯者簡介

謝維玲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大學幼教碩士,當過兒童美語老師及英文編輯,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作品包括:《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全新策略療癒六型ADD》、《陪孩子靜心十分鐘》、《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追蹤師3:草原狼導師》(以上均為野人出版)、《瑜伽解剖書》(大家出版)等。翻譯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重拾運動的好習慣,並且印證了運動的神奇效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讓孩子贏在體育課           ◎洪蘭
【推薦序】  別懷疑,就是這麼簡單        ◎魏國珍
【推薦序】  快站起來體驗IQ、EQ驚人的改變!    ◎張金郎
【推薦序】  給頑固的頭腦一次機會           ◎蔡淳娟
【引 言】重新建立身心連結
 
▌一、歡迎加入革命:一則關於運動和大腦的個案研究
革命性的「零時體育計畫」
運動的成果轉化成傑出的學習成就
全新的賽局:要讓孩子贏在體育課
學會用運動管理大腦
是體育課,也是磨練社會技巧的戰場
 
▌二、學習:增長你的腦細胞
BDNF是大腦神經元的神奇肥料
大腦真的會長大
運動能為大腦製造替換零件?誘發神經新生
鍛鍊身體的同時,也在鍛鍊大腦
能鍛鍊大腦的運動選擇:兼顧技巧訓練和有氧訓練
 
▌三、壓力:最艱鉅的挑戰
壓力是必須的,沒有好壞
壓力讓人專注,也會讓你上癮
壓力能促進能量補給,也可能拖垮大腦
反制壓力天然對策:做運動、限制熱量攝取……
阻斷腦部壓力回饋迴路的推手:運動
員工愛運動,公司倒不了
 
▌四、焦慮:沒什麼好恐慌的
案例:克制不住焦慮的艾美
證據:運動會讓大腦知道,焦慮其實是認知錯誤
焦慮症患者,往前跑就對了!
反制壓力計畫:找人一起運動
駕馭焦慮,你也辦得到
 
▌五、憂鬱:讓心情起飛
情緒障礙其實有生物病因
馬拉松:腦內啡旋風
運動和抗憂鬱藥物殊途同歸
揭開憂鬱症的神祕面紗:連結有困難的大腦
有氧運動是天然的放電法
沉睡的大腦,將從冬眠中醒來
 
▌六、注意力缺失:遠離分心障礙
集體分心傾向:網際網路挑戰每個人的專注力
只專注在立即滿足的當下囚
注意力系統與運動緊緊相連
身為過動兒:我的親身經歷
成人也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典型案例:跑出未來的傑克森
 
▌七、成癮:拿回自己的主導權
成癮基因?
用運動戒斷,擺脫癮習
一則成功故事:甩掉大麻的柔依
天然的快感
運動能填補空缺
拿回主導權:讓大腦避開成癮模式,遏止渴望
 
八、荷爾蒙變化:對女性大腦健康的影響
經前症候群:自然的潮起潮落
懷孕期:動還是不動?
別忘了寶寶:懷孕期運動是孩子大腦發展的關鍵
產後憂鬱症:突如其來的低潮
用運動控制停經後的不適症狀
努力保持身材的女人,IQ、EQ都不差
 
▌九、老化:一條智慧之道
運動能預防大腦退化
認知上的衰退:別眼睜睜讓你的心智字典萎縮
情緒上的衰退:別讓生命熱情凋謝
失智症
飲食:吃得對,吃得輕
運動:持之以恆就對了
心智運動:不斷學習
 
▌十、訓練計畫:塑造你的大腦
體能愈好,大腦愈有復原力
關於運動:你該知道的事
步行,養成運動的習慣
慢跑,釋放多種因子讓大腦強壯
快跑,大幅提升青春之泉HGH濃度
非有氧運動,讓大腦重拾年輕活力
 
【後記】 讓靈光繼續綻放
【名詞解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5126
  • EISBN:97898638453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讓孩子贏在體育課


  人在冷氣房坐久了,常會忘記自己是動物,需要動一動。每天出門坐車、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食不厭精,結果年紀輕輕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都上身了,難怪演化學者把這些毛病叫「富貴病」或「文明病」。我們的祖先沒聽說過這些病,窮人家得這些病的也少,《紅樓夢》中賈母見到劉姥姥年歲比她大,但是身子硬朗、牙齒也咬得動、走路也走的動,很是羨慕,劉姥姥說莊稼人不做就沒得吃,我們是想吃白麵吃不到呢!每天吃粗糧,牙齒不好怎麼吃得動?每天拿鋤頭,身子不好怎麼拿得動?所以人其實要動,身體才會健康。

  我們的祖先一天至少走十二公里去覓食,吃的是採集來的自然食物,所以他們的排泄循環都沒問題。有次黃春明到我的學校演講,他說科學家要有觀察力和推理能力,便問學生:「為什麼貓狗上完廁所不必擦屁股?」學生都呆住不會回答。黃春明說:「因為他們沒有吃精緻的人工添加物,每天四條腿跑路,沒有汽車坐,如果人像動物這樣,也不必用草紙。」同學哈哈大笑之餘,卻沒有人去想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只有歸真返璞才會終生不辱。

  這本書講的都是跟我們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知識,而且都有科學的證據,非常有說服力。原書的副標題是:「革命性的運動大腦新科學」(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Brain),它真的是革命性的新觀念,我們一般都不重視運動,體育課都是被借去上數學課、英文課,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運動對學習很有幫助,體育課不但不該被借,還應該借別的課來上體育才對。

  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們的快樂中心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裡都是多巴胺的受體。我們看到運動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奮,脾氣都很好。血清素跟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的關聯,很多抗憂鬱症的藥都是阻擋大腦中血清素的回收,使大腦中的血清素多一點;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的關係,它在面對敵人決定該戰或逃時分泌得最多。

  有個實驗清楚說明了運動跟學習的關係: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學實施「零時體育課」(Zero Hour PE),就是還沒正式上課之前,先叫學生來學校運動,要運動到達到最大心跳率或最大攝氧量(氧消耗值)的百分之七十。一開始時家長都反對,孩子本來就爬不起來上學了,再去跑幾圈操場豈不一進教室就打瞌睡?結果發現正好相反,運動完的孩子多巴胺多了,脾氣好了,在課堂吵架、打架的次數少了,老師不必一直喊「安靜,不要吵」,上課的氣氛就好了;血清素出來,記憶力增加了,學習的效果好了,正腎上腺素使孩子的專注力增強,所以上課專心,記得快、學得好,學生的表現就提升了,自信心與自尊心也出來了。他們還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最不喜歡、最頭痛的課,例如數學,排在上午第二節課上或下午第八節時上,結果發現上午那組的學習成果比較好,好到兩倍以上。因為上午第二節課運動完的神經傳導物質還在大腦裡,但是到下午時就已經消耗殆盡了。這些數據開始讓美國的父母看到運動對孩子學習和行為的幫助,就不再反對零時體育課了。現在美國學校推動每天都要有一堂體育課,對我們國三和高三每天要考試的學生來說,一天更是應該要有兩堂體育課,以紓解他們的壓力,增加他們的學習效果。

  台灣南部有個收容精神病患者的「龍發堂」,曾讓精神病患套上腳鐐,帶去外面墾荒種菜,被人檢舉。當時這麼做,並不知道背後的理由,只是從經驗上知道這樣做有效,後來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研究者發現,如果能使憂鬱症的病人走出家門去運動,他們大腦所產生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效果跟吃「百憂解」一樣的好,所以杜克大學開始推行病人要運動。作者說得對,吃藥和運動是相輔相成的治療方式,運動的好處在操之在己、持之以恆,病情就會減輕,給病人一種自我操控的良好感覺,這種感覺帶回他對自己的信心,這個正向作用比吃任何藥都好。

  運動甚至對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兒(ADHD)來說,都是非常好的自我控制良藥,因為目前醫生給ADHD患者所開的「利他能」(Ritalin)其實就是在增進大腦中的多巴胺,如果運動本身就會分泌多巴胺,為何不用大腦自己本身的多巴胺呢?自己分泌的對大腦沒有傷害,外來的現在已知會傷害伏隔核(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浮萍男孩》﹝Boys Adrift﹞,遠流出版),許多第一線的治療師都發現武術、體操等需要大量注意力的運動對ADHD的孩子非常有幫助,因為這些運動需要全神貫注,而且武術、體操比枯躁的跑步機有趣的多,孩子比較會持續練下去。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恆,每天做,效果才會出來。

  二○○三年我到德國開預防老化的神經學會,在會中看到瑞典的研究者追蹤七十五到九十五歲老人的大腦活動,發現他們只要每天運動45分鐘,大腦白質(神經纖維)的下降率就馬上改善許多。運動跟大腦有直接的關聯,它會增加我們大腦中新的微血管的生成,製造胰島素生長因子,減少糖尿病的風險,增進心理健康和大腦認知能力。在所有的醫學理論中,預防都是勝於治療,與其每年花那麼多錢去治療如憂鬱症、老人痴呆症等慢性疾病,不如讓每個社區有溫水游泳池、每個學校有體育館。或許全民每天都運動時,大家的情緒都會好起來,立法院就不會打架了。
 
文◎洪蘭

推薦序2

別懷疑,就是這麼簡單


  「今天你快樂嗎?」,不論答案快樂與否,快樂在神經生理上,是由許多的神經傳導物質間的交互作用所決定的,某些毒品能改變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相對比例,進而誘發令人難以戒斷的欣喜感,而治療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藥物,也是相同的原理。若有不用吃藥的方法,就能解決憂鬱、失眠等問題,還能增加學習效能,您願意試試嗎?

  很簡單,那就是運動。

  在本書中,瑞提醫師根據許多臨床或教育的實證,以及神經生理學的基礎研究,提出運動可以更能加強大腦的功能,匡正病態的思想,甚至對於一些被認為是正常的腦部老化現象,有治療的效果。

  別懷疑,就是這麼簡單。

  還記得上次生病,醫師除了開藥之外,有沒有鼓勵您要多運動?也許您覺得這是老生常談,還是將它當作耳邊風。然而運動早已被證實可改善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疾病。而在腦部手術後的患者,若能儘早接受復健治療,不僅肢體運動的恢復較佳,其神經與精神復原的速度及狀況,也遠優於只靜待身體自行癒合的人。甚至在癌症患者,適度的運動已被證實能改善生活品質,也能增加存活率。運動對身體有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幫助,為什麼要懷疑運動無法改善精神方面的問題呢?

  食補、藥補、不如運動補。除了一般所謂西醫之外,各國都有其所謂的另類治療 (alternative medicine),來處理西醫無法治療的問題。本書中舉出許多實例,原本都該是另類治療的掛號者,然而在運動之後,許多問題竟都不藥而癒。勝於坊間只能舉例證明的另類療法,書中更有許多臨床大規模的研究數據來支持作者的論點,若您週遭的親朋好友,甚或是您自己有書中所述的問題,別吝於嘗試這不用花錢、又不會擔心有副作用治療方法:運動。

  如果您被書中充斥的專有名詞嚇得有點退卻的話,那就直接讀最後一章吧。如果您能仔細讀完本書,那您會發現本書的論點,對於視從叢林生活改變到辦公室謀生為進化、腦部只需無止境填充知識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思維衝擊。

文◎魏國珍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蠻吸引人的,配色上使用了比較清爽的綠色和白色,給人一種健康、有活力的感覺。光是看到「運動改造大腦」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好奇,到底運動對我們的大腦能產生多大的影響?畢竟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誰不想讓自己的腦袋更靈光一點,甚至還能預防那些可怕的失智問題。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就是它能提供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法,不只是空泛地講運動有多好,而是真的能告訴我,我應該做什麼樣的運動,做多久,頻率如何,才能達到書上說的那些「活化憂鬱腦」或是「IQ、EQ大進步」的效果。畢竟,市面上這類型的書很多,有些講得頭頭是道,但真正實際操作起來卻讓人無從下手,希望這本能夠有所不同,提供讀者實用且科學的指引。

评分

對於預防失智這個議題,我抱持著非常謹慎樂觀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在探討運動的益處時,能保持科學的嚴謹性,不要過度誇大療效,以免讓急於求成的讀者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能清晰地說明,運動在這場「大腦保衛戰」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是輔助性的?是預防性的?還是有助於延緩病程?這樣的區分會讓讀者更有合理的認知基礎。同時,我也很期待看到書中是否有提到,除了單純的體能運動外,像心智訓練、冥想等與運動結合的「全方位大腦保養法」,畢竟,大腦的健康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就能決定的,而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我覺得還蠻舒服的,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比較不容易疲勞。不過,我最關心的還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多運動有益健康」的表面論述,而是能深入探討運動與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多巴胺、血清素這些化學物質是如何因為運動而得到調節,進而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如果能加入一些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作為佐證,那就更棒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身心靈健康的讀者,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如何將複雜的生理學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轉化成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語言,畢竟,我們不是醫學系的學生,我們需要的是能直接套用到生活中的知識,而不是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

评分

這本書的裝訂和紙質,摸起來質感還不錯,看得出來出版社在實體書的製作上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但就內容而言,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對於運動的「執行層面」到底有多詳細。光說要「運動」,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個大問號。書中是否有提供清晰的圖解或步驟說明,教我們如何正確地做出那些有助於大腦活化的動作?例如,某些需要協調性或平衡感的訓練,如果沒有正確的姿勢,不僅效果不彰,還可能造成運動傷害。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讓人一看就會,並且能立刻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起來,而不是看完後又陷入「然後呢?」的迷惘之中。

评分

坦白說,我對「活化大腦4.0版」這個副標題感到有點好奇,這暗示著它是一個經過多次更新和優化的版本,或許涵蓋了最新的運動科學發現。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不同年齡層或不同生活型態的讀者,是否有提供客製化的建議。例如,對於久坐的上班族、或是已經步入中老年的朋友,他們適合的運動強度和種類會不會有所區別?如果書中能附上一些簡單的自我評估量表,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目前大腦的狀態,進而量身打造專屬的「大腦運動菜單」,那絕對會大大加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理論書,更像是一位隨時可以諮詢的私人教練,給予我最貼切的指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