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電子書)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飛松省三
图书标签:
  • 大脑健康
  • 认知提升
  • 习惯养成
  • 记忆力
  • 专注力
  • 学习方法
  • 自我提升
  • 思维训练
  • 电子书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
  老是忘東忘西?無法馬上想起別人的名字?
  連昨天晚上吃過什麼,都想不起來?
  哪怕你活到100歲,倘若沒有健康的頭腦,仍是枉然。
 
  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就必須注意囉!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越來越退化。
  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
 
  難道沒有辦法預防大腦老化?其實是有方法的!
  有一種劃時代的方法,不需要吃藥或任何醫療器具,就可以抑制大腦老化,活化大腦,使大腦保持年輕活力。

  隨著年紀增長,大腦逐漸老化,然而現代人頻繁使用智慧手機、飲食習慣不良、生活作息紊亂,以及運動量不足,導致大腦提前在四十歲開始老化。當科技不斷延長人類的壽命,大腦如何常保健康以支持百歲人生,成為重要議題。

  透過十五個生活習慣的養成,就可以預防大腦退化,常保年輕。這十五個方法是作者根據長年的腦神經專業觀察,認為有效的,不需要全部執行,甚至僅是實踐其一,都可以得到好處。
 
  十五個活化大腦的好習慣:
  1.使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使用非慣用手(雙手一起用無效果),能夠刺激大腦平常很少使用的部位,達到活化的作用。

  2.配合運動的節拍呼喝
  運動的時候,搭配喊著「1、2」「1、2」(在心中默喊也可以),對於活化大腦有功效。

  3.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身體部位與大腦區塊有所對應,刺激拇指和食指以外的其他指尖,可以活化大腦較少使用的區塊。

  4.學習樂器
  學樂器可以刺激指尖,隨著固定節奏運動,增強大腦的神經網絡。

  5.手寫筆記
  手寫的動作可以刺激指尖和大腦相關區域,更可以強化記憶,對於習慣使用電腦的現代人尤為重要。

  6.利用詩句鍛鍊「聯想記憶」
  練習寫詩,可以運用聯想記憶,刺激大腦「銘記→維持→回憶」的記憶程序。

  7.假日木匠改變大腦
  養成「自己動手做」(DIY)的習慣,進行修繕、改造、製造等工作,可以同時鍛鍊程序記憶和工作記憶,活化大腦。

  8.盡量避免義務感
  帶著義務感做事情,容易產生壓力,引發焦躁、睡眠障礙等不良影響。多曬太陽可促進血清素分泌,保持正面思考和愉快心情,對大腦很有幫助。

  9.做有氧運動比伸展操有效
  運動可刺激大腦血液循環、抑制認知功能下降、增加海馬迴體積,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藥物以外對失智症狀緩解有用的方法。其中以有氧運動效果最佳。

  10.實行「避免失智飲食法」
  阿茲海默症可以說是大腦的糖尿病,因此控制血糖,攝取充足的魚、蔬菜、水果、大豆,以及海藻、堅果,對於預防失智、維持認知功能,非常重要。

  11.提升工作效率
  透過選擇和集中做事,提升工作效率,可節省大腦的能量消耗。

  12.使用手機和螢幕要有時間限制
  影像對大腦與自律神經影響甚鉅,日本甚至發生觀看影響處理不佳的《神奇寶貝》動畫,致使觀眾集體引發癲癇的真實事件。大腦受影響刺激的副作用不可不甚,無論光線是否明亮、觀看距離是否足夠,都必須限制觀看時間。

  13.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
  人體生理時鐘配合二十四小時運行,每天養成固定時間在晨光中甦醒,配合晝夜節律規律地生活,可維持大腦健康。

  14.鍛鍊空間認知
  失智症的一個表現就是失去空間感,容易迷路。鍛鍊空間認知可活化腦內導覽系統,預防失智。進行3D遊戲或模擬駕駛、飛行等遊戲,可鍛鍊空間認知。

  15.練習正念活化大腦
  處於安靜狀態的大腦也在持續工作,因此練習正念,可以活化處於基礎狀態的大腦網絡。
书籍简介:潜能觉醒:解锁人脑的无限疆域 本书探索人类心智的深邃奥秘,聚焦于如何通过系统化的、科学驱动的方法,实现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体潜能。 在信息爆炸与复杂性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大脑如同一个待开发的巨大疆域,其潜力远超我们日常所见的表现。本书并非一本关于“速成”或“捷径”的指南,而是一部基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交叉研究的深度实录,旨在为追求卓越、渴望深度理解自我与世界运行机制的读者,提供一套扎实、可操作的“心智升级”蓝图。 第一部分:理解心智的基石——从“自动化”到“洞察力” 第一章:心智的拓扑学:描绘你的思维地图 本章从基础入手,剖析人类心智是如何构建其内在世界的。我们探讨“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概念,这些模型是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简化框架。本书强调,大部分日常决策和认知偏差来源于我们无意识中使用的、过时或不适用的心智模型。我们将深入解析几种核心的心智模型,例如“反馈循环”、“临界点理论”和“第一性原理思维”,并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并系统性地替换那些限制我们成长的陈旧框架。 第二章:认知的陷阱与捷径:效率的悖论 人类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发展出大量的认知捷径,即“启发法”(Heuristics)。虽然这些捷径在远古时期保障了生存,但在现代环境中,它们往往成为系统性错误的温床。本章详细解构了“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和“可得性偏误”等常见认知陷阱的工作机制。我们不只是简单地指出这些错误,而是深入探究它们在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上的根源,并提供即时的“认知中断技术”(Cognitive Interruption Techniques),帮助读者在关键决策时刻拉回意识的控制权。 第三章:情绪的化学:驾驭内分泌系统的风暴 情绪并非对理性的干扰,而是驱动行为的核心引擎。本书将情绪视为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载体。我们详细阐述了皮质醇(压力荷尔蒙)、多巴胺(奖励机制)和血清素(满足感与平衡)在大脑中的复杂互动网络。重点不在于压抑情绪,而在于提升“情绪分辨率”(Emotional Granularity)——即更精准地命名和理解我们内在体验的能力。通过掌握特定情境下的情绪解读,读者可以学会如何利用压力带来的警觉性,而非被其淹没。 第二部分:构建高效能的认知结构 第四章:深度专注的艺术:抵抗分心的物理学 在分心成为常态的时代,深度工作(Deep Work)的能力已成为稀缺资源。本章聚焦于如何重塑工作环境和时间分配,以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引入了“注意力的资源分配模型”,阐述了任务切换的真正成本。内容包括:如何设计一个“零干扰时区”,如何利用生理节奏(如节律性呼吸)来辅助长时间的认知投入,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批处理”方式来处理低层次的杂务,从而保护核心的思考带宽。 第五章:记忆的编码与检索:构建持久知识库 记忆不是一个录像机,而是一个动态的重构过程。本书超越了传统的“重复记忆”方法,介绍了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记忆优化策略。我们详细讲解了“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的科学原理,以及“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的实战技巧。更进一步,我们探索了如何利用“联想性构建”(Associative Construction)——即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结构稳固的知识网络强行连接——来提高知识的留存率和检索速度。 第六章:元认知:思考你的思考过程 元认知,即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是实现心智飞跃的关键。本章提供了一套“元认知审核工具箱”。读者将学会如何设置“认知停机点”来审视自己的推理过程,如何识别“推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引入了“假设检验”的系统方法,将日常思考视为一系列可被验证的科学实验,从而培养出持续自我修正的内在机制。 第三部分:知识的应用与创造性产出 第七章:复杂问题的分解与综合:系统的力量 面对宏大或棘手的问题,本书主张采用“系统思考”的视角。我们摒弃线性的、单一因果的分析方式,转而关注系统中的涌现性(Emergence)和非线性关系。本章详细介绍了“因果回路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存量与流量”的概念来理解系统动态。通过这些工具,读者能够从现象的表层深入到驱动现象的深层结构。 第八章:创造力的孵化与点燃:无序中的秩序 创造力并非灵光乍现,而是精心准备后的偶然碰撞。本章探讨了“潜伏期学习”(Incubation Period)对创造性解决方案的不可替代作用。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休息(如被动性白日梦与主动性放松)如何促进大脑边缘网络的连接。同时,本书提供了“组合式创新技术”——如何有意地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知识进行强制性融合,以生成全新的解决方案。 第九章:心智的迭代与维护:面向未来的适应性 人脑的可塑性并非无限,它需要持续的“训练刺激”和“结构性维护”。本章聚焦于如何将前述的思维习惯整合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讨论了“认知负荷管理”的长期策略,确保大脑在接受新挑战的同时,不过度消耗其核心资源。最后,我们探讨了“认知韧性”(Cognitive Resilience)的建立——如何在面对失败和不确定性时,快速恢复并从中汲取教训的能力。 结论:心智的长期主义 本书总结了持续成长的核心原则:心智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实践,它要求我们从关注即时反馈转向关注系统结构的优化。通过系统地应用本书提供的框架与工具,读者将能构建一个更加清晰、适应性更强、且富有创造力的内在世界,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心智,从而在任何领域实现突破性的成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飛松省三


  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經生理學教授。
  1973年鹿兒島拉・撒魯高中畢業
  1979年九州大學醫學院畢業
  1983年九州大學醫學部腦神經內科助教
  1985年得到醫學博士(九州大學)、芝加哥・洛優拉大學神經内科客座研究員
  1987年九州大學醫學院腦研生理助教
  1991年同校腦研臨床神經生理講師
  1999年起,任職於同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神經生理學教授至今

  因對不可思議的人腦很有興趣,故開始研究腦波、誘發式腦波、腦磁波圖像等最尖端科技的計測裝置,以期更了解腦神經波組織的構造;也和心理學和工學等其他領域合作,進行大腦的研究工作,以便對病情診斷的預防和治療有所助益。可說是臨床腦波研究的第一人。

  著有《注意「腦波判讀導航」》、《現在開始!神經傳導、肌電圖導航》、《床邊之臨床神經生理學》等、並於英語的專門雜誌,刊載論文逾160篇。曾任醫學研究院副研究院長(2006年~2014年)、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科長(2013年~2014年)。日本臨床神經生理學會理事長(2013年~2017年)。國際複合醫學會理事長、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理事、日本癲癇病學會理事、日本神精學會代議員。

譯者簡介

張玲玲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民間故事研究,最後在出版這個行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曾任好時年出版社翻譯兼編輯,英文漢聲雜誌社編輯,遠流出版社兒童部副總編輯,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出版部主任,現任格林文化副總經理。

图书目录

推薦文  養成好習慣,失智不來亂  ◎  白明奇
前言

第一個習慣  用「非慣用手」滑手機
  「慣用手」和大腦的關係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使用「非慣用手」,活化大腦

第二個習慣  配合運動的節拍呼喝
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復健得到靈感
幫助提升自我節奏感的方法
依照「1、2」的節拍走路

第三個習慣  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診測嬰兒的發展部位
大腦和手指活動的關係
只要活動手指,就能刺激腦部很大區塊
盡量使用平常少用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

第四個習慣  玩樂器--五十歲再學也不遲
為什麼年紀大了學樂器,學得比年輕人慢?
反覆使用指尖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個習慣  盡量用手寫筆記
手寫的功效
日本人和歐美人,大腦工作的地方不同?
馬上就能活化大腦的方法

第六個習慣  利用俳句和川柳,鍛鍊「連想記憶」
記憶的機制
當我們忘記東西時,腦子裡發生什麼事?
 俳句的連想遊戲

第七個習慣  假日木匠改變大腦
「身體記憶」對大腦的功效
不輸給失智症,靠身體維持記憶的「程序記憶」
 組合數種資訊,解決問題。也一起鍛鍊「工作記憶」的方法

第八個習慣  盡量避免義務感
面對刺激產生企圖恢復原狀的「防禦反應」
增加控制壓力的腦內物質「血清素」的方法
還有一個增加「血清素」的方法

第九個習慣  每週做三次有氧運動比伸展操有效
經學會認證,不用吃藥即可緩解失智症的方法
每天走路不到四百公尺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度提高至兩倍以上
有氧運動使你的海馬迴年輕一到兩歲
「大腦訓練」沒有效?
大腦喜歡的運動時間、強度和方法

第十個習慣  腦科學家也實行的「避免失智飲食法」
阿茲海默症是腦部的糖尿病
阿茲海默症和胰島素有很深的關係
控制血糖,以「醣化血色素平均值7.0以下」為目標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也認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食物

第十一個習慣 磨磨蹭蹭做不了事
選擇和集中
大腦「注意」的兩種機制
利用「一日間行程」,節省大腦消耗能量

第十二個習慣  決定用手機的時間
映像對大腦的影響
「口袋怪獸震撼」事件
從映像發現引起痙攣的真相
大腦和腦內視覺區的關係,與痙攣發作的機制
不管距離畫面多遠、光線多明亮,大腦仍受畫面的刺激,因此要有「時間」限制

第十三個習慣  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時間起床
大腦有「兩個時鐘」
大腦能正確的檢測出時間資訊
藍光會讓規律錯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起床,調整規律

第十四個習慣  大腦喜歡迷宮
為何罹患失智症的人會迷路?
鍛鍊空間認知

第十五個習慣  靠「心靈」體操鍛鍊頭腦
即使處於安靜狀態,頭腦仍持續工作
當大腦處於怠速狀態,可以用正念(mindfulness)活化大腦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805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專文推薦

養成好習慣,失智不來亂  
白明奇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也許是作者和我都是對認知障礙有著特別興趣的神經科醫師的緣故,飛松省三醫師寫的這本「大腦永保年輕的15個習慣」感覺就好像是我寫的一樣。連我在日本東北大學進修時、指導教授山鳥重醫師在送我的書內頁題的「持續就是力量」都出現在本書中,「持續就是力量」成為我日後做事的座右銘。

  說也奇怪,本書提到的這15個好習慣好像也是我的習慣,尤其看到「用手寫筆記」這一條,真是會心一笑。當年我是少數用鋼筆寫病歷的醫師,還影響不少學生如法泡製,想不到後來病歷電子化,當時買了好幾小箱鋼筆墨水到現在還沒寫完呢!還有一件事,當時看到我用手寫筆記的學生,出國都會順便幫我帶回幾本Mead的筆記本,如今回想,仍然有受感動的溫暖。

  2017年夏天,英國老牌醫學雜誌Lancet出版單行本說明阿茲海默氏症的危險因子,文中提到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原因有65%是屬於先天,意即生下來就已經決定;35%屬於後天,也就是說有機會延後失智的發生或趨緩惡化,例如重視早年教育,關心聽障,控制高血壓與糖尿病,不要孤獨,務必戒菸,遠離憂鬱和肥胖等等,這個部分多半與慢性病與生活習慣有關。曾有名人說過:命好不如運好,運好不如習慣好。把這句話套用在失智症,也相當適用。

  我和本書作者一樣都是神經科醫師,也持續診療認知功能障礙病人及研究此議題將近三十年,累積許多經驗與感想想要告訴讀者。在高齡化社會的當下,抗老神丹一直是很多人的期待,但是活到100歲卻是滿腦妄想、整天不快樂、步履蹣跚、全天需要被照顧,那又有何意義呢?我覺得好的修養、好的禮儀、好的生活習慣和幽默感,也是很重要的,這可以帶來優雅的老年。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這本書讀來很親切,內容多有科學根據,讀者一定會和我一樣喜歡,尤其養成這幾個習慣並不困難,如果你已經有一些,請繼續保持;如果你完全沒有,就開始吧!

前言
 
  「最近會不會容易忘東忘西?」
  「一下子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
  「忘了昨天晚上吃過什麼?」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
  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那就得注意囉!
  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
  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越來越老。
  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
 
  難道我們要死心斷念,放任大腦退化嗎?
  不、不可以!
  從現在開始,已經進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絕不能死心放棄。
  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與其說是抑制大腦老化,不如說是促進大腦活化,使其保持青春。
  這個劃時代的神奇方法,不用特別的藥物,也不用任何醫療器材。
  只要改變你每天的行為和習慣。
  同時這些方法非常簡單,任何人都做得到。

  在這本書中,我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為何養成十五個習慣,就能預防大腦老化、保持年輕。這些習慣對於活化大腦有何助益,並舉出腦科學的證據,幫助大家了解。
 
  不好意思,現在才做自我介紹。我目前在九州大學醫學院研究所當教授,專攻臨床神經生理學。
  1979年3月我從九州大學醫學院畢業時,日本才剛開始導入臨床的腦CT(斷層掃描)檢查,還沒有開始做MRI(核磁共振顯影)檢查。
  從尚無現在「可見顱內」的技術年代,我便矢志成為腦神經內科醫生。

  所謂腦神經內科,是指治療大腦、脊髓、神經、肌肉等疾病的內科。雖然掌管的疾病範疇很廣,主要是頭痛、腦中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等。

  1980年代所謂的腦部機能檢查,流行做腦波或誘發式腦波檢查。我也開始利用這些方法,研究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癲癇症。

  進入1990年之後,日本將檢測腦部極微弱磁場的腦磁波圖應用於臨床,以及將腦部血液流動反應視覺化的MRI,不用開顱就可以「看見腦部、檢測腦部、了解腦部」。之後還研發出,從顱外刺激腦部的磁力刺激法,以及透過直、交流電的電流刺激法,可以暫時「調整腦部功能」。

  像這樣,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窺見大腦」的方法也越來越完備。
  儘管如此,事實上人腦的機能非常複雜,連腦科學也無法完全探其究竟。

  另外,我們腦部的重量雖然只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消耗了全身百分之二十的能量。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人類的生命即將迎接百歲,如何讓耗費如此龐大能量的腦部保持年輕,成為我們的課題。

  現代的我們,不管食物、電腦、智慧型手機以及運動量,都跟以往的生活環境有很大不同,大腦的負擔也隨之產生變化。如何減輕腦部負擔,提高耐久性呢?

  上健身房可以鍛鍊身體,卻無法鍛鍊大腦。
  我們該怎樣鍛鍊大腦?
  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花點力氣就行啦!
  身為腦科學專家的我,想在這本書中教大家,怎樣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即使活到一百歲,大腦依舊年輕。
  和其他腦科學的書籍不同,這本書的內容綜合了我本身的實際體驗、在國際英語雜誌上刊載的研究結果、以及目前確知的腦部相關科學知識,因此非常值得信賴!
  書中介紹的十五種習慣,各位不必全部實踐。
  你在閱讀本書時,只要感到某個項目「有道理」,予以實踐,應該就可以感受到效果了。
  除了書中刊載的十五個習慣,我還寫了未公開的第十六個習慣。假如讀者有興趣,請參考本書最後一頁,就可以取得。
  假如本書能夠幫助各位健康快樂地活到一百歲,應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九州大學研究所醫學研究所臨床神經生理學飛松省三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也值得稱讚,特別是對於經常在通勤時用平板閱讀的我來說,電子書的格式調整得非常人性化。內容上,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壓力管理」和「大腦健康」的連結論述。過去大家總覺得壓力大了就該去運動,的確運動很重要,但這本書更細膩地探討了「慢性輕度壓力」如何一點一滴侵蝕我們的認知功能,並提出了幾個非常「低門檻」的日常減壓策略,像是改變對某些情境的「認知重評估」。這不像傳統的勵志書只會喊口號,而是給了我們工具,讓我們可以主動去重塑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模式。舉例來說,當我遇到突發狀況感到焦慮時,書裡教我的那個快速「身體掃描」技巧,讓我能在幾秒鐘內把注意力從焦慮的情緒上拉回到身體的真實感受,從而做出更理性的判斷。這種從「心法」到「技法」的完整教學,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教你「變聰明」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優雅地應對人生挑戰」的生活指南。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讓我這個常年感覺腦袋轉速有點慢的「老派」讀者,眼睛為之一亮!以前總覺得,年紀大了,腦力下降是理所當然的事,畢竟生活壓力、工作忙碌,誰有空去刻意「鍛鍊」大腦?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沒有給你那些高深的學術理論,也沒有叫你非得去學什麼量子物理,而是把「活化大腦」這件事,拆解成了一件件我們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執行的小事。像它提到的關於睡眠品質的調整,我過去總覺得睡飽就好,但書裡深入探討了不同睡眠階段對記憶鞏固的影響,還有一些小小的「睡前儀式」,真的讓我的睡眠質量有感提升。以前半夜常醒,白天精神渙散,試了書裡的幾個方法後,那種一覺到天亮、醒來神清氣爽的感覺,簡直像換了一個人!而且,它強調的不是單一方法的極致追求,而是習慣的「組合拳」,這種整體觀念非常實用,讓人覺得變聰明這件事,其實早就藏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之中,只是需要一個好的引導者來點破迷津。對於想在忙碌生活中,不犧牲太多時間,卻能感受到實質進步的上班族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及時雨,讓人重拾對自身潛能的信心。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個人成長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習慣養成」機制設計得非常巧妙,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它沒有強求一步到位,而是像搭積木一樣,讓你從最簡單、最不容易產生抗拒的習慣開始建立信心。我特別喜歡它在「社交互動」與「大腦健康」之間建立的橋樑。現代人,特別是電子書的重度使用者,很容易陷入獨自作業的循環,但書中闡述了優質、有深度的社交對大腦皮層的刺激作用有多麼關鍵。它不是叫你去參加無意義的聚會,而是強調那種需要深度傾聽、快速反應和同理心表達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大腦SPA。我開始更主動地約見幾位許久未見、能進行有實質內容對話的朋友,驚訝地發現,那種思想碰撞帶來的愉悅感和精神上的飽滿度,遠勝過我獨自滑手機一小時。這本書真正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將「提升智力」這件大事,轉化成了一系列可以融入生活、令人愉悅的日常實踐,讓人甘之如飴地邁向更清醒、更有效率的人生。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打破了我對「學習」這件事的僵化認知。我一直以為,要讓大腦保持靈活,就得不斷塞入新知識,去學新的語言、新的軟體。但書裡強調的「利用現有知識進行連結與重組」的重要性,簡直是為我這種有點「知識焦慮」的讀者打了劑強心針。作者用了很多有趣的比喻,說明大腦並不是一個不斷堆疊書本的倉庫,而是一個不斷修剪枝葉、強化連結的路徑網絡。我開始有意識地在不同領域的知識間尋找關聯,比如將工作上的專案管理方法應用到家庭時間規劃上,或是將閱讀歷史學到的教訓用來分析當前的商業趨勢。這種「跨域思考」的習慣一旦養成,你會發現,你不用刻意去「增加」輸入量,大腦的處理效率和創造力就會自然提升。這本書的架構非常清晰,每一個習慣之間都有邏輯上的遞進關係,讓讀者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步曲線,而不是在盲目的嘗試中感到挫敗。

评分

不得不說,作者在介紹這些習慣時,那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讓我這個比較偏向實證主義的讀者也心服口服。它不是那種「你照著做就一定會成功」的浮誇宣言,而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和對現代人普遍心理狀態的洞察,來解釋為什麼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能對神經迴路產生這麼大的正面效應。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正念練習」的那幾個章節。過去我對冥想這類東西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覺得那是給有閒情逸致的人做的,但書裡將其重新包裝成一種「專注力的緊急訓練」,針對我們這個時代資訊過載、注意力碎片化的問題,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操作步驟。我嘗試了書中建議的一個三分鐘呼吸專注法,發現它對於處理複雜郵件或撰寫報告時,確實能幫我迅速「清空快取記憶體」,讓思考更為條理分明。而且,書中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沒有太多艱澀的術語,即便是第一次接觸這類主題的朋友,也能輕鬆理解並產生執行的慾望,這點在華文科普書籍中,是非常難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