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好好活到死:一位腦科學家對抗大腦病變的奇蹟之旅 (電子書)

我決定好好活到死:一位腦科學家對抗大腦病變的奇蹟之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芭芭拉‧麗普斯卡
图书标签:
  • 腦科學
  • 自傳
  • 疾病與健康
  • 大腦
  • 奇蹟
  • 療癒
  • 生命
  • 希望
  • 正能量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的大腦脆弱卻也富有韌性,作者精彩的故事闡述許多有關大腦的祕密,而她痛苦的旅程和驚人的復原成果更告訴我們,這世上沒有不可能。」──莉莎.潔諾娃,《我想念我自己》作者

  ★獲選出版人週刊春季10大傳記
  ★公認2018年出版界最矚目作品
  ★蘋果電子書閱讀軟體iBook春季最受期待作品
  ★美國女性新聞網站《Bustle》票選10本非讀不可的精神疾病書籍


  畢生研究大腦的科學家,因致命的腦瘤踏上一段瘋狂的黑色旅程。
  求生的意志如亮光般,照進她生命的裂縫,
  那些殺不死她的,使她變得強大且撼動人心!

  麗普斯卡博士身為美國精神衛生研究院的人腦資料庫主任,畢生都在研究人類的大腦,亦是國際公認的思覺失調症研究先驅。但是那一年,她卻被自己的大腦擺了一道……

  那天,她照例出門上班,卻突然看不見自己的右手。接著,她陸續出現失憶、思緒及言語紊亂、妄想等思覺失調症的病徵,以及迷路、計算障礙、尿失禁等窘境。

  她腦中18顆致命的轉移型黑色素瘤,徹底地讓她的日常消失殆盡。

  曾戰勝乳癌和黑色素瘤的她,這次再度被迫與死亡交手。但她求生意志堅強,在確診後積極治療,歷經大腦手術、放射治療、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等,奇蹟般重回理智的世界,並親筆寫下大腦從失控重返正常的經歷,詳細描述了精神疾病、腦部損傷和年齡會如何改變行為、個性、認知與記憶。她希望藉由自身經歷,讓大眾更了解這些精神疾病的相似之處,還有罹病的感受和原因。

  雖然死亡的陰影仍在,但她以面對生命的積極與態度做出決定:
  用盡一切辦法,好好活下去。

各界推薦

  ●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 專文導讀

  ●江安世,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癌症病人家屬、作家
  從事癌症心理照護工作十餘年,我除了對作者面對惡疾的拚搏精神,抱持高度敬意;更對一家人努力活在當下的生活智慧,佩服至極。

  ●謝伯讓,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神經科學家麗普斯卡博士,在從事了三十年的大腦科學研究後,因腦瘤而精神錯亂。勇於與疾病對抗的她,記錄下大腦失控到復原的第一手感受。透過她的文字,大家將能夠從第一人稱的視角,直接體驗心智失序時的奇幻面貌。

  ●莉莎.潔諾娃,《我想念我自己》作者
  這本令人著迷、一頁翻過一頁的大腦失控日記,彷彿是英國神經名醫奧立佛.薩克斯歷經了《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的狀態。我們的大腦脆弱卻也富有韌性,芭芭拉.麗普斯卡的精彩故事闡述許多有關大腦的祕密,而她痛苦的旅程和驚人的復原成果更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法蘭克.佛杜錫克,《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作者
  一段激勵人心的回憶錄……芭芭拉.麗普斯卡顯然擁有堅信醫學可以幫助她達成那些奇蹟的信念和鋼鐵般的生存決心;兩者皆支持她挺過了這段神智失而復得的不凡過程。

  ●亞曼達.瑞普立,《教出最聰明的孩子》《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作者
  一本探討人腦奧秘、引人入勝的好書,而撰寫此書的科學家,其生命的韌性就如她的故事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麗莎.山德斯,《診療室裡的福爾摩斯》作者
  一段記述大腦如何失控的吸睛科學故事,全書以吸引人的親身經歷交織出腦部運作大亂的實況。簡直就像一本情節緊張的精彩小說。

  ●湯瑪斯.因塞爾,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主任
  一段非凡的抗癌史。芭芭拉.麗普斯卡的故事既鼓舞人心又令人心疼,最重要的是,它應證了人性之所在,並以科學家的角度和充滿熱情的靈魂講述了這段經歷。我從翻開第一頁就深深著迷,無法停止地讀到了最後一句話。

  ●薩拉- 傑恩.布萊克莫爾,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從親身經歷過的麗普斯卡博士口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精神疾病會有的怪異行為與病徵。

  ●全球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
  麗普斯卡博士從科學家到病人的人生進化故事,以豐富的個人敘事為神經科學研究的經驗,提供了極高的價值。

  ●科克斯書評
  誠實到令人心痛的倖存者告白。

  ●《出版者周刊》
  節奏快速,讀來令人振奮的精采回憶錄。

  ●《書目雜誌》
  她的故事表達了大腦與疾病、受傷、老化如何改變了我們的自我。

  ●BookPage
  她與死亡的擦身而過,從生理、心理與情緒上都大大改變了她,並讓她理解,沒有好好活過的人生,比死亡更可怕。

亞馬遜讀者4.5顆星推薦

  ●這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好書,隨著麗普斯卡博士人生的起起落落,我們看見她鋼鐵般的意志與勇氣。這就是人生!

  ●這本書會緊緊抓住我們的心。在這短短幾小時就能讀完的好書中,我隨著麗普斯卡博士的病情而上上下下。雖然可怕,但充滿希望。

  ●為生存而戰!當我們面對疾病時,我們要了解自己正在對抗的敵人。這本書為正在與癌症對抗的人帶來希望,作者將自身人生經驗與人類大腦的能力,讓讀者充滿啟發。

  ●這本書讓我從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學會大腦各個區塊對人體的影響。作者將實際發生在她身上的癥狀,與大腦相關作用的知識結合在一起,讓我深深記了下來!充滿紀念性、教育性以及娛樂性的一本書!

  ●當醫生變成病人,透過輕鬆、清晰的語氣的筆調,這一切讓人難忘!

  ●這是一本勇敢、誠實的好書!

  ●身為一名心理諮商師,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作者堅強地、健康地活了下來,也因為她的故事不僅引人注目,也給了我啟發,當自己遇到類似的狀況時應該怎麼對應。
 
迷失的旅程:一段关于记忆、时间与身份的哲学探索 作者: 伊莱恩·霍尔顿 出版社: 晨曦之光文化 页数: 380页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迷失的旅程》并非一本关于医疗奇迹或个人奋斗的传记,而是一次深入人类心智深处,对“我是谁”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冷峻拷问的哲学漫游。本书的主人公,著名古典音乐评论家阿瑟·文森特,在六十岁生日后不久,开始经历一种罕见且进展迅速的认知衰退。这种病症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遗忘,而是一种更为精妙、也更为残酷的“时间错位综合征”。 阿瑟的世界开始像一架失控的钢琴,音符不再遵循既定的乐章。他可以在清晨清晰地回忆起童年时在爱丁堡海边听到的海鸥叫声,却完全不记得前一晚与妻子共进的晚餐细节;他可以精准地分析巴赫赋格曲的结构复杂性,却无法识别自己衣橱里的日常衣物。随着病情的加深,他的时间感被彻底打碎,过去、现在和遥远的未来在他脑海中交织、重叠,形成一个无法被线性叙事组织起来的混沌景观。 本书的叙事结构模仿了阿瑟混乱的内心体验。它并非以传统的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高度感性的场景和片段构建起来。读者将跟随阿瑟在不同“时间层”中穿梭:有时是年轻时在柏林留学时的意气风发,与一位神秘女提琴手的短暂而热烈的恋情;有时是中年时处理家庭危机时的焦虑与挣扎;有时则是当下,他坐在熟悉的书房里,面对着一本他确定自己读过无数次,却从未读过的陌生书籍。 记忆的炼金术与失落的叙事 霍尔顿以其精准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探讨了记忆的本质。她拒绝将记忆简化为大脑皮层上的生物化学反应,而是将其描绘为一种“叙事构建”。对于阿瑟而言,疾病的恐怖不在于遗忘事实本身,而在于他失去了“编织”这些事实的能力。他记得每一个单独的音符,却无法听到完整的乐章;他拥有无数的珍珠,却无法串成一条项链。 书中详细描述了阿瑟如何徒劳地试图重建他的“身份叙事”。他依赖于外部的锚点——他那本厚厚的、写满了密密麻麻批注的乐谱集;他与妻子艾莉森之间那套只有他们才懂的、基于音乐术语的交流暗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锚点也开始松动。妻子艾莉森的角色尤其关键,她不再是简单的看护者,而成为了阿瑟记忆的“外部硬盘”和情感的“唯一稳定频率”。然而,即使是最亲密的连接,也会在时间的洪流中产生回声和失真。 空间与时间的拓扑学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对时间和空间的非欧几里德理解。阿瑟的大脑将熟悉的环境扭曲变形。他的公寓不再是固定的地理坐标,而是情感强度的映射图。某些角落——比如窗边那把旧扶手椅——会瞬间将他拉回到二十年前的某个特定下午;而另一些地方,比如通往厨房的走廊,则可能变成了一条通往不确定未来的迷宫。 霍尔顿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学的概念来阐释这种空间感。她将阿瑟的认知状态比作复杂的复调音乐,其中不同的“时间线”以不同的节奏和调性并行存在,相互干扰,有时形成和谐的共振,更多时候则是刺耳的噪音。通过这种类比,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完全不同于日常经验的意识形态构造。 哲学的沉思:存在主义的最终考验 《迷失的旅程》的基调是沉静而深刻的,充满了对存在主义困境的思索。当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都变得模糊不清,当“我”这个概念依赖于外部的确认和不断重写的历史记录时,那么“真实的我”究竟存在于何处? 阿瑟最终学会了一种近乎禅宗的接受。他停止了与混乱的抗争,转而开始欣赏那些纯粹的、未经时间污染的瞬间体验——阳光穿过树叶的纹理,一杯好茶的温度,一段旋律在空气中消散的最后一秒。这些瞬间,独立于记忆的延续性,构成了他最后的、也是最纯粹的存在形式。 这本书不是关于治愈,而是关于理解在失去核心自我认知时,人类精神能够达到的边缘状态。它迫使读者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我们所珍视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所能讲述的,最连贯的故事。当故事散架时,我们如何才能,或者说,是否还需要,继续存在? 《迷失的旅程》是一部献给所有珍视清晰思维、却又恐惧于其脆弱性的人们的作品。它以一种令人难忘的方式,描绘了一场在心智的废墟中进行的,关于爱、失落与最终和解的宏大探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芭芭拉‧麗普斯卡(Barbara K. Lipska)


  出生於波蘭。移民至美國前,為華沙神經精神醫療研究中心研究員,擁有華沙醫學院的醫學博士學位。

  1989年加入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後擔任人腦資料庫主任。研究領域為精神疾病與人腦發育,發表超過120篇論文研究。不論是在人類大體或動物實驗研究方面,皆是一位國際公認的思覺失調症研究先驅。

  2015年1月確診罹患轉移性黑色素瘤,且已擴散至腦部。數月之內,她的額葉漸漸罷工,表現出類似失智症和思覺失調症的情形。但8週後,她的神智奇蹟似地回歸正軌,而且清楚記得那段陷入瘋狂的日子。

  《紐約時報》於2016年3月刊載她以〈神經科學博士的大腦失控日記〉(The Neuroscientist Who Lost Her Mind)為名的文章,立刻引起廣大迴響,收到超過200封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感謝她如實寫下經歷這段精神疾病的感受。

  對生命充滿熱忱的她,同時也是一位馬拉松跑者和鐵人三項運動員,現與丈夫米瑞克定居於美國維吉尼亞州。

伊蓮.麥克阿朵(Elaine McArdle)

  獲獎作家和新聞工作者,為許多刊物撰寫具調查性的故事、專欄和新聞,如:《波士頓環球報》《哈佛法律快報》和《波士頓雜誌》。同時也是《UU世界》雜誌資深編輯。

譯者簡介

王念慈


  栽入譯境的理科人,鍾愛文字乘載的感性與理性,虛幻與真實。希望藉文字之力,讓更多美好於世界發酵。Facebook交流專頁:蔓遊世界。
 

图书目录

導   讀        以理解扭轉恐懼,從預防獲得力量/鄭淳予
序   言        讓歷劫歸來的我,告訴你這段故事
 
第 一 章        難道是老鼠的復仇?
第 二 章        在視線中消失的右手
第 三 章        我也成為實驗的白老鼠
第 四 章        大腦脫序演出
第 五 章        性格大變,心智走樣
第 六 章        時空錯亂般迷失方向
第 七 章        腦中的十八顆腫瘤
第 八 章        簡單卻複雜的雞油菇事件
第 九 章        我準備好如何面對了嗎?
第 十 章        曙光照進我破碎的腦
第十一章        我是抗癌倖存者
 
後    記        以團隊合作戰勝人生
致    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27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7MB

图书试读

導讀

以理解扭轉恐懼,從預防獲得力量


  就在我為本書撰寫導讀的此時,「腦科學」界極為重要的新藥試驗正面臨空前慘烈的挫敗。面對「失智症」這樣的大腦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還沒有真正能治癒翻轉的方法,二個被醫界寄予厚望的大型研究,以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臨床試驗為目的,正式宣告失敗,也連帶使得相關的研發公司市值暴跌。從這個現況,我們可以了解,大腦的損傷以及退化,仍是臨床治療上極大的挑戰,也如大家聞風喪膽的「癌症」一般,到目前為止仍有很大的治療難度。

  也因此,這本書中的內容更顯可貴,因為它是一本由腦神經科學家親述的腦瘤抗癌日記。轉移性腦瘤使麗普斯卡博士在生命歷程中,陸續出現如思覺失調(俗稱精神分裂症)、失智症和雙相情緒障礙(俗稱躁鬱症)等等疾病的症狀。

  你能想像一位曾是美國精神衛生研究院的大腦專家,連回家的路都認不得,打開手機不知道該怎麼使用APP,對身邊的人疑神疑鬼、產生被害的妄想、情緒暴躁低落、視野缺損看不見自己的手嗎?

  從書中鉅細靡遺的描述,我們能如親身經歷般感受這些罹病的細節,還能深刻了解她與家人之間的互動。高張的情緒潛伏在她的家庭中,他們是如何在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中磨合?她如何從一次次的失望和恐懼中找到出路?而這段艱辛的失控歷程,終究迎來了大腦重返清醒的時光,麗普斯卡博士才能如撰寫回憶錄般,透過本書,讓我們有機會一起參與這段用真實人生譜寫出的奇幻旅程!

  一起體會大腦失靈的感覺

  如果很難想像大腦神經系統受損是怎麼樣的感覺,試著想想,你曾經戴著耳機聽音樂嗎?你可能會異常大聲地說話,然後被旁人側目。這是因為我們的對外感知被障蔽了,聽不太到周圍的聲音,耳中卻清楚聽見只有自己聽得見的音樂。這就像我們的大腦生了病,你所感知的世界會跟大家不同,產生認知錯亂:或許你會看見或聽見什麼,但那是「幻覺」;你會察覺有人處心積慮想害你,但那是「妄想」;你會想不起來自己兒女的名字、認不得明明熟悉的臉龐,那是「失憶」。

  這樣的情況不只會出現在疾病中。譬如「酒醉」後失控、失態的肇事新聞層出不窮,平常彬彬有禮的人,酒後卻會痛毆親人,甚至執意酒駕,這也是因為酒精會使得我們大腦的「額葉」功能失調。就像麗普斯卡博士在書中描述自己的失控行為一般,腦瘤擴散至她的大腦額葉區域,因此使得這個腦區平時負責的功能無法順利作用,諸如協助我們解決問題、推理等等。

  「額葉」這個腦區就像我們的「大腦偵探」,幫助我們統合注意力、記憶、動作以及情感的行為表現;它也像行為的「煞車系統」,會讓我們適當地抑制衝動,思考做這件事、說這句話會帶來的後果。這也是為什麼幾杯黃湯下肚,我們的大腦額葉失靈,便會無法幫助我們踩煞車,進而失去「同理」的能力,但往往帶來的就是許多失序行為。這也是麗普斯卡博士在罹病的歷程中會出現各種暴躁、苛薄和冷漠行為的原因了。

  面對腦神經相關疾病的汙名

  從麗普斯卡博士的故事中,還能看見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是社會普遍對許多疾病的汙名化,譬如情緒疾患、疼痛或是失眠。就如頭痛雖然痛在腦中,但通常從外表看不出異狀。麗普斯卡博士在書中形容她失態的舉止:「我的外貌沒變,但心智卻慢慢走樣。」這樣的病程,便會使得很多功能性失調的疾病被忽略,甚至被誤會。

  好幾次個案在我的診間潸然淚下,原因都是同一個,就是他的疼痛、情緒問題、失眠無法被他人諒解,時常經歷被誤解的難堪:「這應該是想要引起注意的手段吧?」「你是不是得憂鬱症了啊?有病就去吃藥!」「每天閒在家裡,哪來那麼多頭痛啊!」我的診間每天往返許多慢性頭痛、長期失眠、慢性疲勞症候群、嚴重經前症候群的個案,但我看著他們深受疾病折磨,知道真正能擊倒他們的,通常都不是症狀本身,而是旁人不經意說出一句不尊重的話。

  就如麗普斯卡博士在書中描述,即便她已是一位大腦疾病專家,當自己親身罹病時,某天到醫院做腦部影像檢查,心裡對未知的恐懼和不安已然吞噬了她,將她的氣力消磨殆盡。不難想像,一般人在罹患腦神經疾病時,會有多麼無助跟恐慌。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問:那我們該怎麼幫助深陷大腦神經疾患的人呢?以我在神經科臨床工作多年的經驗,由於這些疾病多半都必須歷經長期規律的調理和治療,但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多一點的「理解」,理解經歷漫長抗戰的每一天,他們都在努力讓自己可以活得更好。「尊重」如麗普斯卡博士這樣的鬥士,就是你可以給他們的最大力量!

  健忘失神的迷霧大腦

  麗普斯卡博士描述罹病時,有許多對她的工作和生活影響甚大的症狀,包括專注力渙散、健忘、思考遲鈍、倦怠等等症狀。這些都是大腦神經系統失調時很常見的症狀,包括許多憂鬱、焦慮、慢性疼痛、失眠的患者,都深受這些症狀所苦。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大腦三原力」—好的專注力、記憶力和思考理解力受到影響時,會開始出現的腦霧現象(Brain Fog)。

  很多人會把健忘、失神,當成一種常見的「文明病」。覺得自己只要可以撐、可以忍就好,卻忽略了「大腦」才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靈魂系統,掌管了我們的意識、思考、情緒、生命徵象、內分泌、日夜節律、疼痛、平衡和各種重要的感知。只有我們能真正好好自我覺知,省視自己的功能表現狀態,才能靜下來感知,自己的大腦是否真的健康無虞?還是腦霧已經悄悄籠罩你!

  具體提升大腦功能的建議

  ●睡個好覺:充足和深層的睡眠,有助於腦細胞的休息和自我修復。良好的睡眠能「鞏固記憶」,促進大腦的可塑性,同時增加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

  ●儲存「腦本」:保持、培養自己的好奇心,不害怕學習新的事物,培養多維度的生活,可以讓大腦持續「保鮮」!

  ●吃得好,保持「腦—腸」連結的健康:少吃加工品和甜食,多吃食物原形和多喝水!抗氧化的「地中海飲食」已獲證實能預防老化和失智,多吃深綠色蔬菜和水果,食用富含omega-3的植物油如橄欖油,和每天一小把的堅果。

  ●讓身體動起來:維持運動和戶外活動的習慣,不但能強化腦部、血管、肌肉骨骼的機能,更能使情緒保持愉悅平穩,像是每天快走十五至三十分鐘以上,騎單車和游泳也很好。

  ●遠離疼痛和發炎:身體慢性的發炎、疼痛,會使我們的大腦也開始產生「神經性發炎」。疼痛不能忍耐,它是身體和你溝通的語言!

  ●避免憂鬱和寂寞情緒:離群索居的人,罹患失智、高血壓、心臟病和憂鬱症的風險,確實比一般人高。為了保護大腦,打起精神、樂觀正向的生活是必須的。

  ●保護「腦—心」連結:心臟病會造成大腦的損傷。我們不但要治療心臟疾病,還要確保有顆快樂和開闊的心。控制血壓和血糖、避免肥胖,藉此可以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也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麗普斯卡博士回想罹病過程時曾說:「我面對的疾病就像特別強勁、難搞的對手,要擊敗它除了需要最新的醫療科技,還需要鋼鐵般的意志以及身心。」

  預防大腦退化是一輩子的幸福關鍵,專注、記憶和思考這大腦三原力的保健和提升,必須從此刻開始做起。腦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是確實存在的,唯獨我們是不是真的願意用對的方法,去活化和啟動它潛在的可能性,並且認知我們的大腦有多需要我們!

  用更多對「腦科學」的理解,將這份恐懼扭轉為更正面的預防力量!擁有正確的動機和腦知識,大腦才能運作得宜,並且為我們貢獻更多!
 
鄭淳予
(本文作者為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整體設計來看,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也讓人感到相當舒服。雖然內容本身涉及大量的醫學和神經科學資訊,但編輯的用心讓閱讀過程的流暢性大大提升。例如,關鍵術語的標示、圖表的插入時機都處理得非常到位,讓讀者在需要暫停消化複雜資訊時,能有一個清晰的視覺緩衝。我特別欣賞書中某些章節後面的「行動清單」設計,這非常實用,讓理論知識能夠迅速落地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很多科普書的缺憾就在於「知易行難」,但這本書非常體貼讀者,它在闡述完複雜的機制後,總會提供一個簡單明瞭的橋樑,連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不是一本可以隨便翻閱的閒書,它需要讀者投入心力去理解,但付出的每一分心力,都能得到豐厚的回報,絕對是知識密度極高的一本書。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作品在探討疾病與個人意志力的關係時,處理得非常細膩且富有層次感。它並沒有將一切歸功於單純的「意志力萬能論」,而是深入探討了生理機制、環境因素與心理建設三者之間的複雜互動。作者的專業背景使得他在分析這些問題時,能夠站在一個非常高的學術制高點上,同時又保有身為病患的真實情感投射。這本書成功地避開了許多心靈雞湯式的空泛論調,它給予希望,但這種希望是建立在對現實困境的深刻理解和科學基礎上的。對於那些正在面臨健康挑戰,或是關心身邊親友處境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極其珍貴的。它教導我們如何更聰明地與自己的身體和心智合作,而不是盲目地對抗。這是一場關於韌性、科學與愛的深刻對話,讀完後讓人感到既沉靜又充滿力量。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眼界大開,尤其是關於大腦運作和疾病預防的部分,作者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釋了許多複雜的科學概念。我一直對腦科學這個領域充滿好奇,但總覺得那些專有名詞很難消化。沒想到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在跟一位很有耐心的專家面對面請教,他沒有故作高深,而是把那些看似艱澀的知識點,透過生活化的比喻和實際案例串聯起來。看完之後,我對於「如何保持大腦健康」這個問題有了更系統性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資訊拼湊,而是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框架。特別是書中談到的一些生活習慣的調整,其實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輕易做到的,但往往因為不知道背後的科學原理,所以難以持之以恆。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僅告訴你「該怎麼做」,更讓你深刻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那種內在的驅動力自然就產生了。我已經開始推薦給身邊所有重視健康的朋友,這絕對是值得反覆閱讀的深度好書。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主要來自於它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定義。在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活著」這件事情的看法。過去總覺得健康就是沒有病痛,但作者的經歷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活著」是一種積極的參與和不斷的學習與適應。書中探討的那些關於大腦可塑性(Plasticity)的觀點,簡直是為所有感到中年危機或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人提供了一劑強心針。它打破了「年紀大了,腦力就會衰退」這種宿命論的觀點,用嚴謹的科學佐證了「只要我們願意努力,大腦永遠有進步的空間」。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透過作者的筆尖傳遞出來,非常有感染力。它鼓勵的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更是心智的韌性。對於我這樣一個生活步調比較緊湊的上班族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視角轉換的機會,讓我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评分

說實話,這本作品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完全不像是一本硬科學書籍,反而帶有一種引人入勝的傳記色彩。我很少對同一本書產生反覆閱讀的衝動,但這本讓我願意一讀再讀,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作者在描述他個人與病魔抗爭的過程時,那種真誠與脆弱感非常打動人。這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報告,而是血肉之軀在面對巨大挑戰時的真實心聲。這種坦誠,讓讀者能夠更深層次地與作者產生連結,即使我們沒有經歷過完全相同的困境,也能從他的掙扎、思考和堅持中汲取力量。書中對於科學研究細節的描寫,並沒有讓人感到枯燥,反而成為了主角性格和毅力的註腳,讓整個故事線更加豐滿立體。它成功地將「艱深的科學」與「普世的人性掙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在我讀過的同類書籍中,是相當罕見且成功的嘗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