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電子書)

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諤斯
图书标签:
  • 人性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善恶
  • 道德
  • 人格
  • 读书
  • 自我认知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性很複雜,
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你是別人眼中的樣子嗎?
你知道自己帶有幾種人性?

  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壞事是自己永遠不會做、不屑做的。
  我們想要相信,世上有些好事是自己當然會去做、樂於做的。
  可是我們怎麼能這麼肯定?
  我們有哪些界限?我們有界限嗎?
  當我們面臨重大的人性考驗時,真正展現出來的會是哪一種人性?

  《十種人性》將向你介紹每個人身上都帶有的十種人性典型。
  它們塑造了你生活中的每一個重要決定,
  可是你幾乎不知道它們如何操縱你,又是如何進入你的頭腦和心靈。
  《十種人性》從英國法庭出發,走過歐、非、亞、美四大洲,
  探索人類經驗的前沿,發掘那些形塑我們想法和行動的力量。
  《十種人性》綜合尖端的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和人權研究,
  檢視人類所能為的最優和最劣,還要問為什麼。
  《十種人性》試圖解答三個謎題:
  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做出那些事?我們究竟有什麼選擇?
  《十種人性》將挑戰和映射出隱藏在我們心靈底層的自己,
  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讓我們認識真正的自我。

  《十種人性》是一部非常奇妙的巨著,
  將驚人的真實案例與最新的研究成果相結合,
  指引出: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我們內在有誰?
  這是你激發靈感、激勵人心,必不可少的書。—— 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 那樣工作?》作者

 
探寻人类心智的边界:关于“善”与“恶”的深刻思辨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部特定作品的解读,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知识体系,用以剖析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驱动力——“人性”的本质。我们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历史学的交叉视角,构建了一幅关于人类道德光谱的立体图景。全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二元对立的简单认知,深入挖掘驱动个体做出“善举”或“恶行”的深层机制,并探讨在现代社会结构下,这些内在力量是如何被塑造、被激发,以及如何被调控的。 第一部分:人性的基石——本能与环境的交织 本书的开篇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人类行为的底层代码。我们首先审视“合作”与“竞争”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并存的进化策略。在《进化论视角下的人类社会性》中,我们详细分析了亲缘选择、互惠利他主义如何奠定了早期人类群体生存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同理心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解释为何人类天生具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然而,人性的发展并非仅由基因决定。随后的章节将聚焦于《环境的塑形力:童年经验与依恋理论》。通过对依恋理论(如鲍尔比和安斯沃思的研究)的梳理,我们阐述了早期照料者提供的安全感或疏离感如何在大脑中刻画出长期的道德判断模式。我们引入了“创伤理论”的研究成果,揭示在极端压力和早期剥夺环境下,个体防御机制的过度激活如何导致对“他者”的排斥和攻击性增强。 第二部分:道德的构建——认知、情感与理性 本部分将重心转向心智活动层面,探讨人类如何构建其道德判断体系。我们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与后现代批判》出发,系统梳理了从前习俗到后习俗的道德推理路径。重点在于分析,当个体跨越从“避免惩罚”到“遵循普遍伦理原则”的阶段时,其内在的逻辑支撑是什么。 随后,我们引入了对情感在道德决策中角色的深入探讨。《直觉与反思:情绪在道德选择中的双重作用》一章,将对比丹尼尔·卡尼曼的系统一(快速、直觉)和系统二(慢速、理性)思维模式在道德困境中的表现。通过对“电车难题”等经典思想实验的现代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解读,我们试图揭示,许多看似理性的道德判断,实则源于瞬间爆发的情感反应,而理性往往扮演着事后合理化的角色。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道德的相对性”这一核心议题。《文化差异下的道德相对论:普世性与特殊性》一章,通过跨文化人类学案例(如狩猎采集社会与工业化社会在责任划分上的差异),论证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这部分内容将清晰界定“文化习俗”与“基本伦理底线”之间的张力与交汇点。 第三部分:人性的阴影——偏见、异化与恶的心理学 本书的中间部分,将直面人类行为光谱中黑暗的一端。我们不再将“恶”视为一种外部力量的入侵,而是将其内化为一种心理结构或社会功能。《从众心理与权威服从:米尔格拉姆实验的新解读》将重新审视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重点分析个体在社会压力下,如何系统性地“去道德化”自己的行为。 在《去人性化机制:偏见与群体极化》中,我们详细分析了社会认同理论如何运作,导致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歧视的产生。探讨了“标签化”、“刻板印象”如何降低对“他者”的共情能力,从而为系统的压迫和暴力创造了认知基础。 此外,本书将重点讨论“自欺欺人”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何滑向道德滑坡。《责任扩散与道德麻痹:现代官僚体系下的恶行》一章,将引用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理论,并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剖析在层级森严的结构中,个人如何通过分散责任来规避道德负罪感。 第四部分:重塑与超越——实现更复杂的善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希望与实践,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道德韧性的社会和个体。 《共情力的训练与扩展:从狭隘到广博》一章,将介绍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在提高共情能力方面的最新成果,例如正念冥想对前额叶皮层活动的影响,以及叙事艺术(文学、电影)在构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方面的独特价值。 最后,我们将探讨“韧性道德”的建立。《创伤后的道德重建与意义探寻》将引入维克多·弗兰克的意义疗法视角,分析个体如何在经历重大的道德失败或目睹巨大的不公后,重新锚定其价值体系,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社会行动力。这部分并非提供简单的安慰,而是提供一套应对复杂道德创伤的结构化方法论。 本书通过对以上四个维度的系统性、跨学科的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箱,用以分析和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世界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标记对错,从而真正理解——人性中“善”与“恶”的界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动态且充满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狄諤斯 Dexter Dias


  英國御用大律師、皇家法院兼職法官、劍橋大學獲獎學者、犯罪小說家。曾任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研究主題融合犯罪學、心理學、認知科學、演化學。

  狄諤斯是知名人權律師,常受託處理涉及人權、謀殺、恐怖主義、違反人道罪和種族屠殺罪的重大案件,並且無償援助國際上遭受現代奴隸制、人口販運和暴力傷害的孩童與女性倖存者。常在許多攸關人權暨社會正義議題和女性受暴問題的全國性平台發言,批判英國人權保護制度的缺失。

  狄諤斯主持並共同撰寫《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致國會FGM(女性外陰殘割)調查委員會報告》,大有貢獻於修法強化英國的保護機制。亦曾撰寫數份報告提交聯合國,並向聯合國婦女及女孩受暴問題特派調查員做簡報。

  狄諤斯身兼數個關切人權的非政府組織的董事、代表或顧問,並在皇家法院與中央刑事法院擔任兼職法官,有權審理重大性侵害案件。曾入圍「自由與正義」年度著名人權律師獎,獲頒TMG「辯護與正義」傑出貢獻獎。推特帳號為 @DexterDiasQC,早年撰寫過六本犯罪小說。

譯者簡介

陳義仁


  臺灣大學財金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博士班肄業,現專事翻譯。譯有《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血與土:一部種族屠殺與滅絕的世界史》、《外包災難》、《種子的信仰》、《異見者:致憤怒的青年世代》等書。
 

图书目录

作者的特別聲明 
前言      孩子之死       

第一種人性典型:感痛者 
     1.  我的論點
     2.  兩萬一千名兒童    
     3.  此處有龍
     4.  更徹底的黑暗
     5.  盲視
     6.  視而不見法則
     7.  同情的認知成本    
     8.  諾言
     9.  遭遺忘的空白臉孔

第二種人性典型:放逐者 
     1.  帶著艾爾皮妮可滾吧!
     2.  受創的城市    
     3.  別讀此信
     4.  安全圈和苦難

第三種人性典型:制懼者 
     1.  時候到了
     2.  電路斷了
     3.  阿諾.史瓦辛格農場案
     4.  冰河期    
     5.  面向太陽
     6.  一次一個字母
     7.  閉鎖在外

第四種人性典型:注視者 
     1.  他們眼裡只有我的臉    
     2.  懲罰平庸
     3.  火海
     4.  水在高漲

第五種人性典型:攻擊者 
     1.  第72.058號條例   
     2.  金盒子    
     3.  就像火炬
     4.  你會喜歡他的
     5.  你跟小昆蟲有多像?    
     6.  帶著決心、帶著欣喜    
     7.  鑽石
     8.  睜著眼睛
     9.  第四代戰爭   
     10.  燃燒的鄉野  
     11.  生意人  
     12.  渦旋      
     13.  十七天  
     14.  大沙漠  
     15.  那些手從遠古伸向我們      

第六種人性典型:結夥者 
     1.  充滿聲響的島嶼    
     2.  碼頭
     3.  狗都變野了    
     4.  就像在切葉子或削水果

第七種人性典型:養育者 
     1.  左邊、右邊    
     2.  養育的無情    
     3.  像我這樣的案子    
     4.  文明的表面    
     5.  出讓
     6.  玫瑰
     7.  生命的渴望    
     8.  所有的安娜    

第八種人性典型:求愛者 
     1.  禮物
     2.  謊話
     3.  馬車與白馬    
     4.  超越那一切的東西
     5.  狂熱

第九種人性典型:搭救者 
     1.  赫卡柏對他有什麼相干?    
     2.  命名
     3.  開羅
     4.  山的另一邊    
     5.  路    
     6.  關於我們的問題    
     7.  所有的伊蓮
     8.  神話和傳說之地    
     9.  事發經過
     10.  選擇      
     11.  連線到阿拉木圖  
     12.  異數      
     13.  轉彎      
     14.  生命中的一年      
     15.  把天氣帶著走      

第十種人性典型:護親者 
     1.  野狼
     2.  暴風雨    
     3.  無聲飛行
     4.  十六年間
     5.  永遠都在裡頭

後記      我們的課題   
本書配樂
參考文獻
受惠者的謝辭
如果你想要參與的話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68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图书试读

前言

孩子之死


  有些書始於某個想法,有些書則始於某個事件。這一本書屬於後者。觸發本書的事件發生在英格蘭鄉間一個安靜角落——名稱令人想起雨水輕柔流過的蔭蔽小溪:雨溪。那個地方是一座少年觀護所,那個事件是某個孩子之死。

  有個男孩,身高一百四十七公分、體重四十一公斤,靜靜走過走廊。我的視角是從一部高掛在磚牆上金屬架的閉路攝影機看去,畫面黑白(或許不是,但這是我記得的樣子),沒有聲音,那男孩背對著我,慢慢走向一個房間,那是他的囚房。他左轉、進去。我從未見過他的臉。你會心心念念一張你從未見過的臉嗎?

  男孩消失不見,關上門。幾分鐘後,兩名所方管理員走過同一條走廊,腳步快過那男孩。他倆靜靜走過,但兩人遠遠大於那男孩的體形,似乎將畫面塞滿喧囂和混亂。他們也左轉,走進房間,關上門。第三名管理員跟著過來,走進去,關上門。過了幾分鐘,那個男孩就死了。他的名字是米亞特(Gareth Myatt)。

  那房間裡發生什麼事?

  查明真相是我的專業職責,那成了我畢生的追求。在淡藍三月天空高懸在西敏寺鋸齒尖塔上的那天,我受冊封為御用大律師,但我的思緒不斷飄向米亞特和他母親帕姆。在他的死因調查裡,我代表他們一家,當時帕姆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那麼做?為什麼他們對我兒子那麼做?」

  我沒有答案,或者說,我沒有一個夠好的答案可以給她。法庭裡的真相只是人間真相的一部分。她並非有意那樣影響我。她是個沉默而勇敢的人,自己承擔許多,卻不想給任何人重擔。她真正想要的是讓兒子回來。我無法使其發生,但我可以試著找到一個更好的答案。我請休長假,重返大學。人們不能理解,而我也不確定我能。然而,我決心查明那個房間裡發生什麼事。

  你辦案、結案,然後向前邁進;然而,案子並非總是跟你了結。我在那之後的調查(那是調查,也像推理小說和祕密故事),是在追蹤一名難以捉摸的逃犯:這名被追捕的肇事者,同時也是本書主角——我們。或者說得精確點,是我們身上的隱藏部分。這首先引領我到劍橋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引誘我前進的是那幾個畫面:一條走廊、一個男孩消失、一扇門關上、一個問題:那房間裡發生什麼事?

  在大洋彼端的另一處,當我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實驗室繼續進行研究,大家問我:「你在做什麼?」這問題很難簡要回答。我很想說,我想知道(我們需要知道)那個房間裡發生什麼事。我從未說出我的實際想法:我有責任為某人查明真相。

  在我心裡,帕姆的問題隨著時間,慢慢開始改變。不是為何觀護所的管理員那麼做,而是為何我們那麼做?一個更大的真相,在帕姆的問題背後,隱約可見:為什麼我們要傷害那些最脆弱的人?我們是什麼?我們是誰?

  那項追求,在某程度上是要挽救一個救不回的男孩。我現在明白了:我被一項名稱不祥的法律原則訓斥,那就是不能未遂(impossible attempt)法則。這本《十種人性》是在記述一項不可能的嘗試。那些資料或線索(那些證據)在接下來的九年裡,領我進行一系列前往六大洲之四的「行旅」(維根斯坦是這麼稱呼的),幅員涵蓋從古希臘和羅馬帝國、到現代的南西伯利亞和冥王星的冰山。一次又一次,我都得試著刺探大腦的內部深處或神祕內殿。這使我去見了許多人,像是:面對難以想像的惡劣條件卻無所畏懼的人、遇刺的人、面臨極大風險仍願意吐實的人、表現出無法想像的英雄主義的人,以及其他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我敢打賭,這些人算得上是我們之中最非凡的人。請記住這場賭約,並且叫我遵守。到了本書最後,再由你評判。

  我愈是研究科學和人類經驗的遙遠邊界(那些關於我們所知和我們所是,亦即關於生命和人類渴望的那些難測前沿),愈是明瞭我不只是在探究那個房間和那條走廊發生什麼事,也是在探究許多地方發生什麼事。在我們心裡,也有許多這樣的房間和走廊。而且,那些房間和走廊住著經常出現的幾種人,亦即各種人性典型。在這本書裡,你也將遇見他們。

  在某方面上,你已經認識他們了,只是並不真的認識。你把他們帶在身裡,但你很可能不曉得。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就是你,只是並不完全是。他們影響並形塑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決定。然而,你幾乎必定沒有察覺他們的介入。他們是你所遇到那些人的本質和本能。他們就是人類的十種人性典型。

  他們是誰?他們所為何來?他們如何進入我們的頭腦?

  多年來,我們的大腦被認為就如通用型電腦般運作,有點像是那些黑白電影裡的老式電話系統,一切都要通過中央交換機。這種觀點正在受到挑戰。神經科學和演化生物學的新發現指出,大腦可能分立得比那樣更有意思。因此,大腦比較不像電腦,反而更適合理解為一系列高度特化的「模組」——神經元團塊和神經傳遞物的聚合體,以及那些聚合體之間的連結路徑。每個模組都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適應問題或演化目標。換言之,是為了應付人類生活某些重要且一再出現的問題。這就是模組化(modularity)的概念。

  甚至,大腦可能不只是模組化的,而且可能是高度模組化的。大腦可能擁有許多這樣的機制。接下來,我們將限縮焦點。我們將聚焦於一系列關鍵的生活問題,以及我們所具備可用以應對的歷程。我們將聚焦於十個心智模組,聚焦於人類行為的十個獨特典型、聚焦於人類的十種「人性典型」。

  這十種行為有一部分很容易認出,有一部分會令人震驚。我們等著瞧吧。

  原來,我們並非完全孤單。我們身上承載若干演化而來的模組。在某些重要方面上,我們是由這些模組所形塑的決定,聚合而成的。我們將這些模組稱為「人性典型」。最終,本書利用尖端科學研究,提供一種不同方式來思考這些問題和一連串相關的衍生問題:

  ☞ 為什麼我們會像這樣?
  ☞ 為什麼我們會做我們在做的事?
  ☞ 我們有什麼選擇?
  ☞ 最終是誰(或者什麼)在做選擇?

  就讓我們開始去查明。為此,我將帶你去另一條走廊——在某間學校裡。然而,這是一間非常特別的學校。我必須向你介紹一個人,一個特別類型的人,那就是護親者(Kinsman)。
 

用户评价

评分

買這本書,其實是對自我探問的一種投資。我們總是在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子女、員工、伴侶、朋友——在這些角色背後,那個真實的「我」是誰?這十種人性,是不是就像是我們內心世界裡的十個分身,在不同的情境下輪流掌舵?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對於「惡」的定義,會不會包含那些我們習以為常,但其實帶有傷害性的行為?比如,職場上的無效競爭、對弱者的冷漠旁觀,這些算不算「惡」的展現?如果算,那麼身處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結構中,我們是否很難完全擺脫這種「惡」的牽引?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停留在「認識人性」的層次,而是能提供一些實踐性的建議,教我們如何在接受自己內心陰影的同時,仍然能堅守住心底那條「善」的底線。真正優秀的人性書籍,讀完後應該會讓人感到更踏實,而不是更焦慮,因為我們明白了人性的複雜,也知道了如何與之共存。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在評價別人的時候,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但人性哪有那麼簡單?一個人做了件好事,不代表他內心就完全純潔;反之亦然,犯過錯的人,也不見得就全然是個壞蛋。這本書的副標題「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直接戳中了我的痛點。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這個「距離感」。這個距離是靜態的嗎?還是可以因為外在環境的壓力、誘惑,或者內在情緒的波動而瞬間拉近或拉遠?舉例來說,在極度匱乏的環境下,一個人會做出什麼樣違背良知的事?這時候,我們該如何評判他?是該責怪他的人性本惡,還是該理解環境的巨大影響?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嚴謹的案例分析,展示人性在極端狀態下的脆弱與韌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的勵志讀物了。它應該更像一本關於生存哲學的課本,讓人看完後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標準都能更加寬容與深刻。

评分

從電子書這個載體來看,我也對排版和閱讀體驗有所期待。畢竟是探討人性的嚴肅主題,如果字體太小、排版雜亂,真的會讓人很難沉浸在思考的氛圍中。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可以隨手畫重點、做標註的格式,如果電子書的筆記功能做得好,或許我可以在讀到某些震撼人心的段落時,立刻記錄下當時的感受。而且,這類書籍往往需要反覆閱讀,或許加入一些輔助性的圖表或流程圖,來梳理那「十種人性」之間的複雜關係,會很有幫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組織這十個面向的?是按照嚴謹的學術邏輯依序推進,還是採取一種更文學化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像是在說一個長篇故事?如果是後者,或許能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更有畫面感。總之,作為一個台灣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能隨時重溫、隨時檢視自己的工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挺有意思的,那種簡約的設計風格,配上這個標題,讓人忍不住想點開來看看。我通常會先看目錄,了解一下作者的切入點。光是標題裡的「十種人性」就很有吸引力,因為我們平常看人,常常覺得對方很單純,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藏著很多複雜的情緒和反應,特別是面對道德兩難的時候,那個掙扎的過程,真的很考驗人性。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框架,讓我能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行為。例如,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做好事的人,心裡卻會冒出一些酸葡萄的心理,這種複雜的暗流,是不是也算在「人性」的範疇內?如果作者能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析這些心理學概念,那就更棒了,畢竟理論太深奧,讀起來還是有點吃力,能跟生活經驗連結起來,才能真正讓人有「原來如此」的感受。總之,光從書名來看,它承諾了一場對內心世界的深度探索,讓人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觀察他人的新視角。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面上談論心理學和人性的書實在太多了,常常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流於表面,講了一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然後就沒了。所以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必須要有更紮實的研究基礎,或者至少是作者多年來觀察與反思的結晶,而不是幾篇網路文章的拼湊。我特別在意作者如何界定那「十種」人性,這個分類標準是什麼?是基於行為模式,還是更深層的動機?如果能看到一些跨文化或跨時代的比較,那就更好了,這樣才能避免「唯我獨尊」的論調。畢竟,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西方社會,或者幾十年前的社會,在對「善」與「惡」的定義上,多多少少都會有所不同。我很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那些灰色地帶會如何被描繪?是會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還是會引導讀者自己去定義那些界線?如果能看到作者坦誠地指出自己也曾經困惑過的部分,那本書的可信度就會大大提升,因為這代表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真正在和讀者一起探討這個永恆的難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