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需要勇敢:創造幸福感的關係練習 (電子書)

愛,需要勇敢:創造幸福感的關係練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思云
图书标签:
  • 愛情
  • 人際關係
  • 幸福感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練習
  • 電子書
  • 情感
  • 勇敢
  • 親密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哈佛研究:優質關係是人生幸福感關鍵
10個長情告白 X9 道美好關係練習 X6 堂愛自己進修課
給一路勇於追求幸褔的你
最溫暖誠摯的陪伴
 
  「在愛的關係中,我們都需要勇敢,勇敢面對自己的真相,
  勇敢接納對方的狀態,而當你愛的時候,勇敢也會同時降生。」——康思云
 
  一個跨越了八十多年的縱貫性研究,
  證實人類幸福感的來源,不是金錢、不是健康, 而是持續而美好的社會互動。
 
  本書作者群長期採用傳承藝術(Legacy Art Work) 方案服務家庭照顧者, 以家庭成員的生命故事分享為軸,激盪出無數令人動容的交心時刻!
 
  將陪伴你,重新梳理與自己、與他人、與過去以及現在的關係,
  一步步跟著關係練習題,引動你早已潛在的、觸動人心的影響力。
 
  ●這本書,寫給總是自責的你
 
  在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中,可能你已經很久很久沒有時間與空間,去跟好友喝茶聊天,也沒有動 力去呼朋引伴了。因此,在一些令你懊惱的事情發生時,與你對話的可能不是朋友,而是自己內 心的聲音。這些不時出現的聲音,可能還包含了對自己某些特質的長期不滿,甚至是失望。例如: 常因動作慢或時間掌控不佳,導致事情無法如期完成或頻頻遲到;每每在對家人發脾氣之後自責 不已,卻又在不久後的某一刻情緒爆發。這種時候,我們很容易指責自己、批判自己,對自己說出喪氣的話,完全不考慮聽者(自己)的感受。
 
  這本書將幫助你,將責怪自己的聲音消音,嘗試對自己說:「我最值得被肯定的一點,就是為了做出正確決定、為了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而盡了最大的努力!」
 
  ●這本書,寫給敢怒而不敢言的你
 
  在家中或街坊鄰里的長輩中,是否曾有一位長輩難以相處,或帶給你恐懼、害怕、焦慮、委屈…… 等情緒?在學校,是否曾有帶給你類似情緒的師長?幼年或求學時期的自己,常被要求要順服長輩與師長,對於不當的對待、極不合理的要求,常是敢怒而不敢言,這些難以表達的情緒堆積在 心裡,當我們長大了,不再需要委屈自己去順應對方時,仍然容易受到過往的影響,不想靠近相 近類型的人,或難以與他們建立關係。
 
  本書將帶你發現,你已經不是當年的你了,現在的你,需要理解到自己抗拒這些特質的原因,更需要看見:經過了歲月的歷練,如今的自己已有更多的力量,去應對這些特質與情境。
 
  ●這本書,寫給不敢哭泣的你
 
  對於流淚我們有許多既定的標籤,然而流淚真的就代表軟弱?代表無能?哭泣是一個將抽象的痛苦轉化成有形淚水的過程,在這當中,人會經驗到情緒的恢復,並且減少傷痛的感覺。動物都會分泌淚水來滋潤眼睛,但只有人類有情感的眼淚,而且唯有人類擁有產生哭泣的奇妙生理系統。本書將提醒你。下一次,當你掉下眼淚時,請記得,你是在進行「情緒排毒」,你是在面對自己的情緒,你,比你想像中的更勇敢!
 
  ●這本書,寫給不知如何和長輩相處的你
 
  人與人的互動秘訣沒有別的,唯有真心。然而,除了真心之外,還需要用心。在與長者互動時,加 點小用心,就能將愛暖暖地傳達給對方。本書要教你幾個動作簡單、不需花錢,更不必費時,隨時都可以進行的5個小用心,還要一起說說,帶著愛與尊重的「九大金句」!
 
  ●這本書,寫給常和兒女起衝突的你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語言,當一個只懂台語的人與一個只會英語的人溝通時,雙方勢必難以了解 彼此,而原本想傳遞的信息也無法傳送出去。在愛的世界裡,也有類似的情況。當我們說著不同 的「愛的語言」給對方聽時,就是一種雞同鴨講,因為在對方耳裡,是聽不懂的外國語。相反的,即 便對方覺得自己已經說得很明白,但聽著的你還是一知半解,耗費心力也只能約略了解對方的意思。
 
  「如果我們要有效地傳達彼此的愛,我們必須願意學習對方主要的愛的語言。」或許你已盡一切所能來愛你所愛的,而對方始終無動於衷,本書要教你,請你閉上眼睛用0到10來評估你「愛箱」的 充滿度,答案更是低到讓你想流淚,那麼現在就是你學習愛的語言最好的時機。
 
本書特色
 
  ●唯一來自傳承藝術的視覺藝術創作服務方案, 特選6堂愛自己進階課,只要拿出紙筆,隨時都能學習好好愛自己。
  ●來自藝術社工師第一線的真情抒發, 真實貼近10個令人動容的長者故事, 一窺各種面向的「勇敢」。
  ●特別照顧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照顧者, 透過9 道美好關係練習,緩解日常疲累身心靈。

專文推薦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吳欣盈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楊培珊
  《安可人生》、《創新照顧》雜誌創辦人/李正雄諮商心理師/洪仲清
  「小村子」創辦人/高雅雪
 
各界好評推薦
 
  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
  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副教授/施以諾薩提爾推手 李崇建
  台中市大元國小教師/老蘇老師
  「閱讀人」創辦人/鄭俊德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
  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林書煒
  愛可落實iCROSS共同創辦人、幸福電台「幸福女王」主持人/ Kelly何太High媽心理師/黃乙白
  人氣暖夫暢銷作家/口罩男
 
 
 
《心之所向:探索自我、构建有意义人际网络的实用指南》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个人成长、人际互动和社会联结的实用手册,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我、处理复杂的情感,并建立起持久、滋养的关系网络。本书摒弃空泛的理论说教,专注于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练习和思维框架,引导读者踏上自我发现与关系构建的旅程。 --- 第一部分:深入自我:理解你的内在罗盘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知己”,即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和情绪模式。我们深信,所有外部关系的质量,都源于我们与自身关系的稳固程度。 第一章:绘制你的情感地图 我们首先需要像地理学家一样,精准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本章将引导你识别并命名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 情绪的“基因”分析: 探讨童年经历、家庭模式如何塑造了你对爱、安全感和冲突的初始反应。我们将引入“原生家庭影响评估模型”,帮助你区分哪些是你的真实需求,哪些是习得性的防御机制。 识别“触发点”的艺术: 学习如何记录和分析那些让你瞬间产生强烈负面反应的特定事件(触发点)。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从这些瞬间的爆发中反推出深层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 从“反应”到“回应”的转换: 介绍“暂停、观察、选择”三步法,用于在压力情境下,将无意识的冲动反应转化为有意识、有建设性的回应。这要求练习者每天记录至少一次成功运用此方法的实例。 第二章:重塑核心信念系统 我们内心的许多限制性信念,如同无形的镣铐,限制了我们追求幸福的可能性。 信念的“考古学”挖掘: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信念追溯练习”,找到那些深植于潜意识中的“我配得吗?”、“我会被抛弃吗?”等核心信念的起源。 “证据检验”法: 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系统性地搜集与限制性信念相悖的正面证据。这不是简单的自我欺骗,而是基于事实的认知重建过程。我们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日志模板,用于记录和量化这些“反例”。 构建赋能性叙事: 教授如何用更积极、更符合现实的叙事来替代旧有的消极故事。重点练习“我是改变的作者”这一视角,强调个人对生活方向的掌控权。 第三章:建立内在的锚点:自我价值感与自主性 真正的自主性并非孤立,而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之上。 价值澄清矩阵: 提供一个多维度的价值排序工具,帮助读者确定在生活、工作和关系中,哪些原则是绝对不可妥协的。并指导读者如何用这些核心价值来指导日常决策。 “情绪自主权”的捍卫: 探讨如何区分“他人的情绪”与“我的责任”。练习设定情绪边界,学会不为他人的感受过度负责,从而解放自己的精力。 独处的设计与优化: 独处是自我修复的关键。本章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独处”的活动建议,从冥想的深度到创造性项目的投入,确保独处时间是滋养而非消耗。 --- 第二部分:关系的动态:连接、冲突与滋养 本部分将视角从内部转向外部,探讨如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真诚的联结和健康的界限。 第四章:有效沟通的“三维模型” 沟通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换与确认。本章聚焦于如何让你的话语被“听见”,同时你也能真正“听见”他人。 非暴力沟通(NVC)的深度应用: 不仅停留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四个步骤,更深入探讨在高压冲突中,如何保持“感受”和“需要”的清晰表达,避免被指责或防御反应所淹没。 倾听的层次: 区分“听到声音”、“理解内容”和“共情确认”三个层次。引入“反射性倾听练习”,要求读者在对话中,至少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的核心情感和需求一次,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 建设性冲突的艺术: 冲突是关系的信号灯,而非灭灯器。提供处理“核心议题不可调和”时的沟通策略,重点学习如何聚焦于“问题本身”,而不是攻击“人本身”。 第五章:界限的艺术:说“不”的智慧与尊重 清晰的界限是保护个人能量和尊重他人自主性的基石。 界限的类型学: 区分物理界限、时间界限、情感界限和资源界限,并针对每种类型提供具体的谈判脚本。 “温柔而坚定”的界限陈述法: 教导读者如何以不带攻击性的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底线。例如,将“你不能再这样对我说话”转化为“我需要我们的谈话保持相互尊重,如果语调升级,我需要暂停五分钟再继续。” 界限被侵犯后的恢复流程: 当界限被突破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后续处理,包括追溯、重申和后果的执行,确保界限的严肃性。 第六章:亲密关系的深度联结 本章专注于伴侣、家人等最核心关系中的信任重建与情感深化。 “情感银行账户”的维护: 借鉴戈特曼研究所的理论框架,提供一套量化的“积极互动”与“负面互动”的比例管理方法。强调微小的积极行为(如一个赞许的眼神、及时的感谢)的累积效应。 脆弱性与信任的螺旋上升: 探讨如何在关系中安全地展现脆弱性。引入“信任孵化练习”,通过逐步升级的自我披露,测试和巩固关系的深度。强调脆弱性的展现需要双向匹配,而非单方面的过度暴露。 共同愿景的构建: 引导伴侣或家庭成员共同定义“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超越日常琐事,建立基于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联结感。 --- 第三部分:社会网络:从个体到社群的拓展 本部分将焦点从一对一关系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七章:建立高质量的友谊与支持圈 现代生活节奏快,友谊的维护需要策略。 友谊的“分层管理”: 根据友谊的深度和依赖程度,将你的社交圈分为核心圈、支持圈和泛交流圈,并为每个圈层分配不同的时间与精力。 主动性的社交设计: 摒弃等待他人邀请的被动模式。提供设计“主题性聚会”或“共同成长小组”的指导,确保社交互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 应对社交倦怠: 当感到社交耗竭时,如何礼貌地退出或调整参与度,同时不损害现有关系。 第八章:处理断联与告别 所有的关系都有其生命周期,学会优雅地放手是成熟的标志。 关系结束的“整合期”: 探讨在友谊或伴侣关系结束时,如何进行情绪的清理和经验的总结,避免将未解决的模式带入下一段关系。 感激与释怀的仪式: 设计个性化的“告别仪式”(不必是公开的),用于正式地认可这段关系曾经的价值,并释放与之相关的负面执念。 重建身份认同: 当重要的关系结构瓦解后,如何重新锚定自己的身份,不再依赖于“我们”的概念,回归强健的“我”。 --- 结语:持续的练习与成长的韧性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阅读本身,而在于持续的实践。我们强调,关系和心智的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终身的练习和自我修正。本书提供了一个工具箱,而非一剂速效药。拥抱过程中的不完美和反复,是通往持久幸福感的唯一路径。 本书特别适合那些渴望从被动接受人际关系结果转变为主动塑造关系体验的读者,它提供了一套详尽的、可立即应用的行动蓝图,帮助你构建一个既充满爱意,又充满力量的个人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思云
 
  三個兒子的媽,從小喜歡畫畫、親手做禮物,長大後成為藝術社工,陶醉在助人工作二十多年。 為了服務更多人,創立新活藝術服務有限公司,現任執行長,並為台積電、新光集團、臺灣大學、雙和醫院等知名企業、學校、醫院指定講師,教授優質互動關係及藝術助人等相關課程。
 
江明璇
 
  仍在博士班路上匍匐前進的女子。身兼新活藝術服務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知識長,資深藝術社工師。
  從助人工作和服務中,看見人的價值和關係的珍貴,在生活中努力體現所思所想。
 
彭恩寧
 
  港台混血兒,結合香港人的精明與台灣女孩的溫暖。喜歡將生活感觸以文字與繪畫存檔的藝術社工師。
 
  為散播「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值得被好好尊重與欣賞」的理念而努力。臺大社會工作學系畢業,現任新活藝術社會企業品牌總監。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人生要有麵包,更要有玫瑰香 / 吳欣盈
推薦序 創造高齡世代的「新正常關係」/ 楊培珊
推薦序 讓陽光灑落,成為他人溫暖的照拂 / 李正雄
推薦序 想得到愛最快的方法,是試著去愛一個人 / 洪仲清
推薦序 以終為始,思索想要的未來 / 高雅雪
好評推薦
作者序 運用藝術服務所學,發揮「優質關係」的影響力 / 康思云
前言 學習互動的新方式,重新體會生活中的幸福
 
第一章長情的告白
一輩子的愛,有多長?
每個選擇都是盡了最大努力的決定你的生命價值,來自與人分享
你一直都在,因為你住在我心裡
及時道愛、道謝、道歉與道別生命中的灰塵隨時能甩開
就算失智,但你的愛依然在我心裡俠女藍奶奶與貴婦綠奶奶
最不可愛的人,最需要愛
用嗜好與擅長建立個人「品牌識別」
 
第二章內求美好關係
讚美,讓他人與自己被看見、被聽見
——練習 1:讚美別人之前,讓我們先讚美自己
專心去找尋心裡的聲音
——練習 2:試著當自己的好朋友,別再繼續責怪自己
寫給使我一夜長大的你
——練習 3:回望過去,再次認識自己
在跟自己的相處中,認識自己
就算會失去,也要勇敢去愛
——練習 4:從愛你的人眼中,看見自己
翻找出未曾察覺的情緒和感受,忠實呈現
哭泣不是軟弱,而是勇敢
——練習 5:陪伴自己,與情緒共處
別讓自己不悲傷
用想像力使日子常新、關心常在
別讓關係中的壞葡萄持續發酵
——練習6:在修復關係之前,先整理自己
 
第三章愛自己進階課
第一堂課——將目光與思緒從環境轉離,停駐於自己
第二堂課——看見並靠近自己的情緒
第三堂課——觀看原生家庭的成長脈絡,換個角度認識家人
第四堂課——看見自己的心理界線
第五堂課——做自己的好朋友,從自我對話開始第六堂課——讓心靈飛翔,愛上全部的自己
 
第四章外找優質連結
主動給予愛與欣賞,形成正向迴圈
常說帶著愛與尊重的「九句話」
尋找回憶裡的正向情緒、經驗與感受
五個小用心,大方傳達我愛你
——練習7:找到對方的「愛的語言」
用音樂「振」出你我新關係
——練習 8:具體行動,為對方加值
在溝通中傾聽,用愛與對方交流
三項關鍵,讓溝通有愛無礙
——練習 9:聽明白,說清楚
關係需要耐心等待,用心澆灌
只要一句話,就能提升他人的價值
還在撩妹語?來個逗奶語吧!
練習不當句點王的聚焦提問法
你如何面對「已讀不回」?
 
附錄 認識傳承藝術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0143
  • EISBN:97862630502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運用藝術服務所學,發揮「優質關係」的影響力/康思云
 
  我所從事的職業很特殊,不僅小時候沒聽過有人在做這個工作,大學就讀社工系時,也不知道在社工的領域裡有這個類別。直到工作了十幾年後才知道,原來我的工作在國外有一個特殊的職稱,叫做「老年藝術社工」──用藝術作為媒介來服務長者。
 
  二○○五年,當時仍在第一線照顧機構擔任長者社工的我,被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自紐約邀請來台的創意高齡先驅蘇珊.博斯坦(SusanPerstein)女士選中,前往美國將「傳承藝術(LegacyArtWork)」此種用藝術服務老年人的方案帶回台灣。所謂「傳承藝術」,是指陪伴長者系統性的述說自己的故事與想法,再用視覺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長者可透過這個過程整理人生、肯定自己的價值,並與他人產生美好的社會互動。
 
  就讀社工系時,大部分同學選擇兒童或青少年作為服務的對象,因為大家覺得兒少是最有可塑性、也是最有希望的族群。我也曾嘗試在兒童跟青少年領域實習,但在實際服務過不同年齡階段之後,毅然決然選擇了老年社工為自己的志業。許多人問我:「思云,妳為什麼要服務長者?」起初,我的理由非常單純,因從小由外公外婆帶大,長者總是帶給我更多親切感,他們是我所知道最慈藹、最有禮貌的一群人,經過人生的歷練,他們更能感受他人的真心,也願意肯定對方的付出。
 
  而於實證研究也證實長者有許多優勢。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壓力、煩惱、憤怒等負面情緒隨之下降;史丹佛長壽中心的研究則證實,隨著年齡增長,同一個人會呈現愈來愈正向的情緒體驗。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將會愈老愈快樂。而根據「感應時間理論」,由於者比年輕人更意識到時間的有限性,因此更能看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在工作中,大我好幾十歲的長者向我講述自己的快樂與悲傷、成就與遺憾,不時會有長者問我:「為什麼我現在才懂得的事情,妳這個年齡就懂了?」我總是回答:「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認識你們,你們的生命故事,就是我的老師。」這些從長者生命中學到的點點滴滴,是真正讓我繼續從事這份工作的原因,與長者的相處徹底擴展了我對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互動關係的觀點,並確實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對愛的理解、在工作中的熱情,以及為人父母的過程。
 
  因著工作歷程中不斷的衝擊與反思,我與團隊的夥伴們開始撰寫一系列探討「人我關係」的文章,也因此有了你手中的這本書。在閱讀本書之前,讓我先與你分享四件我從長者身上學到的事:
 
  第一件事,要盡力善待每一個人
 
  平時你到了一棟陌生的大樓,會主動跟大樓管理員、清潔人員打招呼嗎?
 
  過去的我,不會。在三十歲之前的人生中,人被我二分為「朋友」及「不是朋友」兩種人,而能稱為朋友的人並不多。因此,生活中大部分的人,我不需要跟他們有太多互動。直到一對老夫妻改變了我。
 
  剛開始從事老年藝術社工這個工作時,在新竹的榮譽國民之家(簡稱:榮家)認識了一對老將軍夫妻,他們姓楊,在榮家中軍階最高,每逢年節會收到總統的卡片,有貴賓到訪時也一定先拜訪他們,兩老卻非常謙和有禮。雖然我比他們小了五十多歲,連榮家的最高長官也都是楊老將軍的學生,但兩個老人家總是尊稱我為「老師」,每堂課都早早的來到教室,笑著說:「做學生就是應該這樣。」
 
  我觀察到楊將軍經過其他榮民身旁時,即使並不熟識,也總是一一和他們微笑致意、關懷問候,對樓層的工作人員或接送的計程車司機非常禮貌而親切,聽到我要離開了,還會叮嚀我:「離開榮家時,記得要跟門口的警衛打聲招呼哦!」我原本覺得,善待朋友、家人是應該的,至於陌生人,保持禮貌的安全距離即可,也不免和一般人一樣,對於權威人士或長官,會多一些微笑、多一點用心。
 
  然而,老將軍的叮嚀讓我開始學習善待每一個人,特別是對基層的工作人員。
 
  我的生活因此有了幸福的轉變。等咖啡時不再滑手機,而是和煮咖啡的阿姨聊聊天,這使我的咖啡不僅好喝,打開杯蓋還有美麗的拉花迎接我;經過大樓服務台時,給警衛先生、櫃台小姐友善的微笑,這看似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但有一次假日要在大樓辦活動,平時熟識的合作單位沒來上班,需繳好幾百元的停車費,而由於平時主動釋出善意讓警衛對我有了好印象,所以願意為我蓋免費的停車章⋯⋯
 
  善待每一個人,微笑——其實是你隨時能送給對方,以及自己最美的禮物。
 
  第二件事,努力看見別人的優點並給予肯定
 
  二○一九年五月,楊老將軍突然罹患急性白血病,我們決定要為他辦一場生前告別式,讓他有機會聽見大家對他的肯定和感謝。邀請信函發出後,回函如雪片般飛來。這位老將軍,曾在赴美參加國際大會時,勇敢的站在簡陋的升降機上,衝上旗台掛上中華民國國旗,因此獲頒護旗勳章;他也在擔任播音總隊長時,盡力連結國際資源,克服了中央山脈的險阻,架起了全台廣播系統。
 
  然而,親朋好友印象深刻、心心念念的,都不是這些豐功偉業,而是:一個一百八十公分高的將軍,在家中忙進忙出做著家事;當身材嬌小的太太說話時,他在一旁頻頻點頭;工作人員剛來榮家報到時,楊將軍親自到辦公室表達歡迎之意,處處肯定他們工作中的付出;常常正面鼓勵晚輩;女兒結婚時,他邀請女兒害羞的好友擔任司儀,給女兒的好友帶來自信。
 
  楊將軍的生前告別式在醫院的安寧病房舉辦,有好多榮民伯伯拿著小國旗,大聲唱著軍歌,為他從病房到交誼廳的路上搭起了一條旗海通道。許多長者向他述說來到榮家後受到他的溫暖照顧,以及對他的感謝。而後在楊將軍的追思禮拜上,有四位將軍為他抬國旗,如此莊嚴隆重,就如同在電影中看到的畫面一般。
 
  這麼一個光榮的將領,竟在他氣若游絲、非常不舒服的最後一段時日,用他僅有的微弱力量,握著我的手並對我說:「謝謝妳的傳承藝術,為我和楊媽媽在榮家的晚年,帶來了色彩。」然後將我手放在胸口後,舉起右手跟我敬禮。楊將軍的風範,讓我理解到,追求成功並不能撼動別人的心靈,進而帶來改變。一個散發著香氣的生命,不在於他有多厲害、多有地位,而在於他能看見多少別人的優點、願意給予多少肯定。
 
  第三件事,愛是讓對方綻放光芒
 
  在傳承藝術的團體中,曾聽過許多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其中有一個讓我特別印象深刻:老羅與妻子婚後有四個孩子,生活雖清苦卻很幸福,然而,妻子在發現大腸癌末期後一年就離世了。妻子留下遺言要他再找一個伴,一起扶養孩子長大。
 
  三年後,老羅認識了一個好女人,但由於對方家世背景很好,老羅覺得自己和她不僅門不當、戶不對,還帶著四個孩子,對方若嫁給他實在太辛苦了。就這樣,這位女子默默愛了老羅二十年,直到後來她心臟病需要開刀,由於手術成功的機率很低,她跟老羅說:「我們結婚吧,若手術不成功,我的財產就能留給你,讓你的生活有保障。」老羅不忍拒絕,最終還是答應了。
 
  結果,手術意外的非常成功,兩人也終於結婚。婚後,老羅卻因糖尿病造成生活諸多不便,甚至幾乎失去視力。他的妻子不斷鼓勵他不要自暴自棄,積極接送他外出學習、擔任志工。當我們認識老羅時,他樂觀積極、幽默風趣,讓人以為他一直都是這個樣子,但老羅總是說:「我以前不是這樣的人,這一切都要感謝我太太,使我能勇敢面對疾病、過著積極的生活。」
 
  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一塊黃金與一塊泥巴相遇。黃金對泥巴說:「你看你,灰不溜丟的,你有的閃亮光芒嗎?你有我高貴嗎?」泥巴搖搖頭說:「沒有。但是花草、樹木,人們的糧食,都從生。」金子聽了泥巴的話,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比較,比較誰比較優秀?誰配得上誰?比較彼此的付出是否公平?我是不是最重要?然而,愛的關係中本就不在於看見自己有多好,而在於能否為對方創造價值。經過歲月的歷練,我看見一種愛,是讓被愛的人綻放光芒,在愛中堅持不懈的為對方付出,使對方能在愛中認真努力的活著,如同美麗的花從泥土養育而出並綻放芬芳。
 
  第四件事,要珍惜父母,抓緊與他們相處的機會
 
  在服務長者的過程中,我們常會聊到「你想念的人是誰?感謝的人是誰?」這個主題,而讓我驚訝的是,長者最思念的往往不是最好的朋友、也不是愛人,而是他們的父母。長者常會說起自己的父母如何噓寒問暖,在他們生病時如何照顧他們,他們總是很想念媽媽的拿手菜,還有爸爸溫暖厚實的大手。
  
  有位長者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九十多歲的馬奶奶,她有點不苟言笑,寫字、創作都很謹慎,卻在聊起「過年」這個話題時,回憶起十三歲那年的除夕夜,她的父親被共產黨抓走了,她一邊說一邊掉下眼淚:「我很想念我的父親。」
 
  當時我心想:十三歲時的馬奶奶,在八十年後,依然如此思念自己的父親,這是一份怎麼樣的心啊?直到後來,我看到愈來愈多長者在說起父母時,常會流下思念的眼淚,並且說:「父母是世上最愛我的人。」我才理解到,這是經過歲月的洗禮才能體會到的。在年輕時就有機會看到老人家珍貴的眼淚,是上帝賜予我的一份厚禮。
 
  忙碌的我們總是將時間花在網路與手機上,花時間陪伴朋友、追求更多的成就,卻吝嗇於將時間用來陪伴最愛我們的父母,平時難得跟他們說說話、為他們盡一點心力。長者教會我,人生不要有遺憾,要珍惜父母,抓緊與他們相處的機會,因為到了年老時,最想念的還是父母。
 
  哈佛大學曾於一九三八年開始進行一個跨越了八十多年的縱貫性研究,證實人類幸福感的來源,不是金錢、不是健康,而是持續而美好的社會互動。這與我多年來在長者身上的學習是一樣的。歷經了八十年、九十年的人生歷練,讓人津津樂道的,都不是時下年輕人所追逐的潮流或榮耀,而是困境中幫助他們的那雙手、年復一年的彼此陪伴,以及真心賞識、真誠讚美,所激發出的生命力量。這些長者或許並沒有影響一個時代的大成就,但都在與他們相識的人的生命中發揮了影響力。
 
  「擁有影響力」是許多人心中共同的渴望,希望為我們所存在的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力,使我們的存在更加有意義。然而,在對世界帶來影響之前,我們必須先影響我們身邊的人;盡力對每個人表達善意,看見並肯定對方的優點;堅定的付出愛,努力讓人們綻放光芒,並且,珍惜愛我們的每一個人。當我們在生活中散發出這股生命的香氣時,影響力自然能蔓延並遍及我們所到之處,不需要比別人有能力、有才智,需要的僅是一份願意去愛的心。
 
  期盼這本書能陪伴你重新梳理與自己、與他人、與過去以及現在的關係,跟著本書所設計的章節及練習題,引動你潛在的、在「優質關係」中觸動人心的影響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隨時都能掏出來看兩頁,這點我很喜歡,特別是在通勤的時候,不用擔心書頁折角或弄髒。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把「愛」塑造成一種浪漫的終點,而是把它定義為一門持續進行的「練習」和「功課」。這種現實主義的態度,反而讓我感到更安心。書中對於「衝突管理」的論述,非常細膩。它不避諱談論爭吵的必然性,而是著重在「如何吵得有建設性」。我過去總以為,恩愛的夫妻是不吵架的,結果發現那只是表象,私底下可能有很多情緒被悶著。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我把它記在手機備忘錄裡:「將伴侶視為盟友,而不是對手。」這句話簡單到有點無聊,但威力無窮。當我真的在心態上做出這個轉變,我發現我會開始主動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急著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對長期伴侶尤其重要,因為生活中的瑣事會不斷測試你們的底線,而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結構性的工具,讓你能在風暴來臨時,知道船在哪裡、錨在哪裡。

评分

這本關於「關係練習」的書籍,跟市面上那些強調「吸引力法則」或「星座速配」的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它更像是邀請你進入一個自我覺察的工坊。它的語氣非常溫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不帶批判性地引導你面對自己的陰影面。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脆弱性」的部分。在我們習慣扮演「完美伴侶」的社會壓力下,展現脆弱似乎是件很危險的事,好像一旦卸下盔甲,對方就會利用這個弱點。但書中闡述得很好:真正的親密感,恰恰建立在敢於展示自己不完美、不夠堅強的那一部分。我嘗試著在我先生面前分享一些我工作上的焦慮,本來很擔心他會覺得我很無能,沒想到他給予的回應比我想像中更具支持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才是關係中最大的阻礙,因為我們太害怕被看穿,反而把自己封閉了起來。這是一個關於「鬆開手」的學問,放鬆對控制的執著,才能真正擁抱連結。

评分

我得說,作者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特殊的「定錨」能力,就是那種,當你覺得生活快要被各種人際互動的雜訊淹沒時,她能輕輕地把你的思緒拉回到核心問題上。我尤其欣賞她處理「界線感」的章節,這在華人文化裡是個很敏感的議題,大家總覺得「愛」就是要無條件地付出,結果把自己搞得很委屈,關係也變得失衡。書裡不是直接跟你說「要設定界線」,那太生硬了,而是用很多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去示範如何在表達「不舒服」的同時,又不破壞連結。比如,她提到「為自己的感受負責」,這看似簡單,但執行起來非常困難。我們常常習慣性地把負面情緒歸咎於對方:「就是你這樣做,我才不開心的!」但這本書引導我們去看,為什麼對方的行為會觸發我們內心某個舊有的按鈕。這種由內而外的梳理,真的比外面那些教你怎麼「控制」另一半的書有用多了。我現在試著在溝通時,多用「我訊息」開頭,雖然一開始會有點彆扭,但效果確實有出來,感覺溝通的空氣都變得比較乾淨了,少了點火藥味,多了些坦誠。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溫潤的質感,那個封面色調,用得很巧妙,不會過度花俏,卻又帶著一種讓人忍不住想親近的魔力。我通常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畢竟「幸福感」這種東西,好像是很玄、很難捉摸的,但翻開目錄後,我發現作者的切入點非常務實,沒有太多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直接點出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例如,關於「有效傾聽」那章,我簡直是拍案叫絕,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不錯的傾聽者,但書裡提到如何辨識對方話語背後的「情緒脈絡」,而不是只專注於事件本身,這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記得有一次我跟我先生為了晚餐吃什麼而吵起來,我當時只覺得他很盧小小,但現在回想起來,他可能只是想表達他今天工作壓力大,需要被理解,而不是真的在乎那頓飯的菜色。這本書不是教你怎麼「贏」得爭吵,而是教你怎麼在關係中「存活」下來,而且是活得有滋有味的那種。對於正在經歷磨合期或者覺得關係有點卡住的朋友來說,這本絕對是值得投資的。它給的不是快速解藥,而是長期的鍛鍊菜單,讓你從內在開始紮根,建立起面對真實生活的韌性。

评分

坦白講,剛開始閱讀時,我覺得裡面的某些概念有點「雞湯」,心想:這些道理我不是都知道嗎?但隨著閱讀深入,我發現「知道」跟「做到」之間,存在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她總能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轉化成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操作的步驟。舉個例子,關於「肯定性回饋」的練習,它不是叫你隨便說幾句好聽話,而是教你如何精確地描述你觀察到的對方優點和行為,並且連結到這個行為帶給你的正面影響。這種精準性,讓讚美聽起來更有份量,也更容易被對方接收。這本書對於那些渴望讓關係更「有感」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它鼓勵我們把注意力從「對方哪裡做得不夠好」轉移到「我們還能如何共同創造更多美好的瞬間」。這不是本輕薄的讀物,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去思考和實踐,但老實說,投資在自己和重要關係上的時間,永遠是最值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