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與表達 用心理學經營婚姻 (電子書)

接納與表達 用心理學經營婚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軼非
图书标签:
  • 婚姻
  • 心理學
  • 情感
  • 溝通
  • 親密關係
  • 自我成長
  • 接納
  • 表達
  • 伴侶關係
  • 幸福婚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最需要的終極支援,其實是不可能從另外一個人那裡得來的
學著去注意如何被愛過,而不是如何沒被愛過

感覺不夠被愛,是因為我們只期待自己想要的愛的方式;
當他人用他們能夠給予的方式愛我時,我無法感知到被愛。

▍婚姻迷思:婚姻=愛情的墳墓?
不幸福,都是另一半和對方家人的錯?
沒有直接血緣關係,到底跟親生子女是不同的?
我不說,他(她)也應該要懂我!不然就不是真的愛我!
結婚是為了有安全感?所以必須隨時監控另一半的去向?
愛情是專一的嗎?他(她)愛我的同時也愛著她(他),可能嗎?
我對你(妳)這麼好,為你(妳)付出那麼多,你(妳)就應該要喜歡我

▍吵架:俗話說夫妻床頭吵床尾和?起爭執不一定是壞事?
伊扎德認為:表達憤怒的好處還在於可以增進捲入其中的兩個人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你可以告訴你的配偶,他(她)的什麼行為或語言激發出了你的憤怒,以及憤怒背後你的悲傷和恐懼時,那就意味著你在向他(她)分享你心底最隱祕、最柔軟的部分,這樣的分享會帶來親密感和信任感,會非常快速拉近你們心靈的距離。

▍外遇:頭頂一片青青草原……應該要原諒嗎?
陷入外遇的誘因之一:渴望在關係中照見自己。
當我們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能夠打動我們,讓我們感覺彼此很親近的,就是那些原本存在於我們內心,清晰或者不清晰的東西,我們可以在另一個人身上看到,或被另一個人回饋回來。也就是說,當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可以充當鏡子的角色,讓我們在他們身上能夠更清晰地看清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向他們靠近,甚至和他們融合的渴望……

▍性生活:當性生活成了例行公事,生子只為了給長輩交代?
性與愛:愛一個人,但是不想只和對方一人發生關係
不契合的性規律:當你(妳)才被挑起慾火,對方卻倒頭呼呼大睡
錯位的性需求:當你(妳)以為一起睡覺是摟摟抱抱,對方卻想著OOXX"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沟通艺术与人际关系建立的深度解析读物。 --- 《心桥构建:理解、倾听与有效表达的艺术》 导语: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陷入误解的迷宫,感受被忽视的孤寂,或因言语不当而筑起高墙。本书并非探讨特定的家庭结构或亲密关系模型,而是聚焦于人类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的核心机制。它是一份关于如何成为更敏锐的倾听者、更清晰的表达者,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洞察力,在任何需要深入沟通的场合中,搭建坚实“心桥”的实践指南。 本书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沟通的底层逻辑,它横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旨在提供一套普适性的沟通工具箱,适用于职场协作、友谊维系、公共演讲,乃至人际冲突的化解。我们相信,卓越的沟通能力是高效生活和构建深厚人际网络的基石。 第一部分:倾听的深度与盲点——“接收端”的重塑 有效的沟通始于高质量的接收。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超越“听到”的表层,进入“理解”的层次。 第一章:超越词汇的接收:非言语线索的解码 身体语言的词典: 解析姿势、眼神接触、面部微表情如何传递出比语言更真实的信息。学习如何识别紧张、防御、开放或好奇的信号。 情绪声调的频率分析: 探讨语速、音量和停顿的心理学意义。理解声音的“色彩”如何影响信息的接收效果,并训练对潜藏情绪的敏感度。 “选择性失聪”的认知机制: 揭示我们大脑如何过滤掉与现有信念不符的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证实性偏差”在日常对话中如何造成沟通障碍,并提供打破循环的方法。 第二章:共情式倾听的实践:从回应到确认 共情层次的划分: 区分“同情”(Sympathy)与“共情”(Empathy)的本质区别。介绍将共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三个步骤:感知、理解和回应。 镜像神经元与情感同步: 阐述科学基础,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感觉”到对方的感受,而非仅仅“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有效提问的艺术: 区分开放式、封闭式和探究式提问的作用。重点探讨如何使用“澄清性提问”来确保信息的无损传递,避免因假设而产生的错误理解。 第二部分:表达的精准与力量——“发送端”的优化 清晰、真诚且有影响力的表达,是实现沟通目的的关键。本部分专注于如何将内在的想法和情感,以最有效的方式投射出去。 第三章:结构化思维与信息流的梳理 “金字塔原理”在口头表达中的应用: 如何在复杂信息中迅速提炼核心观点,并确保支持论据逻辑严密地承载主题。 受众分析与“语境适配”: 强调沟通的最终目标是影响听众。学习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兴趣点和文化背景,动态调整语言的复杂度和风格。 叙事的力量: 探讨故事在说服和记忆中的重要性。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让抽象的观点变得具体可感。 第四章:情感锚定与“我信息”的构建 情绪语言的边界控制: 学习如何识别并管理自身在表达时的“情绪加载”。探讨情绪的正面运用(激励)与负面运用(攻击)的区别。 “我信息”(I-Message)的科学构建: 详细拆解“我感到……,因为……,我希望……”这种非指责性表达模式的心理基础,以及它如何能有效降低对方的防御反应。 清晰的请求与界限的设定: 练习如何将模糊的愿望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行动请求,同时坚定而礼貌地划定个人需求的边界。 第三部分:冲突管理与关系维护的心理学视角 沟通的终极考验在于处理分歧。本部分将沟通理论应用于高压和敏感情境。 第五章:解构防御机制与情绪升温的预防 防御机制的识别: 识别并命名常见的沟通防御策略,如合理化、投射、否认等。理解防御背后的心理需求。 “暂停”的科学: 在冲突升级时,生理反应(如杏仁核激活)会阻碍理性沟通。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神经科学的“情绪降温技术”,帮助双方在发言前恢复皮层功能。 聚焦问题,而非攻击人格: 教授如何将讨论从“你是谁”转移到“发生了什么”,从而将对抗转化为共同解决问题的努力。 第六章:反馈的循环:建设性批评的传递与吸收 反馈的“三明治”误区与真相: 批判性地审视传统反馈模式的缺陷,并提出更具实效性的“具体观察-影响评估-未来期望”模型。 建立心理安全区: 探讨在何种环境下,人们才愿意接受批评。强调反馈者必须首先展现自身的脆弱性和开放性。 消化吸收的策略: 对于接收方,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处理负面反馈,将其转化为成长的燃料,而非自我否定的理由。 结语:持续迭代的沟通者 沟通是一门永无止境的技艺。本书的最后部分鼓励读者将所学融入日常,进行持续的反思与调整。优秀的沟通者,本质上是那些愿意不断学习、持续适应对方需求、并坚持向外伸出清晰“心桥”的人。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结合经典心理学实验与现代职场/生活案例。 工具导向: 提供大量可立即应用的句式模板和练习清单。 普适性强: 内容不局限于任何特定关系类型,专注于人际互动的通用法则。

著者信息

余軼非,婚戀情感專家。從事臨床工作多年。至今已經累積了1000小時以上的諮商量,為多家機構舉辦過婚姻情感和親子關係的講座,並為多家雜誌撰寫專欄。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讓幸福遠去的咒語
 「美女與野獸」的愛情啟迪
 「親愛的,我保證讓你一輩子幸福」
 婚姻應該給我安全感
 付出就應該有回報
 夫妻之間就應該有心靈交流
 愛我就該知道我的需求
 吵架就是感情出了問題
 愛別人就等於不愛我
 他讓我痛苦說明他不愛我
  愛自己就是自私
第二章 吵架——唱自心底的一首歌
 吵架是什麼
 吵架究竟為哪般
 我對你錯
 試圖說服對方
 互相指責
 各自需求的衝突
 一方經常不回應
 原有的創傷被觸碰到
 吵架後遺症
 我太生氣了
 我再也不理你了
 我要讓你也不好過
 我打你啊
 我要和你離婚
 如何「吵」才能吵得其所
 和自己身體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做自己和對方的一面鏡子
 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共同拼起真理的拼圖
 看清真相,主動妥協
 放下執著,寬恕他和自己
 讓道歉成為親密關係裡的潤滑劑
 擁抱和撫慰,見證奇蹟的時刻
 給吵架畫上感嘆號,而不是省略號
第三章 外遇——審視內心的鏡子
 外遇意味著什麼
 我在他身上看到我
 他讓我覺得我還有價值
 他讓我不再孤獨
 他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
 你背叛了我
 讓我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面對外遇,我該怎麼辦
 我應該追求婚外的情感嗎
 外遇被發現了怎麼辦
 如何出演被出軌方
 我做錯了什麼
 我不斷想像他們在一起做些什麼,快要瘋了
 我還能信任他嗎
 我該離婚嗎
 無法抑制的渴望
 掙扎在自責與渴望之間
 以慈悲之心來看待外遇吧
第四章 性——走進靈魂的一扇門
 性是什麼
 起於靈魂,止於情感
 創造生命,製造快樂
 權力的控制感
 性怎麼了
 不契合的性規律
 錯位的性需求
 無處安放的焦慮
 我不行了
 我該怎麼辦
 婚後的激情在哪裡
 活在當下,超越激情
 享受高潮之後的時光
 在婚姻中將自慰進行下去
 主動要求和被動等待
 勞倫斯關於性
第五章 倦怠——箭離弦前的靜止
 倦怠是什麼
 倦怠的催化劑
 我不想和你吵架
 你總是一成不變
 缺乏一雙慧眼
 婚後性慾減弱
 於倦怠中啟動渴望
第六章 離婚——不是逃避不幸的渡船
 離婚意味著什麼
 離還是不離
 離婚的真正理由
 覺察「壞」感覺的本質
 不離婚,是害怕獨立,還是真的在乎婚姻?
 離婚的最佳時機
第七章 婚姻——靈性修行的場所
 真愛
 靈性
 作者心語

图书序言

  • EISBN:978986516613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自序

幸福學校

  很多人質疑自己的婚姻,卻很少有人質疑自己對婚姻的期待。

  一年前,我參加了一個朋友的婚禮。婚禮在教堂舉行,當新娘的父親將女兒的手遞給新郎的時候,非常鄭重地說:「我把我的女兒交給你了,請你一定要讓她幸福。」新郎握住新娘的手,同時也認真地向岳父承諾:「放心吧,我一定會讓她幸福的。」

  當時在座的朋友們都被這一幕打動了,從教堂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在說:剛才好感動啊。

  幾個月前,我看了一場土家族文化和生活習俗的表演。在結婚前,新娘的母親對她說了一番話,大意是嫁到婆家要謙遜有禮,關心家人,丈夫做了什麼令她不滿意的事要學會應對。

  母親對女兒說的這番話讓我很有感觸,話聽上去很普通,但實際上是母親在告訴女兒:結婚並不意味著妳是去享受幸福的,而是要學會做些什麼來讓你對自己的婚姻滿意。

  在朋友的婚禮上,父親請求女婿讓自己的女兒幸福,而新郎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讓新娘幸福是自己的責任。這份承諾讓大家都很感動,意味著大家都很渴望有個人願意來保證讓自己幸福。

  我一邊看著表演,一邊在腦子裡不斷切換這兩組鏡頭,突然意識到:土家族人和我們對婚姻的期待是不同的。

  我們的期待是:和我們結婚的那個人有責任和義務讓我們快樂和幸福。而土家族人的期待是:結婚後沒有人來保證妳的幸福,只有靠自己去學該怎麼做。

  這樣的差異會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呢?當對婚姻不夠滿意,自己不夠快樂的時候,帶著前面的期待,我們會認為配偶做得不夠好,或者是我們選錯了人;而帶著後面的期待,可能更多地會去思考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土家族人的離婚率會不會很低?帶著這個疑問,第二天我找了個機會向導遊求證。導遊的父親和丈夫都是土家族人,她自己是苗族人,隨母親。

  果然,她告訴我土家族的離婚率確實很低。為了進一步證實我的想法,即這和期待不同有關,我問她:「那當其中一方有外遇的時候,土家族人會怎麼處理呢?」她說:「會讓犯錯的一方承認錯誤,如果他很誠懇地道歉了,那就算過去了。」我繼續問:「那妳不會怨恨他嗎?不會覺得他根本就不應該做出這樣的事嗎?」她很奇怪地看了我一眼,搖搖頭說:「不會。」

  沉默了一會,她突然對我說:「妳剛才說的話讓我想起來了,前一段時間我帶的一個團裡有一個阿姐,她剛剛離婚,出來散心。她因為以前的老公有外遇才離婚的,我問那個阿姐,她老公有沒有道歉,她說道歉了,可是她說她心裡還總是過不去,所以只能離婚了。我覺得有點不能理解,為什麼她會這樣。」

  我說:「也許她會覺得這是一種背叛,一個背叛她的男人就不值得要了。」

  導遊聽了,低頭想了一會,然後有點支支吾吾地對我說:「我覺得這樣想事情有點簡單。」

  我被她用的「簡單」兩個字電到了,「簡單」意味著考慮得太單一。如果不單一,又會是怎樣?遺憾的是因為後面的行程很緊張,我沒有機會再好好問問導遊了。

  我的理解是:僅以自己的感覺好壞來決定一段婚姻的存在與否是不是就是把婚姻想得太簡單了?那麼,究竟該用怎樣的方式去看待親密關係呢?

  我結婚整整20年了。當初懵懵懂懂地走入婚姻,以為有一個人陪伴著一起走,生活會更輕鬆和快樂。沒想到其實完全不是。一個興趣愛好不同的人,會對我的想法和做法提出質疑和反對,很多事情我需要據理力爭才能做成。吃東西的口味不同,即使他不反對你吃,但也失去了分享的樂趣;關注點不同,我喜歡看書,喜歡探討和分享想法和感悟,他則更注重物質和生活層面;婚姻中缺乏分享、陪伴和關注,卻充滿了爭吵、怨恨和掙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不開心,很想離婚,覺得離婚後我就有可能去尋找令我快樂的人了,那個靈魂伴侶。但是老公堅決不同意離婚,加上孩子也還小,離婚的事就被擱置下來了。

  十年前我的職業生涯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醫學轉到了心理學,接著就成為了一名心理諮商師,看了很多專業書、做了很多個案,也不斷在自我成長。慢慢地,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

  原本我對婚姻的期待是:有一個懂我的人,可以關心和支援我的需求;當我有想法和情緒的時候,能夠傾聽和理解,並願意分享他的感受;當我膽怯和挫敗的時候,能夠給我有力的支持,做我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指責和嘲諷;在我需要陪伴的時候,願意陪我去任何地方。

  以前我從未懷疑過這樣的期待有什麼問題,也一直為在婚姻中不能滿足自己這樣的需要而不甘心。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這樣的期待意味著我在婚姻中只是在滿足我的需求,而這份需求主要集中在被理解、被傾聽、被關注、被支持和被陪伴。究竟是什麼讓我一直存在這樣的需求呢?在不斷整理自己的過程中,我發現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被愛、一直感覺很孤獨,於是渴望有一個人能幫我消除這樣的感覺,但卻不知道自己找錯了方向。因為感覺這個東西,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給你。

  感覺不夠被愛,是因為我只期待自己想要的愛的方式,當他人用他們能夠給予的方式愛我時,我無法感知到被愛。於是開始壓抑自己的很多需求,不去表達,久而久之,和自己的情緒、情感隔離得很遠,愛的能力越來越弱,只是等著被另一個人來拯救。

  其實,愛的心沒有打開,愛的能量沒有釋放,愛的語言沒有讀懂,無論對方怎麼做,你都會感覺不夠的。

  威爾伍德在他的一本書《遇見100%的愛》中提到一個來訪者莎拉,她是一個才貌相當出眾的女子,有過三段婚姻和很多戀愛的經歷,一直想找一份關係安頓下來,卻從未找到理想的愛情關係。

  當她再一次瘋狂地愛上一個男人,卻發現這個男人無法為她放下另外一段關係時,她陷入了憤怒、傷心和孤獨之中。威爾伍德讓她在體會這些情緒時感受她的渴望,她說:「我好想有一個人為我付出,讓我可以放鬆、感覺被愛。」

  威爾伍德鼓勵她反覆誦念:「我想被愛所擁抱,我想要自己感覺被擁抱。」然後看看情緒有什麼不一樣。她說感覺到有溫暖和柔軟擴散到全身,直接去感受被愛所擁抱的渴望可以讓自己放鬆,並感覺內在有東西在擁抱和支持自己。從此以後,莎拉經常去體驗這樣的感覺,慢慢地,她建立起嶄新而深刻的觀點:我們最需要的終極支援,其實是不可能從另外一個人那裡得來的。

  當莎拉不再把渴望寄託在男人身上之後,她發現自己不再去責怪那些男人了,她意識到每個男人其實都以他自己獨特的方式愛過她。她說:「我學著去注意如何被愛過,而不是如何沒被愛過。」當她這麼做之後,她終於走入了一段滿意的親密關係中。

  當我不再渴望先生給我我所期待的理解和支持時,我就可以放下我不被愛的執念,並去感受在生活中他給予我的點點滴滴了。他會在下班時打個電話問需不需要來接我,會把我偷懶沒洗的碗洗掉,會在我晾衣服時來幫忙,會和我一起逗貓咪玩,會記得給家裡的花澆水,會在出差前提醒我去買水。雖然他仍然不會關心我在看些什麼書,最近有什麼新的感悟等,但我已經沒有不甘和怨恨了,因為我沒有了不被愛的感覺。

  親密關係給了我們機會去釋放我們被愛、被關注、被理解的渴望,但是當我們以為婚姻就應該能滿足這些渴望的時候,我們就走入了痛苦的大門。越來越高的離婚率提示我們有多少人在婚姻中痛苦掙扎著,在心理諮商中,婚姻和情感諮商占了大多數。人類為自己制定了婚姻制度,卻又創造出了婚姻中的痛苦,這個痛苦就是對幸福的渴望,最終變成了失望和絕望。於是我們用指責、怨恨、控制、放棄、冷漠和逃離來試圖減輕這種失望和絕望,但同時又會發現,這些並不能帶來幸福。

  於是會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開始質疑婚姻,但是卻很少有人去質疑我們對婚姻的期待。

  20歲,我開始讀瓊瑤的第一本小說《窗外》,它讓我懷揣了一個夢想:有一天,一定會有一個人讓我幸福的。但我一直沒有感覺到幸福。

  40歲,當我了解只有學會讓自己先幸福,才可能有幸福的親密關係時,我真正感覺到了幸福。

  有多少期待和想法在阻礙我們獲得幸福?該如何去覺察這些期待和想法?關注這些期待又如何能幫我們找到幸福?所有這些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你的。

  親密關係不負責帶來幸福,但是它創造了讓我們去學習如何讓自己幸福的機會,它更像一所學校。下面,我們的課程就要開始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說真的,心裡有點小小的期待又有點疑慮。期待的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畢竟坊間講婚姻經營的書,很多內容都大同小異,無非就是「多傾聽」、「多讚美」這類基礎款。但疑慮是,心理學的理論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太學術、太遙遠,怕看不懂,或者覺得跟自己的實際情況搭不上線。不過,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隨地翻閱,通勤的時候我試著看了幾頁,發現作者的文筆挺流暢的,沒有那種令人卻步的艱澀感。它似乎是用一種很貼近生活、很親切的方式在闡述那些比較深層的心理學概念,這一點讓我蠻驚喜的。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關於「情緒調節」的部分,因為我發現有時候一些小爭執,最後都會演變成失控的情緒戰,如果書裡能提供有效的情緒防火牆建立指南,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

评分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很多婚姻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於早期依附關係的陰影,或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溝通模式。如果這本書能夠從心理學的深度,去剖析這些潛意識層面的影響,那就太棒了。我觀察到,很多夫妻明明深愛著彼此,卻總是落入重複性的爭吵循環,那通常不是愛不夠,而是潛意識在主導著反應。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工具或思考框架,幫助讀者去辨識出自己在哪個環節卡住了,並且找到如何「跳脫腳本」的方法。畢竟,要改變一個長期的相處模式,光靠意志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理解背後的驅動力。如果這本書能帶領我進行一場「自我覺察之旅」,讓我更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那樣反應,那對我來說,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教戰手冊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選用的色調和字體都給人一種溫暖又專業的感覺,讓人一看就知道內容會是關於情感層面的探討。我最近剛搬到新家,整理書架的時候,就忍不住把它拿出來翻了翻。雖然我還沒開始仔細閱讀內文,但從目錄和簡介的字裡行間,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婚姻關係中溝通障礙的深刻觀察。這種能夠直指核心問題的書,通常不會讓你失望,尤其是在這個社會,夫妻之間要維持長久的親密感,真的需要很多技巧和心法。我期待書裡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不只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可以馬上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畢竟,家裡的氛圍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麼處理那些小摩擦,如何讓彼此的聲音都能被好好聽見,這才是經營關係的關鍵所在吧。我打算等週末有完整的時間,泡杯茶,好好坐下來精讀一番,希望讀完之後,對我跟另一半的互動能帶來正向的改變。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設計很簡潔俐落,閱讀體驗極佳,尤其是在手機上閱讀時,不會有字體過小或排版混亂的問題,這點對我這個重度依賴手機閱讀的人來說非常加分。我特別喜歡那種知識結構清晰的書籍,讓人可以很有效率地抓到重點。雖然還沒開始深入閱讀,但光是從書的架構來看,我預期它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從理解問題的本質,到學習具體的應對策略。經營婚姻就像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需要正確的文法和豐富的詞彙。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心理學溝通詞典」,讓我能夠更精準、更有效地在親密關係中傳遞訊息。尤其是在華人社會背景下,對於「愛」的表達往往比較含蓄內斂,如果書中能融合一些文化脈絡的考量,提供適合亞洲夫妻的溝通模型,我會給予滿分評價。

评分

最近身邊不少朋友的婚姻都出現了一些瓶頸期,大家都在尋求突破之道。我會推薦這本書給他們,主要是基於對作者選題的認同感。現代的婚姻,光靠傳統的「柴米油鹽」已經不足以支撐了,兩個人各自的內在世界,如何協商、如何共存,才是真正的挑戰。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出了「接納」與「表達」這兩個核心,我覺得非常精準。接納對方的不完美,同時又能清楚、不帶指責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中間的平衡點才是婚姻藝術的精髓。我對於「表達」那一塊特別感興趣,通常我們習慣用指責的語氣來表達不滿,結果只會讓對方築起高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溫和而堅定」的表達句型或邏輯,讓我們在表達的同時,也能維護對方的自尊心,這樣關係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