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使用說明書:腦科學專家寫給總是被家人一秒惹怒的你 (電子書)

家人使用說明書:腦科學專家寫給總是被家人一秒惹怒的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黑川伊保子
图书标签:
  • 親子關係
  • 溝通技巧
  • 情緒管理
  • 腦科學
  • 心理學
  • 家庭教育
  • 人際關係
  • 自我成長
  • 壓力釋放
  • 育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去哪?跟誰?幾點回來?」
「什麼時候要結婚?」
「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
——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家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方?

  ★《老公使用說明書》《老婆使用說明書》暢銷作家最新系列作!
  ★寫給諸位:☑居家工作者、☑返鄉恐懼症者、☑家人翻譯機、☑家事隊長、☑全職/職場爸媽。

  用腦科學,讓家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

  腦科學中,人的缺點與優點是共存的:三心二意vs.創造力、膽小怕事vs.風險迴避能力、老是犯同樣錯vs.危機處理能力。如果你想「治好」家人身上的缺點——丟三落四、虎頭蛇尾、慢吞吞、碎碎唸、講不聽,那麼他的優點也會被你「扼殺」。

  家庭裡聚集了許多不同的大腦,跟各個「突出」與「內縮」的大腦主人合作,集合每位家庭成員的「優點」與「缺點」,共同畫出一個「又大又完美的雷達圖」,就是家的意義。

  讓家成為每天回去都能感受到「溫暖」的地方
  [法則1]用「心靈對話」取代「問題解決型對話」。
  [法則2]不要責備家人的失敗,也不要威脅家人不能失敗;「正確失敗」是給予大腦的重要禮物。
  [法則3]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是對家人最好的愛。
  [法則4]家人不只需要專屬的空間,也要擁有獨處的「時間」。

  關於家庭壓力和大小鳥事,作者想對你說更多:
  ■ 夫妻之間生活上的碰撞,只能從「放棄」開始。
  ■ 男腦與女腦的吵架,是一種「雙方都對,卻雙方都輸」的悲慘比賽。
  ■ 身為「家事隊長」的你,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緊盯著家人做家事!
  ■ 在缺乏歡笑的家庭,孩子想努力也努力不了。
  ■ 愈害怕孩子失敗的父母,愈教不出成材的孩子。
  ■ 活在他人的期望裡,等於活在心靈的飢餓地獄裡。
  ■ 家人之間本來就沒有公平與正義——只有從你放過自己的那一天起,人生的不公平才會消失。
  ■ 如果原生家庭仍舊讓你不想回去,你必須在心中與父母切割。
  ■ 你可以溺愛家人,你也可以寵愛自己,「家」就是這樣的地方。

本書特色

  [1]日本暢銷六十萬冊《老公使用說明書》《老婆使用說明書》作者【黑川伊保子】最新系列作!

  [2]在跟家人翻桌暴怒、劃清界線之前,本書以腦科學的視角,解說常見的親子、夫妻、手足關係,以及離婚、婆媳、娘家等問題,解析後疫情時代的新家庭壓力,提供你「正確使用」家人的四個法則。

各界推薦

  ★矽谷美味人妻KT|美味生活執行長
  ★梅塔/Metta|《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作者
  ★隱藏角色|別人的老公
  ★德州媽媽Mumu|作家
  ——點頭如搗蒜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
 
《高效沟通的艺术:破解人际关系的密码》 内容提要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职场合作还是朋友交往中,有效沟通都是构建和谐关系和实现个人目标的关键要素。然而,我们常常发现,信息传递的意图与接收到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本书《高效沟通的艺术:破解人际关系的密码》并非一本空泛的理论指导,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际互动机制、提供实操性工具的指南。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沟通的深层结构,掌握识别非语言信号的技巧,并学习如何在冲突情境中保持建设性对话的能力。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理论基础、实践技巧、情境应用和高阶策略四个部分,力求从根本上提升读者的沟通效能,使其能够更精准地表达自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人,最终在任何社交场景中都能游刃有余。 --- 第一部分:沟通的底层逻辑——重建认知框架 第一章:超越言语的边界:信息的隐形载体 沟通远不止于我们说出的词汇。本章将探讨人类信息传递的三个主要维度:语言信息(Verbal)、副语言信息(Paraverbal,如语速、音调、音量)和非语言信息(Nonverbal,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信息维度在信息总权重中的实际占比,强调理解和解读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读者将学习到如何“阅读”沉默、姿态和微表情,以及这些看似细微的动作如何暴露说话者真实的情绪和意图。 第二章:沟通中的“过滤器”效应:自我与他者的认知偏差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人听来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本章聚焦于认知心理学在沟通中的应用。我们将解析“确认偏误”、“投射效应”和“刻板印象”等常见的心理过滤器如何扭曲信息的接收与处理。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将认识到自己的预设立场是如何成为有效沟通的最大障碍,并学习一套“去滤镜”的观察方法,以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去理解对方的陈述。 第三章:需求的层次与表达的错位:从“想要”到“需要”的桥梁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明确自身的需求。本章借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引导读者识别并区分自己表达出来的“想要”(例如:“你能不能别再把袜子乱扔?”)和隐藏在背后的“真正需要”(例如:“我需要被尊重和感受到家庭责任的平衡”)。学会将需求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请求,是解决冲突的起点。 --- 第二部分:实战工具箱——掌握沟通的精妙技巧 第四章:“我信息”的精确运用:建立安全表达的场域 “你信息”(指责性语言)往往会立即触发对方的防御机制,使对话陷入僵局。本章详细介绍了“我信息”(I-Statements)的结构化应用,包括四个关键要素: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说明影响和提出期望。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句式模板,帮助读者将抱怨转化为建设性的自我表达,确保在表达负面感受时,不以攻击对方为人身攻击,从而维持对话的开放性。 第五章:积极倾听的科学:不仅是听到,更是理解与确认 倾听是沟通中最常被忽视却最重要的技能。本章将积极倾听分解为三个层次:听到(Hearing)、理解(Understanding)和回应(Responding)。我们将教授如何运用复述(Paraphrasing)、情感反射(Reflecting Feeling)和澄清性提问(Clarifying Questions)来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并向对方传递出“我正在认真对待你的话语”的信号。重点讨论了在信息过载时代,如何练习专注力,避免在对话中分心或打断他人。 第六章:提问的艺术:引导对话走向深度 有效的提问是获取关键信息和深化理解的利器。本章区分了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在不同沟通阶段的应用场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设计引导性问题来激发对方的思考,以及如何使用“假设性问题”来探索解决方案的可能性,避免陷入对过去错误的纠缠。 --- 第三部分:情境化应用——复杂关系的导航图 第七章:建设性冲突管理:将摩擦转化为动力 冲突在任何关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冲突。本章引入了托马斯-基尔曼冲突模式(TKI),分析了竞争、回避、迁就、妥协和合作五种处理模式的优劣。重点讲解了合作模式的实施路径,包括:设定共同目标、分离人与问题、关注共同利益而非立场,以及头脑风暴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八章:反馈的艺术:给予与接受批评的平衡术 无论是给予赞扬还是提出改进意见,反馈都是促进成长的催化剂。本章提供了一套“三明治反馈法”的进阶使用指南,并着重强调了接受反馈时的应对策略。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反馈中的合理成分,如何得体地请求澄清,以及如何在不损害关系的前提下,对不公正或模糊的反馈进行建设性的回应。 第九章:跨文化与代际沟通的敏感性 在全球化和多代同堂的背景下,理解文化和代际差异至关重要。本章探讨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沟通风格上的差异,以及“数字原住民”与“传统主义者”在交流偏好上的不同。本书提供了具体的跨文化敏感度训练,以避免因无意识的文化假设而引发的误解。 --- 第四部分:高阶策略与长期维护 第十章:说服力的心理学基础:伦理与效能的结合 本章转向说服和影响力层面。它将解析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六大影响力原则(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喜好),并教导读者如何在保持真诚的基础上,策略性地运用这些原则来达成共识。强调在任何说服行为中,透明度和伦理边界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建立沟通契约:维护长期关系的基石 有效的沟通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需要持续维护的系统。本章指导读者如何与伴侣、同事或团队成员共同建立一套“沟通契约”,明确约定在压力或情绪高涨时应采取的沟通规范、信息更新的频率,以及处理分歧的默认流程。 第十二章:数字化时代的沟通效率与陷阱 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书面文字沟通占据了主导地位。本章分析了电子邮件、即时消息和视频会议各自的优势与局限。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例如,通过表情符号的恰当使用),以及何时必须从数字媒介切换到面对面交流,以防止“文字冷漠”对关系的侵蚀。 --- 读者收益: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提供的结构化模型和实战工具,读者将能够: 精确识别并解读他人隐藏的非语言信号。 在高压情境下,保持情绪稳定,并运用“我信息”进行有效表达。 将冲突视为解决问题的机会,而非破坏关系的导火索。 显著提升自己在家庭、职场和社交中的影响力与亲和力。 建立起真正基于理解和尊重的长期人际网络。 本书是对每一位渴望提升人际交往质量、渴望减少无效争吵、追求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的必备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黑川伊保子(Ihoko Kurokawa)


  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研究員。1959年生於日本長野縣。

  奈良女子大學理學院物理系畢業後,於電腦製造商擔任AI工程人員,2003年創立感性研究(感性Research)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為該公司董事長,並為大塚製藥SoyJoy等商品名稱進行感性分析。

  她發現男女大腦的「瞬間反應」不同,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暢銷書《老婆使用說明書》與《老公使用說明書》(以上皆悅知文化)中。另有《改善女人心情的方法》(暫譯;集英社International)、《打造戀愛腦》(大牌出版)、《成熟腦》(暫譯;新潮文庫)等著作。

譯者簡介

楊毓瑩


  臺大日文研究所畢業。喜歡分享各種知識、新資訊。

  譯作包括:《15分鐘的人生整理術:15分鐘做對一件事,0負擔改善人生的技術》《別再假裝當好人很快樂:摘除情緒面具,接納脆弱的自己》《最棒的主管 不下命令、不擺架子也能讓屬下自動自發!》《邊工作邊創業!》《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用1%投入做到99.9%產出,徹底翻轉工作與人生》《失戀巴士都是謎》等書。希望透過社群網路與讀者有更多交流。

  【IG】譯者的不務正業:@sisfoodsis
 

图书目录

【推薦序】跟我一樣還沒結婚的朋友都該看這本書!(梅塔╱Metta)
【推薦序】維繫「婚內戀愛」的祕訣(隱藏角色)
前言
 
第一章 為什麼在家裡會覺得壓力很大?
消失的疾病又出現
世界上沒有「完全好」或「完全不好」
零風險的陷阱
風險控管是個人的責任
跳脫完美主義
家庭裡不存在著零風險
大腦的習性會跟著人一輩子
與其改變家人,不如改變做法
老公最令人火大的事
男腦的「鎖定功能」
老公沒注意到的「隨手家事」
連句「謝謝」都不說?
常惹惱別人的人也要懂得收斂一點
女腦是無拘無束的多工系統
女性領導人備受矚目的理由
男女擁有不同的世界觀和秩序
大腦不可能樣樣一百分
家庭的原點
想改掉家人的缺點不是明智的方法
家庭壓力的真相
這樣「縱容」就對了
 
第二章 「溺愛」家人的效用——失敗、弱點、缺點都是拓展人生的關鍵
缺乏歡笑的家庭,孩子想努力也努力不了
教不出一流孩子的父母
人工智慧發展初期
不敗的AI感受力超差
失敗對大腦而言是最好的練習
「信念堅定」比「得到認同」更令人愉悅
正確的失敗方式
勇於嘗試,但不在意結果
【訣竅1】不要把失敗歸咎於任何人事物
不是自己的錯,但卻故意認錯
【訣竅2】不要在過去的失敗中鬼打牆
【訣竅3】不要唱衰未來
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能寵的事
血糖值影響個性
決定離婚前,先檢討飲食生活
常見的娘家問題
「以禮待人」比「受人禮遇」更幸福
家庭就是一種不公平的東西
愛究竟是什麼
大腦對於交互作用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溫柔的證明
有些人不懂什麼是溫柔
歸心似箭的家vs.不想踏入的家
 
第三章 因為是家人所以「不能做」的四件事
家庭需要「規矩」
容忍家人丟三落四的方法
「獨有的規矩」使家人產生凝聚力
母親的名媛氣質vs.女兒的僕人性格
母親傳承的遺物
家庭是相反特質的聚集地
【法則1】不要把「世俗」帶回家
〈國王的新衣〉裡的國王真的是裸體嗎?
蚱蜢真的比螞蟻懶惰嗎?
愛酸言酸語的人會失去很多機會
猜不透別人的心思,照樣可以活得很好
天真無邪的繭
「從理想開始扣分」會把家庭逼入絕境
讓故事教你社會的殘酷
為什麼愛不容易說出口
【法則2】失敗沒什麼好責備
對失敗的家人更溫柔
人一旦被罵,反而不會覺得內疚
反向運用因果報應
【法則3】禁用5W1H提問法
突然被問到5W1H,話就講不下去了
爸爸不能問女兒的問題
老公不能問老婆的問題
後疫情時代的家庭樣貌
絕對不能言語恐嚇
把「為什麼?」換成「怎麼了?」
心靈對話vs.問題解決型對話
如何開啟心靈對話
用對方的變化當作話題
聊天沒有重點也沒差
促使心連心的絕招
把家務和家庭問題拋諸腦後
相信大腦的平衡感
【法則4】不要侵入家人的「時空」
沒有自己的空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不只空間,還需要獨處的時間
變成不快樂的家庭之前
 
終章 創造家庭的「温柔泉源」
家人是用來寵的
無論如何都要同理家人
溫柔的覺悟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1107
  • EISBN:97895732918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前言

  在這個與COVID-19共存的時代,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都產生了轉變,家人每天面對面相處的時間也跟著變多。

  這段期間,我聽過不少人埋怨:
  「在家壓力好大!」

  如果你也感同身受,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跟你分享如何活得輕鬆一點。

  對我來說,讓我放鬆過日子的功臣是人工智慧和兒子。

  從一個邊研發人工智慧邊帶小孩的工程師角度來看,孩子平常的「整人遊戲」和「失敗」都是很美好的事物,因為這是大腦演化的重要契機,目前的人工智慧根本無法自主到這種程度。當哪天人工智慧會自動「整人」,那就是人工智慧的創造力與人類並駕齊驅的一天。

  為了研發人工智慧,我也涉獵了人腦的功能。研究告訴我一件事——人的大腦中,才能一定與缺點並存:
  ■ 創造力與「性情不定」「喜新厭舊」並存。
  ■ 策略思考與「拖拖拉拉」「漫不經心」並存。
  ■ 風險迴避能力與「膽小怕事」並存。
  ■ 危機處理能力與「學不會教訓」並存。

  只要缺點消失,優點也會跟著弱化。

  當我們只看家人的缺點,就會愈看愈煩。尤其對於負責家務的主婦或主夫而言,家人常常是家庭生活中的「絆腳石」:女兒三心二意,做什麼事情都半途而廢;兒子懶懶散散,房間亂七八糟;老公糊裡糊塗,老是犯同樣的錯;老婆則只會碎唸不停。

  面對每天令人心煩的家人,總會忍不住嗆他們一句:

  「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

  但是,一旦改變視角……
  ■ 女兒可以變得具有創意發想的能力,提供你新點子。
  ■ 兒子會變得擁有謀略能力,給你獨特的見解。
  ■ 老公也會變成危機處理的達人,幫忙維修電器、組裝家具。
  ■ 整天嘮叨碎唸的老婆則具備優秀的避險能力,讓家庭免於遭逢「事故」。

  看家人的缺點會愈看愈煩,看優點則會發現家人其實是「無可取代」的存在。所有的缺點都與優點並存,因此我們可以學著用兩種角度去看待家人。

  「怎麼事情老是做一半?寫功課也是,學才藝也是……」
  「呆在那邊幹麼?還不快來幫忙!」
  「拖拖拉拉的,叫都叫不動!」
  「就跟你說會失敗你還做!」

  如果一個家每天都過得太緊繃、零失誤,其實會跟幸福愈來愈無緣。不但如此,所有家庭成員都無法在人生中盡情發揮才能。

  研發人工智慧讓我了解到一件事——所有負面要素、所有你認為應該在人生中避開的「準則」,對大腦而言卻是必要的能量。大腦連一秒都不會浪費。

  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分享我從中獲得的見解,反轉過去的常識,告訴大家如何與家人建立溫暖的關係。

  請務必跟我一起挑戰這個目標!

推薦序

跟我一樣還沒結婚的朋友都該看這本書!

 
  所有的幸福快樂都與人際關係有關。感受力是AI無法取代人類的地方,也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

  今年我開始學習成為一個溫柔暖心的人,很開心遠流的子逸邀請我寫序,這本書為我解答了過去的許多迷思。我曾為了長照佛寺住持奶奶,二十歲前長達十年的時間無法好好睡覺,當時我的狀態正如本書所說的:愛對別人酸言酸語,無法單純接受他人的好。後來透過自媒體直播分享自己不快樂的童年,在自言自語中自我療癒。也因此,漸漸的我理解到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

  [1]自己的事情。
  [2]別人的事情。
  [3]老天的事情。

  我們除了自己的事情之外,真的無法改變任何人——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

  書中寫到,想改掉家人的缺點不是明智的方法,因為大腦的特質會跟著人一輩子,對此我深感共鳴,如果能早點讀到這本書不知道該有多好。跟我同居多年的男友老彭就是書中所描述的:在家經常把衣服亂丟在地上的人。但這樣的男性外出時卻是狩獵能力很強、目標明確的人。作者提到,伴侶之間只能從「放棄」開始,放棄想要對方配合自己,因為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對方來得快。後來我放棄改變老彭亂丟衣服的行為,我們之間只講好一個「規矩」:他要怎麼亂丟衣服都可以,只要睡前把地上的髒衣服扔到洗衣機就好。

  女生很容易因為聽不到另一半的一句「謝謝」而感到受傷,尤其是忙到根本沒時間去怨恨的時候更是如此,應該不少女生婚後對此很有共鳴。有時你覺得是為對方好,但對方卻感受不到,你給的愛真的是對方想要的嗎?跟愛情一樣,親情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不是你夠努力夠優秀就會擁有你想要的愛。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從愛自己開始。那麼愛自己是什麼?要怎麼給自己需要的愛呢?

  很有趣的是,我跟作者一樣也很討厭〈螞蟻與蚱蜢〉的故事。為什麼人生一定得像螞蟻一樣辛勤工作,而不能像蚱蜢一樣好好生活呢?所以對我來說,愛自己就是:做自己愛的事情,喜歡現在的生活,活出自在的人生。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與能量去愛家人本來的樣子。愛自己不是永無止境追求被認同,而是從接受自己開始。那些讓你身陷過去傷痛而走不出來的人其實是自己,是你允許自己留在這個黑洞,但你隨時可以跳脫,只要你願意。

   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
 
梅塔(Metta)/《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作者
 
推薦序

維繫「婚內戀愛」的祕訣

 
  在進入本文之前,請先做個小測驗,檢視一下你的另一半有以下哪些性格:

  負向性格       |  正向性格
  □ 愛碎唸       |  □ 能言善道
  □ 愛捉弄人又調皮搗蛋 |  □ 對生活保持好奇心、擁有赤子之心
  □ 敏感        |  □ 具有洞察力
  □ 抗拒家事不平等   |  □ 重視公義
  □ 容易害怕      |  □ 謹慎
  □ 易怒        |  □ 勇於表達感受
  □ 要求完美      |  □ 有美感
  □ 隱藏情感      |  □ 為人著想
  □ 固執        |  □ 有主見

  一般人的結論通常是:婚前右邊,婚後左邊,通稱鬼遮眼。但不要太早下這樣的結論,請試著將左右兩邊切換,翻轉另一半的負向性格,從正向角度欣賞對方的「ugly beauty」(怪美)。

  即使連對方都嫌棄自己的負向性格,但請透過你的「正向濾鏡」,好好地、用力地表達你對他的欣賞,然後說一句:「你這樣太性感了,我好興奮啊∼」讓這份措手不及的情感充盈於胸,這就是維持婚內戀愛的方式之一。

  哪怕說這句話的時候,捏的是他腰間的肥肉,看的是他層層的雙下巴,但能真正吸引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你,是另一半的個性,不是膚淺的外貌。一次沒效,就說十次,說到你信。

  你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就會落入怎麼樣的情緒。人的煩惱幾乎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企圖改變周遭的人通常只會讓自己愈來愈累,但轉念卻只要一瞬間。或許你會覺得:「就這樣『放過』對方,我不是虧大了?畢竟都占到理上,怎麼沒有得到我應得的?」其實這種想法是「索取」。你也可以換個角度,無條件地信任與支持那個將與你度過終生的人,這就是「給予」。索取久了會得到回饋,給予久了也會得到回饋,但前者是劍拔弩張,後者是淵遠流長。

  對親密家人的態度,本當如此。
 
隱藏角色/別人的老公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跟兄弟姊妹或爸媽意見不合時,那種感覺就像是兩台語言完全不通的機器硬要連線,不斷發出「Error」的訊號。我常常覺得,我們明明擁有相同的血緣,使用的語言也一樣,但為什麼溝通起來卻像是跨越了文化鴻溝?尤其是那些從小累積下來的溝通模式,根深蒂固,很難撼動。我試過冷靜、試過溝通,但效果都不彰。我猜想,也許問題不在於我們說了什麼,而在於我們是如何「接收」對方說的話。如果真有這麼一本「說明書」,我希望它能幫我拆解那些潛藏在話語背後的意圖,讓我能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馬上進入防禦或反擊的狀態。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急需的救命稻草。

评分

身為一個平時在職場上可以很理性處理複雜問題的專業人士,我萬萬沒想到,回到家面對家人的時候,我竟然會智商直線下降,情緒完全失控。這真的讓我非常困擾,明明工作上我能應對各種高壓狀況,怎麼一到家裡就變成一個情緒化的巨嬰?我猜想,或許是因為我們在家裡最放鬆,所以最容易展現出最真實、也最不加修飾的那一面吧。但問題是,這種「真實」的代價,往往是讓彼此受傷。我真的很渴望學習如何在維護個人界線的同時,又能保有家庭成員間的溫暖與連結。我不是想改變家人,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固有的思維模式,我更想改變的是我自己的反應機制。如果能有一本「使用說明書」來教我如何優化我跟家人的溝通軟體,那該有多好!

评分

天啊,最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真的有種「怎麼這麼懂我」的感覺!我常常覺得自己好像裝了一個「地雷開關」在身上,跟家人講沒幾句話,火氣就咻一下冒上來,然後兩邊都不愉快。尤其是我媽,她有時候講話就是那個調調,我明明知道她沒有惡意,但就是忍不住心裡有個小人在尖叫。我真的很想知道,為什麼最親近的人,反而最容易點燃我的怒火?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親情濾鏡」的反效果嗎?我希望能找到一些方法,讓我能更平靜地面對這些日常的摩擦。每次吵完架都超後悔,但下次一樣會踩到同一個點,這種循環真的好累。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操作的指南,而不是空泛的道理,畢竟,跟家人相處,需要的真的是「操作說明書」啊!我已經準備好要重新學習怎麼跟我的家人好好說話了。

评分

我們家裡氣氛其實還算不錯,但就是有那麼幾個「禁區」,只要一不小心踩到,立刻戰火就燒起來。這些禁區通常都跟長久以來的角色定位有關,比如「你永遠都長不大」或者「你就是應該要幫忙做這個」。我感覺這些話語像是一種無形的枷鎖,讓我無法以一個成熟的個體姿態與家人互動。我一直在尋找能讓我跳脫這種「角色扮演」的工具。我多麼希望這本指南能讓我學會如何建立健康的邊界,讓家人知道,即使是親密關係,也需要彼此的尊重和空間。如果能透過科學的視角,幫我重新定義我在家庭系統中的位置,那將會是無價的收穫。

评分

說實話,我對市面上很多勵志書籍或心靈雞湯都有點免疫了,那些「心胸開闊、放下執著」的說法,聽起來很美,但執行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尤其是在你被氣到快爆炸的時候,叫你「深呼吸」,根本是火上加油!我需要的是更具體、更科學的方法,來處理我那種瞬間被點燃的怒火。我對「腦科學專家」這個標籤很有興趣,因為這聽起來就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基於某種機制上的解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像拆解精密儀器一樣,告訴我我的大腦在特定情境下是如何「短路」的,然後提供幾個關鍵的「重置按鈕」。這樣,我才能在下一次被激怒前,及時阻止那股衝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