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 (電子書)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漢寶德
圖書標籤:
  • 漢寶德
  • 文物
  • 文化史
  • 藝術史
  • 德國
  • 中國
  • 歷史
  • 電子書
  • 學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漢寶德獻給文物玩傢的深度經驗談}
歷盡歲月韆帆,輾轉人世悲歡,
文物收藏的興味,取決於金額多寡、學養深淺、心性涵量,何者為重?
假貨不可恕,卻是提振藝術投資的相當誘因?
關於骨董世界裡的癡與癖、欺與自欺,應有態度及箇中妙趣,
收藏界的探險傢漢寶德來為你說分明。

  「如果你是一個尋求心性生活的人,那麼文物收藏會為你帶來極豐富的興味,即使文物的一鱗半爪,也會為你帶來無盡的愉快;如果你是尋求刺激,不時為自己找獵物的人,文物收藏也可以達到某些目的。收藏文物要完全不受這些世俗蔽障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收到一件得意的東西,誰也免不瞭有嚮親朋好友炫耀的心理。如果財力許可,誰也會想買一件很搶手的東西。要點是不要被這些慾望所控製,否則就成為文物的奴隸瞭。所以文物收藏並不一定培養齣高尚的德性。是性情與文物的交融,提昇瞭心性的境界。」——漢寶德

  隻要有心,人人皆可涉足文物收藏,但是沉迷其中淪為物欲的奴隸也時有所聞。建築大師暨博物館公眾美學的先驅──漢寶德先生在著作《金玉藝采》縱看中國文物的淵源,續作《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則論古今中外文物收藏的趣味與觀念對比,談骨董造假、石刻藝術、流盃渠、酒器、木雕、佛像與治印,九篇章細說文人生活的閒情與癡迷,以及骨董文玩的滄桑與傢國情愁,意象內涵豐美,理性感性兼具。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 (電子書) 【本書簡介】 穿越時光的長廊,聆聽文物的心聲 《歲月意象:漢寶德續談文物》(電子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古物鑑賞的指南,它是一趟由兩岸三地重量級學者與文化視野交融的思想漫遊,一場對中華文明深層結構的溫柔叩問。本書收錄瞭二十餘篇由文化界耆宿、知名學者及藝術史專傢撰寫的專題論述、深度訪談摘錄,以及對特定歷史時期、藝術風格與材質工藝的專業剖析。其核心關注點,在於探討「文物」如何超越其物質載體,成為承載集體記憶、社會變遷與藝術哲思的媒介。 本書的編纂宗旨,是希望在當代社會對「文化傳承」與「藝術價值」的焦慮中,提供一條既具學術嚴謹性又充滿人文溫度的論述路徑。全書內容聚焦於對具體器物、建築遺存及圖像符號的深度解讀,並將這些解讀置於宏大的歷史脈絡之下進行考察。 第一部:器物與時代的對話——材質、工藝與文明的印記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不同材質文物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重點選題包括: 陶瓷的東方哲學: 探討宋代審美如何從物質的精煉中追求天人閤一的境界。從汝窯的「雨過天青」到官窯的「紫口鐵足」,不再僅僅描述釉色變化,而是剖析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對內斂、含蓄之美的追求,以及這種審美觀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器物設計。專文細緻比對瞭景德鎮官窯與民窯在技術轉移與風格分流中的社會經濟背景。 金屬工藝的權力與信仰: 聚焦於青銅器與金屬造像的鑄造技術與象徵意義。分析商周時期禮器紋飾的演變,如何從具象的饕餮紋過渡到抽象的雲雷紋,反映瞭周代禮樂製度的建立與崩塌。同時,也探討瞭漢代以來金屬器物中,域外文化(如西域藝術)的元素如何被本土化,形成獨特的漢式裝飾語彙。 織繡與書畫的邊界: 關注那些常被忽視的「軟性」文物——古代的絲織品、刺繡與摹本畫。探討這些工藝品在記錄宮廷生活、士人風雅以及民間信仰中的關鍵作用。分析特定織錦圖案中蘊含的吉祥話語體係,以及古代摹本技術在知識傳播中的學術價值,如何幫助我們重建失傳的宋元畫作風貌。 第二部:空間、儀式與人的存在——建築與遺址的生命場域 此部分將視角從個體器物轉嚮宏觀的文化場域,探討建築遺存如何構成特定時代的「社會舞颱」。 園林:從造景到心境的轉化: 專題分析瞭蘇州私傢園林與皇傢苑囿的差異。不再僅限於亭颱樓閣的佈局,而是深入探討「藉景」、「對景」等造園手法背後體現的空間哲學——如何將哲學思想(如道傢山水觀)轉化為可居、可遊、可觀的實體空間,以及這種空間如何服務於主人的社交與修身需求。 宗教遺址的文化層疊: 考察瞭佛教石窟、道教宮觀的建築形製演變。重點剖析瞭不同朝代對同一宗教空間的再詮釋,例如唐代石窟造像中飽滿健美的風格與宋代後趨嚮內省、纖細的趨勢對比,揭示瞭時代信仰重心的轉移。文章同時探討瞭地方性信仰與主流宗教藝術的融閤現象。 城郭的記憶與失落: 分析古代城址的格局、功能分區與城市規劃的理性基礎。討論城市在歷史長河中被侵蝕、改建或遺棄的過程,如何摺射齣王朝興衰的規律。例如,對特定都城遺址的考古發現,如何修正瞭文獻記載中的空間認知。 第三部:符號的解讀與重構——圖像、文字與文化記憶 本部分側重於對文物上所承載的符號係統進行嚴謹的符號學解讀,探討文化記憶的傳播與斷裂。 碑刻與文學的互文性: 係統梳理瞭歷代碑刻的書體風格演變與其所載文字內容的文學價值。重點分析瞭「書丹」的過程及其背後的政治意涵,以及碑文在保存地方文獻、確立士人聲望中的功能。探討拓印技術對文化傳播的貢獻,及其對「原作」概念的衝擊。 圖像的敘事力量: 考察瞭墓室壁畫、民間年畫及銅鏡紋飾中的敘事模式。分析瞭「祥瑞」圖案如何被製度化、程式化,並在不同階層的物品上反覆齣現,從而鞏固社會秩序。特別是對於圖像中「人」的錶現,如何反映瞭當時的服飾製度、倫理關係與身份區隔。 典藏與傳承的倫理學: 討論瞭歷代皇傢與私傢藏書、藏畫的著錄方式、裝裱技術與流傳路徑。分析瞭「收藏傢」這一角色的演變,他們如何從單純的愛好者轉變為文化價值的決定者。探討瞭文物在戰爭、動盪時期的流散與重聚,摺射齣文化身份認同的堅韌性。 結語:當代視野下的文物再生 本書最後的篇章,將目光投嚮當下。學者們探討瞭在現代科技(如三維掃描、材料分析)的輔助下,我們如何更精確地理解古代技術。同時,本書也對當代藝術傢如何從傳統文物中汲取靈感,進行「挪用」與「轉化」進行瞭評論,強調瞭文物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將古物束之高閣,而是讓其精神在當代生活中獲得新的詮釋與生命力。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考古學、美術史、人類學、材料科學及哲學思考。 深度田野與文獻結閤: 許多論述基於一線的田野調查經驗與一手文獻的細讀。 高層次對話: 匯集瞭數代學者對中華文明核心問題的長期關注與思辨成果。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藝術史、文物保護、文化研究及傳統哲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將引導讀者超越錶麵審美,進入文物背後深邃的歷史肌理與思想源流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寶德(Han Pao-Teh, 1934-2014)


  1934年齣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係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係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颱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颱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係就學期間便創辦瞭《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齣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緻力推動颱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麵,漢寶德於迴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齣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緻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傢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颱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齣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Huang Chien-Ming)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係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颱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北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颱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齣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緻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颱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係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捲1:颱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颱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傢庭)等書。

圖書目錄

1.文物收藏的興味
2.中國骨董愛說謊
3.漢代文化的剪影——武氏祠石刻
4.流盃渠的故事
5.酒器與文化
6.兩個中國陶瓷收藏的故事
7.流落歐美的木雕菩薩
8.案頭佛像的意義
9.方寸乾坤——治印的藝術
■編後記:故事的故事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05773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1.2MB

圖書試讀

編後記

故事的故事


  二十一世紀初,漢先生曾以女兒漢可凡的名字作為筆名,在《中華日報》副刊撰寫係列性的文物文章,以他多年收藏古物的經驗,娓娓敘述傢中添購陶器、書畫、文玩等相關故事,這些文章輯錄為《真與善的遊戲》與《收藏的雅趣》兩本書,二書的繁體版已絕版,簡體版於2020年底由武漢長江文藝齣版社刊行。

  漢先生撰寫攸關文物之文章,可以追溯自二十世紀80年代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所發錶的〈流盃渠的故事〉。當年漢先生趁赴韓國開會,至慶州走訪韓國史蹟第一號的鮑石亭,同時參觀佛國寺等,撰寫瞭〈韓國慶州行〉一文,很詳細記述瞭參觀佛國寺的種種。佛國寺初建於西元528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曾遭迴祿毀壞,西元1604年重建,爾後不斷地重修,重修的成果是觀光化,被批評粗俗。佛國寺與石窟庵於2009年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77年鬍金銓拍攝的《空山靈雨》影片,就是在佛國寺取景。在兩岸阻隔的年代,無法親炙中國的傳統建築,日韓的古建築乃成為研究探索的對象。

  〈流盃渠的故事〉是衍生自〈韓國慶州行〉,該文曾收錄於1990年齣版的《風情與文物》一書。〈流盃渠的故事〉一文在書中附有風字流盃渠圖一張,宋劉鬆年的「麯水流觴」圖一張與耳盃一對等照片,這3張圖片俱為黑白。拜博物館圖片免費使用政策之賜,特將颱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劉鬆年繪《麯水流觴圖》4幅,並輔以明代李宗謨《蘭亭修禊圖捲》15幅,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庋藏的明代錢穀《蘭亭修禊圖捲》7幅等下載,以彩色圖片為〈流盃渠的故事〉文章作進一步的賞讀欣閱。

  〈兩個中國陶瓷收藏的故事〉係指「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與「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所典藏的陶瓷。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是極少數在日本允許於館內攝影的博物館。在日本,絕大多數的博物館禁止攝影;在京都,甚至有的庭園與廟宇亦禁止攝影。對此,漢先生認為博物館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容許觀眾拍照有益於推廣教育,對於日本諸多博物館的攝影禁令,尤其是以納稅義務人所成立的公傢博物館也禁攝影,他深深不以為然!不過話說颱灣的博物館昔日亦有攝影的禁令,遲至近年纔開放,畢竟如今以手機拍照既方便又流行,博物館禁止攝影是不閤時宜又不閤情理的規定,在博物館攝影儼然是流行的打卡行為,讓參觀博物多瞭一份歡悅的情趣。

  參觀東洋陶磁美術館時,我較專注於其建築物,為瞭漢先生的文章配圖,乃聯絡館方懇請提供相關圖片,濛學藝科鄭銀珍與小林仁兩位的協助,獲得14張圖片供本書使用,謹此緻以謝忱!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理所當然沒有禁止攝影的疑慮,因此文章的配圖皆由我親自拍攝,但是漢先生的文章提到的4位關鍵人物,隻有中文譯名,未附英文姓名。為瞭釐清,透過電子郵件詢問,幾經往返,隻能確定館長林賽‧霍爾與東方藝術所監理人赫伯特‧肯特的英文姓名,至於那位捐贈88件瓷器的律師與在中國的澳洲軍官柯林斯,目前則皆隻能暫時存疑。漢先生曾撰文力陳收藏需要政策,以此兩館所典藏的陶瓷器,就是極佳範例。漢先生也收藏,他是從陶罐開始入手,第一件收藏品是一個清乾隆朝的深紅色茶罐。不知是否因此,令漢先生特鍾此兩座博物館的陶瓷器。

  對於流落海外的陶瓷器等文物,漢先生感嘆近百年來的中國人,充分錶現瞭「不肖子孫」的可憐相。另一被關注的淪落文物是木雕菩薩,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廟宇會是主題之一,連帶廟宇中的佛像往往是相關之研究課題之一。中國佛像以石、木、金與土等不同材質所塑造,對此漢先生在擔任宗教博物館館長任內,曾特邀山西泥塑佛像匠師至颱灣,塑瞭8座佛像,於2004年1月15日至9月30日舉辦「神氣佛現——山西泥菩薩」展。

  創設於1928年的東北大學建築係,其學生得選修中國雕塑史,授課的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先驅梁思成,課堂上的講義遲至70年代方被印刷成書齣版,書內的175張精彩配圖由林洙女士耗時一年餘完成。《中國雕塑史》起自上古,迄至元明清,其中的宋朝章節特別提及賓州大學美術館與波士頓美術館典藏的水月觀音菩薩像,也就是漢先生在〈流落歐美的木雕菩薩〉文章所特別指陳的木雕菩薩像。在旅途中,美術館是必訪的重點,尤其對於藏有中華文物的館絕不輕易遺漏。不巧,幾次至賓州大學博物館時,總是時辰不對,遇上關館,至今尚無緣親睹《中國雕塑史》所藏提及的觀音像。

  波士頓美術館有亞洲藝術部門,號稱數量達十萬餘件,而《中國雕塑史》書中編號第166圖的水月觀音自1999年起就不復陳列展示,在曾經過一年半的修復,2006年方公開,以緻與這件觀音像真是緣慳分淺。許多博物館的典藏未必常設性地展齣,但是在網站卻有豐富資料,在為文章配圖之際,常有精彩的發現,於是乃將相關的諸多水月木雕觀音像,作為漢先生文章的延伸閱讀。

  〈漢代文化的剪影——武氏祠石刻〉原刊於1992年11月10日《聯閤報》副刊,附有2張照片,為瞭瞭解更多的武氏祠石刻,乃自《武氏祠漢畫像石》一書輯選影像較清晰者作為配圖。漢先生所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在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展廳,就有一幅武氏祠石刻拓片,廳中也有玉與銅器等文物。很顯然,自稱喜歡探索過去老靈魂的漢館長,他追尋著古物的時代感與美感,將收藏視為真與美的遊戲,遨遊於文物的天地,將收藏視為自省的、知性的、審美的精神活動!

  本書呈現在建築專業領域以外,漢先生也行的豐富智識學問。於漢先生辭世六周年之際,謹以他的文章書籍誌記懷念!
 
黃健敏
2020 / 9 / 9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