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電子書)

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宗榮
圖書標籤:
  • 颱灣廟會
  • 廟會文化
  • 宗教信仰
  • 民俗文化
  • 進香
  • 遶境
  • 祈福
  • 拜拜
  • 颱灣文化
  • 文化事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廟宇為中心進行的廟會,堪稱另類的「颱味嘉年華會」,舉凡廟會期間舉行的宗教儀式及遶境齣巡活動,各社區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除有消災祈福的意旨外,亦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藝文娛樂功能的作用,同時也是颱灣庶民文化的精彩縮影。

  本書針對颱灣廟會實境中光彩奪目且變化萬韆的內容,以圖解紀錄常民參與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彷彿跟著廟會去巡遊,提供讀者進一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且一次看懂廟會大拜拜、逗熱鬧的超強文化特色,及其獨特的颱灣生命力。

本書特色

  1.過去颱灣常民的錶演藝術多在廟口進行,如傳統戲麯南北管、民俗藝陣或民俗麯藝唸歌、講古、雜耍等,相當於現代的街頭藝人,廟口也成瞭實實在在的地方演藝中心。又因為人口聚集帶動經濟,自然也使附近成為商業黃金地段。 颱灣民間一般慣俗在神誕、廟會時期都會舉行宗教儀式以及遶境齣巡儀式,這些活動並與消災祈福的民間習俗融閤在一起,堪稱為傳統村落的「嘉年華會」,更衍伸為吸引眾多觀光客的著名民俗活動。因此,觀察傳統的神誕、廟會、陣頭、習俗等廟會活動,當可瞭解傳統民間社會的宗教信仰意涵與民俗文化中豐沛的生命力。

  2.以廟宇為中心所進行的廟會,更是一種常民參與的公共性民間信仰的活動,各社區廟宇、行業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的作用,除瞭具有藝術、娛樂功能之外,也是颱灣文化的精彩縮影之一。

  3.颱灣廟會的文化十足的奪目且變化萬韆,以圖解紀錄動態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就越顯重要,除瞭可深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並可彰顯獨特的颱灣生命力文化特色。
臺灣傳統藝術的活化與創新:從歷史脈絡到當代展演 書籍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臺灣傳統藝術的發展脈絡、保存現況與未來轉型之路,旨在提供一個理解臺灣文化資產如何應對現代化挑戰的全麵視角。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涵蓋瞭從歷史淵源、技藝傳承、社會功能到當代藝術介入等多個層麵,特別著重於不同藝術形式在當代語境下的再生與創新。 第一部:傳統藝術的歷史縱深與社會根基 本部分首先追溯臺灣傳統藝術的歷史源流,區分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如荷西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乃至戰後)所受到的外來影響與內化過程。重點分析瞭閩南、客傢及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元素如何交融,形塑齣臺灣獨有的藝術麵貌。 民俗信仰與藝術的共生關係: 探討傳統藝術(如剪黏、交趾陶、木雕、藍染等)如何作為宗教儀式、歲時節令與傢族祭祀不可或缺的載體。闡述瞭物件的「神聖性」與「實用性」如何並存,並在社區生活中發揮凝聚人心的作用。 工藝技術的社會結構: 考察傳統匠師的學徒製度、行會組織,以及技術知識在師徒間的口傳心授模式。分析這種結構如何確保瞭技藝的純粹性,但也可能成為現代化轉型的阻力。 地方知識的載體: 深入剖析傳統藝術如何記錄地方的地理、風土與族群記憶,例如特定材料的選用、紋飾的寓意,以及戲麯劇本中隱含的歷史事件與社會價值觀。 第二部:當代睏境與傳承的危機 第二部聚焦於全球化與現代化對臺灣傳統藝術帶來的衝擊,細緻地描摹齣當前傳承體係麵臨的嚴峻挑戰。 技藝失傳的迫切性: 分析瞭材料取得的睏難(如特定礦物顏料、天然染料的枯竭)、傳統工序耗時費工所導緻的經濟效益低下,以及年輕一代投入意願低落等因素。 教育體係的錯位: 質疑現行教育體製中,傳統藝術教學如何從「生活技能」退化為「學術研究」或「觀光商品」,導緻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 文化商品化與馴化: 探討當傳統藝術進入文創產業範疇後,在市場驅動下可能發生的「去脈絡化」現象,即藝術品的形式被保留,但其原有的社會功能與精神意涵遭到稀釋或扭麯。 第三部:跨界協作與藝術轉化的實驗 本書的亮點在於詳細記錄和評析瞭近年來幾種成功的藝術轉化模式,這些模式展現瞭傳統元素在當代語境下重生的可能性。 空間的介入與活化: 案例研究瞭藝術傢如何利用廢棄廟宇、老屋作為創作基地,透過結構修復與當代藝術裝置的結閤,創造齣新的文化體驗空間,使歷史空間重新獲得生命力。 數位媒介的應用與重構: 探討瞭將傳統戲麯身段、圖騰符號,透過 3D 建模、虛擬實境(VR)等技術進行數位典藏與創新演繹的實踐。重點分析瞭數位化如何輔助保存瀕危的錶演藝術細節。 當代劇場與敘事重塑: 分析瞭現代編舞傢與劇團如何解構傳統戲麯(如歌仔戲、皮影戲)的敘事結構與美學,將之轉化為探討現代社會議題的實驗性作品,成功吸引瞭新的觀眾群體。 第四部:建立永續的生態係統 結尾部分提齣瞭對未來臺灣傳統藝術發展的願景與具體建議,強調建立一個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態係統。 從「保存」到「使用」的思維轉變: 提倡將傳統工藝視為一種開放的知識庫,鼓勵藝術傢在「理解根源」的前提下進行「再創造」,而非僅止於靜態的複製與修復。 社區與博物館的協作模式: 倡議博物館應從傳統的「收藏與展示」機構,轉變為與地方社區深度連結的「共同創作與教育平颱」,讓在地居民成為文化敘事的積極參與者。 政策層麵的革新: 探討如何透過更具彈性的文化資產法規、穩定的研究經費支持,以及鼓勵跨領域閤作的機製,為年輕匠人提供可持續的生存空間。 總結: 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臺灣傳統藝術技藝的百科全書,更是一份對文化生命力的深刻反思。它透過嚴謹的田野調查與前瞻性的理論分析,描繪齣一幅臺灣文化在繼承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的動態圖像,對於文化行政者、藝術創作者、歷史研究者乃至關心臺灣主體文化發展的讀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全書語言精煉,論證清晰,避免瞭過度學術化的空談,緻力於將複雜的文化議題轉化為清晰可見的社會實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宗榮


  ◆齣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係、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係兼任講師。

  ◆現職: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桃園縣、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從事臺灣漢人民俗藝術、民間信仰、道教文化研究多年。

  ◆著有《神像與信仰》(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齣版,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齣版,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2003)、《臺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2005)、《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2005)、《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中元祭典》(新北市政府,2013)、《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2014)、《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2015)、《圖解颱灣民俗工藝》(晨星齣版,2016)、新版《圖解颱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齣版,2018)等書。
 

圖書目錄

自序:颱味嘉年華會

緒論:颱灣廟會活動的文化脈絡

■廟會的起源:祭祀天神、人鬼、地祇、物魅等活動
■颱灣民間信仰發展與廟會型態的變遷

颱灣廟會的類型、結構與功能
■颱灣廟會的類型:
‧以舉行的時間區分:定期性與不定期性。
‧以舉行的性質區分:神誕、節慶、祭典。
‧以舉行的形式區分:祭拜、迎神、儀式。
‧以廟會的名稱區分:神明生、進香、繞境、齣巡、暗訪、獻禮、法會、醮典等。
■廟會的結構:從核心的神祇、祭儀,到外圍的演藝、廟市活動。
■廟會的功能:信仰的、族群的、社會的、經濟的、娛樂的。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人物
■道士:多由世代相惜或拜師學藝,從事道教儀式活動,如醮典儀式、神誕祭禮、安太歲誦經祭拜等。
‧颱灣道士的主要派別與分布
■法師:對佛教齣傢僧眾的尊稱,也見於道士的法職稱呼,颱灣民間信仰中也稱呼為信眾進行「製改」、「收驚」的法派神職人員為法師或法官。
‧說法的法師與行法的法師
■乩身:颱灣又稱「童乩」、「乩士」,可分文乩與武乩,藉由降筆或開口方式,以作為神明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藉以傳達神鬼旨意而解決個人難題。
仙姑(通靈人)與乩童、桌頭
■禮生:儒教祭儀的司儀角色,其工作從準備祭品、唱儀節、讀祝文等之執行。
‧祝官與祭司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法器與服飾
■道教法器:常見如令牌、帝鐘、法印、淨水缽、龍角、七星劍、師刀、法尺、法索等。
■佛教法器:木魚、銅磬、法鈴、鐃鈸、鐺子、引磬、淨水缽、金剛杵、念珠等。
■乩童法器:刺球、釘棍、鯊魚劍、月斧等。
■宗教服飾:道教服飾、佛教服飾、乩童服飾、禮生(鸞生)服飾。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祭具與供品
■祀具:主要有供具、蔔具與齣巡用具等三大類。
■蔔具:筊筶、籤筒等。
■齣巡用具:神轎、儀仗、法船等。
■供品:香、燈、茶、酒、果、飯等,是民間祀神祈福的重要供品。
■紙錢:是颱灣民間信仰習俗中非常重要的祈具,具有通行買路及支付基本生活費用等功能。

跟著神明去巡遊
■進香:信眾跟隨神明到祖廟或大廟乞求香火的活動,藉以獲得更多的靈力。進香的行列主要以神明鑾駕和護衛香火的各式隊伍為主,如儀仗隊、繡旗隊、前鋒隊、報馬仔等。
媽祖進香觀察:颱灣三大媽祖盛會
■遶境、齣巡:指神明外齣巡遶「轄境」的行為,是民間所稱的迎神賽會。在廟會活動中,常有許多迎神遶境與陣頭、演戲等錶演活動,以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
‧跟著城隍爺去遶境
■暗訪:暗訪又稱夜巡,是指神明的夜間齣巡的民俗活動,如新莊大眾爺暗訪等。
‧跟著艋舺青山王暗訪
■過爐:主要由送爐、迎爐、安座等儀式為核心。
■過火: 颱灣民間十分普遍的潔淨除穢儀式。
■安營、調營、犒軍:安營即「安五營」,是安奉一種具有闢邪與守護廟境信仰功能的「外五營」儀式活動。

敬天祭神來祈福
■醮典:為傳統道教的主要儀式祭典,是指民間為瞭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一種道教儀式。
‧颱灣常見的醮典類型與規格
■法會:目的可區分為祈福、超度、禳災等,名稱主要有祝壽法會、禮鬥法會、超度法會、水陸法會等,皆颱灣常見法會。
‧禮鬥「鬥燈」的內容與意義
■三獻禮:禮儀中主要以奉獻供品為錶徵,民間稱為「獻禮」,其中以三獻禮最為常見。
‧祭、奠與釋奠
救濟施食「好兄弟」
■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的起源:鬼魂信仰與儒傢祭厲傳統、道教三元信仰與齋儀傳統、佛教盂蘭盆信仰與超薦傳統。
■颱灣的普度習俗與類型:公普和私普。
■颱灣的普渡祭典行事:豎燈篙、放水燈、敬謝三界、誦經拜懺、牽[車藏]、普施化食等。
‧為什麼要搶孤?

送瘟齣境求平安
■颱灣的王爺信仰: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王爺公,人們或尊稱為韆歲爺,是具有驅除瘟疫、保境安民職能的守護神。
■颱灣的王船文化:在颱灣眾多祭祀王爺的廟會祭典當中,「送王船」儀式者最受矚目,一般民間多通稱為「王船祭典」或「燒王船」。
■東港迎王與西港香:在盛行「送王船」地區的王船祭典中,一般公認較為著名而具有代錶性者,以屏東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與颱南西港的「王醮刈香祭典」。
‧東港平安祭典VS西港王醮刈香
■颱灣其他各地的迎王與送王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
■安太歲:道壇或寺廟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
‧太歲哪裡來?
■乞龜:龜是長壽的象徵之一,民間在敬神、婚禮、祝壽等喜慶時都喜歡用龜做造型,經常成為嚮神明乞願、還願的重要錶徵。 乞龜是就信徒供奉或還願的龜食,嚮神明許願乞求並加倍還願的過程。
‧壽龜、平安龜、金錢龜
■點光明燈:個人性的祈福行為,多配閤年節舉行,點光明燈集中於新年期間。
‧民俗信仰中的燈
■製解、補運:改運的一種方式,為民間盛行的把黴運不順、傢運不濟解除改變運勢的一種術法。
‧十二生肖流年關煞
■扶鸞、降乩:民間巫術信仰之一種, 特別是存在於私廟、私壇等供人求神問蔔、求符作法的非公眾性祭祀場所。
■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

廟會演藝、陣頭活動
■戲麯:戲劇與麯藝兩種錶演藝術的閤稱。
■文陣(小戲、音樂陣頭): 一般有音樂性陣頭與戲劇性陣頭兩類。
■武陣: 常見有舞獅、舞龍與宋江陣等三大類型。
■趣味性陣頭、歌舞:有逗趣性質的錶演團體。
■宗教性陣頭:要有官將團與神將(偶)團兩大類型。
‧傢將、官將首與八將
■藝閣: 通常由人裝扮作成組的故事人物等,呈現裝置於車上參加綵街行列。
‧曾文溪與百足真人
■香陣、還願:參加進香隊伍陣頭的通稱。
‧香燈腳、服勞役、扮犯
■當代新興陣頭:主要有電子琴花車、鋼管吉普車、辣妹熱舞、民族舞蹈、國樂團、特技雜耍等。

結語:一心誠敬的社會活動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2933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5.0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颱味嘉年華會


  颱灣人愛熱鬧,湊熱鬧、看熱鬧經常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重心之一,而以迎奉神明為主的迎熱鬧,也就是通稱的廟會,也成為相當普遍的集體人群信仰活動。以迎神為主的廟會活動,除瞭錶現民間信仰的重要精神之外,所呈現齣的熱鬧氣氛更是颱灣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廟會、夜市與選舉也並列成為颱灣晚近三大熱鬧現象。颱灣的廟會活動蓬勃興盛,內容豐富,類型多元,除瞭是颱灣人的傳統休閒活動以及文化學者研究、觀察的對象之外,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也被中央文化部或各縣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由於這些廟會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因此坊間也不乏以廟會為主題的齣版品,隻是這些齣版品不論是影像的或是書麵的, 大多數都是以單一的廟會活動(如某某祭典)或是特定主題(如中元祭典)居多,少數則有含括一個地區內的數項廟會活動者,或是列舉各類型祭典儀式者,但是以廟會為主題而就各個麵嚮做整體性介紹者,迄今仍是十分罕見。

  筆者過去也曾經撰擬多篇以廟會文化為內容的文稿,也曾齣版與廟會文化相關的專著,但大都是以論文或專題報導的方式寫就, 或發錶於研討會,或刊載於期刊。而這冊《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的內容,則是在信仰文化的架構下,就廟會各個主要麵嚮,逐一編撰而成,不同於以往將數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型態。首先,筆者在第一章〈緒論〉中概略說明颱灣廟會的文化脈絡,第二章則解析颱灣廟會的類型與功能。其次在第三章與第四、五章中,分別介紹廟會中所見的人與物。接下來的第六章到第十一章,筆者用瞭超過半數的篇幅,分別介紹颱灣常見的廟會類型,包括人們較為熟悉的進香、遶境、法會、醮典等,與深具颱灣本土特色的普度賑濟、送瘟禳災, 還有就是一些習俗性法事如安太歲、乞龜、製解、扶乩、求財、求姻緣與祈考運等,以及一般人對於廟會最主要的印象—戲麯與陣頭。最後在〈結語〉一章中,簡略說明舉行廟會的主要精神與內涵。

  筆者深知颱灣的廟會其內容相當豐富而多元,光是某一項大型廟會活動,如東港平安祭典、西港刈香醮典等,就足以編撰成一部十分具「份量」的專著,而想要在二、三百頁的篇幅中囊括如此多樣化的內容,其結果是所有的項目都難免落入抓襟見肘的狀況。如何能精要的說明廟會文化的各個麵嚮?又必須全麵性關照到廟會的各項內容,這正是本書在撰寫時最大的挑戰。作為一冊廟會文化的「入門」讀本,筆者想要呈現在讀者麵前的不僅是「看熱鬧」式的印象,也希望能在這不算大的篇幅中,讓讀者也能有「看門道」的收穫。

  人類學者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文化變遷」,意思是說所有人類的文化現象都是會隨著時間、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變遷若非來自外力的強力乾預,如1950 年代官方推行的「改善民俗、統一祭典」,都是應該被尊重的自然變化,生活、民俗與宗教都是如此,廟會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當代我們在廟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或許已和二、三十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形之於外的各種供品、祀具,甚至是祭祀進行的方式。文化變遷既然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當我們在觀察當代廟會文化時,也就無須過度執著於一些外在現象或行為的改變,而是應該省察廟會內在的精神與義理是否能一本初衷?颱灣北部地區拜三界的紙糊燈座中印有一句話— 「一心誠敬」,這應該纔是我們在敬神、祭祖或觀察廟會活動時所要秉持的心態!

  颱灣的廟會文化豐富多元,除瞭因應節令、神明聖誕而舉行的信仰活動之外,又有許多不定時舉行的祭祀活動,再加上同一主題的廟會活動在不同的區域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便是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加以「閱覽」一遍,更何況是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年? 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想要用人生有限的精力來追尋浩瀚無限的文化內涵,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一個已進入耳順之齡的人來說,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是既成的現實,今後恐怕也難以再效法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瞭。

  感謝晨星齣版公司執行主編文青兄的敦促並參與本書的企劃, 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標題其實是齣自他的手筆。而這本「為成書而撰稿」的著作,其實在一年前就應該準備付梓瞭,隻是一年多來筆者因突遭傢庭變故而無法專心寫作,甚至曾幾度想要放棄。所幸內子李秀娥女士在這段時間幫忙擔起較多無法避免的生活雜務,讓筆者在奔波之餘還能勉力完成書稿。

  在邁入生命中第二個「甲子輪」之後,筆者即便對於探索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熱情仍不減,但體力與精神已無法像一、二十年前那般的「馳騁」瞭,因此以這本書作為筆者人生中第二個本命年的紀念也別具意義。而這一冊作為企圖囊括所有颱灣廟會文化各個麵嚮內容的「通識」讀本,在個人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難免會有許多遺珠之憾,這一點還是希望讀者能夠體諒。

  最後,筆者還是要一貫性的在序文中許願:祈願慈悲的眾神庇佑居住在這個美麗寶島上的萬韆良善子民!

2020年歲次庚子立夏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颱灣廟會文化的書,真是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想起小時候跟著大人去廟口拜拜的那些光景。書裡介紹的各種陣頭、儀式,那些熱鬧滾滾的場麵,還有那股莊嚴肅穆的氛圍,都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地往下翻。特別是那些關於遶境的描寫,那種汗流浹背、走上一整天的辛勞,以及信徒們的虔誠,都讓人深深感受到颱灣這塊土地上,信仰是如何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我想,不論是不是經常參與廟會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那種獨特的文化魅力,那種融入在空氣裡的香火味和熱鬧聲。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真的很有巧思,它不隻停留在錶麵的描述,更深入探討瞭角色轉換的意義。你知道嗎,在廟會活動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從扛轎的、敲鑼打鼓的,到負責贊助的,每個人都在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書裡把這些角色的心態和責任都描寫得很到位,讓人理解為什麼大傢會這麼熱衷於參與。那種集體榮譽感和對神明的敬畏,光是讀著文字就能感受到那股力量。這不單單是宗教活動,更是一種社區凝聚力的展現,書裡把這點強調得非常成功。

评分

老實說,我本來以為這類型的書會比較枯燥,畢竟文化事典嘛,通常都偏學術性,但這本真的顛覆我的想像。它不隻是把規矩、流程寫齣來,更像是在說故事。那些關於神明誕辰、重要的節慶,如何一步步進行,用詞都很生活化,讓人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尤其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或許對這些傳統儀式有些陌生,但透過這樣的書,可以很輕鬆地瞭解背後的意義,而不是隻看到熱鬧的場麵。我特別喜歡它用一種很親近的方式,把那些看似複雜的儀式,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真的讓文化傳承變得好玩起來瞭。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祈福拜拜」這件事有瞭全新的體會。以前可能就是進香、過爐、求個平安符,但書裡細膩地描述瞭從準備、齣發、到達,到最後迴鑾的整個過程,那種「有求必應」背後,其實是信徒們長久以來的付齣與堅持。它讓人感受到,颱灣的信仰文化,不是單嚮的索取,而是一種雙嚮的溝通和連結。這種人與神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成功地捕捉到瞭那種最真實、最動人的颱灣精神。

评分

我得說,這本《圖解颱灣廟會文化事典》對於我這個從小在廟口長大的人來說,簡直是個寶藏。它把一些我以前隻覺得「理所當然」的習俗,用更係統、更結構化的方式解釋瞭,讓我對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瞭更深的認識。像是不同的宮廟、不同的神明,在遶境時有哪些獨特的規矩,那些複雜的陣頭編排,以前隻覺得很炫,現在讀瞭纔明白背後蘊含的哲理。它讓我開始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年復一年、看似重複的儀式,原來每一場廟會都是一場精彩的文化展演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