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翻譯基礎與策略(修訂版) (電子書)

漢英翻譯基礎與策略(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孚聲
图书标签:
  • 漢英翻譯
  • 翻譯技巧
  • 翻譯策略
  • 翻譯基礎
  • 語言學習
  • 外語學習
  • 電子書
  • 修訂版
  • 實用指南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顧名思義,就是要對如何有效地進行漢英翻譯做一番較為細緻的探討。本書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因為實踐是翻譯之本,是翻譯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翻譯理論的基礎。從事翻譯最忌空談理論,況且,目前翻譯理論非常龐雜,學派林立,這就更不能機械地套用某種翻譯理論了。

  漢英翻譯歷程比英漢翻譯更為艱辛,要想做好漢英翻譯最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呢? 當然是英文寫作能力。

  對於翻譯策略或技巧的掌握,首先體現在句子層面的翻譯上。英語的單句可以說是翻譯最基本的「單位」或意義層次,翻譯必須從英語的句型構建開始,而不是從漢語句子開始。漢語的「基本單位」或意群可以是一組「流水句」,而英語句子卻是基本固定不變的「主語—謂語—賓語」的模式,漢英翻譯其實就是根據這個模式用英語組句,整個過程可簡化為:

  找主語→確定謂語→確定次要動詞→判斷語氣→決定語態→選用名詞

  篇章翻譯是翻譯的最高層次,一個篇章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文章。譯文的整體審視要在這個層面進行。譯文的風格、體裁以及詞匯的潤色和檢審,都要在這裡完成。

  本書就是按照「基礎知識→句子翻譯→篇章翻譯」的框架編排的。在翻譯實踐中這的確是段艱辛的歷程,然而,翻譯完成之時帶給譯者的喜悅也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喜悅可以比作經過跋涉攀緣到達山頂的感覺。

  我們常說漢英翻譯是一種再創造,是指用道地的英語充分表達中文原作「盡在不言中」的含義的整個過程。當你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恰當的詞匯、通順的句型、暢達的篇章結構時,你會感到無比的快樂,這種快樂不但不亞於創作,反而更勝於創作。這也許就是翻譯工作的魅力所在吧。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汉英翻译基础与策略”这一主题,但不涉及您具体书名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翻译学习指南视角。 --- 图书简介:跨越语境的艺术——现代汉英笔译精要与实践 (约 1500 字) 引言:翻译的本质与当代价值 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语言不再是沟通的障碍,而是连接不同文明、促进交流合作的桥梁。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和严谨的专业实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信息的忠实、准确、流畅地在两种语言体系间转移。然而,优秀的翻译绝非简单的词语替换,它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双语功底、广博的跨文化知识以及高超的文本驾驭能力。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精进汉英笔译技能的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极具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我们摒视那些仅停留在词汇罗列或机械对译层面的传统论述,转而聚焦于翻译实践中那些真正决定译文质量的关键环节——从深层语义的捕捉到语篇风格的重构。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构建扎实的翻译认知体系 翻译研究的深度决定了实践的高度。本部分深入探讨翻译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但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翻译原则。 1. 翻译的语言学基础与语义学辨析: 翻译的起点是理解。我们将详细剖析源语(Source Language, SL)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 TL)在词汇、句法结构、语用功能上的深层差异。重点分析“意义”的构成,包括外显意义、隐含意义和语境意义。例如,探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词汇”在译出时如何避免“直译陷阱”,选择最贴切的文化对等语。我们还将系统梳理语义场理论在处理同义词、近义词选择上的指导作用。 2. 语篇分析与功能主义导向: 现代翻译强调“功能对等”而非僵化的“形式对等”。本部分深入解析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在指导翻译决策中的作用。译者必须首先明确文本的交际目的(Skopos),以及预期的读者群。无论是科技手册、法律文件还是文学作品,其语篇结构、衔接和连贯性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关键标准。我们将阐述如何通过分析源语的语篇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在目标语中重建原文的逻辑流和节奏感。 3. 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学视角: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负荷活动。本章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剖析“信息编码”与“解码”过程中的常见障碍(如“语义阻塞”)。通过探讨“翻译转换模型”,帮助学习者优化自身的翻译流程,实现从“逐句翻译”到“块状信息处理”的思维转变,从而提高效率并减少错误。 第二部分:策略精进——应对复杂文本的实战技巧 理论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文本类型和挑战上。本部分专注于提供针对性强、立即可用的翻译策略。 1. 句法结构的重塑与转换技术: 汉英句法差异显著,如汉语的“主语省略”和“偏正结构”的冗长,与英语的“严格主谓宾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翻译中的主要难点。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包括句法转换、成分增删、焦点转移、语态转换(主动与被动)在内的十大核心转换技术,并提供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冗长的汉语从句有效分解或压缩为流畅的英语表达。 2. 风格与语域的精准匹配: 成功的翻译是“恰如其分”的表达。本书对不同语域(Register)的翻译进行了细致区分: 学术与科技翻译: 强调术语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客观性,探讨专业词汇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商务与法律翻译: 侧重于格式的规范性、用词的严谨性(如对“shall,” “may,” “must”等情态动词的精准把握),以及法律概念的等效性。 文学与创意翻译: 深入探讨如何传达文化内涵、节奏韵律、比喻象征,以及在保持“异域风情”与追求“读者可读性”之间的平衡艺术。 3. 难题攻克:隐喻、习语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任何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记忆。本书将“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的处理视为翻译的试金石。我们提供了一套基于“语境嵌入法”的四步处理流程,用于应对那些没有直接对应词汇的文化特定表达。对于隐喻和习语,我们将重点分析其功能(是修辞性还是固定性),从而决定是进行“归化”(Domestication)还是“异化”(Foreignization)处理。 第三部分:质量保障——修订、审校与职业素养 翻译的完成并非终点,高质量的译文需要严格的自我审查与修订。 1. 多层次的自我审校机制: 我们提出了一个由“语义核对”、“句法流畅性检查”和“风格与语用适配度评估”构成的三维审校框架。特别强调了“倒译检查法”(Back-Translation Check)在验证关键信息准确性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辅助工具(CAT Tools)辅助进行术语一致性和风格连贯性的检查。 2. 机器翻译(MT)时代的译者角色重塑: 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翻译技术,译者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工。本部分探讨译者如何从“Post-Editor”的角度,将AI工具整合到工作流程中,专注于机器难以企及的高级认知任务——即处理模糊性、创新表达和文化适应性。 3. 职业伦理与持续学习: 优秀的译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操守,包括保密性、对专业领域的持续学习义务以及对译文质量的终极责任。本书鼓励读者将翻译实践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不断吸收新知识,适应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微妙变化。 结语:通往专业翻译的实践之路 本书并非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陪伴译者从“初学者”迈向“专业人士”的成长路线图。通过系统学习本书所涵盖的理论基础、实战策略与质量控制流程,读者将能够自信、高效地应对现代汉英笔译领域中出现的绝大多数挑战,真正实现跨越文化壁垒的有效沟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孚聲


  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副教授。1977年從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教授聽力、口譯、漢英翻譯、高級英語及研究生課程。1982年至1983年在澳大利亞留學,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至1990年,赴加拿大溫哥華教育局教授中文。並進行中西語言比較研究。近年來主要從事口譯、筆譯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曾編著系列教材《英語聽力集錦》,先後在各地的廣播電台播出。2004年編著的《高級英語聽譯選粹》榮獲2006年精品教材獎。 2008年編著的《英-漢口譯教程》榮獲第二外國語學院優秀教材特等獎。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翻譯的實質:科學與藝術
一、翻譯的科學性
二、翻譯的藝術性
第二章 翻譯的原則:信、達、雅
一、信(faithfulness)
二、達(smoothness)
三、雅(elegance)
第三章 漢英語言比較:形合與意合
一、英譯漢中的障礙
二、漢譯英中的障礙
第四章 結構轉換
一、英譯漢中的結構轉換
二、漢譯英中的結構轉換
第五章 直譯與意譯
一、直譯和意譯的必要性
二、異化與歸化的目的性

第二部分 句子翻譯
第六章 主語的確定
一、補充主語
二、變換主語
三、識別隱形主語
四、改從句為主語
五、以重要訊息為主語
第七章 連動式的處理
一、使用介詞
二、使用分詞
第八章 從屬訊息的翻譯
一、同位語(appositive)
二、介詞(preposition)與分詞(participle)
三、定語從句(attributive clause)
四、獨立結構(absolute structure)
第九章 虛擬語氣的翻譯
一、would的功能和用法
二、would與will的用法和區別
三、should的功能和用法
四、should與must的用法和區別
第十章 靜態和動態的翻譯
一、英語中表示施事者的名詞(doer)
二、英語中表達動態的形容詞(verbal adjective)
三、英語中表示靜態的介詞和介詞短語(prepositional phrase)
第十一章 被動語態的翻譯
一、與英語相近的「被」字和「為……所」結構
二、其他常用的被動式標記
三、表示被動意義的主動式
四、表示被動意義的無主句
五、通稱或泛稱的運用
六、漢語和英語中自身帶有被動意義的詞
第十二章 名詞的翻譯
一、單數與複數
二、特指與泛指
第十三章 選詞的技巧
一、文本語境(verbal context)
二、交際場合語境(physical context)
三、歷史語境(historical context)
四、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
五、慣用語匯(stock expressions)的選擇

第三部分 篇章翻譯
第十四章 篇章翻譯的基本步驟
第十五章 原文中文字的合理刪減
一、刪減套話
二、縮減中式表達方式
三、刪減重複
第十六章 釋義性翻譯
第十七章 譯文的綜合潤色和檢審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7264
  • EISBN:9789865168018
  • 規格:普通級 / 修訂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图书试读



  國際間交往的加強似乎應該使不同語言和文化趨於大同,電腦和網路的普及也似乎應該使翻譯活動趨於簡單,但是,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翻譯活動更加頻繁,內容日益豐富,形式日趨多樣,範圍也越加廣大,翻譯已成為日趨完善的系統工程。這說明,千百年來形成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還要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存在下去,翻譯作為一門學問、一種技能、一項職業也會長期存在下去。

  《漢英翻譯基礎與策略》,顧名思義,就是要對如何有效地進行漢英翻譯做一番較為細緻的探討。本書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因為實踐是翻譯之本,是翻譯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翻譯理論的基礎。從事翻譯最忌空談理論,況且,目前翻譯理論非常龐雜,學派林立,這就更不能機械地套用某種翻譯理論了。不套用理論並不是說翻譯沒有理論,要搞好翻譯工作是必須具備系統、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的。因為在翻譯過程中,「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不會沒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之間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他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從一種文字出發,積寸累尺地渡越那許多距離,安穩到達另一種文字裡,這是很艱辛的歷程。」(錢鍾書:《林紓的翻譯》)

  漢英翻譯歷程比英漢翻譯更為艱辛。英漢翻譯可比作從外地回家,又是輕車熟路,譯者心裡沒有負擔,因為漢語畢竟是母語,我們對漢語語法、詞匯、語體非常熟悉,一旦理解了英語原文,用母語複述原文內容,並非難事。而漢英翻譯就像離家外出,即便目的地不太陌生,也並非久居之家,譯者心裡或多或少總有忐忑。因為英語是外語,即便是學了多年,也變不成母語,其中不知道的東西比比皆是。所以在漢英翻譯中,我們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進行更全面的研究。

  那麼,要想做好漢英翻譯最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呢?當然是英文寫作能力,要想把漢語譯成英文,首先要會寫英文。也就是說,先要寫好,才能譯好。要翻譯小說,必須先會寫小說;要翻譯論文,必須先會寫論文;要翻譯詩歌,必須先會寫詩歌。思果先生說得更透徹:「不在英文寫作上下苦功,而做中文英譯的工作,是永遠做不好的。不管寫哪種英文,總要像那種英文;如果寫不出那種英文,乾脆不要譯。」

  會寫英文了是否就自然而然地會做漢英翻譯了呢?也不一定。翻譯不同於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講,更難於創作。在創作時,作者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語言資源,可以揚長避短。而翻譯時,譯者便沒了這種自由。首先,所譯內容不是自己的,選詞造句都要受漢語原文制約。再者,我們的假想讀者是不懂漢語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我們在翻譯時必須時時從他們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視角審視我們的譯文,遇到困難和矛盾又無法回避,所以譯者都常常有「為譯好一字而絞盡腦汁」的感覺。因此,要想做好漢英翻譯還需要具備一些語言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一個譯者必須了解翻譯到底是什麼技能,什麼叫做好的譯文,翻譯的原則是什麼,漢英兩種語言到底有哪些差異,翻譯過程都包括哪些環節等。這些問題都要在本書的第一部分論述。

  對於翻譯策略或技巧的掌握,首先體現在句子層面的翻譯上。英語的單句可以說是翻譯最基本的「單位」或意義層次,翻譯必須從英語的句型構建開始,而不是從漢語句子開始。漢語的「基本單位」或意群可以是一組「流水句」,而英語句子卻是基本固定不變的「主語—謂語—賓語」的模式,漢英翻譯其實就是根據這個模式用英語組句,整個過程可簡化為:

  找主語→確定謂語→確定次要動詞→判斷語氣→決定語態→選用名詞

  篇章翻譯是翻譯的最高層次,一個篇章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文章。譯文的整體審視要在這個層面進行。譯文的風格、體裁以及詞匯的潤色和檢審,都要在這裡完成。

  本書就是按照「基礎知識→句子翻譯→篇章翻譯」的框架編排的。在翻譯實踐中這的確是段艱辛的歷程,然而,翻譯完成之時帶給譯者的喜悅也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喜悅可以比作經過跋涉攀緣到達山頂的感覺。

  我們常說漢英翻譯是一種再創造,是指用地道的英語充分表達中文原作「盡在不言中」的含義的整個過程。當你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恰當的詞匯、通順的句型、暢達的篇章結構時,你會感到無比的快樂,這種快樂不但不亞於創作,反而更勝於創作。這也許就是翻譯工作的魅力所在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修訂版確實有進步,內容更新了不少,尤其是在針對當代語料的運用上。過去的翻譯教材很多都使用比較舊的範例,但這本收錄了不少近年來常見的網路用語或新興詞彙的翻譯討論,這對我這種需要處理時事翻譯的譯者來說非常重要。我發現作者對於「在地化」的觀念掌握得很到位,不只是單純的語言轉換,更強調文化橋樑的角色。書中對於一些台灣特有的歷史脈絡或社會現象在翻譯時如何處理,有獨到的見解,這點是其他翻譯書比較少著墨的。雖然書本篇幅不短,但排版清晰,有許多圖表和範例對照,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對於想精進翻譯能力的讀者,這本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工具書。

评分

說真的,這本翻譯書讓我對「翻譯」這件事有了更深層的體悟。以前總覺得翻譯就是把 A 語言變成 B 語言,但讀完這本書,才明白它其實是兩種思維模式的轉換。書裡頭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探討「翻譯的倫理」和「讀者導向」的原則。它教我們如何判斷在特定情境下,是保持「異化」(忠於原文結構)還是「歸化」(符合目標讀者習慣)的策略。這對於我們在處理一些政府公文或法律文件時特別關鍵,因為語氣的拿捏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誤解。作者的論述很紮實,每一點都有清楚的理論基礎支持,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翻譯視野開闊了不少,不再只是糾結於單詞的對應,而是開始關注整體語義的傳達效果。

评分

這本《漢英翻譯基礎與策略(修訂版)》聽說評價還不錯,我最近剛好在研究一些翻譯的技巧,想說買來參考看看。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編排蠻有條理的,從基礎的詞彙選擇、句子結構對應,到比較進階的語篇分析和文化差異的處理,都有涵蓋到。特別是針對台灣讀者來說,它對於如何處理台灣特有的表達方式在對應到英文時的困境,有一些很實用的建議。像是我們常說的「機車」或是「便當」,在翻譯時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書裡頭就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如何找到最貼切的對應詞彙。作者在解釋一些翻譯理論時,也盡量用比較白話的方式,讓我這種不是科班出身的人也能比較容易理解。不過,對於已經有一定翻譯基礎的人來說,可能有些章節會覺得不夠深入,但對於想打好基礎的學習者,絕對是本不錯的入門或複習用書。

评分

對於我這種常常需要進行中英口譯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漢英翻譯基礎與策略(修訂版)》雖然偏向筆譯,但其中關於「結構重組」和「資訊濃縮」的技巧,對於口譯也極為受用。書中對於長句的拆解與重組方式,以及如何確保譯文的流暢度,提供了許多實戰建議。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修辭手法」時的章節,很多中文裡很常見的譬喻或典故,要用英文精準表達出來是非常困難的,書裡針對這些難點提供了具體的處理路徑。雖然有些部分的理論性比較強,可能需要花點時間消化,但整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全面的翻譯思維框架,讓我可以更有系統地去檢視自己的翻譯過程,找出盲點並加以改進。確實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寶典。

评分

老實講,我一開始對這本翻譯書有點抱持懷疑的態度,畢竟市面上這類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只是拼湊一些例句。但這本《漢英翻譯基礎與策略(修訂版)》在策略面的探討上,確實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只是教你「怎麼翻」,更強調「為什麼要這樣翻」。書中對於不同文體(比如學術論文、商業文件、文學作品)的翻譯策略有非常詳盡的分析。我個人覺得最受用的部分是關於「語氣與語境」的掌握。台灣的中文表達比較含蓄,而英文則傾向直接,如何在不失原意的同時,讓譯文讀起來自然流暢,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觀點。它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翻譯決策背後的邏輯,這對我後續在處理一些比較口語化或帶有文化色彩的文本時,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