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 (電子書)

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家琪
图书标签:
  • 哆啦A夢
  • 作文
  • 基礎
  • 兒童
  • 學習
  • 電子書
  • 技巧
  • 寫作
  • 國小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華文世界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寫給小學生的作文學習書〜

作文到底該怎麼教?這是很多親師的困擾。
作文到底該怎麼寫?這更是很多孩子們的難題。
系統化吸收作文技巧,提高閱讀與寫作素養

神級攻略.親師必看!作文可以這樣教。
破關打怪.學生必讀!作文可以這樣寫。
~作文的問題,完全搞定~

  歷久不衰的《哆啦A夢》漫畫溫馨幽默,充滿了想像力,講述的技巧又非常高明,誰會不喜歡《哆啦A夢》?恐怕每個小朋友都喜歡吧!作者管家琪也很喜歡。她是一個資深的《哆啦A夢》迷,打從哆啦A夢在臺灣還被普遍稱之為「小叮噹」的那個年代,她就已經開始收集《哆啦A夢》的漫畫,對每一個故事都如數家珍,瞭若指掌。
  
  有鑑於不同領域的技巧都可以相通,管家琪別出心裁以《哆啦A夢》眾多故事做為與小朋友交流的依據,分析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並將這套作文書《從哆啦A夢學作文》,分為《基礎篇》、《進階篇》和《實戰篇》三冊,其中並細緻解析兩岸三地以及馬來西亞小朋友的作文,趣味十足,又能讓小朋友得到最清晰、最具體的概念,是一套既別緻又實用的作文書。
    
  本冊《基礎篇》,將生動為小朋友講解關於分段、確立主旨、頭尾呼應、如何舊瓶裝新酒等技巧。

本書特色

  1·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不但很會說故事,她也很愛看「以畫面來說故事的漫畫」。她在書裡邀請了小朋友熟悉的「哆啦A夢」穿越到我們身邊,它百寶袋裡那些新奇好用的道具,像是「第一次藥丸」、「煙霧機器人」、「鈔票鉛筆」……,都成為書裡教寫作的「道具」,時時邀請哆啦A夢客串說明,讓小朋友一聽就懂!

  2·讀完《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可以接著讀《從哆啦A夢學作文:2進階篇》與《從哆啦A夢學作文:3實戰篇》,作者以「倒吃甘蔗」的邏輯,第一冊《基礎篇》談談有關作文的基本認識,讓孩子見「林」──先學分段,至少要讓文章「長得像作文」。第二冊《進階篇》再見「樹」─說明有關作文的種種技巧。第三冊《實戰篇》,介紹「議論文、記敘文、抒情文、遊記、讀書心得」等的寫法。看完三冊後,學作文已是「見樹又見林」,心情愈學愈甜,愈學愈有滋味!教法先談輪廓,後細談文類,這套書做得很有層次,孩子們得以心領神會融會貫通之後,得到具體的作文指導。

  3·從哆啦A夢學作文,讓孩子們產生興趣能夠動手,不再畏懼作文以後,再來學習作文方法和技巧,必定事半功倍。同樣都是講作文方法和技巧,但由淺入深,針對基礎、進階、實戰三個階段有不同的說法,孩子一看就會,馬上得心應手。

  4·管家琪寫的這本談作文的書:《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可以當作孩子學習作文及「文學創作」的武功密笈,裡面囊括她在臺灣、中國大陸、香港及馬來西亞教中高年級小朋友學習寫作方法的精華。四個地方學生的作品,在本書裡共有許多篇,不同生活經驗的描寫,開闊讀者視野的廣度,看起來很有新鮮感!

  5·這套書同時也是很好的作文教材,老師們不妨按這樣的設計來上課,一定會在短時間之內就看得到孩子的進步。

  6融入12年國教課程綱要─108課綱六大核心素養:
  1)閱讀寫作力培養
  2)自主學習、自我精進
  3)跨領域學習
  4)系統思考、解決問題
  5)溝通表達    
  6)創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 (電子書)》的内容。 --- 跨越藩篱:当代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前沿探析 图书名称:《边界之外:从神经科学到社会治理的跨学科视角》 作者: 艾莉森·布鲁克斯 博士 / 迈克尔·陈 教授 页数: 680 页(精装本) 出版年份: 2023 年秋季 ---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社会行为研究领域进行的一次宏大且深入的梳理与重构。它大胆地跨越了传统学科的壁垒,融合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复杂系统理论的洞察,以及古典社会学对群体动力学的深刻理解,旨在描绘一幅关于现代人如何思考、决策、互动并最终构建社会结构的完整图景。 《边界之外》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于个体决策的理解,长期以来被限制在纯粹的经济理性模型中,而忽略了潜藏在意识之下的生物学基础和环境反馈机制。本书系统性地展示了,从微观的神经递质活动到宏观的社会规范形成,存在着一系列强大的、可被量化和建模的隐藏变量,它们共同驱动着人类的集体行为。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心智的硬件与软件——认知革命的再审视 (约 180 页) 1.1 情绪的计算价值:杏仁核与前额叶的动态平衡 本章深入探讨了决策过程中,情绪系统(特别是杏仁核)与理性控制系统(前额叶皮层)之间的信息传递速率和权重分配。通过整合最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和电生理学证据,作者挑战了“情绪是决策的干扰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情绪在面对高不确定性环境时,实际上扮演着高效的启发式(Heuristic)角色。我们研究了“负面偏见”(Negativity Bias)在生存适应中的进化优势,并将其与现代金融市场中的恐慌性抛售行为进行了类比分析。 1.2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成本 镜像神经元系统(MNS)的研究已久,但本书侧重于量化共情体验对认知资源(Cognitive Load)的消耗。我们引入了“共情疲劳指数”(Empathy Fatigue Index, EFI),通过追踪被试在模拟危机情境中的皮质醇水平和工作记忆容量下降,揭示了高度连接的社会环境如何导致个体认知资源的过度分配,进而影响其长期规划能力。 1.3 叙事作为认知框架 人类的记忆和理解依赖于故事结构。本部分分析了“叙事一致性”如何压倒事实准确性。通过对跨文化神话和现代政治宣传案例的对比,我们论证了大脑偏好“可解释的、连贯的”信息,而非“碎片化的、矛盾的”真相。这为理解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二部分:群体的涌现动力学——复杂系统视角 (约 250 页) 2.1 幂律分布与社会热点形成 本章借鉴物理学中的相变理论,分析了社会现象中“好极了的现象”(Fat-tailed phenomena)的普遍性。我们展示了为什么在社交媒体、金融泡沫或文化思潮中,少数事件或个体能够获得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力。通过构建基于代理人(Agent-Based Modeling, ABM)的模型,我们模拟了信息传播的临界点,即社会系统从有序传播转向爆发式扩散的阈值。 2.2 社会规范的内化与外部压力 阿希从众实验的当代回响。本书将社会规范视为一种低能耗的集体决策策略。我们探讨了“社会惩罚”(Social Punishment)在维持合作中的关键作用,并利用博弈论中的“迭代囚徒困境”模型,展示了在小群体与大群体中,惩罚机制的启动门槛和有效性的差异。特别关注了在匿名性增加的环境中,规范如何通过“去个性化”效应而加速崩溃。 2.3 信任的结构性脆弱性 信任是社会契约的基石,但其建立和维护成本极高。本章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对比了“关系型信任”(基于个人接触)和“制度型信任”(基于规则和法律)。通过对全球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当制度信任系统遭受重大冲击时,社会倾向于退回到低效且排他的关系型信任网络,从而加剧了社会分化。 第三部分:技术干预与未来治理 (约 200 页) 3.1 算法偏见:放大而非中和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社会资源分配,算法的偏见问题已成为核心治理挑战。本部分不再仅仅关注数据源的偏差,而是深入探讨了“优化目标函数”本身如何固化和放大历史不平等。我们分析了推荐系统如何通过“兴趣固化循环”来限制个体的认知暴露面,从而削弱了社会学习和适应性。 3.2 行为经济学在公共政策中的伦理边界 “助推”(Nudge)理论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软性操纵”的本质引发了深刻的伦理争议。本书提出了一套衡量“助推干预”的“自主性损耗指数”(Autonomy Depletion Index, ADI),用以评估政策干预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了个体的长期自主决策能力,并呼吁建立更严格的“行为设计伦理框架”。 3.3 跨文化适应性与全球性挑战 面对气候变化、全球流行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人类的社会学习速度显得滞后。本章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风险的感知、信息共享的意愿以及跨国合作的障碍。结论指出,解决全球性问题,不仅需要技术方案,更需要对不同心智模型之间的“翻译”机制进行深刻理解和系统性构建。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演变感兴趣的学者、政策制定者、数据科学家,以及任何希望深入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专业人士。它要求读者具备基础的社会科学或系统思维背景,但作者以清晰、严谨的笔触,确保了专业概念的易读性。 --- 《边界之外》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幅在当代社会科学的十字路口绘制的导航图,指引我们穿越认知的迷雾,理解群体行为的深层逻辑,并为构建更具韧性和公平性的未来社会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管家琪


  兒童文學作家。1960年出生在台灣台北,祖籍江蘇鹽城。輔大歷史系畢業,曾任民生報記者七年,專職寫作近三十年。在台灣出版的童書包括原創、翻譯、改寫以及作文教學書籍的編寫逾300冊,在大陸近200冊,在香港和馬來西亞也都有幾十冊的作品出版。曾獲金鼎獎、中華兒童文學獎、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童書獎等。經常至華文地區與中小學生交流閱讀與寫作,以及帶作文營,廣受好評。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人人都能享受寫作的喜悅/林瑋 002
作者序
不同領域的技巧是可以相通的/管家琪 008
第一章:分段—別讓文章成字海  022
第二章:尋找靈感—如何尋找素材  033
第三章:結構—如何把事情說清楚  064
第四章:題目和重心—如何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092
第五章:頭尾呼應—如何讓文章的重點更突出  124
第六章:開放式的結局—如何讓文章更有味道 156
第七章:舊瓶裝新酒—如何為文章注入新意  18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242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8歲~12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人人都能享受寫作的喜悅


  愛孩子的大人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其中當然包括會帶來最高附加價值的「作文教育」,甚至是透過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文學創作教育」,也應充分傳授。

  每個中小學生都會經歷國語文學習領域培養讀寫能力的訓練,無奈學校授課時間有限,教師必須快速傳授重要的形式和作文技巧。天分高、快速抓到節奏的孩子,可在短時間有效率的加以吸收,享受「寫作的喜悅」,在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實內心擁有「更廣大的世界」。

  一般的孩子想要見多識廣、擴展眼界,邁向「優秀」之路,當然有很多條路可走,而且這條路必須設計得多彩多姿、內容豐富有趣吸引人,才能讓孩子「愛不釋手」!「這條路」應該擺脫傳統框架束縛,激發孩子內在動機,輕輕鬆鬆從「自學」中發現自己不但會寫,而且很會表達、很愛寫!這種感覺,就是「寫作的喜悅」!

  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寫的這三本談作文的書:《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從哆啦A夢學作文:2進階篇》、《從哆啦A夢學作文:3實戰篇》,可以當作孩子學習作文及「文學創作」的武功密笈,裡面囊括她在臺灣、中國大陸、香港及馬來西亞教中高年級小朋友學習寫作方法的精華。四個地方學生的作品,在三本書裡共有一百多篇,不同生活經驗的描寫,開闊讀者視野的廣度,看起來很有新鮮感!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管家琪不但很會說故事,她也很愛看「以畫面來說故事的漫畫」。她在書裡邀請了小朋友熟悉的「哆啦A夢」穿越到我們身邊,它百寶袋裡那些新奇好用的道具,像是「第一次藥丸」、「煙霧機器人」、「鈔票鉛筆」……,都成為書裡教寫作的「道具」,時時邀請哆啦A夢客串說明,讓小朋友一聽就懂!這是本書的另一大特色。
 
  作文及文學創作教育不必拘泥於形式,而是可包容多樣性。因此作者以「倒吃甘蔗」的邏輯,第一冊《基礎篇》談談有關作文的基本認識,讓孩子見「林」──先學分段,至少要讓文章「長得像作文」。第二冊《進階篇》再見「樹」─說明有關作文的種種技巧。第三冊《實戰篇》,介紹「議論文、記敘文、抒情文、遊記、讀書心得」等的寫法。看完三冊後,學作文已是「見樹又見林」,心情愈學愈甜,愈學愈有滋味!教法先談輪廓,後細談文類,是本書的第三大特色。

  人人都能享受寫作的喜悅。透過閱讀這三本書,從不同地方孩子的生活故事,獲得難忘的「間接經驗」,有機會多去體驗生活中各種的「直接經驗」;同時接受作者的建議:「用誠懇的態度,用心體會生活,對於微不足道的小事,記錄當下的感動。」小朋友秉持這種態度學習,開開心心從哆啦A夢領受許多高明的寫作處理技巧,只要內心埋下了寫作的種子,未來某次的觸發,將會發現自己也能妙筆生花!
 
林瑋
國語日報家庭版主編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導讀

  ◎分童話館、小說館、家長新天地、語文學習俱樂部、文化素養等五個書系。

  ◎在台灣兒童文學界,管家琪是一個罕見的存在。她自1991年辭掉報社記者工作之後即專職寫作,至今已三十年,一直以專心耕耘童書為主,除了原創的童話和小說,也涉及經典文學改寫、語文教育、作文教育、親師教育等等,寫作面很廣,創作力豐沛,至今所出版的圖書在台灣已逾400冊,在中國大陸近200冊,在香港和馬來西亞也都有幾十冊,並獲得過金鼎獎、中華兒童文學獎、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童書、中國大陸2014年國家出版基金、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以及「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專案等榮譽,作品並授權出版英、德、日、韓文版,是華文世界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經常應邀在華文地區各中小學與孩子們交流閱讀與寫作,廣受歡迎,所帶領的作文營有口皆碑。

  此番大好文化將系統性的呈現管家琪的作品,不僅將管家琪許多早期代表性作品,全新策畫編輯名家吳嘉鴻、賴馬繪製插畫精印,還有更多管家琪的新作,呈現圖文並茂創作新風貌,希望帶給新世代的讀者,更美好的閱讀饗宴。

  〜童書大王管家琪最新作品,非讀不可!〜

  【童話館】      
  《新.口水龍》管家琪著/賴馬、吳嘉鴻圖
  《新.怒氣收集袋》管家琪著/賴馬、吳嘉鴻圖
  《優惠鳥》管家琪著/吳嘉鴻圖
  《近視鼠三兄弟》管家琪著/米蘇圖

  【小說館】
  《我的PS姐姐》管家琪著/劉婷圖
  《從漫畫裡跳出來的男孩》管家琪著/劉婷圖
  《有事請留言》管家琪著/劉婷圖

  【文化素養】
  《疫苗的故事》管家琪著/吳嘉鴻圖
  《土地公還錢 : 臺灣民間故事精選集》管家琪著/吳嘉鴻圖

  【語文學習俱樂部】
  《一看就會的作文書(低年級)》管家琪、翁莉著
  《一看就會的作文書(中年級)》管家琪、翁莉著
  《一看就會的作文書(高年級)》管家琪、翁莉著
  《好點子,哪裡來》管家琪著/吳嘉鴻圖
  《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管家琪著
  《從哆啦A夢學作文:2進階篇》管家琪著
  《從哆啦A夢學作文:3實戰篇》管家琪著

  【家長新天地】
  《掌握閱讀黃金期-管家琪談學前閱讀素養》管家琪著/吳嘉鴻圖
  《口水龍和他的小夥伴1:奇怪的小傢伙》管家琪著/盧一鋒等圖
  《口水龍和他的小夥伴2:火山探測器》管家琪著/盧一鋒等圖
  《口水龍和他的小夥伴3:小紅車》管家琪著/盧一鋒等圖
  《口水龍和他的小夥伴4:爸爸為什麼不回家》管家琪著/盧一鋒等圖
  《口水龍和他的小夥伴5:新同學》管家琪著/盧一鋒等圖
  《口水龍和他的小夥伴6:釣貓比賽》管家琪著/盧一鋒等圖

  〜童書大王管家琪與資深作文老師翁莉聯手合作,專門寫給小學生的作文三書〜
  《一看就會的作文書(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
  作文到底該怎麼教?這是很多親師的困擾。
  作文到底該怎麼寫?這更是很多孩子們的難題。

  這套《一看就會的作文書(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共三冊,是由資深作文老師翁莉和資深作家管家琪聯手打造的紙上作文教室,採用獨家研發的「一看就會作文學習法」與「解題式教學」,針對三個年齡段的孩子,分別安排近二十個適當的作文題目,仔細分析該怎麼寫,然後提供習作,孩子們看著這些習作,以及兩位老師的點評,將會得到具體的作文指導。

  孩子們能夠動手,不再畏懼作文以後,再來學習作文方法和技巧,必定事半功倍。這個部分,這套書做得很有層次,雖然同樣都是講作文方法和技巧,但由淺入深,針對三個年齡段有不同的說法。

  這套書同時也是很好的作文教材,老師們不妨按這樣的設計來上課,一定會在短時間之內就看得到孩子的進步。

  ~《口水龍和他的小夥伴》親子共讀·情緒與壓力系列六冊簡介~
  1《奇怪的小傢伙》:不可避免的改變對家長和孩子的影響。孩子爭寵?其實他是在尋求愛和安全感。
  2《火山探測器》:父母的壞脾氣對孩子的影響。控制你的壞脾氣!否則會把孩子嚇跑。
  3《小紅車》:「強制分享」與「不分享」的戰爭。分享不能靠強制,尊重孩子意願最重要。
  4《爸爸為什麼不回家》:你知道孩子在擔心什麼?大人想過嗎?孩子眼中「忙碌的爸爸」是什麼模樣?
  5《新同學》:接納與融入,對雙方來說都是挑戰。無法融入新朋友?多點時間和耐心。
  6《釣貓比賽》:只允許自己當贏家的兩種孩子。有過分好勝的父母,才有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

作者序

不同領域的技巧是可以相通的


  很多家長和老師對於漫畫似乎都有一種刻板印象,總覺得漫畫會戕害孩子的身心,甚至把漫畫視為毒蛇猛獸,其實,沒那麼嚴重,漫畫也就是一種媒介,或說是一種載體,就像書籍這麼多,其中總有優劣之分,漫畫也是一樣的,好的漫畫並不會危害孩子的成長,同樣能讓孩子吸取到養分。
    
  再說孩子們本來就都是從圖像思考慢慢進入到文字思考,著重圖畫呈現、主要是以畫面來說故事的漫畫,自然比較容易受到孩子的歡迎。所以,我始終覺得孩子愛看漫畫沒有什麼,只要不是說拒絕其他而只看漫畫,以及不是老看那些不好的、或者老看那些成人漫畫就行了。
    
  這裡所說的成人漫畫,倒也不一定就是在畫面上少兒不宜(雖然很多成人漫畫確實會如此,因此,漫畫和電影一樣應該採取分級),漫畫既然是一種媒介和載體,本來就不是只以孩子為訴求,很多都是針對成年人,就像繪本也有很多是給大人看的一樣,成人漫畫所觸及的主題都是成人生活中的課題,孩子不僅難以體會,有時在看了之後還會產生錯誤的理解。
    
  哪個孩子不愛看漫畫?在我小時候,我也很愛看漫畫。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要一起外出幾天,把我們交給歐巴桑照顧。爸媽剛走,我和哥哥弟弟就一直纏著歐巴桑,要她把菜錢拿出來讓我們去租漫畫,可憐兮兮的說:「拜託啦,我們只要吃醬瓜稀飯就可以了啦!」歐巴桑被我們纏得沒辦法,雖然也沒有真的就讓我們吃醬瓜稀飯,好歹還是拿出一部分菜錢讓我們去租漫畫,於是,我們三個就高高興興的衝到漫畫出租店,租了一大堆的漫畫,感覺我們都是大富翁!回家以後,在榻榻米上一套一套的排列整齊……沒多久,我們就全部都睡在漫畫書堆上!哇,想想那個畫面,這真是我童年記憶中少有的既痛快又頹廢的時刻!
    
  這個事後來有一個驚悚的結局,那就是,爸爸媽媽竟突然提早回來了!看到我們這副德性,不用說,自然是大怒,連好心幫我們的歐巴桑也跟著挨罵,真是太對不起她了。
    
  雖然愛看漫畫,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不是只看漫畫。尤其是哥哥弟弟,雖然他們後來都是學醫,可文史方面的書籍看得很多,人文修養都很好,我是學文的,喜歡閱讀就更是不在話下。
    
  長大以後,我們三個之中好像倒是只有我還會看漫畫了。如果問我最喜歡的漫畫,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機器貓小叮噹》!」其實中譯本改為叫做《哆啦A夢》已經二十幾年了,可是對於像我這樣一個資深小叮噹迷來說,叫「小叮噹」早已成為一種習慣,就好像是叫孩子的乳名,或是老友的暱稱一樣,經常脫口而出還是「小叮噹」。不過,「希望亞洲地區統一改以日本音譯,使每個不同地方的讀者只要一聽就知道是在講同一個人物」,這是作者藤子.F.不二雄(西元一九三三—一九九六年)的遺願,下面我就還是儘量都稱之為「哆啦A夢」吧。

  儘管大部頭的漫畫我也看過不少,譬如《棋靈王》、《傀儡馬戲團》、《暗殺教室》等等,但我最喜歡的一直還是《哆啦A夢》。《哆啦A夢》非常具有想像力,又非常的溫馨和幽默,就是我的菜。
 
  我很早就開始收集《哆啦A夢》。大兒子東東剛上小學時,頭一回帶同學回來玩,當同學一看到我們家書架上有好幾排《哆啦A夢》時,又驚訝又羨慕的說:「哇!你媽媽好好哦!給你買這麼多的漫畫!」東東就說:「那都是我媽媽的,不過她會借我看。」
   
  豈止是借他看,《哆啦A夢》根本就是他們兄弟倆(東東和丁丁)的啟蒙讀物。從他們還不會認字的時候開始,我就經常讀《哆啦A夢》給他們聽,我還很會製造音效,他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每回我們親子一起看《哆啦A夢》,真是最快樂的時光。
 
  《哆啦A夢》對東東丁丁的意義,有一個小例子足以說明。十多年前,我們從臺北越洋搬家到中國大陸的南京,大陸的孩子閱讀量普遍都非常大,當同學們談起自己的啟蒙讀物時,不是《格林童話》就是《安徒生童話》、《成語故事》、《唐詩三百首》,或是《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四大經典等等,只有東東丁丁說:「《小叮噹》!」人家都以為他們倆是開玩笑,其實是真的。
    
  由於我們母子三個都對《哆啦A夢》非常熟悉,哆啦A夢、大雄簡直就像是我們的親戚一樣,《哆啦A夢》很自然的就成為我們交流的基礎,只要一說「這個就好像大雄有一次……」,大家都立刻心領神會。也因為這個緣故,在東東丁丁的成長過程中,我發現,當我想要跟他們說一點什麼的時候,如果是從《哆啦A夢》的某一個故事切入,往往都會有很好的效果,聽起來就不像是說教,而只像是一種提醒。我甚至都不必多說,只需要點到為止。
    
  這三本書《從哆啦A夢學作文:1基礎篇、2進階篇、3實戰篇》,我主要的做法,也就是把《哆啦A夢》當做跟小朋友交流作文方法的基礎,畢竟,不同領域的技巧都是可以相通的,而作文就和世間其他一切的事情一樣,一定都有基本方法,其次,當然都有技巧,問題是,如何才能讓小朋友理解這些方法和技巧,這從來都是作文教學很大的挑戰。也就是說,作文不是不能教,而是該怎麼教。
    
  只有作家是沒法教的,我相信只要天生是作家、天生就有寫作細胞和慧根,總有一天自然而然就會回到寫作這一行,這根本不需要教,不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是在培養作家啊,而是要讓孩子們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如此一來,也才能擁有基本的自學能力。所以,作文教學其實是我們大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最後,需要補充一點的是,這三本書裡頭所用到的小朋友的作文,作者不僅僅只是臺灣的小朋友,也包括中國大陸、香港以及馬來西亞中高年級小朋友的作品。

管家琪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最近在找一些真的能提升文筆的書,畢竟現在寫報告、寫信,連跟朋友聊天都要注意一下文字的表達能力,不然真的很尷尬。我最近翻到幾本標榜「輕鬆學寫作」的書,但說真的,很多都講得太學術、太僵硬了,讀起來就像在啃教科書,根本無法真正內化。像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結合生活經驗,用很有趣的方式切入主題的書籍,這樣吸收起來才不會覺得有壓力。尤其在台灣,大家都很重視「語感」,不是說你文法正確就好,而是要寫出來讓人覺得舒服、流暢,有時候甚至需要一點點幽默感或個人風格在裡面。我希望找到的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最好是能讓我馬上套用到我日常寫作的場景中,比如說如何讓開頭更吸睛,或是如何讓結尾更有力量。如果書裡能多舉一些生活化的例子,那就更棒了,畢竟跟我們的文化背景越貼近,理解起來就越快嘛。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資訊爆炸時代,大家都在追求快速和效率,連寫作都一樣。我特別希望找到一本能幫助我「提升效率」的寫作書。你知道嗎,有時候坐在電腦前,腦袋裡一堆想法,但就是組織不起來,光是想怎麼開頭、怎麼轉折,就花掉大半時間。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提供「寫作模板」或「結構框架」的指導書籍。不是說要完全照抄,而是說,如果有一個清晰的流程可以依循,例如「起、承、轉、合」在不同文體中的具體應用,那就能大大減少我從零開始的焦慮感。而且,台灣的書面語境下,有些用詞習慣和排版風格其實有它獨特的潛規則。如果這本書能針對我們本地的閱讀習慣,提供一些優化建議,比方說如何避免冗長拖沓的句子,讓文章讀起來更「輕盈」,那我就會非常推薦。畢竟,寫作不只是個人的表達,也是一種對讀者的尊重。

评分

每次看到一些優秀的文章,我都會很好奇他們是怎麼做到的,特別是那些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處處充滿巧思的段落。我對「如何培養觀察力」和「如何將觀察轉化為文字」這兩個環節非常感興趣。寫作能力提升不只是技巧層面的問題,它更關乎於你對世界的感知深度。我希望能找到一本不只是教你「寫什麼」,更教你「怎麼看」的書。比如說,如何去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如何將一個瞬間的感受用精準的動詞和形容詞定格下來。如果這本書能引導讀者走出書本的框架,多去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並且提供練習的引導,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出了單純的寫作教學。畢竟,只有當你的生活素材足夠豐富,你的文字表達才能真正打動人心,產生共鳴。我期待找到一本能激發我對生活更多好奇心的寫作導引。

评分

最近在書店裡晃啊晃,發現很多強調「創意寫作」的書,但老實說,創意這種東西很難靠一本書就學會。我比較務實一點,我更希望先掌握紮實的「基本功」。寫作的基礎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不穩,上頭蓋得多花俏都沒用。我比較關注那些能教你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如何選擇最恰當的詞彙,以及如何建立清晰的句子結構的書籍。這些看似基礎的東西,往往在真正寫作時才發現自己有多麼薄弱。例如,同樣是表達「很開心」,用「雀躍」、「欣喜」還是「樂不可支」,在語氣和情境上的差別就很大,這需要長期的觀察和累積。如果一本書能夠系統性地整理這些語法和詞彙的細微差別,並且提供足夠的範例來佐證,那對我這種「老想進步,但又怕學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工具書一樣,隨時可以翻閱,查漏補缺。

评分

坦白說,我對市面上那些動輒上百頁,厚得像磚頭一樣的寫作指南真的有點望之卻步。我需要的不是一本「寫作百科全書」,而是像一個高手在旁邊手把手教你,告訴你「欸,這裡這樣寫會更好,因為讀者會這樣想」。我特別欣賞那種結構清晰、重點明確的書籍,最好是能把寫作拆解成幾個小模組,讓你一個一個擊破。像是如何描寫景物、如何塑造人物性格,或者如何架構一個完整的論述,這些都應該有明確的步驟可以遵循。而且,台灣的教育環境下,大家從小就被訓練要「言之有物」,所以如果書中能多探討一些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何用生動的語言去轉譯複雜資訊的技巧,那對我來說絕對是實用的寶典。畢竟,寫作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要有效溝通嗎?如果只是為了炫技而寫,那跟自說自話有什麼兩樣?我期待找到一本真正能幫我打好基礎,同時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的入門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