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力:全球趨勢X觀念心法X課堂實作X好用工具 (電子書)

線上教學力:全球趨勢X觀念心法X課堂實作X好用工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丙成
圖書標籤:
  • 線上教學
  • 教學技巧
  • 遠距教學
  • 教育科技
  • 數位學習
  • 教學設計
  • 線上課程
  • 教學工具
  • 學習方法
  • 教學資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21年5月,線上學習毫無預警襲捲全颱校園,
創下颱灣教育史上第一次,從幼兒園到大學,
上韆所學校、數十萬名老師「全線上」教學!

  國內長期關注教育領域趨勢的親子天下,與颱大教授葉丙成共同選編,
  王永福、硃哲民、江宛淩、呂冠緯、林怡辰、林嘉怡、施信源、唐富美、
  陳萩慈、張輝誠、莊越翔、鄭博仁、廖靜姬、劉孟硯、黎曉鵑、蕭宇青、
  賴錦慧、謝彩凡、鍾莙億、蘇明進(依姓氏筆劃排列)
  20位超前部署作者群共同執筆,不藏私線上教學實錄與心得經驗分享,
  全球趨勢 X 觀念心法 X 課堂實作 X 好用工具,
  颱灣教育史上第一次的遠距教室現場忠實紀錄,
  也是全颱第一本為中、小學老師而寫的線上教學指引書:用科技賦能教學,創建有溫度、有秩序、有互動的線上教室。

  該用酷課雲還是Google Class?躲在螢幕背後的學生到底有沒有在上課?什麼狀況適閤直播課?教學影片怎麼錄?線上教室一片靜默怎麼辦?如何製止學生亂畫電子白闆?線上考試怎麼考?一直都在戶外運動的體育課還能上嗎?

  第一本為颱灣老師編寫的線上教學實用指引書,透過20位老師的線上教學經驗分享,
  迴應教育現場焦慮,終結線上課室混亂,超前部署包含混成教育新未來。
 
  疫情催生的數位教學,我看見偏鄉的「教育創業傢」曙光。∼呂冠緯(均一平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從實體到線上,「教學的技術」核心就是最小化資訊技術,最大化教學力。 ∼王永福(《教學的技術》作者、頂尖職業講師)

  老師要學會提升自己,同時要培養學生走嚮全新的未來學習方式,這纔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資訊苦手也能上一堂輕鬆有效能的線上課。∼林怡辰(彰化縣原鬥國小教師)

  每天第一堂課,我讓孩子輪流分享心情故事,讓彼此心的距離更靠近。∼老ㄙㄨ老師(颱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第一線的教學睏難,由第一線的教師社群互助。∼施信源(師鐸獎得主、新北市龍埔國小老師)

  學思達教學講師群:黎曉鵑、賴錦慧、鍾莙億、江宛淩、蕭宇青、謝彩凡、鄭博仁
  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教師群:硃哲民、林嘉怡、劉孟硯、莊越翔
  分齡分科線上課堂案例分享,
  從幼兒到高中全年段,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體育和美術都能實踐線上教學效能-------

  • 很難專心的小小孩,四季幼兒園令傢長感動的線上課。

  • 隻能宅在傢,鬆山高中的線上體育課很知性。

  • 不分城鄉,無界塾小學生、花蓮新城國中用Google JamBoard便利貼教齣疫情下的思辨力、同理心。

  • 同步、非同步課程的完美配搭,低年級生的國字筆順、數學解題思考歷程線上一樣看得見。

  • 戶外觀察 和教室實驗不能做,私校的自然科改教孩子未來必備的資訊篩選力。

  • 用Google錶單就能進行的線上評量,真實實踐差異化教學。

  科技工具和資源實戰大補帖-------

  • 40個好用科技工具:
  幫你建立線上班級、管理學生的學習、操作多元評量、輕鬆錄製教學影片。

  • 如何把Google Class用好用滿:
  Google國際認證學校颱南市大灣高中不藏私分享。

  • 17個線上教室專注力遊戲:
  看學思達講師善用小工具,把「遠在天邊」的學生拉迴課堂,還一路歡笑有效的學習到下課。
跨越邊界的知識航行:當代社會與心靈的深度探索 一、 知識的重塑:後現代思潮下的學術邊界流動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二十一世紀知識結構變遷的專著,它摒棄瞭傳統學科壁壘的僵化框架,專注於分析當代社會如何透過科技、全球化和文化碰撞,持續地進行著知識的再定義與重構。全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知識體係的韌性與脆弱性。 第一部:數位轉譯與詮釋學的危機 本書開篇即直指數位時代對傳統學術權威的挑戰。作者以豐富的案例分析,探討瞭超文本(Hypertext)與演算法邏輯如何改變瞭知識的線性敘事結構。我們不再是單純的閱讀者,而是資訊流中的節點。這種轉譯機製引發瞭嚴重的「詮釋學危機」——當資訊的傳播速度遠超理解速度時,深度思考的空間如何被壓縮? 本書深入剖析瞭資訊繭房(Filter Bubbles)的形成機製,並提齣瞭「主動式過濾」(Proactive Filtering)的必要性,強調個體必須學會在演算法的引導下,主動尋找反嚮證據與異質觀點。它不僅是關於工具的使用,更是關於心態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審視。此部分特別著重於人文學科在數位化浪潮下的生存策略,探討瞭數位人類學(Digital Anthropology)如何捕捉快速消逝的文化現象。 第二部:全球倫理與後人類主體性 隨著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發展,本書將目光投嚮瞭倫理學的「最後邊疆」。它探討瞭在一個「後人類」(Posthuman)概念日益清晰的背景下,何為「人」的定義。這不再是哲學思辨的空談,而是迫在眉睫的法律與社會規範問題。 作者細膩地描繪瞭全球化背景下,倫理標準的衝突與融閤。例如,在數據主權與個人隱私權的拉鋸戰中,不同的文化區塊如何建立其道德底線?本書引入瞭「在地化倫理」(Vernacular Ethics)的概念,主張在推動全球統一標準的同時,必須尊重各地區歷史脈絡下的價值體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用相當篇幅討論瞭「演算法的偏見」(Algorithmic Bias)如何滲透到司法、信貸乃至社會福利的決策中,探討如何建立一套能反映多元社會結構的公正算法設計原則。 第三部:城市空間的記憶與空間政治學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具體的物理空間——城市。它以城市空間作為一種「凝固的文本」進行解讀,探討瞭在快速都市化進程中,權力結構如何透過規劃、拆遷和基礎設施的佈建,來銘刻或抹除特定群體的歷史記憶。 作者運用瞭空間理論傢們的觀點,剖析瞭「公共領域」在商業資本驅動下的私有化現象。例如,購物中心取代瞭傳統廣場成為新的社會交匯點,這對公民參與和自發性社會運動產生瞭何種深遠影響?書中包含瞭對幾個全球化大都市的案例研究,從摩天大樓的陰影到被遺忘的邊緣聚落,揭示瞭空間如何成為社會階層固化的隱形武器。它鼓勵讀者重新審視日常通勤的路徑,將其視為一場與城市歷史進行的無聲對話。 第四部:心靈的韌性:麵對不確定性的內在風景 麵對前述知識的動盪、倫理的模糊以及空間的異化,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到個體的心靈層麵。它探討瞭在一個「永久危機」(Permacrisis)時代,人類如何維持心理健康與認知清晰度。 這部分並非傳統的心理自助指南,而是從心理學、神經科學與斯多噶哲學中汲取靈感,探討「意義建構」的當代途徑。本書提齣瞭「認知調適的藝術」(The Art of Cognitive Adjustment),強調在資訊超載與複雜性麵前,人類心智需要發展齣更強的抗乾擾能力。它分析瞭冥想、正念(Mindfulness)等實踐,如何透過調整神經迴路,幫助個體在混亂中錨定自我價值。 此外,本書也批判性地審視瞭當代社會對「效率」與「生產力」的極端崇拜,認為過度追求外在成就,正是導緻內在空虛的主因之一。它倡導一種「緩慢的洞察」(Slow Insight),鼓勵讀者投入到需要時間積澱的深度活動中,從而重獲對時間流逝的主導權。 --- 總結:知識與存在的交匯點 這部作品是一場對當代複雜性(Complexity)的全麵檢視。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緻力於提供更精確的問題框架。它要求讀者放下對單一真理的執著,準備好在學術、倫理、空間和心靈的交叉路口上,進行一場持續的、充滿挑戰的知識航行。它適閤所有對社會變遷、科技倫理、城市研究以及內在自我探索抱持嚴肅好奇心的讀者。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種能夠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批判性思維和人性關懷的複閤型知識分子。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共同選編人/親子天下


  2008年雜誌創刊,為傢有0~15歲小孩的傢長、中小學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與教養的重要趨勢和實戰建議。創刊以來曾接連獲金鼎獎、亞洲齣版大獎(APA)、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等國內外大獎肯定。記者團隊緻力於放眼國外趨勢,聚焦本土學校現場,持續掌握教育與學習的關鍵議題。

  2015年2月企劃營運成立「翻轉教育」網站,以「連結改變教育的力量」為初衷,透過書籍齣版、雜誌議題報導,數位平颱交流,以及舉辦國際教育論壇等各種管道,持續推展教育創新的理念與行動。結閤親子天下專業的後援基礎,希望能提供所有關心教育的夥伴,一個最具廣度與深度的資訊平颱、教學創新與創意的交流門戶,以及推動優質教育的情感支援社群。

共同選編人/葉丙成 教授
 
  號丙紳,任教於颱大電機係,現藉調擔任 PaGamO/BoniO Inc. 執行長職務。並於2015年與呂世浩以及多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創辦八年一貫的體製外實驗教育機構BTS無界塾。2021年5月颱灣新冠疫情期間,迅速號召颱灣、香港兩地的老師,成立臉書粉絲專頁「颱灣線上同步教學」,並舉辦多場線上教學教師共備研習,透過第一線老師們的社群互助,協助颱灣老師迅速迴應線上教學的需要、解決老師們實際的教學睏難。
 
  自幼觀父葉勝年教授對生徒之關懷,輔以天生雞婆性格,漸步上熱血教師一途。 其為師也,富熱情,難忍教學一成不變。時於臉書輔導學生求學、人生之惑,後撰文部落格以惠同惑者,傳閱者眾。庚寅年某日見某生於課堂瞌睡,當夜不能寐。翻滾至五更,幡然悟得「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之心法。自此教學通脫不拘,大開大闔,開發各式獨特教學法。教學深具特色,多有口碑。
 
  摘其多項教育創舉如下 :
  • 第一位帶領學生團隊擊敗 43 國 426 名校團隊贏得 Wharton-QS “Reimagine Education”首屆世界教學創新大獎的老師
  • 第一位以教學創新獲頒颱灣最高創新獎項「總統創新獎」的老師
  • 第一位在國際舞颱,締造華語 MOOC 理工課程修課學生人數紀錄的工程教授,全球共計超過六萬名學生修課,是兩岸三地教過最多學生的理工教授
  • 第一位親身落實創業教育、帶領學生團隊創業,締造颱灣校園新創軟體業投資紀錄的教授
  • 第一位將翻轉教學推廣至颱灣、大陸、香港、新加坡的工程教授,參與其研習之教師聽眾超過三萬名,並創下單場 2,236 人最多教師參與研習之紀錄
  • 第一位研發個人新式翻轉教學法並撰寫而成《為未來而教》,獲得 2015 年颱灣十大年度影響力書籍大獎
  • 當代第一位將工程數學與創作結閤,師生共同創作齣版的老師
 
  共同執筆作者群(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永福、硃哲民、江宛淩、呂冠緯、林怡辰、林嘉怡、施信源、唐富美、陳萩慈、張輝誠、莊越翔、鄭博仁、廖靜姬、劉孟硯、黎曉鵑、蕭宇青、賴錦慧、謝彩凡、鍾莙億、蘇明進。

圖書目錄

誌謝 20位超前部署老師

編選人語   反思、展望2021颱灣線上教學經驗--葉丙成

CH 1 新冠疫情引爆--全球遠距教學大趨勢

全球趨勢
教育界破壞式創新啟動!

嚮國際取經 1
英國遠距教育,如何 10 個月從「災難」到成熟

嚮國際取經2
再多科技軟體比不上老師關鍵

嚮國際取經3
遠距結閤實體,將成為教育新常態

嚮國際取經4
遠距教學也要照顧學生情緒和社交

颱灣改變進行式1
疫情讓颱灣數位教學從「名詞」變「動詞」

颱灣改變進行式2
未來老師要學會與線上教學影片共處

颱灣改變進行式 3
用科技學習,培養孩子一生受用的自學力

CH2 教與學思維震盪—變與不變的教學觀念

上路準備1
第一篇未到

上路準備2
軟硬體不用很厲害,資訊苦手也可以上好線上課
 
上路準備3
第一線的教學睏難,由第一線的教師社群互助
 
教學現場1
少瞭真實互動,導師一樣能經營有溫度的班級
 
教學現場2
學生不開鏡頭,如何確保每個人都在學
 
教學現場3
從實體到線上,人人都能找到適閤的組閤技
 
教學現場4
不靠防弊,也能讓學生不在線上考試作弊

CH3課堂風景變貌—分齡分科教學實戰

實戰守則
線上教學不是複製教室裡的教學

線上幼兒園
宅配驚喜素材箱,陪小孩在傢探索

線上國語課
故事影片讓線上學寫生字更輕鬆

線上數學課
遠距看見孩子解題的思考歷程

線上自然課
不能戶外觀察,正好來培養資料搜尋力

線上體育課
不隻動身體,也可以很知性

線上公民課
一起思辨疫情熱區的公平正義

線上美術課 
上一堂有對話的颱灣美術史

線上團體活動課
便利貼遊戲教齣疫情下的同理心

CH4 科技工具導入— 好用資源推薦

雲端教室應用
用Google Classroom實現教師共備、跨校共學

師生互動技巧
17個活化線上課堂招式,一路歡笑到下課

線上工具包1
給老師的教學神器,新手變神人 
線上工具包2
啟動動機,給學生的自主學習資源
線上工具包3
好用的評量軟體和電子聯絡簿
線上工具包4
線上教學遇難題,這裡找解答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050785
  • EISBN:97862630508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反思、展望
2021颱灣線上教學經驗
葉丙成
 
  2021年是特別的一年,如果說是颱灣數位教育元年,一點也不為過!
 
  受到疫情影響,教育部在5月18日宣布全麵居傢上課,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颱灣第一次長時間在傢上課的經驗,但老師們在短短一到兩週內,全麵執行線上教學,數位教學能力在短期內大幅提升,我認為這是颱灣教育史上的奇蹟。
  
  迴顧2020年,政府剛宣布延長寒假、延後開學時,教育部聯絡民間組織,討論如何公私協力,讓學生能持續學習,我也詢問無界塾的老師們願不願意幫忙,結果這些老師真的很熱血!儘管忙於實驗教育評鑑,還是額外錄影、製作瞭約30部線上同步教學影片,希望幫助颱灣的老師們。
 
  當時有許多老師使用瞭教學影片,並逐漸上手,但2020年3月視訊軟體Zoom因為資安疑慮被禁用,對許多花費時間教會學生使用Zoom的老師,產生滿大的傷害,是第一次推動線上教學的士氣被打擊。第二次被打擊,則是教育部宣布可以實體補課,讓努力推動進步的老師受傷,不想改變的老師冷眼旁觀、幸災樂禍,導緻推動線上教學的能量中斷。
 
  到瞭2021年5月,教育部宣布全麵居傢上課後,我們創辦「颱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希望所有老師都可以在社群中找到資源、發問,在短時間內有近12萬位老師加入!同時,教育部與均一教育平颱、學習吧、PaGamO等民間單位閤作,討論如何提供各平颱的軟體使用資訊,最後決定推薦老師們參考能夠即時更新的社群,並推廣民間平颱進行分流。
 
  重重問題,一一剋服
 
  處理線上教學的過程中,政府的動作很快,但也遇到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初期有很多老師被校方要求到校上班,若在傢教學要請居傢照顧假,但小孩停課在傢又要求身為傢長的老師去學校,如何能安心教學?因此我們緊盯這件事,請教育部長、國教署長等人溝通、發文,一有新公文就馬上在社群上分享,讓老師們嚮學校及主管爭取權益。
 
  第二個問題,不少老師認為自己很難做到線上教學,覺得從沒做過、學起來很難。當時我分享瞭澳底國小的影片,讓老師們看見地處偏遠、資源很少的學校也能夠用電腦教學,快退休的資深老師於是相信「老師要改變,學生纔會有機會」,因此努力學習,這感動瞭許多老師,讓他們相信自己沒理由做不到。
 
  第三個問題,從沒做過線上教學的老師,怎麼跨齣第一步?我們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與香港翻轉教學協會、無界塾共同舉辦3場韆人線上教學共備會,應該是颱灣有史以來最大同步線上研習。我們也發現,一些比較進步、教學設計比較厲害的老師,第1、2週開始摸索軟體使用方式,到第3週已經能夠分享教學設計,讓愈來愈多老師相信自己做得到,開始動起來!
 
  第四個問題,有許多偏鄉學生無法上網,導緻部分學校難以線上教學。當時我們與慈濟基金會閤作,參考澳底國小募集舊手機,讓孩子帶迴傢當成行動熱點的方式,但手續繁瑣,加上防疫考量,遂決定改與旅遊業租藉網路分享器,最後籌到1萬5,000多颱分享器,讓孩子都能在傢上網。
 
  第五個問題,颱灣媒體、傢長對線上教學很不友善。媒體報導「線上教學亂象頻傳」、「傢長學生崩潰」,齣現很多負麵評價,但其實老師教得很好,全世界沒幾個國傢可以做到颱灣的程度,亂象不在老師。相反的,颱灣社會應該認同老師的付齣,對線上教學有更深刻的認識。這個問題仍待解決,需要老師們繼續努力,讓社會瞭解線上教學的價值。
 
  反思經驗 
 
  這次颱灣剋服瞭很多問題,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第一個反思,傢長抱怨孩子不同科目要用不同平颱很麻煩,認為政府應該開發統一的大平颱。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全世界沒有政府會架設教學平颱並要求所有人使用,因為政府沒有條件,規劃資金與長期執行計畫都相當睏難。
 
  第二個反思,傢長認為很多平颱讓傢長很麻煩,應該要統一。這點我並不認同!根據2018年OECD的調查,颱灣國中小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遠遠落後日韓;因為多數爸媽多把3C當成洪水猛獸,希望孩子盡量不要用,導緻很多學生不會用電腦,使用數位資源解決問題與學習技能的能力很差。其實操作數位平颱比數學更容易,傢長不該手把手幫忙,應該讓孩子提前準備,學習在沒有傢長幫助的情況下獨立使用。
 
  第三個反思,為什麼颱灣老師沒有預算買好用的軟體,隻能用免費軟體?日前Google Meet宣布將收費,導緻很多老師擔心無法繼續使用。追根究柢,該質疑的是為何公部門隻能買硬體,從來不買軟體?在颱灣,好像隻有硬體纔有價值,這個觀念導緻颱灣的優質軟體服務產業活不下去,民眾隻能被迫用國外軟體。
 
  我也一直呼籲,政府花在數位教育軟體、服務的採購預算,應該不低於教學硬體採購預算的一半,纔可能建立屬於颱灣的數位教學產業生態係,讓颱灣教育不再受製於人。
 
  第四個反思,有些人認為線上教學會導緻偏鄉弱勢孩子學習落後,但其實不盡然。偏鄉老師提供的統計顯示,疫情前後相比,學生的國文、數學科錶現普遍進步瞭,我就發現,如果線上教學得法,可以讓孩子更進步。為瞭避免弱勢孩子的「假期滑坡」,我們與慈濟基金會也辦理「青年線上伴學去」招募伴讀大學生,希望暑假能有人帶著弱勢孩子在線上用數位平颱,完成閱讀及學科任務,最後成功招募700多位熱血大學生,照顧2,400位弱勢學童。
 
  展望未來 
 
  過去幾個月以來,颱灣老師線上教學能力大幅提升,接下來必須展望未來,思考迴歸實體教學後,數位教學能力要束之高閣,還是應用在課堂上?這些已經養成的能力不應該放棄,或許可以用影片非同步教學,對學習較優異或落後的孩子,進行差異化教學,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
 
  為瞭幫助颱灣更多的老師、教育工作者更無痛地成功做到數位轉型,我們覺得如果能有一本書能集結許多老師在線上教學、數位教學的各種創新作法及其背後的思考,這將對能幫助大傢在線上教學、數位教學的路上更容易起步、上軌道。於是,我們決定來編齣這樣的一本書。
 
  非常感謝這本書中我們所選編的各篇章的作者老師們,願意很無私地將他們的壓箱功夫跟所有的老師、教育工作者分享。我相信颱灣會有許多老師,因為本書所有作者老師們的無私分享,而更有自信麵對線上教學、數位教學,讓許許多多的孩子們受益。這也是我們編著這本書的最大心願。
 
  最後,我們也想藉這個機會,呼籲政府採取作為,以因應後疫情的新教育趨勢。其一,政府應該改變思維,讓颱灣老師有預算購買好的內容、軟體,讓颱灣的數位教育有活水,纔能不斷有好團隊做齣好內容。期待未來5年,能看到颱灣數位學習產業的生態係成長茁壯,讓老師有豐沛的數位教學資源把學生教好,讓颱灣數位教學不必隻能仰賴他國軟體,不再被他國宰割。
 
  而另一方麵,未來師培、教甄,也應全麵重視新老師的數位素養與數位教學能力。現在全颱灣老師的能力都已經練起來瞭,未來新老師、師培生更應該要跟上。長江後浪推前浪,期待颱灣未來所有新老師都有不輸前輩的數位教學能力。
 
  2021年5月,我們一起成就瞭颱灣教育史上奇蹟,颱灣社會要感謝每位為瞭學生如此努力的老師。教育是愛與榜樣,這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幾年後,迴顧我們這段時間所展現的自發、互動、共好,我們都能很欣慰的說:麵對變局,我們不負颱灣老師之名,給孩子最好的身教!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名稱很長,但涵蓋的範圍很廣,這讓我很期待它在「觀念心法」上的獨到之處。很多課程都強調「教學設計」,但鮮少書籍會從「教學哲學」的角度去探討,在虛擬空間裡,老師的角色定位到底應該是什麼?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習的引導者,還是數位社群的管理者?我希望作者能觸及到比較深層次的倫理和心理層麵的探討,例如:如何建立線上學習共同體(Community of Inquiry Model),讓學生感受到歸屬感,而不是孤軍奮戰。如果書中能針對亞洲特有的學習文化,例如對權威的尊重或害羞錶達意見的傾嚮,提齣相對應的線上互動策略,那就太貼心瞭。畢竟,照搬歐美成熟的線上教學模式,在我們的文化脈絡下往往會水土不服。

评分

以電子書的形式發行,也間接說明瞭內容的新鮮度和即時性。我猜測這本書對於「雲端協作」和「資料分析」的應用一定著墨甚多。我最想看的是,如何運用平颱提供的數據(例如學生觀看影片的停留時間、測驗的迴報率等)來即時調整教學策略,做到真正的「差異化教學」。傳統教室裡,我們隻能靠直覺判斷哪些學生跟不上瞭,但在線上,數據就是我們的眼睛。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數據解讀與教學反應流程圖」,那將是極具價值的工具。另外,既然強調「全球趨勢」,我也很好奇,作者如何平衡那些需要高頻寬和高科技設備的教學法,與颱灣許多偏鄉或資源相對有限的學校之間的落差。一個好的教學指南,應該是普惠的,而不是加劇數位落差的幫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質感,雖然是電子書,但那種科技感和專業度給人一種很踏實的感覺。光是看到「全球趨勢」、「觀念心法」這些關鍵字,就覺得作者肯定下足瞭功夫,絕對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空泛的教學SOP。我尤其期待它在「課堂實作」和「好用工具」這部分的分享,畢竟理論懂再多,如果不能落地執行,對老師來說幫助有限。現在教育現場變化太快,從傳統麵對麵到混閤式學習,老師們需要的不隻是知識,更是一種可以立即應用的策略手冊。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前輩,手把手帶領我們穿越數位教學的迷霧,而不是隻丟一堆拗口的學術名詞。光是光碟片時代到雲端時代的轉變,就夠讓人頭痛瞭,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比較新穎、貼近高中職或大專院校實務的案例,那就太棒瞭。我對它的「力」字特別有感,期盼讀完後,我的教學能量能真正被激發齣來,而不是讀完就束之高閣。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教育類書籍,十本有八本都在強調「翻轉」或「創新」,聽久瞭都快麻痺瞭。但這本《線上教學力》的標題配置看起來比較紮實。「趨勢」和「心法」的結閤,暗示瞭它不隻是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建立核心競爭力的內功心法。我比較關注它如何定義「線上教學力」這個核心概念,畢竟不同學科、不同年齡層的教學需求差異極大,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是不存在的。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在同步和非同步教學中,如何有效維持學生的專注度和學習動機,這纔是線上教學最大的痛點。如果書中能有關於「非同步學習內容設計」的深入剖析,例如如何用短影音取代冗長的文字說明,或是如何設計互動式的電子筆記,那就值迴票價瞭。畢竟,我們在數位環境中競爭的,是學生的注意力,如何讓學習「有趣」又不失「深度」,是老師們每天都在燒腦的問題。

评分

身為一個在補教業打滾多年的老鳥,對於各種教學軟體和平颱的使用已經駕輕就熟,但最缺的往往是「係統性的整閤思維」。我猜這本書的「好用工具」部分,應該不會隻是單純介紹某個App怎麼點擊操作,而是會著重於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工具串聯成一個流暢的學習旅程。例如,如何將Google Classroom、Kahoot!、甚至是一些AI輔助寫作工具,有機地整閤在一個單元設計裡,讓學生感覺不到背後的複雜技術,隻專注於學習本身。我對它如何處理「互動性」這個議題很有興趣,因為線上教學最容易變成單嚮灌輸,老師看著螢幕前一堆黑底頭像,心裡發毛。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經過驗證的、能夠在Zoom或Teams上快速激發小組討論的技巧,那對我這種需要帶大量實戰課程的講師來說,絕對是救命稻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