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 (電子書)

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總策畫/吳明賢
图书标签:
  • 臺大醫院
  • 國際醫療
  • 臺灣醫療史
  • 醫療外交
  • 白袍紀事
  • 醫療
  • 歷史
  • 電子書
  • 跨國醫療
  • 公共衛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藉由國際醫療援助,不僅讓台灣被世界看見,也讓參與者有所成長與收穫!
國際醫療交流最大的意義就是將醫學的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
Taiwan Can Help,台灣在半世紀以前就做到了!

醫療交流的影響力,有時難以想像,也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評估。
不僅治療疾病、不只交流醫療技術,更是交流一份情感與友誼。


那些年,我們都曾參與臺大醫療外交的經驗分享
侯勝茂/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這本書不僅記載臺大醫院的國際醫療史,更見證台灣的醫療外交歷程,我有幸參與其中,收穫滿滿!也衷心期盼所有的醫師在行醫歷程中,能利用適當時間去海外或偏鄉服務,嘗試接受不同的挑戰,讓視野更加宏觀。

林芳郁/現任亞東醫院院長&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前臺大醫院、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溫當年很珍貴的醫療外交經驗,體會一個好的醫生成長所需要的勇氣與毅力,更學習到一個經營者所需要的擔當與格局!很值得推薦給所有的醫療同仁閱讀,相信會讓您大有收穫,甚而找回從醫的初衷!

陳明豐/前臺大醫院院長
欣聞臺大醫院出版國際醫療專書,紀念五十餘年來為國際社會、健康福祉與醫療外交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與心路歷程;身為過去臺大國際醫療團隊的一員,深感榮耀也感觸良多,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年輕醫師願意為國際醫療付出心力!

何弘能/現任台北醫學大學總顧問&前臺大醫院院長
這些國際醫療外交經驗,讓我們從中學習知道,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醫療需求、我們可以怎麼幫忙才能到位,而不是單方面用我們的想法去思考,這樣醫療外交的成功機會才會比較高。

 

本書章節重點:
[總策劃序〕讓回憶成為歷史
[前    言〕發揮人道精神,展現台灣軟實力
[第 1 章〕半世紀醫療援助緣起—利比亞
[第 2 章〕伊斯蘭東西文化交會—沙烏地阿拉伯
[第 3 章〕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越南 
[第 4 章〕千里之外大漠交流情—蒙古國
[第 5 章〕攜手產業共進新南向—印尼
[第 6 章〕火山下婦幼健康提升—瓜地馬拉
[結    語〕實踐人道精神,重新思考醫學的本質
     
 
《島嶼的星火: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側寫》 內容簡介 《島嶼的星火: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的歷史側寫》是一部深入剖析戰後台灣社會結構、文化思潮、經濟發展與政治轉型的宏大史詩。本書不聚焦於單一領域的制度建構,而是從宏觀的社會學與人類學視角出發,探討一系列關鍵歷史節點如何形塑了當代台灣人的集體意識與生活樣態。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石,輔以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與口述歷史,力圖描繪出一幅層次豐富、充滿張力的時代畫卷。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精確捕捉了台灣社會自一九四五年光復後,歷經威權統治、經濟騰飛、民主化浪潮直至進入全球化時代的複雜歷程。 --- 第一部:餘燼與重建(1945–1950年代初期) 本部分著重探討二戰結束後,台灣社會在政治權力轉移與物資極度匱乏背景下的初步重塑。此時期,社會結構經歷了劇烈的擠壓與重組。內容細緻梳理了戰後初期接收時期的地方精英網絡如何瓦解與重構,以及外來政權的治理模式如何與既有的地域社會、宗族文化發生碰撞。 重點章節包括對“二二八事件”前後社會氛圍的側寫,分析了知識分子階層的集體沉默與知識生產的受阻狀態。同時,本部分也深入探討了早期美援時期,外來物資與文化對台灣底層民生與消費習慣的潛移默化影響,為後續的經濟奇蹟埋下了複雜的社會伏筆。農業社會的韌性、都市邊緣群體的生存策略,以及家庭結構在動盪中的調整,構成了這段艱難歲月的主旋律。 第二部:威權下的生產與家庭(1950年代中期–1970年代) 隨著社會逐漸穩定,國家力量開始大規模介入經濟生產與社會生活。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分析“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對傳統家庭經濟模式的衝擊。書中詳述了加工出口區(EPZ)的建立如何催生出全新的勞動階級,尤其是大量女性勞動力的湧入,對性別角色與家庭內部的權力關係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 社會控制的精細化是此時期的一大特徵。本書探討了學校教育(特別是升學主義的確立)如何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傳播的核心場域。此外,對於鄉村社會的變遷,本書引入了“結構性迷失”的概念,研究在土地改革與產業轉型中,傳統的農村社會網絡如何逐漸被市場邏輯與國家官僚體系所取代,導致了鄉土認同的斷裂。此階段的社會心理特徵——集體性的隱忍、對成功的渴望與對體制的疏離感——被層層剝開。 第三部:都市化與現代性的焦慮(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 隨著經濟的起飛,大規模的人口向都市集中,台灣社會進入了快速的都市化進程。本部分聚焦於都市生活樣態的生成,以及隨之而來的現代性焦慮。內容探討了新興中產階級的興起、消費文化的勃發,以及傳統的居住形態(如三合院、公寓大廈的興起)如何反映出社會階層的流動。 此階段的文化現象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從鄉土文學的復興到現代藝術的萌芽,本書將這些文化運動視為社會內部對過度工業化與僵化政治環境的自發性回應。例如,對於“校園民歌”的分析,不再僅限於音樂史的評價,而是深入探討其作為一種特定世代集體情感宣洩的社會功能。同時,環境污染問題的浮現,標誌著社會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催生了早期的公民意識萌芽。 第四部:民主轉型中的社會動員(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 民主化不僅是政治體制的轉變,更是社會力量的重新釋放與重組。本書將民主化進程視為一場由底層開始的“社會動員競賽”。內容詳細考察了勞工運動、婦女運動、環保運動等“新興社會運動”如何組織化、如何與現存的政治力量周旋,並最終推動了法規的鬆動與解嚴的到來。 社會信任的建立與瓦解,是民主化初期社會心理的關鍵議題。本書分析了黨外運動如何在威權體制下建立起替代性的社會支持網絡,以及當政治空間開放後,這些網絡如何轉化為正式的政治團體。此外,兩岸關係的緩和,使得“身份認同”問題首次以大規模、公開辯論的形式進入社會主流,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自我定義與未來想像。 第五部:全球化夾縫中的認同重塑(2000年至今) 進入新世紀,台灣社會面對著後工業化、數位革命與全球化浪潮帶來的結構性挑戰。本部分探討了知識經濟時代對傳統產業社會的進一步掏空,以及數位科技如何重塑了人際互動模式與資訊傳播的生態。 社會的“去國家化”趨勢與地方主義的抬頭同時發生。本書分析了地方文化觀光的興起、傳統產業聚落的轉型困境,以及年輕世代在面對高房價、低薪資環境下的“低度政治參與”或“斜槓青年”現象,這反映了他們對傳統向上流動路徑的懷疑。最終,本書以對“身份認同的多元光譜”的描繪作結,探討在國際政治壓力下,台灣社會如何持續協商、定義自身的文化主體性與未來走向,呈現出一個在內外壓力下不斷自我調適、充滿生命力的社會實體。 --- 本書特色: 跨學科取徑: 結合歷史學的嚴謹考證、社會學的結構分析及人類學的田野觀察,提供多維度解讀。 宏大敘事與微觀個案結合: 透過對關鍵歷史事件的宏觀梳理,穿插具體的家庭故事、工廠勞工口述,使抽象的社會變遷具體可感。 強調社會心理層面: 側重分析不同時期台灣人民面對體制、面對變革時的集體情緒、價值觀的轉變與生存哲學。 本書適合關心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對戰後社會學、政治史、文化人類學有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總策畫/吳明賢
總策畫/吳明賢
現任臺大醫院院長
臺大醫院從1964年派出利比亞醫療隊迄今逾50年,不只協助政府達成外交任務、增進台灣能見度,也是善盡做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但若沒有留下紀錄,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回憶;寫下來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臺大醫院推動國際醫療的方式是派醫療團隊去示範、教學,甚至長期接受對方派人來臺大醫院受訓,把更新的醫療技術及觀念帶回他們國家。這也符合臺大醫院身為醫學中心的角色——服務、教學、研究並重。不僅要能照顧好臺灣民眾的健康,還行有餘力去幫助他國民眾,將醫學的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

企畫執行/臺大國際醫療中心    
企畫執行/臺大國際醫療中心    
2005年11月14日臺大醫院正式成立國際醫療中心,專責發展國際醫療服務及醫療交流,成為國內第一間設有國際醫療中心的醫學中心。
臺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的成立宗旨不僅協助國際人士到台大醫院就醫外,也志在輸出醫療技術,配合政府醫療外交政策,協助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提升其醫療水準;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也提升台灣醫療在世界舞台的能見度。

張靜慧
張靜慧
資深醫藥記者
在書寫生老病死中思索生命實相,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台灣醫療報導獎。
藉由近30場深度訪談、爬梳多份史料完成本書,彷彿穿越時空,跟著臺大醫療團隊抵達異域,以妙手仁心,寬慰無數受苦的靈魂。
電子郵件:chinghui1@hotmail.com

图书目录

目錄  
推薦序1   讓無國界的醫療交流一直存續下去/侯勝茂
推薦序2   極其珍貴的醫療外交經驗/林芳郁       
推薦序3   醫療外交是值得推動的事/陳明豐
推薦序4   國際醫療幫助他國,也有益醫師成長/何弘能
總策劃序  讓回憶成為歷史/吳明賢
前    言    推動國際醫療,展現台灣軟實力/婁培人
結    語    實踐人道精神,重新思考醫學的本質/朱家瑜

第1章 半世紀醫療外交緣起—利比亞
利比亞醫療服務大事紀
5位醫師負責兩百張病床,忙到沒日沒夜
醫師必須「十項全能」,隨時互相支援
有了台灣醫師,利比亞病人不用再遠赴義大利
遇見火爆少年格達費
歐洲進修,影響一生
醫療外交尖兵,讓台灣名揚異域

第2章 伊斯蘭東西文化交會—沙烏地阿拉伯
中沙醫療團大事紀 
「愈是疼愛的孩子,愈要讓他接受訓練」
自告奮勇,迎向充滿未知數的挑戰
用實力贏得肯定,促成中沙醫療交流
建立制度、培育人才,才能真正讓民眾受益
文化衝擊大,尊重、包容創造雙贏
共用杯子喝飲料,尊重不同風俗
久旱逢甘霖,民眾淋雨狂歡
什麼病都看,練出全才 
「聯合國」般的環境,年輕醫師快速成長
接觸歐洲醫學發展,拓展視野
學習承擔責任,從醫師蛻變為經營者
 
第3章 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越南
臺越醫療大事紀
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國際交流開步走
臺大醫院技術轉移,越德醫院成為越南移植醫學重鎮
病患重獲新生,視臺大醫院醫師為貴人
傾囊相授不藏私,給釣竿也給漁網
術前溝通,術後協助照顧病人
團隊來臺大醫院受訓,深度學習有效率
搶救心跳,面對複雜疾病不再束手無策
前一天在臺大醫院開刀,第二天在越南開刀
肺臟移植難度高,最晚發展
親自上刀,才是真正的學習
傳授protocol,基礎工程第一步
教整個團隊,不是只教一個人
那一晚,真希望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
從臨床到研究全面提升,交流更有意義
學會變通,提供當下環境中最好的醫療
為病人著想,提供多種選擇
看到一張病床擠3個病人,才知台灣人多幸福
臺越相隔千里,藉醫療交流搭起友誼之橋

BOX   臺越交流幕後推手,從頭到尾全都顧
BOX 「NTUH-HOPE」臺越醫療交流計畫

第4章 千里外大漠醫療交流—蒙古國
臺蒙醫療交流大事紀
供需相符,資源才能發揮效益
有呼吸器卻沒有供氧系統,基礎建設待建立
腎臟切片過程驚險,病人痛到大叫
完成蒙古國第一例內視鏡修補耳膜手術
臺蒙醫師合作完成兒童聽損的基因研究
蒙古國中風死亡率高,協助成立第一個腦中風中心
手把手示範教學,醫護人員能力大增
多管齊下,降低中風風險
常見風濕性心臟病,像過去的台灣
解決眼前的病痛,也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蒙古醫師認真學習,弄懂每一個「為什麼」
學會技術也要發揮所長,才能真正造福當地民眾
地大無法常就醫,設計適合的醫療模式
護理師輪流支援,長達半年
分享衛教經驗,發揮護理師強項
突破語言障礙,交流更順暢
從善如流,蒙古醫院也有活力走廊
生殖醫學交流的經驗與新生命誕生的喜悅
打排卵針到懷孕後追蹤,從頭教到尾
軟硬體同時到位,成功率才會提高
傳承經驗,讓更多人受惠
互派團隊,交流模式成功
教技術容易,建立文化難
病歷在病人手上,醫師難整合
國際交流拓展視野,也看到城鄉差距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醫師能幫多少忙?政治改革才是根本

第5章 新南向攜手產業共進—印尼
臺印醫療交流大事件
響應新南向政策,深耕臺印醫療交流
一封來自印尼的電子郵件,意外促成交流
印尼醫師學習超音波,測量唇顎裂孩童的吞嚥功能
長短腳的孩子經手術、復健,又能踢球了
建構緊急醫療系統,搶救垂危生命
想成功移植器官,不能只靠外科醫師
團隊完整學習,才可能發展移植醫學
台灣基層醫療普及,膽道閉鎖有機會治療成功
膽道閉鎖的印尼幼兒,等不到未來
兩個孩子來台移植肝臟,重獲新生
兵分兩路,推動國際醫療
遊戲中學習跨科合作,提升效率
護理團隊快速補位支援,解決問題
不只學醫術,更重要的是醫院管理
藉醫療交流傳遞思想與行為的DNA 
把價值觀與信念留在異國,影響力難以估計
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成為種子教官
分享制度與經驗,臺灣當仁不讓
移植台灣經驗並非易事       
出發點單純,收穫反而出乎意料
有能力,就應該回饋國際
BOX   半世紀醫療外交耕耘,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
BOX   善盡世界公民責任,讓他國因台灣而改變

第6章   火山下婦幼健康提升—瓜地馬拉
臺瓜醫療交流大事件
訓練當地醫護擔任種子教官,才能永續經營 
同步提升軟硬體,搶救新生兒
看到助產士接生,彷彿時光倒流
「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臺大醫院代訓瓜國護理師,回國後就能開班授課
不是幫忙接生,而是幫忙找出問題
提升醫療水準,需要在地醫護自發投入
先確保母子均安,再改善開刀技術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
在地醫護求知欲強,討論熱絡
產婦集中,感染風險令人擔憂
黃金1分鐘,從鬼門關救回小生命
小孩不是大人的翻版,新生兒也不是兒童的縮小版
交流新觀念,深化夥伴關係
產房有兒科醫師輪值,值得台臺灣借鏡
中醫醫人,上醫醫國
生平第一次,由學員頒發感謝狀
凡事起頭難,改善生產死亡率需30年
臺瓜雙方共同努力,才看得到成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43985
  • EISBN:978986066819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2MB

图书试读

總策劃序
讓回憶成為歷史
吳明賢(臺大醫院院長)

台灣最成功的外交有兩個領域,一個是顧肚子——農耕隊,一個是顧身體——醫療。食物與健康都是民生基本需求,不因政治、種族而有所差別,台灣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與友誼。
臺大醫院從1964年派出利比亞醫療隊開始,參與國際醫療交流已逾半世紀,見證了台灣的醫療外交,如果沒有留下紀錄,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回憶,但是寫下來,它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參與國際醫療交流,不只是協助政府達成外交任務、增進台灣能見度,也是善盡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而對臺大醫院來說,也因此得到較多主治醫師的名額,留下人才,如今有很多院長級的醫師,年輕時候都曾遠赴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他們願意離開舒適圈,接受挑戰、迎向未知,不只幫助別人,也讓自己成長,藉著在異國行醫拓展視野,增加歷練,後來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醫院的領導者,甚至衛福部長,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的典範。

教對方釣魚,才能造福當地民眾
臺大推動國際醫療的方式比較不一樣,不是直接給對方魚,而是教他們怎麼釣魚。所以我們並不是派義診隊去當地幫忙看診,而是派醫療團隊去示範、教學,甚至長期接受對方派人來臺大醫院受訓,把更新的醫療技術及觀念帶回國內。這也符合臺大醫院身為醫學中心的角色——服務、教學、研究並重。
義診式的國際醫療相較之下無法永續經營,比如瓜地馬拉遠在中美洲,如果我們去幫助對方接生難產的個案,等我們回台灣後,他們再遇到難產怎麼辦?不如教會他們,才能真正幫到當地人,畢竟我們不可能永遠待在那裡,這才是更永續的做法。雖然我們沒辦法像史懷哲那樣久居非洲,為當地人看病,但我們在可以幫忙的範圍或影響的層次可以更深。

Taiwan Can Help,台灣早已做到
2020年COVID-19疫情蔓延,蔡英文總統提出「Taiwan Can Help」的口號,其實台灣在半世紀以前就藉著國際醫療交流做到了,只是在疫情時格外凸顯台灣的醫療與公衛實力。台灣在過去半世紀培養了很多醫療跟公衛人才,甚至建立了全世界最好的健康保險系統,才能達成控制疫情的目標。
生命有保障,才會覺得幸福,能夠生存才有辦法發展。就這點來看,台灣醫界早已落實這個口號了,我們不只能把國民照顧得好,還行有餘力去幫助異國民眾,將醫學的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
 

副院長序
推動國際醫療交流,展現台灣軟實力
婁培人(臺大醫院副院長)

《舊唐書》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跨國界白袍紀事》是一本非常特殊的書,它談的不只是醫療,更涵蓋台灣的外交與歷史,也呈現台灣在全世界醫療與生技領域扮演領先的角色,不僅適合醫療從業人員閱讀,甚至全台灣民眾都可以從本書得到收穫。
臺大醫院參與國際醫療交流超過50年,為台灣的軟實力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本書訪談實際參與國際醫療的醫護人員,詳細回顧與各國交流的緣起及過程,一部分是醫療,更大的一部分是外交,我們藉由醫療交流交了很多朋友,如同一部台灣醫療外交史。

展現人道精神,軟實力不容忽視
本書內容有人、有史,也讓讀者思考台灣的外交處境,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沒有接納台灣成為會員國,台灣未來要如何站上世界舞台?如何利用過去的基礎,找出未來發展的方向?
事實上臺大醫院已經在做了,我們交流的國家如越南、印尼、蒙古國等,都跟台灣沒有邦交,可是我們一樣走出去,他們也派人來臺大醫院學習,這是更深層的交流。舉例來說,經由臺大醫療團隊的指導、協助,越南完成了首例肺臟移植、肝臟移植,造福許多病人,也等於展現了台灣的醫療實力。
用醫療突破外交困境,正當性足夠,別人可以不讓台灣的鳳梨進口,但是我們協助其他國家完成器官移植手術,完全出於人道精神,受到的阻力小,可以放手去做。
此外,外國醫護人員來台灣學習,熟悉了這裡的醫療器材、設備,他們回國後,會想繼續使用在台灣已經用順手的東西,等於替台灣的醫療生技產業打開了市場。因此,醫療生技產業從業人員也可以從本書思考,如何藉由參與國際醫療交流來拓展市場。

前輩異域刻苦行醫,成後輩典範
醫療從業人員讀這本書,應該感受非常深刻,因為可以看到老師、師祖的足跡,給後輩很多學習的機會。
1964年,臺大第一支國際醫療隊前往利比亞,那裡的環境相對沒那麼好,醫療團隊的成員願意離鄉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國家教學、服務,他們的使命感令人感動、敬佩。
近年臺大醫院與蒙古國交流,腦中風是該國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雖然地理位置上他們鄰近中國、俄國,但從我們這邊學到的遠比那些地方還要多。
我們唯有這樣走出去,才能慢慢累積醫療的軟實力。光靠臺大一家醫院不夠,希望全台灣有能力的醫學中心共襄盛舉,藉國際醫療交流擴大台灣的影響力,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光是看到「臺大醫院」這幾個字,就有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這不僅僅是一家醫院,它承載了太多台灣社會變遷的記憶。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官方歷史」與「民間記憶」的?史料記載的客觀事實,與親歷者的口述回憶之間,勢必存在著張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勇敢地揭示一些在過去比較少被公開討論的面向,或許是早期資源分配的不均,或許是某些重大決策背後複雜的考量。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事人的訪談紀錄,那將會是極為寶貴的「活歷史」,讓讀者感受到那段歲月裡,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掙扎與決心。畢竟,歷史的重量,往往體現在那些不為人知的小人物的堅守之中,而非僅僅是光鮮亮麗的里程碑。這種對人性深度的挖掘,是任何一本優秀的紀實文學所不可或缺的靈魂。

评分

拿到這本電子書後,我立刻嘗試在幾個不同的閱讀器上打開,看看它的適應性如何。畢竟,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便攜,無論是在通勤的捷運上,還是在深夜的書桌前,都能隨時取閱。我注意到,書中的章節劃分非常細膩,似乎每一個時間點的轉折都有被精確地標記出來,這顯示出作者在梳理時間軸線時,有著極高的邏輯思維和清晰的結構概念。這種結構化的敘事,對於探討一個長達半世紀的歷史主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很容易在眾多事件和人物中迷失方向。更令人讚賞的是,電子書的索引功能做得相當完善,想快速跳轉到特定年代的醫療突破或是某位重要人物的貢獻時,都能夠一鍵到位,極大地提升了查閱效率。對於像我這樣喜歡反覆翻閱特定段落做筆記的讀者來說,這種電子化的便利性,是實體書難以比擬的。我非常看重這類史詩級作品的「可回溯性」,好的電子書設計能讓這種回溯變得輕鬆愉快。

评分

從書名中透露出的「國際醫療」意象,讓我聯想到台灣醫療體系在不同歷史時期與國際接軌的努力與掙扎。我想,這本書很可能不只是在記錄某個機構的發展史,更可能是一部縮影,映照著台灣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追隨者變成引領者的漫長歷程。這種宏大的敘事格局,需要作者具備極高的歷史洞察力,能夠將微觀的醫護人員故事,與宏觀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串聯起來。我預期書中會探討到許多關於技術引進、人才培育,甚至是早期國際援助計畫的細節。畢竟,半個世紀以來,世界格局不斷變化,台灣的醫療合作對象也必然隨之轉移。這種時代背景的鋪陳,往往是讓歷史讀物變得引人入勝的關鍵,它讓「醫療」這個主題,充滿了政治與人文的張力,而不是枯燥的技術報告。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選用了一種非常沉穩的藍灰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給人一種厚重、值得細讀的感覺。從書的裝幀來看,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隨便的閒書,它散發著一種學術的莊嚴感。我猜測,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一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檔案的挖掘與史料的查證上,這從書名中「半世紀」這幾個字就可以略窺一二。這種紮根於歷史脈絡的寫作方式,往往能讓人對議題產生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敘事。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僅從排版和字體選擇來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尤其是在電子書的閱讀介面上,清晰的字體和合理的行距能大大減輕閱讀的負擔,讓讀者能夠更專注於文字本身所承載的重量。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收錄一些早期的老照片或文獻手稿,那種泛黃的紙張痕跡,總能帶人瞬間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來得生動有力百倍。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出版,對於正在醫療領域深耕的年輕學子,或者希望了解台灣社會發展脈絡的歷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豐厚的精神資產。它代表著一種對於知識傳承的重視,將前輩們累積的寶貴經驗和智慧,透過現代的媒介保存下來。我感覺到,這本書背後蘊含著一種對「根」的追溯與認同。當我們談論現在的台灣醫療成就時,不能忘記這背後所建立的堅實地基。電子書的形式讓這份「根」能夠輕易地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讓海外的校友、研究人員,都能夠隨時重溫這段光榮的歷史。這不僅僅是一部醫院的發展史,更像是台灣人在艱難環境下,如何一步步建立起現代化醫療體系的民族奮鬥史。我非常期待能從中汲取到那種堅韌不拔的時代精神,並將之應用於我目前所處的領域,或許這才是這類紀實作品最深層的價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