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獨傢附贈「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 (電子書)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獨傢附贈「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宜安
圖書標籤:
  • 臺灣文學
  • 性別研究
  • 性別文學
  • 臺灣歷史
  • 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同誌文學
  • 女權文學
  • 數位人文
  • 線上展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電子書獨傢加值「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 ★
★ 收錄未曝光展間照片,特展現場一覽無遺 ★


★ 第一本集體書寫的臺灣性別文學史 ★
性是權力的根源,文學是社會革新的力量
寫給每一顆騷動心靈的臺灣.性啟濛讀本!

  從女鬼到女人,從同誌到酷兒,從Me too到Me only,
  21位作傢學者深入歷史迷霧,接力傳遞的文學革命暗語。

  臺灣性別運動跨度百年,從傳統禮教下男尊女卑的睏境中萌芽,在性別平權的艱睏道路上奮力搏鬥,進而拓展齣性別流動的燦爛風景,春光乍現。在性別運動中,文學時常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成為改變社會的先聲與契機;文學,蘊含反抗者的意誌。

  這是一段屬於臺灣的性別文學故事,從暗黑到光亮,從陰間到陽間,從壓抑到解放,反抗者重重穿越,接力突破。這是一座性別意識的花園,有交纏掙紮的林投叢、從異域移植的絢爛櫻花,以及號稱堅忍不拔的梅花,而曾閃躲至角落的玫瑰少年,也終於在嚮光植物的世界中,嗅聞到下一層歷史簾幕的百閤香氛。

  透過性別,我們始能洞悉自己,在性別意識綻放的島嶼上,坦然自在做你自己。新世紀的性別文學讀本《性別島讀》,獻給每一位不懈探尋自我而獨一無二的你。

本書特色

  ★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展超進化

  21位作傢學者穿越「可讀.性」展間時空,串起追求平等與解放的跨世紀物語。

  ★性別文學秘境的全方位指南
  時間橫跨清末、日治、戰後至21世紀,領域囊括傳說、小說、散文、詩與劇場。  

  ★文青必備的性別社會透視鏡
  關注製度壓抑、創作者的書寫介入,以及從邊緣反抗的性別運動等全麵現象。

各界推薦

  「臺灣『性』,含括瞭性別的製度壓抑、平權抗議,以及掙脫枷鎖的全麵現象。不同時代,其實都能看到文學率先衝擊社會的壓抑,從這樣的視角觀看臺灣文化史,更見真苦痛與真感情。」——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專文引讀】

  李昂/作傢
  臺灣作傢和他(她)的時代,又有怎樣的關聯呢?這本書當中談論的性別、性,無疑的可以作為一種觀照。

  張亦絢/作傢
  文學究其根本,與發現與保存人的完整性有關。而臺灣或性別之所以是有力的元素或方法,原因在於,它得以返還人們被貶抑、拒認與減價的存在與歷史,也就是說,恢復我們的完整性。

  邱貴芬/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女人何以「為人」?性別越界的人如何為「人」?而從「女性」到「性別」的研究論述,如何開展「人」的空間?這或許是女性文學批評和性別文學批評最值得注意的貢獻吧!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性別島讀》也把性別當作動詞,一樣想引領大傢重新看待性別世界。然而文學研究界同行施展瞭獨門的魔法,我感到新鮮而著迷。魔法一組一組開展,2D閱讀也彷彿經歷4D VR,眼前的性別社會變得超立體。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命名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與您提供的書名《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獨傢附贈「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 (電子書) 》無關。 --- 書名(暫定):流光碎影:城市變遷中的記憶地景與個體敘事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挖掘現代都市空間變遷與個體記憶相互作用的非虛構作品。它並非聚焦於宏大的城市規劃史或建築學的理論探討,而是將鏡頭對準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被邊緣化、被遺忘,卻又在日常生活中反復被個體生命經驗所重塑的“微觀地景”。本書試圖通過一係列交織的田野調查、曆史文獻梳理以及對城市居民口述曆史的收集整理,構建齣一幅復雜而多維度的城市記憶圖譜。 第一部分:空間的消逝與重構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近三十年來,特定城市區域(以數個具有代錶性的東方或西方主要城市為例,如舊城區、工業遺址、眷村或老式裏弄)在現代化浪潮衝擊下麵臨的物理性消解與符號性重構。作者強調,城市空間的變化不僅僅是磚石的移動,更是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文化認同的深刻斷裂。 我們探討瞭“拆遷”這一行為對居住者造成的創傷性記憶。這不是簡單的物理搬遷,而是對世代生活軌跡、鄰裏關係乃至日常儀式感的全麵剝離。通過對多個傢庭的長期跟蹤記錄,本書細緻描摹瞭老社區中那些“非正式空間”——如街角的小吃攤、社區活動中心、被遺忘的角落——如何在新的商業開發和現代美學標準下被抹除。 其中一個核心章節聚焦於“灰色地帶”的文學性。這些地帶,例如未經規劃的棚戶區、廢棄的鐵路沿綫或工業園區的邊緣,往往成為城市文化中最為活躍和富有生命力的地下藝術、亞文化以及邊緣群體敘事的溫床。當這些空間被“淨化”或“美化”為旅遊景點或高端住宅區時,它們所承載的社會張力與曆史厚度也隨之隱退。本書試圖搶救性地記錄這些空間的“最後麵貌”,並分析其文化價值的轉移過程。 第二部分:身體、路徑與時間碎片 記憶並非儲存在固定的地點,而是內化於身體在空間中移動的“路徑記憶”之中。本書引入瞭現象學與環境心理學的視角,分析個體在穿越城市空間時所形成的獨特感知體係。我們探討瞭“通勤”的異化:日復萬日、重復單調的通勤路綫,如何將一個人的生活體驗壓縮成一種機械的、非反思性的狀態。 通過對不同職業人群(如齣租車司機、環衛工人、清晨販賣早點的小販)的深度訪談,我們重構瞭城市在不同時間維度下的“性格”。清晨的街道、午夜的霓虹、周末的空曠——這些時間切片共同構成瞭流動的城市肖像,遠比靜態的建築照片更為豐富和真實。 特彆關注瞭“紀念碑式記憶”與“日常記憶”的對立。城市管理者傾嚮於樹立宏大敘事的紀念碑,以確立官方的曆史觀。然而,對於普通居民而言,記憶往往植根於一碗麵條的溫度、一次偶然的偶遇、或某棵老樹的生長形態。本書緻力於將這些看似瑣碎的“時間碎片”重新嵌入到宏大的城市敘事之中,展現記憶的多重性與復雜性。 第三部分:檔案、想象與未來書寫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檔案的重建與想象的介入。我們考察瞭城市曆史文獻、老照片、電影膠片中對同一地點截然不同的描繪,探討瞭媒介如何參與到記憶的建構與修正中。城市曆史檔案常常是權力精英視角的産物,而本書則嘗試通過民間收集的傢庭相冊、私人信件,來對抗這種單嚮度的敘事。 此外,本書大膽地引入瞭“替代性地景”的構想。基於對現有空間不足和記憶缺失的批判,作者邀請瞭多位跨學科的藝術傢、設計師和未來學傢,構想瞭在現有城市肌理中“植入”或“懸置”的理想空間。這些構想並非空談,而是基於對當前社會問題的深刻理解,旨在探討未來城市應如何平衡發展效率與人文關懷。 結語:未完成的城市 《流光碎影》的最終目的,是提醒讀者:城市並非一個已經完成的實體,而是一個持續進行中的、充滿張力的文本。記憶是重寫這個文本的永恒力量。本書希望引發讀者重新審視自己每天穿梭其間的街道、樓宇和廣場,發現那些被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所遮蔽的、關於我們自身與我們所處環境的真實對話。 目標讀者群: 城市研究者、社會學與人類學愛好者、當代藝術與建築批評人士、熱衷於城市曆史探尋的普通讀者,以及所有對自身生活環境的深層意義感到好奇的人。本書提供瞭一種批判性閱讀城市空間、重塑個體與集體記憶的全新視角。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鈺婷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係博士,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女性文學、散文研究、臺港文藝交流。著有《女聲閤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傢群的崛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氏、清領、日治、戰後,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纍積大量文學作品,孕育齣豐厚多元的內涵。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傢級的文學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將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
 
作者簡介

謝宜安


  一九九二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關注都市傳說、怪談與民俗,以及其中的現代性、性別等議題,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以及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

陳彥伃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上班族。碩士論文為《穿越時空的女厲╱力:論林投姐故事之「越界」書寫》。

巴代

  臺東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裔,現為專職作傢。研究領域為卑南族巫覡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學。著有研究專書兩冊、短篇小說《薑路》一冊、長篇小說《月津》等十一冊。曾獲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吳三連獎、高雄文藝獎。

洪鬱如

  東京大學大學院總閤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專長領域為近現代臺灣社會史及性別研究。著有《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誰の日本時代:ジェンダー‧階層‧帝國の颱灣史》。

吳佩珍

  日本築波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著有《真杉靜枝與殖民地臺灣》、論文“The Remain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Tsushima Yūko's All Too Barbarian; Reed Boat, Flying; and Wildcat Dome,”等。另有譯作與編著,臺日文學導讀與隨筆散見於專書、雜誌。

蔡蕙頻

  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著有《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臺灣史不鬍說》等書。

張誌樺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係博士。著有碩士論文《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製下所呈現之文化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與《風月》為探討文本》及博士論文《當臺灣開始談戀愛:日治時期戀愛論述史》。

黃儀冠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國文係暨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東亞觀念史》執行編輯。曾擔任教育部閱讀與書寫計畫主持人。著有專書《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臺灣女性書寫與電影敘事之互文研究》、《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

高鈺昌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係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科技部博士後研究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李淑君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曾任紐約大學、維也納大學訪問學者。關注議題與閱讀興趣包含性別研究、臺灣文學、臺灣歷史。

曾秀萍

  政治大學中文係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係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女性與同誌文學、臺灣電影、性別人權等弱勢議題。著有學術專書《孤臣‧孽子‧颱北人:白先勇同誌小說論》,及多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文學、電影評論。

張俐璿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博士,現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專書《兩大報文學獎與臺灣文學生態之形構》、《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與臺大臺文所研究生閤作有桌遊《文壇封鎖中》。

李癸雲

  現任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詩及其象徵》、《結構與符號之間》、《朦朧、清明與流動》等學術論著。曾獲臺北文學獎新詩評審獎、臺中縣文學獎新詩獎、南瀛文學獎「南瀛新人獎」、清華大學校傑齣教學獎等。

紀大偉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專書《同誌文學史:臺灣的發明》、科幻小說《膜》。日文版、法文版、英文版《膜》已經翻譯齣版。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副教授。齣版《藥罐子》、《此身》及《以我為器》等散文集。《以我為器》獲二〇一八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〇後臺灣作傢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

謝欣芩

  美國奧勒岡大學東亞係博士,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曾擔任衛斯理安大學助理教授、臺灣文學學會秘書主任。研究興趣為當代臺灣文學與電影、移民、女性研究。獲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補助。

楊佳嫻

  高雄人。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副教授、臺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性別運動組織「伴侶盟」常務理事。著有詩集《少女維特》、《金烏》等四部,散文集《小火山群》、《貓修羅》等五部,另有編選與學術著作若乾。

翁智琦

  政治大學臺文所博士,曾任巴黎高等社科院訪問學人、靜宜大學兼任講師,現為韓國釜山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曾獲玉山文學獎、文化研究學會博士論文優選等。閤著有《遇見文學美麗島》、《二二八‧「物」的呢喃》。

鄭芳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劇場錶演博士,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臺灣戲劇、酷兒批判、島嶼論述。論著發錶於Asian Theatre Journal、Third Text、《戲劇研究》、《中外文學》等國內外期刊及各藝術評論雜誌。

葉佳怡

  臺北木柵人,曾為《聯閤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齣版小說集《溢齣》、《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勸服》、《歡樂之傢》、《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消失的她們》等十數種。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作傢的性別私史】
作傢的「我們的年代」  ®李昂
此與我們的完整性有關:寫在《性別島讀》齣版前夕  ®張亦絢
【文學×社會學】
從臺灣女性文學研究到性別文學論述:一九九〇—二〇二〇  ®邱貴芬
探索性別社會的三組魔法  ®吳嘉苓
 
導論 穿越百年的性別平權史詩  ®王鈺婷
 
第一章 幽靈人間‧女力/厲復活
有多悲慘,就有多強:代替女人活下來的女鬼們  ®謝宜安
【小專欄】林投姐故事之多重解讀  ®陳彥伃
女巫.女力.巫師袋:部落傳唱的靈韻之聲  ®巴代
 
第二章 日治殖民‧摩登新女性
尋找散落的珍珠:一張近代臺灣女性的文學書寫地圖  ®洪鬱如
自由戀愛的新世代:日治時期臺灣女作傢群像 ®吳佩珍
走在塵世與塵土中的摩登女孩:第一代職業婦女的文學現身 ®蔡蕙頻
【小專欄】時尚的秘密:日治時期臺灣藝旦與女給的情慾消費 ®張誌樺
 
第三章 威權島嶼‧性別先聲
打造自己的房間,或穿過荒野:五〇年代反共煙硝外的心靈啟示錄 ®王鈺婷
瓦解傢國的小女聲:六〇年代現代主義的潘朵拉之盒 ®黃儀冠
【小專欄】不「女子」的女子:郭良蕙的「《心鎖》事件」 ®高鈺昌
在父權與威權的夾殺中突圍:七〇年代新女性主義運動與文學 ®李淑君
同誌平權先聲:《孽子》漂浪妖嬈的前世今生 ®曾秀萍
 
第四章 解嚴前後‧都會臺灣
雙聲道:解嚴前女性文學與兩大報文學獎 ®張俐璿
女人專用之髒話:夏宇的女性詩學 ®李癸雲
愛滋.同誌.酷兒:世紀末,怎麼做人? ®紀大偉
感官歷史與肉身地理:解嚴後女作傢的國族與情慾書寫 ®李欣倫
【小專欄】都會男女的真心話大冒險:《徵婚啟事》跨媒介改編 ®謝欣芩
 
第五章 韆禧玫瑰‧性別越界
同誌們蜂擁進齣的未來:新世紀以來的臺灣同誌詩 ®楊佳嫻
【小專欄】天亮不用說晚安:文學現身與同誌大遊行 ®翁智琦
戲終後,戲纔真正開始:臺灣劇場中的性別運動 ®鄭芳婷
關於性的轉型正義:在受傷與受害之間贖迴自己 ®葉佳怡
 
後記 「可讀.性」的文學革命暗語  ®蘇碩斌
 
作者簡介
展覽資訊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0085
  • EISBN:97895708602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7.7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節錄)

作傢的「我們的年代」
李昂╱作傢


  那麼,臺灣作傢和他(她)的時代,又有怎樣的關聯呢?這本書當中談論的性別、性,無疑的可以作為一種觀照。

  我,和年齡與我相近的作傢,大概從一九五〇年前後齣生的這一代,可以說是這個時期有機會行走於風尖浪頭的一代。我們來自戒嚴的白色恐怖;高壓的「中華文化復興」教育;嚴格的傳統君父社會製約。可這樣的時代背景,給予我們開創的機會。隻要我們有足夠的前瞻性、足夠的勇敢。

  我是一個作傢,不是一個學者,所以就隻以我個人作例子,或可作為參考。六〇年代末我發錶第一篇小說〈花季〉,首度觸及瞭青春期萌發的性;八〇年代的《殺夫》,寫於「美麗島事件」後,性成為暴力的侵入並帶來死亡;《迷園》則開始瞭國族論述。

  到瞭九〇年代,性與政治兩者結閤,《北港香爐人人插》展開兩者之間的關聯,而且著重於女性,便在在都挑戰到瞭當時社會的禁忌。名人來對號入座,其實可能隻是將潛藏的問題引爆齣來。隨著抗爭得來的臺灣民主化與自由,在政治、性別、性的書寫,在上個世紀九〇年代末期達到瞭高峰。當酷兒、女性主義、同誌書寫群齣後,我們看到瞭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可以書寫任何想要的,隻要你(妳)有足夠的纔華,而且,五〇年代齣生的我們,還沒有老到不再能創作。

  我則自許作為一個臺灣作傢,有機會衝撞成規,使我在華文文學創作上能走在先遣前鋒。迴顧之時,我會説,我的〈彩妝血祭〉,恐怕是第一個將同誌╱變妝書寫入二二八以降的政治迫害中。而長達三、四十年,我因為書寫到性、政治,小説被新聞局禁、個人遭受的歧視與攻擊,當然自不在話下。這些都是需要付齣的代價。

此與我們的完整性有關:寫在《性別島讀》齣版前夕
張亦絢╱作傢


  文學是「論述的姊妹與身先士卒」——如果說十八歲的我,能對若乾經典倒背如流,那也是直到麵見女性主義後,纔擁有取捨的勇氣,能夠決定哪些是我的菜,哪些是「待改良」。以進駐生命的時序而言,文學最先,性別次之,而臺灣殿後,這並非意願所緻,而是「時代的限製」。如同文學創作與性別敏感度,臺灣意識也非落地天成。記得李昂先於許多人願自稱「臺灣作傢」,一度受到圍剿。場麵之火爆,令當時涉世未深的我心底,留下瞭印記。偶爾碰到非難性別或本土的文學長輩說客,我總在心底亂亂畫符,如同擊退吸血鬼。終於,我也走過瞭對臺灣「敢愛不敢言」的年代。

  文學究其根本,與發現與保存人的完整性有關。而臺灣或性別之所以是有力的元素或方法,原因在於,它得以返還人們被貶抑、拒認與減價的存在與歷史,也就是說,恢復我們的完整性。

  觀察最新一代、若乾也已被寫入本書的作者,我發現眾人在錶現上,已無我這一代,帶著掩護前行的形態。新一代較少帶有偷渡或修辭的機警,更多的是,直接擁抱主題的俐落與放閃力——這個可喜的現象,顯示臺灣性別文學不再是需要辛苦建立閤法性基礎的階段,已進入各就各位,兵分多路的時代瞭。在最明顯的案例裡,楊雙子、簡莉穎與邱常婷已做齣不容忽視的成績,另方麵,能夠灌注個人特殊關懷以使成長╱性別文學更加質變與多元的佳例中,神小風、楊莉敏、楊婕、張郅忻、林佑軒、陳又津、馬翊航、三陳柏(陳栢青、陳柏言、陳柏煜)、鍾旻瑞、洪明道、李琴峰、方清純、連明偉、Apyang Imiq (程廷)、謝子凡、林新惠、顏訥、謝凱特等,都可說已播下極其秀異的種子,令性別文學的園地,花影扶疏,祕境綿延。

從臺灣女性文學研究到性別文學論述:一九九〇—二〇二〇
邱貴芬╱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王鈺婷教授主編的《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顯然是部有其歷史視野的研究著作。從臺灣民俗女鬼傳說和原住民女巫文化傳統開始,歷經日治時期和戰後各個文學斷代,來到二十一世紀初的臺灣性別書寫。由於章節的作者是以中壯年世代為主的臺灣文學研究者,因此其議題和論述傾嚮,標示瞭二十一世紀初臺灣文學研究領域裡性別議題的嚮度。此書的一大貢獻,即是讓讀者得以管窺這一代的研究者如何以性別研究角度探討臺灣文學。

  迴顧性別文學批評在臺灣的歷史發展軌跡,其前身應該是一九九〇年代在臺灣學院紮根,進而蔚為風潮的臺灣女性文學批評。在這之前,不僅「臺灣文學」這個概念不被視為一個學術研究概念,具有嚴謹研究方法的臺灣女性文學批評也不存在。一九九〇年代的臺灣女性文學批評一方麵建立一套研究方法,一方麵也開始爬梳女性文學在臺灣的發展,築構歷史觀和文學傳統。李元貞、範銘如、劉亮雅、林芳玫、楊翠、張誦聖、應鳳凰、江寶釵、梅傢玲和我都恭逢其盛,參與瞭這段歷史。而外文界的張小虹則以性別越界理論為臺灣同誌文學論述開啟瞭一條道路。《性別島讀》的齣版,代錶這個文學批評傳統不僅後繼有人,而且從主編王鈺婷教授全書結構的安排,以及章節作者所探討的主題和挑選之素材,讀者可看到這個世代學者不同的關懷,以及他們與新世紀社會對話的方式和思維。這部書見證瞭文學批評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到性別文學研究的微妙變化。

  作為一個經歷一九九〇年代臺灣女性文學批評時期的研究者,我注意到《性別島讀》有幾個特色。第一,文類的豐富性。臺灣女性文學批評時期的論述,以被視為文學小說(literary fiction)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盛。林芳玫解讀瓊瑤和李元貞的女性詩學是少數其他文類研究的傑齣之作。《性別島讀》中的作者則把民俗誌(如謝宜安和陳彥伃臺灣女鬼的章節)、原住民口傳文化習俗(如巴代談卑南族女巫文化)、日記書信(如洪鬱如討論日治時期女性書寫錶現章節)、通俗小說(如高鈺昌有關郭良蕙《心鎖》的「小專欄」)、文學改編(如謝欣芩談陳玉慧《徵婚啟事》的舞臺劇和電影電視改編)皆納入視野。詩的研究也占有一定分量(如李癸雲和楊佳嫻的章節)。這一方麵豐富瞭文學的視野和跨界的連結,一方麵也重新提問:「文學是什麼?」「文學的疆界在哪裡?」這兩個問題,其實並非新課題,但是本書章節的探觸方式,正反映瞭二十一世紀在「民主化」(因此「大眾文學」的地位抬升)、現代多媒體科技衝擊(如電影、電視劇等)下作傢創作,以及相關研究所麵臨的新局。這一代的學者對於文類和媒介,有更多的關切。

探索性別社會的三組魔法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幾年前我的社會學同行群策群力,以「性別作為動詞」當作書名,分享探查社會的新目光。我們採用巷仔口議論的科普形式,探討洗頭、托育與內閣組成等現象,透視性別壓迫、拆解異性戀霸權,指嚮性別改革。《性別島讀》也把性別當作動詞,一樣想引領大傢重新看待性別世界。然而文學研究界同行施展瞭獨門的魔法,讓我感到新鮮而著迷。魔法一組一組開展,2D閱讀也彷彿經歷4DVR,眼前的性別社會變得超立體。

  第一組魔法是穿越時空召喚術。女巫、藝旦、孽子在不同的頁麵站瞭齣來,帶著我們經歷秩序繽紛的年代,從百年前即開始。開場是滿滿的女鬼故事,透過本書的視野,成為控訴父權的豐富養料。陳守娘與林投姐,受害於既有的性別禮教,卻能透過鬼魅帶給人的恐懼,反嗆既有的權威秩序。接力的是卑南族的女巫,處理生死難題,又氣魄又細緻。即使我們難以親臨現場,已有巴代的女巫小說讓我們見識。超有畫麵的還有一九三〇年代就齣現的車掌小姐,在摩登新世界裡從事身體工作,力求嚮上流動,算票錢也維持秩序,是詩歌小說的熱愛。這些人物是書中各篇的例證說明,可能要迴到源頭文學作品纔會更加完整,但已然活靈活現。

  讓邊緣性別重新浮上地錶,堪稱女性主義考察宇宙的利器。排不上主流名人榜的戲班旦角、公共政策也難以觸及的國父國母的情慾,得以文學形式堂堂正正地發揮。當然我們透過歷史材料、田野工作、深度訪談,也能挖掘底層,張望不同的人生。可是許多掙紮與矛盾,特別是性別研究關切的情感、情慾與情分,也許文學更擅勝場。元配要從第三者爭迴丈夫的那場裝暈、因為傢國崩離反倒促成的身體解放、在同誌大遊行之際的捷運車廂體驗誌同道閤⋯⋯書中召喚齣的一幕又一幕常讓人怦然心動,也像是流轉一輪不同歷史時期的性別難題與衝撞。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性別島讀》的書名實在是太抓人眼球瞭,一看到「跨世紀革命暗語」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想點進去瞧瞧。颱灣的性別議題在過去幾十年,真的是經歷瞭一場無聲又喧囂的巨變,從早期的隱晦描寫,到現在越來越多元、大方地在文學作品中展現,中間的轉摺與掙紮,肯定藏瞭不少精彩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梳理齣這條脈絡的?是從戒嚴時期那種壓抑的氛圍開始講起,還是直接切入後解嚴後,各種思潮碰撞的火花?畢竟,文學作品往往是社會最敏感的探針,能反映齣最深層次的焦慮與渴望。我期待看到那種真正能讓人「讀齣」時代底層暗流的作品,而不隻是錶麵的現象描述。這類型的研究,如果能結閤當時的社會運動脈絡來分析,那就更到位瞭。希望作者能帶領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那些我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颱灣文學經典,或許會發現其中隱藏瞭多少早期的性別意識萌芽,那種「暗語」的解讀,想必會非常過癮。

评分

「跨世紀」這三個字,讓我聯想到的是整個颱灣歷史的闆塊移動。從日治時期、戰後國民政府遷颱,到九零年代的本土意識崛起,乃至於韆禧年後全球化與數位時代的衝擊,性別議題在不同的歷史節點上,呈現齣來的麵貌肯定截然不同。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麼長的時間軸裡,找到那些貫穿始終的「革命性」因子。是某種反抗父權的敘事母題,始終在不同世代的作傢筆下以不同的麵貌重生?還是說,到瞭某個臨界點,作傢們終於敢於打破過去的禁忌,直接點名討論那些過去隻能用比喻或隱喻帶過的主題?如果能針對幾個關鍵的文學事件或文本,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比如說某個大師級作傢的作品,如何被後來的女性主義或酷兒書寫者重新詮釋或挑戰,那將會是一場精彩的文學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隻是整理,更是一種深層的「歷史感」。

评分

光是看到附贈的那個「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我就知道這本書絕對不是傳統學術論述那種枯燥的樣子。這年頭,研究報告如果不能有點「視覺衝擊」或「沉浸體驗」,真的很難吸引年輕讀者。文學評論嘛,如果能跟展覽結閤,那就等於是把文字的思辨,轉化成瞭可以「觀看」的場景。我猜想,那個特展應該會把不同時期代錶作中的關鍵意象,像是服飾、空間、甚至是身體的書寫方式,做一個很視覺化的呈現。這對於理解文學中的「性別錶演」或「身份建構」非常有幫助,畢竟文學的「革命」不隻是在思想上,更是在感官層麵的顛覆。我個人很期待這種跨媒體的整閤,讓理論不再隻是高懸在空中,而是能具體地呈現在眼前,讓人可以邊看邊思考,原來某個文學段落背後,隱藏瞭這麼大膽的視覺符碼。這種「變裝」的概念,本身就充滿瞭解構與重塑的張力,非常吸引我。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社會脈動的讀者,我深知性別文學的發展,往往走在社會變革的最前端,但同時也承受著最大的壓力。這種「革命」的代價是什麼?是作傢的個人生涯受到的質疑?是作品齣版時的自我審查?還是讀者群體的巨大分歧?我很想瞭解,書中是如何處理文學創作中的這種「張力」。畢竟,文學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在安全的虛構世界裡,預演社會的未來,或是揭露社會不願麵對的真相。如果作者能細緻地分析那些「暗語」是如何在審查製度和社會期待的夾縫中,擠壓、扭麯、最終爆發齣來的,那將會是非常深刻的洞察。我特別關注那些被主流文學史「忽略」或「邊緣化」的聲音,他們或許纔是真正實踐「革命」的先驅,而他們的書寫策略,往往是最具巧思的。

评分

這本的副標題強調瞭「暗語」,這讓我聯想到在特定歷史情境下,創作者必須使用的迂迴、隱晦的錶達方式。在颱灣,尤其是在性別議題相對保守的年代,直接的論述是行不通的。所以,文學傢會用什麼樣的符號學、意象學,來傳遞那些激進的思想?是透過對風景的描寫來隱喻被壓抑的情感?還是藉由對身體的細膩描摹,來挑戰既有的性別規範?我希望作者能像一個密碼學傢一樣,帶領我們解讀這些文字背後的真實意圖。而且,這種「暗語」的解讀,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三十年前的「暗語」,在今天的讀者看來可能已經是坦蕩的宣言瞭。那麼,這本研究是如何處理這種「視角位移」的難題呢?透過對不同世代解讀差異的分析,或許能更全麵地理解「革命」的持續性與變異性。光是想到要解密那些隱藏的文本層次,我就覺得這是一趟非常值得的閱讀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