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如何反彈迴升 (電子書)

國傢如何反彈迴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伯特.普特南
圖書標籤:
  • 經濟復蘇
  • 國傢發展
  • 政策分析
  • 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危機應對
  • 轉型
  • 全球經濟
  • 公共政策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曾經有一個比現在經濟更不平等、政治更加極化、社會更為分裂的時代,但是它沒有繼續沉淪,反而翻轉局麵,嚮上提升數十年
 
  《階級世代》作者普特南充滿啟發的新作
 
  一百多年前的美國與現在相比,經濟更不平等、政治更加極化、社會更為分裂、公眾言論也同樣尖刻粗暴。令人訝異的是,儘管當時的人絕望地認為自己身處最糟的時代,然而一切卻開始反轉,不但沒有繼續往下坡走,反而一路嚮上提升,直到一九六○年代中期的高峰。在這段期間,貧富差距持續縮減,政治上的尊重閤作取代抹黑攻訐,社會參與的風氣也高於私利絕對優先的心態。
 
  作者普特南認為,這幾方麵的發展在時間上幾乎完全同步,並非單純的巧閤。他巧妙運用各種可得的資料作為衡量的指標,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甚至種族與性別議題編製齣趨勢演變的圖像,並透過細膩的敘述,解說各個領域的發展情況。
 
  他認為,討論當前難題的時候,一般隻關注一九六○、七○年代以來開始往下坡走的趨勢,鮮少注意到更久之前我們其實也經歷過跟現在極為相似的糟糕情況。這段歷史最具啟發性的地方在於,美國社會擺脫瞭惡質的「鍍金時代」,翻轉嚮上持續數十年。曾經深入研究美國教育與階級逐漸僵化情形的普特南,這次把眼光往前延伸,探討當年美國是如何從令人窒息的絕路當中,成功改造自己的發展軌跡。無論是對臺灣或世界各地想改善現況的國傢來說,本書的故事都是相當寶貴的參照。
 
專文推薦
 
  推薦序|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各界讚譽
 
  長久以來,普特南都是我們理解當代美國不可或缺的嚮導。他探討社會資本、宗教,以及兒童的著作,都是必讀的經典。《國傢如何反彈迴升》又是一部傑作,其中把看似互不相關的故事納入一套涵蓋過去百年的大敘事裡。一項巨大成就。——迪頓(Angus Deaton),諾貝爾獎得主,《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共同作者,愛丁堡皇傢學會榮譽院士
 
  這是普特南的幾部傑齣著作當中野心最大也最引人入勝的一本,以精湛的手法重新框架瞭美國從鍍金時代直至今日的歷史。普特南匯總瞭各種不同層麵的資料……描繪齣一幅資料豐富度驚人的圖像。——大衛.甘迺迪(David M. Kennedy),史丹福大學麥拉赫蘭歷史名譽教授
 
  覺得我們現在正身處於歷史上最糟時代的美國人,讀過《國傢如何反彈迴升》之後必然會感到精神為之提振,並且重新燃起希望。普特南引人入勝的敘事是以對資料趨勢的仔細分析為基礎,揭示瞭我們為什麼應該從過往獲取啟發與指引:美國的第一個鍍金時代曾是與今天相當近似的絕望時期,卻在後來轉變為進步時代,而推動美國在超過半個世紀當中朝著積極正麵的方嚮前進。任何人如果納悶我們如何能夠重拾這個國傢的前景,《國傢如何反彈迴升》絕對是一部必讀的著作。——威廉.威爾森(William Julius Wilson),哈佛大學蓋瑟講座名譽教授
 
  沒有人比普特南更瞭解美國,除瞭他,也沒有人能夠寫齣這本不可或缺的著作。《國傢如何反彈迴升》結閤瞭他廣博的知識、對於資料的熱愛、講述故事的能力,以及深切的熱情。——麥剋費(Andrew McAfee),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傢,著有《以少創多》、《第二次機器時代》
 
  《國傢如何反彈迴升》是一部啟示之作,專為這個極化時代而寫,注定將成為迫切辯論與堅定社會行動的核心參考點。在這本書裡,這位美國最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讓我們對自己的歷史獲得新的理解,也提供瞭一份深富洞見的路線圖,引導我們打造一個唯有團結閤作纔能成就的未來。普特南與蓋瑞特正麵麵對種族與性別不平等,讓我們對於一群麵貌多元的美國人士在超過一個世紀之前所引發的道德覺醒與集體行動獲得瞭新的認識,並且展示今天的我們如何能夠立足在他們的榜樣之上繼續努力,同時也從他們的盲點當中學習教訓。——布裏格斯(Xavier de Souza Briggs),紐約大學傑齣客座教授、福特基金會前副總裁
穿越迷霧:全球政治經濟的韌性與重塑 一部深度剖析當代世界秩序變遷與國傢治理實踐的權威著作 在全球化浪潮遭遇逆流、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技術革命顛覆既有結構的復雜時代,理解一個國傢如何穿越危機、實現復蘇與持續發展,已成為關乎人類未來走嚮的關鍵議題。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國傢的具體反彈路徑,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密的比較分析框架,探討“國傢能力”的本質、現代治理的挑戰,以及在不確定性中構建可持續繁榮的普遍性原則。 本書匯集瞭全球頂尖政治學傢、經濟學傢和社會學傢的最新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套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工具,用以解構國傢在麵對“黑天鵝”事件與結構性衰退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韌性與創新力。我們深入考察瞭從後工業化轉型陣痛到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再到近來供應鏈重構與意識形態對立加劇等一係列挑戰中,不同類型國傢所采取的應對策略及其長期後果。 第一部分:危機的多維性與國傢能力的再定義 當代危機不再是單一的經濟衰退或局部衝突,而是技術、生態、社會不平等與地緣政治交織而成的“復閤型危機”。本書首先對這種新型危機進行瞭係統性分類與特徵描述。我們認為,一個國傢的“反彈”能力,首先取決於其製度韌性。 1. 製度的“可塑性”與“黏性”: 傳統的官僚體係和既定法律框架在應對突發性衝擊時,往往錶現齣強大的“黏性”,即難以快速調整。本書通過對比分析瞭中央集權國傢與聯邦製國傢在疫情封鎖、資源調配與信息透明度方麵的差異,探討瞭製度的僵化如何成為復蘇的最大障礙。更重要的是,我們考察瞭那些成功“重塑”其治理模式的國傢——他們是如何在不引發係統性崩潰的前提下,完成瞭關鍵的規則與激勵機製的再設計。這包括行政審批流程的數字化加速、跨部門協作機製的建立,以及如何有效整閤非政府力量(如私營部門與公民社會)參與到危機響應中。 2. 戰略資産的重估:人力資本與數據主權: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傢的核心競爭力不再僅僅是自然資源或傳統工業基礎,而是其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數據資産的控製力。本書詳盡分析瞭各國在教育、科研投入與人纔引進政策上的差異化實踐。我們特彆關注瞭“技能差距”問題——當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大量中低端工作時,一個國傢是否有能力快速提供適應未來工作需求的再培訓體係。此外,數據被視為新的戰略石油,本書深入探討瞭數據保護、數據跨境流動與國傢安全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國傢如何通過監管框架來確保本國數據生態的獨立性與價值最大化。 3. 財政空間的藝術:可持續性與乾預的邊界: 大規模危機往往需要大規模的財政乾預。本書對近年來各國“大政府”傾嚮進行瞭深入的計量分析。我們試圖迴答:財政刺激的“有效邊界”在哪裏?過度依賴貨幣寬鬆和赤字支齣的長期代價是什麼?我們構建瞭“財政健康指數”,用以衡量一個國傢在進行重大基礎設施投資、社會福利托底與償還債務之間進行平衡的能力。成功的反彈並非簡單的“花錢”,而是將資源導嚮能産生長期乘數效應的關鍵領域,如綠色能源轉型和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 第二部分:全球格局重塑中的國傢定位 全球化正在經曆從“效率優先”嚮“安全與韌性優先”的範式轉變。各國在重塑自身經濟結構的同時,也在重新定位其在日益碎片化的全球供應鏈和國際治理體係中的角色。 1. 供應鏈的“去風險化”與“近岸化”: 疫情暴露瞭長鏈、高效率供應鏈的脆弱性。本書詳細描繪瞭各國推行的“供應鏈多元化”和“近岸化”(Near-shoring)戰略。這不僅僅是貿易政策的調整,更是涉及國傢安全、技術保護和産業政策的全麵轉嚮。我們對比瞭美國、歐盟和東亞國傢在關鍵礦物、半導體和生物製藥等戰略性領域,如何運用補貼、齣口管製和戰略投資等工具,試圖重建更具彈性的本土或友好區域生産網絡。這種趨勢對全球貿易格局帶來瞭深遠影響,挑戰瞭既有的比較優勢理論。 2. 地緣政治競爭下的技術治理: 技術主導權已成為新時代的國傢競爭核心。本書重點分析瞭技術“陣營化”現象。各國不再僅僅是技術的消費者,而是積極的塑造者。這包括對人工智能倫理的界定、對量子計算研發的投入競賽,以及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如5G/6G網絡)安全性的嚴格控製。我們研究瞭不同法律體係如何通過數據本地化要求和知識産權保護力度,間接影響瞭跨國技術公司的投資決策,從而重塑瞭全球技術標準的製定權。 3. 國際機構的適應與衰退: 在多邊主義遭遇信任危機時,國傢如何尋求新的閤作空間?本書審視瞭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區域閤作組織(如東盟、非盟)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的效能與局限。我們觀察到,一方麵,主權國傢更加傾嚮於雙邊或小多邊機製(Minilateralism);另一方麵,氣候變化、流行病等超國傢威脅又迫使各國在特定領域進行有限度的閤作。一個國傢的“反彈”也體現在其能否有效地遊說、重塑或創建新的國際規範平颱,以服務於自身的長期利益。 第三部分:社會契約的修復與內部凝聚力 外部環境的挑戰最終要通過內部社會的共識和穩定來消化。一個國傢的持久性復原力,最終取決於其社會內部的張力是否能得到有效管理。 1. 不平等與“被遺忘的群體”: 結構性不平等是侵蝕社會凝聚力的慢性病。本書利用最新的基尼係數和機會獲取數據,分析瞭危機如何不成比例地加劇瞭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鴻溝。我們探討瞭“民粹主義”的經濟根源——即中産階級對自身地位下滑的焦慮,以及國傢如何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會安全網、財富再分配機製(如纍進稅製改革或普遍基本收入的試點)來修復受損的社會契約。成功的國傢反彈需要確保經濟增長的果實能夠惠及更廣泛的民眾,而非僅僅集中於精英階層。 2. 認同政治與信息生態的健康: 在信息爆炸與社交媒體放大的時代,維護一個共享的“事實基礎”成為治理的重大挑戰。本書考察瞭虛假信息對公共衛生決策、選舉公正性和政策接受度的破壞性影響。我們分析瞭國傢在保障言論自由與打擊有害信息之間的艱難平衡。這包括對數字平颱的監管、媒體素養的教育投入,以及政府如何重建其作為可信賴信息來源的權威性。缺乏內部的信任與共識,任何經濟政策的實施都將遭遇巨大的摩擦成本。 3. 韌性文化與長期思維: 最終,國傢的反彈能力根植於其文化與治理哲學。本書援引瞭曆史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瞭“時間觀”對政策製定的影響。是傾嚮於短期選舉利益的“季度思維”,還是緻力於跨越數十年纔能見效的基礎設施與教育投入的“世紀思維”?我們通過對那些在環境治理、養老金體係改革等需要跨代閤作的領域取得突破的國傢案例進行分析,提煉齣構建長期主義治理模式的必要條件——包括製度化的跨黨派協商機製與對未來風險的充分壓力測試。 結論:邁嚮適應性治理的新範式 本書認為,“反彈”不再意味著迴到危機前的狀態,而是一種更具適應性、更具彈性的新常態的構建。未來的成功國傢將是那些能夠將危機視為係統性升級的契機,果斷打破陳舊範式,並在技術主權、社會公平與全球閤作之間找到動態平衡的治理實體。本書為政策製定者、學者及所有關注全球未來走嚮的讀者,提供瞭一幅理解當代國傢命運的詳盡路綫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
 
  哈佛大學馬爾金公共政策教授,曾任該校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二○○六年榮獲政治學界最高榮譽史蓋提獎(Johan Skytte Prize),二○一二年獲頒美國國傢人文獎章。曾擔任歐巴馬、柯林頓、布希等多位美國總統的顧問,至今已齣版十五部著作,包括《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獨自打保齡球:美國社區的衰落和復興》(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使民主運轉起來》(Making Democracy Work)等經典作品。
 
夏琳.蓋瑞特 Shaylyn Romney Garrett
 
  哈佛大學政治係畢業,曾擔任和平工作團義工。現為作傢及社會企業傢,參與成立亞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底下的「編織:社會紋理計畫」(Weave: The Social Fabric Project)。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鞦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數十本書。
 

圖書目錄

復興美國民主之鑰?簡介普特南與社會資本理論/林宗弘
 
1 過去乃是序幕
2 經濟:平等的興起與衰退
3 政治:從部落主義到相互禮讓,接著又退迴原點
4 社會:孤立與團結
5 文化:個人主義相對於社群
6 種族與美國的「集體」
7 性別與美國的「集體」
8 二十世紀的發展麯線
9 漂流與駕馭
誌謝
注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00321
  • EISBN:978626950034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8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復興美國民主之鑰?
簡介普特南與社會資本理論
林宗弘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上,專製統治居多,民主製度通常是例外。完全擺脫君主統治的現代民主製度,誕生於十八世紀末的美國獨立革命,此後民主化的三波浪潮雖然在地理範圍上不斷擴張,直到二百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初期,民主製度所涵蓋的地球人口總數纔超過一半,此後連續倒退十餘年,勉強維持半數,迄今形成以美國霸權為首的民主國傢,與中國、俄羅斯等威權體製分庭抗禮的局勢,而臺灣也成為這一波威權化浪潮與民主對抗的前線之一。
 
  在這個蜿蜒麯摺的全球民主發展之路上,美國建國之後經歷嚮西擴張國土、解放奴隸的血腥內戰、鍍金時代與進步時代、大戰期間的新政到民權運動,二百多年來波瀾壯闊推動國內民主改革的歷史,往往是其他國傢藉鏡的主要對象。在一九九○年代,自由主義下的美國全球秩序似乎所嚮披靡,即使是九一一的恐怖攻擊,也無法摧毀世人對美式民主的信任,這個光明的「山巔之城」過去曾為眾人所嚮往,近十餘年來,卻與民主製度的命運類似,備受質疑與挑戰。
 
  冷戰結束後美國推動的經濟全球化有時被稱為「華盛頓共識」,然而二○○七年後的金融海嘯引爆全球大衰退,震央就在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對此一共識造成重大挫敗,對美國民主製度優勢的質疑,不僅來自外部的霸權競爭對手例如中俄等國,也來自國內的金權政治與貧富分化,導緻選民的兩極化與民粹主義者的崛起,例如前總統川普所帶來的政治挑戰。
 
  《國傢如何反彈迴升》是一本與美國民主衰退正麵對決的钜著。針對美國政治與社會所麵對的內外危機,本書試圖解釋其根源與解決之道:如同十九世紀來到美國的年輕法國仕紳托剋維爾,發現活躍的結社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作者認為公民社會的發展與衰退,是帶動美國興衰的根源與潛在的動力。
 
  社會資本與民主的興衰
 
  普特南(Robert D. Putnam)是當代美國影響力最大的政治學與社會學者之一,在一九八○年代就因為在國際關係雙層博弈理論分析而聲譽鵲起。隨後一係列針對結社的知名研究,打造齣「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研究社群,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科學文獻裡最常被使用的關鍵字之一。
 
  雖然社會資本一詞在英語世界早已齣現,其概念是透過法國社會學傢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重新詮釋,纔開始受到學術界重視。布迪厄將社會流動的領域與籌碼分為至少四類,即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政治資本與文化資本,每一種資本領域有其相對自主的統治階級與遊戲規則,形塑獨特的積纍方式與互換的「匯率」,例如文化資本需要長期培養,擁有經濟資本的財閥不一定能夠獲得高貴的藝術品味等文化資本、也未必會成為政治領袖。
 
  對布迪厄來說,社會資本是在持久互惠的人際網絡中的潛在資源,行動者可以動員這些資源來追求其他社會目標,因此衍生齣個人層次的社會資本理論。其中,臺灣旅美社會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林南對此進行瞭深入且廣泛的研究,發現無論在西方或華人社會,「關係」都很重要。一個人的社會資本即「關係」或「人脈」,包括所認識的人數、所認識的人的社會地位高低、與交往廣泛程度等,會有助於個人獲得好職業、提高收入與促進身心健康等優勢。東西方文化雖有差異,例如華人更靠親屬,西方多靠朋友,但人脈廣總是有用的。
 
  相對於林南的個人社會資本理論,普特南探討的主要是社區或整體層次的社會資本。在《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義大利的公民傳統》一書裡,普特南與其閤作學者對照瞭北義大利與南義大利的歷史、當代的經濟發展與民主滿意度等指標,發現北義大利的經濟成長與民主效能非常卓越,而南義大利則受睏於低度發展、政治貪腐與黑幫橫行。同為一國之內,製度設計類似的地方民主政府,為何南北義大利形成瞭這麼大的政治、經濟製度績效落差?
 
  迴顧十九世紀中義大利統一之前的歷史,北部長期實行城邦民主或寡頭自治,政治權力分散、民眾熱中政治參與和集會結社,公民社會發達,南方則在西西裏王國統治之下超過八百年,民眾受到天主教會影響甚钜,與政治人物形成個人忠誠式的派係與恩庇關係。普特南在該書中提齣,北部義大利的政治績效並非來自政治製度或經濟發展本身,而是公民參與所形成的社會資本,這些社會資本的測量方式包括工會會員數、非政府組織的密度、自由媒體的數量等,一個城市的社會資本愈豐富、其經濟成長率與政治滿意度就愈高。
 
  藉用教育社會學傢柯爾曼(James Coleman) 與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伊莉諾.歐斯壯(Elinor Ostrom)的解釋,普特南將社會資本定義為:「能夠藉由促進協作來改善社會效率之社會組織特性,例如:規範、信任和網絡。」普特南指齣政治哲學當中的兩個傳統:第一個是霍布斯的巨靈比喻,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然狀態將導緻無法限製的暴力衝突,因此需要一個獨裁者來壓製眾人、形成國傢;另一個是洛剋的社會契約論,認為統治權來自眾人閤意的社會契約而非暴力。現代政府統治最重要的績效來自公共財的投資,包括治安、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乃至於教育與健康等具有高度外部效益的支齣,這些投資麵對集體行動難題,例如白搭便車與囚犯難題,導緻公共財的供應短缺, 而社會資本有助於眾人同意與閤作的績效。若是社會資本充足,可以大幅減少政府強製力介入、提高眾人閤意加稅與投資的機率與減少搭便車的行為,也會提升政府供應各種公共財的數量與品質,形成洛剋式均衡,這正是北義大利發展優勢的來源。
 
  在一九九三年《使民主運轉起來》經典著作發錶之後,社會資本理論大受好評,無論是個人或集體層次的社會資本研究版圖迅速擴張,影響瞭許多社會科學領域,例如有研究發現社會網絡有助於科技創新與企業發展等,但普特南本人更關注美國公民社會的分化與政治績效的衰退。在《獨自打保齡》(2000)一書中,普特南用保齡球館的數量來測量美國社區的社交活動,此外也包括其他指標,顯示美國的各種公民社團會員人數逐年衰退,使得美國民主前途堪憂。本書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視為《獨自打保齡》論點的擴大與更新。
 
  社會資本懷疑論的挑戰
 
  在二十一世紀初,社會資本理論獲得進一步開展,學者將社會資本進一步區分為多種類型,例如在災難社會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將社會資本分成三類:牽絆式(bonding)、橫跨式(bridging)與縱連式(linking)社會資本, 對於災後重建的「韌性」(resilience)發揮顯著的作用。整體而言,認為社會資本對於經濟發展或公共政策有正麵作用的相關研究,仍蔚為主流,也有少數跨國比較研究,開始探索造成公民社會發展或衰弱的前提或決定因素。
 
  然而,社會資本在實證研究裡的操作化與測量非常分歧,導緻所謂的「內生性問題」(endogenous problem),也就是因果倒置,比如有人認為是經濟發展導緻公民社會參與而非相反,這類議題經常遭受經濟學界的質疑。不過,方法論層次的探討,並非對「社會資本」理論最嚴厲的批評。
 
  有些學者質疑「公民社會」未必有利於民主政治的穩定。例如,女性政治學者薛莉.柏曼(Sheri Berman, 1997)對德國威瑪共和政府崩潰的研究指齣,活躍的公民社會經常造成政治對立,例如極左的共產黨與極右的納粹黨,反而使民眾兩極化並造成政治僵局, 最近一篇政治經濟學研究使用更細緻的公民社團資料,重複證實「社會資本」的許多測量與納粹黨崛起的地區有顯著的正相關。在東歐顏色革命與北非中亞茉莉花革命時期,逐漸壯大的「懷疑論」學者認為,公民社會的發展未必都有利於民主轉型,運動過度激化反而會妨礙民主鞏固。
 
  最近,在《自由的窄廊》(2019)一書裡, 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羅賓森(James Robinson)這兩位重要的政治經濟學者進一步擴展瞭懷疑論的思考,認為國傢與公民社會之間既競爭又閤作的權力均衡形成瞭一條自由的窄廊,國傢太強就會走嚮極權統治的巨靈,公民社會太強又會導緻嚴苛的文化限製,恐怕會扼殺個人自由與經濟創新,最好的情況就是國傢與社會雙方都不能取得絕對的優勢。
 
  在有關美國的社會資本興衰之相關研究裡,特別是對於網路科技的效果,學者也對普特南的悲觀論提齣瞭挑戰。普特南認為大眾媒體與網際網路削弱實際的社會交往,使美國人更孤立。相反的,與美籍西班牙裔的城市社會學者柯司特(Manuel Castells)類似, 臺籍學者林南傾嚮認為網際網路科技應該會使社會交往跨越空間限製,有利於社會資本的形成與延續。其中最有趣的挑戰或許是來自以「創意階級」與創意城市著名的都市社會學傢佛羅裏達(Richard Florida),他發現普特南用來測量美國城市社會資本的一些指標,例如藍領工會、教會活動與保齡球館,正好與這些城市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高度相關,相反的,同性伴侶的比率是城市經濟成長與人口移入的最佳指標之一,這個結果顯示,城市的民主參與、性別多元與文化包容程度,容易促成經濟創新與產業群聚,但不是依賴普特南所提到的那些封閉的傳統社團組織,而是靠新興世代的開放型人際網絡。
 
  對公民社會的懷疑論、或是對網路科技的樂觀論,這些典型全球化時代的自由派論述,同樣麵臨地緣政治變化的嚴苛挑戰。主張國傢主權正在消亡、政治經濟權力應該下放給全球城市與創意階級的理論,在美中貿易戰、中國爭取科技主權與美國重返創新國傢路線之後,如今已經成為昨日黃花。
 
  威權國傢介入網路科技也改變瞭國傢與社會的權力均衡。茉莉花革命之後,中國與俄羅斯等威權政體加緊控製網路,發展齣完整的科技獨裁體製,例如筆者與張鈞智博士閤作發錶的一篇論文發現,威權體製的網路審查能力愈強,民眾的集體行動與公民社會發展就愈差, 而香港的民主運動經驗也顯示,網路自由與公民社會發展對中共統治造成極大的威脅。如果公民社會未必有助於民主轉型,習近平又有什麼好擔心的?何必要進行網路審查、限製國際組織協助中國人民組織社團、或極力打壓香港的自由媒體與非政府組織呢?
 
  美國的民主能復興嗎?
 
  顯然,對公民社會或「關係」的懷疑或反思,不足以掩蓋「社會資本理論」對人類社交與集體行動的洞見。作為社會資本的一代宗師,普特南持續挺身捍衛自己的學術立場與公共關懷,他對美國政治的關注與介入持續且深入,早已成為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例如在二○○三年齣版的《在一起最好:重建美國社區》(Better Together: Restoring the American Community)裡提倡類似社區營造社會資本的公共政策, 在《歐巴馬時代》(2010)一書裡,普特南與閤作學者探討瞭美國少數族群與英國移民所遭遇的不平等與歧視,探究瞭美國種族與英國移民這兩種範疇建構,如何影響公共政策與爭論的重點, 在《階級世代》(2015)一書裡,普特南探討美國的貧富差距、傢庭轉型與教育資源,特別是社區組織的崩解,如何導緻韆禧世代的社會流動停滯, 緻使藥物濫用與犯罪問題惡化。
 
  從《獨自打保齡》以來,儘管經歷前述懷疑論者的批評與反思,普特南始終認為社會資本是民主治理績效的關鍵來源,在前述幾本重要著作裡,他反覆檢討美國社區、種族、階級與世代差異等睏擾美國人民團結的因素,最終集結在《國傢如何反彈迴升》這本钜著裡。然而,本書不僅想要釐清當代美國所麵對的各種社會分歧或政治分化,更希望以史為鑑,找齣改革的動力。
在本書裡,普特南展示瞭他長期研究生涯的資料蒐集與處理能力,彙整瞭美國從進步時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期,在經濟分配、政治參與、社會資本、價值理念的各種社會調查與政府資料來源,得到瞭非常類似的發展趨勢,即明顯的「倒U形」發展,經濟分配先是改善然後惡化、教育體係先是擴張然後停滯、絕望死或平均壽命等健康指標也齣現先上升、後停滯甚至近年來有所惡化,投票率與工會組織也是先上升、後下降,民主與共和兩黨的支持者從仍有共識逐漸變得互不信任,這一切變化,都與公民結社的成長與衰退共同發生,而且從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六○年代的改善趨勢,在一九七○年代開始停滯或轉嚮。
 
  與普特南過去的作品相比,本書不僅延續瞭前述公民社會或社會資本的論證,更突齣瞭價值觀念的長期變化,即在一九七○年代從社群主義轉嚮個人主義,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普特南在本書第五章裡大量使用文本探勘與關鍵詞頻分析,發現一係列有關組織或團結的詞彙(包括取菜市場名)比例大幅衰退,強調個人主義與獨特性(包括給新生兒取獨特名字)的詞彙比例大幅上升,形成瞭「自我—集體—自我」的價值變遷。這個趨勢不僅顯示在優勢白人的主流價值變化上,民權運動之後就連非裔的社群組織也在衰退,一九
七○年代的性別革命,在新韆禧年後也逐漸停滯甚至變得保守。
 
  如果光看最近三十年美國的社會變遷,可能會誤認為西方民主已經邁嚮衰退的命運,然而這絕非普特南的論點,相反的,他指齣進步主義之前,十九世紀末所謂鍍金時代的貧富差距、性別與種族不平等,都比今日美國還要嚴重,而當年的黑道與金權政治也魚肉鄉裏。在進步主義時期,美國民主剋服瞭這重重睏難,改善瞭幾乎所有的公共政策與社會問題,相對於一九七○年代後的個人主義與社會疏離,社會資本與社群主義是美國民主改革背後主要的動力來源,過度糾結於因果論證而忽視明顯的相輔相成,恐怕見樹不見林。
 
  作為研究社會資本的學徒或公民社會的參與者,筆者一嚮是普特南的忠實讀者,也願意鼓勵批判性地閱讀他的著作,並從中尋找改革臺灣社會的方案。綜觀普特南的生涯,可以發現其學術與政治關懷始終如一。用一句話總括,《國傢如何反彈迴升》可謂普特南復興美國民主之愛的學術情書,收信的是每一位關注公民社會前途的讀者。在本書齣版之際,復興民主不僅是美國社會的公共議題,或許也能提供全球與臺灣民主製度突破逆境、持續進步的解方。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消化。它並不是那種「快速吸收知識」的讀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覆咀嚼、時常迴頭查閱的工具書。我在閱讀過程中,好幾次需要暫停下來,上網搜尋一些作者提到的專有名詞或歷史背景,纔能更完整地理解作者想錶達的細微差別。不過,也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覺得收穫滿滿。它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未來可能走嚮何方」,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遠遠超齣瞭我原本的預期。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變遷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成功地建立瞭一個跨領域的對話平颱。作者巧妙地將看似無關的歷史脈絡、當代科技發展,甚至是文化思潮,串聯成一張巨大的網。讀完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過去零散的資訊終於找到瞭它們在整體結構中的位置。特別是對颱灣當前某些結構性問題的剖析,角度相當獨到,給瞭我很多新的思考方嚮,讓我能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待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這本書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對這塊土地的未來抱持著熱切關心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是很有心思,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看得齣設計師下瞭不少苦功。特別是那個觸感很好的霧麵書皮,拿在手上的感覺就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厚實、有內容的書。作者在文字的呈現上,也用瞭不少留白和字體大小的變化,讓閱讀的節奏感很強烈,不會一整塊黑壓壓的文字就讓人感到疲憊。不過,我個人覺得在某些章節的圖錶呈現上,或許可以再多一點現代的設計元素,讓視覺效果更豐富一些,畢竟現在的讀者對視覺要求也越來越高瞭。整體來說,書店裡的陳列方式也很有吸引力,讓我忍不住就想把它帶迴傢翻閱。

评分

讀完之後,我對作者闡述某些觀點的方式感到相當震撼,那種邏輯推演的嚴謹度和資料引用的廣泛性,真的讓人覺得作者下瞭非常紮實的研究功夫。尤其是在分析某個特定政策的長期影響時,作者不偏不倚地呈現瞭正反兩方的論述,這種平衡的視角在當前的論述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常常覺得,很多市麵上的評論,要不就是過於激情,要不就是流於錶麵,但這本書顯然不是如此。它更像是一篇篇結構精密的學術論文,隻是用瞭一般人比較容易閱讀的語言來包裝。每次讀完一個段落,都會讓我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過去的認知是否需要修正。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雖然探討的議題可能偏嚮嚴肅,但作者選用的詞彙和比喻,卻非常貼近颱灣社會的日常語境,讓人讀起來毫無隔閡感。舉例來說,作者用某個大傢耳熟能詳的鄉土劇情節來解釋複雜的經濟學概念,這種操作簡直是天纔!這讓原本可能讓人望之卻步的理論,一下子變得生動有趣起來。這種說故事的能力,比起單純的理論堆砌,更能抓住讀者的心。我身邊好幾個本來對這類主題不感興趣的朋友,聽我推薦後也開始啃起來瞭,可見其親和力之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