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帶幸福的體質:心理諮商師的72場知心對話,養成情緒自處、情感自主的快樂體質 (電子書)

自帶幸福的體質:心理諮商師的72場知心對話,養成情緒自處、情感自主的快樂體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音
图书标签: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幸福感
  • 心理諮商
  • 情感自主
  • 人際關係
  • 正念
  • 生活態度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活得快樂的人不只是運氣好,而是懂得管理情緒與人際關係,從日常中培養幸福的體質!
中央電視台特約心理專家青音,用心理學、社會學引領你活出自信、自在的自愛人生!

  ★百萬公眾號創始人,廣播節目收聽人次突破4億!
  ★獨創愛奇藝心理脫口節目,點播、評論破億!
  ★獲頒「播音主持金話筒」特別提名獎、主持人獎
  ★第一位李開復投資的中國主持人  
  ★數千讀者100%真心好評


  你是不是也總是害怕受傷、與人相處挫折連連,感到自己與快樂無緣?
  心理諮商師的核心精神「我重要」、「我值得」、「我可以」,
  帶你從心開始重塑體質,在情緒與人際關係中找回安全感與幸福感!

  *

  你是否曾感覺滿腔情緒就快爆發,生活中每件事都脫離掌控?
  其實,你可以從焦慮、憂鬱、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泥沼裡解脫,
  你需要的,是重塑自己的「幸福體質」。

  你的生活過得快不快樂,取決於你與自己的關係,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
  身處不自在的人際關係、用批判責難的眼光看待自己,都會讓你的「幸福體質」後天失調,容易陷入負能量的惡循環之中。
  你不必時時開心,但你可以保持情緒穩定,不被負面情緒拉入深淵。
  你不必人見人愛,但你可以維持正向互動,不被有毒關係傷害身心。
  你的不幸福、不如意、不成功,都能透過改變思維反轉。

  心理諮商師青音擁有超過十年的經歷,曾與百萬讀者對話,梳理出10種我們在人際關係與內在情緒中最常遇到的困境,用72個心理學方案帶你練習肯定自我、掌控情緒、管理關係,把「幸福體質」打造得更加堅韌有力,找到對自己的肯定感、生活的價值感與人生的幸福感。

  【心理諮商師教你這樣養成幸福體質】
  避開人際關係的陷阱
  化解焦慮和錯失恐懼
  找回確定感和可控感
  學習良性互動與溝通
  與原生家庭和解
  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
  提升生活的行動力
  經營正向的親密關係
  管理負面情緒

  【讓你自帶幸福體質的思維習慣】
  真正能傷害你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請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去改變那些你能改變的──這才叫真正的自我接納。
  修通自戀,你需要讓心裡的小判官閉嘴,你要愛上自己真實的樣子。
  愛只有向內求,也就是學會好好愛自己,我們才懂得愛與被愛的藝術。
  不越界,不逾矩,是對自我的保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能夠品味獨處的美好,在我看來,是人生中最好的一件事。
  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看起來是在給,其實是在要!
  好的婚姻、好的關係就像跳雙人舞,你進的時候我退,我退的時候你進。

真誠推薦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探寻内在力量的七十二则生活指引》 一本深入探索自我、重塑生活哲学的实践指南 【书籍概述】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失在外界的喧嚣中,遗忘了内心深处的声音与需求。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求答案、认可与幸福的源泉,却鲜少有机会静下心来,与真实的自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是一次邀请,邀请你踏上一段返璞归真的旅程,重新校准你与世界、与他人,以及最重要的——与自己的关系。 本书汇集了七十二个独立却相互关联的篇章,每一篇都像是一面透彻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成长、适应与追求幸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困境、思维定式与情感盲点。它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坚实的内在操作系统,使其无论面对何种外部变动,都能保持心灵的稳定与韧性。我们不探讨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聚焦于如何“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机制,从而培养一种与生活真相和谐共处的能力。 【核心主题与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的结构围绕人生的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认知重构、关系重塑、行动落地。 第一部分:认知重构——校准你的内在指南针 (Ch. 1 - 24) 本部分深入剖析心智模式的形成与运作,帮助读者识别那些限制自身潜能的无形枷锁。 思维陷阱的拆解: 我们将探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灾难化倾向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过度恐惧是如何运作的。例如,通过分析“完美主义者的双刃剑”这一章节,读者将学习区分“追求卓越”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微妙界限,并理解如何将对结果的执念转化为对过程的欣赏。 情绪的语言学: 情绪不是敌人,而是信息的载体。本节强调理解每一种情绪(从焦虑到嫉妒)背后的具体需求。我们将细致地考察“内疚感”与“责任感”的差异,教导读者如何倾听并解码身体发出的信号,而非压抑或被其淹没。 信念系统的探索: 你的生活脚本是由你过去的信念决定的。我们引导读者追溯核心信念的源头,特别是那些在童年时期被植入的关于“自我价值”的假设。通过一系列引导性反思,读者可以开始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更能滋养生命、而非束缚生命的信念。 第二部分:关系重塑——在联结中看见彼此 (Ch. 25 - 48) 人是社会性动物,但健康的联结需要清晰的界限与真诚的表达。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从亲密关系到职场互动。 界限的艺术与维护: 本部分重点阐述“清晰的界限”并非意味着疏远,而是确保双方都能以最真实的面貌相处。我们将分析“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并提供渐进式的练习,教导读者如何礼貌而坚定地说“不”,维护个体的能量与空间。 沟通的深度与效率: 多数冲突源于无效的沟通。本书摒弃了僵硬的沟通技巧,转而强调“共情式倾听”和“非暴力表达”的实践。我们讨论如何在对话中暂停评判,真正去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感受和渴望,从而化解防御机制。 处理依恋与分离: 无论是对伴侣的过度依赖,还是对友谊的疏忽,都与我们的依恋模式息息相关。本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读者识别自己的依恋风格(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并学习如何在保持亲密的同时,珍视个体的独立性。 第三部分:行动落地——构建有意义的日常 (Ch. 49 - 72) 真正的成长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微小实践中。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可持续的生活习惯。 时间的价值重估: 我们重新定义“效率”。效率并非完成更多任务,而是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符合你长期目标和价值的事情上。本节提供了“能量管理”的框架,而非简单的“时间管理”,指导读者识别并保护自己的高能时段。 面对变化与失落的韧性: 生活充满了不可控的变数。我们探讨了“接受不完美”的哲学,以及如何将挫折视为反馈而非判决。重点关注“恢复力”的培养,即在经历重大失望后,如何引导自己重新找回内在的稳定基石。 自我关怀的深度实践: 自我关怀远不止泡澡或休息。它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承诺。本书提出了一套“积极的自我对话”体系,教导读者如何成为自己最可靠的盟友。这包括如何处理“自我批评”的噪音,并用建设性的、慈悲的声音取而代之。 【本书特色——为何值得深读?】 1. 非说教性叙事: 全书以平实、娓娓道来的口吻展开,避免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让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深度交流。 2. 普适性与深度并存: 覆盖了从日常小烦恼到深层存在意义的多个层面,无论是初涉自我探索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实践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3. 强调“成为”而非“做到”: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让你“完成”某个目标清单,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能接纳自己、更具弹性、更能自主选择生活方向的人。它提供的是一张地图,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所处的坐标,并自信地选择下一步的航向。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是献给所有渴望从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内在探索、并希望将发现转化为持久生命力的人们。它邀请你,从此刻开始,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设计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青音


  家庭治療學派知名心理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2010年和2011年「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得主。前中央廣播電臺資深主持人,節目曾觸及4億聽眾。歷任中央電視臺等多檔節目的心理點評專家。

  「Better更好學院」創始人、粉絲突破百萬的情感心理類微信公眾號「青音約」創始人。

  情感心理類暢銷書作家,代表作品有《自帶幸福的體質》(高寶書版)、《學習愛》、《願有勇氣去熱愛》等。
 

图书目录

序/什麼樣的人,自帶幸福體質?
 
第一章  警惕人際交往思維裡這些陷阱
弱勢控制:總想把別人變成自己手中的「提線木偶」
真正讓你受苦的,是受害者情結
自我設限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高度敏感有好處嗎?
好籬笆造就好鄰居:你注意邊界感了嗎?
 
第二章 為什麼有些事怕什麼來什麼
害怕一輩子孤獨下去
熱鬧是別人的,我什麼都沒有
幾乎所有的失去,都是從害怕失去開始
不再擁有這段關係,就是人生的失敗?
 
第三章 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就是確定感和可控感
大多數女人要的愛,其實是被愛?
有時候你看似在為關係努力,其實是在破壞甚至毀滅關係
你之所以這麼獨立,也許是缺乏安全感
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苦苦追尋控制感
控制感給人帶來安全感、確定感和自尊感
多和「失控」做朋友,這也是一種自我療癒
 
第四章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互動的結果
越是不安,越想控制
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
有時候,拯救關係的好方式是讓渡權力
自我攻擊久了,可能會憂鬱
刀子嘴的人內心一定是柔軟、善良的嗎?
「溝而不通」到底是誰的問題?
好好說話的人可愛,我們有話好好說!
真正傷害你的,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第五章 你現在的不如意,和原生家庭有關嗎?
父母真的皆禍害?
過度捲入型:原生家庭的事都是我的事
過度逃離型:我再也不要回那個家
沒有誰不渴望被看見、被呵護,即便是無趣的媽媽
與母親和解——懂得呵護她的「少女心」
女兒送給母親好的禮物是教會她愛自己
父親在家庭中的樣子,藏著孩子的未來
無條件的愛與信任,是父親能給女兒的充足的養分
父親的身影裡,透著女兒未來伴侶的輪廓
改變不了父母,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第六章 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所及
壓抑的不只是慾望,還有生命的活力
性格是天生的,人格是可塑的
性格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並不是絕對的
內向的你,真的需要改變嗎?
改變能改變的,接納那些不能改變的
生活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吧
 
第七章 行動力強的人才好命
不焦慮的生活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
心流狀態是可控、值得追尋的幸福感
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更容易獲得心流體驗
人有「外貌」,也有「內貌」
行動力強的人才好命!
好的人生,從來都是敢於走出舒適圈
有一種教養叫——不含敵意的堅決
 
第八章 如何擁有完美的親密關係
好的婚姻、好的關係,不是某一個人的事
他們變成今天這樣,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勞
「雙人舞效應」雖好,但並非人人適用
人生啊,有時候要做引領者,有時候要做追隨者
無論向前一步還是後退一步,都是智慧
你愛不愛自己,你的性愛知道
你有多久沒有被溫柔地觸碰過了?
「性人格」越健全,性生活越放鬆
 
第九章  過度期待的背後,隱藏著不滿意、不相信、不接納
父母的過度期待是孩子人生中沉重的枷鎖
過度期待不是真正的愛,無法給人帶來快樂
小心,焦慮是會遺傳的!
過度擔心型媽媽: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堪重負
情感失焦型媽媽:孩子總感覺不到被愛
哀傷型媽媽造就的是焦慮型孩子
真正的信任,不是你看到了才相信
人生從來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有的人整天忙來忙去,心卻越忙越空
我們不僅要出發,更要懂得為什麼出發
 
第十章  做好情緒管理,是一個人好的修養
讓情緒消失的好方法是,承認它、接納它
對待情緒,放鬆、臣服、接納,才能隨遇而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級,你在哪一級?
別讓自己成為別人轉嫁焦慮的「代罪羔羊」
活得精彩的女人,都懂得取悅自己
女人容易情緒化,還真不是故意的
長期過度壓抑自己,怎能不情緒化呢?
管理好情緒,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062668
  • EISBN:97898650626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序言

什麼樣的人,自帶幸福體質?


  我常常想,要走多遠的路,要經歷多少人,一個女孩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女人呢?

  開始面對這個問題的那一年我十一歲,隔壁家的一位非常年輕漂亮的阿姨,突然間失去了最愛她的父親。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的天很藍,在灑滿陽光的樓梯間裡,俏麗的阿姨碰見背著小書包的我,她蹲下來,我以為她會像往常一樣遞給我糖果,可是那天,她只是摸摸我的小羊角辮,又拍拍我的小書包,最後把視線停留在我胸前的粉色蝴蝶結上。她眼神熱切地看著我,一字一頓地跟我說:「乖,真羡慕你,你知道嗎?阿姨再也不能做小女孩了,因為我沒有爸爸了。」她的聲音輕柔而顫抖。

  從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過程是很疼痛的──

  有的女孩是因為一個男人成長為一個女人;有的女孩是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女人;有的女孩是因為生命中的一個重大改變或者是重大喪失,成長為一個女人;而我,是因為一檔節目成長為一個女人。

  「嗨,你好,我是青音,你是哪一位呢?今天過得好嗎?」

  這句話我說了十六年。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檔節目《面向中國》有近四億的聽眾,我曾經每晚在電波裡陪伴大家進行情感心理疏導,這檔聞名中國的夜間廣播節目,我做了十六年。

  我曾經在二○一○年獲得「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的特別提名獎,二○一一年獲得「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主持人獎,兩次獲得這個廣播主持界的最高獎項,是聽眾對我職業生涯的肯定。

  為了做好節目,我跟心理學打了十二年交道,先後參加了「家庭治療學派心理治療師·中國和德國聯合培訓專案」(中德班三期)和「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精神分析師培訓專案」,在CCTV《購時尚》、《心理訪談》、遼寧衛視《複合天使》、旅遊衛視《音樂心旅程》等節目中擔任心理點評嘉賓和特邀主持人,我在網路上有近千萬粉絲,我叫他們「音符」。

  二○一五年我成為著名投資人李開復先生在中國投資的第一位主持人,那年冬至的晚上,我的一篇公眾號文章〈再見中央台,再見廣播〉,紅遍了全國媒體人的網路社群,從那之後,我投身創業大軍,成了一名女性CEO。

  從此,我的驕傲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焦慮……

  曾經有過連續二十天的時間裡,我幾乎沒有深度睡眠的經歷,作為一名心理諮商師我很清楚,超過兩個星期以上失眠,就碰得上憂鬱症的診斷標準了。也曾經有很多次,我在投資人的辦公室裡被直接說哭,投資人失望地看著焦慮憔悴的我說:「你這樣像一個女創業者嗎?」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像樣的女創業者呢?!沒有人給我答案。

  「女漢子」這個詞很流行,但是創業以後的我沒有經歷這個階段,我從「女子」直接跳到了「漢子」,我拍著桌子跟人吵架,帶團隊不順利發起脾氣來青筋暴突……作為一個女人,這個樣子是我想要的嗎?

  那段時間裡,混亂、失眠、焦慮、憂鬱、糾結、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所有的壞情緒一起湧了上來。

  後來有一個傢伙一把把我從負能量的泥淖中打撈了出來,這個傢伙叫──幸福體質。

  幸運的是,我是個自帶「幸福體質」的女人,我想這首先得益於我的原生家庭,我有一對非常恩愛而且懂得如何愛我的開明的父母,他們都是下過鄉的知識青年,而且互為知音,我的名字「青音」就是他們相愛的見證。更重要的是,多年來堅持學習心理學和運用心理學,讓我把我的「幸福體質」打造得更加堅韌有力。

  那如果「幸福體質」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可怎麼辦?

  比如沒有夠好的原生家庭,從小有非常強烈的愛的匱乏感,長大以後又在一次次對他人索取愛的過程中心酸和心碎,那麼我們該如何從心開始,重塑自己的「幸福體質」呢?

  在這本書裡,我會告訴你一些方法。

  在開始閱讀前,請先將以下三個關鍵字牢牢記在心裡:

  幸福體質關鍵字一:我重要

  記得多年前作家畢淑敏有一篇散文叫〈我很重要〉,當年我在節目裡讀給聽眾的時候讀得心潮澎湃,鼻尖冒汗。但事實上女孩子們從小到大,大部分人都是生長在「我不重要」的語言環境裡──

  有很多的媽媽說:「你是女孩,早晚是要嫁人的,讀什麼名校,你沒你哥哥(你弟弟)重要。」

  有很多的爸爸說:「你跟你媽一樣,頭髮長見識短!」

  還有很多的老師會說:「這位女同學,你怎麼這麼爭強好勝呢!」

  你是女孩,別那麼愛出風頭,你不重要。

  你是女孩,別那麼多想法和主張,你不重要。

  你是女孩,受點委屈忍著就得了,你不重要……

  我有一個閨密告訴我,她從小就是家裡聲音最微弱的孩子,聲音微弱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弟弟跟她鬧著玩,一把把她推倒在了沙發上,一顆釘子扎進了她的小腿裡,可是當時她看爸爸媽媽好像在吵架,於是就一聲不敢吭地那麼坐著,忍著,等著,直到汩汩的鮮血流了一地。

  成年後的她,在戀愛中總是遇到不珍惜她的渣男,後來她患上了憂鬱症,也時常伴隨恐慌發作。

  從「我不重要」到「我很重要」,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1.    與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現在是一個特別熱門的概念,但它其實不是心理學當中一個非常完整的理論體系。原生家庭理論跟心理學的結合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洛伊德的時代,佛洛伊德將其歸結為:我們成年之後所有的人格缺陷,都跟我們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有關。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荷妮則直接歸納了來自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包括「冷漠」、「不守承諾」、「偏愛」、「羞辱」等,這些將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傷害和深刻的影響。

  心理學家弗里曼認為,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說,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不足,將成為一個人後續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比如,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家庭的人,往往會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還是深信雖然原生家庭對人有深刻的影響,但原生家庭只是人生成長的「有限責任公司」,有一段話是我在我的節目裡解決原生家庭的案例時會反覆強調的:「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命運,但它也只能影響你的前半生;你後半生的命運,應該是成長,是愛。而心理學對人最大的意義,便是陪你成長,陪你學習愛。」

  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能做到與原生家庭和解,那他其實還未真正長大。

  但和解不是和好,和解不是握手言歡,不是說父母曾經那樣地傷害了你,你就原諒他吧──你可能真的做不到,也很少有人會做到。

  所謂和解其實是承擔,你長大了,你不再把你所有的人生不幸福、不快樂、不如意、不成功,所有一切的責任全部丟給父母,丟給原生家庭。你可以從此放下怨恨,重新審視自己的父母,重新用平和的視角去看待他們,明白他們童年時也是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而父母在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和糾葛的時候,也會幼稚糊塗得像個不懂事的孩子,他們其實也不會愛。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其實你就已經邁出了與原生家庭和解的第一步,然後承擔起自我成長的責任,把自己從怨懟的情緒裡拔出來,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讓自己活得更好。

  2.    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很時髦的詞叫作「自我接納」。有太多人提過自我接納,可是你知道怎麼做才能真正自我接納嗎?

  你可以將「自我接納」的心理過程分為兩步:

  第一步,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

  比如,我的身高是我不能改變的;我的智商天賦是我不能改變的;我的原生家庭是我不能改變的;過去已經發生的那些糟糕、傷心的事情,是我不能改變的……那麼,我不要再跟它較勁了,我決定放過我自己。

  第二步:去改變那些你能改變的。

  我的身高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我可以穿上高跟鞋,我可以學會穿衣搭配、揚長避短,我可以挺胸收腹,讓自己看起來很有精氣神;我的智商天賦是我不能改變的,但我可以學習情緒管理、學習提升情商、學習自我成長、加強自我修煉;我的原生家庭是我不能改變的,但是我可以透過學習心理學知識,學會觀照和反思自己,學會從心理上重新養育自己,做自己的內在父母,不把原生家庭的羈絆和陰影帶到我的新生家庭裡,影響到我的孩子。過去已經發生的那些令我傷心的事情已經不能改變了,但是我可以從過去的事情中吸取經驗教訓,親手去創造未來更加幸福的人生。

  所以,請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去改變那些你能改變的──這才叫真正的自我接納。

  幸福體質關鍵字二:我值得

  你值得擁有──這幾乎成了一個被商家用爛的廣告語,將大大小小的節日全都變成了購物狂歡節。

  「女人嘛,就該對自己好一點。」這話是不是非常耳熟?

  可是女性這種「我值得」的心理配得感,僅僅表現在買大牌包包、買貴婦乳霜和買名貴衣飾上嗎?

  當你走到一台車前,會不會多停留幾秒鐘,等著身後跟你一起的男士幫你拉開車門,然後你優雅地說句「謝謝」?

  當你在飯局上,有人為你倒酒,你敢不敢不失禮貌地拒絕,說「謝謝,我不喝酒」?

  當有人稱讚你這件衣服真好看時,你是會大方地回應「謝謝哦,你今天這件也不錯」,還是會很局促不安地說「啊……啊……是嗎……有嗎……淘寶買的……很便宜」?讚美是人際關係中的玫瑰,可是你收到玫瑰時卻彷彿被刺扎了一樣慌亂無措,這是為什麼呢?

  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你能不能勇敢地用你的語言、氣勢和態度回擊對方:「我是好女人,但我不好欺負」?

  以上這些,你都是在告訴這世界:我是女人,我值得!

  為自己賦能,提升配得感,告訴自己我值得,你也需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件事:修通你的自戀。

  自戀不是愛自己,自戀是在心裡永遠有一個更完美的自己作為想象和參照,於是不停挑剔現實中的自己,心裡永遠不得自在。所以,自戀恰恰是對自己的不愛!自戀的人時時刻刻在心裡有一個小判官,不停評判自己,也不斷評判別人。所以,那些對別人挑剔、抱怨、刻薄的人,其實她最嫌惡的是自己,也因此會對自己有著相當嚴苛的各種條條框框。因為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於是潛意識裡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溫柔對待,也不會充滿溫柔地對待他人。即便有時表現為溫和順從,但實質上過度的付出本身就是過度的索取。

  修通自戀,你需要讓心裡的小判官閉嘴,你要愛上自己真實的樣子。

  第二件事:提升感受力和享受力。

  看美景不只是為了發文,吃美食不只是為了自拍, 生活裡一切的美好是留給你靜心享用而非秀炫曬,少一點要秀給別人看的較勁,多一些樸素、寧靜、沉實的感受放在心裡,你要能讓自己沉浸在生活裡,認真感受一下春天對櫻花做了什麼……

  你要學會享受,享受一盞茶的氣韻,享受一隻燭的香氳,享受一個春暖的清晨、一個夏涼的暗夜、一個秋日的下午、一個初雪的午後。

  擁有感受力和享受力的前提是──有一顆不會被焦慮情緒裹挾的心。

  幸福體質關鍵字三:我可以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這輩子打算賺到多少錢?一百萬?一千萬?

  還是你常常覺得:「我是個女人,我不可以有太大的野心?」

  如果你一直缺少行動和改變的力量,就請把你的財富夢想寫下來,掛在臥室的牆上──你覺得自己可以,你才真的可以。

  在心理上修通跟金錢的關係,也是女性自我賦能和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

  金錢是存在於這世間來回流動的能量,你不努力提升能力去抓住它,它就會流動到別人那裡。

  賺錢是一條以金錢為座標的自我成長之旅,相較於男性,女性尤其需要這方面的成長。

  ──這些都是我在創業之後悟出的道理。

  而你要抓住金錢的能量,讓它來幫助你完成好好照顧家人的願望,幫助你在人世間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和人生豐盛的體驗,你就需要先不斷暗示自己──我可以。

  目標感+成就感=自信

  記好上面這個公式,以後別再找人問「我要怎麼做才能有自信」這種小女孩一般的問題了──行動力強的女人才最好命!

  「地球上一切的美麗源於太陽,地球上一切的美好源於人」。

  這是俄羅斯詩人普里什文的詩句,我在想,其實可以加一句:地球上一切的美麗源於太陽,地球上一切的美好源於人,地球上一切的美好源於我們女人。

  我重要──我值得──我可以。

  衷心祝願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能獲得內心真正的豐盈和自在──請你有節制地愛他人,無條件地愛自己!因為愛比愛情更深厚。

  願你自帶幸福體質,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青音
二○一九年十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我近期讀過最受啟發的一本了!尤其對於我這種常常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勵志口號,而是扎實地帶你去看清自己內心世界的運作模式。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暖,不像有些心理學書籍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最生活化的語言,跟你娓娓道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感到困惑的情緒起伏。特別喜歡書中那些案例,每一個都像是從我周遭發生的事情裡截取出來的片段,讓我忍不住一直點頭說「對,我就是這樣!」這樣的共鳴感,讓整個閱讀過程非常順暢,沒有絲毫負擔。它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對特定事件的反應,並且開始思考,這些反應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深層信念在驅動。閱讀完後,我覺得心裡的某個角落被輕輕地打開了,不再那麼緊繃,對於那些過去耿耿於懷的人事物,也好像多了一層理解和釋懷的空間。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只在於提供解決方案,更在於引導我們建立起一套更健康的「情緒自處」觀。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就是「釐清」與「鬆綁」。在還沒讀它之前,我的內心就像一團打結的毛線球,各種焦慮、矛盾、不滿糾纏在一起,用力拉扯只會讓結打得更緊。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溫潤的剪刀,不帶批判地,一點一點地幫你找出那些線頭。它沒有提供什麼神奇的捷徑,而是誠實地面對人性的複雜與脆弱,讓我們承認「有時候我就是會軟弱、會需要安慰」。但關鍵在於,承認之後,我們如何運用自身的力量去處理它,而不是讓它變成壓垮我們的重擔。這本書讓我對「自處」這件事產生了全新的敬意——這不是孤立,而是一種強大的內在連結。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環境的完美呈現,而是內心擁有一個穩固的、能夠自我調節的「快樂體質」。強烈推薦給所有在情緒過山車上還找不到安全帶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聰明,它沒有強迫你一次讀完所有東西,而是鼓勵你「慢慢來,好好消化」。我習慣在睡前翻閱幾頁,那些深入淺出的論述,往往能讓我在面對白天的紛擾時,多一層緩衝。特別是關於「情感自主」的部分,它清晰地闡述了成熟的愛不是佔有或依賴,而是基於對自我的完整性。我過去常常把尋找快樂的鑰匙交給伴侶或工作,一旦這些外在條件稍有變動,我的情緒世界就天崩地裂。透過書中的引導,我開始將焦點轉回「我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多少」。這不是教我們變得冷漠,而是讓我們成為自己情緒的「首席執行官」,而不是隨波逐流的乘客。這種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賦權,讓我覺得自己終於掌握了人生的主控權,不再戰戰兢兢地等著別人的肯定。

评分

說真的,以前總覺得「情緒管理」這詞聽起來好遙遠,好像得是受過專業訓練才能做到。但讀完這本,我才明白,其實它更像是一種內在的「體質養成」,需要時間慢慢雕塑。書裡有一段關於「關係中的界線設定」的討論,讓我茅塞頓開。我常常因為害怕讓別人失望,就一再地犧牲自己的需求,結果累積下來就是一堆悶氣和委屈。作者用非常細膩的方式剖析了這種「討好型人格」的根源,並不是直接告訴你「你要勇敢說不」,而是引導你先釐清,你害怕失去的到底是什麼?是關係本身,還是內心對「被接納」的渴望?這種由內而外的探索,比起單純的技巧傳授,來得更有力量。我現在嘗試在小事情上練習「自主選擇」,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但那種「這是我的決定」的感覺,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這本書就像是給我配備了一套內建的GPS,讓我即便在情緒的迷霧中,也能找到回歸自身核心的方向。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看到「72場知心對話」這個描述,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瑣碎或重複。但實際上,每一場對話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寶石,各有各的稜角和光澤。它巧妙地將諮商室裡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境,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的困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完美主義與自我寬恕」的那幾個章節。我一直以為追求完美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結果卻常常陷入「非黑即白」的焦慮迴圈裡,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全盤否定。書中提到,真正成熟的「自主」不是不需要幫助,而是有能力在失控時,溫柔地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這句話像一記溫柔的耳光,把我從自我苛責的泥沼裡拉了出來。它讓我們明白,我們不需要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也不需要成為一個永不犯錯的機器,只要能帶著覺察與善意走下去,就是最好的「幸福體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