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與疾病的科學 (電子書)

免疫與疾病的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宮坂昌之
图书标签:
  • 免疫学
  • 疾病
  • 医学
  • 健康
  • 科学
  • 电子书
  • 生物学
  • 免疫系统
  • 病理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新冠疫情席捲全世界,
如何增強免疫力,同時杜絕體內的「沉默殺手」侵害你我的身體?
一本讀懂慢性發炎預防訣竅與相關疾病的新型治療法

  西元2019年末,新冠肺炎病毒悄悄地散布至全世界,直至2020年初,疫情倏地引爆,以人們未能想像的速度在各個國家蔓延開來,成為當今人們心中最大的恐懼。

  其中,人們最為關注的議題是,罹患新冠肺炎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以外,是否又會奪取我們的生命?答案是,會的。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致死率約為2.5%,台灣則高達4.5%左右!此外,相關研究指出,本身罹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或有肥胖問題的確診者更是重症高風險群,死神就在他們身後伺機而動。

  本書將從發炎的成因開始,帶領讀者一步步剖析患病的成因與風險,同時詳盡地解說免疫力之於人體的作用,以及各種導因於慢性發炎的疾病與最新治療方法。

  ■ 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發炎呢?
  ■ 慢性發炎會造成哪些健康隱憂?
  ■ 有哪些治療法呢?
  ■ 平時該如何保健身體呢?

  免疫,是身體遭受疾病侵害時啟動的反應機制,其中就包含了「發炎反應」。例如我們在生病感冒時會發燒,發燒就是身體為了增強抵抗外敵產生的自然反應。然而,暫時性的發炎反應若長期存在身體裡,就會演變成可怕的「慢性發炎」……

  免疫學最新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的持續性惡化,將會成為癌症、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源頭;更甚者,這些導因於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同未爆彈一般,讓患者時時活在重症高風險恐懼當中。因此,發炎反應的預防與治療,是增進免疫力、使病毒與細菌不易入侵的關鍵,也是讓現代人邁向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本書特色

  1.專攻免疫學的醫學博士,為你揭開免疫系統與慢性發炎的面紗。「增強免疫力」等廣告台詞不絕於耳,但人們不免想問:「什麼是免疫力呢?」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脈絡清晰的行文風格,帶領讀者解開免疫、慢性發炎與各種疾病之間的多角關係

  2.本書網羅各種常見疾病的成因與新型治療法。你一定很好奇,免疫力降低導致人體慢性發炎可能會引發哪些疾病?答案是──癌症、肥胖、糖尿病、心肌梗塞、腦梗塞、肝炎、肝硬化、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阿茲海默症等各種令人想拒於千里之外的可怕疾病。一起深入了解疾病成因與慢性發炎的關係,同時了解最新型治療法吧!

  3.插圖輔助,理解人體機制好輕鬆!本書搭配大量圖表,將抽象理論轉為實際圖表,幫助讀者更快速讀懂人體內作動的機制,提升你的閱讀體驗!
揭秘生命屏障:人类防御体系的精密构造与挑战 图书名称: 《免疫迷宫:从细胞哨兵到群体防御的宏伟叙事》 图书简介: 生命,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而我们的身体,则是这场战争中最为复杂、最精密的堡垒。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巨著中,我们将剥开生物学最深层的帷幕,探索人类赖以生存的、错综复杂的“免疫系统”——一个由亿万细胞、分子信号和精密协调的防御网络构成的宏伟系统。这本书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生存智慧、进化奇迹以及现代医学前沿的深度探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空气中漂浮的病毒、土壤中潜伏的细菌、细胞内部悄然发生的癌变,以及那些源于自身失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理解免疫系统,就是理解我们如何得以存在,以及在面对病原体入侵时,身体内部正在上演的史诗级攻防战。 第一部分:基础架构——生命防线的构建 本书伊始,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审视免疫系统的基本构建模块。我们不会止步于“白细胞”这个泛泛的称谓,而是深入剖析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的快速反应部队。这些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如何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精准识别入侵者的“通缉令”——那些古老而保守的分子模式(PAMPs)。我们会详细阐述巨噬细胞的吞噬艺术、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s)的精确制导,以及补体系统这一串联激活的分子瀑布如何高效地标记和摧毁敌人。我们将解析炎症反应这一看似破坏实则修复的关键过程,了解它在组织修复和引诱更高级防御部队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特异性艺术——适应性免疫的记忆与精准打击 随后,我们将进入免疫学的核心迷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的世界。这是生物学上最令人惊叹的成就之一:淋巴细胞。我们将追踪T细胞和B细胞的发育历程,从骨髓到胸腺,它们如何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展示台”上接受严格的教育和筛选。 本书将详细描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如何如同受过专业训练的刺客,精准识别并摧毁被病毒感染或发生恶变的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Th cells)作为免疫系统的“指挥官”,如何通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调动B细胞产生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我们会深入解释体液免疫的机制,从初次应答的缓慢启动,到二次应答时记忆B细胞的爆发性增殖,揭示免疫“记忆”如何赋予我们对同一病原体的持久抵抗力。 第三部分:失控的防御——自身免疫与炎症的悖论 当免疫系统过于强大或指向错误目标时,防御就变成了自我毁灭。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免疫耐受的微妙平衡。我们将剖析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s)的病理生理学,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侵蚀,到系统性红斑狼疮对多器官系统的全面攻击。我们会探讨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如特定感染或激素失衡)如何打破中枢和外周耐受机制,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我方”识别为“敌方”。此外,慢性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潜藏角色,也将被详尽论述。 第四部分:免疫的进化与前沿科技 免疫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部活生生的进化史。我们考察了微生物与宿主之间长达数十亿年的“军备竞赛”,探讨了病原体如何进化出逃避免疫监控的策略,以及宿主如何发展出更精妙的防御机制。 最后,本书将把目光投向当代医学的最前沿。我们将深入解析疫苗学的突破:从传统的减毒活疫苗到现代的mRNA技术如何安全、高效地模拟感染并训练免疫系统。更引人注目的是,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的革命性进展。我们将详细解读PD-1/PD-L1检查点抑制剂如何“松开”癌细胞对T细胞的“刹车”,以及CAR-T细胞疗法如何重新编程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成为靶向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活体药物”。 结语:重塑未来 《免疫迷宫》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体内部的这个复杂世界。它不仅解释了我们为何会生病,更展示了人类如何利用对免疫学的深刻理解,来治愈疾病、延长寿命,并最终掌握重塑自身健康命运的主动权。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生命科学、医学进步和人类生存智慧抱有强烈好奇心读者的必读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宮坂昌之


  大阪大學研究所特任教授。1947年出生於長野縣。京都大學醫學部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任職於金澤醫科大學血液免疫內科、瑞士巴塞爾免疫學研究所、東京都臨床醫學綜合研究所等單位,後來受聘為大阪大學醫學部教授、同大學研究所醫學系研究科教授。2007~2008年擔任日本免疫學會會長。醫學博士PhD。著有《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關鍵字辭典》(醫學書院、合編著)、《標準免疫學》(醫學書院、合著)等。

定岡惠

  1978年出生於澳洲坎培拉。畢業於神戶大學理學部生物學科,於大阪大學研究所生命機能研究科取得博士學位。生命機能學博士。曾經擔任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醫藥基礎研究所感染控制專案研究員,目前在理化學研究所生命機能科學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研究員,並在神戶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譯者簡介

藍嘉楹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目前從事專職翻譯與口譯。喜愛閱讀與旅行。希望能翻譯出更多好書。
  近期譯作包括《角蟬:不可思議的昆蟲》《圖解免疫學》《拉麵的科學》等。

  譯文賜教:gracelan27@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慢性發炎是萬病之源
1-1 何謂發炎?──身體排除異物的正常防禦反應嗎?
1-2 慢性發炎為何如此可怕?
1-3 為什麼有「慢性殺手」之稱呢?
1-4 慢性發炎的真面目
1-5 所謂與慢性發炎關係密切的各種疾病有哪些?

第2章  上演發炎大戲的要角們
2-1 掌管免疫的重要角色 :「白血球」
1. 嗜中性球
2. 嗜鹼性球、肥大細胞、嗜酸性
3. 單核球、巨噬細胞
4. 樹突狀細胞
5. NK(Natural Killer)細胞
6. 淋巴球
7. 先天性淋巴球
8. NKT細胞
2-2 不可忽略的配角們──白血球以外的細胞
2-3 構成組織的環境因子(棲息在人體的細菌等)

第3章  為什麼會慢性發炎?
3-1 掌握危險信號(Danger.Signal)的機制
1.先天性免疫系統究竟如何辨識異物呢?
2.何謂發炎的幕後黑手──發炎體?
3.發炎體與疾病
3-2 慢性發炎為何不會停止而持續進行呢?
1. 擔綱先天性免疫踩煞車的角色
2. 擔綱後天性免疫煞車的角色
3.煞車反應的缺陷與疾病

第4章  慢性發炎引起的各種疾病
4-1 癌症
4-2 肥胖、糖尿病
4-3 血脂異常、心肌梗塞、腦梗塞
4-4 肝炎、肝硬化
4-5 異位性皮膚炎
4-6 氣喘
4-7 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
4-8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
4-9 類風濕性關節炎
4-10 老化、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4-11 憂鬱症
4-12 多發性硬化症
4-13 克隆氏症
4-14 潰瘍性大腸炎

第5章  最近免疫研究告訴我們的有效治療法
5-1 慢性發炎有特效藥嗎?
5-2 慢性發炎的新治療法與其走向
1.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最新治療法
2.氣喘的最新治療方法
3.異位性皮膚炎的最新治療法
4.乾癬的最新治療法
5.肺纖維化的最新治療法
6.肝硬化與其治療方法
7.克隆氏症與其治療法
8.潰瘍性大腸炎與其治療法
9.治療癌症的免疫檢查點療法與免疫療法

第6章  慢性發炎有辦法預防嗎?
6-1 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過猶不及
6-2 自己的家族有哪些疾病?
6-3 營養輔助食品和保健食品真的有效果嗎?
6-4 壓力是最大的敵人
6-5 如何活得很健康?
6-6 慢性發炎研究的將來與展望

後記
詞彙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09598
  • EISBN:978626320013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0MB

图书试读

前言

  美國德州大學的詹姆士.艾利森教授與京都大學的本庶佑特別教授憑藉著「發現抑制免疫反應的蛋白質」以及「以前項為基礎開發了劃時代的抗癌藥物」,在2018年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想必各位對此事還記憶猶新吧。

  那麼,免疫究竟是什麼呢?抑制免疫反應又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說明何謂免疫。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免疫就是「免除疫病威脅」,也就是「不會生病」。我們對免疫反應最常見的認知是,身體為了避免生病所產生的反應。但事實上,免疫反應不僅對我們的身體發揮正面的影響,也可能造成危害,過敏即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對花粉和粉塵過敏,是身體的免疫反應之一,一旦反應過度,有些人就會飽受淚水和鼻水齊流、打噴嚏等惱人的過敏症狀所苦。另外,說到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便為其中之一。患者的身體對自己的組織產生免疫反應,導致發燒、各個部位感到疼痛等症狀出現。總而言之,免疫反應大多有助於身體,但也有產生危害的時候。

  當病原體等異物入侵體內,刺激了免疫系統時,體內負責防禦的白血球,在被入侵的部位受到刺激後,會製造出各種物質。接著,這些物質會促進防禦機制作用,白血球之一的樹突狀細胞和淋巴球等特殊細胞開始活化,不斷擴大免疫反應,讓消滅病原體的抗體和細胞在全身循環、執行任務。如果病原體被順利擊退,免疫反應會逐漸減退,於是,乍看下身體是痊癒了;但是,大多數的情況是,體內會留下免疫記憶,等到同樣的病原體再次入侵時,能夠立刻將之擊退。疫苗也是利用這個原理開發。接種疫苗以及因病原體入侵體內所引起的免疫活化並不能永久持續,一段時間後便會陷入沉靜狀態,原因是我們的體內已存在著負責「踩剎車」的分子和細胞,使免疫反應停止。

  20世紀初期,身體對異物做出的反應被當作單純的「發炎反應」,而白血球(吞噬細胞)則被視為媒介。但是隨著研究不斷進展,我們對白血球也有更多的認識,白血球種類繁多,包括負責吞噬並殺死細菌的嗜中性球和單核球,而嗜酸性球、嗜鹼性球和肥大細胞的工作則是攻擊寄生蟲。另外還有樹突狀細胞將病原體分解後,將碎片呈現給淋巴球,使淋巴球得以活化。換句話說,每一種類型的白血球各司其職,而身體產生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發炎反應,也是因為每一種細胞接受的刺激各有不同。除此之外,目前也證實了發炎反應是免疫反應的第一步。

  不僅如此,透過近年來最重要的兩大發現,我們已經知道身體發炎時,不單是白血球,而是全身的細胞都會作動,進一步演變成發炎反應。再者,不僅是病原體這類從體外入侵的異物,膽固醇和尿酸結晶等滯留於體內、來自生物體的成分也會引起發炎。在發炎的過程中,因造成發炎的物質種類和分量,導致理應為暫時性的發炎反應久久不癒,再加上體內的防禦機制出現破綻,引發骨牌倒塌般的連鎖反應,最終演變成「慢性發炎」的狀態。

  所謂「慢性發炎」的狀態,尚未被一般民眾所知悉,但它已成為全球科學家們熱切關注、並奮身投入的熱門研究對象。理由是根據最近的研究,已經證實「慢性發炎」和所有的疾病都脫不了關係。「慢性發炎」本身屬於較為輕微的症狀,所以不容易發覺,但隨著症狀的惡化,卻會成為糖尿病、癌症、動脈硬化、阿茲海默症等各種可怕疾病的元兇,使病程每況愈下。因此歐美把「慢性發炎」稱為沉默的殺手。所以,釐清「慢性發炎」的真相,防止其弊害繼續發生,對現代人而言,是邁向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有鑑於此,本書利用前半段的篇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發炎的症狀和免疫的機制,接著解說「慢性發炎」的機制。後半段則針對讓現代人飽受其苦的各式疾病與慢性發炎的關係進行說明,包括癌症、肥胖、糖尿病、血脂質異常、心肌梗塞、腦梗塞、肝炎.肝硬化、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化.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憂鬱症、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且針對各項疾病,介紹以最新的醫學研究為基礎所開發的新型治療法。另外,本書在尾聲也會著墨於「慢性發炎」的預防對策。

  本書不單適用於對免疫學有興趣的學生和社會人士,也很值得推薦給每一位期望能活得健康、延年益壽的朋友。不過,免疫與發炎的機制相當複雜,涉及的對象非常廣泛。為了彙整眾多知識與資訊,本書使用了大量的插圖與表格,如果藉由這些輔助資料還是覺得艱澀難懂,請各位不必對過度拘泥於病理、發病機制等,只要掌握大概內容即可。另外,本書除了介紹「慢性發炎」的機制,也針對「慢性發炎」所引起的各種疾病,一一詳述該疾病的治療方法和具體的藥品名稱等實用資訊,對深受其害的患者本人與其家人,興許能發揮些許參考價值。相對地,本書資訊對於沒有罹患這些惱人疾病的讀者而言,或許沒有派上用場的餘地,可以略過第5章治療法的部分不讀也無妨。此外,比起「慢性發炎」的脈絡,更關心如何預防的朋友,我建議把重點放在第6章〈有辦法預防慢性發炎嗎?〉就可以了。

  如同上述的建議,本書有各種讀法,只要讀者能夠理解,不論怎麼讀,能大致掌握「慢性發炎」這個沉默殺手的真面目與其會對身體造成何種危害,還有如何預防與遏止慢性發炎的方法,將是身為作者的我最大的榮幸。

  接下來就請各位跟著我一起航向浩瀚的「免疫之海」,一探「慢性發炎」的究竟吧。或許就能從中找到健康長壽的秘訣呢。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台灣出版的這類科學讀物,有時候在「在地化」的呈現上做得不夠到位。我指的是,很多國外的範例、數據,甚至是討論的公共衛生議題,都跟我們的生活經驗有點距離。對於一本探討「免疫與疾病」的書來說,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與亞洲人體質、甚至是台灣特有過敏原或傳染病趨勢相關的討論。舉例來說,我們這邊的季節性變化對過敏原的影響,或者某些特定食物的攝取習慣,是否會間接影響到免疫反應的強度。如果作者能在章節中穿插一些本土的研究成果或臨床觀察,那種親切感和實用性就會立刻提升。畢竟,科學的知識是要落地生根才能發揮最大功效的。如果書中只是不斷引用歐美的研究,讀起來就會像在看一本翻譯文學,少了一份「這就是我的身體」的代入感。希望這本書在翻譯或編寫的過程中,能體現出對本土讀者的細膩關懷。

评分

整體而言,我會用「知識的廣度」來衡量這本書的價值。免疫系統這門學問實在太龐大了,它橫跨了基礎生物學、臨床醫學、分子遺傳學,甚至跟心理健康都有關聯。如果這本電子書的目錄能展現出足夠的野心,不只停留在基礎的「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的區分,而是能觸及到更深層次的議題,比如免疫記憶的建立機制,或者在老化過程中免疫力的衰退(Immunosenescence)是怎麼一回事。更進一步,如果能引導讀者思考,在未來個人化醫療的時代,我們如何能根據自身的免疫輪廓來進行健康管理,那就更棒了。一本好的綜合性著作,應該能讓人讀完之後,對整個領域的樣貌有一個宏觀而立體的認識,而不是只學到零散的知識點。期待它能架構起一座完整的知識殿堂,讓我們得以一覽免疫科學的全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坦白說,第一眼吸引力普普通通啦,那種感覺就像在誠品翻到一本中規中矩的教科書,雖然知道內容一定很紮實,但少了那麼一點點讓人眼睛一亮的「設計感」。不過,這年頭,內容才是王道嘛。我特別關注的是它在「機制解構」這一塊的處理方式。很多科普書,講到免疫細胞的活化、細胞激素的訊號傳遞,常常就是畫個流程圖,然後文字敘述就變得超學術、超硬。我希望這本能在保持科學嚴謹性的前提下,多一些圖像化的輔助,例如用一些比較現代的視覺設計,把複雜的分子交互作用畫成動畫般的場景,這樣對我們這些非醫學背景的讀者來說,理解門檻會大幅降低。如果它能把那些冰冷的學術名詞,轉化成有故事性的情境,像是描述T細胞如何「辨識」敵人,然後「發動攻擊」的過程,那絕對會讓閱讀體驗升級好幾個層次。總之,期待它在艱澀知識的「包裝」上,能多下一點巧思,讓吸收新知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探索的樂趣。

评分

我對「科學傳播」的標準其實蠻高的,它不該是學術的禁臠,而應該是知識普及的橋樑。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我最在意的就是「語氣」和「節奏感」。有些科普書為了追求深度,會讓句子變得冗長複雜,讀起來像在啃石頭,讓人讀兩頁就想闔上。我期望的是一種流暢、但絕不膚淺的敘事風格。它應該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知道在哪些地方該放慢腳步詳細講解,哪些地方可以輕快地帶過。尤其在討論到最新的免疫療法,像是CAR-T細胞治療或新的疫苗技術時,必須要有足夠的熱情和清晰的邏輯來引導讀者,讓讀者在驚嘆於科學進步的同時,也能理解其背後的倫理考量與潛在風險。如果能用一種充滿好奇心和謙遜的態度去闡述這些尖端知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那它就成功了一半。

评分

最近這幾年,關於自體免疫疾病的討論越來越多,身邊的朋友也有不少深受其擾,常常覺得傳統的治療方式好像總在「控制」症狀,而不是真正找到「源頭」。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在探討「疾病」這個面向時,能展現出更深入的洞察力。我希望它不只是條列出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些疾病的症狀,而是能深入挖掘潛在的「失衡點」。例如,探討環境因素、腸道菌相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微妙關係,這塊是當前醫學界很熱門也很有潛力的領域。如果書中能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來呈現當免疫系統「誤判敵我」時,身體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連鎖反應,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對我來說會非常過癮。另外,對於「預防醫學」的角度,如果能提供一些基於科學證據的日常保健建議,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生活習慣調整,只要能幫助我們「鞏固防線」,那就太有價值了。光是講解機理還不夠,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如何活得更好」這個層面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