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電子書)

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智明
图书标签:
  • 臺灣研究
  • 外文研究
  • 翻譯研究
  • 文化研究
  • 歷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電子書
  • 百年回顧
  • 臺灣史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檢視與分析百年來西方文學知識的引進、翻譯和探討,
如何從清末的「西學東漸」,
經殖民、冷戰與解嚴,
形塑了當前外文研究的建制與發展。

  《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擷選重要的變化與論辯,以突出形塑外文研究的體制性力量;同時對幾個重要案例──奠基學人、重要機構、關鍵論辯與新興領域──進行分析,以掌握外文研究的知識生產與時代、社會與西方學術的互動,思考其流轉與變異,並藉此回顧,重新測定外文研究自身的價值與意義。究竟,西洋文學與思想如何在落地轉譯的跨國行旅中成為我們的「外文研究」?外文學者以文學思想的譯介來適應與超克殖民現代性的努力,又如何定義與突破外文「之外」的想像,挑戰自由人文主義的基本設定?
 
异乡之音:二十世纪跨文化翻译与文学的重塑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全球化浪潮初起、文化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探讨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文学与观念是如何通过翻译的桥梁,在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落地”与“转译”的复杂过程。本书并非着眼于单一地区的翻译史,而是横向梳理了数个关键文化场域中,翻译实践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重塑民族叙事和构建现代性的核心力量。 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揭示翻译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工程,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与知识生产机制。 第一部分:现代性与知识的移植(1900-1930)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在帝国主义扩张与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西方知识体系如何被大规模地引入非西方社会,以及这一过程对本土思想界产生的剧烈冲击。 章节一:科学与哲学的“借壳上市” 本章考察了自十九世纪末至一战爆发前夕,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主义、尼采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知识精英中的传播路径。翻译家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词汇的对应,更在于如何将根植于欧洲历史语境的概念(如“主体性”“自由意志”)嵌入到完全不同的本体论框架中。我们分析了几种主要的翻译策略:直译的坚守与意译的妥协。例如,某些哲学名词的翻译,初期的直译往往晦涩难懂,后来通过文学作品的渗透和教育体系的普及,才逐渐被大众接受,这一过程的滞后性揭示了知识接受的社会阻力。 章节二:文学的“异域化”与“本土化”的张力 文学翻译在此阶段扮演了先锋角色。本章以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译介为例,探讨了“异域色彩”在吸引读者和激发本土创造力方面的双重作用。翻译者们如何选择性地凸显原作中符合本土反思需求的元素,而淡化或重构那些与本土经验相悖的情节和主题。我们对比了早期学者翻译家与后来的商业出版社在文本选择、注释策略上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译本如何影响了本土小说的题材走向和叙事结构。 章节三:政治话语的建构:宣言与法律的翻译 本章聚焦于政治术语的翻译,这是构建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以民族主义宣言、社会主义文本和宪法草案的翻译为例,本书论证了政治翻译如何成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行为,而非被动的“再现”行为。某些关键的政治概念,如“民主”、“公民权”,在不同翻译版本中产生了微妙的意义漂移,这些漂移最终汇聚成不同的政治实践路径。本章特别关注了翻译中的“空白填充”现象——即当目标语言中缺乏对应词汇时,译者如何利用自创词、借用外来词或进行语境重塑来实现“翻译的创造”。 第二部分:大众文化与媒介的扩散(1930-1960) 进入三十年代,随着大众传媒和电影工业的兴起,翻译工作从精英沙龙走向了更广阔的公共领域。本部分关注翻译如何重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消费模式。 章节四:通俗小说的浪潮与译者的“中介性” 本章研究了美国侦探小说、英国浪漫小说在这一时期的集中译介现象。这些通俗文本的翻译往往追求速度和市场接受度,导致了对原作风格的“简化”和“本土化改编”。我们分析了译者如何处理原作中的俚语、幽默感和特定的社会习俗描写,通过“去语境化”或“替代化”的方式,使之符合当地读者的期待。这种翻译策略虽然促进了阅读的普及,但也导致了对原著文化复杂性的牺牲。 章节五:电影配音与字幕的权力游戏 随着有声电影的普及,电影翻译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本章对比了配音(Dubbing)与字幕(Subtitling)在文化传递效率上的差异。配音往往要求语言上的高度融合,可能导致对原作语音风格的完全抹杀;而字幕则在保留原作信息完整性的同时,对观众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考察了审查制度如何干预电影台词的翻译,审查机构如何要求译者“净化”具有煽动性或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而使电影的最终呈现成为了多方博弈的结果。 章节六:新闻翻译与“他者”的塑造 本部分审视了战时及战后初期,国际新闻和宣传口径的翻译实践。新闻翻译对时效性要求极高,这使得译者常常依赖于固定的话语模板和已有的意识形态框架来快速处理信息。本书探讨了“他者”形象是如何在新闻翻译中被系统性地建构或解构的,特别是在冲突地区的新闻报道中,措辞的微小差异如何影响了公众对敌对方的认知,展现了翻译在意识形态战场中的隐秘作用。 第三部分:翻译的理论反思与文化批判(1960年代后期的转向) 随着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涌入,翻译研究开始从“技术操作”转向“文化批判”。本部分关注译者如何反思自身的中介地位,并试图在翻译中嵌入批判性视角。 章节七:女性主义翻译的介入与“可见性”的争取 本章重点分析了女性主义译者群体在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的一系列翻译实践。她们挑战了传统翻译中将女性声音边缘化的倾向,尤其关注了在历史文本中被忽略或误译的女性角色的话语。这些译者不再满足于被视为“隐形的桥梁”,而是积极地通过翻译文本来阐释女性主义观点,例如对性别代词、情感表达方式的创新处理,使译文本身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干预。 章节八:文本的重写与“悖论的翻译” 最后,本章探讨了对经典文学进行“颠覆性重写”的翻译尝试。一些译者开始有意识地在译文中留下“翻译的痕迹”,暴露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困难和主观性,以此挑战“透明翻译”的理想。这种“悖论的翻译”旨在让读者意识到,每一次跨越语言的移动都伴随着意义的损失、增益和重构,从而促使读者对文化间的交流产生更具批判性的认知。 结语:翻译的遗产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二十世纪翻译实践对现代文化形成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其内在的矛盾性:翻译既是文化融合的引擎,也是文化同化的工具。它既是知识普惠的途径,也是权力规训的载体。理解这些历史轨迹,对于我们今天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翻译挑战,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智明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副研究員,陽明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以及《文化研究》主編。 研究領域為亞裔美國文學、文化研究與後殖民理論。 曾獲得國科會吳大猷紀念獎(2009)以及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2014)。

图书目录

緒 論    文化邊界上的知識生產:外文研究與殖民現代性
從建制史到思想史:方法與材料
「文學」與殖民現代性:理論
「文學」與殖民現代性:歷史
三源匯流: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

第一部分 「外國文學」的移入與轉化
前言

第一章    西學東漸:外文研究的源起與建制
機構的建立:從教會學校、同文館到京師大學堂
民初大學外文系的發展與變化
語文各分、中外合併?:課程設置的爭議
溝通中外:思想翻譯與新造文學
自由普世:吳宓藏書中的人文國際主義

第二章    比較的幽靈:帝國大學時代的西洋文學講座
「樹立帝國學術上的權威於新領土上」
西洋文學的移入:倫敦、東京而臺北
殖民之內外:外國文學研究與外地文學論
歌謠、俚語、蒼蠅和山水:蘇維熊的「自然文學」
比較的幽靈:顛倒的望遠鏡

第二部分 冷戰分斷:(新)人文主義的流轉
前言

第三章    反浪漫主義:夏濟安的文學與政治
戰後知識狀況:美援文藝體制與臺大外文系
只是「朱顏改」:現代化、在地化、比較化
文學與政治:夏濟安的「反浪漫主義」
從匪情研究到現代中國研究:「中共詞彙研究」與《黑暗的閘門》
餘論:文學的使命

第四章    從文學革命到文化冷戰:侯健與新人文主義的兩岸軌跡
冷戰與比較文學:方法的思考
文學與人生:侯健的位置
比較文學與中國傳統
「五四」紀念的政治:文學革命與思想戰
分斷的現在

第五章    冷戰人文主義:顏元叔及其批評實踐
「不規範」的時代:臺大外文系課程改革
爭議中的顏元叔:四場論戰與中國文學批評的現代化
再探新批評:冷戰與人文主義的跨國譜系
冷戰的制約與抵抗:社會寫實文學的理論與實踐
「一切從反西方開始」:歐美研究的原點
懷念與致敬

第三部分 理論年代:外文研究與後冷戰形構
前言

第六章    創造「主體性」:理論的轉譯與落地
理論的引介:以臺大外文系為座標
理論的轉譯:「空白主體」與「身分危機」
理論的落地:千禧年後
臺灣理論的可能:欲望、不滿與焦慮
理論之後:朝向基進的想像

第七章    重新接合與表述:文化研究的冒現與情感
接合/表述(articulation):文化研究的源起
多重的建制史I:以《當代》和《島嶼邊緣》為線索
多重的建制史II:學會與學刊的成立和變化
理論的接合:「番易」與「迻譯」現代性的思想重構
情感的表述:罔兩作為方法
美學製造的差異:不自由的人文主義

第八章    外文「之外」:族裔研究與相關性的追索
多重關係性
「利基」!:書目、故事和體制
他者的樣貌:膚色、離散與地理
「遠處的文學」:傳會的誘惑與限制
傳會的誤區:「黑命關天」與亞美研究
後/冷戰的挑戰:知識生產的地緣政治與種族邏輯

結 語    讀外文系的人誌謝

附錄 外文系所「族裔研究」碩博士論文清單(2000-2020)

徵引書目
索引詞條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1051
  • EISBN:97895708615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7MB

图书试读

緒論(節錄)

文化邊界上的知識生產:外文研究與殖民現代性


  想要學好一國的文學,非誦讀該國文學傳統裡的經典之作不可;甚至我們認為,想要學好一國的語言,也必須誦讀該國文學傳統裏的經典之作。文學和語言是累積的傳統,一點一滴匯集成川;文學和語言只有演進,沒有突變——此文學和語言不同於自然科學之所在。職是之故,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所有學生,無論志在文學研究,語言實用,或語文教學,都必須學習「深奧的古典英文」。惟有扎根於古典,始能開花於現代;惟有浸淫於經典文學的文字技巧,始能在使用和翻譯當代語言的時候左右逢源,瀟洒自如。——楊牧(1977: 159)

  1976年4月16日,《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社論,題為〈論革新英文系與文藝教育—增益精神建設投資的先聲〉。該文批評外文系課程的編排「每每與時代的需要與氣氛絕緣」,應該加重現代英文的比重,以培養口譯與導遊人才以及中學師資為要,而不必學習「深奧的古典英文」。已故詩人,也是外文學者的楊牧為此寫了一篇短文回應,於5月2日的《聯合報》上發表,題目就叫〈外文系是幹甚麼的?〉,後來收錄在《柏克萊精神》這本書裡。楊牧指出,今天外文系在實際教學和研究上以英文為主,其來有自,並未與時代脫節,而且強制學生修習中國文學史,加強現代青年的國文知識,更是「從未曾有的積極措施」。外文系不是「就業英語的補習班」,也不是「訓練高級導遊,供你『用者稱便』的地方」,因為外文系的目的在於培養「一流的翻譯人才」,能夠溝通中外思想的優異學者和譯者,承擔在「學術文化上評介和傳承的任務」以及「興滅繼絕的使命」(1977: 160)。

  面對實用主義的批評,楊牧人文主義式的辯護凸顯了幾個外文系的重要命題以及至今不斷的辯論:為什麼外文系在教學與研究上會以英文為主,歷史緣由何在?外國文學研究(以下簡稱「外文研究」)所要評介的對象與目的是什麼?語言、文學,孰輕孰重?翻譯、研究或創作,哪個才是其興滅繼絕的使命?溝通中外的歷史條件與可能性是什麼?「外國」文學的範疇怎麼界定,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它的思想內涵與歷史形貌?究竟「外文研究」這門學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它生產了什麼樣的知識,又承擔著什麼樣的使命?

  一同收錄在《柏克萊精神》裡的,是楊牧原先發表於《中國論壇》上的另一篇文章:〈人文教育即大學教育〉。在這篇文章中,楊牧強調現代大學雖然分科細密繁複,但是人文教育實為根本,因為西方人文教育的基礎即是對人文主義的貫徹與發揚;這個西方傳統中最為輝煌的人文精神就「相當於儒家之所謂文學,包括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文學(literature),卻又超越了文學,強調其外發的力量,所以也不是孤立的學業而已」(1976: 163);是故「我們在倡議『文化復興』的時候,應該對於傳統文史哲的教育加以激勵,不可以任其荒蕪,更不可橫加打擊」(1976: 167)。楊牧將西方的「人文」等同於傳統的文史哲教育,強調一種貫通中外的思維以及「士以弘毅」的態度,以抵抗社會發展過度傾向技術與功利的現象,尤其當政府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抗大陸「文革」之際,他更主張多以鼓勵,少予打擊。楊牧的辯護顯現人文學科的發展一直面對著來自於實用主義的挑戰,也突出文學研究與教育的目的,絕不止於內心的修養與知識的精進,而在於「弘毅」的展望,既要「負有興滅繼絕的道德使命」,又要具備「從古典中毅然走出,面對現實,不惜為降魔驅邪而戰鬥」的知識勇氣(1976: 164)。

  楊牧的主張不為外文學者獨有,也因此討論外文研究的發展,其意義也不僅止於外文系的師生而已,而是關於語言政策與人文研究的總體衡平與反省。但是,貫穿楊牧思考的自由人文主義(liberal humanism)正是民國以來外文研究發展的思想底色,亦是在政治動盪與思想解放的百年歷程中,外文學者與外文研究賴以維繫的核心價值。《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嘗試的,正是要回到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去檢視與分析隨著西方文學知識的引進、翻譯、探討與建制化,外文研究究竟如何生長、發展、流轉與變異,並在回顧當中,重新測定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換言之,本書的核心關懷是:西洋文學與思想究竟如何在落地轉譯的跨國行旅中成為我們的外文研究?這個歷史過程有何特殊的軌跡,它與當前臺灣人文的發展又有怎麼樣的關聯?

  「外文學門」是國科會(現為科技部)自1970年代起,在學科架構調整的過程中逐步確立的一個學門分類,百年前並不存在。但是作為知識生產的形式,它卻有一段不短的歷史可尋,上可溯及清末西式學堂與現代大學的建立、五四新文學運動和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的西洋文學講座,並銜接上1949年後渡臺大陸籍學者的學術奠基工程,直至1970年代以降臺灣比較文學的發展以及解嚴前後西方理論在地操演所帶來的變貌。然而,書寫外文學門的百年發展並不容易,這不僅是因為既成的歷史研究十分有限,更是因為特定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使「臺灣」「外文研究」的實踐總在不同的知識譜系間擺盪,不易收攏。理想上,外文研究的範疇應當涵納所有非本國的文學與文化,但真實狀況卻是「西方」文學與文化統攝了我們的外文想像;即令舊俄文學(如普希金、托爾斯泰與契訶夫等)曾是好幾代外文學人與知識青年的重要養分,但自二戰結束以來,英美文學才是臺灣外文學門的主流,輔以法、德、西等國的語言訓練與有限的文學引介;北歐、東歐、非洲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文學甚少出現,非西方語文(除了日文、韓文之外)更絕少出現在外文學門的視野裡。同時,文學與文化研究需要語言訓練為基礎,這使得語言學和外語教學自然而然地成為外文學門的重要元素,並且逐漸發展出各自的專業想像與學術領域。這樣一來,「外文系」一詞所統轄的往往不只是本國文學(不論是中文、臺文或是原住民文學)之外的廣大世界,更是一個不同專業(外語教學、語言學、翻譯訓練、文學研究、文化研究、區域研究等)並置與競逐的學術機構與學科想像。當然,全球貿易與實用思維將英文視為「工具」,而不在乎其內涵的想法,也有不少的影響,並逐漸推動外文系往「應用外文」發展。這樣的多樣性一方面成就了外文系在思想訓練與教學內涵上的豐富性,但另一方面,不同的學科要求與教學理性也在學門內部與系所建制上形成張力,在拉扯中形塑著外文學門的百年風貌。

  然而,外文系究竟從何而來?不同的學科範疇與專業要求又如何進入並形成了外文系的建制與想像?百年前的外文系就是今天的樣貌嗎?百年來有什麼改變與創新呢?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下的西洋文學講座呈現了什麼狀態、留下了哪些影響?它與之後的外文系又有什麼差別?外文研究究竟所為何事,任務何在?它是文學研究、語文研究,還是區域研究?它的目的是認識與翻譯西方,還是批判與改造自身?百年來不同的思想與時勢又如何影響外文學門的發展?百年後回首前塵,我們又當如何理解外文研究在華文與華人思想史上的知識狀態與文化位置,並且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張力中展望將來?

  本書將外文學門的知識實踐座落在百年來學術建制與文化思想的浪潮中回顧,試圖指出:當代意義的外文研究,其源起與19世紀中葉以降殖民主義脈絡下的西學東漸密不可分;它不只標示著近代中國文學觀念的轉變(文學至此有新舊之分、中西之別)以及殖民現代性的到來,更承載了「溝通中外、再建文明」的使命。外文研究的發展代表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企圖以文學思想的譯介來適應與超克殖民現代性的努力。陳長房在題為〈外國文學學門未來整合與發展〉的調查報告中曾指出,外文學門的任務在於「融鑄西方文學理論,並針對中國文學或臺灣文學與文化,進行比較和詮釋性的研究工作,俾使本土文學文化能展現新的生機和意涵」(1999: 428)。何春蕤(1998)亦看到外文研究處在臺灣國際化與本土化的中介位置,不僅對內面對引介、翻譯國外學術成果的要求,對外亦承擔與國際交流、對話的責任。面對夾纏在中外之界的外文研究,劉紀蕙(2000a)如此質問:「我們所承接的文化知識體系與我們對話的對象在何處?我們所回應的問題是什麼?面對學術規範與西方觀點,我們要如何以創造性的思考發展本地的學術對話」?單德興亦追問:「在臺灣發展英美文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歷史、文化脈絡如何?有什麼理論及方法學上的意義?從相對於國際學術主流的邊緣位置出發,我們如何能以有限的資源來有效介入?到底有哪些稱得上是『我們的』立場、觀點、甚至特色與創見」(2002: 204)?這些當代學者對外文研究自身定位的叩問與反思,顯示外文研究,不論過去或現在,始終建立在國家內部思想發展的邊界上,甚或,其歷史即源於文化與語言邊境上的思想碰撞。這些問題也是本書的關切,但其解答方法必須來自於歷史,來自於對「我們」自身歷史形成的深入理解與深刻反省。因此,與其就字義而將外文研究定位為一門研究外國文學與文化的學問,不如將之理解為一個文化、語言與思想的邊境,一種不斷跨界迻譯、比較批判,尋求文明改造的知識實踐。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格式轉換得如何,是我比較在意的實際體驗問題。畢竟,涉及到大量的引文、註釋和專有名詞,如果電子書的排版出現混亂,或者索引功能不夠強大,會極大地影響閱讀的流暢度。我希望它在跨載具閱讀時能保持清晰的層次結構,特別是當作者引用外文原文時,中譯與原文的比對能否做到一目瞭然。除了技術層面的期待,內容上,我最期待能看到一個明確的「結論」——即經過百年的轉譯與發展,臺灣外文研究究竟達成了什麼樣的「在地化」成果?我們是否成功地將外來的理論工具,轉化為洞察臺灣社會、文化、歷史的有效透鏡?這不只是學術上的自我期許,更是文化主體性確立的最終考驗。如果作者能有力地回答這個核心問題,並為臺灣未來的外文研究指出幾個可行的方向,那麼這本厚重的著作,就真正達到了「承先啟後」的歷史使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帶點歷史感的字體搭配那張模糊卻又充滿故事性的背景圖,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紮實的學術著作。光是看到書名「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心裡就浮現出許多畫面:從日治時期那些第一批接觸西方文學的知識分子,到戰後接收西方思潮的衝擊與調適,中間肯定包含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掙扎與貢獻。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這條看似線性卻充滿曲折的學術發展脈絡。尤其「轉譯」這個詞,簡直點出了臺灣學術研究的核心困境——如何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聲音和主體性。這不僅僅是翻譯技巧的探討,更是文化認同建構的宏大敘事。我猜測書中必然會提及幾位重量級的學術泰斗,他們的治學風格、跨國經驗,以及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學術取向,都會是精彩的剖析點。如果能搭配一些珍貴的文獻照片或手稿影本,那肯定會讓這本書的收藏價值倍增。總之,光是從書名和封裝散發出來的氛圍,就足夠讓對臺灣文化史和文學史有興趣的人愛不釋手。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的製作質感相當精良,這讓人在閱讀時感到一種對學術的尊重。不過,既然是談「百年軌跡」,我更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那些「沉默的聲音」——那些可能因為性別、地域或政治立場而被主流學術史忽略的群體。例如,早期女性學者在翻譯和研究領域的貢獻,是否被充分記錄?早期在非主要大學任教、研究成果較少公開發表的「邊緣學者」又是如何影響了後來的學術風氣?如果這本書僅僅聚焦於幾所頂尖大學的幾位代表性人物,那它的「軌跡」就會顯得不夠完整和立體。我期望它能像一張細密的網,捕捉到那些細微的學術漣漪,讓讀者意識到,所謂的學術發展,其實是由無數個體微小的努力匯集而成。一個真正的百年回顧,不該只歌頌功績,更應揭示那些被時間掩埋的遺憾與缺憾,這才是一位負責任的史家應有的態度。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橫跨百年歷史的梳理性著作,總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擔憂的複雜心情。敬畏的是創作者願意投入如此龐大的精力去挖掘、整理和編織如此龐雜的資料,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背後必然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調查與文獻比對。然而擔憂之處在於,當試圖用一個「百年軌跡」來概括如此多樣且充滿衝突的學術實踐時,會不會過度簡化了某些關鍵的轉捩點?譬如說,外文研究從早期的純文學批評,到後來對後殖民理論、性別研究等社會思潮的引入,中間的學術路線之爭和論戰,是否能被細膩地呈現出來?我特別希望看到作者能深入探討,臺灣外文研究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是如何在「跟隨」與「開創」之間找到平衡的。畢竟,我們不能只做西方的複製品,必須發展出能與在地經驗對話的研究方法論。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論述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當代臺灣外文研究學者面臨的挑戰,那它就遠遠超出了學術史料整理的範疇,成為了一部指引未來的思想指南。

评分

翻閱目錄時,我的目光立刻被那些充滿學術術語的章節標題攫住了,那種嚴謹和密集的文字排列,透露出這是一本給專業人士看的書,而不是輕鬆的休閒讀物。我個人對「戰後知識分子對英語教育體系的重塑」這一塊特別感興趣。二次大戰後,臺灣的教育體系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外文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被重新定義?是為了外交、經濟發展,還是單純的文化啟蒙?這背後必然牽動著複雜的政治角力。我想像作者一定會去訪談一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資深教授,探詢他們在那個物資匱乏、思想管制相對嚴格的年代,是如何偷偷引進或翻譯那些當時看來前衛的西方作品。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體制內尋求突破的學術精神,光是想像就令人熱血沸騰。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這些微觀的個人生命史,嵌入到宏觀的學術發展史中,讓讀者感受到文字背後那股堅韌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深度就無可限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