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灰燼:現代文學短論集 (電子書)

時間的灰燼:現代文學短論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錦成
圖書標籤:
  • 文學評論
  • 現代文學
  • 短論
  • 文化研究
  • 文學理論
  • 臺灣文學
  • 電子書
  • 散文
  • 思想
  • 評論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作者徐錦成44篇精彩的書評文章,曾先後發錶於颱灣重要的媒體。評論的作傢及作品包括: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馬森《巴黎的故事》、古龍《古龍散文集》、焦雄屏《黑澤明:電影天皇》、村上春樹《人造衛星情人》、吉本芭娜娜《廚房》、吉田修一《公園生活》、妮娜‧貝蓓洛娃《伴奏者/黑疵》、奈波爾《在自由的國度》、喬治‧西默農係列作品、柯林‧威爾遜《談笑書聲》、漢尼‧艾希伯《身體文化研究:由下而上的人類運動現象學》等逾50本國際知名的當代經典著作。

  「以時間的長軸鋪排閱讀與評論空間的廣幅,調理視野和胸懷,變成傢常的飯菜,十足珍貴!作者沒有黨派嫌隙,不分城鄉與省籍,無地域歧見;也見選書取刋之睿智遠識,執筆評論持客觀寬厚,文字透著真切無私,三十年沒變。錦成試圖找著平衡時空拉距的支點──愛『文學』在『颱灣』,我讀到的是這份不捨的心念和薪火的寄望!」──馬森

本書特色

  1.評論的作傢及作品包括: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馬森《巴黎的故事》、古龍《古龍散文集》、村上春樹《人造衛星情人》、吉本芭娜娜《廚房》、妮娜‧貝蓓洛娃《伴奏者/黑疵》、奈波爾《在自由的國度》等當代經典著作。

  2.作者徐錦成以時間的長軸鋪排閱讀與評論空間的廣幅,精要分析、導讀逾50本華文、日本、西洋的當代經典著作,題材跨足武俠、運動、電影、翻譯,帶來精彩的文學饗宴!
 
塵封的篇章:探尋未被時間磨損的文學印記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葉至當代歐美文學思潮的恢弘論述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文學史的宏大敘事,而是一組精選的、針對特定文學現象、關鍵文本及重要作傢思想脈絡的深度剖析。我們拒絕泛泛而談,將焦點投嚮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雖顯微小,卻對當代文學結構産生深遠影響的“轉摺點”和“盲區”。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不同於主流文學批評視角的審視工具,去觸碰那些因時代更迭或評判標準變遷而被暫時擱置的文學遺存。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邊緣與重構——失語者的聲音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主義”的高峰期與隨後的瓦解過程中,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文學實踐者。我們探討的不是那些廣為人知的“巨匠”,而是那些在技術、形式或主題上先行一步,卻未能在當時獲得充分認可的作傢群體。 第一章:被遺忘的非綫性敘事實驗者 著重分析一戰後歐洲某些先鋒派作傢(如某些受達達主義影響的敘事者,而非卡夫卡或喬伊斯)在處理時間與意識流時的激進嘗試。這些嘗試往往因其晦澀性或對既有美學規範的徹底顛覆,而在二戰後被“新批評”的清晰性要求所壓製。我們將考察他們如何運用“碎裂式文本”來模擬原子化時代的心理狀態,並對比他們與戰後“存在主義”敘事在處理虛無感上的根本區彆——前者是結構上的解構,後者則是哲學層麵的確立。 第二章:殖民地文學的早期迴響與“被觀看的異己”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殖民地解體前夕,嘗試用母語書寫對本土文化進行反思的“混血”作傢的早期作品。這些作品往往在語言選擇上承受著巨大的內部張力,其身份認同的掙紮在當時的文學氣候中,常被簡化為“異域風情”的注腳。本章將深入剖析其文本中潛藏的對西方敘事霸權的微妙抵抗,以及他們如何預示瞭後殖民文學的興起。重點分析一位在1930年代使用法語寫作卻關注非洲口述傳統的作傢的三部短篇小說集,揭示其敘事中“在場”與“缺席”的辯證關係。 第三章:女性主義先驅的隱晦錶達 探討在1950年代之前,那些未被歸入“女性主義文學”標簽,卻在作品中以高度象徵化或隱喻的方式,探討性彆角色的束縛與反抗的女性作傢。例如,某位英美作傢如何通過對日常用品、室內空間的細緻描摹,構建齣一種壓抑的、無聲的“哥特式”心理景觀,這比後來的直白控訴更具穿透力。我們考察的是“修辭的抵抗”,而非“主題的宣告”。 --- 第二部分:冷戰陰影下的文學地理學——意識形態的滲透與逃逸 本部分關注冷戰時期,文學作品在兩大意識形態陣營中如何進行自我定位、滲透和反思。重點關注那些在政治高壓下,尋求“非政治化”的文學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反過來成為一種更深層次的政治批判。 第四章:東歐“寓言化”敘事的解構 聚焦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某些東歐作傢的文本中所體現的“寓言化”趨勢。這不是對政治宣傳的簡單模仿,而是一種語言上的“僞裝”,通過荒誕、黑色幽默和童話結構來傳遞對體製的質疑。我們將對比三位不同國籍(波蘭、捷剋、匈牙利)作傢的處理手法,分析他們如何利用“雙重意義”(Double-bind)來繞過審查,並指齣這種策略在後蘇聯解體後的文學評價中,所麵臨的“去語境化”的風險。 第五章:美國“後-垮掉的一代”的都市疏離 考察在“垮掉的一代”聲浪減弱後,美國文學中齣現的對高度工業化、消費主義都市生活進行批判的作傢群體。他們摒棄瞭垮掉一代的激昂與詩意,轉而采用一種冷峻、近乎臨床記錄的筆觸,描繪技術中介下的個體異化。本章分析一位作傢如何通過對“商業廣告語言”的模仿與挪用,構建齣一種令人窒息的現代生活圖景,這種手法在後來的“後現代主義”浪潮中被更廣泛地采納,但其源頭卻更為隱秘和內嚮。 第六章: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技術性”根源 傳統的“魔幻現實主義”研究多集中於其神話色彩和政治隱喻。本書則反其道而行之,探究早期奠基者(非馬爾剋斯本人)如何運用極度寫實的筆法來描述超自然事件,從而暗示瞭一種“技術失靈”或“科學理性邊界的崩塌”。我們認為,這種現實主義的“過度飽滿”,本身就是對僵化世界觀的挑戰。 --- 第三部分:後現代的餘燼與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學重塑 在後現代高潮退去後,文學進入瞭一個更為碎片化、更強調“體驗”和“真實性焦慮”的階段。本部分審視這些微妙的轉嚮,以及它們對傳統文學範式的衝擊。 第七章:元小說(Metafiction)的自我消解 探討在“元小說”概念被廣泛接受後,某些作傢如何超越瞭單純對敘事技巧的展示,轉而探究“虛構行為”本身的倫理睏境。我們將分析那些在文本結尾處故意留下“斷裂點”或“信息黑洞”的作品,這些處理方式挑戰瞭讀者對“完成度”的期待,迫使他們直麵閱讀行為的本質——即“意義的構建是暫時的”。 第八章:身份政治的初期形態與流散文學的交織 聚焦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身份政治議題開始進入主流視野時,文學界是如何應對“標簽化”的危險的。我們考察那些試圖在明確的身份標簽(如民族、性彆、性取嚮)之外,尋求一種更具流動性的“交叉身份”錶達的作傢。這些早期嘗試,充滿瞭對“定義”的反抗,其語言的復雜性往往超越瞭當時流行的簡單口號式錶達。 第九章:數字時代的文學前奏——文本的“可塑性”預演 在互聯網技術尚未普及前,某些實驗性作傢已開始在紙質文本中模擬“超文本”或“數據庫”的閱讀體驗。他們通過復雜的腳注係統、交叉引用和不穩定的信息流,提前預演瞭讀者在信息過載時代下的閱讀狀態。本章旨在揭示,當代文學的許多“互動性”傾嚮,其理論基礎和結構模型,早在幾十年前的嚴肅文學實驗中就已埋下伏筆。 --- 結語:抵抗時間的消磨 本書所收錄的這些論述,共同指嚮一個核心問題:文學的真正價值,是否在於其被主流接受的程度,還是在於其抵抗“時代慣性”的銳度?我們相信,對這些“非主流”或“被遮蔽”的聲音的重讀,是理解當前文學生態復雜性的關鍵所在。這是一次對文學史“灰燼”的勘探,旨在從中重拾那些依然閃爍著獨特光芒的“火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錦成


  淡江中文係畢業,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係博士,成功大學中文係博士後研究。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係教授兼係主任。作品獲聯閤報文學獎、磺溪文學獎等多種。

  齣版作品
  小說集:《快樂之傢》、《方紅葉之江湖閒話》、《私の杜麗珍》、《如風往事》等。
  橋梁書:《黑暗中的小矮人》(施依婷繪圖)、《小矮人的幸福魔法》(施依婷繪圖)等。
  繪本:《大和尚與小沙彌》(圖文)。

  學術論著:《颱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颱灣文學史的思考》、《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運動文學論集》、《颱灣棒球漫畫史論──運動文學論集2》等。

  主編叢書多種,包括:《颱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彙編84‧林鍾隆》、《颱灣棒球小說大展》、《打擊線上:颱灣棒球小說風雲》、《92年童話選》、《93年童話選》、《94年童話選》、《九歌兒童文學讀本》及九歌「童話列車」係列等。

  2016年11月起,開始在南颱灣巡迴偏鄉國小義講兒童文學。
  FB社團:童話列車駛進偏鄉
 

圖書目錄

【推薦序】時間送來的禮物/馬森
【自序】我曾讀過這些書

【輯一】華文文學
一支動人的高山歌謠──試評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
聽新井談日本文學──新井一二三的《可愛日本人》
在知音與誤讀之間──從《暗示》的四篇書評談起
長調與短歌──呂政達《怪鞋先生來喝茶》
迴首《彼岸》──談王孝廉小說
完足的嘗試──重讀嚮陽《十行集》
森的旅程──評蔡逸君《我城》
一篇早熟的運動小說──談陳恆嘉的〈一個球員之死〉
從《巴黎的故事》探索馬森的「巴黎時期」
為「馬森學」再墊一塊基石──讀《閱讀馬森Ⅱ》
畫眉繼續唱自己的歌──淩煙的《失聲畫眉》與《扮裝畫眉》
颱灣棒球小說史的新頁──序硃宥任《好球帶》
冷眼小說寫時論──評魯子青《煙波江上使人愁》
高雄山海的依戀──讀蔡文章高雄三書《永遠的小林村》、《海の故鄉》、《山の故鄉》
這就是古龍──評古龍《古龍散文集》
古龍八十年
白鴒鷥的躑躅──讀王希成颱語詩集《有一隻白鴒鷥》
記取那些最後的亮光──讀李敏勇《墓誌銘風景》
詩人的守望──讀李敏勇《國傢之夢,文化之愛》
詩人的名字就是他自己──讀陳瑞山〈真正的詩人〉
記蘭亭書店元年──懷念陳信元老師

【輯二】日本文學
日本文學的天王與天後──村上春樹vs.吉本芭娜娜
新書與舊識──《人造衛星情人》與《廚房》
在嚴重的憂慮中快樂活著──阪口安吾的《白癡》
日本兩大小說獎在颱灣──談芥川獎、直木獎得獎作品的颱灣翻譯情況
理想的未來日本人的畫像──評村上龍《五分鐘後的世界》
La dolce vita,甜蜜的生活──評吉田修一《公園生活》

【輯三】西洋文學
遲到的小說傢──妮娜‧貝蓓洛娃及其作品
完整呈現大師麵貌──從妮娜‧貝蓓洛娃的法譯本談起
在魔幻中見證藝術──評薩爾曼‧魯西迪《羞恥》
奈波爾入門書──評奈波爾《在自由的國度》
書評的功力與自傳的魅力──評柯林‧威爾遜《談笑書聲》
求道者之歌──評桑傑‧尼岡《舞蛇者之歌》
漫談法國電影、文學裡的「鼠」
喬治‧西默農在颱灣──兼懷鬍品清教授

【輯四】有關運動
趣味源自博學──讀《身體文化研究:由下而上的人類運動現象學》
運動員要更瞭解自己一些──讀《運動員的生涯規劃:運動逆轉勝》
庶民的颱灣棒球史──讀謝仕淵《新版 颱灣棒球一百年》
在日常中親近運動哲學──讀鍾芝憶《運動場上的哲學傢》
從運動員素養到國民素養──讀《奧林匹剋素養教育》

【輯五】有關電影
達太安的女兒?──我看《豪情玫瑰》
青春的愛戀,是一齣喜劇──看《五月之戀》
男性的示愛──《投名狀》、《刺馬》與金馬獎
黑澤明電影的教科書──讀焦雄屏《黑澤明:電影天皇》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8036
  • EISBN:97862670883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7.6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時間送來的禮物/馬森


  錦成與文壇結緣甚早,他的短篇小說──後設的〈快樂之傢〉,發錶於一九八八年九月號四十七期《聯閤文學》的新生代小說叢輯,當年的他是二十齣頭的大學生。多數新人發錶瞭一、兩篇作品後即消聲匿跡。錦成在研究所進修碩士、博士期間,甚至更悠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歷程中,仍堅毅寫作,三十二年四十四篇評論,見證颱灣文壇三分之一世紀的齣版媒體、著作、作傢、書評、書市概況,他對文學創作、學術研究、藝文活動等文化的實際參與觀察,有著不間斷的熱忱,細緻關注並留下註腳。

  以時間的長軸鋪排閱讀與評論空間的廣幅,調理視野和胸懷,變成傢常的飯菜,十足珍貴!

  這些書評論文先後發錶在颱灣重要的媒體:《文訊》、《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時晚報/時代副刊》、《颱灣時報/藝文天地版》、《颱灣時報副刊》、《聯閤報副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中國時報/開捲版》、《2002年第十屆颱北國際書展Fnac專刊》、《自由時報/自由副刊》、《聯閤報/讀書人版》、《中央日報副刊》、《自立晚報副刊》。作者沒有黨派嫌隙,不分城鄉與省籍,無地域歧見;也見選書取刊之睿智遠識,執筆評論持客觀寬厚,文字透著真切無私,三十年沒變。錦成試圖找著平衡時空拉距的支點──愛「文學」在「颱灣」,我讀到的是這份不捨的心念和薪火的寄望!

  此書五輯風貌卓然,每一輯皆有獨見和特色,文詞豐饒有味;將武俠、運動、電影、翻譯……融入文學寫作及批評,成為作者跨域探索的盛宴,帶來閱讀知性與感性雙重的享受,給讀者不同一般的清新體驗!

  錦成與我呼應瞭文化進程和文學實踐的趨嚮:純文學/書市不死之路,唯有多元融閤與破繭而齣瞭。

  今夏,錦成來信說他已升格為教授,自嘲學術研究即將駛到橋頭瞭,未來,他計劃迴歸文學創作。壯年的錦成來日可期!盼他更多的新作問世!

  錦成不是燦爛星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我看到的他,是持續發光發熱的一顆光明之星!

  時間,或許最後會將一切化為灰煙,但還未燃燒殆盡前,可以好好聆賞並善巧運用時間,去抒寫刻劃風景,去論述經綸大業……,時間的過程韆化萬變,精彩絕妙,還時有意外之喜,如時間變成瞭一首詩歌,一本書……,時間編織瞭一幅山水畫捲……。

  時間,不停地醞釀著心中的盼望,我總期待一份驚喜……,不等其成灰!
 
──二○二一年寫於維多利亞中鞦

自序

我曾讀過這些書


  這本書的齣版源起,跟《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秀威齣版,二○一八年十二月)有關,在該書的〈自序〉中,我如此寫道:

  這本書能編成及齣版,對我是個意外。它從未在我的計畫中,卻還是做成瞭。

  我很少整理舊作,但二○一八年六月某一天,我為瞭要查一筆資料,竟不知不覺地整理起舊作。多虧瞭電腦,我近二十年所寫的作品都還找得到。這纔發現,近二十年來我發錶過一百多篇短論,形式包括導讀、書評、隨筆等,談的範圍很廣,但其中有一部分談的是兒童文學,篇幅足夠齣一本書。

  這就是這本書的由來,像是意外,卻又冥冥中自有安排。而如今我已忘記,當時我究竟要查哪一筆資料?

  《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收錄瞭五十二篇與兒童文學有關的文章,而我既然「發錶過一百多篇」,當然還有另一半的篇幅足夠再齣一本書。當時為何沒想到要一口氣處理兩本?現在也想不起來瞭。總之是自己不夠積極,過瞭兩年多纔想做這件事。

  常有學術界的朋友認定我是「兒童文學學者」,我自己並不以為然。因為我在進入兒童文學研究所之前,就對世界當代文學下過一番功夫。而畢業之後我開始研究運動文學,也花瞭十幾年寫齣兩部專書(《運動文學論集》、《颱灣棒球漫畫史論──運動文學論集2》)。兒童文學雖奠定我早期做學術的態度與方法,但並非我最關注的課題。

  本書寫作期間是一九八八-二○二○年,共收四十四篇。最早的一篇是〈一支動人的高山歌謠──試評《最後的獵人》〉,刊於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七日《自立晚報副刊》;最後寫的一篇是〈從運動員素養到國民素養──讀《奧林匹剋素養教育》〉,刊於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颱灣時報‧藝文天地版》。但若依發錶序來看,最晚的一篇是〈記蘭亭書店元年──懷念陳信元老師〉,刊於二○二一年五月《文訊》。全書跨越三十二年,是我至今五分之三的人生。像這樣的書,今生難再有第二本瞭。

  最初的〈一支動人的高山歌謠──試評《最後的獵人》〉是我就讀淡江大學中文係大四時修李瑞騰老師課的作業,他推薦給時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的林文義先生,刊登在當時的「自立書評」專欄。感謝兩位先生的提攜,他們願意讓一位大學生發錶書評,對當時的我是莫大的鼓勵。

  最晚的〈記蘭亭書店元年──懷念陳信元老師〉實際寫於二○二○年三、四月間,長約一萬字,投稿《文訊》後隔瞭一年纔以七韆字的刪節版發錶。這篇長文乍看不符本書「短論集」的副標題,但該文談瞭十幾本書,也可視為對這十幾本書的短論。此外,如果我二○一八年就與《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同時齣版這本書,這篇長文就不會收錄瞭,凡事皆有因緣,這又是一例。

  書名取為《時間的灰燼──現代文學短論集》,是因為我越來越覺得,時間既是神偷、也是烈火,這幾十年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我都不記得瞭,這些文章是劫後的灰燼,證明我曾讀過、寫過。

  我讀書的範圍很窄,十之八九都是文學。但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大,因此我讀的也很雜。(若依羅蘭‧巴特的說法,文學是一切學科的總和,「因為一切學科都齣現在文學的紀念碑中」。)近三十年來,我雖能掌握文學界的流行話題以及文學理論的潮流,但很少參與討論,通常也不感興趣。眾多人正在讀的書,我往往刻意避開。這本書雖然有談大作傢,如村上春樹,但也討論妮娜‧貝蓓洛娃這位在颱灣毫無名氣的作傢。沒什麼體係,但這是我的讀書方式,身在學術界,我很慶幸能自由自在讀瞭這些書。

  本書中有兩篇討論妮娜‧貝蓓洛娃,很可能是至今颱灣唯二的兩篇。事實上妮娜‧貝蓓洛娃引進颱灣是我促成的,感謝當年時報文化齣版公司願意信任我的推薦,洽談齣版她的書。隻可惜書籍銷售不佳,我也不夠用功,沒有繼續翻譯她的作品,因此她並未成為颱灣讀者熟悉的作者。

  妮娜‧貝蓓洛娃被世人認識,法國「南方齣版社」(Editions Acted Sud)居功厥偉。說件八卦,現任法國總統馬剋宏(Emmanuel Macron)於二○一七年以三十九歲當選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第一次內閣的文化部長法蘭索瓦絲‧尼森(Françoise Nyssen)即是當時南方齣版社的社長。也隻有像法國這樣的文化大國,纔會任命齣版社社長擔任文化部長吧。

  這本書是我的舊作結集,書中有些觀點如今的我未必認同,把這些文章結集齣版,對我既是紀念、亦是警惕。說句實話,我若能重讀一次這些書,再寫一次書評,絕對不會一樣。但過去的我畢竟也是我,無法一刀撇清。書中有幾篇我在最後加瞭新按語,多半也是交代文章來歷,並無意修正早年不成熟的論點。

  書中各篇曾分別發錶在《自立晚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國時報‧開捲版》、《中央日報副刊》、《聯閤報副刊》、《聯閤報‧讀書人版》、《文訊》、《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自由時報副刊》、《中時晚報‧時代副刊》、《颱灣時報副刊》、《颱灣時報‧藝文天地版》……等處,謹嚮這些園地以及主編者緻上誠摯的謝意。其中有多個園地已在這些年陸續消失,也是無可奈何的人間事。

  如前所述,寫這些文章時,我並未有齣書的打算,如今略依性質將四十四篇分為五輯。其中第四輯「有關運動」是我近幾年比較關心的領域。而第五輯「有關電影」雖無文學之名,但有文學之實,納入本書亦不算突兀。

  感謝馬森老師為本書寫序。馬老師不僅是我博士論文(二○○六)的指導教授而已,我最早發錶的短篇小說〈快樂之傢〉刊於一九八八年九月號《聯閤文學》,他即是當時《聯閤文學》的總編輯,是開門歡迎我進入文壇的貴人。我何其有幸,與馬老師的緣分如此深厚。

  捨妹徐錦慧繼《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後,再度提供插圖,為兩本書增色不少,也在此緻謝。

  但願本書除瞭對我自己有意義外,對讀者也有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文學短論集太多瞭,很多都是為瞭湊數量而寫,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但這本不同,從它傳達齣的那種對文學本質的探討深度來看,顯然是下瞭苦功的。我特別欣賞那種不迴避當代社會脈絡去反思文學地位的寫法,很多論述直指核心,不會拐彎抹角地賣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卻又不失嚴謹的筆法去解構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學現象。例如,作者對於某個經典作傢的解讀角度,就讓我產生瞭「原來還可以這樣看!」的驚喜感,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評論嘛。它不是在重複教科書上的觀點,而是在提齣新的對話場域。對於像我這樣,平時會關注一些文學評論,但也害怕讀到過於晦澀難懂文章的讀者來說,這種平衡掌握得非常好,既有深度,又保持瞭可讀性,讓人讀起來非常過癮,感覺自己的文學視野也被拓寬瞭不少。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那個封麵,選的字體和底圖的色調搭配得恰到好處,透露齣一種沉穩又帶點懷舊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點開來看看裡麵究竟收錄瞭哪些精彩的篇章。光是封麵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在美學上的用心,這在現在的電子書市場上實在難得。拿到手(或者說下載好)後,我立刻開始翻閱,電子書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流暢,無論是在手機上閱讀還是平闆上,字體大小和行距都調整得舒服,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容易疲勞,這對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是個加分項。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從初步的瀏覽來看,作者的遣詞用字非常講究,語氣不卑不亢,帶著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清晰感,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隨意拼湊的文集,而是一個創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晶。整體來說,從視覺到觸感(即使是電子書),這本書都傳遞齣「值得細讀」的訊息,很期待接下來的內容能帶來更多啟發。

评分

坦白講,剛開始看到「現代文學短論集」這個標題時,我心裡是有一點點抗拒的,因為總覺得這類書籍很容易變成學院派的自娛自樂。然而,實際閱讀後,我的擔憂完全被推翻瞭。作者的筆觸非常靈活,他能夠在嚴肅的學術探討和流暢的敘事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他引用的例證非常生活化,甚至從當下的流行文化中尋找文學的影子,這讓整個論述過程變得非常生動有趣,一點也不枯燥。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隻適閤文學科班齣身的人,對於任何對「思考如何錶達」感興趣的讀者,都會大有裨益。它展示瞭一種如何看待、如何分析、如何論證的思維模式,這種能力比單純記憶知識點要寶貴得多。總之,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它成功地將學術的深度包裝在瞭一種非常迷人的外衣之下,值得強力推薦給身邊所有愛思考的朋友們。

评分

這電子書的內容結構處理得相當巧妙,感覺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網,每一篇短論看似獨立,但當你將它們串聯起來看時,會發現背後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在貫穿始終,這條線索很可能就是作者對「時間」與「文學價值」之間關係的獨特見解。我發現作者很擅長在極短的篇幅內,精準地捕捉到一個文學現象的本質,然後用一句話點破,這種功力著實令人佩服。比起那些冗長拖遝的長篇論文,這種短論集的形式反而更適閤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你可以隨手翻到任何一篇,都能立刻進入狀態。而且,它強迫你必須專注,因為訊息密度很高,沒有太多可以讓你「跳讀」或「劃水」的地方,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高強度的腦力激盪,讀完一篇都會有種「今天收穫滿滿」的充實感。對於平日生活忙碌,但又不想在精神層麵停滯不前的上班族來說,這是個非常高效的知識輸入渠道。

评分

我對颱灣本土寫作的關心一直蠻高的,尤其是那些能連結在地經驗,又具備國際視野的作品。這本短論集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雖然它探討的是廣泛的文學議題,但字裡行間流露齣的那份對島嶼書寫的細膩觀察,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鳴。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分析幾位本土作傢的作品時,那種既尊重歷史傳承,又敢於提齣質疑的態度,非常成熟。這種評論,不是一味地讚美或貶低,而是帶著一種批判性的愛,去梳理文學脈絡中的複雜性。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沉悶,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學識淵博、又很熱衷於分享見解的朋友聊天一樣,充滿瞭思想的火花。如果你也是關心颱灣當代文學發展,想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我們正在寫什麼、為什麼這樣寫的人,這本書絕對是不能錯過的案頭書,可以時不時拿齣來翻閱一下,總能找到新的領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