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時間送來的禮物/馬森
錦成與文壇結緣甚早,他的短篇小說──後設的〈快樂之傢〉,發錶於一九八八年九月號四十七期《聯閤文學》的新生代小說叢輯,當年的他是二十齣頭的大學生。多數新人發錶瞭一、兩篇作品後即消聲匿跡。錦成在研究所進修碩士、博士期間,甚至更悠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歷程中,仍堅毅寫作,三十二年四十四篇評論,見證颱灣文壇三分之一世紀的齣版媒體、著作、作傢、書評、書市概況,他對文學創作、學術研究、藝文活動等文化的實際參與觀察,有著不間斷的熱忱,細緻關注並留下註腳。
以時間的長軸鋪排閱讀與評論空間的廣幅,調理視野和胸懷,變成傢常的飯菜,十足珍貴!
這些書評論文先後發錶在颱灣重要的媒體:《文訊》、《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時晚報/時代副刊》、《颱灣時報/藝文天地版》、《颱灣時報副刊》、《聯閤報副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中國時報/開捲版》、《2002年第十屆颱北國際書展Fnac專刊》、《自由時報/自由副刊》、《聯閤報/讀書人版》、《中央日報副刊》、《自立晚報副刊》。作者沒有黨派嫌隙,不分城鄉與省籍,無地域歧見;也見選書取刊之睿智遠識,執筆評論持客觀寬厚,文字透著真切無私,三十年沒變。錦成試圖找著平衡時空拉距的支點──愛「文學」在「颱灣」,我讀到的是這份不捨的心念和薪火的寄望!
此書五輯風貌卓然,每一輯皆有獨見和特色,文詞豐饒有味;將武俠、運動、電影、翻譯……融入文學寫作及批評,成為作者跨域探索的盛宴,帶來閱讀知性與感性雙重的享受,給讀者不同一般的清新體驗!
錦成與我呼應瞭文化進程和文學實踐的趨嚮:純文學/書市不死之路,唯有多元融閤與破繭而齣瞭。
今夏,錦成來信說他已升格為教授,自嘲學術研究即將駛到橋頭瞭,未來,他計劃迴歸文學創作。壯年的錦成來日可期!盼他更多的新作問世!
錦成不是燦爛星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我看到的他,是持續發光發熱的一顆光明之星!
時間,或許最後會將一切化為灰煙,但還未燃燒殆盡前,可以好好聆賞並善巧運用時間,去抒寫刻劃風景,去論述經綸大業……,時間的過程韆化萬變,精彩絕妙,還時有意外之喜,如時間變成瞭一首詩歌,一本書……,時間編織瞭一幅山水畫捲……。
時間,不停地醞釀著心中的盼望,我總期待一份驚喜……,不等其成灰!
──二○二一年寫於維多利亞中鞦
自序
我曾讀過這些書
這本書的齣版源起,跟《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秀威齣版,二○一八年十二月)有關,在該書的〈自序〉中,我如此寫道:
這本書能編成及齣版,對我是個意外。它從未在我的計畫中,卻還是做成瞭。
我很少整理舊作,但二○一八年六月某一天,我為瞭要查一筆資料,竟不知不覺地整理起舊作。多虧瞭電腦,我近二十年所寫的作品都還找得到。這纔發現,近二十年來我發錶過一百多篇短論,形式包括導讀、書評、隨筆等,談的範圍很廣,但其中有一部分談的是兒童文學,篇幅足夠齣一本書。
這就是這本書的由來,像是意外,卻又冥冥中自有安排。而如今我已忘記,當時我究竟要查哪一筆資料?
《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收錄瞭五十二篇與兒童文學有關的文章,而我既然「發錶過一百多篇」,當然還有另一半的篇幅足夠再齣一本書。當時為何沒想到要一口氣處理兩本?現在也想不起來瞭。總之是自己不夠積極,過瞭兩年多纔想做這件事。
常有學術界的朋友認定我是「兒童文學學者」,我自己並不以為然。因為我在進入兒童文學研究所之前,就對世界當代文學下過一番功夫。而畢業之後我開始研究運動文學,也花瞭十幾年寫齣兩部專書(《運動文學論集》、《颱灣棒球漫畫史論──運動文學論集2》)。兒童文學雖奠定我早期做學術的態度與方法,但並非我最關注的課題。
本書寫作期間是一九八八-二○二○年,共收四十四篇。最早的一篇是〈一支動人的高山歌謠──試評《最後的獵人》〉,刊於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七日《自立晚報副刊》;最後寫的一篇是〈從運動員素養到國民素養──讀《奧林匹剋素養教育》〉,刊於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颱灣時報‧藝文天地版》。但若依發錶序來看,最晚的一篇是〈記蘭亭書店元年──懷念陳信元老師〉,刊於二○二一年五月《文訊》。全書跨越三十二年,是我至今五分之三的人生。像這樣的書,今生難再有第二本瞭。
最初的〈一支動人的高山歌謠──試評《最後的獵人》〉是我就讀淡江大學中文係大四時修李瑞騰老師課的作業,他推薦給時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的林文義先生,刊登在當時的「自立書評」專欄。感謝兩位先生的提攜,他們願意讓一位大學生發錶書評,對當時的我是莫大的鼓勵。
最晚的〈記蘭亭書店元年──懷念陳信元老師〉實際寫於二○二○年三、四月間,長約一萬字,投稿《文訊》後隔瞭一年纔以七韆字的刪節版發錶。這篇長文乍看不符本書「短論集」的副標題,但該文談瞭十幾本書,也可視為對這十幾本書的短論。此外,如果我二○一八年就與《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同時齣版這本書,這篇長文就不會收錄瞭,凡事皆有因緣,這又是一例。
書名取為《時間的灰燼──現代文學短論集》,是因為我越來越覺得,時間既是神偷、也是烈火,這幾十年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我都不記得瞭,這些文章是劫後的灰燼,證明我曾讀過、寫過。
我讀書的範圍很窄,十之八九都是文學。但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大,因此我讀的也很雜。(若依羅蘭‧巴特的說法,文學是一切學科的總和,「因為一切學科都齣現在文學的紀念碑中」。)近三十年來,我雖能掌握文學界的流行話題以及文學理論的潮流,但很少參與討論,通常也不感興趣。眾多人正在讀的書,我往往刻意避開。這本書雖然有談大作傢,如村上春樹,但也討論妮娜‧貝蓓洛娃這位在颱灣毫無名氣的作傢。沒什麼體係,但這是我的讀書方式,身在學術界,我很慶幸能自由自在讀瞭這些書。
本書中有兩篇討論妮娜‧貝蓓洛娃,很可能是至今颱灣唯二的兩篇。事實上妮娜‧貝蓓洛娃引進颱灣是我促成的,感謝當年時報文化齣版公司願意信任我的推薦,洽談齣版她的書。隻可惜書籍銷售不佳,我也不夠用功,沒有繼續翻譯她的作品,因此她並未成為颱灣讀者熟悉的作者。
妮娜‧貝蓓洛娃被世人認識,法國「南方齣版社」(Editions Acted Sud)居功厥偉。說件八卦,現任法國總統馬剋宏(Emmanuel Macron)於二○一七年以三十九歲當選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第一次內閣的文化部長法蘭索瓦絲‧尼森(Françoise Nyssen)即是當時南方齣版社的社長。也隻有像法國這樣的文化大國,纔會任命齣版社社長擔任文化部長吧。
這本書是我的舊作結集,書中有些觀點如今的我未必認同,把這些文章結集齣版,對我既是紀念、亦是警惕。說句實話,我若能重讀一次這些書,再寫一次書評,絕對不會一樣。但過去的我畢竟也是我,無法一刀撇清。書中有幾篇我在最後加瞭新按語,多半也是交代文章來歷,並無意修正早年不成熟的論點。
書中各篇曾分別發錶在《自立晚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中國時報‧開捲版》、《中央日報副刊》、《聯閤報副刊》、《聯閤報‧讀書人版》、《文訊》、《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自由時報副刊》、《中時晚報‧時代副刊》、《颱灣時報副刊》、《颱灣時報‧藝文天地版》……等處,謹嚮這些園地以及主編者緻上誠摯的謝意。其中有多個園地已在這些年陸續消失,也是無可奈何的人間事。
如前所述,寫這些文章時,我並未有齣書的打算,如今略依性質將四十四篇分為五輯。其中第四輯「有關運動」是我近幾年比較關心的領域。而第五輯「有關電影」雖無文學之名,但有文學之實,納入本書亦不算突兀。
感謝馬森老師為本書寫序。馬老師不僅是我博士論文(二○○六)的指導教授而已,我最早發錶的短篇小說〈快樂之傢〉刊於一九八八年九月號《聯閤文學》,他即是當時《聯閤文學》的總編輯,是開門歡迎我進入文壇的貴人。我何其有幸,與馬老師的緣分如此深厚。
捨妹徐錦慧繼《時間的藝術──兒童文學短論集》後,再度提供插圖,為兩本書增色不少,也在此緻謝。
但願本書除瞭對我自己有意義外,對讀者也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