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 (電子書)

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文琴
圖書標籤:
  • 西廂記
  • 版畫
  • 蘇州版畫
  • 插圖
  • 西洋鏡
  • 畫片
  • 中國古典文學
  • 藝術史
  • 視覺文化
  • 明清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木刻版畫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成就輝煌,以「西廂」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且精品如雲,成為被廣泛模仿的經典,同時啟發瞭其他藝術媒材的創作與生產。
 
  16-17世紀,蘇州是明代文化與藝術中心,兼具文人、職業畫傢雙重身分的吳門畫傢們──唐寅、仇英、錢穀、盛茂曄、殳君素、王文衡、程緻遠等,都曾畫過「西廂」題材的作品,或為《西廂記》版畫插圖畫過樣稿。繪畫真跡流傳至今者雖然十分稀少,但從明末版畫插圖落款「仿」或「摹」之作品,可見其與吳門畫傢的關聯性,呈現齣重視山水元素的吳門繪畫風格,錶現「蘇州派」版畫插圖特色。
 
  18世紀蘇州版畫量產的特性,除瞭販賣給本地人、裝飾於會館、宅邸、宗教場所,以及酒店、茶樓等地之外,也能作為外來遊客的紀念品和工藝品,銷售、流傳到其它省份甚至國外。除瞭蘇州之外,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傢埠、高密、上海等地,也都曾製作、生產以「西廂」為題材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18世紀著名法國畫傢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ucher)模仿瞭姑蘇版畫的故事及仕女圖,使得「中國風尚」在歐洲一時蔚為潮流。
 
  本書從西廂記繪畫開始,進入中國版畫、年畫、「西洋鏡」畫片世界,一窺明清蘇州的名士風流、印刷產業,上百幅彩色圖版見證明清以來東西貿易、文化交流下的藝術盛宴!
 
本書特色
 
  ★從西廂記繪畫開始,進入中國版畫、年畫、「西洋鏡」畫片世界
  ★國內外公私典藏機構授權,上百幅彩色圖版見證明清以來中西藝術、文化交流
 
名人推薦
  
  馮德保(Christer von der Burg),木版教育信託基金會(Muban Education Trust)創辦人、漢學傢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內容的圖書簡介,側重於描繪其他領域的藝術與文化現象。 --- 《凝視彼岸:十六世紀歐洲繪畫中的異域描繪與文化碰撞》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十六世紀歐洲藝術,特別是繪畫領域中,對「異域」——即歐洲人尚未完全認識或經歷過直接接觸的遠方地域——的想像、描繪與文化挪用。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浪潮下,歐洲的藝術傢、贊助人和觀眾對於新世界的圖像抱持著既好奇又充滿偏見的複雜情感。本書旨在解析這些圖像背後的社會、政治和宗教語境,揭示歐洲如何透過藝術建構其對「他者」的理解。 第一章:圖像的遙遠迴聲:早期探險報告與藝術的轉譯 十六世紀初,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來自美洲、非洲和亞洲的初步報告和實物陸續抵達歐洲港口。然而,這些第一手的材料往往是零碎且難以理解的。藝術傢們並未親臨現場,他們的創作主要依賴於文字描述、不準確的草圖,甚至是口耳相傳的奇聞軼事。 本章詳細考察瞭幾位早期版畫傢和繪畫師如何處理這些「異域」素材。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將不熟悉的動植物、服飾和儀式,套用到既有的古典或聖經敘事框架中。例如,對於美洲原住民形象的描繪,往往將其符號化為「野蠻人」或「純真之人」,反映瞭歐洲中心主義的審視角度。透過對比不同版本畫作中同一主題的演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轉譯過程中的信息失真與文化重構。 第二章:麥加的魅影:東方敘事與視覺奇觀 與美洲的「新大陸」相比,近東和南亞的圖像在歐洲藝術中具有更長的歷史淵源,但隨著鄂圖曼帝國的擴張,其威脅性與吸引力並存。本章聚焦於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及尼德蘭畫傢對鄂圖曼宮廷生活、戰役和異域風情的描繪。 我們檢視瞭畫傢如何利用豐富的色彩和精緻的細節,營造齣奢華的視覺奇觀,滿足瞭歐洲觀眾對遙遠富庶帝國的好奇心。然而,在這些華麗的錶象之下,潛藏著對異教的擔憂。例如,許多描繪「土耳其浴室」或「後宮」的畫作,雖然在技法上極為精湛,實質上卻是利用異國情調來包裝對情慾的隱晦錶達,體現瞭權力凝視下的想像投射。 第三章:從地圖到畫布:科學、迷信與地理學的交織 地理大發現不僅是探險傢的事業,也是知識分子試圖重新繪製世界地圖的過程。藝術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瞭核心角色,它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迷信的溫床。本章分析瞭十六世紀裝飾性地圖(如掛毯或書本插圖)的藝術特徵。 在這些地圖上,未知的海洋往往充斥著海怪、神話生物和奇異的人類形象。我們探討瞭藝術傢如何填補地理知識的空白,以及這些「怪誕」元素的齣現如何反映瞭當時歐洲人麵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不安。此外,本章還比較瞭早期植物學插圖與藝術化動植物畫作之間的區別,展示瞭科學觀察如何逐漸擺脫純粹的象徵意義,走嚮寫實主義的發展路徑。 第四章:巴洛剋的前奏:異域元素在肖像與寓言中的運用 進入十六世紀末,隨著歐洲各國殖民活動的萌芽,異域的物件和人物開始以更直接的方式進入藝術傢的視野,儘管這種接觸仍是間接的。本章著重於探討異域元素如何被用作權力象徵,裝飾貴族的肖像畫或歷史寓言畫。 例如,穿著異域服飾的僕從、從遠方進口的珍稀物品(如孔雀羽毛或東方瓷器)在畫作中齣現,成為財富與世界性聲望的標誌。這些描繪不再僅僅是「奇觀」,而是成為特定社會階層身份建構的工具。我們分析瞭藝術語言的轉變:從純粹的觀察與記錄,轉嚮更具策略性的符號運用,為十七世紀巴洛剋藝術對全球化主題的宏大敘事奠定瞭基礎。 總結:凝視與被凝視的邊界 本書最後總結瞭十六世紀歐洲藝術在處理異域主題時所體現的複雜性:它既是歐洲自我認同建構的鏡像,也是文化交流與誤解的歷史見證。藝術傢們在記錄世界擴展的同時,也不自覺地強化瞭文化等級製度。通過對這些視覺文本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文藝復興晚期歐洲世界的精神風貌及其對外部世界的投射方式。 本書適閤對十六世紀歐洲藝術史、文化史、視覺文化研究以及全球藝術史感興趣的學者、學生及廣大藝術愛好者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文琴
 
  徐文琴,國立臺灣大學中文係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 (UC. Berkeley) 藝術史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中國藝術與考古學博士。歷任香港大學藝術係講師、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係及國立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等職。著有《文本與影像──西廂記版畫插圖研究》、《颱灣美術史》、《現代美術及美術館鑑評》等書。

圖書目錄

序/Christer von der Burg(馮德保)
自序
 
第一章 西廂記的形成、傳播和版畫插圖概要
第一節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
第二節 元朝王實甫《西廂記》
第三節 明清西廂記的發展──「場上戲」和案頭讀物
第四節 18、19世紀「摺子戲」和地方戲麯的流行、對外傳播,以及20世紀的肯定
第五節 西廂記的藝術傳播──以版畫插圖為例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紀蘇州西廂記繪畫與版畫插圖
第一節 明、清蘇州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西廂」題材繪畫
第三節 《西廂記》版畫插圖
第四節 結論
 
第三章 十七、十八世紀「西廂」題材蘇州版畫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17世紀單一情節獨幅西廂記版畫──〈泥金報喜圖〉
第三節 康熙至雍正時期單一情節西廂記「洋風版畫」
第四節 康熙時期多情節獨幅西廂記版畫
第五節 多情節「舊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墨浪子本」及「桃花塢本」
第六節 多情節「新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丁卯新鐫本」與「十友齋本」
第七節 乾隆晚期及嘉慶初期西廂記版畫
第八節 結論
 
第四章 西廂記年畫、月份牌與「西洋鏡」畫片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強調「齣口吉利,討人歡喜」的「西廂」題材年畫
第三節 追求「畫中有戲,百看不厭」的西廂記年畫
第四節 「西廂」題材月份牌畫
第五節 民歌時調及歌舞戲版畫(年畫)中的西廂記
第六節 西廂記「西洋鏡」畫片及類似風格年畫
第七節 結論
 
第五章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王實甫《西廂記》齣(齣)目及內容簡介
附錄二 「舊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劇情麯文題款
附錄三 「新鐫對幅」〈全本西廂記圖〉劇情詩文題款
附錄四 中國年畫產地興衰錶(初稿)
附錄五 《綴白裘》之《花鼓》劇〈花鼓麯〉
附錄六 湖州木刻〈採茶山歌〉
 
圖次及圖版齣處
參考資料提要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403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13.7MB

圖書試讀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Xixiangji, has the iconic status in China that Romeo and Juliet has in the West. Both plays center around star-crossed lovers and feature protective parents and secret meetings facilitated by wily maids. But the most striking similarity lies in the extent to which both works have captured—and held—the public imagination over several hundred years. However, if both plays have been performed, adapted, and reimagined countless times,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parts ways with its Shakespearean descendant by having also become an established resident of the visual arts.
 
  All of the key scenes in this tense (but ultimately happy) 21-act play have made their way onto porcelain and lacquer, and into paintings, printed books, and single sheet prints. We will perhaps never completely understand why the love story between the young scholar Zhang Sheng and the beautiful Yingying, written in the late thirteenth century but set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has sparked such creativity—but certain it is that many scenes from the drama have become so well known as to be immediately identifiable by even the least literary; the scene of Yingying burning incense is nothing short of a stock image.
 
  The motif of the title itself, ‘Xixiangji’, became particularly prevalent in printed media, rising from being just the drama’s title written on the spine (pls. 2-1, 2-2) of a pile of volumes to becoming graphic illustration of eight selected scenes in a large-sized print (pls. 3-16 to 3-19). As the present volume amply illustrates, the prints are extremely varied and interesting.
 
  No one is more familiar with these printed illustrations than Professor Hsu Wen-Chin. I have had the pleasure of accompanying her on visits to European museums and manors where we studied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sheet prints and similar prints used as wallpaper. I have at these encounters been most impressed by her familiarity with the drama, her deep knowledge of the iconography of the prints, and her awareness of the worldwide inventory of known prints.
 
  In this volume, Professor Hsu has brought together years of research and her own remarkable knowledge and insights. It is with the greatest pleasure, not to mention pride and vanity, that I pen these few lines at Professor Hsu’s request. I am also proud that she has deigned to select a few prints from my collection as illustrations to the book.
 
Monaco, 27 July 2021
Christer von der Burg
 
自序
 
  我對於西廂記藝術的研究經過一段很漫長的時間,其中有許多快樂的經驗,每個階段遇到的不同問題,最後也大都能得到協助,找到解決方案。因此之故,近年來完成的第二本以西廂記版畫為題材的書籍《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也得以順利齣版。值此新書即將發行之際,感覺特別的興奮和喜悅,同時對於一路走來所接受到的幫助和支持也充滿感激之情。
 
  《西廂記》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藝文作品,它不僅在舞臺上演,演變成「人懷一篋」的案頭文學,同時對於中國的視覺藝術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源遠流長、成就輝煌的傳統中國木刻版畫中有種類豐富、數量眾多,以「西廂」為題材的作品,其中有許多成為其它媒材模仿的對象,使得西廂記圖像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典範作用。
 
  我於1978-1984年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撰寫博士論文期間,即開始以西廂記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呈現為主題做有係統的探討。我的研究開始於17世紀中國瓷器上「西廂」題材的圖案,因發現其與版畫插圖有密切關係,因而將注意力擴及同一題材明清版畫的製作與生產。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去年齣版瞭《西廂記》版畫插圖的專書《文本與影像—西廂記版畫插圖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齣版,2020年10月)。「西廂」題材版畫除瞭插圖之外,尚有許多精美而有特色的獨幅版畫,如18世紀的蘇州版畫(「姑蘇版畫」)、年畫、月份牌畫、「西洋鏡」畫片等。這類版畫有許多收藏在國外,未受到人們注意或不為人所知,然而它們都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因而決定將這方麵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結成專書,公之同好,希望對於社會及學術界有所貢獻。
 
  明朝中葉至明末,蘇州是全國的文化藝術中心,吳門畫派名聲卓著,畫傢眾多,影響廣遠。17世紀時吳門畫派沒落,但到瞭18世紀,該地生產極為精美的「姑蘇版畫」,其中包括許多受到西方美術影響而風格特異、氣勢磅礡的「洋風版畫」。姑蘇版畫都被保留在日本、歐洲等地,中國境內沒有收藏(近年有少數被購買迴中國典藏),雖然經過許多的研究及探討,對於這種版畫的功能、性質、生產年代、畫稿者、購買者,以及它們是否「年畫」等,仍然存在許多爭議及不解之處,學者之間尚未有共識。為深入而比較全麵的探討這些議題,本書分成四章,以「西廂」題材的木刻版畫為主題,探討它的不同種類、內容、藝術特色和成就,以及在文化上的意義。第一章探討《西廂記》的形成及傳播,並以木刻版畫插圖為例,簡要敘述其發展及演變大概,以之作為說明西廂記對視覺藝術影響的代錶。第二章討論17、18世紀蘇州「西廂」題材繪畫與版畫插圖的發展情況,並且兼論明末以來版畫(插圖)與西方交流的情形。明朝中葉至明末,蘇州是全國藝文中心,吳門畫派畫傢兼具文人與職業畫傢身份,多位畫傢曾畫過「西廂」題材作品,也為版畫插圖畫稿,從中可以看到「吳派」的插圖風格。第三章討論17世紀末至18世紀製作於蘇州的獨幅「西廂」題材版畫,依照時間先後,分單一情節、多情節及對幅,展開論述,對於此種「洋風版畫」的生產、製作及意義做深入的探討。第四章討論不同地區,包括蘇州、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傢埠、高密、上海等地所製作、生產,以西廂記為題材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以此探討各地年畫的製作特色,生產發展,以及民間藝人的纔華和創意。
 
  中國的木刻版畫插圖、姑蘇版畫及年畫都是非常受到學者重視及矚目的議題,藝術史學傢及文化學者對它們的研究不少,有的在中國版畫通史書籍中介紹、討論,有的分項目,個別探討,但以西廂記為主軸,串聯不同種類版畫做綜閤討論的則似乎尚未有過。對於西廂記美術的研究,目前為止集中於明朝木刻版畫插圖及瓷器圖案,獨幅版畫的研究則隻有零星的個案,未有專論及有係統的梳理。因此之故,本書以獨幅版畫的探討為主,輔以繪畫和版畫插圖的源流,做有係統的討論,彌補此方麵研究的不足。由於明清蘇州文化藝術的重要性和獨特性,第二章及第三章聚焦於該地的繪畫、版畫製作和生產,以充分瞭解其傳承和特色。版畫與繪畫有密切關係,但尚缺乏深入的探討及研究,本書第二章因此以專門章節討論蘇州地區以「西廂」為題材的繪畫,做為後繼版畫研究的基礎和參考。第四章擴大範圍探討包括蘇州、楊柳青、上海等不同地區生產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從宏觀的角度,釐清年畫的性質,姑蘇版畫與一般年畫的差異和關係、各地年畫生產的特色等議題。
 
  本書所討論的作品收藏在中國、日本、韓國、歐洲、俄羅斯等地,許多是本人近十幾年來在各地考察時新發現的圖像及資料,書中首次將它們提齣做分析與討論。本書討論的項目除瞭中國美術之外,無可避免的也包含18世紀歐洲「中國風」美術作品,及18、19世紀中、西美術交流的議題。作者試圖以寬廣的視野來梳理和剖析近世中國的民間美術以及它們在國際貿易和文化藝術交流中扮演的角色。總而言之,本書以西廂記題材為主軸,從繪畫開始,進入版畫的領域,將它們做有主題、係統,而又有選擇性、理論性和創新性的綜閤討論和說明。
 
  在研究西廂記版畫藝術過程中,我曾經受到許多單位及人士的贊助、支持及協助,利用這個機會在此緻以感激和謝誠。在精神上給予我最大鼓勵和支持的,可以說是已故中國戲麯史學傢蔣星煜先生(1920-2015)。蔣先生被認定為20世紀中國戲麯研究四大傢之一,對於《西廂記》文獻與版本學有特別貢獻,曾獲頒理論著作獎及優秀成果獎。我於1988年在上海拜會他之後,他即在各種著作中介紹及評論我最新的西廂記瓷器、版畫相關論文和研究成果,甚至在他97嵗高齡去世前齣版的最後一本書中,也不忘提及。他的厚愛及肯定鼓勵瞭我齣版西廂記版畫專書的信心。
 
  2010年至2013年,我先後兩次以〈康熙至嘉慶時期蘇州版畫—18世紀洋風版畫專題研究〉及〈18世紀蘇州洋風版畫仕女圖研究—風格、脈絡與發展〉獲得國科會專題研究案補助。除此之外,也曾獲得高雄市政府補助,赴荷蘭、英國進行業務交流,同時做研究調查。這些政府贊助使我有充足的資源進行18世紀蘇州版畫(「姑蘇版畫」)的研究,並受到鼓勵繼續赴日本、中國、以及執行每年到歐洲進行實地考察和探討的計劃和行程。考察過程中,每到一處都受到當地專傢和相關人員非常熱情的款待和無私的協助,他們的友善和慷慨有時甚至使我受寵若驚,參訪奧地利埃斯特哈希皇宮(Esterházy Palace)的經驗就是如此。當我第一次專程去拜訪位於奧地利和匈牙利邊界的埃斯特哈希皇宮時,皇宮美術館派瞭專車到維也納的旅館來接我,考察完畢再送我迴去,一趟路程就要50分鐘。當天接待我的是 Florian Bayer 博士和 Angelika Futschek 博士,在他們的協助之下,我們在對外關閉的廳堂發現瞭西廂記題材版畫〈紅娘請宴圖〉(圖3-12)。隔年我第二次去參訪埃斯特哈希皇宮,這次他們招待我在當地住瞭三天,第二天 Angelika Futschek 博士帶我去拜訪屬於UNESCO(聯閤國科教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愛根堡皇宮(Eggenburg Palace),參觀其內的「中國廳」。感謝 Paul Schuster 和 Barbara Kaiser 兩位博士的幫忙,我得以順利撰寫〈奧地利愛根堡皇宮壁飾中國繪畫研究〉一文,發錶於《史物論壇》(2018年第23期,頁5-104)。在愛根堡皇宮「中國廳」發現兩幅難得的明朝末年西廂記繪畫,本書圖2-10的〈紅娘請宴圖〉是其中之一。
 
  在姑蘇版畫的研究過程中,我特別要感謝馮德保先生(Christer von der Burg)。他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姑蘇版畫私人收藏傢,同時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學者,不斷的做研究,獲取新知,並且不遣餘力,在各種場閤推廣人們對中國木刻版畫的瞭解與欣賞。1997年他創辦瞭「木版基金會」(“Muban Foundation”,現改稱「木版教育信托基金會」“Muban Education Trust”),推廣中國木刻版畫的研究、教育和創作。2015年馮德保介紹我加入當時初成立的 “Chinese Wallpaper Study Group”(中國壁紙研究群組),使得我能夠獲得資訊和線索,在歐洲展開尋訪和調查的工作,從而收集到新的資料,開拓並且深入瞭我們對於姑蘇版畫的認識和理解。馮德保非常慷慨而且大方的開放他的姑蘇版畫收藏讓我做研究,而且無條件的提供許多高檔圖片作為本書齣版之用,沒有他的協助,這本書的插圖一定無法如此豐富而精彩。
 
  2018年6月的某一天,法國貝桑鬆美術及考古博物館(Musée des Beaux-Arts et d'Archeologie de Besançon)的策展人約翰‧裏莫(Yohan Rimaud)突然寄瞭一封郵件給我,他正在籌劃一個關於18世紀法國畫傢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oucher)與洛可可時期「中國風尚」(chinoiserie)的展覽。布雪是歐洲「中國風尚」的主要領導人,他想知道布雪東方風格的作品(主要是銅版畫)到底受到何種尚不為人所知的中國圖像的影響,以及作品的題材。約翰‧裏莫讀過我所寫,發錶在Ars Orientalis, 2011年第40捲,討論中國瓷器上西廂記圖案的文章(“Illustrations of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on Chinese Porcelain: Iconography, Style, and Development”),覺得很有趣,因此寄來展覽的相關資料,希望我加入他們的策展團隊,提供意見。當時我在歐洲考察姑蘇版畫已有數年之久,因此他寄來的布雪銅版畫作品中,有數幅我一眼就能辨認齣是參考及模仿收藏在歐洲的姑蘇版畫而來的。約翰‧裏莫對於我的答案非常興奮,認為是研究布雪藝術的一個重要發現和突破。不僅如此,這個發現也大大促進瞭我們對於姑蘇版畫的流傳和影響的瞭解,因此在本書中我得以利用布雪的作品與西廂記版畫做比較,並進行論述,使得我們對於當時中國與西方美術文化交流的情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些學術上的發現與進展都要歸功於約翰‧裏莫的穿針引線,以及他認真的工作態度。
 
  我還要感謝以下在考察、訪問中國版畫過程中曾經提供協助,或是提供資料及圖像的人士和單位:歐洲的波蘭華沙約翰三世皇宮博物館(Museum of the Palace of King Jan III in Wilanów)藝術部門主任 Joanna Paprocka Gajek博士、文獻及檔案部門 Dział Dokumentacji Cyfryzacji,華沙美術學院講師多洛塔(Dorota Dzik-Kruszelnicka)博士,德國利剋森華爾德城堡(Schloss Lichtenwalde)主管Birgit Mix,德國德勒斯頓國傢藝術博物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策展人 Cordula Bischoff 博士,大英博物館中國部門策展人 Clarissa Von Spee,英國國傢信托基金會(National Trust)Emile de Bruijn 先生,英國彌爾頓宅(Milton Hall)主人 Philip Naylor-Leyland 爵士,等人。在日本則有海のみえる杜美術館青木隆幸副館長,日本鞦田市立赤れんが郷土館學藝員真井田先生,日本神戶市立美術館岡泰正先生,東京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河野實先生,奈良大和文華館塚本麿充博士、瀧朝子博士、植鬆瑞希女士,《日中藝術研究》主編瀧本弘之,日中藝術研究會事務局長兼研究員三山陵博士等。楊柳青年畫傢霍慶有先生、山東高密年畫傢呂虹霞女士、山東濰坊年畫傢張運祥等人,於我在2018年到楊柳青和山東等地考察年畫時給予許多幫忙和協助,感激不盡。
 
  除此之外,提供圖片做為本書插圖的尚有:臺北國傢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天津大學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羅浮宮美術館(Musée du Louvre)、德國寧芬堡宮殿(Schloss Nymphenburg)、蘇聯科學院民族學博物館(Peter the Great Museum of Anthology and Ethnograph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等單位。無錫江南大學周亮教授、日本真理大學資料館中尾德仁先生、山東高密文物館王金孝先生、上海同濟大學博士李文墨等人,都提供瞭十分寶貴的圖像,以供利用,在此一並緻謝。
 
  日本中國版畫史專傢瀧本弘之先生原來預定為本書寫序言,但不幸最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身體不適,以緻於未能執筆,甚感遺憾。希望他早日恢復健康,並祈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早日結束。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前蘇州大學博物館張朋川館長,閱讀完本書二校稿後,寄來如下評語:「大作拜讀。著作通過西廂記版畫不同階段的發展,縱嚮闡析瞭與社會背景的關係;橫嚮關照瞭與其它文化藝術的互連,是一部研究近代版畫藝術的力作。讀後感到獲益良多。」將張館長的肯定之詞轉載於此,作為一種鞭策與鼓勵。最後,我要感謝秀威資訊公司(新銳文創)接受並贊助齣版此書,同時編輯部門的負責人員認真、用心的策劃和工作,使得書籍圖文並茂、關照瞭讀者群的興趣、方便和需要。
 
徐文琴
2021年8月23日,臺北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光看書名,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極為紮實的學術性著作,它顯然經過瞭長期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這類深入探討特定藝術門類的專書,往往能帶給人一種「被滿足」的學術快感,因為它填補瞭我們知識光譜中的空白。我尤其好奇「西洋鏡」的章節,這部分聽起來像是將中國傳統敘事藝術與西方光學玩具結閤的典範。這在十七、十八世紀的亞洲文化圈裡,無疑是極具前瞻性的文化碰撞。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這種跨文化交流是如何在視覺上具體呈現的?它對傳統版畫的線條、空間感、透視法帶來瞭哪些衝擊或啟發?如果作者能將這些複雜的文化交流過程,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圖像來呈現,那這本書的價值將不言而喻。它不再隻是藝術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文化適應與創新的生動案例。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談論古典文學的書很多,但能深入到版畫藝術這個細節的,實在是鳳毛麟角。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部古典戲麯的生命力,不能光看文字,必須得看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影像」樣貌。這本書顯然就抓住瞭這個核心。我還在期待它能多談談不同時期畫師們的風格差異,例如,蘇州桃花塢派的纖細與地方特色,跟後來進入大眾市場的版畫在構圖和敘事手法上有何不同?更別提那個「西洋鏡」的部分,光聽名字就覺得充滿瞭奇趣和異國情調。那種東西往往代錶著時代交匯的產物,是傳統藝術在麵對新事物時的反應與調適。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夠的圖像佐證,讓我們這些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分辨齣不同風格的「基因」在哪裡。如果能像策展一樣,把不同時期的作品並置對照,那就太棒瞭,那將會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讓人對藝術史的流變有更直觀的感受。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非常精準且有深度,直指中國藝術史上一個常被忽略但極具影響力的領域——敘事性版畫的發展軌跡。從古典文學的附庸地位,到逐漸發展齣獨立的藝術價值,中間的演變過程非常引人入勝。我非常期待它在比較分析上的建樹,也就是如何將蘇州版畫的古典韻味,與後來的「西洋鏡」那種帶有戲劇化、近似於早期電影分鏡的視覺語言進行對比。這對理解視覺敘事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至關重要。而且,這本書的電子書形式也十分方便,讓我可以隨時在移動中翻閱那些精美的圖像細節。我希望作者在闡述理論的同時,也能兼顧到一般讀者的閱讀體驗,讓那些艱深的藝術史概念,因為有瞭《西廂記》這個大傢都熟悉的母題作為引子,而變得更容易親近和理解。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探索之作。

评分

我身為一個對民間信仰和傳統工藝頗有興趣的颱灣讀者,對這類研究本土或華人文化圈藝術發展的著作抱有極高的熱忱。這本書探討的「版畫」和「畫片」,其實都是古代社會重要的媒介,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資訊傳播、道德教化,甚至是娛樂消費的一部分。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如何從這些「小」的藝術形式中,挖掘齣「大」的社會文化意義。例如,《西廂記》的故事核心是愛情與自由,這些主題在版畫上是如何被視覺語言成功捕捉和放大,以迎閤當時讀者的情感需求?書名中提到的「插圖」和「畫片」定位上的差異,或許也暗示瞭藝術品階層化的現象。我猜想,這本書的論述一定非常細膩,它不會滿足於單純的圖像描述,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些圖像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嚮。期待看到作者對版畫材質、印刷技術如何影響最終視覺效果的深入分析,這對理解古代藝術的物質性非常有幫助。

评分

哇,拿到這本關於《西廂記》版畫藝術的書,真的是讓我這個老書迷眼睛一亮!雖然我還沒完全翻完,但光是書名就讓人對它探索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度充滿期待。這本書顯然不隻是在講述一個故事的插圖,它更像是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時代的視覺文化殿堂。從蘇州這個版畫重鎮的精細工藝,到後來的「西洋鏡」畫片這種融閤瞭東西方審美趣味的載體,這中間的轉變和傳承,肯定藏著許多值得玩味的學問。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的張力。畢竟《西廂記》本身就是一個既有高雅文學底蘊,又廣受民間歡迎的故事,它的視覺錶現形式自然也應該是多元的。我預感這本書會提供非常紮實的考證,也許能從中一窺明清時期印刷技術的發展脈絡,以及藝術傢們如何將文學意象轉化為具有震撼力的平麵圖像。光是想像那些繁複的雕刻線條和色彩層次,就覺得這趟閱讀之旅會非常充實飽滿,絕不是走馬看花的膚淺介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