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麼?:「右」難及成因 (電子書)

這是為什麼?:「右」難及成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裴毅然
圖書標籤:
  • 哲學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政治
  • 曆史
  • 颱灣
  • 右翼
  • 意識形態
  • 公共事務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50年代後半葉~1970年代前半葉,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關鍵的轉摺期。「整風」、「鳴放」、「反右」、「大躍進」、「大饑荒」、「四清」到「文化大革命」一路走來,從整肅黨外至清洗黨內,從經濟領域延伸至意識形態,從尋找敵人至製造敵人。其中,1957年為關鍵轉捩點,上演三部麯——開明整風、邀勸鳴放、變臉反右,褪去民主麵紗,專政獠牙畢露。
 
  《人民日報》官網「人民網」中的「中國共產黨新聞」今日定調:「為瞭堅持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製度,黨領導群眾進行瞭反右派鬥爭。」1957年6月8日《人民日報》刊載社論〈這是為什麼?〉,反右運動信號彈升空,中國共產黨開始意識形態全麵專政。
 
  《這是為什麼?——「右」難及成因》匯編「反右」各路資訊各種研究成果,去蕪存菁、刪繁就簡,一本反右運動及其成因的綜述讀本。作者裴毅然以史料為證,本著「無徵不信、無本不納」、「史實既確、史論自明」的精神,還原歷史場景,提要梳理1957年以前赤潮史脈,著重刨挖共產主義國際運動謬誤根源,清晰列示反右運動之所以形成的歷史原因,簡要解析從反右到文革的歷史脈絡,旨在追溯赤難災源,匯誡立訓。
 
本書特色
 
  ★梳理赤難源頭,列舉《內部參考》、《人民日報》、《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等中共官方資料,以及多套親歷「右」難之迴憶錄,由史料見證荒謬。
 
  ★從整風運動起展開反右脈絡,梳理中共黨史關鍵的轉捩點;論述佐以史證、統計數據與親歷見證,歷史場景細節躍然紙上。
 
各界推薦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係退休教授/《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作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深層心理動力學:超越錶象的探尋》的圖書簡介。 --- 《深層心理動力學:超越錶象的探尋》 作者:[虛構作者名] 圖書簡介 在人類經驗的廣袤海洋中,我們常常被意識的錶層浪花所吸引,滿足於對行為和情緒的即時、直觀解釋。然而,在這些可見的現象之下,潛藏著一個由無意識驅動、由早期經驗塑造的復雜結構。本書《深層心理動力學:超越錶象的探尋》並非對現有心理學流派的簡單綜述,而是深入探索驅動人類行為、情感和人際關係模式的內在機製的一部力作。 本書的核心宗旨在於揭示“為什麼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存在?”這一古老而永恒的命題。它倡導一種超越簡單歸因和錶麵癥狀處理的視角,引導讀者穿透日常生活的迷霧,直抵個體心理結構的深層動力場。 第一部分:動力學視角的重塑 本書首先建立瞭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重新審視瞭弗洛伊德、榮格、剋萊因等早期動力學思想傢的核心洞見,但更著重於當代神經科學與依戀理論如何為這些經典理論提供瞭實證性的支撐和修正。我們探討瞭“動力”的本質——它並非僵硬的結構,而是一個持續流動、相互作用的能量係統。 我們詳細闡述瞭“無意識記憶的構建”如何影響當下決策。這包括對早期關係模式的內化過程,以及這些“內在客體關係”如何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被不斷重演(即“強迫性重復”的機製)。本書強調,理解動力學,首先要學會識彆那些我們尚未意識到的腳本是如何被編寫的。 第二部分:結構與防禦:內在的堡壘 個體心理結構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不同層次的防禦機製所構築的堡壘。本書對防禦機製的探討超越瞭經典的壓抑和否認,深入分析瞭更微妙、更隱蔽的機製,例如“身份的解離”(Dissociation of Self)與“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在維持心理平衡中的作用。 我們花費大量篇幅討論瞭“自我的脆弱性”與“誇大性自我”之間的動態張力。在許多案例分析中,我們發現,那些看似最自信或最需要控製的人,往往在最深層處隱藏著對徹底瓦解的恐懼。這種內在的衝突,構成瞭許多心理睏擾的溫床。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細緻的臨床觀察,識彆齣這些結構性障礙的早期信號。 第三部分:關係中的鏡像:客體與依戀的連續性 人類是關係性的存在。本書堅信,任何個體的心理動力學都無法脫離其早期客體關係環境而獨立存在。本部分深入挖掘瞭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動力學含義,特彆是“不安全依戀模式”如何在成年期轉化為人際互動中的阻礙。 我們引入瞭“關係性心理治療”的視角,強調治療室不僅是一個分析的場所,更是一個“修復關係”的試驗場。通過詳細的情境再現,讀者將理解“移情”與“反移情”如何成為揭示雙方無意識動力學的關鍵工具。本書探討瞭如何區分“對過去經驗的重復”與“在當下關係中建立新的可能”之間的細微界限。 第四部分:癥狀的意義:信息而非敵人 在許多主流方法中,癥狀被視為必須被消除的對象。然而,動力學取嚮認為,癥狀——無論是焦慮、抑鬱、強迫還是軀體化——都是無意識信息的一種錶達方式,是心靈在應對無法承受的內在衝突時所采取的一種“妥協性解決方案”。 本書細緻剖析瞭不同類型的癥狀背後的深層動力。例如,某種持續的完美主義,可能並非源於對成功的渴望,而是對“被拋棄”這一原始恐懼的代償。理解瞭癥狀背後的“功能”,我們纔能真正開始瓦解其存在的必要性。這不是關於“壓製”感覺,而是關於“轉化”被睏住的能量。 第五部分:走嚮整閤:深化自我理解 《深層心理動力學》的終極目標是引導讀者走嚮更深層次的整閤與真實性。我們探討瞭如何將無意識內容帶入意識的層麵,這一過程的睏難與迴報。這涉及培養一種對自身內在復雜性的“容忍度”,接受自己既有光亮也有陰影的事實。 整閤並非意味著消除所有矛盾,而是學會與內在的對立麵共存,並從中汲取創造性的力量。本書最後強調,心理動力學的學習是一段持續的旅程,它要求我們保持謙卑、持續的好奇心,並願意反復麵對那些最令人不適卻也最能揭示真相的內在迴響。 適閤讀者: 心理谘詢師、精神分析愛好者、希望深入理解自身行為模式的普通讀者,以及所有對人類心智的隱秘運作機製懷有強烈求知欲的人士。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裴毅然
 
  1954年齣生杭州
  1970年底上山下鄉大興安嶺
  1982年黑龍江大學中文係文學學士
  1994年杭州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
  2000年復旦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
  前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歷史所訪問學者(201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副研究員(2020)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第九屆)

圖書目錄

關於建立「1957年學」的迴憶──裴毅然《這是為什麼?──「右」難及成因》序/錢理群

前言

第一章 赤潮騰漲
一、赤潮入華
二、暴力囂囂
三、警號聲聲
小結

第二章 紅朝之初
一、激情燃燒
二、國事日歪
三、思想改造
四、民怨漸沸
小結

第三章 釣魚‧鳴放
一、再三邀勸
二、毛氏思路
三、「釣魚」故事
四、「右論」精選
五、民間真聲
小結

第四章 這是為什麼?
一、「六‧八」社論
二、無法守信
三、有限抵抗
四、士林淪陷
五、赤潮拐點
小結

第五章 反右概況
一、劃「右」標準
二、「右派」概況
三、各色「右派」
四、各式「右」事
五、多是左派
六、殤於人格
小結

第六章 擴大‧傷害
一、高壓逼「右」
二、「右派」人數
三、六類處理
四、各式傷害
五、自殺
小結

第七章 深遠影響
一、大亂甲乙
二、加劇惡化
三、摧毀國本
四、通往大饑荒
五、百姓窮苦
六、遙啟文革
小結

第八章 艱難「改正」
一、「摘帽」恩典
二、不準甄別
三、艱難「改正」
四、「改正」故事
五、「擴大化」
六、打手懺悔
七、悲劇深處
八、綿綿迴聲
小結

第九章 「右」難肇因
一、赤色邪教
二、實踐驗謬
三、赤潮滲因
四、警世八誡
小結

結語



附錄一1957年「右」生〈結論〉(二)
〈中共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總支委員會關於雷一寧問題的結論及處理意見〉(1957年10月)
〈中共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總支委員會關於張榮生問題的結論及處理意見〉(1957年10月30日)

附錄二1979年〈覆審意見〉(一)
1979年〈北京師範大學關於張榮生右派問題的覆審意見〉

附錄三1957年批鬥實況(一)
1957年10月中央廣播電臺工業組黨支部批鬥黨員「右派」邵燕祥

主要資料來源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83981
  • EISBN:97862695869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4.3MB

圖書試讀



〈關於建立「1957年學」的迴憶──裴毅然《這是為什麼?—「右」難及成因》序〉(節選)
錢理群
 
  毅然是我已經不年輕的「青年朋友」,也可以說是「忘年交」,對中國現當代歷史、對二十世紀中國命運的持續關注、傾心研究,把天各一方的我們的心連接在一起。毅然希望我為他的《這是為什麼—「右」難及成因》寫點什麼,我自然欣然同意。儘管我對這一段歷史也有所研究,但在閱讀毅然的新作時,卻被深深打動。毅然採取瞭「多擺事實,少發議論」的撰述策略,講述一個又一個右派的具體遭遇(歷史命運的帶血故事),這恰恰是許多歷史著作因為忙於概括而有意無意忽略的,也是不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特別年輕讀者)完全不知道的;現在被一一無情揭示,就有一種觸目驚心之感。在我看來,這不僅是寫作策略,更顯示瞭一種新的歷史觀:歷史研究最應該關注的是特定歷史情境中的個體生命、他們的人生遭遇與內在心靈世界。
 
  本書麵對的1957年中國「右難」,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最大災難就是對一個個具體生命的摧殘:不僅是生存權利的無情剝奪,更是思想、言論自由的肆意踐踏,造成心靈傷害、人性扭麯,而這正集中揭示瞭所謂「中國特色」的極權體製的本質:為瞭維護自己「打江山、坐江山」的既得利益,不惜採取一切手段,付齣一切代價,摧殘一切有礙自己統治的生命,毒化人與人的關係,欲從根本上改造人性,導緻治下所有的國民(無論受害者還是加害者)的人性全麵扭麯,進而導緻整個社會的「非人化」,藉此將自己的統治權力達到無時不在、無所不至的地步,把極權統治的組織力、動員力、控製力、同化力,推嚮極緻。在我看來,毅然這本「右難」之書,正是因為抓住瞭對個體生命從外到內的全麵摧殘這一根本,深刻揭示瞭中國體製的「反人性」本質,這正是中國的基本問題所在:其驚心動魄之處,就在於此。
 
  就我個人而言,讓我怦然心動的還有毅然在〈跋〉裡所說的一句話:錢理群先生說「1998年我提齣建立『1957年學』的倡議,在學界幾乎無人理睬」,「作為對錢先生的呼應,拙著實在有點太晚」。這又觸及當代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要害問題,也是我的最大心事,由此引發許多辛酸無奈的迴憶。那麼,就藉給毅然此書寫序的機會,做一番歷史的梳理,也可以幫助讀者瞭解毅然這本探討「右難成因」之著的寫作背景與意義。
 
  2007年,我在《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的〈後記〉裡錶達瞭這一寂寞感,距離我提齣建立「1957年學」倡議的1998年,已有九年。其實當時我還說瞭一句多少有些樂觀的話:「直到最近纔有幾位年輕學人錶示瞭研究的興趣。」 確實有幾位在讀研究生和我聯繫,錶示研究「1957年學」的意願,但他們畢業後到地方工作,就渺無音訊瞭。我自然明白,在當時和以後的中國,特別控製更嚴的地方上,根本沒有「闖禁區」的機會和條件。而我自己,2007年以後也轉嚮其他研究領域。這樣,可以說直到今天,也即我提齣倡議的22年後,儘管也陸續齣現有關「右難」的書,但大都是迴憶性著述,我也陸續寫瞭不少序言,真正的研究性著作極少見。現在,終於有瞭毅然這本認真用心的研究專著,儘管確實「有點晚」,但畢竟有瞭,這就可能會有一個新的真正開始。特別是當下的中國與世界的年輕人早已不知發生在64年前的中國「右難」為何事,毅然這樣的具體仔細描述「當年事」的論著就實在難能可貴瞭。
 
  其實,我在1998年、2007年一再宣導建立「1957年學」,也是因為我們正麵臨中國極權體製在思想、文化、學術領域的一大「特色」,即「強迫遺忘」。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師範大學,我發錶演講〈我的「1957年研究」〉: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對歷史的「重修」。魯迅揭露說,這其實就是對古書大肆刪改,或毀,或抽,目的是將歷史的血腥全部抹掉。而現在的做法就更乾脆,也更徹底:不讓當事人迴憶,不讓後人討論,不許學術界研究,從一開頭就不予記載,不準進入歷史的敘述,從而從根本上消滅歷史的記憶。
 
  這樣就造成瞭歷史的兩大遮蔽:一是如反右、文革這樣的歷史錯誤與罪惡,歷史的血腥氣就被遮蔽瞭,真的成瞭「一片光明」;一是歷史上的血性人物,那些拚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被魯迅稱為中國的「筋骨和脊樑」的人,被遮蔽瞭,隻剩下「良民」和「順民」。
 
  這樣的兩個遮蔽,就必然產生兩個嚴重後果—
 
  一方麵,歷史的血汙被遮蔽就意味著造成反右、文革這樣的歷史錯誤的觀念和體製上的弊端,沒有得到認真的反省與清理,當然更談不上實質性的糾正與變革,就完全有可能在某種歷史條件下,被今人和後人所繼承和發展,甚至將歷史的罪孽當作神明重新供奉起來,以另一種形式重演二十世紀的歷史悲劇。
 
  另一方麵,思想先驅者被人為的遮蔽與抹殺,他們的思想成果不能為後人所知,這就導緻瞭思想的不斷中斷,每一代人不能在前人的思考已經達到的高度上繼續推進,而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從頭開始:這應該是中國現當代思想始終在一個低水準上重複的重要原因。而這樣的精神傳統的硬性切斷,如魯迅所說,對整個民族精神的損傷也許是更大的:「堅卓者」的滅亡,必然導緻妥協、鄉願之風盛行,活命哲學猖獗,「遊移者愈益墮落」,實際是民族精神的墮落:「倘中國而亡,操此策者為之也」。
 
  今天重讀13年前所說的這些話,更有觸目驚心之感:當年的隱憂與警示,今天都成瞭無情的現實,並且有變本加厲之勢。
 
  (……)
 
前言
 
  赤潮退落,共運殘照,歲月辨偽,實踐驗謬。馬剋思主義肇禍甚巨,有史以來毒性最烈之思想瘟疫,國際共運殉難者至少兩次世界大戰之和(超過一億)。中國共運「齣於藍而勝於藍」,殉難者至少三四倍於「蘇聯老大哥」。
 
  中國赤難四大「標誌性建築」:反右、大饑荒、文革、六四。反右乃中國共運之漲頂,由盛入衰之拐點—信義盡喪,凝聚力始散,拽齣後麵的大躍進、大饑荒、文革。1980年10月中共高幹評點反右:「我們黨走下坡路,我們的事業走嚮災難,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災源當然並非齣自反右,而是馬剋思主義與國際共運(目標、路徑全錯),紅色支票根本無法兌現,紅色天國本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到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共產主義著陸「形而下」,立現原形:糧食減產、全俄饑荒。列寧隻得後撤:1921年改行新經濟政策(以實物稅代替餘糧徵集製、開放糧食市場),同時以暴噤聲,掖醜遮窘,懸望「暫時睏難」。赤國水寒士先知,警號首先由知識界拉響。1920年,赤俄「契卡」(肅反委員會)主席捷爾任斯基為全俄知識分子建立個人檔案,擬議逐步消滅之。
 
  1949年中共奪國,捏著共產圖紙改天換地,吾華進入有史以來最黑暗時期。土改鎮反、恐怖肅反、大蕭條大饑荒,全球赤國統一標配,同路徑而同災難。反聲異議愈烈,共黨自然愈窘,鎮壓也愈狠,反右褪去最後一層麵紗,獠牙畢露。
 
  日光之下無新事,故事總有新編,人類很容易重複同型錯誤。每一代青年都有改造社會的衝動,倡「主義」以驚世,立新政以勒碑,很難遏製的人性弱點。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1952-):「獲得認可的欲望也有它黑暗的一麵,緻使許多哲學傢相信精神是人類邪惡的根源。」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人類的災難來自謬誤者多,來自無知者少。」
 
  創新之日即易錯之時。新說易誤,新事易偏,護新防新分寸難捏,隻能邊試邊修正。歐美三權分立,立法者不執法,行政者不立法,輔以司法監督,很精巧的分權製衡。同時,言論自由保證新說孵孕與公眾及時撥辨,識歪於初,扼災於萌。國會嚴守立法雄關,集體智慧製衡各種偏激,摒拒極端豔說滲入法規。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以來,三權分立一路調適校準,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政治製度──牢牢限公權於憲法,服從多數又保護少數。近代歐美未走大彎路,成功抵禦赤潮,根植整體文化底蘊,精確碼放價值序列。
 
  馬剋思主義利用瞭「自古成功在嘗試」誘引左翼士林,吾華不幸淪為赤說試驗場,七韆萬國人非正常死亡、前後逾20億國人非正常生存。如今,中國共運雖夕陽殘照,尚未漢傢陵闕,赤難罪酋屍供享堂,無人為「右難」擔責,無一聲「道歉」。中南海還在「不忘初心」,還在歪說「反右」、強迫淡化強迫遺忘。2006年北師大「右生」自費齣版《不肯沉睡的記憶—五七學子的往事》(北京:中國文史齣版社),鏇遭查禁,「約談」主編俞安國。中共遮罩歷史實訊,中青年誤識多多。2011年,一青年醫生正告某「右」翁:
 
  毛澤東畢竟是偉大人物,你們不要批評太多,我們不相信大躍進餓死三四韆萬人,我們不知道反右和文革,但是我們覺得毛澤東時代比現在好得多。
 
  「淡化」至少有效遲緩下一代認知赤難,擰歪他們對歷史與時局的判認。中共之所以不準研析赤難(不許迴憶,不許討論),實因無法迴答一聲質問:「這是為什麼?」1997年底,名「右」吳祖光(1917-2003):
 
  1949年我從香港滿腔熱情投奔黨和新中國的懷抱是懷瞭多大的感情呀!甚至把一嚮認為選擇自己事業的最大自由都義無反顧地交給瞭中國共產黨。怎麼會想到號召提意見原來是一個騙局。把「陰謀」說是「陽謀」,從而發展到「大躍進」後三年睏難時期,廬捨成墟……。「文革」把在校、不在校的一代青年全部教唆成為流氓、打手,大肆「打、砸、搶」,把祖國大地弄成一片打人殺人場,城市一片血海,農田遍野荒蕪。
 
  1957年復旦大學的「鳴放」仍令今天中南海膽寒:
 
  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又不是中華黨員共和國的憲法,由誰領導應該由人民選舉結果決定……。根據民主製度的原則,任何政黨(包括共產黨在內)都不能自封為不可反對的。
 
  已入歷史帷幕的「反右」,中共仍很敏感,習近平上臺後關緊擰死:強製忘卻,禁止迴憶。連列寧的「偉大教導」都不顧瞭:「一個政黨對自己錯誤所抱的態度……是一個鄭重的黨的標誌。」時諱拴繫時效:「右」難仍在延續(異議人士仍在入獄或流亡),「反右」邏輯仍未終止,研「右」也就尚有現實意義。
 
  紅朝歷史當然不能由中共自演自書。2018~2019年筆者完成《赤難史證—大饑荒成因》,2020~2021年繼續「把一切獻給黨」:研析「右」難。一個如此荒謬悲慘的時代,一路邏輯肯定齣瞭大問題。「羅馬不可能一天建成」,今天隻能是昨天的延續。人類也隻能根據昨日的腳印辨識今天的缺陷、規劃明天的藍圖。
 
  史程伏因,史證第一;史實既確,史論自明。拙著述必附徵,無徵不信,無本不納,盡量採用中共史料,注重細節,還原場景,或可避免「惡攻」之訐。
 
  史料繁浩,史訊龐雜,隻能撮濃取精,綜梳史脈,溯難於源,匯因凝訓。「主要資料來源」資訊完整,頁注從簡。
 
2021年8月 Princeton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看到「右」難這個詞彙,我腦中立刻聯想到政治光譜的某些論述,但因為是電子書形式,我猜它可能更注重於數位時代或資訊傳播中的某些難題。颱灣的網路文化極其活躍,各種意見的碰撞是常態,但有時候也會演變成一種極端的對立或資訊繭房效應。如果這本書是在探討現代社會中,某些特定的思維模式或行動方式為何難以被接受或推動,那這個切入點是非常及時的。我個人是個典型的務實派讀者,我不喜歡空泛的哲學思辨,我更在乎的是,作者有沒有能力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社會現象來討論。例如,當我們討論公共政策時,為什麼總有些聲音特別容易被放大,而有些閤理的建議卻石沉大海?這種「難以達成」的狀態,背後必然有其深層的原因。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線索,或許能幫助我在日常的討論中,更有效地錶達自己的觀點,避免落入無謂的爭吵。總之,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工具。

评分

光是「電子書」這個媒介,就讓我對閱讀體驗有瞭初步的想像,可能排版比較現代,而且方便隨時查閱註釋或關鍵詞。而這個「成因」的探討,通常意味著作者已經完成瞭大量的資料收集和案例比對。我個人是個嚴謹的讀者,對論點的邏輯鏈條非常在意。如果這本書的論述是跳躍的,或者過度依賴個人經驗而缺乏紮實的社會學或歷史背景支持,那我可能會感到失望。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勾勒齣從前因到「右」難這個結果的完整路徑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跟隨作者的思維。特別是在颱灣這樣一個文化多元、歷史包袱沉重的社會裡,任何試圖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的嘗試,都必須極為謹慎,要能顧及到不同群體的視角。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平衡且深入的視角,讓我對某些看似無解的社會僵局有更豁達的理解,那就太好瞭。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讓人願意反覆翻閱,每次都能讀齣新東西的工具書。

评分

哎唷喂,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還真是一絕,那個字體選得,很有視覺衝擊力,雖然我還沒開始看,光是站在博客來上麵看到那個標題,就忍不住點進去看瞭一下簡介。感覺這本書好像在試圖解構一些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但其實又充滿疑問的現象,尤其是那個「右」難,聽起來就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睏境,需要這麼費心去探討。我猜,這可能不是一本輕鬆的小品,比較像是需要動腦筋去咀嚼的深度觀察。如果內容真如其名,它或許會揭示一些社會結構底層的脈絡,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規」。我個人是對這種刨根究柢的探討很有興趣,畢竟,生活在颱灣,很多時候我們接受的規範,其實都帶有一點歷史的積纍和複雜的權力關係,如果這本書能把這些東西抽絲剝繭地呈現齣來,那絕對是物超所值。總之,期待它能帶來一場思想上的衝擊,讓我對「為什麼是這樣?」這個問題有更豐富的解讀空間,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感嘆而已。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在麵對日常的摩擦與不順時,能有個更清晰的座標去定位問題的癥結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取得真是夠嗆,簡直就像在對著社會拋齣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詰問,光是這個「為什麼」就已經足夠引人入勝瞭。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行文流暢、論證紮實的作品,希望這本電子書在內容編排上不會顯得過於生硬或學究氣太重。畢竟,雖然主題嚴肅,但如果能用貼近生活、讓人讀起來有共鳴的方式來闡述,那效果一定會更好。我猜測,作者可能在試圖梳理齣某些特定群體在社會運作中遭遇的結構性阻力,而這些阻力往往是隱形的,不易被主流話語捕捉。颱灣的社會環境複雜,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集團交織在一起,要找到一個能解釋所有現象的單一邏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我更期待這本書能呈現齣多層次的分析,而非簡單的二元對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那就更棒瞭,畢竟理論總是要紮根於現實纔能散發齣力量。我希望看完之後,能像醍醐灌頂一樣,對周遭發生的許多不平事感到豁然開朗,而不是看完一頭霧水。

评分

這本《這是為什麼?》的標題,實在太有網紅時代的風格瞭,很能抓住眼球。我猜測這本書的受眾可能很廣,不限於學術圈子。我個人偏好那種能夠跨越學科界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複雜社會學或心理學概念的書籍。如果它能像某些優秀的科普讀物一樣,在不犧牲嚴謹性的前提下,將「右」難的成因講得像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那就太成功瞭。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定義這個「右」?它指的是社會保守主義、還是某種特定的操作慣性?如果能針對颱灣當前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提齣一種具有前瞻性的觀察,那就更令人期待瞭。我希望這本書不是在抱怨現狀,而是在提供一種可能的「解方」,即使隻是理論上的啟發也好。畢竟,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社會發展的普通市民,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批判,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以便我們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