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端:李瓜三行詩集 (電子書)

爐端:李瓜三行詩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瓜
图书标签:
  • 诗歌
  • 李瓜
  • 韩国诗歌
  • 现代诗
  • 电子书
  • 文学
  • 炉端
  • 行诗
  • 亚洲文学
  • 数字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再削掉多少
  才能寫出你自己
  完滿的句點
  ──〈鉛筆〉

  你偶然棲止
  風沒有隱喻的吹
  靜靜的就好
  ──〈#100〉

  眼前是戲棚
  故事那寫咱那搬
  你心肝頭有歌
  ──〈#194〉

  「三行詩」啟發於日本俳句,以每首三行的形式表現,但沒有五七五音節、季語等規定,創作上相對自由。作者取材自生活點滴,舉凡日常景象、社會關懷、政治議題皆能入詩。除了華語外,也有不少台語詩,顯示作者在兩種語言的穿梭自如,即使有三行的限制,往往也都能創作出凝鍊動人的句子。

  詩集中部分作品有題目,部分僅以「#數字」編碼,此舉致敬了同樣詩風凝鍊的美國現代派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 1830~1886)。此外,部分詩作還會搭配作者攝影作品,透過將短詩與照片並置,讓意象與影像產生互文,相映成趣,意圖在感性與知性的張力間,達到平衡。

本書特色

  ★三行成詩,取材自生活的吉光片羽,在有限的字句中提供讀者無限想像。
  ★全書收錄幾十張李瓜拍攝之照片,作為詩的線索與意境延伸,相映成趣。

各界推薦人

  李友煌(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副教授)
  吳達芸(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古卷新语:汉唐遗风与现世回响》 图书简介 主题: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特别是汉魏乐府诗与唐代律绝的艺术成就,并追溯这些文学传统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与文化心理。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考据与细腻的文学鉴赏相结合,试图构建一个连接古代与当代的诗歌对话空间。 第一部分:汉风初启——乐府与民歌的生命力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汉代乐府诗的起源、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我们不满足于对现有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考察了乐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它们是官方的记录,更是民间疾苦的呐喊。通过对《孔雀东南飞》、《焦仲卿自尽》等长篇叙事诗的文本细读,我们揭示了其叙事技巧的成熟,尤其是对人物复杂情感的刻画,如何超越了同期文人的刻意雕琢。 音律与口语的融合: 详细论述了汉乐府如何利用质朴的语言和接近口语的节奏,塑造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这与后世的“雕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乐府抄本残卷,探讨了其音韵结构如何反映了中古汉语的早期面貌。 “感物伤怀”的源头: 追溯了乐府中“悲凉”主题的文化根源,分析了西汉中晚期社会矛盾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例如,对戍卒思乡、弃妇控诉等主题的分析,并非停留在表面意义的阐释,而是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与生存哲学。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格律的精微与意境的拓展 本书的第二核心板块聚焦于唐诗的黄金时代。不同于以往仅关注李杜的传统路线,本书采取了更为宏观的视角,将盛唐诗歌视为一个多声部交响乐团。我们细致考察了近体诗格律——尤其是律诗的对仗、平仄——如何成为一种解放而非束缚的工具,如何引导诗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格律的“内化”: 探讨了成熟诗人如何将严格的格律要求“内化”为一种直觉性的创作方式,使得形式的完美服务于内容表达的张力。我们将对比王维的“诗中有画”与杜甫的“沉郁顿挫”,分析他们各自如何利用格律的细微变化来营造不同的时空感。例如,对杜甫《登高》中颔联和颈联对仗的精妙之处,我们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剖析,展示了声调转换如何模拟登高望远的顿挫心绪。 边塞诗与山水田园的张力: 分析了盛唐时期两种看似对立的题材——边塞的雄浑与田园的静谧——如何在共同的文化土壤中滋养。我们认为,边塞诗中的“开拓精神”与田园诗中的“回归自然”是盛唐知识分子对理想生活的两种不同投射,两者共享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确认与对“大唐气象”的自信。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转向与宋诗的承继 在盛唐的辉煌之后,本书审视了中晚唐诗歌如何开始探寻新的表现领域。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被置于社会改革思潮的背景下考察,而晚唐诗人如李商隐、杜牧则将个人情感的幽微、历史的感伤推向了极致。 意象的“陌生化”: 特别关注晚唐诗歌中意象的晦涩与多义性。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例,我们探讨了这种表达方式的文化成因,即在政治高压下,诗人如何通过高度凝练和象征化的语言来维护其思想的独立性与情感的纯洁性。 宋诗的“议论”与“理趣”: 紧接着,我们转向宋代。宋诗的特征在于其“以文为诗”的倾向和对哲理思辨的加强。黄庭坚、陈师道的“江西诗派”被重新审视,不再仅仅被视为对杜甫的机械模仿,而是探讨他们如何尝试在诗歌中纳入宋代理学兴起后的认知模式,力求在诗歌中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这与唐诗对瞬间感悟的捕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部分:跨越时空的对话——古典的现代回响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视野拉回当代,探讨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是如何在现代语境中延续的。我们讨论了白话文运动对古典诗词接受度的影响,以及当代诗人在面对传统遗产时的继承与突破。 传统的重塑与当代性: 分析了现代学者和作家如何重新解读古典经典,以及古典意象(如月亮、孤舟、黄昏)在当代文学和艺术形式中的转译。我们强调,对古典传统的理解不应是复古主义的怀旧,而应是对其中蕴含的普遍人性命题的持续发掘。 诗歌精神的存续: 总结了从汉代朴素的生命之歌到唐代格律的精严,再到宋代哲思的沉淀,这条文学谱系所共同指向的“诗歌精神”——即个体对世界进行审美建构的迫切需求。本书认为,无论形式如何演变,这种追求语言极致表现力的冲动,是中华文化脉络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阅读价值: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一定基础,并渴望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读者。它不仅是诗歌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审美范式变迁的文化史。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重新认识到,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字,是如何精确地描摹了人类情感的永恒状态,并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世界提供了一种深邃的视角。其行文风格力求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鉴赏的激情,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旨在让古典之美以一种清晰、有力的姿态呈现在今日读者面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瓜


  台中五汊(梧棲)人。台灣文學研究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曾任中學國文專任教師,現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矢志台灣文學研究、教學與現代詩創作。曾獲第三屆中縣文學獎、88年度台灣文化節台中市「台灣文學望鄉路」徵文比賽等詩獎、〈慢分的家書〉選入2020年度詩選。著有《殖民地風景的現代性: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2014.03)、《徵友啟事》(2012)。
 

图书目录

【總序】台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緣起/蘇紹連
生命的輕穗與燒灼/李友煌
李瓜《三行詩集》序/吳達芸
自序

【輯一】聽詩
聽詩
回程票
#3
祕密
#5
#6
過去

#9
#10
風颱
現代
幸福
車行
尺寸的意義
靜物之外
心肝
#18
酒箴
便利貼
堅固

塞凡提斯
眸光
蓮霧
青春
扁舟

倚窗
行道樹
印象派

日光
莫札特金髮
暝車
鉛筆
#37
文體
敘事
肌理
綠葉
男女
幽默
數字
#45
向望
茶鈷(tê-kóo)
路邊布袋戲
#49
喧囂

【輯二】爐端
興建中
爐端(炉ばた)
花火
西瓜籽獨白
#55

童年
歲月
浪濤

撋衫
窗口百合
瓶子

#65
冬樹
年末
校園角落
海風
地下鐵
你們
衣架
這裡
約會
往事
雨景
我是狗
夢幻列車
繁華
銅像
冬日見子規俳句
你們
#83
枝椏
聽巴赫平均律鍵盤曲有感
起厝

世界
空了
露天電影院
微微
面巾
餡(ānn)
小孩
長巷
修辭
藝術
肖像
制服
#100

【輯三】木麻黃
#101
#102
#103
#104
葉仔
#106
#107
#108
#109
秋刀魚
搧海風
月台麻雀
#113
我是貓
#115
樹根
問暖
墓誌銘
仙人掌
警語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家族史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木麻黃
#145
#146
#147
#148
#149
論文

【輯四】故事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自畫像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藝術
童年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500
  • EISBN:978626708883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4.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生命的輕穗與燒灼(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副教授/李友煌)


  老同學李瓜要出詩集了,真是滿心欣喜,彷彿自己也要出書般。距上本詩集《徵友啟事》(2012,讀冊文化)已經10年多了,李瓜累積飽滿的創作成果,200首三行詩,像極了這季節最驚豔的紅葉,抓緊枝頭,訴說經霜歷雪的容顏與風雨搖曳的心事。待你覽閱,便紛紛,墜落,以鋪地織錦,仰視傲兀崢嶸的風骨。

  與人分享生命的感動,詩無疑是最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形式之一。與《徵友啟事》不同的是,這本《三行詩集》採極短極簡的表現方式,每首詩都只有短短三行,但給人的感覺卻非晶瑩剔透那種,毋寧是每次淺嘗即止的狀況下都餘韻裊裊、欲罷不能的回味與回甘,像一小丸茶珠,揉製得扎實緊密了,沈甸甸的輕,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在壺中、口中,展為濤濤江湖;而每一丸,粒粒分明,卻都枝葉連理,蔚為茂樹;在心葉聯翩中,潛泳、翱翔,輕盈又深刻。真的是「字字有菩薩」(摘自〈風颱〉),處處見珠璣!

  李瓜的短詩,有的我已在他的臉書上讀過了,印象深烙至今。那大都搭配照片的詩寫及發表管道,我認為是這個時代推廣現代詩的最佳方式之一。除了我個人也運用「臉書」來發表「臉詩」(我對這種運用「臉書」來發表的配圖詩之暱稱),也在大學(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開設的「現代詩賞析與創作」課程,以社團方式開設「高雄臉詩團」發表園地,讓學生和老師可以盡情在這裡分享、交流他們的詩作。學生可以隨時發表,可以得到立即回應,更加強了他們創作的動力,詩作也在彼此觀摩、回饋中得到發展與提升的機會。短短一個學期,師生20餘人合計發表了約兩百首詩,這對一個成人教育、在職學生為主、年齡普遍中高(班上最高齡者,當時104-2學期已70歲)的教育現場而言,實難能可貴。到現在,即使課程早結束了,仍會有學生不時上網分享配照片的詩作,創作不輟,快樂延續。

  當初看到李瓜在FB發表的「臉詩」時,就被他配詩的照片所吸引,記得還曾告訴過他非常喜歡他拍的照片,希望他未來出詩集時可以把這些照片一起刊出,果然這本詩集就以這種形式來呈現,充分展露他在詩藝之外的另一種才華──攝影。不過,稱讚一位詩人相片拍得好,絕非「詩其次」之意,而是影像本來就是任何版面構成的焦點,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甚至電子媒體、新媒體等,最快能抓住眼球的都是影像/圖像,而非文字。影像是視覺焦點所在,對現代詩而言,是可以協助吸睛的利器,而且幾乎是手到擒來的幫手──隨時隨地人人都可進行手機拍攝,捕捉並創作影像,用以並呈、豐富詩文。不管是光影先行或詩感先發,亦或兩者同時著床於詩人心靈,影像都會在這個社群網路的時代,替詩打通關,讓詩被看見、被讀。且其效果,恐怕遠比傳統的文本傳播方式──紙本印刷,來得迅速、宏大。

  然則,詩集還是有它的優勢。打江山可以靠網路;定江山,非得詩集不行。網路、特別是社群網站,新陳代謝、喜新厭舊的速度驚人,配圖詩作一旦發表就會在立即爆發的當下,不可避免的往下「沉淪」,「隱沒」於大量的、不斷升空的炫麗資訊煙火之中。這是網路生如夏花的電子宿命。因此,紙本、出版成為救贖──一種可長可久的信仰。也許對我們年過半百的這一代(所謂「五年級」生)而言,「中年如此靜好」(摘自#49)的原因就在於此,像詩中的影像──安靜的紙與筆,還有染上濃濃墨色、餘波盪漾的咖啡吧!

  李瓜的鏡頭極具人文溫度,感受性極強。「心隔著雨滴/隔著眼隔著鏡頭/拍到了溫度」(摘自〈雨景〉),是他對自己運鏡想法的最佳寫照。是心的溫度讓風景和詩有了溫度。鏡頭隨著詩人的生活、行旅而移動、靜止,捕捉再現了詩人的吉光片羽與剎那靈光,與詩呼應,相互轉譯、深化、嫁接、拼貼、戲仿……

  有些影像極具魅力,無庸文字,本身就有詩的強度了。像〈#6〉、〈鎖〉、〈夢幻列車〉、〈起厝〉、〈小孩〉、〈#103〉、〈#122〉、〈#143〉、〈#185〉、〈#190〉等,紋理豐富、質感溫潤,光看照片就興味無窮,每一幀可能都來自詩人行止間手機隨拍所得。光影幻化、人生流轉,等待詩人定格,以詩眼、詩心;所以就算尋常風景、景觀、事物,也能在詩人鏡頭詮釋下,展露風華、滄桑、故事與哲思。李瓜在這本詩集中亦引不少名家的攝影作品入詩,可見他對攝影藝術的品味與愛好,已超出單純合詩的需求,而他的影像表現也印證他把攝影當作一門單獨藝術來經營的力道與火候。

  影像、詩,交織這些有溫度的寂寞,也訴說詩人的心事,一個感情溫柔寡言的中年男子。〈#6〉「月台方向/左右不同/還是可以坐在一起」,想李瓜長年奔波於教職生涯的點滴,車裡、車外,大多時候孤家寡人。等車、車來了、車走了,上車的卻不是自己,他還得繼續等下去,一個人。寂寞和寂寞的人可以互相取暖,即使不同行,或同行不同命,因為大家都帶著人生相同的行李──情感。況,詩人自我調侃:「有就飛下來/沒有則到處晃晃/單或雙都好」(〈月台麻雀〉),火車是他南來北往的交通工具,麻雀也曾陪他一段,與他成雙。

  〈過去〉「妳胸坎的花/是心肝頭的笑容/恬恬放袂去」是李瓜的深情之作,以台語詩寫來,格外動人。這本詩集中,李瓜放進不少台語詩作,成為另一風景。訴情感、說心事、抒行旅、觀風土、寫小物、議論事、描摹人,在以漢字為主體、輔以羅馬拼音的書寫方式下,不僅讀得懂,讀得出,也讀得入,比起全然採取拼音方式書寫的台語文,這樣的書寫模式,對一般讀者而言溫柔寬容多了。

  動中之靜,生活之靜,哲思之靜,文靜之心在這本詩集中,信手翻來,無處不在,靜默已成為詩人的大哉言。「你偶然棲止/風沒有隱喻的吹/靜靜的就好」(#100),靜,台語「恬」,有安適、美好、淡泊之意,李瓜是一個真恬美的人,這是一本真恬美的詩冊。

  〈撋衫〉
  四界人盤撋
  日子妳恬恬仔撋
  清氣來曝衫

  什麼都要「恬恬仔」,恬恬仔撋衫,恬恬仔愛,恬恬仔記咧,恬恬仔放袂去。所以,「就這樣說定/靜默的喧囂給我/其他都給你」(〈喧囂〉),連喧囂都安靜了,寂寞遂升華為自在。度歲月,過日子,這個認真生活的中年男子,「終於/寫就一首困頓/中年如此靜好」(#49),而他的詩如此靜美,不忮不求,困頓一首又何妨。中年心境,微苦回甘,就是這麼簡單的品嚐、感受,不用想太多,像這尾〈秋刀魚〉這麼耐人尋味:

  〈秋刀魚〉
  你喜歡咀嚼
  簡簡單單一尾魚
  嚐淡淡苦味

  三行成詩,詩人自訂的規矩,非但沒有綁死詩,反而讓詩有種意在言外的伸展,雲淡風輕或雪泥鴻爪,簡約有限的形式反而有利開拓詩的想像空間。從一道光影、一個畫面、一處靈動、一句心語、一個意象出發,三步就停,絕不多話。詩以最單純的自身呈現,沒有雕琢構築,沒有繁複的加工與調味。詩三行,可以發酵,但不會膨脹,不會以龐大的量體對讀者造成壓力。詩人把開啟想像空間,意猶未盡的權力,交還讀者,輕輕的。

  詩集中,俐落的社會切片,依舊是李瓜社會關懷、政治批判的詩路之延續。知識分子當何為?妥協、犬儒、靠勢絕非詩人選項。詩人為島嶼庶民把脈,在三行詩中更顯深切。〈#135〉,春寒料峭的夜裡,為單車超載回收資源的老叟,詩人獻上祝福:「你不斷努力/即使滿滿的背負/就慢慢走吧」。對低頭工作的老鞋匠,詩人感嘆:「時代高架了/離地面越來越遠/你留不住了」(#108)。對炒房的社會現象,他舉重若輕:「空厝是電話/是恬寂寂的晚暝/無聲的薄紙」(#103),卻不減批判意味。政治的遮羞布,詩人同樣不會放過,「偉大是寂寞/最怕青春的喧嘩/掀起你長袍」(〈校園角落〉);「再包緊一點/別洩露不朽屍味/口罩了校園」(〈銅像〉)。這些詩作,搭配照片,互為表裡,既精準的傳達,也加深加重了二而一的力道。「日光燦爛啊/遠方足球場傳來/和平的哭嚎」(〈世界〉),這世界就這樣,燦爛得無情,燦爛得令人心痛!此詩,詩人並置了兩個世界,讓人省思戰火的無情與人類的殘酷,而世界是隨時可能翻轉的,上一刻天堂,下一刻成地獄!

  以酒結束吧!和詩人喝過酒的,也許尚未探知他的酒量,但都知道他的酒膽,真性情啊!「酒尚未黎明/他還在月下斑斕/找閃亮的字」(#155),看來只有酒最知道詩人想找的是什麼?

  世情さけ酒
  冷熱醇薄看時間
  靜默在爐端
  ──〈爐端〉

  這首詩是李瓜到日本旅遊,於富良野市炉ばた居酒屋有感而發所作,呈現的是靜看人情冷暖的中年心境,雖不免一絲寂寥心緒,但世事看得多、看得開了,冷熱由人,餘溫在我,詩人已澄明豁達。

  中年心境,爐火純青。就舉杯,以酒結束吧!和詩人乾杯!以詩……

李瓜《三行詩集》序(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吳達芸)

  2018年1月中旬,李瓜突然給我一樁「功課」,為他即將出版的《三行詩集》寫序。當他應我方便閱讀的要求,將電子稿的詩作,以紙本影印寄來給我時,計四疊,共200頁,為他作序,對我的確是一樁「功課」。此外,因為裡頭有一些台語詩,我的母語剛好不是台語,當然得作些「功課」。

  翻開這200頁,第一首〈聽詩〉:「恬靜波瀾於心/我們學著臨摹/歲月」,有註曰:「聆聽林梵於簽書會上朗詩有感。2012/9/9」。可見李瓜的三行詩,形式靈感來自詩人林梵(林瑞明)在臉書發表的數千首「台灣俳句」;但李瓜不用「俳句」而僅取行數為名,我猜他是有著一方面既尊師(林梵是李瓜研究所碩、博班的老師)、另方面又重道(學生總要表現與老師有些不同的新意)的微意。因為日本的俳句雖也是三行,但每行不是5、7、5的字數,而是5、7、5音數,如日語的「私」,漢字是一字,但日音是3音的「わたし」或4音的「わたくし」,因此李瓜可能覺得台灣的三行短詩,與日本的三行俳句顯然是貌合神離的;再加上台灣文學史上,林梵之前早有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蕭金堆、朱實等推動過台灣漢俳,其後陳黎、林建隆也在90年代出版過台灣俳句詩集,因此李瓜乃逕以三行為題,既素樸又別緻。

  李瓜自此從2012年9月9日起,開始抒寫這樣每首三行的短詩,一直寫到2018年1月5日為止,總共寫了六年,共計200首。六年200首的產量並不算多,但持續的創作,能說他不是個相當有毅力及用功的詩人嗎!

  他的三行詩,有時會再加上一些小註,以提供一點背景訊息或台語讀音說明,精緻短小是最初印象,言簡意賅是繼起的揣想,耐人尋味則是這些詩最後的風格特色。

  譬如在2015年4月29日這天,詩的標題是「印象派」,詩句是:「妳樂於舞蹈/用印象派的方式/輕柔的揮灑」,再搭配與詩相呼應的四幀照片;四幀照片以不同角度拍攝池塘蓮花,其篇幅剛好均分了短詩之外的整頁空間。他這樣的設計,讓人吟味:他內心已被田田蓮葉與潔白的花蕊充滿著,從而讓靜態的蓮產生了律動,浮現出「妳」正快樂的舞蹈著。至於這位「妳」是蓮?或是某一女子?在「我見猶憐」的諧音雙關中,在若即若離、似幻還真的藝術手法中,或許隱藏著詩人某種不為人知的感情世界,確實耐人尋味又頗見用心。

  又如第176首,沒有詩題,詩句是:「真理嘰哩呱/言語滿滿大家啦/小便池達達」其下加註曰:「這詩華語、台語在人唸。其中『達達』,毋是馬蹄聲,是腳步聲,嘛是滴水聲。2017/8/25。」,此詩作者開放語言系統,也開放意義系統:「真理」的高度與「嘰哩呱」的低瑣既對照又互涉;「言語滿滿」的赫赫聲勢與「大家啦」的平凡無奇也是既對立又順氣;至於「小便池」與「達達」更有趣,「小便池」這個開頭,與一、二句開頭「真理」、「言語滿滿」的正向詩想在此翻轉成負面的影射──真理的夸夸言說,轉成承載穢液的溺器!而「達達」註說不是馬蹄聲,是腳步聲、滴水聲,但讀者的直覺反應仍是滴尿之聲,於是滴尿與馬蹄、腳步、滴水之間開始展開一場無解的對話,然後詩中的真理、話語最後只不過是小便池滴滴答答的聒噪,像這樣對小便池所發表的「高見」,既諧又謔,見出詩人的調皮與幽默!

  再看〈自畫像〉:「你促膝以對/與那些山水方寸/倉促與浩瀚」。從詩本身回溯,標題的「自畫像」有兩層含意,一是正在畫自己的像,另一是己經畫完的「自畫像」作品。前者著重在創作過程的畫之動作,後者著重在創作結果的畫的成品。詩人用「你」「促膝以對」來點出畫者與被畫者的自己彼此既親密又保持距離的觀察角度。「與那些山水方寸」是利用語詞錯置製造新關係新美感的小技巧,被畫者這時從「人」像轉化成「山水」,表示畫者對被畫的自己有著新的期待,期待自己有著山水一般的自然精神風格,因此名詞的「方寸」在語法錯置中變成動詞,表現畫者希望真實的自己與藝術作品之間僅有方寸、幾無距離地相互貼近;但方寸的語意眾所周知是心的意思,因此與山水方寸,便有與山水談心、進行心靈對話的用意。最後在對話中發現彼此在層次上有著「倉促」與「浩瀚」的不同;倉促是時間觀念,浩瀚是空間觀念,詩人在此把畫者的我縮小,把作品的我放大,形成有限與無限的對照;另外,「倉促」所帶的匆忙造作也與「浩瀚」隱含的無邊自如形成對照,從而表現出一種謙卑、不斷督促自己精進的創作精神。

  總之,李瓜這200首短詩,部分有題或再加圖,部分無題有圖,部分無題無圖;有題或再加圖,提供讀者閱讀的某些線索、方向;無題有圖,與有題類似;無題無圖,則有待讀者從有限的話語中作無限的推想與詮解;各有機趣,難分軒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詩集光是看到書名「爐端」,就讓人心頭一暖,彷彿能聞到木柴燃燒的煙火氣,感受到那種圍爐夜話的溫馨。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但單就這個名字,我就能感受到詩人想傳達的某種「歸屬感」和「生活本質」。我猜測,這大概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文學,而更貼近我們日常的呼吸、腳下的土地。李瓜這個名字也挺有意思的,有點詼諧,又帶著點樸實,讓人好奇這位創作者的視角究竟是從何處切入這個紛亂的世界。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我停下腳步,重新審視窗外風景、巷口小吃攤的文字,而不是空洞的口號。希望裡頭的「三行詩」結構能帶來一種精煉而有力的衝擊感,像茶道中的一期一會,每一行都擲地有聲,不拖泥帶水。總之,光是這個包裝和氣氛,已經成功引起了我的興趣,這本大概會是我最近想帶在身邊,隨時翻閱的小慰藉吧。

评分

老實說,現在的出版市場上,詩集能做成電子書形式的,通常代表著某種嘗試與突破。我好奇李瓜這位作者,是如何在數位化的閱讀體驗中,維持詩歌的韻律與呼吸感的。電子書的優勢是方便攜帶,通勤時就能享受幾首詩的洗滌,但相對地,少了紙本書拿在手上的重量感和油墨香,詩意的傳達是否會打折?不過,也許這正是「爐端」想要傳達的——即使在冰冷的科技載體中,詩依然能像火光一樣溫暖人心。三行詩的極簡形式,對於電子螢幕來說或許是個絕佳的載體,訊息傳遞效率高,不會因為篇幅太長而讓人產生閱讀壓力。我更關注的是,這「三行」之間留白的藝術,那個「未說出口的話」在哪裡?是藏在標點符號裡,還是詩句之間的空白?這種簡潔的結構,往往最考驗作者的功力,我給予極高的期待。

评分

身為一個在資訊爆炸時代長大的台灣人,我對「簡潔」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生活節奏太快,長篇大論已經變成一種負擔。因此,「三行詩」這個形式,簡直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快閃詩篇」。我猜測李瓜的選擇是一種策略性的回歸——在所有人都想說得更多時,他選擇了極致的凝鍊。這需要極強的掌控力,每一字都必須是精挑細選的精華。我更在乎的是,這種「三行」如何應對台灣當下的社會氛圍?是溫柔的撫慰,還是尖銳的諷刺?是關於歷史的記憶,還是對未來的迷惘?我個人期待的是那種充滿台灣在地色彩的微小觀察,比如雨後泥土的味道,或是廟口辦桌的喧鬧,希望這些細節能被巧妙地濃縮在這三行詩裡,達到「以小見大」的震撼效果。

评分

每次看到「詩集」兩個字,我這個老讀者心裡總是會有一點矛盾的期待。我們這輩子見證了太多「詩歌商品化」的現象,從早期的校園民歌歌詞,到後來社群媒體上各種矯揉造作的句子,詩的純粹性好像越來越難尋覓。所以,當我看到《爐端:李瓜三行詩集》時,第一個反應是:它能「真」到什麼程度?「爐端」這個意象太具體了,它連結到家庭、食物、共享的記憶,這代表詩人的筆觸應該是紮根於土地、充滿人情味的。我希望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用艱澀詞彙堆砌出來的「文學」,而是能讓我讀完後,會忍不住對身邊的人說聲「辛苦了」或「多吃點」的那種力量。如果這套三行詩能像一塊剛出爐的燒餅,熱騰騰地餵飽我們在城市裡飢餓的靈魂,那就太成功了。

评分

說真的,我對於詩集的封面設計、作者的背景介紹,目前都還抱持著保留態度,因為真正的好詩,是不需要太多外在光環的。吸引我的核心原因,還是那個「爐端」的意象所承載的文化重量。在台灣,爐火邊的交流,往往是卸下所有防備、最真實的時刻。我希望李瓜透過這三行詩,能捕捉到那種「非正式場合」下的真誠對話。電子書的形式雖然少了實體書的質感,但如果內容夠強悍,絕對能突破媒介的限制。我對這本的預期,不是要它成為文學史上的里程碑,而是希望它成為我生活中的「常備良藥」——累了,拿出來讀一首,瞬間能感到一股暖流湧上心頭,讓緊繃的神經稍微放鬆一點。這種實用性、療癒感,才是這本詩集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