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的問句 (電子書)

無題的問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訏
图书标签:
  • 電子書
  • 無題
  • 問句
  • 文學
  • 小說
  • 思考
  • 哲學
  • 人生
  • 疑問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題的問句》為海派大師徐訏最後一本詩集,作者謝世十三年後由廖文傑彙整,在香港初版刊行(1993年)。其中長詩〈無題的問句〉是作者1979年的力作,縷述他在風雷動盪時空下畢生所作的探索,以及最後的堅持。此外本集並蒐羅多篇作者在世時未曾發表、意趣不同的詩作。原書另有歌劇《鵲橋的想像》一篇,現已移入本版「徐訏文集‧戲劇卷」。
 
本書特色
 
  § 海派文學宗師,徐訏經典重現。
 
  § 釀出版《徐訏文集》是迄今彙集徐訏作品中最完備的版本,分為小說、散文、評論、戲劇、詩歌等五卷,計共四十四冊。
 
  § 本書收錄作者徐訏身前未曾結集刊行的詩作,最早寫於一九六七年,最後標明日期為一九八○年五月十九日,作者於同年十月謝世。
好的,以下是一部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無題的問句 (電子書)》无关。 --- 书名:镜中回响:一个失落文明的编年史 作者:李明远 出版社:寰宇文化 书籍类型:历史/考古/探险小说 字数:约 350,000 字 定价:88.00 元 (平装) --- 简介: 引子:沙海中的低语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文明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光芒万丈却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和无尽的谜团。《镜中回响:一个失落文明的编年史》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探索失落文明“阿卡迪亚”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一般的历史记录,它融合了严谨的考古推测、惊心动魄的探险叙事,以及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哲学反思。故事围绕着一位执着的考古学家——艾琳娜·凡斯博士展开,她毕生致力于追踪传说中存在于撒哈拉沙漠深处、被誉为“时间之锚”的古老国度——阿卡迪亚。 第一部:碎片的拼图 故事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艾琳娜在埃及一个偏僻的古董市场中偶然发现了一枚刻有奇异符号的青铜圆盘。这枚圆盘,被当地人称为“星辰之眼”,是她追寻阿卡迪亚的第一个确凿物证。此后,艾琳娜的生活便被这个失落的文明所吞噬。 本书第一部详细描述了艾琳娜早期的田野调查,从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尘封档案,再到欧洲图书馆中被遗忘的羊皮卷轴。作者李明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期考古工作的艰辛、资金的匮乏以及同行间的猜忌。我们跟随艾琳娜,穿梭于古老的文明遗迹之间,逐渐拼凑出阿卡迪亚的大致轮廓:一个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声波技术和独特的能量管理系统上的社会。他们似乎掌握了某种我们现代人尚未理解的“共振”原理,能够与自然界的底层规律对话。 然而,阿卡迪亚的记录是极其稀疏的。他们的文字系统是一种结合了光影和声音的复杂编码,解读起来困难重重。艾琳娜发现,阿卡迪亚人似乎刻意抹去了自己历史的直接记载,留下的多是关于“状态”和“体验”的描述,而非战争或王朝更迭的记录。 第二部:深入沙海腹地 转折点发生在 2005 年,艾琳娜利用卫星图像和古老的星象图,在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交界处的“死亡之海”中锁定了一个异常的地磁信号源。她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国际探险队,目标直指地图上从未标记过的巨大沙丘群。 第二部是探险的重头戏,充满了紧张和奇观。探险队面临着极端的气候、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当他们最终穿过最后一道沙墙时,呈现在眼前的景象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一座被完美保存在地下穹顶中的城市,空气洁净,光线柔和,仿佛时间在此凝固。 阿卡迪亚的核心建筑群——“回音大厅”,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奇迹。它由一种半透明的、能够吸收和反射特定频率声波的晶体材料构成。在这里,探险队发现了阿卡迪亚文明的“编年史”——并非刻在石板上,而是储存在特定的共振晶体阵列中。 第三部:镜面的真相 解密工作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艾琳娜和她的语言学家搭档,通过一种复杂的声学设备,终于“播放”出了阿卡迪亚人的历史片段。他们发现,阿卡迪亚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毁于对自身“完美”状态的过度追求。 阿卡迪亚人相信,宇宙的最终秩序是通过精确的“共振频率”来维持的。他们花费数百年时间,试图将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生活方式,调校到这个“宇宙基频”。这种技术使他们得以实现物质的重构、疾病的消除,甚至短暂地超越时间感。 然而,这种极致的和谐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当他们试图将频率提升到理论上的“绝对和谐”时,系统失控了。城市并没有爆炸,而是陷入了一种“时间静滞”的状态。居民们在瞬间被凝固在了他们存在的最高点,成为了永恒的雕塑,而文明的记忆载体——那些共振晶体——则因为能量的急剧波动而产生了复杂的“回响效应”。 艾琳娜在回音大厅中目睹的,是数万个“完美瞬间”的叠加:孩子们在玩耍,学者在沉思,艺术家在创作。这并非死亡,而是一种被困住的、永不终结的“存在”。 终章:回响与责任 故事的结局是开放且发人深省的。艾琳娜成功地将大部分阿卡迪亚的知识带回了现代世界,但她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伦理困境:是应该将这种可能带来灾难的“完美技术”公之于众,还是将其深埋地下,任其随时间消散? 《镜中回响》不仅是对一个失落文明的考古记录,更是一部关于“进步的代价”的寓言。它探讨了当人类追求极致的技术完美时,是否会迷失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和必要的“不完美性”。书中的每一块晶体碎片,都如同镜面般反射出我们当代社会在科技狂飙突进中可能忽视的深层问题。 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文学性,探险描写引人入胜,对古代科技和哲学的想象大胆而合理,是一部能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回味并重新审视自身文明轨迹的杰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訏
 
  徐訏(1908-1980)生於浙江慈谿。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續修心理學二年。負笈歐陸,因抗日軍興中輟學業;回國後在上海主編《人間世》、《作風》等刊物;作品《鬼戀》問世,受文壇矚目。一九四二年赴後方,曾執教中央大學(重慶),並發表長篇小說《風蕭蕭》。旋任《掃蕩報》駐美記者,返國後任《和平日報》主筆。一九五○年移居香港,迄至一九八○年謝世,筆耕不斷。其間曾創辦「創墾出版社」,及期刊《熱風》、《論語》、《幽默》、《筆端》、《七藝》等;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前身各書院及星加坡南洋大學執教,並任香港浸會學院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各種作品都二千萬言。

图书目录

導言 徬徨覺醒:徐訏的文學道路/陳智德

《古道斜陽》電影序曲及終曲
夜聽琵琶
來信
未題之一
夢迴
路人
你還在
千萬種雲
悼亡組曲
晝寢
黃昏
翅翼
未題之二
未題之三
未題之四
未題之五
未題之六
未題之七
求睡曲
未題之八
未題之九
未題之十
未題之十一
未題之十二
未題之十三
未題之十四
未題之十五
未題之十六
未題之十七
未題之十八
動物狂歡節
觀文壇舊畫有感
桃花的聲音
鐵門
星光

尋求
影子
無題的問句
你從北國回來
白髮
修煉
新年偶感
面壁
消逝
投胎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57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2MB

图书试读

導言
 
徬徨覺醒:徐訏的文學道路〉
陳智德
 
  「個人的苦悶不安,徬徨無依之感,正如在大海狂濤中的小舟。」──徐訏〈新個性主義文藝與大眾文藝〉
 
  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度過戰亂,再處身國共內戰意識形態對立夾縫之間的作家,應自覺到一個時代的轉折在等候著,尤其在當時主流的左翼文壇以外,被視為「自由主義作家」或「小資產階級作家」的一群,包括沈從文、蕭乾、梁實秋、張愛玲、徐訏等等,一整代人在政治旋渦以至個人處境的去與留之間徘徊,最終作出各種自願或不由自主的抉擇。
 
  一
 
  一九四六年八月,徐訏結束接近兩年間《掃蕩報》駐美特派員的工作,從美國返回中國,直至一九五○年中離開上海奔赴香港,在這接近四年的歲月中,他雖然沒有寫出像《鬼戀》和《風蕭蕭》這樣轟動一時的作品,卻是他整理和再版個人著作的豐收期,他首先把《風蕭蕭》交給由劉以鬯及其兄長新近創辦起來的懷正文化社出版,據劉以鬯回憶,該書出版後,「相當暢銷,不足一年,(從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到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印了三版」,其後再由懷正文化社或夜窗書屋初版或再版了《阿剌伯海的女神》(一九四六年初版)、《烟圈》(一九四六年初版)、《蛇衣集》(一九四八年初版)、《幻覺》(一九四八年初版)、《四十詩綜》(一九四八年初版)、《兄弟》(一九四七年再版)、《母親的肖像》(一九四七年再版)、《生與死》(一九四七年再版)、《春韮集》(一九四七年再版)、《一家》(一九四七年再版)、《海外的鱗爪》(一九四七年再版)、《舊神》(一九四七年再版)、《成人的童話》(一九四七年再版)、《西流集》(一九四七年再版)、潮來的時候(一九四八年再版)、《黃浦江頭的夜月》(一九四八年再版)、《吉布賽的誘惑》(一九四九再版)、《婚事》(一九四九年再版),粗略統計從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這三年間,徐訏在上海出版和再版的著作達三十多種,成果可算豐盛。
 
  《風蕭蕭》早於一九四三年在重慶《掃蕩報》連載時已深受讀者歡迎,一九四六年首次結集成單行本出版,沈寂的回憶提及當時讀者對這書的期待:「這部長篇在內地早已是暢銷一時的名著,可是淪陷區的讀者還是難得一見,也是早已企盼的文學作品」,當劉以鬯及其兄長創辦懷正文化社,就以《風蕭蕭》為首部出版物,十分重視這書,該社創辦時發給同業的信上,即頗為詳細地介紹《風蕭蕭》,作為重點出版物。徐訏有一段時期寄住在懷正文化社的宿舍,與社內職員及其他作家過從甚密,直至一九四八年間,國共內戰愈轉劇烈,幣值急跌,金融陷於崩潰,不單懷正文化社結束業務,其他出版社也無法生存,徐訏這階段整理和再版個人著作的工作,無法避免遭遇現實上的挫折。
 
  然而更內在的打擊是一九四八至四九年間,主流左翼文論對被視為「自由主義作家」或「小資產階級作家」的批判,一九四八年三月,郭沫若在香港出版的《大眾文藝叢刊》第一輯發表〈斥反動文藝〉,把他心目中的「反動作家」分為「紅黃藍白黑」五種逐一批判,點名批評了沈從文、蕭乾和朱光潛。該刊同期另有邵荃麟〈對於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檢討.批判.和今後的方向〉一文重申對知識份子更嚴厲的要求,包括「思想改造」。雖然徐訏不像沈從文般受到即時的打擊,但也逐漸意識到主流文壇已難以容納他,如沈寂所言:「自後,上海一些左傾的報紙開始對他批評。他無動於衷,直至解放,輿論對他公開指責。稱《風蕭蕭》歌頌特務。他也不辯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在上海逗留,上海也不會再允許他曾從事一輩子的寫作,就捨別妻女,離開上海到香港。」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解放軍攻克上海,中共成立新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徐訏仍留在上海,差不多一年後,終於不得不結束這階段的工作,在不自願的情況下離開,從此一去不返。
 
  二
 
  一九五○年的五、六月間,徐訏離開上海來到香港。由於內地政局的變化,其時香港聚集了大批從內地到港的作家,他們最初都以香港為暫居地,但隨著兩岸局勢進一步變化,他們大部份最終定居香港。另一方面,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局勢下的意識形態對壘,造就五十年代香港文化刊物興盛的局面,內地作家亦得以繼續在香港發表作品。徐訏的寫作以小說和新詩為主,來港後亦寫作了大量雜文和文藝評論,五十年代中期,他以「東方既白」為筆名,在香港《祖國月刊》及台灣《自由中國》等雜誌發表〈從毛澤東的沁園春說起〉、〈新個性主義文藝與大衆文藝〉、〈在陰黯矛盾中演變的大陸文藝〉等評論文章,部份收錄於《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回到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及《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等書中。
 
  徐訏在這系列文章中,回顧也提出左翼文論的不足,特別對左翼文論的「黨性」提出質疑,也不同意左翼文論要求知識份子作思想改造。這系列文章在某程度上,可說回應了一九四八、四九年間中國大陸左翼文論的泛政治化觀點,更重要的,是徐訏在多篇文章中,以自由主義文藝的觀念為基礎,提出「新個性主義文藝」作為他所期許的文學理念,他說:「新個性主義文藝必須在文藝絕對自由中提倡,要作家看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人格尊嚴有覺醒而不願為任何力量做奴隸的意識中生長。」徐訏文藝生命的本質是小說家、詩人,理論鋪陳本不是他強項,然而經歷時代的洗禮,他也竭力整理各種思想,最終仍見頗為完整而具體地,提出獨立的文學理念,尤其把這系列文章放諸冷戰時期左右翼意識形態對立、作家的獨立尊嚴飽受侵蝕的時代,更見徐訏提出的「新個性主義文藝」所倡導的獨立、自主和覺醒的可貴,以及其得來不易。
 
  《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一書除了選錄五十年代中期發表的文藝評論,包括《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和《回到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二書中的文章,也收錄一輯相信是他七十年代寫成的回顧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學發展的文章,集中在思想方面提出討論,題為「現代中國文學的課題」,多篇文章的論述重心,正如王宏志所論,是「否定政治對文學的干預」,而當中表面上是「非政治」的文學史論述,「實質上具備了非常重大的政治意義:它們否定了大陸的文學史論述」,徐訏所針對的是五十年代至文革期間中國大陸所出版的文學史當中的泛政治論述,動輒以「反動」、「唯心」、「毒草」、「逆流」等字眼來形容不符合政治要求的作家;所以王宏志最後提出《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一書的「非政治論述」,實際上「包括了多麼強烈的政治含義」。這政治含義,其實也就是徐訏對時代主潮的回應,以「新個性主義文藝」所倡導的獨立、自主和覺醒,抗衡時代主潮對作家的矮化和宰制。
 
  《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一書顯出徐訏獨立的知識份子品格,然而正由於徐訏對政治和文藝的清醒,使他不願附和於任何潮流和風尚,難免於孤寂苦悶,亦使我們從另一角度了解徐訏文學作品中常常流露的落寞之情,並不僅是一種文人性質的愁思,而更由於他的清醒和拒絕附和。一九五七年,徐訏在香港《祖國月刊》發表〈自由主義與文藝的自由〉一文,除了文藝評論上的觀點,文中亦表達了一點個人感受:「個人的苦悶不安,徬徨無依之感,正如在大海狂濤中的小舟。」放諸五十年代的文化環境而觀,這不單是一種「個人的苦悶」,更是五十年代一輩南來香港者的集體處境,一種時代的苦悶。
 
  三
 
  徐訏到香港後繼續創作,從五十至七十年代末,他在香港的《星島日報》、《星島週報》、《祖國月刊》、《今日世界》、《文藝新潮》、《熱風》、《筆端》、《七藝》、《新生晚報》、《明報月刊》等刊物發表大量作品,包括新詩、小說、散文隨筆和評論,並先後結集為單行本,著者如《江湖行》、《盲戀》、《時與光》、《悲慘的世紀》等。香港時期的徐訏也有多部小說改編為電影,包括《風蕭蕭》(屠光啟導演、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五四)、《傳統》(唐煌導演、徐訏編劇,香港:亞洲影業有限公司,一九五五)、《痴心井》(唐煌導演、王植波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五五)、《鬼戀》(屠光啟導演、編劇,香港:麗都影片公司,一九五六)、《盲戀》(易文導演、徐訏編劇,香港:新華影業公司,一九五六)、《後門》(李翰祥導演、王月汀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六○)、《江湖行》(張曾澤導演、倪匡編劇,香港:邵氏公司,一九七三)、《人約黃昏》(改編自《鬼戀》,陳逸飛導演、王仲儒編劇,香港:思遠影業公司,一九九六)等。
 
  徐訏早期作品富浪漫傳奇色彩,善於刻劃人物心理,如〈鬼戀〉、〈吉布賽的誘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五十年代以後的香港時期作品,部份延續上海時期風格,如《江湖行》、《後門》、《盲戀》,貫徹他早年的風格,另一部份作品則表達歷經離散的南來者的鄉愁和文化差異,如小說《過客》、詩集《時間的去處》和《原野的呼聲》等。
 
  從徐訏香港時期的作品不難讀出,徐訏的苦悶除了性格上的孤高,更在於內地文化特質的堅守,拒絕被「香港化」。在《鳥語》、《過客》和《癡心井》等小說的南來者角色眼中,香港不單是一塊異質的土地,也是一片理想的墓場、一切失意的觸媒。一九五○年的《鳥語》以「失語」道出一個流落香港的上海文化人的「雙重失落」,而在《癡心井》的終末則提出香港作為上海的重像,形似卻已毫無意義。徐訏拒絕被「香港化」的心志更具體見於一九五八年的《過客》,自我關閉的王逸心以選擇性的「失語」保存他的上海性,一種不見容於當世的孤高,既使他與現實格格不入,卻是他保存自我不失的唯一途徑。
 
  徐訏寫於一九五三年的〈原野的理想〉一詩,寫青年時代對理想的追尋,以及五十年代從上海「流落」到香港後的理想幻滅之感:
 
  多年來我各處漂泊,
  唯願把血汗化為愛情,
  遍灑在貧瘠的大地,
  孕育出燦爛的生命。
 
  但如今我流落在污穢的鬧市,
  陽光裡飛揚著灰塵,
  垃圾混合著純潔的泥土,
  花不再鮮豔,草不再青。
 
  海水裡漂浮著死屍,
  山谷中蕩漾著酒肉的臭腥,
  潺潺的溪流都是怨艾,
  多少的鳥語也不帶歡欣。
 
  茶座上是庸俗的笑語,
  市上傳聞著漲落的黃金,
  戲院裡都是低級的影片,
  街頭擁擠著廉價的愛情。
 
  此地已無原野的理想,
  醉城裡我為何獨醒,
  三更後萬家的燈火已滅,
  何人在留意月兒的光明。
 
  「原野的理想」代表過去在內地的文化價值,在作者如今流落的「污穢的鬧市」中完全落空,面對的不單是現實上的困局,更是觀念上的困局。這首詩不單純是一種個人抒情,更哀悼一代人的理想失落,筆調沉重。〈原野的理想〉一詩寫於一九五三年,其時徐訏從上海到香港三年,由於上海和香港的文化差距,使他無法適應,但正如同時代大量從內地到香港的人一樣,他從暫居而最終定居香港,終生未再踏足家鄉。
 
  四
 
  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中指徐訏的詩「與新月派極為接近」,並以此而得到司馬長風的正面評價,徐訏早年的詩歌,包括結集為《四十詩綜》的五部詩集,形式大多是四句一節,隔句押韻,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時間的去處》,收錄他移居香港後的詩作,形式上變化不大,仍然大多是四句一節,隔句押韻,大概延續新月派的格律化形式,使徐訏能與消逝的歲月多一分聯繫,該形式與他所懷念的故鄉,同樣作為記憶的一部份,而不忍割捨。
 
  在形式以外,《時間的去處》更可觀的,是詩集中〈原野的理想〉、〈記憶裡的過去〉、〈時間的去處〉等詩流露對香港的厭倦、對理想的幻滅、對時局的憤怒,很能代表五十年代一輩南來者的心境,當中的關鍵在於徐訏寫出時空錯置的矛盾。對現實疏離,形同放棄,皆因被投放於錯誤的時空,卻造就出《時間的去處》這樣近乎形而上地談論著厭倦和幻滅的詩集。
 
  六七十年代以後,徐訏的詩歌形式部份仍舊,卻有更多轉用自由詩的形式,不再四句一節,隔句押韻,這是否表示他從懷鄉的情結走出?相比他早年作品,徐訏六七十年代以後的詩作更精細地表現哲思,如《原野的理想》中的〈久坐〉、〈等待〉和〈觀望中的迷失〉、〈變幻中的蛻變〉等詩,嘗試思考超越的課題,亦由此引向詩歌本身所造就的超越。另一種哲思,則思考社會和時局的幻變,《原野的理想》中的〈小島〉、〈擁擠著的群像〉以及一九七九年以「任子楚」為筆名發表的〈無題的問句〉,時而抽離、時而質問,以至向自我的內在挖掘,尋求回應外在世界的方向,尋求時代的真象,因清醒而絕望,卻不放棄掙扎,最終引向的也是詩歌本身所造就的超越。
 
  最後,我想再次引用徐訏在《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中的一段:「新個性主義文藝必須在文藝絕對自由中提倡,要作家看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人格尊嚴有覺醒而不願為任何力量做奴隸的意識中生長。」時代的轉折教徐訏身不由己地流離,歷經苦思、掙扎和持續的創作,最終以倡導獨立自主和覺醒的呼聲,回應也抗衡時代主潮對作家的矮化和宰制,可說從時代的轉折中尋回自主的位置,其所達致的超越,與〈變幻中的蛻變〉、〈小島〉、〈無題的問句〉等詩歌的高度同等。
 
  *陳智德:筆名陳滅,一九六九年香港出生,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著有《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抗世詩話》以及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等。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要對一本「無題」的書寫評價,簡直是比在過年過節時想出新菜色還難!我得承認,我對這本《無題的問句》的期待值,其實是建立在對「電子書」這個載體的反思上。現在資訊爆炸,大家都在追求快速吸收,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卻是慢下來。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網路文章,讀完就忘了。它像是一塊需要時間慢慢咀嚼的黑巧克力,初嘗時可能會覺得有點苦澀,但後勁卻是紮實的。重點來了,它的結構處理得很有趣,雖然不能說具體,但那種節奏感,讓我覺得作者對文字的掌握度很高。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出來的「美」,而是一種很克制,但每一個字都像是精準地放在該放的位置上的感覺。這種「精準」在文學創作裡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當你面對一個主題不明確(或者說,主題就是「不明確」本身)的作品時。我會推薦給那些厭倦了線性敘事、喜歡在文字迷宮裡繞來繞去的讀者。它不會給你答案,但它會讓你開始問更多「為什麼」,這才是它最厲害的地方。

评分

這本《無題的問句》電子書,光是書名就已經夠引人遐想了,你知道嗎?那種「無題」卻又帶著「問句」的感覺,好像作者直接丟給你一個謎題,要你自己去解讀。坦白說,我一開始點開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其實是抱著一點懷疑的,畢竟現在網路上的出版品太多了,很多都是隨便湊湊的內容,讓人讀完有種「這是什麼鬼?」的感覺。不過,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視覺設計倒是挺用心,字體選得舒服,不會太小或太大,閱讀體驗上是加分的。雖然我不能提書裡的具體內容,但光從它給我的「氛圍」來說,它成功地營造了一種疏離感,你知道那種在現代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好像很近,但心卻很遠的感覺嗎?這本書的整體調性,讓我想起以前在咖啡館裡聽著雨聲,發呆看著窗外人來人往的那個瞬間,有點迷茫,但又好像抓到了什麼,卻又立刻溜走的惆悵。如果你喜歡那種需要自己動腦、自己去拼湊意象的文學作品,或許可以試試看,但前提是你得準備好接受它不會給你標準答案。我個人覺得,光是為了那份「未完成感」,這本書就值得一翻。

评分

購買這本電子書純粹是出於好奇,因為書名實在是太有挑釁意味了。讀完之後,我第一個反應是,這作者一定對「溝通」這件事情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或者說,是對「溝通失敗」這件事情有獨鍾。它的文字運用,雖然我不能多提細節,但它在語氣的轉換上,就像是水流遇到礁石,時而平順,時而激起水花。這不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你心情愉悅的書,但它絕對是一本「讓你思考」的書。我常常覺得,台灣的創作者在處理這種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作品時,很容易陷入一種過度解釋的陷阱,把讀者當成聽不懂話的小朋友。但這本《無題的問句》完全沒有這種問題,它完全信任讀者的理解能力。它給你的資訊是碎片化的,但這些碎片拼湊起來,卻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時代氛圍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理所當然」的假設,有點像是在一個已經很熟悉的房間裡,突然發現牆上多了一個從未見過的開關,讓你忍不住想去按一下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评分

老實講,我本來以為這本電子書會是那種很「文青」到有點矯情的東西,畢竟「問句」這個詞在文藝界已經被用到爛了。但我錯了,這本書展現出了一種很不一樣的「韌性」。它的風格,用台灣話來講,就是一種「ㄍㄧㄥ」住的感覺,你知道嗎?不是那種外顯的張揚,而是一種內斂的爆發力。我觀察到,它在處理一些比較宏大或抽象的概念時,並沒有採取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說教,反而更像是一個同路人,跟你並肩站在同一個尷尬的角落,一起觀察這個世界。這種「陪伴感」在電子書閱讀體驗中是很難得的,因為電子書很容易讓人分心去滑手機。但這本《無題的問句》,至少對我來說,有種魔力,讓我願意把通知都關掉,專注於它所建構的那個空間。它讓我覺得,原來在這個喧囂的年代裡,保有疑惑和不確定性,其實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如果你最近感到有點迷失,但又不想被別人灌輸一套人生哲學,這本書或許能給你一個安靜的角落喘口氣。

评分

我必須說,從一個習慣閱讀台灣在地寫作風格的讀者角度來看,《無題的問句》提供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視角。它跳脫了我們習慣的那種溫情脈脈或社會寫實的框架,進入了一種更偏向存在主義的探討。當然,這對一些讀者來說可能會有點「冷」,但對我這種年紀稍長的讀者來說,反而是有種「終於有人把心裡那個疙瘩寫出來了」的釋然感。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可以隨時隨地翻閱,這對一本需要反覆咀嚼的作品來說非常重要。我好幾次在通勤的時候讀到某些段落,會忍不住停下來,看著窗外,腦袋裡不斷重複播放那幾句話的意境。這種「纏繞感」是很多作品缺乏的。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也沒有提供激昂的口號,它只是誠實地呈現了一種「狀態」。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陪你度過一段沉思期、並且讓你感覺到「有人懂」的作品,那麼這本《無題的問句》或許是你的選擇。它不會把你拉起來帶走,但它會陪你一起待在原地,直到你看清為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