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巴列霍 (電子書)

遇到巴列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秀珍
图书标签:
  • 小说
  • 西班牙文学
  • 巴列霍
  • 电子书
  • 文学
  • 故事
  • 人物
  • 情感
  • 成长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親愛的巴列霍
  每當我端起一杯咖啡
  就聽到你說:
  如果我沒出生
  另一位窮人就可以喝這杯咖啡

  你曾傾聽秘魯
  西班牙呻吟
  我暫止呼吸要聽見
  你內心
  受苦的聲音

  〈親愛的巴列霍〉

  塞薩爾·巴列霍,一生中只出版三本詩集,仍被公認為二十世紀詩歌改革者代表之一。作者稱其為秘魯最偉大的詩人,深具人道主義精神。
  《遇到巴列霍》集結詩人陳秀珍2016年至2017年參加三個國外詩歌節所寫的詩。足跡所至的國家包括孟加拉、土耳其、馬其頓、科索沃、秘魯。腳踩在異國的土地,心繫台灣,陳秀珍將沿途的風景、感觸、遣懷以及參加詩歌節的心情寫成詩。旅行終究會結束,但詩作將當下的悸動永久保存了下來。

本書特色

  ★陳秀珍近年詩作集
  ★本書收錄詩人參與外國詩歌節所見所感,詩作搭配作者親自拍攝的照片,讓人有如身歷其境,徜徉在異國美麗的風景之中
纸页间的低语:一部关于记忆、身份与时间的编年史 书名: 《光影的碎片:重构二十世纪的欧洲图景》 作者: 艾丽西亚·维达尔(Alicia Vidal)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光影的碎片:重构二十世纪的欧洲图景》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精妙的、由无数个人回忆、书信、未曾发表的日记残页以及档案照片共同编织而成的“微历史”拼图。本书聚焦于1920年代至1980年代间,横跨西欧与中欧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流亡者以及普通市民的生存体验,旨在探讨在剧烈的政治动荡、意识形态冲突和技术革新面前,个体记忆如何成为抵抗遗忘的最后堡垒。 维达尔教授,一位享誉盛名的文化史学家,以其标志性的、近乎考古学的细致,从散落的文本和物件中挖掘出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微纹理。全书没有一个单一的中心叙事,而是由七个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碎片”构成,每一章都像一扇被小心翼翼打开的窗户,映照出不同时空中人们的挣扎与坚持。 第一部分:无名者的信件与柏林的迷雾(1920s - 1930s) 本章深入探究了魏玛共和国晚期柏林知识界的精神状态。维达尔着重分析了一批从未正式出版的剧作家与评论家的私人信件往来。这些信件揭示了在“黄金二十年代”的表象之下,人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焦虑,以及艺术如何成为一种微妙的反抗形式。重点关注了彼时流传于沙龙和地下咖啡馆中的关于“异化”和“现代性困境”的辩论,这些讨论在纳粹上台后迅速被噤声,但其思想的火花却以不同的形式散落至欧洲的各个角落。书中穿插了对一小批流亡巴黎的德国犹太音乐家的口述历史的初步整理,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试图重现或颠覆他们逝去的文化身份。 第二部分:地中海的边界与流亡者的地图册(1940s - 1950s) 二战及其后续的欧洲格局重塑,是本书的又一核心区域。维达尔将视角投向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边缘地带,探讨了那些在逃亡路线图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无证件者”。本书通过分析法国难民营的行政记录、海关检查日志,以及少量幸存者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对“等待”的描述,细致描绘了“等待被承认”的心理状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几位重要科学家的私人通信进行了比对研究,揭示了他们在科学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摇摆的复杂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学术交流作为一种软性的抵抗工具。 第三部分:铁幕下的光线与阴影(1950s - 1960s) 此部分聚焦于冷战时期的文化渗透与信息战。维达尔巧妙地避开了对宏大政治宣言的直接引用,而是转而研究“文化产品”的传播路径。她追踪了几本在东欧地下流传的小说和哲学译本的物理移动轨迹,从布拉格的书店到布达佩斯的公寓,再到华沙的秘密印刷坊。通过对当时东德和波兰青年学生阅读笔记的解读,作者展现了意识形态宣传之外,年轻一代如何通过阅读“被禁止的文本”来构建自身的精神避难所。这一部分是对“知识的地下水系”的精彩描绘。 第四部分:摄影机背后的沉默与重述(1960s - 1970s) “六八风暴”过后,欧洲电影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本章考察了意大利和英国独立电影人对社会结构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维达尔并未仅仅停留在电影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电影剧本的修改历史、片场内部的权力动态,以及这些电影在不同国家被审查或推广时,其原始意图如何被扭曲或重塑。她通过对比同一部电影在不同国家发行的海报和影评,揭示了图像如何被政治化,成为诠释历史的工具。 第五部分:语言的断裂与重构(1970s - 1980s)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语言哲学与身份认同危机。随着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知识分子们开始质疑既有符号系统的有效性。维达尔选取了三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工作的后现代作家作为案例,分析他们如何故意在作品中制造“语法上的不和谐音”和“意义上的真空”,以反映社会信任的崩塌。作者特别关注了移民作家在双语环境中创造出的新型表达方式,探讨了当母语不再是唯一的庇护所时,身份认同如何在词语的缝隙中诞生。 第六部分:城市肌理中的记忆之锚 在这一章,维达尔暂时抽离了精英叙事,转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她对比了战后重建的巴黎拉德芳斯与柏林墙倒塌前夕的“死亡地带”的城市规划文件。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师的报告、建筑评论以及普通市民对“消失的街角”的怀旧信件,作者论证了物质环境的变迁如何直接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固化与流动。她探讨了某些建筑遗址或已被拆除的场所,如何在人们的共同叙事中,以一种“非物质”的形式继续存在。 第七部分:遗忘的伦理与档案的未来 全书的收尾部分是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维达尔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面对如此庞大且充满偏见的个人档案,史学家应承担何种伦理责任?她探讨了数字时代的到来对这些脆弱的纸质记忆带来的双重威胁——即被快速扫描而失去触感,或是被算法分类而失去语境。作者呼吁一种更具同理心的“共情式史学”,认为历史的价值不在于构建绝对的真相,而在于理解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为那些沉默的声音留出解读的空间。 阅读体验: 《光影的碎片》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专注力与耐心。维达尔的写作风格是克制而富有诗意的,她避免了直白的结论,而是让文本本身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疑问的迷宫。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丰富的细节和跨学科的视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二十世纪欧洲社会如何从分裂走向重组的独特视角——一个从底层、从边缘、从被遗忘的角落审视历史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沉思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秀珍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現為《笠》詩社同仁。出版散文集《非日記》(2009年)、詩集《林中弦音》(2010年)、《面具》(2016年)、《不確定的風景》(2017年)、《保證》(2017年,漢英西三語)、《淡水詩情》、《骨折》(2018年,台華雙語)、《親愛的聶魯達My Beloved Neruda》(2020年,漢英雙語)、《病毒無公休──陳秀珍詩集》(2021年)等。

  詩作入選多種國際詩選集,被譯成二十多種外語。參加過歐、亞、非、美洲國際詩歌節。獲2018年秘魯【柳葉黑野櫻、巴列霍及其土地】(Capulí Vallejo y su Tierra)清晨之星獎、2020年黎巴嫩納吉.納曼文學獎(Lebanon Naji Naaman Literary Prizes 2020)。

图书目录

【自序】豐富之旅

〔輯一 孟加拉的天空〕
01.行程— 出席2016年卡塔克(Kathak)國際詩人高峰會行前
02.曼谷機場— 出席2016年卡塔克(Kathak)國際詩人高峰會途中
03.朗讀詩歌1—在賈罕吉爾納加大學
04.朗讀詩歌2—在孟加拉國家博物館
05.達卡街景1
06.達卡街景2
07.玫瑰與男孩—在達卡大學校園
08.達卡街景3
09.達卡街景4
10.祝福
11.月亮的心
12.在達卡俱樂部摔跤
13.薩瓦爾國家忠烈祠柳樹
14.朗讀詩歌3— 2016.02.03在孟加拉學術院朗讀〈保證〉
15.朗讀詩歌4— 2016.02.03詩人法查夏哈布汀(Fazal Shahabuddin)紀念會
16.咳嗽
17.達卡的樹
18.在孟加拉的天空下
19.永久地址
20.蒙娜麗莎的微笑

〔輯二  伊斯坦堡時刻〕
01.燈
02.山上的樹—伊斯坦堡郊區
03.在伊斯坦堡尋海
04.在山路上
05.白月
06.伊斯坦堡印象
07.小耳朵
08.纜車
09.鬱金香
10.王子島
11.伊斯坦堡時刻

〔輯三  遇見奈姆〕
01.未知— 飛向馬其頓(Macedonia)途中
02.霧— 馬其頓薩爾山脈(Sharr Mountains)途中
03.在馬其頓詩歌節朗讀〈燭與影〉
04.虛擬與真實
05.唱歌
06.跳舞— 在科索沃普里茲倫(Prizren)
07.峰頂之樹
08.樹與葉— 在科索沃什特爾普采山間
09.將別離
10.再會吧
11.我在台北
12.旗
13.在普里茲倫
14.霧鎖住我的眼睛

〔輯四  遇到巴列霍〕
【輯序】 行李箱裝著石頭、老鷹、天竺鼠和河流……/利玉芳
01.行李
02.過境洛杉磯
03.再會吧,洛杉磯!
04.機上迎日出
05.利馬第一印象
06.開門
07.兵器廣場
08.利馬黃昏
09.利馬拼圖
10.城市的臉
11.購物慾
12.幻想
13.楊柳
14.火焰木
15.一排火焰木
16.夜車
17.我在……
18.瓜達盧佩
19.岩山
20.沙漠之花
21.羊群與灰石
22.雨夜花
23.兩隻老虎
24. 前往奧圖斯科(Otuzco)遊行
25. 遊行在奧圖斯科(Otuzco)
26.高山症
27.對抗高山症—在瓦馬丘科
28.變色龍—瓦馬丘科黃昏
29.離開瓦馬丘科
30.親愛的巴列霍
31.藥茶
32.遊行在安地斯山脈
33.兩地甘蔗
34. 日出安地斯山
35.獻詩—在巴列霍墓園
36.安地斯山小孩
37.得與失
38.安地斯山冬夜
39.幸運草
40.台灣在哪裡?
41.秘魯時光
42.聖地亞哥德丘科最後一夜
43.在特魯希略
44.逆向巴列霍足跡
45.羊駝
46.羊駝在哪裡
47.處處九重葛
48.浮世繪
49.你吃石頭
50.老鷹之歌
51.52條白色血管
52.天竺鼠
53.攝影師—台灣詩人林鷺
54.燈籠果
55.西班牙語世界
56.國舞瑪里內拉舞
57.昨夜星空—給偷星光的女詩人
58.像小小島嶼
59.台灣意象
60.咖啡杯
61.河,流
62.龍舌蘭與鳥
63.拼盤
64.再見,印地安小孩!
65.印地安小女孩
66.台灣的名字
67.朝聖秘魯

【附錄一】伊斯坦堡時刻
【附錄二】馬其頓詩歌節
【附錄三】美麗的意外‧意外的美麗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57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1MB

图书试读

自序

豐富之旅
陳秀珍


  《遇到巴列霍》集結我2016年與2017年參加三個國外詩歌節所寫的詩。足跡所至的國家包括孟加拉(2016年)、土耳其(2016年)、馬其頓(2016年)、科索沃(2016年)、秘魯(2017年)。

  【輯一‧孟加拉的天空】

  托名詩人李魁賢榮獲卡塔克文學獎之福,我與數位台灣詩人在他領軍下,參加2016年1月底在孟加拉首都達卡舉辦的卡塔克國際詩人高峰會(Kathak International Poets Summit 2016),因為是第一次遠征國外參加國際詩歌盛會,行前不斷聽見自己興奮的心跳聲,因此寫下序詩〈行程〉,感謝命運之神賜予我春天的通行證。

  從雙腳踩上孟加拉國土開始,就不斷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感官刺激。人口多達一千多萬的首都達卡,讓我隨時隨地意識到正處於一個宗教信仰、民俗風情極為不同的國家。人力車之都,每天道路上充斥60多萬輛人力車。詩歌節期間,詩人每天擠在像小箱子的車中,常常塞在車陣裡動彈不得,彩繪艷麗的三輪人力車,穿梭於車縫;窒息的街道旁,有人用繩索拖拉一群白羊與黑羊;夜間行程,遇到大象在我們車前大搖大擺過街;灰撲撲城市有一種沉淪感,多彩的孟加拉紗麗讓沉甸甸的世界有飄揚飛昇之姿!

  每天趕到不同場所讀詩,至今難忘我的詩以孟加拉男聲詮釋的悸動!

  【輯二‧伊斯坦堡時刻】

  2016年10月15日實現飛到伊斯坦堡的美夢。

  夜間,飛機從奇幻的天空降落冷颼颼的機場,面對遠方人間燈火,詩心悸動。期待有人在古都為我點亮,一盞詩的燈火。

  身在橫跨歐亞的歷史名城,滿懷好奇心,沿石板路走入史書中的拜占庭、小說中細密畫的神秘世界,每個角落都能聽見叫拜樓召喚信眾禮拜,無處不在的清真寺,伊斯蘭教氣氛濃得化不開。

  伊斯坦堡,曾貴為帝國首都,擁有輝煌歷史、滄桑古蹟,藍色清真寺、白月、大海、纜車、樹、王子島、戴面紗女子、土耳其邪惡之眼……,拼成我的伊斯坦堡圖像。

  【輯三‧遇見奈姆】

  為紀念阿爾巴尼亞偉大詩人奈姆‧弗拉謝里(Naim Frashëri, 1846~1900)誕生150週年,於1996年開始舉辦以「奈姆日」(Ditët e Naimit)為名之國際詩歌節。2016年第20屆,為紀念奈姆‧弗拉謝里誕生170週年,特別擴大舉行,首度遠邀台灣詩人參加,期程為2016年10月20日(奈姆‧弗拉謝里忌日)至10月24日。

  2016年奈姆‧弗拉謝里文學獎,頒給台灣詩人李魁賢,我再度托他的福,陪他遠征巴爾幹半島。詩歌節行程含蓋馬其頓與科索沃兩國,主要活動場域在馬其頓的泰托沃與科索沃的普里茲倫。

  依依難捨道別土耳其伊斯坦堡飛往馬其頓。自囚於飛機狹隘空間,穿梭雲間,心在神祕星空與人間溫暖燈海之間迷惘。

  短暫詩歌節,貼著行程詩寫難忘的細節。伊斯坦堡與泰托沃山脈若非光禿,便是草木稀疏,樹葉常呈枯黃乾燥狀,與台灣山貌大不相同,帶來視覺震撼,成為詩的主角。演員為我用阿爾巴尼亞語朗讀詩、在能見度極低的濃霧山徑中奔馳的車中詩人唱民謠自娛、流連在科索沃文化歷史古城普里茲倫、面對阿爾巴尼亞普里茲倫聯盟所在地的感懷、在泰托沃穿街走巷尋找一面馬其頓小國旗……,全部化為詩的養分!

  【輯四‧遇到巴列霍】

  很榮幸獲詩歌節同行的名詩人利玉芳為此輯寫序!

  詩人李魁賢榮獲「特里爾塞金獎」,獲邀參加秘魯第18屆「柳葉黑野櫻、巴列霍及其土地2017」國際詩歌節,為提高台灣能見度,他為台灣詩人力爭名額,終獲主辦單位同意。我三度托他的福,參加國外的國際詩歌節。

  期程超過一周的詩歌節,逆向巴列霍人生足跡的行程,從利馬為起點,一路北上經過特魯希略、瓜達盧佩、奧圖斯科、瓦馬丘科,最終抵達巴列霍故鄉聖地亞哥德丘科。此輯對詩歌節行程有較完整詳盡記錄,詩從整理行李箱難以取捨內容物寫起,過境洛杉磯、機上看日出、利馬拼圖、特魯希略印象、瓜達盧佩與奧圖斯科遊行……;鮮美的仙人掌果、肥胖的女人樹楊柳、燃燒的火焰木、神秘岩山、像牧草的甘蔗、善良熱情的印地安小孩、天竺鼠之謎、壯麗的安地斯山脈,甚至高山症,我都細心珍藏詩囊,終以67首詩回饋朝聖巴列霍之旅。

  每一趟旅程,都是不可取代的豐富之旅,從出發到結束;因捨不得結束,故以詩延伸航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籤似乎暗示著一種「尋根」或「追尋失落的根源」的旅程。在台灣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裡,我們對於「根」的定義常常是模糊的,它可能是一種文化上的歸屬,也可能是一種藝術上的精神繼承。巴列霍代表的是一種極端的、未經修飾的真實,這與我們當今社會追求的「效率」和「表面和諧」是背道而馳的。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時空錯置」的閱讀體驗的。當一個生活在數碼時代的個體,去面對一個經歷了戰爭和貧困的詩人時,中間的鴻溝該如何跨越?是透過歷史文獻的重讀,還是藉由當代生活中的某個微小事件作為媒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在文字中營造出那種既清晰又迷離的氛圍,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自我修正對「相遇」的理解,那麼這本電子書無論在什麼閱讀設備上,都會是一次值得的「靈魂拜訪」。

评分

從購書到下載完畢,我給自己的「心理預期」設定在一個很高的門檻上,畢竟能讓「巴列霍」這個名字出現在書名裡,就已經不是一本尋常小說可以比擬的了。這本書的市場定位,顯然是針對那些對文學史脈絡有基本認知,並且對「現代性危機」有持續關注的讀者群。 我對作者敘事視角的切換能力非常關注。電子書的特性讓它很容易被歸類為「快速消費」的產品,但我強烈希望這本書能迫使讀者慢下來。我希望它不是那種講求故事性強弱的暢銷書,而是更貼近內省、沉澱的文字。例如,作者是否敢於直視人類精神中那些最幽暗、最難以啟齒的部分?如果這本書只是蜻蜓點水地提到幾句巴列霍的生平軼事,那我就會感到非常失望。我期待的是一種「浸入式」的體驗,讓讀者彷彿也一同經歷了「遇見」的那個關鍵時刻,無論那個時刻是震撼、是啟發,還是一種全然的迷惘。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坦白說,在手機上看的時候,有一點點吃力,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長句子的結構時,電子載體的限制讓閱讀的流暢度打了折扣,這是我個人比較挑剔的一點。但拋開技術層面的細節,我對於書中探討的「記憶與遺忘」這個主題倒是特別感興趣。從試讀的部分來看,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碎片,然後用一種近乎疏離的筆調去描繪,這種疏離感,反而讓情感的底色顯得更加濃烈。 我個人一直覺得,真正的文學作品不在於它告訴了你什麼,而在於它讓你感受到了什麼。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勾勒出某種存在於現代人內心深處的、難以名狀的焦慮或失落,那麼它就達到了它作為藝術品的價值。我特別期待作者在處理時間感上的技巧,是線性的敘事推進,還是像拼圖一樣碎片化的重組?電子書的便利性在於可以隨時做筆記,這對我這種需要反覆咀嚼文字的讀者來說是個福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打開一些我塵封已久的心靈角落,而不是僅僅提供一個關於某個作家的資訊彙編。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被這個書名吸引,純粹是出於一種對「異質性」的好奇。巴列霍(Vallejo)在文學史上的定位是既確立又邊緣的,他那種痛苦、充滿道德力量的詩歌,往往讓人感到壓迫,卻又無法抗拒其真實性。所以,當一個現代的、或許更偏向散文或隨筆的作者「遇到」他時,我立刻想到這可能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且這場對話絕不會是輕鬆愉快的。 我預期這本書會充滿哲學性的思辨,或許會涉及政治、貧窮、異鄉人的身份認同這些沉重的主題。台灣的知識分子閱讀光譜一向很廣,我們對拉美文學的接受度也很高,但如何將那種來自秘魯安地斯山脈的苦難底蘊,轉化為能被當代台北都會人所理解的情感共鳴,這對作者的功力是極大的考驗。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轉譯」的藝術,而不是簡單的模仿或致敬。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巴列霍的「痛感」內化,並用屬於自己的語言發聲,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出了單純的文學欣賞範疇,它會變成一種時代的註腳。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了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秘感,一開始看到「遇到巴列霍」這幾個字,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西班牙詩人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卡筆下那種帶有濃郁安達魯西亞色彩的詩意,雖然巴列霍(Vallejo)和洛爾卡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但這種文學上的碰撞感,讓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想透過文字傳達什麼樣的「相遇」。 書的封面設計也很有意思,那種帶點粗礪感的印刷紋理,配上略顯斑駁的字體,讓人聯想到老舊的歐洲書頁,彷彿翻開書就能聞到陳年紙張的氣味。內容上,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目錄的章節標題來看,似乎涵蓋了從日常生活哲思到較為宏大的歷史敘事,這讓我有點期待作者如何將這些看似不相干的元素編織在一起。我猜測這可能不是一本傳統的傳記或文學評論,而更像是一場作者的內心漫遊,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與「巴列霍」這個符號產生了共振。這種開放性的標題,其實非常吸引我這種喜歡在閱讀中自己建構意義的讀者,它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想像空間,讓人想一探究竟,這個「遇到」的過程,究竟是文學上的啟發,還是一種個人生命經驗的投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