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電子書)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照
图书标签:
  • 马奎斯
  • 百年孤寂
  • 杨照
  • 文学评论
  • 电子书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魔幻现实主义
  • 哥伦比亚文学
  • 小说解读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專為馬奎斯作品量身打造的解讀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
  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就像走進一座迷宮,
  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
  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
  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拿著線頭,帶領我們走進馬奎斯團團圍繞的迷宮。
  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
  福克納如何影響了馬奎斯的創作,馬奎斯擔任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
  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
  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一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
  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 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
  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起閱讀《百年孤寂》的橋梁。

  ◎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
  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
  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
  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
  《百年孤寂》是「繼賽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文作品」。

  作家莫言、韓少功、平路、李昂、張大春、朱天心、林燿德、郝譽翔、駱以軍等,皆是其熱情的讀者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
  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
  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
  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追寻文学的永恒回响:多部经典著作的深度导读与思想探索 第一部分: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与文化密码 一、《百年孤寂》之外的魔幻现实主义:拉美文学的群星闪耀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寂》无疑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但拉美文学的版图远不止于此。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与马尔克斯同时代或后继的几位巨匠,分析他们如何运用魔幻的笔触,书写拉美的历史创伤、社会动荡与个体命运的纠缠。 阿斯图里亚斯与“香蕉帝国”的批判: 我们将细致解读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考察他如何将危地马拉的本土神话与残酷的殖民主义历史相结合,揭示经济剥削下原住民精神的异化与抗争。这部作品是理解拉美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关键钥匙,它展示了魔幻如何成为解剖政治现实的尖锐工具,而非仅仅是奇观的堆砌。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与无限迷宫: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虽然不完全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范畴,但其构建的“无限图书馆”、“巴别塔”等意象,对后世拉美作家的叙事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他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和《阿莱夫》,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关于时间、语言的本质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博尔赫斯用极简的篇幅,构建了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迷宫,挑战读者对“真实”的固有认知。 富恩特斯的墨西哥史诗: 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作品,尤其是《阿尔特米奥·克鲁斯的审判》,提供了另一条审视拉美历史的路径。富恩特斯通过对一个墨西哥革命后崛起、最终被自身欲望吞噬的个体生命进行“临终审判”,勾勒出墨西哥近现代史的复杂面貌。其叙事技巧上对多重视角和时间断裂的运用,展示了现代主义在拉美语境下的独特表达。 第二部分:欧洲的现代性困境与个体精神的破碎 从拉美的魔幻回归到欧洲文学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战争的阴影、理性的崩塌以及存在主义的虚无。 卡夫卡的异化:荒诞中的精准描摹: 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如《变形记》和《审判》,是探讨个体在庞大、非人化的官僚体系中如何被异化、被审判的经典范本。我们将分析“卡夫卡式”的语境——那种清晰、冷静的笔调下涌动的深层恐惧和荒谬感。他的故事不是魔幻,而是被过度理性化、逻辑化后,反而走向极致荒诞的现实。我们探讨“甲虫”和“K”所代表的现代社会中的疏离感。 普鲁斯特的时间囚徒:记忆与重构: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其百科全书式的篇幅和对意识流技巧的极致运用,探讨了记忆、艺术与时间的关系。本部分将侧重分析“玛德莱娜”时刻的象征意义,以及普鲁斯特如何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对抗时间的流逝和遗忘的必然性。他的叙事是一种向内的深度挖掘,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由感官引发的“非自愿记忆”。 第三部分:东方哲思与现代叙事的交汇点 文学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本部分将探讨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如何吸收东方哲学或传统叙事元素,来丰富现代文学的内涵,特别关注“虚空”与“瞬间”的捕捉。 川端康成的物哀之美: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作品,如《雪国》和《千只鹤》,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日本传统美学“物哀”的深刻体现而著称。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短暂相遇的描绘,来传达一种无可挽回的、带有哀愁的美感。他的叙事往往是省略和留白的高手,用“未尽之言”来暗示情感的深度,与马尔克斯那种铺陈式的繁复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加缪与荒谬的抗争: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和《鼠疫》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本部分将分析加缪如何构建“荒谬”这一核心概念——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与世界自身的冷漠之间的永恒冲突。我们聚焦于默尔索的选择,探讨他看似冷漠的行为背后,是否是对既有社会价值体系的一种最彻底的拒绝。他的反抗不是激烈的革命,而是对“清醒的洞察”的坚守。 总结:文学作为理解世界的工具 从拉美的神话与政治,到欧洲对现代性的解构,再到东方哲思的含蓄表达,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广阔的人类精神图景。它们提醒我们,文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确凿的答案,而在于提供观察世界、面对自身困境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的感性体验。阅读这些作品,是在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语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並在「98新聞台」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1963》。

  現代經典細讀──
  《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以及《在地球物種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合為<十九世紀三部曲>。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多重時間敘述的奇書
第一章 作為一個文化單位的拉丁美洲
第二章 魔幻寫實的文學舞台
第三章 寫實主義、現代主義與福克納
第四章 賈西亞.馬奎斯寫作的三大主題
第五章 線性開展與不斷循環的時間觀
第六章 從上帝之城到人間之城的轉向
第七章 依賴理論與社會的集體記憶
第八章 極度悲觀的絕望之書
第九章 超越科學理性的文學之眼
賈西亞.馬奎斯年表
延伸閱讀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4169
  • EISBN:978626707417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9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多重時間敘述的奇書──賈西亞.馬奎斯筆下的絕景  


  二十多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部分取材自我的外祖父經歷的短篇小說〈黯魂〉。小說發表後,受到了許多重視,前前後後被收在超過十本以上的選集裡,成了我創作初期的「代表作」。

  我自己心裡明白,〈黯魂〉得到的熱烈迴響,不全然是因為作品寫得特別好。比較重要的是這篇小說應和了當時台灣社會的脈動。那是一個重新挖掘歷史的時代,那是一個以文學探觸禁忌記憶的時代,還有,那是一個嘗試探求新鮮小說寫法的時代。

  〈黯魂〉用了當時最主要的一種新的小說手法──魔幻寫實。敘述從小說主角顏金樹生平最後一次面對鏡子開始,鏡中將要預示他自己死去時的影像……。會用這樣的手法寫,不消說,當然是受了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刺激影響。   

  我之前讀了楊耐冬先生的中譯本,後來又在台灣大學對面的「雙葉書廊」找了英文譯本,再從頭讀起。下筆寫〈黯魂〉時,我幾乎讀過兩次《百年孤寂》。說「幾乎」,是因為兩次閱讀,都沒有真正讀完。讀中譯本和讀英譯本有完全一樣的反應,讀到最後的三分之一,開始產生強烈「捨不得讀完」的感覺。我相信小說最後會有一個氣勢驚人的結局,一個真正能總納前面那麼豐富奇特敘述的結局,我相信讀到那樣的結局,一定會產生心神蕩漾的恍惚之感,帶我進入一種最高又最深的閱讀境界,正因為如此相信,所以拖延著,不想那麼快走到那終極之處。   

  寫完了〈黯魂〉,我知道自己應該、也可以走向那閱讀絕景了。我又將中譯本找出來,再從第一個字讀起,這次會一直讀到最後一個字。   

  閱讀過程中,我無可避免注意到了:我自己模仿的「魔幻寫實」和賈西亞.馬奎斯原汁原味的「魔幻寫實」,兩者之間的差距。沒有辦法,愈讀愈明白差距有多大,也就愈讀愈不明白,為什麼有些賈西亞.馬奎斯寫得出來的,我就是寫不出來。   

  我特別注意到了時間的問題。我自己寫的,是單一敘述時間中夾雜著記憶倒敘,看來和賈西亞.馬奎斯很像,但絕對不是同一回事。我仔細分析檢查了他的時間序列,冒出了一身冷汗,他挪移出入了多少不同時間!我開始懷疑他的敘述時間,恐怕超過了中文翻譯所能表達處理的,趕緊拿出英譯本來比對,唉,果然如此。   

  逐步分析、逐步對照,在文本中徘徊游移,終於還是來到了馬康多的命運終點。讀完最後一段最後一句,我激動不已,不只是我的期待與信任沒有落空,更重要的是,《百年孤寂》的結尾,和〈黯魂〉一樣,寫的都是預見死亡,得到關於自己死亡情境的答案。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還沒讀到《百年孤寂》終篇的我,寫出來的小說,卻和《百年孤寂》有同樣的結尾?是純粹的偶然,還是意味著《百年孤寂》書中其實已經藏著結局的暗碼記號,潛意識中的我已經感覺故事只能以這種方式收場?那可能的暗碼記號,又是什麼?   

  在某個意義上,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當年創作疑惑的持續思考。從一個小說寫作者的身分出發,多次出入依違在讀者與研究者的身分間,互相印證,彼此詰問,藉著在「誠品講堂」講授「現代經典細讀」課程的機會,終於得以整理出來。因為是以多重身分的立場進行的思辨,談說的方式無可避免顯示了多層次的搖晃碰撞。整理過程中,我刻意保留了一些穿梭不同角度的趣味,讓解讀的流動,可以比較接近我真實的思考經驗。   

  我是這樣接觸、接近賈西亞.馬奎斯及《百年孤寂》的,或許也可以這樣來幫助一些讀者接觸、接近,進而享受賈西亞.馬奎斯和他的《百年孤寂》。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激發讀者強烈的「求證慾」。當楊照提出一個非常精闢的見解,或是對某個情節給出一個顛覆性的解讀時,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要回去重讀原文,親自去驗證他的論點是否站得住腳。這種互動性,是許多單向灌輸知識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它不是要我們盲目接受權威的詮釋,而是鼓勵讀者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這種由「被動閱讀」到「主動探究」的轉變,才是真正閱讀素養提升的關鍵。整本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長途旅行,雖然身體沒離開椅子,但思維卻隨著楊照的引領,深入到了那些關於時間、歷史、人性的複雜迷宮中,收穫良多,值得細細品味再三。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內頁,那種撲面而來的思辨氣息,真不是蓋的。楊照的文字裡頭,總有一種銳利而溫柔並存的特質,他不是在歌頌文學巨匠的偉大,而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甚至可以說是「質疑」。我特別喜歡他分析文本時那種抽絲剝繭的細膩,他總能從一個不起眼的意象、一句看似尋常的對白裡,挖掘出作者隱藏的時代焦慮或是個人執念。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所謂的「魔幻寫實」不再停留在表層的奇觀,而是開始理解那背後所承載的南美洲歷史的重量與荒謬感。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會忍不住放下書,望向窗外,心裡盤算著,如果是我來寫,或許會用什麼樣的筆法去捕捉此刻的感受。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成功地將「閱讀」從一個被動接收的過程,轉化成一個主動參與、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對於想更深入理解文本結構、探討文學如何反映社會變遷的讀者,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範本。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拿在手上就覺得沉甸甸的,光是看到封面那種略帶滄桑感的設計,就讓人忍不住想一頭栽進去。說真的,楊照老師的文字功力就是有這種魔力,他總能把看似遙遠、複雜的文學巨匠,拉到我們眼前,變成可以一起喝茶聊天的對象。我尤其欣賞他那種不只是「介紹」作家的風格,更像是陪著我們一起「經歷」作家的創作心路歷程。讀他的書,就像是拿到一把萬能鑰匙,能打開那些原本緊閉的文學殿堂大門,讓人不再懼怕那些高深莫測的文學術語,而是能真正感受到文字背後那股奔騰不息的生命力。他的論述結構總是很清晰,層層遞進,讓人讀完後,不只對馬奎斯這個人有了更立體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會開始反思自己的生命經驗,思考那些關於愛、孤獨、死亡這些人類共通的母題,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本導讀性質的著作,對我這種偶爾會迷失在浩瀚書海中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讓人重新找回閱讀的熱情與方向感。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有點擔心這會是一本過於學術、讀起來會很枯燥的理論書,畢竟要談論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門檻總是不低。然而,楊照的敘事風格非常「接地氣」,他總是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去解構那些學院派熱衷探討的哲學命題。他似乎很懂得讀者的困惑在哪裡,總能在讀者快要失去耐心的前一刻,拋出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觀點。我感覺他不是在教我們「如何」讀馬奎斯,而是在邀請我們「體驗」馬奎斯。這種以生命體驗為核心的論述,使得整本書的流動性非常高,即便中間被打斷去處理家事,重新拾起時也能迅速找到情感的連結點。特別是對於習慣透過影視娛樂來接觸資訊的年輕一代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慢讀」訓練,讓我們重新練習專注於文字所能帶來的綿長餘韻。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設計,從排版到章節的過渡,都顯示出編者對閱讀體驗的重視。每一個章節之間的銜接都非常自然,就像是聽一場精心設計的講座,抑揚頓挫,張弛有度。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不同作品之間的比較和對照手法,他並不把每一部作品都當作獨立的孤島來分析,而是將其置於馬奎斯整個創作光譜中去審視。這種宏觀的視野,讓讀者得以看見作家創作主題的連貫性與不斷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種深沉的憂患意識,那種源自於拉丁美洲土地的熱情與悲涼感,透過楊照的轉述,竟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這已經超越了一本單純的文學評論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記憶與遺忘」的社會學觀察筆記,只是載體是透過一位偉大作家的視角來呈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