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現代作家作品評述 (電子書)

北歐現代作家作品評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楓
图书标签:
  • 北欧文学
  • 现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电子书
  • 作家研究
  • 斯堪的纳维亚文学
  • 挪威文学
  • 瑞典文学
  • 丹麦文学
  • 冰岛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14位文學大師的生平開始,
透過其47篇代表作之賞析與評述,
一窺北歐現代文學風貌及縱橫的發展!

★19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

  作為「當代的寫實大師」,比昂松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在1874年發表的戲劇《主編》和《破產》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其他劇作還有:《皇帝》(1877),《蘭吉和帕斯柏格》(1898),《拉柏爾苗》(1901),《大馬蹄農場》(1902),《達葛蘭妮兹》(1904)和《新酒釀成的時候》(1909)。

★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克努特.漢森

  1890年,漢森出版了第一部成名作——《饑餓》。1894年,《畜牧神》的出版,被認為是漢森創作上的一個突破。1898年,另一部重要作品《維多利亞》問世,它被列為世界著名的愛情小說之一。

  代表著漢森創作成熟的是他獲得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大地碩果》(1917),被譽為「大地讚美詩」。他的小說被稱為「新浪漫派小說」。

★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西格麗德.溫塞特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的火拚,使溫塞特看到了歐洲社會精神文明的破滅。她決心從事歷史小說的創作,開始了她文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1920年~1922年《克莉絲汀》出版。此作品讓溫塞特於1922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提名報告中說:「《克莉絲汀》充滿了詩意和人的真實。現代文學中只有極少數的幾部作品能夠與之比肩。在挪威文學中,它已具有紀念碑的規模。」

★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哈里.馬丁松

  馬丁松的創作風格以浪漫主義為主,間或有神秘、悲觀色彩;他的抒情詩含蓄隽永,富於哲理,頗似中國的古詩詞;由於他在繪畫方面也有相當造詣,他的自然小詩宛如一幅幅精美的風景畫。

  1956年出版的宇宙史詩《阿尼亞拉號》被認為是他創作的頂峰,這首長詩抨擊了現代科學和技術把人類引入歧途。1974年,由於「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整個世界」,和埃溫德.約翰遜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北歐現代著名文學大師共14位,並針對其47篇代表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及評述。全文筆調流暢,架構清楚,使讀者能透過研讀本書,掌握北歐現代文學概貌。

好的,以下是为您的电子书《北歐現代作家作品評述》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暂定书名:《古典哲思与当代叙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演变》 导言:时代的镜鉴与文学的重塑 二十世纪,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技术飞跃与思想冲突的世纪,深刻地塑造了现代文明的面貌。文学,作为时代最敏锐的感知器,以其独特的叙事力量,记录、审视并批判了这一时期的巨变。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几个关键转向点,探讨从古典主义的黄昏到后现代主义的黎明,文学如何回应战争、工业化、存在主义焦虑以及身份认同的危机。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学流派,而是着眼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版图的宏观脉络,描绘出一条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复杂演进曲线。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基石与断裂(约 1900-1945) 本部分将集中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如何与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进行决裂。 一、精神的内观与意识流的革命: 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起和对客观现实描述的厌倦,文学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类的内心深处。我们将详细考察意识流技巧的形成与成熟,分析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如何通过语言的破碎化和多重声部,构建起人类意识流的史诗。同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对非自主记忆和时间感知的哲学化探索,如何为现代主义文学奠定了感性与智识的双重基调。 二、战争的阴影与存在的追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灾难,更是西方文明精神基础的瓦解。这催生了对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怀疑。我们将分析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冰山理论”如何以极简的笔触描绘出战后一代的疏离感与道德真空。同时,对加缪(Albert Camus)和萨特(Jean-Paul Sartre)所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梳理。探讨“荒谬”主题如何在《局外人》等作品中被提炼出来,以及文学如何承担起为人类在无意义世界中确立自由选择的重任。 三、现代主义的女性视野: 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的声音变得愈发重要,她们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对女性角色的刻板描绘。我们将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如何通过细腻的内心独白和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捕捉,解构传统父权叙事中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展示女性经验的复杂性与多维度性。 第二部分:战后转向与社会批判(约 1945-1970) 二战的结束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理性回归,反而催生了对技术统治、官僚主义和异化的更深层次的忧虑。 一、反乌托邦的警告: 面对极权主义的威胁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对未来社会进行冷峻预言的作品。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不仅是政治寓言,更是对语言控制和集体记忆磨损的深刻反思。我们将比较不同作家如何运用反乌托邦母题,批判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代价。 二、黑色幽默与反抗精神: 在对既定秩序的幻灭中,一种新的幽默形式——黑色幽默——应运而生。它以荒诞和嘲讽来对抗严肃的痛苦。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如何通过逻辑的循环和荒谬的规则,讽刺了战争机器的非人化运作,将荒诞提升为一种对抗体制的哲学立场。 三、美国文学的崛起与“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开始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将探讨“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对消费主义、中产阶级道德的猛烈抨击,分析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如何通过自由奔放的节奏和对边缘文化的拥抱,寻找精神的救赎之路,并预示了六十年代社会运动的来临。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多声部叙事(约 1970 至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确定性进一步瓦解,“真实”的概念被质疑,文学进入了高度自觉和自我反思的后现代阶段。 一、元小说的兴起与作者的消亡: 后现代文学不再试图模仿世界,而是热衷于讨论“写作本身”以及“叙事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将分析如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等作家如何运用互文性、拼贴和复杂的文本游戏,使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参与意义的构建。作者的权威被削弱,文本成为一个开放的意义场域。 二、身份政治与多元文化的交织: 在后殖民理论和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开始更深入地关注被压抑的、边缘化的声音。我们将考察不同族裔、性别和性取向的作家如何通过小说,重写历史叙事,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传统。探讨身份的流动性与复杂性在当代叙事中的体现。 三、非线性叙事与时间的新处理: 后现代作家对传统的时间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许多作品采用了高度非线性的结构,如多重叙事者、循环叙事或档案式的堆砌,反映了当代人对线性进步史观的集体不信任。 结语:文学的未来与持续的对话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二十世纪的文学遗产进行总结,并展望二十一世纪文学可能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尽管技术和媒介不断更迭,但文学作为人类探索自我、理解他者、抵抗遗忘的最根本方式,其核心使命依然存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框架,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如何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理解当下复杂的全球化世界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和审美工具。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北歐現代作家
第一節 挪威現代作家
易卜生
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
克努特·漢森
西格麗德·溫塞特

第二節 瑞典現代作家
泰戈爾
斯特林堡
約翰松
馬丁松
阿·林格倫

第三節 丹麥現代作家
安徒生
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
亨利克·彭托皮丹
尼克索
約翰尼斯·延森

第二章 北歐現代文學作品
第一節 挪威現代文學作品
彼爾·英特
破產
群鬼
人民公敵
農民大學生
我們的光榮與我們的強盛

第二節 瑞典現代文學作品
女僕的兒子
尼爾斯歷險記
第三節 丹麥現代文學作品
海的女兒
賣火柴的小女孩
剛強的錫兵
哥哥和弟弟
醜小鴨
鳳凰
玫瑰樹和小蝸牛
驕傲的蕎麥
最美的玫瑰
綠色的蚜蟲
在遙遠的北極
一滴水
奇妙的方法
哇哇報
藏著的好運氣
小菊花
風車
挑剔的蝴蝶
小狐仙
拇指姑娘
笨蛋翰斯
縫衣針歷險記
撲克牌
皇帝的夜鶯鳥
兩隻雄雞的較量
小克勞斯與大克勞斯
國王的新衣
公主和小豌豆
兩位姑娘
兒童的話
書法家
天鵝誕生的地方
一個茶壺的遭遇
兩個爛布片
祖母
福地
尼克索三部曲
長途旅行
魔鬼的金錢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324176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图书试读

  「文學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政治以及哲學、宗教和道德等社會科學具有密切的關係,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文學的功能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是用具體的、生動感人的細節來反映客觀世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人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並從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的,雖然其具有形象的間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體性地展示社會生活,甚至表現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展示人與人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和人物的內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創作了文學。正如高爾基所說:「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裡的種種智慧一通過它就變成音韻和諧的曲調了……作家也是時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筆,一支由某位聖賢用來撰寫藝術史冊的筆……」因此,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社會生活的雕塑師。

  文學作品是作家根據一定的立場、觀點、社會理想和審美觀念,從社會生活中選取一定的材料,經過提煉加工而後創作出來的。它既包含客觀的現實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觀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學作品通過相應的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承載性,這就是作品的具體內容。

  文學的發展,既是縱向的,又是橫向的;縱向發展是各民族文學內部的繼承性發展,橫向發展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之間的影響、衝突和交會。這一縱一橫的經線與緯線,織成了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可以說,縱向的「通變」與橫向的發展,是文學發展的兩個基本動力。

  總之,學習世界文學,就必須研究世界著名文學大師、著名文學作品和文學發展歷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學概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或許是因為電子書的特性,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會更頻繁地使用「搜尋」功能,試圖去連結書中提到的那些作家們的其他作品,或是在網路上尋找他們居住城市的衛星地圖。這種互動性,某種程度上提升了閱讀的沉浸感。我認為,一本好的文學評論,其最高境界不應只是「解釋」作品,而應該是「激發」讀者去接觸原作。這本書顯然達到了這個標準。每當作者對某部作品的某個場景進行精闢剖析後,我的第一反應總是:「我必須去找那本書來重讀一遍,看看作者說的對不對。」這種被挑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比任何「必讀清單」都來得有效。它成功地將我從一個旁觀者,轉化為一個渴望親身體驗那個文學世界的探險者。總之,這是一本能讓你從「知道」提升到「理解」層次的佳作,值得書架上為它留個重要的位置。

评分

我對文學史的涉獵一直比較偏向英美文學,畢竟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教科書和課外讀物幾乎都是圍繞著莎士比亞、福克納這些經典打轉。所以,要說對「北歐現代文學」的認識,大概就是Ibsen(易卜生)和一些零星聽聞的諾貝爾獎得主名字而已。坦白說,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類專門的評論集時,心裡其實有點忐忑,深怕內容太過艱澀,充斥著我聽不懂的理論術語,讀起來會比在寒冬中爬雪山還累。然而,實際翻閱之後發現,作者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儘管主題很專業,但行文的節奏掌握得宜,像是高明的主持人,知道什麼時候該讓主題「亮燈」,什麼時候該讓讀者有喘息的空間去消化前一個段落的精華。它不像某些純理論書籍那樣,把讀者當作已具備深厚背景知識的學者來對待,而是耐心地引導外行人走進一個相對陌生的文學世界,這種「傳教士」般的熱忱,讓我感到非常親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講實在話,相當「北歐風」。那種冷冽、簡潔的排版,配上或許是某個陰鬱峽灣的風景照,給人一種很強烈的「學術」或「文青」氣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麼著迷於這種風格,畢竟台灣的書大多熱情奔放,這本的低調實在很有態度。光是翻開扉頁,那種油墨散發出來的淡淡氣味,以及字體在米色紙張上的呈現,就讓人覺得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正經」作品。書店裡,它幾乎是默默地待在那裡,不像暢銷書那樣張牙舞爪地吸引眼球,但對於真正對某些領域有興趣的人來說,它就像是深海中的一塊稀有礦石,一眼就能辨識出它的價值。我特別欣賞它對視覺元素的控制,沒有過多的裝飾,一切都是為了內容服務,這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設計哲學,讓人對內文的嚴謹程度產生了更高的期待。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或許就是北歐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吧。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讓我聯想到大學時期的論文集,結構嚴謹,論點之間環環相扣,資料的引用和佐證也相當紮實。對於一個喜歡「追本溯源」的讀者來說,這種學術性的深度是極為重要的。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作家風格的對照分析上所下的功夫。例如,當談到某位以「極簡寫實」聞名的作家時,作者馬上會拉出另一位風格迥異、偏向魔幻寫實的同代人進行對比,用這樣「正反合」的方式,反而讓各自的特點更加鮮明。這種比較性的論述手法,避免了讓每一位作家的介紹都變成一塊塊獨立的磚頭,而是將他們織成了一張有著複雜紋理的北歐文學地毯。如果你是那種習慣做筆記、畫心智圖的讀者,你會發現這本書的架構本身就是一張極佳的學習工具,它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套分析文學作品的有效框架。

评分

閱讀的過程,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望向窗外發呆,或者乾脆起身泡杯濃郁的黑咖啡。這本書的內容似乎帶著一種奇特的「催眠」效果,不是指催眠入睡,而是讓你的思緒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出來,進入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我特別喜歡那些關於作家生平和時代背景的描寫部分,那種冰天雪地中孕育出來的藝術張力,實在令人著迷。比如說,某位作家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永恆的冬天」意象,透過本書細膩的分析,我開始理解那不單純是氣候描述,而是對特定社會結構下個人疏離感的深刻隱喻。這種將文學作品與其誕生的土壤緊密結合的分析角度,比單純的文本解構來得更有血有肉,讓我彷彿真的能感受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那種特有的冷靜與爆發並存的文學氣質。每次讀完一個章節,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