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現代作傢作品評述 (電子書)

北歐現代作傢作品評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楓
圖書標籤:
  • 北歐文學
  • 現代文學
  • 文學評論
  • 電子書
  • 作傢研究
  • 斯堪的納維亞文學
  • 挪威文學
  • 瑞典文學
  • 丹麥文學
  • 冰島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14位文學大師的生平開始,
透過其47篇代錶作之賞析與評述,
一窺北歐現代文學風貌及縱橫的發展!

★19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比約恩斯徹納.比昂鬆

  作為「當代的寫實大師」,比昂鬆的現實主義錶現手法在1874年發錶的戲劇《主編》和《破產》中發揮得淋灕盡緻。他的其他劇作還有:《皇帝》(1877),《蘭吉和帕斯柏格》(1898),《拉柏爾苗》(1901),《大馬蹄農場》(1902),《達葛蘭妮茲》(1904)和《新酒釀成的時候》(1909)。

★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剋努特.漢森

  1890年,漢森齣版瞭第一部成名作——《饑餓》。1894年,《畜牧神》的齣版,被認為是漢森創作上的一個突破。1898年,另一部重要作品《維多利亞》問世,它被列為世界著名的愛情小說之一。

  代錶著漢森創作成熟的是他獲得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代錶作《大地碩果》(1917),被譽為「大地讚美詩」。他的小說被稱為「新浪漫派小說」。

★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西格麗德.溫塞特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的火拚,使溫塞特看到瞭歐洲社會精神文明的破滅。她決心從事歷史小說的創作,開始瞭她文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

  1920年~1922年《剋莉絲汀》齣版。此作品讓溫塞特於1922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提名報告中說:「《剋莉絲汀》充滿瞭詩意和人的真實。現代文學中隻有極少數的幾部作品能夠與之比肩。在挪威文學中,它已具有紀念碑的規模。」

★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哈裏.馬丁鬆

  馬丁鬆的創作風格以浪漫主義為主,間或有神秘、悲觀色彩;他的抒情詩含蓄雋永,富於哲理,頗似中國的古詩詞;由於他在繪畫方麵也有相當造詣,他的自然小詩宛如一幅幅精美的風景畫。

  1956年齣版的宇宙史詩《阿尼亞拉號》被認為是他創作的頂峰,這首長詩抨擊瞭現代科學和技術把人類引入歧途。1974年,由於「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整個世界」,和埃溫德.約翰遜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瞭北歐現代著名文學大師共14位,並針對其47篇代錶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及評述。全文筆調流暢,架構清楚,使讀者能透過研讀本書,掌握北歐現代文學概貌。

好的,以下是為您的電子書《北歐現代作傢作品評述》所撰寫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暫定書名:《古典哲思與當代敘事: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演變》 導言:時代的鏡鑒與文學的重塑 二十世紀,一個充滿劇烈變革、技術飛躍與思想衝突的世紀,深刻地塑造瞭現代文明的麵貌。文學,作為時代最敏銳的感知器,以其獨特的敘事力量,記錄、審視並批判瞭這一時期的巨變。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幾個關鍵轉嚮點,探討從古典主義的黃昏到後現代主義的黎明,文學如何迴應戰爭、工業化、存在主義焦慮以及身份認同的危機。我們不聚焦於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學流派,而是著眼於貫穿整個西方文學版圖的宏觀脈絡,描繪齣一條從傳統到現代、再到後現代的復雜演進麯綫。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基石與斷裂(約 1900-1945) 本部分將集中探討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文學如何與十八、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進行決裂。 一、精神的內觀與意識流的革命: 隨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興起和對客觀現實描述的厭倦,文學的焦點從外部世界轉嚮瞭人類的內心深處。我們將詳細考察意識流技巧的形成與成熟,分析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如何通過語言的破碎化和多重聲部,構建起人類意識流的史詩。同時,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對非自主記憶和時間感知的哲學化探索,如何為現代主義文學奠定瞭感性與智識的雙重基調。 二、戰爭的陰影與存在的追問: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是政治和軍事的災難,更是西方文明精神基礎的瓦解。這催生瞭對意義和價值的深刻懷疑。我們將分析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冰山理論”如何以極簡的筆觸描繪齣戰後一代的疏離感與道德真空。同時,對加繆(Albert Camus)和薩特(Jean-Paul Sartre)所代錶的法國存在主義文學思潮進行梳理。探討“荒謬”主題如何在《局外人》等作品中被提煉齣來,以及文學如何承擔起為人類在無意義世界中確立自由選擇的重任。 三、現代主義的女性視野: 這一時期,女性作傢的聲音變得愈發重要,她們挑戰瞭傳統敘事中對女性角色的刻闆描繪。我們將分析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如何通過細膩的內心獨白和對日常生活的詩意捕捉,解構傳統父權敘事中的時間與空間概念,展示女性經驗的復雜性與多維度性。 第二部分:戰後轉嚮與社會批判(約 1945-1970)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與理性迴歸,反而催生瞭對技術統治、官僚主義和異化的更深層次的憂慮。 一、反烏托邦的警告: 麵對極權主義的威脅與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學界齣現瞭一批對未來社會進行冷峻預言的作品。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不僅是政治寓言,更是對語言控製和集體記憶磨損的深刻反思。我們將比較不同作傢如何運用反烏托邦母題,批判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社會代價。 二、黑色幽默與反抗精神: 在對既定秩序的幻滅中,一種新的幽默形式——黑色幽默——應運而生。它以荒誕和嘲諷來對抗嚴肅的痛苦。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如何通過邏輯的循環和荒謬的規則,諷刺瞭戰爭機器的非人化運作,將荒誕提升為一種對抗體製的哲學立場。 三、美國文學的崛起與“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文學開始占據世界舞颱的中心。我們將探討“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對消費主義、中産階級道德的猛烈抨擊,分析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凱魯亞剋(Jack Kerouac)如何通過自由奔放的節奏和對邊緣文化的擁抱,尋找精神的救贖之路,並預示瞭六十年代社會運動的來臨。 第三部分:後現代的解構與多聲部敘事(約 1970 至今)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確定性進一步瓦解,“真實”的概念被質疑,文學進入瞭高度自覺和自我反思的後現代階段。 一、元小說的興起與作者的消亡: 後現代文學不再試圖模仿世界,而是熱衷於討論“寫作本身”以及“敘事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將分析如翁貝托·埃科(Umberto Eco)等作傢如何運用互文性、拼貼和復雜的文本遊戲,使讀者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參與意義的構建。作者的權威被削弱,文本成為一個開放的意義場域。 二、身份政治與多元文化的交織: 在後殖民理論和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文學開始更深入地關注被壓抑的、邊緣化的聲音。我們將考察不同族裔、性彆和性取嚮的作傢如何通過小說,重寫曆史敘事,挑戰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學傳統。探討身份的流動性與復雜性在當代敘事中的體現。 三、非綫性敘事與時間的新處理: 後現代作傢對傳統的時間觀進行瞭徹底的顛覆。許多作品采用瞭高度非綫性的結構,如多重敘事者、循環敘事或檔案式的堆砌,反映瞭當代人對綫性進步史觀的集體不信任。 結語:文學的未來與持續的對話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二十世紀的文學遺産進行總結,並展望二十一世紀文學可能的發展方嚮。我們認為,盡管技術和媒介不斷更迭,但文學作為人類探索自我、理解他者、抵抗遺忘的最根本方式,其核心使命依然存在。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框架,理解二十世紀西方文學如何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理解當下復雜的全球化世界提供瞭必要的哲學和審美工具。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史的梳理,更是一場關於人類精神韌性的深刻對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北歐現代作傢
第一節 挪威現代作傢
易蔔生
比約恩斯徹納·比昂鬆
剋努特·漢森
西格麗德·溫塞特

第二節 瑞典現代作傢
泰戈爾
斯特林堡
約翰鬆
馬丁鬆
阿·林格倫

第三節 丹麥現代作傢
安徒生
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
亨利剋·彭托皮丹
尼剋索
約翰尼斯·延森

第二章 北歐現代文學作品
第一節 挪威現代文學作品
彼爾·英特
破產
群鬼
人民公敵
農民大學生
我們的光榮與我們的強盛

第二節 瑞典現代文學作品
女僕的兒子
尼爾斯歷險記
第三節 丹麥現代文學作品
海的女兒
賣火柴的小女孩
剛強的錫兵
哥哥和弟弟
醜小鴨
鳳凰
玫瑰樹和小蝸牛
驕傲的蕎麥
最美的玫瑰
綠色的蚜蟲
在遙遠的北極
一滴水
奇妙的方法
哇哇報
藏著的好運氣
小菊花
風車
挑剔的蝴蝶
小狐仙
拇指姑娘
笨蛋翰斯
縫衣針歷險記
撲剋牌
皇帝的夜鶯鳥
兩隻雄雞的較量
小剋勞斯與大剋勞斯
國王的新衣
公主和小豌豆
兩位姑娘
兒童的話
書法傢
天鵝誕生的地方
一個茶壺的遭遇
兩個爛布片
祖母
福地
尼剋索三部麯
長途旅行
魔鬼的金錢

圖書序言

  • EISBN:9786263324176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圖書試讀

  「文學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政治以及哲學、宗教和道德等社會科學具有密切的關係,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個國傢或一個民族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麵貌。文學的功能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是用具體的、生動感人的細節來反映客觀世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人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並從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的,雖然其具有形象的間接性,但它能多方麵立體性地展示社會生活,甚至錶現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展示人與人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和人物的內心精神世界。

  作傢是生活造就的,作傢又創作瞭文學。正如高爾基所說:「作傢是一支笛子,生活裡的種種智慧一通過它就變成音韻和諧的麯調瞭……作傢也是時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筆,一支由某位聖賢用來撰寫藝術史冊的筆……」因此,作傢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社會生活的雕塑師。

  文學作品是作傢根據一定的立場、觀點、社會理想和審美觀念,從社會生活中選取一定的材料,經過提煉加工而後創作齣來的。它既包含客觀的現實生活,也包含作傢主觀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學作品通過相應的錶現形式,具有很強的承載性,這就是作品的具體內容。

  文學的發展,既是縱嚮的,又是橫嚮的;縱嚮發展是各民族文學內部的繼承性發展,橫嚮發展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之間的影響、衝突和交會。這一縱一橫的經線與緯線,織成瞭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可以說,縱嚮的「通變」與橫嚮的發展,是文學發展的兩個基本動力。

  總之,學習世界文學,就必須研究世界著名文學大師、著名文學作品和文學發展歷史,纔能掌握世界文學概貌。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文學史的涉獵一直比較偏嚮英美文學,畢竟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教科書和課外讀物幾乎都是圍繞著莎士比亞、福剋納這些經典打轉。所以,要說對「北歐現代文學」的認識,大概就是Ibsen(易蔔生)和一些零星聽聞的諾貝爾獎得主名字而已。坦白說,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類專門的評論集時,心裡其實有點忐忑,深怕內容太過艱澀,充斥著我聽不懂的理論術語,讀起來會比在寒鼕中爬雪山還纍。然而,實際翻閱之後發現,作者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儘管主題很專業,但行文的節奏掌握得宜,像是高明的主持人,知道什麼時候該讓主題「亮燈」,什麼時候該讓讀者有喘息的空間去消化前一個段落的精華。它不像某些純理論書籍那樣,把讀者當作已具備深厚背景知識的學者來對待,而是耐心地引導外行人走進一個相對陌生的文學世界,這種「傳教士」般的熱忱,讓我感到非常親切。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讓我聯想到大學時期的論文集,結構嚴謹,論點之間環環相扣,資料的引用和佐證也相當紮實。對於一個喜歡「追本溯源」的讀者來說,這種學術性的深度是極為重要的。我尤其欣賞它在不同作傢風格的對照分析上所下的功夫。例如,當談到某位以「極簡寫實」聞名的作傢時,作者馬上會拉齣另一位風格迥異、偏嚮魔幻寫實的同代人進行對比,用這樣「正反閤」的方式,反而讓各自的特點更加鮮明。這種比較性的論述手法,避免瞭讓每一位作傢的介紹都變成一塊塊獨立的磚頭,而是將他們織成瞭一張有著複雜紋理的北歐文學地毯。如果你是那種習慣做筆記、畫心智圖的讀者,你會發現這本書的架構本身就是一張極佳的學習工具,它提供的不隻是知識,更是一套分析文學作品的有效框架。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講實在話,相當「北歐風」。那種冷冽、簡潔的排版,配上或許是某個陰鬱峽灣的風景照,給人一種很強烈的「學術」或「文青」氣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麼著迷於這種風格,畢竟颱灣的書大多熱情奔放,這本的低調實在很有態度。光是翻開扉頁,那種油墨散發齣來的淡淡氣味,以及字體在米色紙張上的呈現,就讓人覺得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正經」作品。書店裡,它幾乎是默默地待在那裡,不像暢銷書那樣張牙舞爪地吸引眼球,但對於真正對某些領域有興趣的人來說,它就像是深海中的一塊稀有礦石,一眼就能辨識齣它的價值。我特別欣賞它對視覺元素的控製,沒有過多的裝飾,一切都是為瞭內容服務,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緻的設計哲學,讓人對內文的嚴謹程度產生瞭更高的期待。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或許就是北歐文化最直接的體現吧。

评分

或許是因為電子書的特性,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會更頻繁地使用「搜尋」功能,試圖去連結書中提到的那些作傢們的其他作品,或是在網路上尋找他們居住城市的衛星地圖。這種互動性,某種程度上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我認為,一本好的文學評論,其最高境界不應隻是「解釋」作品,而應該是「激發」讀者去接觸原作。這本書顯然達到瞭這個標準。每當作者對某部作品的某個場景進行精闢剖析後,我的第一反應總是:「我必須去找那本書來重讀一遍,看看作者說的對不對。」這種被挑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比任何「必讀清單」都來得有效。它成功地將我從一個旁觀者,轉化為一個渴望親身體驗那個文學世界的探險者。總之,這是一本能讓你從「知道」提升到「理解」層次的佳作,值得書架上為它留個重要的位置。

评分

閱讀的過程,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望嚮窗外發呆,或者乾脆起身泡杯濃鬱的黑咖啡。這本書的內容似乎帶著一種奇特的「催眠」效果,不是指催眠入睡,而是讓你的思緒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進入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我特別喜歡那些關於作傢生平和時代背景的描寫部分,那種冰天雪地中孕育齣來的藝術張力,實在令人著迷。比如說,某位作傢的作品中反覆齣現的「永恆的鼕天」意象,透過本書細膩的分析,我開始理解那不單純是氣候描述,而是對特定社會結構下個人疏離感的深刻隱喻。這種將文學作品與其誕生的土壤緊密結閤的分析角度,比單純的文本解構來得更有血有肉,讓我彷彿真的能感受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那種特有的冷靜與爆發並存的文學氣質。每次讀完一個章節,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