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電子書)

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珍珍
圖書標籤:
  • 楊牧
  • 生態詩學
  • 翻譯研究
  • 詩學
  • 文學
  • 臺灣文學
  • 生態文學
  • 訪談錄
  • 電子書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文及自然的意象融會
  東方與西方的詩藝交流
  現代和古典的認知碰撞
  學者同詩人的遺音絕響

  在持續轉涼的海麵上
  如白鳥飛越船行殘留的痕跡
  深入季節微弱的氣息
  假如潮水曾經
  我以同樣的心
  ──楊牧〈故事〉

  想完整認識楊牧──被譽為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詩人,《同樣的心》將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看曾珍珍從生態詩學的研究專業,析論楊牧詩作的生態意象;從中西比較詩學的還原再現,發掘楊牧譯作的修辭策略與音樂性;從師生關係、研究同行的雙重角色,勾勒楊牧創作的自覺與反思。同樣的心,呼應成章。

  我們
  終於深入從未來到過的,無夢的
  虛領域之實境,六翮傾斜且左右翱翔
  超越矰繳窺伺的極限
  ──楊牧〈歸鳥〉

  除瞭理性的文學研究,書中也涉足創作賞讀,精選楊牧〈故事〉、〈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風起的時候〉、〈讓風朗誦〉、〈林衝夜奔:聲音的戲劇〉、〈論孤獨〉等多篇具代錶性詩作,既提供品味全詩,也加以導讀,在學術氛圍之外另散發齣感性之美。

  尤須一提的是,曾珍珍與楊牧,接連辭世,使得書中三篇訪談紀錄成為絕響,分外珍貴,細讀他倆的精采對話,讓人無限懷想。

本書特色

  ★作者以生態詩學之學術專業,發掘楊牧生態詩作之創作隱微。
  ★三次訪談楊牧紀實,具文學研究價值。
  ★現代與古典的碰撞:當代創作名傢(楊牧與王文興)如何看待古典詩詞。
  ★收錄瑞典版《綠騎──楊牧詩選》序文中譯,從西方文學視角迴看楊牧詩作。
  ★精選楊牧多篇詩作,曾珍珍親自賞讀。
浮光掠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轉嚮與迴聲 本書收錄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脈絡中,幾個關鍵時期與重要現象的深度考察與文本細讀。它聚焦於文學思潮的激盪、不同地域間的文學對話,以及文學形式的內在變革,旨在勾勒齣一部在政治與社會劇變中,不斷自我審視與重塑的文學圖景。 第一部:現代性試探與啟濛的餘燼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中國文學從古典傳統嚮現代轉型過程中,知識分子群體所麵臨的內在睏境與外在壓力。我們首先迴顧瞭新文化運動前後,白話文運動如何不僅是一種語言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對國民精神的重塑工程。分析聚焦於對「人性」與「個體」的早期發掘,特別是魯迅早期雜文和短篇小說中,那種夾雜著希望與絕望的複雜情感基調。 隨後,本書轉嚮對「現代主義」在中國本土化過程的審視。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的工業化背景,中國的現代主義在殖民與半殖民的特殊情境下,呈現齣既吸納西方形式技巧(如意識流、意象派),又必須承載民族危亡使命的二元結構。我們細緻比對瞭施蟄存、穆時英等「新感覺派」的都市書寫與早期文學革命者的田園理想之間的張力,探討瞭都市空間如何成為現代性焦慮集中爆發的場域。 此外,本書也專門設置章節,探討瞭現代早期詩歌的探索。從鬍適對白話詩的嘗試,到聞一多對格律的嚴苛規範,再到徐誌摩、戴望舒等人的抒情傳統的延續與變形。這些探索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對西方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的消化吸收,同時試圖找到一條既能錶達現代個體心靈波瀾,又不失漢語古典美學韻味的抒情道路。 第二部:戰爭時代的文學承載與邊緣書寫 抗日戰爭與隨後的國共內戰,對中國文學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文學不再是純粹的藝術追求,而成為動員人心、記錄苦難與堅守信念的載體。本部分重點剖析瞭「延安文藝路線」的確立及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探討瞭「為人生」的文學觀在實踐中如何塑造瞭「英雄形象」與「群眾敘事」。 然而,本書並不滿足於主流敘事的梳理,更緻力於挖掘被遮蔽的聲音。我們考察瞭在淪陷區和海外華人社群中誕生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常常在民族大義與個體生存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其敘事策略往往更為隱晦、更具象徵性。例如,對戰時文學中「傢庭」這一微觀單位的描寫,如何反映瞭宏大敘事無法觸及的私人創傷與道德睏境。 戰後,隨著政治版圖的重劃,文學也經歷瞭劇烈的斷裂。本書分析瞭這一時期「流亡文學」的形成,探討瞭那些在遷徙中試圖重建身份認同的文學傢們,他們的作品中那種深刻的失落感和對「鄉土」的複雜情感——既是懷戀的對象,也是背棄的起點。 第三部:社會變革中的敘事重構與形式實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學在新的意識形態框架下進行瞭全麵的重建。本部分側重於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這一指導原則下,文學的自我調適與內在張力。我們分析瞭在集體主義敘事盛行之時,小說如何處理「新人」的塑造與「落後思想」的批判,並考察瞭從「十七年文學」到「文革」期間,文學主題的遞進與收縮。 特別地,本書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文革」結束後,中國文學迎來的「反思文學」與「尋根文學」浪潮。這場文學運動標誌著對過去幾十年集體記憶的質疑與對歷史真相的追尋。反思文學的齣現,促使作傢們重新審視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位置,敘事視角從宏大敘事轉嚮對個人經驗的精確描摹。 尋根文學的興起,則展現瞭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結構的焦慮與迴溯。作傢們深入鄉土,試圖在民間敘事、神話傳說中尋找被遺忘的文化基因,以抵抗單一意識形態對精神世界的全麵覆蓋。這種對「根」的追問,本質上是對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艱難確認。 第四部:世紀之交的文學迴望與跨界對話 進入九十年代與新世紀,中國文學展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趨勢。本書分析瞭「先鋒文學」在解構傳統敘事上的成就與局限,以及隨後興起的「新生代」作傢如何將目光投嚮當代都市生活、消費文化以及個體的邊緣化生存狀態。 本部分探討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如何與國際文學界進行對話。探討瞭翻譯文學對本土寫作的潛移默化,以及本土作傢在國際傳播中如何被「選擇」與「詮釋」的複雜過程。同時,我們也關注瞭文學邊緣領域的發展,如通俗文學、網路文學的興起,這些新的文學生態如何挑戰既有的文學權威與評價體係。 總體而言,《浮光掠影》試圖描繪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條波瀾壯闊的河流,它從古典的源頭齣發,經歷瞭啟濛的激流、戰爭的沖刷、意識形態的約束,最終匯入當代多元化的海洋。它所展現的,是文學如何在極端的社會壓力下,始終保持著對真理的探尋和對人類睏境的深刻關懷。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這段充滿矛盾、創造與不息的文學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珍珍 (1954-2017)


  生於桃園,後移居花蓮。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為臺灣知名學者、翻譯傢。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教授、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後追聘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榮譽院長。

  研究領域涵蓋中西比較詩學、神話與文學、美國女性詩歌、生態詩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等。文學教育與學術研究之餘,亦從事文學翻譯,譯有《希臘悲劇》(閤譯)、《寫給雨季的歌:伊莉莎白‧碧許詩選》、《最藍的眼睛》(獲第32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以及二十世紀基督教護教大師魯益師(C.S. Lewis)文學著作係列多種。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楊牧生態詩學
1.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
1-1.萌芽期:從《傳說》到《瓶中稿》
1-2.生成期《北鬥行》到《有人》
1-3.成熟期:《完整的寓言》
1-4.解構期:《時光命題》與《涉事》
2.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書寫立霧溪
2-1.起興:以詩證詩
2-2.再現原初:楊牧〈俯視〉中的神話構思
2-3.他們、我們、你們交錯的凝視:陳黎〈太魯閣.一九八九〉中的歷史銘刻
2-4.神話構思+歷史銘刻=第三種可能
2-5.結語︰閱讀地誌書寫=閱讀地圖
3.楊牧作品中的海洋意象
3-1.地理自覺: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
3-2.人格的取嚮:你當如大海,如那浩浩瀚瀚的大海
3-3.生死愛慾與藝術創造:你的誕生即是死
3-4.結語:歷史的興替與時間的輪迴
4.多識草木蟲魚鳥獸──訪楊牧談解識自然

第二篇  楊牧與西方
5.譯者楊牧
5-1.前言
5-2.譯作選目的歷史脈絡
5-3.譯文的修辭策略
5-4.譯詩音樂性的再現與轉化
5-5.結語
6.雝雝和鳴──楊牧談詩歌翻譯藝術
7.楊牧與西方

第三篇  楊牧對話
8.英雄迴傢──鼕日在東華訪談楊牧
9.王文興與楊牧對談詩詞
10.楊牧專號編輯始末

第四篇  賞讀楊牧
11.〈故事〉賞讀
12.〈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賞讀
13.〈風起的時候〉賞讀
14.〈讓風朗誦〉賞讀
15.〈林衝夜奔:聲音的戲劇〉賞讀
16.〈論孤獨〉賞讀

附錄  引用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66177
  • EISBN:97862695486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楊牧先生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一股深厚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同樣的心》這個標題,讓人聯想到詩歌中那種跨越時空、直抵人心的力量,也隱約透露齣作者對楊牧先生作品精神脈絡的深刻洞察。颱灣的文學圈,對於楊牧先生的敬重,那可不是隨便說說的,他是我們文學史上一座難以撼動的山峰。我特別期待看到書中對他生態詩學的分析,畢竟在我們這個不斷被現代化浪潮衝擊的島嶼上,詩人如何看待人與自然、土地之間的關係,往往能反映齣我們集體的精神焦慮與歸屬感。或許,書中會觸及到楊牧先生早年遊歷異鄉的經驗,如何影響瞭他對「傢」與「自然」的想像。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他詩歌中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語感,那種既沉穩又靈動的文字風格,究竟是如何錘鍊齣來的。期待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聽見」土地的聲音,如何將生命經驗轉化為永恆詩意的線索。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探討,更像是一場與大師心靈的對話,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麵對當下睏境的詩性勇氣。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大師翻譯哲學的專著,總是讓人心頭一緊,畢竟翻譯這件事,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換句話說」,它涉及到文化身份的流動與重建。楊牧先生的譯作,特別是那些歐美經典的引介,對颱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啟發,簡直是無可估量的。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他翻譯策略中的「取捨」與「馴化」,那就太有價值瞭。我尤其好奇,在處理那些極具西方文化脈絡的意象時,楊牧先生是如何巧妙地將之「植入」華語語境,卻又不失原作的精髓與異質美感。這背後必然蘊含著一套極其精密的文學觀與語言哲學。颱灣的讀者,習慣瞭戰後文學對「主體性」的強調,那麼,在翻譯的過程中,楊牧先生如何平衡「忠實」與「再創」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書中若能呈現一些具體的翻譯文本對照與細緻的文本學分析,那將是極大的收穫。這不僅僅是研究一位詩人的工作,更是研究一個時代如何透過語言,主動與世界接軌的宏大敘事。我希望能從中窺見那種在兩種文化邊界上翩翩起舞的智慧,那種「翻譯即是再創作」的境界。

评分

坦白講,對於專門聚焦於「訪談錄」的書籍,我通常抱持著既期待又審慎的態度。畢竟,未經精心編輯的訪談,很容易流於瑣碎或流於應酬式的陳述。然而,如果這本書的編輯群,能夠將楊牧先生不同階段、不同主題的談話,進行有機的串聯與對話,那麼這些訪談就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串成瞭璀璨的項鍊。我最感興趣的是,在訪談中,詩人卸下嚴肅的學者麵具後,那些關於創作瓶頸、靈感乍現,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隻字片語,往往纔是理解一位創作者靈魂深處最直接的通道。颱灣的文學愛好者,總希望能更貼近楊牧先生那種儒雅的氣質背後,是否也藏著某種難以言喻的孤獨或堅持。我期待看到,通過這些對話,能更立體地描繪齣他作為一個「知識份子」在時代變遷中的掙紮與堅守。最好的訪談集,不隻是記錄受訪者說瞭什麼,而是記錄他「為什麼那樣說」,這本書若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超越瞭普通文獻的價值。

评分

關於翻譯研究,我總認為,優秀的研究不該隻停留在文獻的梳理,而必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如果這本書能明確指齣,楊牧先生的翻譯實踐,是如何迴應瞭特定歷史時期,颱灣文壇在「現代性焦慮」下對外部知識的渴求,那麼其學術貢獻就顯著瞭。例如,在戰後初期,颱灣文學急需建立一套自身的批評標準與理論體係,而楊牧先生引介的那些西方理論或文學範式,扮演瞭何種「催化劑」的角色?書中或許會探討,他在翻譯中是如何「引進」瞭某種美學標準,進而影響瞭本土詩人的寫作取嚮。這種跨文化的輸入與影響,往往是隱性的,卻是決定性的。我期待看到,作者能運用精準的理論工具,剖析齣這種影響的微妙路徑,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他翻譯瞭哪些作品。這需要極高的學術敏感度,去捕捉文字背後那股推動時代前進的暗流。總之,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生態、翻譯與訪談這三條線索織成一張網,清晰地展現齣楊牧先生在颱灣文學史上的定位與貢獻,那無疑會成為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案頭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评分

生態詩學這個角度,放在當前的颱灣社會脈絡下,顯得尤為重要且及時。我們麵對的環境議題,從海岸線的侵蝕到都市叢林的擴張,無不考驗著我們與土地的關係。楊牧先生的詩,往往以極為精緻、幾乎是古典美學的方式,描繪自然景物,這與當代許多直接控訴式的環保文學很不相同。我好奇的是,書中將如何論證,詩人那種「耽美」的筆調,是否反而更能深化讀者對自然之美的珍視,進而引發更深層次的倫理關懷?這是不是一種「溫柔的抵抗」?如果能將他的詩作與颱灣本土的生態論述進行對話,哪怕是間接的比較,都會讓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大大提升。我總覺得,真正的生態意識,並非外在的口號,而是內在的詩性體悟。楊牧先生的詩,正是在教我們如何「觀看」世界,如何在日常的一草一葉中,體會到宏大的宇宙秩序。希望本書能為我們重新開啟一扇窗,讓我們重新以詩人的眼睛,審視腳下的這塊土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