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病人,我人生的醫生

那個病人,我人生的醫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倫.狄維瑟
圖書標籤:
  • 醫生
  • 病人
  • 人生
  • 醫療
  • 感悟
  • 成長
  • 治愈
  • 自傳
  • 颱灣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每位醫生與護士心裡都有位終生難忘的病人,
用生命教會他們勇敢,也醫治瞭脆弱……

  「我現在終於明白,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心臟科醫生
  「是這個女孩幫我們上瞭為期一週的速成課,教會我們如何活著。」──實習內科醫生
  「他身上意想不到的轉摺,不隻改變瞭我行醫的方式,也改變瞭我對生命的看法。」──麻醉醫生
  「是她教會瞭我,什麼纔是真正的勇敢。」──血液科醫生
  「我終於明白,每位病人周圍都是一整個人生的羈絆,因為這樣,我變成瞭更好的醫生。」──實習婦科醫生

  八十六位橫跨科別領域的醫護人員,闡述從醫以來,心中始終無法抹滅的那位病人。這些病人與故事打破瞭醫病之間的刻闆界線,帶著他們重新檢視專業、領會人生,也學會麵對內心的脆弱與恐懼。醫護人員看似理性冷靜的外錶下,同樣有著炙熱的心與豐沛的感性,麵對死亡,他們也同樣恐懼無助。這些故事,不僅為他們帶來勇氣,也將為讀者帶來深刻的感動與慰藉。

本書特色

  ★荷蘭《人民報》最受歡迎、評價最高的專欄,每篇故事背後都是一段令人揪心的真實經歷。

  ★每位病人都是一份禮物,教我懂得生命與珍惜!我是一個醫生,而那位病人,是我人生的醫生……

  ★醫護人員不是永遠扮演拯救病人的角色,更多時候,是病人給瞭他們繼續生活的勇氣。
  八十六位不同科別的醫護人員,各自訴說曾為他們人生上瞭寶貴一課的病人,在生離死別麵前,我們都隻是平凡的人。

名人推薦

  村子裡的凱莉哥|親子部落客
  劉宗瑀(小劉醫師)∣外科醫師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蘇怡寧∣禾馨醫療執行長、醫師
  陳寧∣《15度的勇敢:塵燃女孩的900天告白》作者
  硃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黃軒∣胸腔暨重癥醫學専科醫師
  蒼藍鴿∣醫學Youtuber
  蘇一峰∣胸腔重癥醫師
  王緻遠∣中山大學企管係助理教授──熱淚推薦

讀者好評如潮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多麼脆弱和短暫的生命。
  .一本真正令我心動的書,你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醫學。
  .真正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讓我們瞭解到醫生也是人,強烈推薦。
  .在讀完第一個故事,我已經流下瞭眼淚。我不能把這本書放下來。
  .這是每個醫療人員的「必讀」書目!相信也將為患者帶來求生的念頭。

好評推薦

  對於一般人而言,畢業代錶學習的結束,但是對於醫師而言,進入醫院代錶學習的開始。
  醫學的知識本身是一種科學,但是行醫這個誌業不是。
  在行醫的過程中,醫師必須能夠進入病人的世界,體驗人生的無常,在這個過程中,瞭解醫師不是神, 盡力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病人不斷地帶給醫師不一樣的世界,如同書中所講,醫師也是不斷地在跟這些病人學習。──中山大學企管係助理教授/王緻遠

  我是胸腔內科專科醫師,又是重癥專科醫師。
  當閱讀時這本書,就是我病危病患的生命,歷歷眼前……
  於是我心疼,心碎,心動……用我醫者的生命,走入患者的生命,我纔知道「患者,都是我的生命導師」,他們無私地用瞭生命最後的真情,分享死亡的起伏……我醫者懺情至今!──胸腔暨重癥醫學科醫師/黃軒

  在白色巨塔的忙碌生活裡、在日復一日不停上演的生老病死之中,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常常忘記停下腳步思考……
  這是一本適閤醫療人員與所有民眾閱讀的書,讓我們停下腳步跟著書中一個個的故事,去欣賞造物主的美麗花園裡,花開與花謝的美。──胸腔重癥醫師/蘇一峰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失落的星圖:追尋奧秘的旅人》的圖書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那個病人,我人生的醫生》無關: --- 《失落的星圖:追尋奧秘的旅人》 一部關於古老知識、未知領域與人類不懈探索精神的史詩巨著。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中,總有一些文明如流星般劃過天際,留下轉瞬即逝的光芒,而《失落的星圖:追尋奧秘的旅人》正是試圖捕獲其中最耀眼的一束。本書並非曆史教科書的枯燥復述,而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探險,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文明的迷霧,聚焦於那些被主流史學遺忘或刻意掩蓋的知識碎片。 第一部分:亞特蘭蒂斯的低語與蘇美爾的遺産 故事始於對傳說中高度發達文明——亞特蘭蒂斯——的重新審視。作者並未將焦點停留在神話的誇張描繪上,而是深入考證瞭全球各地神話和地質記錄中反復齣現的“大洪水”與“沉沒之島”的共同元素。通過對地中海深海探測數據與古埃及神廟壁畫的交叉比對,本書提齣瞭一種令人不安的可能性:亞特蘭蒂斯或許並非一個單一的地理實體,而是一個橫跨數個早期人類文明的知識網絡,其核心技術——被後世誤解為“魔法”或“神啓”的知識體係——在災變中破碎並流散。 隨後,敘事轉嚮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不同於將蘇美爾視為農業和文字的開創者,本書著重探討瞭其泥闆文獻中令人費解的天文記載。這些記載精確地描述瞭行星運動、彗星周期,甚至似乎描繪瞭太陽係外行星的早期觀測。我們跟隨主人公,一位堅韌的語言學傢兼考古學傢,深入伊拉剋南部的泥濘遺址,試圖破譯那些被學界視為宗教寓言的《埃努瑪·埃利什》殘捲。書中詳盡分析瞭其中關於“尼比魯”——這顆周期性迴歸的假想行星——的多次提及,並將其與古代近東其他文化中的“創世之星”概念進行對比,探究這是否代錶瞭早期人類對宇宙周期性事件的深刻認知。 第二部分:秘魯高地的幾何學與印加人的宇宙觀 旅程繼續嚮西半球延伸,聚焦於安第斯山脈深處的文明。馬丘比丘不僅僅是印加帝國的行政中心,書中指齣,其建築的精確度,特彆是巨石間的接縫處理,遠遠超齣瞭當時的石材加工能力。作者與一位精通太陽曆法的數學傢閤作,揭示瞭秘魯高地巨石陣群(如薩剋塞瓦曼)的布局,並非隨機排列,而是構成瞭一個龐大、跨越數百公裏的天文觀測網絡。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章節之一,是對“印加繩結記賬法”(Quipu)的重新解讀。傳統觀點認為奇普僅用於記錄人口和稅收,但本書提齣,通過分析特定顔色的繩綫組閤、打結的密度和特定結點的空間位置,奇普可能承載瞭更復雜的數學模型,甚至是關於地球磁場波動和地震預警的記錄。我們見證瞭研究人員利用現代算法,嘗試將這些三維信息轉化為可理解的二維數據圖錶,重現瞭印加人眼中那片被群山環繞的“神聖宇宙”。 第三部分:東方智慧的隱秘脈絡 敘事轉嚮東方,探究瞭中國古代道傢思想與印度婆羅門教義中那些難以被現代科學模型完全解釋的元素。書中沒有涉及玄學,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基於觀察和內省的、與自然能量流動的深度互動技術。 在中國,作者考察瞭《黃帝內經》中關於經絡係統的描述,並引入瞭現代神經學和生物電磁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書中的理論認為,古代中醫的“氣”的概念,可能並非簡單的比喻,而是一種對人體生物電場或微弱磁場波動的早期、樸素的感知與乾預手段。通過對敦煌壁畫中描繪的古代“導引術”的動作分解,本書嘗試構建一套可供現代人理解的、基於身體共振的能量調控模型。 在印度,焦點則放在瞭吠陀經典中那些關於聲音(Vibration)與創世之間關係的論述。作者詳盡分析瞭特定的梵文音節組閤(Mantras)的聲學頻率特徵,並將其與現代聲學實驗室中用於影響特定腦電波狀態的音調進行對比。本書提齣瞭一個大膽的觀點:古代智者通過精確的聲音調控,或許能實現對意識狀態的深度改變,從而“感知”到超越五感限製的信息。 第四部分:遺失的星圖與未來之路 全書的綫索最終匯聚於一個共同的母題:這些分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知識碎片,是否都指嚮瞭一份統一的、關於宇宙運行法則的“失落的星圖”? 在結語部分,作者並未提供確鑿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加入這場永無止境的探尋。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給齣終點,而在於展示人類文明史上那些不屈服於遺忘的瞬間。它是一麵棱鏡,摺射齣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心從未熄滅的火焰,提醒我們,真正的科學與智慧,往往隱藏在那些被曆史塵埃覆蓋的角落,等待著下一位有膽識的旅人去重新發現和解讀。 《失落的星圖:追尋奧秘的旅人》是一部挑戰認知邊界的非虛構力作,它將引導那些渴望超越已知、擁抱深層曆史奧秘的讀者,踏上一段跨越地理與時空的、充滿智慧啓示的旅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倫.狄維瑟 Ellen de Visser


  一九六六年生,在荷蘭《人民報》擔任醫療編輯。曾任科學記者,長期書寫健康與醫療保健相關議題,資歷長達二十年。

  二○一七年開始在《人民報》連載「那個病人」專欄。專欄推齣後,迅速成為該報評價最高的專欄之一,感動瞭無數讀者。

譯者簡介

黃怡雪


  不挑錯字就渾身不對勁的處女座。大學期間開始跨足翻譯的世界,從此與翻譯結下不解之緣。不翻譯的時候,喜歡旅行、閱讀、專心生活。

  關於生活的書寫,都放在個人臉書專頁「斜槓人妻小酒館 Welcome to Snow Bistro」。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對調身分,感受不一樣的感動 陳寧
好評推薦
前言
01 單車騎士──彼特.範登柏,腫瘤科醫生
02 適應力──愛麗絲.範德普,小兒科醫生
03 莎士比亞──艾文.孔巴尼,臨床倫理學傢
04 最好的選擇──彼得.範艾斯登,神經外科醫生
05 某個星期二晚上──漢斯.範古多弗,小兒科醫生
06 另一個世界──班.庫爾,傢醫科醫生
07 正值悲傷──漢娜剋.哈拿爾,護士
08 瓶蓋──馬剋.薛丁格,血管外科醫生
09 捉迷藏──艾瑞剋.沃倫斯,實習中的熱帶醫學科醫生
10 鐵石心腸──威爾科.保羅,神經內科醫生
11 地下室──漢斯.範德姆,護士
12 女兒──皮耶.萊洛伊,小兒科醫生
13 母親──寶拉.葛羅能迪剋,護士
14 理解憤怒──巴剋.弗瑟,婦科醫生
15 逃跑──珊卓拉.畢吉,傢醫科醫生
16 人太好──米剋.科霍夫,婦科醫生
17 醫療常規──海斯特.奧登堡,乳癌外科醫生
18 照鏡子──艾琳.瑪提森,整形外科醫生
19 戰爭──莎瑪.摩根道夫,傢醫科醫生
20 陰影──彼得.迪萊沃,內科醫生
21 一個男人的聲音──艾迪.比能堡,護士
22 外孫──艾力剋斯.高塞特,加護病房見習醫生
23 清晰的畫麵──休伯.布吉森,諮商心理師
24 無憂無慮的孩子──南斯.柯貝治,機密報告醫生
25 未來──保羅.範祖倫,整形外科醫生
26 聖誕節──蘇菲安.艾爾布薩提,急診室醫生
27 塑膠袋──迪剋.畢夏普,婦科醫生
28 心願清單──安娜莉絲.範弗倫,實習內科醫生
29 以愛為生──安妮瑪麗.艾德斯,小兒科醫生
30 幽默──馬塞利諾.伯格斯,護士
31 機車騎士──貝爾汀.史普倫,法醫病理學傢
32 村長──舒爾德.茲瓦特,傢醫科醫生
33 脾氣暴躁的老人──威爾科.阿赫特伯,老年科醫生
34 安樂死──泰德.範艾森,傢醫科醫生
35 躁癥──薇拉.貝金剋,心理醫生
36 老與少──湯米.尼森,護士
37 希望──亨剋.艾蘭德,臨床神經心理學傢
38 屏障──雨果.範德威登,護士
39 哄睡──喬斯特.德倫斯,腸胃科醫生
40 保持掌控──安琪拉.馬斯,心臟科醫生
41 為母則強──弗雷德裏剋.艾曼,婦科腫瘤醫生
42 最後決定權──科爾斯.範德恩,小兒肺科醫生
43 具有感染力的笑聲──瑪麗荷西.範德魯梅爾,有特殊需求兒童的醫生
44 鬥士──迪剋.提伯爾,加護病房小兒科醫生
45 救生索──裏恩.費莫連,神經內科醫生
46 多齣來的時間──沃特.範格芬,肺科醫生
47 難題──瑪麗安妮.維希貝斯,產科醫生
48 小小的勝利──喬斯特.米思特斯,護士
49 對生命的熱情──科.尚恩梅剋斯,外科獸醫
50 驟下定論──羅伯.史拉潘德,麻醉醫生
51 沒時間──珍妮.德剋爾,傢醫科醫生
52 安詳感──珍.拉威瑞森,老年科醫生
53 拒絕──蒂妮剋.威斯特迪剋,醫療社工
54 醫生變病人──華納.普雷沃,介入放射科醫生
55 怕死──安妮.史貝肯斯,心理醫生
56 愛滋病──史文.丹納,內科醫生
57 視而不見──阿諾.範德拉爾,外科醫生
58 對錯──瑪儂.班德斯,新生兒科醫生
59 常規──艾德溫.高哈特,運動內科醫生
60 太快──珍.範登柏,急救護理人員
61 荷爾濛──莉絲貝思.範羅森,內科醫生/內分泌專傢
62 恐懼──希爾維亞.惠欽格,牙醫
63 內心的聲音──亞德裏安.葛羅恩,熱帶醫學科醫生
64 懷疑──恩斯特.庫佩斯,腸胃科醫生
65 強烈的愛──漢斯.維森哈根,加護病房醫生
66 冒險嘗試──達巴茲.阿巴斯,內科醫生
67 耶和華見證人──漢斯.剋納普,麻醉醫生
68 毫無預警──蕭埃布.阿明,心臟科醫生
69 受到歡迎的孩子──希剋.阿德瑪,產科醫生
70 加油站──卡斯柏.範艾剋,腫瘤外科醫生
71 睡眠不足──剋裏斯.布勞恩,非執業內科醫生
72 一個難受的想法──愛德華.韋哈根,小兒科醫生
73 一個難忘的夜晚──雷歐尼.瓦林加,實習內科醫生
74 勇氣與信念──馬塞爾.李維,內科醫生
75 死亡預言──阿諾.範德裏爾,護士
76 一個孤單的小女孩──雨果.海曼斯,小兒科醫生
77 花生醬三明治──米塔.範德伍,加護病房內科醫生
78 醫生與女兒──艾琳.孔寧,實習婦科醫生
79 束手無策──桑德.狄哈森,肺科醫生
80 一個緻命的夜晚──伯特.凱澤,老年科醫生
81 勇敢──莎莉.戴維斯女爵士,血液科醫生
82 睏境──瑪麗.萊禮,神經內科醫生
83 一封感人的信──安東尼.佛奇,免疫學傢
84 頑固──梅文.辛格,加護病房醫生
85 不能言語──奈傑爾.傑剋,麻醉醫生
86 遺言──卡利姆.布羅西,創傷外科醫生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337234
  • 叢書係列:圓神文叢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0.8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對調身分,感受不一樣的感動


  世上有許多形式的痛,卻無人想要飛蛾撲火。

  八仙塵燃,是我被迫經驗的傷痛,走進去再齣來的路上,除瞭獨自完整「體驗」整份疼痛,路上也受到瞭許多援助,沒有他們,我的身心絕無癒閤的可能。

  我想是那時開始,欣賞雙子座男生的吧。

  曾醫師是我的主治醫師,對我而言,除瞭住院七十一天的執刀診治,也是狹小病房中的一道光、一股恆定的力量,他是一位聰明幽默,長相帥氣又愛笑的醫師,笑起來的眼睛總是瞇成平平的一條線,上彎的嘴角幾乎與眼角牽在一起,還記得受傷第二日被轉診到三軍總醫院,他第一次和我打招呼的情景:

  「嗨,陳寧!我是曾元生,你接下來的主治醫師。」

  鏇風式地進場,充滿溫度的笑靨與對話,隨後二次鏇風離場,醫師袍在他身上好似沒有重量,隻能任由著他移動。那時與醫護人員,總是以垂直的視角交流,日日受到協助的我,心智年齡因傷退化成一個七歲小女孩,非常敏感且容易哭泣,總是「姊姊!姊姊!」地喚著護理師,而曾醫師的存在對我而言,也產生瞭一點移情作用:「他真的好帥喔!」就像偷偷觀察學長的青澀女生,心裡滋長著依戀,喜歡他的專業與神采奕奕的眉目,因為那時的我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啊,像下秒便會消失一樣。

  經過兩年半後我齣書瞭,將八仙塵燃前九百天,最難熬的關鍵故事寫瞭下來,裡麵當然有醫院裡的一切,與醫護人員的迴憶是血淚交織而成的,已然篆刻在我的疤痕裡,不能也很難被遺忘。

  曾醫師有五位八仙塵燃的病人,當我們知道他酷愛唱歌後,每年一揪的「唱歌傳統」便形成瞭,看著他唱跳投入的模樣,一改我對醫師老是坐在診間中,問診開藥的既存畫麵,專業之餘,醫師也有自己鮮明的性格與生活方式,眼前的他真是酷斃瞭!

  還記得某次我傳訊息和他提及我要齣書瞭,並邀請他幫我撰寫推薦序時,醫師二話不說就答應瞭,也說很替我感到開心。我想醫師看著病人逐漸康復,身子越走越挺,離白色巨塔越來越遠的時候,應該也會在夜深人靜中感到驕傲吧!就如同書中所說:「醫護人員在專業上需要具備一顆獨特的同理心,在照顧病人的同時,心情需要保持穩定作為一種屏蔽,以避免自己受到工作的情緒負荷影響,但還是有某些病人能突破這層屏蔽,試圖以某種方式去接觸及感動他們的醫生,最終塑造瞭他們的想法與行動。」透過本書,我好像開啟瞭一種魔法,以傷患的身分進入醫師的視角,對調身分感受不一樣的感動,原來我們的存在,或多或少也間接為高能的醫師們,帶來瞭軟性的啟發,這種連結屬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身分與狀態無關。

  「分離是如此甜蜜的傷痛。」當喜愛英國文學的醫師,引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名句,告知患者的男友(一位英文老師),他的女友即將離世,讓他有機會躺在情人身邊,做最後一晚的話別。還有那個脫下醫師袍,就隻是想以朋友的身分,陪伴於病人身旁的醫師,這些畫麵都溫暖得讓我眼眶濕潤。

  醫病關係,應該要彼此學習、相互成長,一方在病中堅強,一方於強時救濟。真心推薦本書給想為生活注入能量,或與人再次連結的讀者。
 
陳寧
(本文作者為《15度的勇敢:塵燃女孩的900天告白》作者)

前言

  我妹夫的喪禮在二月某個晴朗的下午舉行,那是他原本會直接切到十倍速工作的日子,在那個擁擠的房間裡,躺著一個接受哀悼的腫瘤科醫生。他告訴過我,那天下午他會休假,去跟某個已經成為他朋友的病人道別,從這個病人身上他學到很多。他說的話引發瞭我的好奇心:顯然病人會從他們的醫生身上學到東西,因為醫生會不斷嚮他們解釋疾病的起源,以及可以如何治療他們的病。

  但要是反過來呢?或許也會有其他醫生腦中滿是跟某個特定病人有關的迴憶,或是某個他們絕不會忘記的故事。

  這個想法給瞭我們靈感,二○一七年的夏天,在荷蘭的報紙《人民報》上開設瞭一係列的專欄:醫生們談論在他們人生中留下特殊記號、為他們上瞭寶貴一課的病人們。一開始的設想是要當作「補白」(紙媒通常會用的方法,好度過較為平靜的夏季月分),最初我們其實隻規畫刊登六篇專欄。找到六位自願站齣來說自己個人故事的醫生應該會是很睏難的事—至少我們是這樣以為的。

  事實證明完全相反。

  醫生們熱切地參與,而且大多數的受訪者都立刻就知道自己想談論的是哪個病人。我們的短期實驗發展成瞭定期的每週專欄,而且過瞭一段時間後,醫生們甚至化被動為主動,開始自己跑來找我們。很快地,我們就把網撒得更廣,說故事的人不隻醫生,還包括護士、諮商心理師甚至還有助產士和醫療社工。

  在每次訪談之前,我都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事。

  我記得在四月某個灰濛濛的星期一早晨,一位法醫病理學傢畫瞭一張素描給我,太陽緩緩地從一片就在路旁的麥田上升起,那是她剛剛證實一位年輕的機車騎士死亡的地點。纔迴到外頭不久,我還覺得頭昏跟略為驚嚇時,獨自走在阿姆斯特丹喧囂的車潮中,卻彷彿什麼都不曾發生過。

  醫生和護士在專業上很需要具備一種獨特的同理心:在照顧病人的同時,他們必須讓自己的心情保持穩定,這樣的狀態能夠做為一種屏障,保護他們免受自己工作的情緒負荷影響。但還是會有病人能夠突破這層屏障,試圖以某種方式接觸及感動他們的醫生,最終塑造瞭他們的想法與行動。而這正是醫療專業人員們想要分享的:坦承某種脆弱的故事,一週接著一週,每一個故事都持續讓我感到震驚。

  早在很久以前,在醫療的世界裡,情緒就已經不再是脆弱的象徵。在《醫生的內心世界:情緒如何影響行醫》這本書當中,美籍醫生丹妮爾.歐芙莉說明瞭醫療照護的品質有極大的成分會受到醫生的情緒所影響。醫療專業人員不隻能從工作中的行醫策略及技術層麵,也可以透過自身的人文經驗中學習。

  套句某位醫生說過的話:「我們和病人的接觸如此密集,在他們的人生中是一段相當獨特的時期,而且往往充滿情緒,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這樣的接觸都會給予我們思想上的糧食。」

  對我們荷蘭的讀者來說,每過一週,感覺這些穿著白袍的超然、疏離的生物,就變得越加可親。他們寫信來錶達他們多麼深受感動,因為醫生們的敞開分享、他們所描述的寶貴教訓,以及他們開始會期待每一個新的專欄。

  有一次有位詩人為某位心理醫生發錶瞭一首原創詩;有位老太太寫信來錶達她對某位還在實習的年輕醫生的支持,後者在判斷病情時犯瞭嚴重的錯誤。有一位男士坦承,某個星期六早晨讀完一位腫瘤科醫生的故事之後,他忍不住對著自己的早餐放聲大哭。

  臨床倫理學傢艾文.孔巴尼說完那位二十多年前在他的醫院裡過世的女士艾瑪的故事後,過沒幾天,病人當時的男友就來跟我聯絡。他寄給我一張她的照片,我終於知道我筆下病人的長相。

  我還有幸能知道更多類似這樣的幕後軼事:躺在安寧病房裡度過臨終前的日子時,腸胃專科醫生喬斯特.德倫斯的病人讀瞭他自己被刊登在報紙上的故事。他很感謝醫生的勇氣,對他說:「喬斯特,你真是個勇敢的人。你從不讓你的病人空手而迴。」本書裡提到的故事,關乎著那些給他們的照顧者機會學習與成長的人們—學習自己的專業、學習人生,還有瞭解自己。

  在英文版中,我也加入一些英國和美國醫生提供的故事。我想再強調一次,受訪者熱切的反應與熱忱,實在讓我感到震驚且震撼。

  我對創傷外科醫生卡利姆.布羅西提起這件事時,他迴答我:「世上的每個醫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能夠在這一版最後的頁麵裡訴說更多這樣的故事,實在是我的榮幸。
 
二○一九年二月於阿姆斯特丹

  註:

  本書有好幾位醫生的故事都有提到安樂死。跟英國和美國的情況不太一樣,在荷蘭,安樂死是閤法的。遵照病人所錶達的請求,荷蘭的醫生可以協助病人結束生命,提供協助、終止他們的生命是閤法的,細節隨特定盡職調查的規定而異。其中包含評估病人受苦的程度,必須被認定為無法承受、沒有希望復原,還需要經過第二位不受前述決定影響的醫生確認。假設這些條件都有被滿足,醫生就不需要擔心被起訴。在荷蘭有百分之四的死亡是透過安樂死達成,當中絕大多數的病人都處於癌癥末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實在是太巧妙瞭,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翻。它採用瞭多線並行的敘事手法,但每一個線索最終都能精準地匯聚到主題的核心,一點都不顯得雜亂無章。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無論是場景的描寫,還是時代背景的還原,都顯得非常紮實。那種身歷其境的臨場感,讓我幾乎忘記自己是個讀者,而像是個旁觀者,靜靜地見證著一切的發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現在的書籍中已經不多見瞭。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娛樂,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享受文字編織齣的世界,非常適閤在一個悠閒的午後細細品味。

评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讀瞭好幾遍,每次都有新的體會。作者的文筆很細膩,尤其是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簡直是神來之筆。記得書裡有段情節,主角在麵臨重大抉擇時的內心掙紮,那種描寫得絲絲入扣,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跟著他一起在迷霧中摸索。我常常會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精煉的句子,感覺好像在品嚐一壺陳年的老茶,越品越有味道。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恐懼。我身邊的朋友也推薦給他們,大傢都說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預期,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會開始思考很多原本沒有注意到的生命課題。

评分

老實說,剛開始拿起這本書,我還以為會是那種老生常談的勵誌文學,畢竟書名聽起來就有點「大」。但翻開後纔發現,它的格局完全不同。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完全牽引著讀者的情緒。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試圖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呈現瞭許多複雜、灰色地帶的處境。你看,現實生活哪有那麼多非黑即白?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敢於觸碰那些我們習慣迴避的模糊地帶,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把人性的多麵性攤開來給大傢看。讀完後,我覺得自己對身邊的人和事,都多瞭一層理解與包容。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一開始讀起來有點門檻,它不像市麵上許多暢銷書那樣直白易懂,它需要讀者投入一定的思考和情感。但一旦你跨過瞭最初的幾章,進入到作者構建的世界觀之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像在迷宮中找到瞭齣口。書中探討的哲學思辨,不是生硬地灌輸,而是巧妙地融入在日常的對話和行動之中,讓你自然而然地跟著主角一起去思辨。這讓我覺得,作者對人性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是在寫故事,他是在解剖生命。對我這個喜歡深度閱讀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挖到寶瞭。

评分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的「感官」似乎被重新校準瞭。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夾雜著一些充滿詩意的比喻,但又不會過於矯揉造作,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的優雅。特別是一些描寫情感轉摺的段落,那種意境深遠的筆法,讓人讀完後腦海中會自動生成一幅畫麵,而且這個畫麵非常高清、非常動人。它教會瞭我如何更細膩地去感受生活中的微小美好,以及那些不易察覺的失落。總之,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給所有正在尋找生命中某些答案的人的書,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但它會引導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提問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