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剔的哲學:徐望雲讀書筆記 (電子書)

挑剔的哲學:徐望雲讀書筆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望雲
图书标签:
  • 哲学
  • 阅读笔记
  • 徐望云
  • 文化
  • 思想
  • 学术
  • 电子书
  • 读书
  • 评论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收錄徐望雲多篇匠心獨具的書評文章,作者反覆閱讀古典作品與現代文學,發掘出許多有趣的「觀點」與不合理的「貓膩」,耐人尋味。

  例如重讀《紅樓夢》時,發現曹雪芹在鋪陳尤三姐、妙玉有一些不尋常之處;讀《三國演義》時,陸續找到各篇三國故事的原型;讀《酉陽雜俎》時,發現唐朝有月球人出沒的紀錄。

  書中介紹台灣現代詩八大家──楊牧、瘂弦、商禽等,亦帶領讀者認識影響深遠的五四詩人──劉半農、徐志摩、朱自清,淺談中國現代文學作家──老舍、冰心、巴金的經典作品,分享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格洛芙(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的小趣聞。內容五花八門,引人入勝;期盼讀者一同加入「挑剔」的行列,從閱讀中找到專屬自己的樂趣。

本書特色

  ★你知道嗎?使用空城計的並非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酉陽雜俎》記載月球人曾來過唐朝;紀曉嵐的〈鱉寶〉掌握了致富密碼──作者徐望雲每每在閱讀古典作品與現代文學中,發掘有趣的觀點與不合理的貓膩。

  ★盡信書,不如無書;挑剔著讀書,才能發現新觀點與新氣象;期盼讀者一同加入「挑剔」的行列,從閱讀中找到專屬自己的樂趣。
《沉思者的迷宫:现代心灵的结构与探寻》 本书简介 在浩瀚的思想图景中,总有一些角落,因其光怪陆离的结构和幽深莫测的逻辑而引人驻足。《沉思者的迷宫:现代心灵的结构与探寻》并非对既有哲思体系的简单复述或批判,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和存在困境的深入潜水。它试图穿透现象的迷雾,探究在后现代的碎片化语境下,个体如何构建意义,以及理性在面对非理性洪流时的脆弱与坚韧。 本书的撰写,源于对“确定性”终结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深刻体察。二十世纪以来,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崩塌,使得个体被迫置于一个无限开放却又极度虚无的空间之中。本书的结构,正是在模拟这一心智体验,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现代性的悖论。 第一部分:破碎的罗盘——现象学的退位与实存的涌现 这一部分聚焦于现代心灵如何失去其传统的“锚点”。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由统一的形而上学或宗教信仰所维系的宇宙观中。作者首先回溯了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如何从一个神学命题迅速转变为一种文化焦虑的来源。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深入探讨了随后的“填补”过程——即我们如何试图以科学主义、技术至上论或消费主义来填补意义的真空。 我们审视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中“经验的危机”与海德格尔对“存在(Sein)”遗忘的关联。关键在于,当外部世界被还原为可供操作的“技术对象”时,主体自身的在场性(Presence)便面临着被工具化和异化的风险。我们详细分析了当代人对“效率”和“透明性”的痴迷,如何反噬了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效率至上”的心态,使得任何不直接产生功利回报的沉思活动都被视为一种浪费,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审查的机制,阻碍了对事物本质的直视。 具体章节深入探讨了语言学转向对主体性的冲击。当拉康、德里达等思想家揭示了语言结构对意识的预先塑造时,我们发现“自我”不再是一个独立、自洽的实体,而是一个在意义网络中不断被解构和重构的节点。这种“他者之口”的结构,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由意志的界限。本书对这种内在的语言迷宫进行了细致的勾勒,尤其关注当代数字传播环境中,意义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无限稀释和符号化的过程。 第二部分:幽灵的建筑学——技术、资本与身体的异化 现代心灵的迷宫,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质和制度的力量精心“设计”出来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交汇点。我们不再将技术视为中立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塑造生活世界的强大力量。 本书引入了对福柯“全景敞视主义”的当代延伸分析。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监控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投射,它内化为一种自我规范的常态。个体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展示和表演“自我”,本身就是一种对“被观看”的服从。这种持续的表演性,极大地消耗了精神资源,并使得真实情感的流露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为。 此外,我们对鲍德曼(Byung-Chul Han)关于“绩效社会”的论述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扩展。在一个不再是“禁止”而是“鼓励你去做”的社会中,主体被转化为一个“自我剥削者”。焦虑和抑郁不再是外部压迫的病症,而变成了个体“不够努力”的失败标志。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以一种看似积极、实则毁灭性的方式,将人推向永不满足的循环。书中对“倦怠”(Burnout)现象的分析,着重于它如何超越了简单的疲劳,而成为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彻底失语。 身体的维度也被纳入考量。在技术加速的背景下,身体是如何被去物质化(Dematerialized)的?从虚拟现实(VR)到赛博格(Cyborg)理论的边缘探讨,本书关注人类如何试图通过技术延伸感官和能力,却最终发现自己与真实的、有机的体验世界产生了断裂。 第三部分:边界的重塑——伦理的残响与未竟的对话 面对上述的结构性困境,沉思者该如何安放其良知?第三部分转向了伦理学和审美学的探寻,试图在已知的废墟之上,寻找重建可能性的微弱线索。 本书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消费文化中的演变进行了审视,并提出了“审美幻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暂时的抵抗形式。当政治行动受阻、宏大伦理学失效时,个体是否还能通过对“美”或“真”的个体化体验,获得片刻的解放? 我们重点考察了“他者”的回归。在高度个体化的“我思”困境中,真正的伦理责任如何产生?本书参考了列维纳斯关于“面孔”的伦理学,并将其置于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环境中进行检验。在一个充满“数字替身”的世界里,我们如何真正“看见”那个脆弱、赤裸的他者,并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本书以对“希望”这一古老范畴的重新评估收尾。这种希望并非天真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认识到局限性后,仍然选择保持“追问”姿态的勇气。它是一种对未来未确定性的拥抱,一种承认迷宫之深,却依然愿意在其中绘制自己路径的决心。 《沉思者的迷宫》旨在为那些感到被时代洪流裹挟、在信息爆炸中迷失方向的读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思辨深刻的参照系。它不提供答案,但它承诺提供一套精准的地图,以便读者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正身处何种迷宫之中。这是一场对现代心智的深度解剖,一场对存在核心的持续叩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望雲


  本名徐嘉銘,曾在台灣任教職、報紙週刊編輯、出版社總編輯。現居加拿大溫哥華。著有詩集、散文集、詩學論集、雜文集、籃球美學、旅遊書等等,在秀威出版有《絕殺NBA──徐望雲運動文學集》、《味蕾下的詩想──平民菜譜及其他》、《傳奇──鄭愁予經典詩歌賞析》。

图书目录

【序】這樣讀書,是一種享受

【第一章】《紅樓夢》──挑一些刺出來
【第二章】三國故事原型篇
【第三章】 諾貝爾文學獎──爭議的作品作家
【第四章】五四詩人群
【第五章】新文學名家系列
【第六章】台灣現代詩八大家──不遠的歌聲
【第七章】《酉陽雜俎》
【第八章】《金史》與東坡詩
【第九章】《李太白全集》
【第十章】《閱微草堂筆記》
【第十一章】魯迅
【第十二章】現代(散文小說)作家系列
【第十三章】金庸武俠(兼談古龍)
【第十四章】現代詩歌
【第十五章】運動文學

【跋】這一頁想說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739
  • EISBN:97862670889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這樣讀書,是一種享受


  跟很多很多人一樣,我也不是天生愛讀書。求學時期,每本攤在眼前的(教科)書,我必須牢記書的內容,還得去背誦它,就為了考試拿高分……誰這樣讀書還會感到快樂的,我只能說:「奇葩!」

  即使出了社會,接觸書本的機會仍然很多,而我面對這些書本的方式,一樣沒有(也沒想到要)改變求學時的讀書習慣──全盤吸收,不去懷疑。

  這種讀書的態度,持續很久。

  |挑剔著讀書,亮點一大堆|

  二○○○年來到加拿大,在媒體工作,做記者,做編輯,平時還是有讀書的習慣,除了詩、散文、小說等閒書,也有正兒八經的古籍經典。

  不過,在加拿大從事媒體工作久了,每天要消化很多英文新聞稿,偶而對自己理解的新聞不敢把握(當中有語言的問題,也有對新天地的制度習慣和文化的陌生),需要不斷翻查資料核對確認……慢慢養成了面對或處理一些新聞話題時總先抱持懷疑,去找新聞內容是否有貓膩或錯漏的態度。

  不知不覺間,這種凡事抱持懷疑去挑剔新聞的態度,也影響了我讀書的習慣。

  數年前,一位朋友幫其住在安老院的父親向我借了一套(三本)一九八三年由里仁書局出版的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去打發時間;這套書我很早就有了,大學時曾讀過一遍《紅樓夢》(印象中是三民書局出版),之後買了這套彩畫本《紅樓夢校注》,並跟我飄洋過海來到加拿大,卻一直擺書架上養灰塵。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還回這套書之後,讀書界剛好有《紅樓夢》相關話題在炒,我心想,那就蹭個熱度,重讀一遍吧。

  這回重讀《紅樓夢》,在一頁一頁重溫書中的故事時,心情就與大學時讀《紅樓夢》的心情不同了,時不時就會去挑剔《紅樓夢》的人物和情節,這一讀下來,竟讓我挑出了些很有趣的看點。

  比方說,我看過的影視作品中,《紅樓夢》人物全是漢服裝扮,甚至中國一九八三年版電視劇《紅樓夢》拍攝時,還特別請到沈從文任服裝顧問,也考證穿著為明代服飾,然後據此設計劇情……

  但這回在重讀時就發現,哎呀呀!關於《紅樓夢》是哪個朝代,書中就已經寫了,哪需要勞駕文學大師來費心考證;此外,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三角關係鬧得悲劇收場,其實是曹雪芹在布局時,出現了一個不該犯的「疏忽」;同時曹雪芹對某些人物的處理也顯得粗枝大葉……

  當大家都在讚嘆曹雪芹的寫作是如何厲害到不行的時候,竟然只有我在「扮黑臉」,會挑剔《紅樓夢》的問題和毛病……感覺上像是兒童拿石頭去砸了有錢人家窗子一樣,做了壞事,卻又有一種「快感」。

  重讀完《紅樓夢》,再順勢重讀《三國演義》,也時不時會與我手邊一套(兩本)一九八○年由輔仁大學中文系老師合譯的《白話三國志》(河洛出版)對照,發現有些三國故事在《三國志》中卻是另一個模樣,但這可以理解,羅貫中畢竟寫的是根據歷史改編的小說(演義)嘛,誇張一點沒什麼;但在讀到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時,卻發現羅貫中出現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

  這中間,偶然看到Youtube影片中,有網紅介紹《酉陽雜俎》中曾提到中國人很早就跟月球人有過接觸,我身邊剛好就有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很快找到這一段,讀著讀著,對這段月球人的敘述產生了一些疑惑……又好像在牛肉湯麵裡找到一小塊牛肉的感覺!

  接下來我就再找回老早以前就讀完的「諾貝爾文學獎全集」(遠景版)其中幾本我認為有爭議的作品重讀……又發現一些亮點,還意外發現莫言「檀香刑」原來是有出處的,證明他所言《檀香刑》「純出想像,無典可憑」,根本吹牛!

  因為帶著超級放大鏡去讀書,發現了書中隱祕的角落,原來也是另一番風景,這真的是一種享受。

  |讀書與上網,非水火不容|

  就在我正「享受」這種全新的閱讀經驗時,二○二○年四月,接到溫哥華《星島日報》總編輯張曉軍來信,邀我給他們的副刊談文版寫專欄。

  溫哥華《星島日報》的副刊,其實就是每天五個方塊組合成的半個版面,我負責其中一塊,每周五刊出,我把專欄名定為「望雲小集」,這是我第一本書(詩集)的書名,純粹紀念。

  由於溫哥華《星島日報》屬於「港式」報紙,副刊專欄一般都是寫時事和拉家常,純文學的主題很少,除了「來點不一樣的」考量之外,也沒多想,當下就決定朝文學與讀書的主題奔去,並且就從我重讀《紅樓夢》的有趣發現和《酉陽雜俎》的月球人開始寫起。

  從二○二○年四月底開始,迄今已寫滿兩年了。

  這一路讀書一路寫,欲罷不能,真正感受到以挑剔的精神去讀書,那種痛快,與當年求學時餵什麼讀什麼還得全盤接受的情況大大不同。便決定把這兩年在溫哥華《星島日報》寫的「望雲小集」專欄,整理出這本《挑剔的哲學──徐望雲讀書筆記》與讀者分享。

  拉拉雜雜講了這麼多,該攤牌了,該把出版這本書的意圖說出來了。

  這幾年網路發達,願意靜下心來讀書的人也少了,相信很多人還是會把「閱讀」的經驗連結到求學時的「K」書經驗,這哪會有快樂可言,比較起來,網路上五彩繽紛的世界相對更具吸引力。

  我也一樣,很喜歡上網(看影片或找資料),但在養成了「挑剔」的閱讀習慣後,網路反而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便利工具,可以好好利用,收穫更豐。

  記得李志綏寫的《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時報出版)初版時,我看完後一直懷疑有不少誇張的地方,例如,在李的回憶錄中有一段,提到田漢被整的「緣由」,是因李志綏推荐毛澤東看趙燕俠出演的新京劇《李慧娘》,江青追問,李志綏便要毛澤東跟江青說是看了田漢一篇稱讚《李慧娘》的文章,結果讓田漢揹了鍋,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引線……換言之,文革就是李志綏的一個動作所引發。

  這段感覺上有點誇張,卻沒有證據,只能閉嘴。

  但現在藉由網路搜索引擎,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證明李志綏的記述,的確有點「言過其實」。

  我想說的是,書本,與網路並非死敵,也沒必要把閱讀看成牛鬼蛇神,如果像我一樣,改換一種心情和態度去閱讀,把網路當閱讀的良伴,你就會發現,讀書,真的是很快樂的事。

  也期望這本書能讓您讀起來,有舒心的感受。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徐望雲」這個名字,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文史氣息,讓人聯想到那些在故紙堆裡打滾、對文字抱持著近乎宗教般虔誠的知識分子。我常常覺得,在這個資訊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還能有人願意沉下心來,對著哲學這塊「硬骨頭」下功夫,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喝采的事情。這本書的定位,顯然不是要給那些追求快速解答的讀者看的,它更像是一封寫給同好們的信函,充滿了只有「讀書人」才懂的默契與幽默。我特別好奇,這種「筆記」的形式,是如何在保持嚴謹的同時,又不至於流於枯燥。好的讀書筆記,應該是像一副精心雕琢的眼鏡,它能讓讀者看清自己原本模糊的視界,甚至發現作者在某些細微處的「偏見」或「獨到見解」,從而激發出自己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思辨的樂趣,遠勝於單純吸收知識的滿足感。

评分

從書名來看,它似乎鎖定了一個相當特定的小眾讀者群體,這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其實需要一點勇氣。能夠堅持出版這種深度的內容,並且還以電子書的形式推廣,顯示出作者和出版社對於知識傳播的堅持。我很好奇,作者在「挑剔」的過程中,究竟是以什麼為標準?是邏輯的自洽性,還是實踐的有效性?哲學領域的論戰,往往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立場的選擇。所以,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在面對那些公認大師的理論時,如何運用他那套獨特的篩選機制,去蕪存菁,找出最能觸動他內在核心的部分。這種內在性的篩選,才是「筆記」的價值所在。如果能從中學到一種更有效率的「懷疑方法」,那就算功德無量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蠻有意思的,那種老派的排版,配上這個略顯深沉的書名,立刻讓人聯想到那種需要坐下來,沏一壺好茶,慢慢品味的文字。我猜想,作者在選擇這個書名時,肯定下了不少心思,它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自我辯駁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讀書,不就是為了跟書裡那些古今中外的偉大靈魂,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嗎?這種對話,自然不能是隨便應付,必須是帶著「挑剔」的眼光,去審視、去質疑,甚至去挑戰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論點。我個人對這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讀書筆記,總是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畢竟,別人的筆記,往往比原著更能揭示出閱讀者自身的思想脈絡和價值觀。這種「讀書筆記」的形式,比起學術專論,或許少了點學院的架子,多了幾分真誠的思索,讓人感覺更貼近生活,也更容易產生共鳴。期待裡頭能有那種,讓人拍案叫絕,忍不住要拿起自己的書,在旁邊也劃上幾筆的精彩觀點。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裝幀風格,雖然我只能透過屏幕感受,但那種沉穩的色調和字體的選擇,無疑是在傳達一種「嚴肅的輕鬆感」。我總覺得,探討哲學,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搞得太過於高高在上,讓人望之卻步。真正高明的哲思,是能夠將那些宏大的命題,拉回到日常的體察之中,讓讀者在喝咖啡、搭捷運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思想的重量。如果這本筆記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太成功了。我對那種能夠巧妙地將西方體系與東方智慧穿插對照的論述,特別感興趣。畢竟,我們身處的文化語境,決定了我們提問的方式,而哲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跨越疆界,直指人性的共同困境。我希望這不是一本照本宣科的摘要,而是充滿了「個人印記」的詮釋,是作者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熔鑄進那些古老智慧中的一次大膽嘗試。

评分

購買這類書籍,對我而言,很多時候是一種對「閱讀儀式感」的追求。電子書雖然方便,但當內容如此厚重時,我反而會更傾向於將它當作一本精裝書來對待,用心地去閱讀,去標註。我特別欣賞那些能夠在筆記中展現出高度的「思辨節奏」的作者。有些人的筆記,讀起來像是急促的火車,一站接著一站,資訊量巨大但缺乏喘息;而有些人的筆記,則像是緩慢流淌的河流,雖然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每轉一個彎,都將帶來不同的風景。我期望徐望雲的這套筆記,能屬於後者,那種在沉靜中蘊含著巨大能量的文字。它不一定要提供所有答案,但必須提出極其精準且引人入勝的問題,引領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自我探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