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 (電子書)

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晗
图书标签:
  • 馬來西亞華人
  • 華文教育
  • 族群認同
  • 多元文化
  • 南洋
  • 華人研究
  • 教育史
  • 文化認同
  • 社會文化
  • 東南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0年時值 Covid-19 肆虐各地,雲端會議成為知識交流的新媒介。在這場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中,由海內外學者就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展開討論,並專設青年學者論壇,分別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與馬華文化相關議題,展現了馬華文化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在馬來西亞華人數百年發展歷程當中,有各種精彩的故事,他們熔鑄成了馬來西亞華人靈魂中的歌與詩。當中既有他們為爭取平等權利而不屈不撓的抗爭史,也有與其他族群並肩努力、相互提攜的奮鬥史。因此,這些故事不但包括史詩般的宏大敘事,還包括那些在偶然之間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它們是馬華文化這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與各種音符。」──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

  書中分為四輯,研討議題囊括:馬來西亞近代華人文化先驅的事蹟與活動,與中國的文化政治互動,馬華文化歷史資源的現代化轉化,以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如何走出歷史、面向未來。

  「我被人家講是華教園丁,園丁就是普通的人,那我做什麼呢?澆水啊,保護幼苗成長,希望這個幼苗有一天變成一棵樹,這棵樹越來越大,很多很多的樹就變成一座森林。」──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前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

  「中國和平發展的第三大趨勢將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的相互交匯,麻六甲中華文化初遇世界文化的經驗,更值得我們參考。」──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

  「馬來西亞本身是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圍繞華教華語的問題是長期以來華僑、華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陳奕平

  「從滿剌加與明代中國朝貢體制的參與及建交,亦探析『德』與『威』的相得益彰,是中華朝貢體制得以張揚的關鍵。」──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安煥然
 
《南洋潮汐:跨越百年的文化航程》 一、 引言:新世界的拓荒与文化薪火的传承 本书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第一代及第二代华人移民在东南亚群岛,特别是马来亚半岛,筚路蓝缕的拓荒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复杂文化张力。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移民史,而是一部关于“文化生存”的史诗。当数以万计的福建、广东、客家移民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他们不仅仅是带走了行囊中的几件必需品,更肩负着维系故土文化血脉的重任。在热带的雨林、矿场和锡矿局的喧嚣中,如何保存日益衰微的方言、延续儒家伦理,并应对殖民政府的管治与当地多元族群的冲击,构成了早期华人社会最核心的议题。本书将通过梳理当时的民间契约、宗祠记录以及早期报刊的零星记载,重构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却又孕育出强大社区力量的时代图景。我们聚焦于社会结构,而非政治事件,着眼于家庭的微观叙事,探寻文化记忆如何在口述传统和早期教育机构中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与重塑。 二、 早期社会结构:会馆、公所与“救亡图存”的互助网络 在殖民统治初期,缺乏国家保护的华人社区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建立秩序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本书详细剖析了同乡会馆、行业公所在构建早期华人社会框架中的核心作用。这些组织不仅仅是社交场所,它们是功能完备的“影子政府”:它们调解商业纠纷、提供贷款、设立义山(华人公墓),并在族群成员遭遇灾难时提供最及时的援助。 我们将重点考察闽粤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潮州人社区在特定产业(如港口贸易或农业种植)中的聚集,如何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生态圈,以及他们与早期以采矿业为主的客家群体之间在资源分配和地缘政治上的微妙竞争与合作。这种内部的“小族群政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化实践的形态。我们还会探讨“公立”与“私立”的界限:义学(私人捐助学校)如何逐渐演变为具有社区代表性的教育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章程如何反映了早期华人对“文明”与“秩序”的理解。 三、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与身份张力 随着橡胶种植业和锡矿业的蓬勃发展,华人人口大规模涌入庇劳姆(Pulau Pinang)、怡保(Ipoh)和吉隆坡(Kuala Lumpur)等新兴城市。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文化上的巨大冲击和身份的重塑。 本书关注“新客”与“老客”(指新旧移民的代际差异)之间在生活方式、语言使用和对殖民地当局态度的分歧。新移民更倾向于采取务实的、与殖民体系周旋的策略,而老移民则可能更固守传统的身份标签。我们探讨了“峇峇/娘惹文化”的独特发展路径,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融合,更是一种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寻求独特地位的策略性文化创造。他们的服饰、饮食和语言的混合特征,是殖民地环境下文化变异的生动案例。此外,随着华侨身份的建立,对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也开始分化:是对遥远祖国的文化追溯,还是对这片新土地的实际归属感?这种张力在二十世纪初期的革命思潮传入后,变得尤为尖锐。 四、 地方性知识的建构:生活方式、习俗与信仰的在地化 文化遗产的存续,往往根植于日常的实践之中。本书第三部分致力于揭示南洋华人社会如何将原乡的信仰体系与本地环境相结合,建构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实践。 我们考察了民间信仰的“在地化”:妈祖信仰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神祇(如山神、水神)产生交融,形成了具有南洋特色的神明谱系;义山中的风水观念如何与热带湿热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相适应;以及华人传统节日(如中元节、春节)在异地如何被重新诠释,以适应资源有限和族群共存的现实。这些实践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它们为身处异域的个体提供了稳定的精神锚点。我们也将探讨华人对当地药材和草药知识的吸收,这表明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移植。 五、 结语: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坐标 本书的终结部分着眼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对华人社会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觉醒。早期教育、宗教信仰和互助组织所积累的文化资本,在面对外来政治力量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这种韧性,最终塑造了未来马来亚乃至整个南洋华人社会复杂的文化格局。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够理解,早期的文化选择和社区构建,如何为后来的身份认同议题,特别是族群间的互动关系,奠定了深刻的历史基础。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或“失败”的判断,而是一份对历史进程中文化适应与坚守的细致描摹。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韓晗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

潘碧華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副教授

成茉莉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研究生

錢杉杉

  馬來亞大學文學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何啟才

  馬來亞大學文學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蔣明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王潤華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

安煥然

  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袁敏棻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

謝雅卉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莊薏潔

  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李樹枝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莫泰熙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前首席行政主任

陳奕平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

洪麗芬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言暨傳播學院副教授

金美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副教授

李保康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博士生
 

图书目录

序/傅才武

第一輯 馬來西亞近代華人文化先驅的事蹟與活動
華教精神:林連玉古體詩的自我形象/潘碧華、成茉莉
新馬地區華人革命情感與中國人際網路建構──以張永福、林義順為對象/錢杉杉、何啟才
康有為在檳城的著述運思及其旨趣──以《四書》新注為中心/蔣明

第二輯 近代以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文化政治互動
鄭和登陸麻六甲以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王潤華
軟實力和硬實力:鄭和下西洋與滿剌加/安煥然

第三輯 馬華文化歷史資源的現代化轉化
從民俗文化角度探討馬來西亞華語特有詞彙──以節日習俗和信仰風俗為例/袁敏棻
基於冰山理論的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產業品牌發展模式/謝雅卉
獲取「符號資本」的歷史重構:馬來文學、馬英文學與馬華文學的族群敘事及其馬共歷史的建構/莊薏潔
女聲/身、創傷、種族政治:馬華呂育陶、傅承得、葉貝思的「五一三事件」文學敘事及其指涉意涵/李樹枝

第四輯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如何走出歷史、面向未來
馬來西亞華教之我見/莫泰熙
族群政治與文化權利: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陳奕平
馬來西亞的中文高等教育綜述/洪麗芬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華族生華語、馬來語、英語學習歷程與水準之訪談及問卷調查評測/金美
文化傳承及認同是獨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獨中華文教學現況初探/李保康

風起南洋,詩承中華──《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編後記/韓晗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876
  • EISBN:978626718714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8MB

图书试读



  二○二○年秋天,我的同事韓晗教授作為召集人,聯合莫泰熙先生、令狐萍教授與盛靜教授三位學界先進,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發起主辦「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會議。這次會議非常成功,我在大會前作了致辭並在雲端全程與會,親眼見證了這場盛況。後台資料顯示,旁聽者多達數十萬人。會議結束後,韓晗教授和同事們不辭辛勞,用一年的時間奔走聯絡、評審文稿,終於完成了論文集《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的編輯工作,並由臺灣秀威資訊科技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應允。

  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人數最多的華人族群,也是馬來西亞本地民族之一,1957年,馬來亞華人一度約占總人口的40%,如今占馬來西亞總人口近四分之一。據歷史記載,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明代鄭和下西洋與晚清先後經歷過兩次大規模內地移民南下,時稱「下南洋」。馬來西亞華人不但人數龐大、歷史悠久,而且精誠團結、自信自強,對家鄉充滿感情,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鄭和下西洋是馬來西亞華人群體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起點,王潤華先生、安煥然教授在這次的會議報告中都談到了鄭和下西洋。清代詩人黃叔璥亦曾有詩:「生兒出浴向河濱,仙氣長留冷逼人。三保當年曾到處,南洋諸國盡稱神。」這裡的「三保」就是俗稱「三保太監」的鄭和,遠航出海的鄭和,得到了南洋民眾的支持與愛戴,這就是安煥然教授講的「軟實力」。黃叔璥是首任臺灣巡察御史,任期曾乘船考察東南及南部海域諸島嶼,寫了八卷本的《台海使槎錄》,我想他的話還是有可信之處的。兩位教授的大作對於這一問題均有深刻洞見,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近代以來,馬來西亞華人積極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晚清時,「錫礦大王」胡子春捐款建粵漢、蘇浙、漳廈三條鐵路,為中國南方現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孫中山先生曾數次來到馬來西亞的檳城、怡保、吉隆坡、麻六甲等地宣傳革命,余東雄、李晚等馬來西亞華人,在孫中山先生的邀約下,積極投身革命,獻身國家,成為彪炳青史的辛亥志士。抗戰時期,馬來西亞華人相繼成立馬來亞華人各界抗敵後援會與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願與國內同胞共紓國難,書寫了馬來西亞華人發展史上最為壯麗的史詩。這次我看到錢杉杉博士參會的論文就是專論南洋與「革命」的關係,這個話題非常值得研究,年輕一代關注這個議題,說明了這裡有常做常新的學問。

  最近四十餘年,馬來西亞華人來中國內地讀書、經商、就業者甚眾,以武漢大學為例,我校多個學院常年招收為數不少的優秀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如出席這次會議的林志敏教授就是武漢大學優秀校友,曾師從於我的同事尚永亮教授,如今林教授在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卓異的成績,成為了馬來西亞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學者,為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在這裡我向林志敏校友由衷表示祝賀。

  蓋因馬來西亞華人文脈深厚,故而其故事也極其豐富。在馬來西亞華人數百年發展歷程當中,有各種精彩的故事,他們熔鑄成了馬來西亞華人靈魂中的歌與詩。當中既有他們為爭取平等權利而不屈不撓的抗爭史,也有與其他族群並肩努力、相互提攜的奮鬥史。因此,這些故事不但包括史詩般的宏大敘事,還包括那些在偶然之間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它們是馬華文化這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與各種音符。在這次與會學者的論文中,我看到上述問題都有較為細緻的論說,一些觀點與知識使我耳目一新,獲益不少,這裡不一一詳述。

  馬來西亞作為南洋的重要組成,它其實是許多近代中華傑出人士的萬里鄉關,這裡發生的一切故事,都與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地理位置上看,它雖看似孤懸在外,但卻在精神上從未脫離中華文化而遺世獨立,它不是「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世外桃源,而是與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的天涯故園。這背後是上千萬南洋華人生生不息、世代耕耘的結果,當中許多馬華兒女,以海風山骨的拼搏精神,做到了「子孫永遠比較像華人」(借莫泰熙先生語)。我們舉辦的這次會議與編輯出版的這本論文集,就是以學者的方式向馬華朋友們致敬。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多年致力於國家文化、國民文化研究,特別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諸問題的思考。在同事們的努力下,這些年我們確實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當然這也與海內外同行學界的支持密不可分。這本論文集的出版,既是我們與諸位學界先進友誼的結晶,也是大家支持我們的證明。在此我也希望,海內外學界同行朋友們能攜起手來,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研究的未來,繼續書寫新的篇章。

  是為序。

傅才武
2021年12月20日
於武漢大學郭沫若故居

用户评价

评分

多元文化社會的研究,總帶給我一種既嚮往又有些許擔憂的複雜情感。馬來西亞是個活生生的實驗室,展示了不同族群如何共存、競爭,乃至於融合。這本書既然以「多元文化」為核心主題,想必會深入探討華文教育如何與馬來文化、印度文化等其他族群的文化產生對話或摩擦。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華社在維護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是如何參與建構一個更宏大的「馬來西亞文化」敘事。這種「求同存異」的藝術,絕非易事。特別是涉及到語言政策與媒體傳播時,權力關係的傾斜往往會對弱勢群體產生無形的壓力。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華人在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主動性,而非被動地被同化或邊緣化,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洞見。

评分

說實話,看這類探討海外華人社群的書籍,總會引發我對「根」的深刻思考。雖然我們身在台灣,共享著某種程度上的文化和語言背景,但畢竟地理和歷史的經驗大不相同。南洋華人的「飄泊感」和「鄉愁」,或許比我們更能體會文化傳承的迫切性。我猜測這本書的論述風格,可能不像純粹的學術報告那樣枯燥,而是帶著一種對鄉土和族群命運的深切關懷。它或許會透過一些歷史文獻的梳理,或者對特定人物、事件的分析,展現出華人社群在面對殖民、獨立建國以及後續的族群政策時,那種堅韌不拔的生命力。總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了解一個遙遠國度的學術研究,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身文化身份在現代化浪潮中的各種可能性與挑戰。

评分

我對於探討「族群認同」的學術作品總是情有獨鍾,因為身份認同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尤其是在一個像馬來西亞這樣由不同種族、宗教和語言交織而成的複雜國度裡。這本書的切入點顯然非常深刻,它不只是描述現象,更企圖解析在歷史脈絡下,華人社群如何形塑出他們的集體意識。我猜想,書中必然會細膩地描繪出「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身份標籤背後的內在矛盾與外部壓力。例如,在面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時,華文學校扮演了多麼關鍵的堡壘角色?而這種維護文化的努力,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他們在更廣泛的國家政治光譜中的定位?讀這類書籍,總能讓我反思自身在台灣所處的環境,我們對於「我是誰」的定義,是不是也受到地緣政治與歷史記憶的深刻影響?我想,理解南洋華人的認同掙扎,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是一場永不休止的辯證過程。

评分

这本关于南洋华人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風起南洋」幾個字,立刻把我拉進了那個充滿未知與希望的時代,想像著先民們跨越重洋,在異鄉紮根的艱辛。我一直對東南亞的華人社群抱持著極大的好奇,他們在那個多元文化熔爐中,是如何維繫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傳統?特別是馬來西亞,它獨特的政治與社會結構,想必對華文教育產生了非常複雜的影響。這本書的副標題「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精準地勾勒出這個議題的核心困境:在追求國家認同的同時,如何不犧牲母語教育的傳承?從台灣的視角來看,我們在華文教育上面臨的挑戰與南洋的情況或許有共通之處,但環境的差異性又會造就出什麼樣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看到,這些「身在異鄉為異客」的華人,如何巧妙地在多方拉扯中,為下一代建構出一個既能融入當地社會,又不失自身文化根源的身份認同。這不僅僅是教育史,更是文化生存史的縮影。

评分

讓我感興趣的是,這本書顯然不只停留在宏觀的社會學分析,更深入到「華文教育」這個具體實踐層面。在許多東南亞國家,華文教育的發展往往與政治干預和資源分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馬來西亞華社在爭取辦學自主權、師資培育和教材編纂上的努力與挫折。畢竟,語言的載體是教育,沒有穩固的教育體系作為後盾,任何文化傳承都只是空中樓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華文學校的課程內容,在面對全球化和數位化的衝擊時,又做了哪些調適?是完全堅守傳統的經典漢語教學,還是巧妙地將在地元素融入教學,以培養出真正「在地化」的下一代?這種在「全球華語」與「本土需求」之間走鋼索的過程,必定充滿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與智慧的結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