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電子書)

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美玲
图书标签:
  • 臺灣文學
  • 動物文學
  • 人獸關係
  • 生態文學
  • 文化研究
  • 臺灣文化
  • 文學批評
  • 動物群像
  • 電子書
  • 後人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動物不只是「動物」,而我們也不僅僅是「人」!
卸下生而為人的優越,理解、包容並交付愛予「牠」們。
探訪臺灣文學中最深情的動物與人文書寫。

  從歷史到文化,聊動物談生命;引介文學裡之動物形色,呼喚牠們現身吶喊,
  在流動的共感中,體現不同視野的島嶼萬物。

  長久以來,動物在人類「大寫的歷史」中,往往不是被異化,就是被邊緣化,牠們是珍奇猛獸、是工具幫手、是貼心寵物、是食物獵物,唯獨不是牠們自己。

  動物在人類文學作品裡,從未缺席。隨人類文明進程演繹,生態思潮脈絡浮現,在文學的牽引下,19位作家學者各別邀請文本背景中的動物輪番上陣。以時間軸序,爬梳臺灣文學中的動物書寫,從動物作為工具、商品、符號到成為主體;輔以空間視野,環顧各族群文化、探究不同類型題材、囊括藝術創作中之動物百態。更收錄「他山之石」專欄,對照日本、中國、馬華、香港等地文學裡的動物書寫,體現人與動物關係的普遍性和地域性。本書中各式動物形象、生命寫照、互動情感、符號象徵,都映照出人與「人以外的」——動物們的存在和真實狀態。當人類學習平等正視一切,才能為了人以外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何能「成為人以外的」?……它是一種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願景;也是一種指向後人類時代,人與他者界線流動的狀態;除此之外,它也同樣指向那些在自然大化之下,「成為人以外的」生命們,牠們同樣具有情感與性格,我們與牠們同死共生。——黃宗潔|本書主編

  如果文學能使我們稍稍謙卑自省, 臣服退讓、看見萬物有靈,理解人的蒙昧,我們就能認知其實怪物就是此生與各種生命形態交會並且曲折構成的、不完整的自己,也許我們也會明白,那難解不可測的、深淵的目光無意吞噬誰。――柯裕棻|作家

本書特色

  ☉ 國立臺灣文學館|動物特展
  蒞臨展間,穿越時空。透過神話、詩歌、小說、散文、童話等動物文學,以大型情境藝術裝置、動態捕捉互動技術,開啟成為人以外的種種可能。
 
  ☉ 島嶼臺灣|在地動物導覽指南
  時序橫跨清領日治、工業革命後、經濟起飛直至今日的臺灣;撰寫者囊括學者、詩人、小說家、藝術家;類型涉及科幻、奇幻、繪本甚至藝術創作和裝置,文學動物形象依序現身。
 
  ☉ 喜愛動物、生命、生態書寫之讀者|必讀書目
  擺脫人本之史觀,以文學流動筆觸,敘寫各種動物生命的喜樂與悲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介绍台湾文学中普遍存在但与“动物群像”主题可能无关的其他重要面向与流派,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台灣文學的廣闊維度:從現代性、鄉土到性別的探索 台灣文學的發展史,是一部與這塊島嶼的歷史變遷、社會結構重組以及文化認同掙扎緊密交織的複雜敘事。它不僅僅是書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載體,更深刻地反映了從殖民統治下的壓抑、戰後現代化的衝擊,到當代全球化語境下的身份焦慮。要理解台灣文學的全貌,必須將目光投向其在不同歷史階段對現代性、鄉土精神、殖民經驗的書寫、性別角色的顛覆與重構,以及語言形式的實驗等核心議題的處理上。 一、現代化與城市心靈的異化 台灣文學的早期發展,特別是在日治後期至戰後初期,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作家們開始關注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對傳統人際關係的瓦解。這類作品往往聚焦於都會生活中的個體疏離感、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個人價值觀面臨的衝擊。 文學家們筆下的城市,不再是田園牧歌的背景,而是充滿了符號、拜物主義和潛在的焦慮空間。例如,對「失落的自我」的探尋,對現代消費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隔閡的描寫,成為許多重要作家的共同母題。這些作品通常採用意識流、內心獨白等技巧,細膩地剖析了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文化衝擊與本土傳統斷裂時的複雜心態。探討的重點是如何在「進步」的表象下,維繫住個體的完整性與真實情感。 二、鄉土文學的根源追尋與社會批判 自二十世紀七〇年代興起的「鄉土文學論戰」,標誌著台灣文學對土地、人民和真實社會生活的高度自覺與回歸。這場論戰的實質,是文學如何面對「台灣」這個共同體的現實困境,並拒絕接受脫離基層生活經驗的菁英化書寫。 鄉土文學作家們將鏡頭拉回到農村、底層勞動者、邊緣群體的生活場景。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土地倫理的崩解、階級不公的現象、傳統農耕文化在現代經濟體制下的掙扎與消亡。作品中充滿了對底層人民堅韌生命力的禮讚,但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經濟剝削和政治高壓對人性的扭曲。其敘事風格力求貼近生活語言,充滿泥土的氣息,旨在建立一種「屬於台灣人」的文學主體性,強調文學必須承擔起關照現實、介入社會的責任。 三、殖民遺緒與歷史記憶的重構 台灣作為多個殖民體系下的客體,其文學創作中不可迴避地瀰漫著殖民經驗的複雜遺緒。這不僅僅是對日治時期(或更早的荷蘭、西班牙時期)的簡單回顧,而是深入探討「被殖民者」心態的形成、身份認同的錯位,以及歷史敘事權的爭奪。 許多重要的歷史小說或自傳性書寫,致力於挖掘那些被主流史觀所掩蓋的記憶碎片。作家們通過重構家族史、書寫記憶的斷裂與傳承,試圖理解「我是誰」這一問題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下所具有的沉重意義。作品經常涉及語言的轉換與流失、文化習俗的變異,以及如何在跨越世代的認同危機中,尋找一個得以安放自我精神的空間。 四、性別書寫的解放與重塑 從早期文學中相對刻板的女性形象,到戰後女性主義思潮的湧入,台灣文學在性別角色的解構與重塑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女性作家群體的崛起,帶來了全新的觀察視角和敘事聲量,她們不再滿足於作為男性敘事中的附屬角色或倫理載體。 這些作品大膽觸及了女性在家庭、婚姻、職場中所面臨的內外壓力,包括家庭暴力、傳統期望的桎梏,以及對身體自主權的渴望。書寫的重點從傳統的「賢妻良母」或「受難者」模式,轉向更為複雜、多面向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同時,文學也開始探索性別光譜上的多樣性,挑戰異性戀霸權結構,為當代社會的性別議題提供了深刻的文學註解。 五、語言形式的實驗與多元文化對話 台灣文學的活力也體現在其對語言形式的持續探索上。作家們積極在不同的語言層面進行實驗,包括白話文的成熟運用、台語(閩南語)的在地化書寫,以及外來語言(如日語、英語)的混雜與滲入。這種語言上的「雜揉」狀態,恰恰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背景。 部分先鋒作家嘗試打破傳統敘事結構,運用拼貼、魔幻寫實等手法,以更具衝擊力的方式來表現現實的荒誕性。他們追求的目標,是創造出一種既能承載深厚本土情感,又能與世界文學對話的獨特「書寫」風格,從而確立台灣文學在當代華語文壇中的獨特地位。 總體而言,台灣文學是一座豐富的知識寶庫,它以其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捕捉、以及對身份認同的執著追問,構建了一個極為廣闊而充滿張力的文學世界。讀者若想深入了解台灣的社會心靈與文化肌理,必須從這些宏大敘事與核心主題切入。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黃宗潔(Cathy Huang)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長期關心動物議題,研究領域為當代臺灣文學、香港文學、家族書寫、動物書寫等。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Openbook 2017美好生活書)、《生命倫理的建構:以臺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與黃宗慧合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本書獲Openbook 2021年度生活書)。編有《孤絕之島:後疫情時代的我們》,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作者群簡介

余美玲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參與「《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畫」。研究主題與專長以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漢詩為主,亦擅長藉文本、文獻分析探究該時代書法、繪畫等文化活動與傳播,以及傳統文人的藝術養成與大眾思想。著/編有《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灣漢詩三百首》、《臺灣古典詩選注》(二至六冊)、《周定山全集》(四冊)等書。

楊翠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文化與文學、臺灣史、臺灣婦女史、臺灣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相關議題等。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學術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等書。

馬翊航

  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女性文學、臺灣當代小說。出版《藥罐子》、《此身》及《以我為器》及《原來你甚麼都不想要》。《以我為器》獲二○一八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亦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年後臺灣作家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

葉淳之

  府城人,兒時活動領域是臺南市中西區和安平區,成長遍及臺灣頭尾和海外。政大新聞所畢業,曾任記者、電視製作人,並得過一些文學獎,著作有《島嶼軌跡》、《我們的島》、長篇小說《冥核》和《思慕微微:走尋裡臺南》等。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及香港文學雙年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二○一二年年度藝術家(文學),現居臺灣。

  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等十餘種,講演集《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四十條小徑》,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散文集《衣錦夜行》、《尋找倉央嘉措》、《有情枝》,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

蕭義玲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小說、現代散文、文藝美學與思潮。曾獲東海文藝獎小說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佳作、竹塹文學獎舞臺劇本創作、文學評論類佳作、聯合報徵文首獎等獎項;出版《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

范宜如

 臺灣宜蘭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市立敦化國中教師、韓國啟明大學中文 系客座教授,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文學、空間與文學、報導文學。著有《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合著有《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文學@臺灣》、《傾聽語文:大學國文新教室》等書,編著有《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與凌性傑合編)。

林楷倫

  臺中人,想像朋友寫作會的真實魚販、作家,交大研究所肄業,二○二○年開始在臺灣文學界嶄露頭角。曾獲林榮三文學獎二○二○年短篇小說首獎、二○二一年三獎,時報文學獎二○二一年二獎、臺北文學獎和臺中文學獎等。二○二二年出版首部著作《偽魚販指南》。

龔卓軍

  生於臺灣嘉義,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民間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策展與評論的相關議題。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臺灣書店)、《身體部署》(心靈工坊),《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大塊),譯有《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眼與心》(典藏)、《現在之外》(典藏)等書。
二○一三年起展開展覽策畫工作,並於二○一八年以「近未來的交陪」獲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二○二一年以主編《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得第四十五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瀟湘神

  本名羅傳樵,作家、實境遊戲設計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臺灣大學哲學所東方組碩士班,專長是儒學。性善論者。對人類學、民俗學、城市發展、腦科學等等有興趣。曾獲臺大文學獎、角川輕小說獎、金車奇幻小說獎、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補助等。著有《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金魅殺人魔術》、《殖民地之旅》、《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等長篇小說,並與多位作家合著時代小說《華麗島軼聞:鍵》、《說妖》、《筷:怪談競演奇物語》。其中以《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於二○二○年獲選為《文訊》雜誌「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

林宛瑄

  臺灣大學外文系博士,博士論文以德勒茲哲學中的塊莖概念為理論框架,跳脫習見的軍事隱喻,拆解一般討論疫情時常見的軍事隱喻,探討人與病毒之間的身動力交流。曾任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至退休,現為獨立學者,研究領域為德勒茲研究、生命哲學、通俗文化研究、偵探小說研究以及數位社會研究。自我認同為閱聽雜食性大型貓科動物,希望所有的動物都有一口好牙齒,能一直開開心心地享用喜愛食物的好滋味,吃飽飽睡飽飽開心玩耍。

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研究專長包括精神分析、文學理論、動物研究。曾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編、《文史哲學報》英文編輯、《中外文學》總編輯。書評、文化觀察及動物保護議題之評論文字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與黃宗潔合著有《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編有《臺灣動物小說選》、合編《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等。

何曼莊

  臺北人,著有《大動物園》、《有時跳舞 New York》等,現居美國紐約市。

羅晟文

  生於臺灣高雄,畢業自臺灣大學電機所、荷蘭聖尤斯特藝術學院(Akademie voor Kunst en Vormgeving St.Joost)攝影碩士。作品關注中非人生物與當代社會間的關係,常使用錄像、攝影、電玩、聲音與裝置等媒材,試圖誘發討論。完成學業後,現為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創意總監,旅居荷蘭,駐村於北極圈與荷蘭皇家藝術村。二○一九至二○二二年先後駐村於北極圈、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e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與法國阿爾勒。近作個展於荷蘭FOAM 攝影美術館、台北鳳甲美術館,並獲國藝會、荷蘭蒙德里安藝術基金會、荷蘭央行、伯恩哈德王子文化基金會資助。

邱鉦倫

  家中養十二隻貓、四隻狗的人。努力寫字讀書教學只為了幫他們買罐罐。希望這世界的動物能更被重視,生命更被理解。

呂樾

  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長年關注自然導向文學與生態批評等相關研究,近年則多思考人類世、新物質轉向等理論實踐於臺灣自然導向文學研究的可能,並嘗試與表演藝術、數位藝術領域間進行跨領域合作。

陳文琳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畢。花蓮時光書店店員,雙貓的墊員。喜歡書和逛書店。

林怡伶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職為教育部計畫專任助理。

 

图书目录

☉推薦序:/柯裕棻
☉導論:為了人以外的/黃宗潔
 
第一部「時光變奏曲」
第一章|動物作為工具:田園時光,戰爭變奏
1-1臺灣動物風情志:早期漢語文學中的動物形象/余美玲
1-2親密家人與文化隱喻: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中的人與動物/楊翠
他山之石「狗派」還是「貓派」?日本文豪與貓/邱鉦倫
 第二章|動物作為商品:工業超車,動物異化
2-1牛車不見了:臺灣文學中的人、牛與記憶/馬翊航
2-2沒有臉的屠夫:工業化下的動物處境/李欣倫
他山之石 無使尨也吠:中國文學中的狗/邱鉦倫
第三章|動物作為符號:經濟奇蹟,消費奇觀
3-1石虎、蛇店、犀牛角:臺灣文學的動物奢侈品消費/葉淳之
3-2且卑且亢,從蚊子到異獸:臺灣現代詩裡的動物隱喻一窺/廖偉棠
他山之石 從「雨林」到「動物」:馬華文學中「反抗」的自然/呂樾
第四章|動物作為主體:生態意識,行動關懷
4-1不只人,動物也會痛苦:當代臺灣自然與動物書寫/蕭義玲
4-2共生的時空:城市、人與動物/范宜如
他山之石 複雜交織的命運共同體:當代香港文學中被壓抑的人與動物/呂樾
 
第二部「多元世界觀」
第五章|萬獸有靈:原民與動物
5-1靈光的眼睛:原住民文學中的動物神話/林楷倫
5-2深山大海中的靈魂同步與互換:狩獵文化與當代爭議/龔卓軍
他山之石 變身的渴望與可能:神話中的動物/陳文琳
第六章|後人類時代:人類世下的動物
6-1從古老的幻想到當代奇幻文學:動物意義的變化與回歸/瀟湘神
6-2思考我們思考的方式:臺灣科幻小說中的動物/林宛瑄
6-3以圖文書為鏡:從繪本看臺灣社會動物意識的變化/黃宗慧
他山之石 動物語言翻譯器?談動物溝通/林怡伶
 第七章|看不見的凝視:創.藝視角下的動物
7-1大動物園番外篇:關於滿洲里的那頭大象/何曼莊
7-2一個臺灣藝術家的海外視角:動物、影像與創意介入/羅晟文
他山之石 在創作自由與動物倫理之間:藝術中的動物/林怡伶
 
☉編後記|在文學,更能思考人以外的/蘇碩斌
☉作者簡介
☉展覽資訊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4427
  • EISBN:97895708649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好在整理家裡的舊書櫃,發現不少年輕時讀過,現在想重溫的文學作品,這本《動物群像》的書名和主題就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中的動物角色,往往是人類情感和社會現象最直觀的投射,它們的存在不只是點綴,更是作者挖掘人性深處的利器。有些書會把動物寫得過於擬人化,反而失去了那份原始的野性美;但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試圖在「人性」與「獸性」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探討那些我們不願承認、卻又無處不在的「非人」面向。這類主題的深度往往很驚人,能讓人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我們自以為是的文明與進步。我個人對於這種跨越物種界線的敘事手法特別著迷,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新鮮的觀點。

评分

我身邊有些朋友對「動物文學」這個標籤比較抗拒,覺得那可能偏向生態保育或兒童文學的範疇。但我覺得「群像」這個詞用得好,它暗示的不是單一物種的描繪,而是眾多形象的集合,這通常意味著對整個文學光譜的廣泛掃描。這讓我聯想到一些經典的臺灣作家,他們筆下的那些老鼠、狗、甚至是不具名的小生物,其實都是在側寫那個時代的社會縮影。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那些被邊緣化的、被忽略的「動物角色」重新拉回文學分析的中心,探討它們如何反映出臺灣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焦慮、掙扎與轉變,那絕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梳理。這比單純的物種研究要深刻得多。

评分

最近剛聽完一個關於「身體意象與空間」的講座,深深覺得文學評論需要更多跨學科的對話。這本《動物群像》如果能在探討動物意象的同時,稍微觸及一點點符號學或空間理論,或許能帶來更多元的解讀樂趣。例如,當文學中的動物被賦予某種特定的棲地時,這個「棲地」本身是不是就隱喻著社會階層或邊界劃分?單純的文本分析有時會顯得孤立,如果能將這些文學形象放置在更宏大的文化地理學框架下去觀察,讀起來會更有層次感。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只停留在表面描述的評論,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非人」的形象,轉化為解讀臺灣社會複雜結構的關鍵密碼。

评分

坦白說,現在要找到一本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讀完的書越來越難了。手機、社群媒體的碎片化資訊,早就把我們的專注力切割得七零八落。所以我對一本厚度適中、內容結構清晰的書會格外青睞。這本《動物群像》如果能夠在論述結構上做到層次分明,例如,是依照不同的動物類型來分類,還是按照不同的文學時期來編排,那會大大提升閱讀的順暢度。我希望它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論述,而是能用流暢的筆觸,將那些複雜的文學分析包裝在引人入勝的篇章中。畢竟,再好的思想,如果表達方式太過枯燥,讀者也很難堅持到底。能夠把嚴肅的文學研究寫得像在講故事一樣,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封面設計,光是那個顏色搭配就讓人眼睛一亮,是一種介於深藍和墨綠之間的微妙色調,給人一種沉靜又帶點神祕的感覺,彷彿書中真的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故事。裝幀的質感也挺不錯,拿在手上很有份量,不愧是精裝版。光是看著它,就覺得裡面收錄的文章應該是經過精心挑選,不會是隨便拼湊出來的內容。這種對外在細節的講究,常常是內在文本品質的一種預示,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體驗充滿期待。我特別喜歡它在書脊上採用的字體,那種略帶古典,但筆畫又很現代的風格,很耐看,也挺有設計感。這本書放在書架上,絕對是個亮點,光是視覺上的吸引力,就足以讓人想把它拿下來翻閱一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