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種子──現代詩與古典詩之間的鴻溝 (電子書)

詩的種子──現代詩與古典詩之間的鴻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淵洲
图书标签:
  • 現代詩
  • 古典詩
  • 詩學
  • 比較文學
  • 文學批評
  • 詩論
  • 中國現代詩
  • 中國古典詩
  • 鴻溝
  • 文學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文字創作抒情寫意並撫慰曾經受創的心靈,字裡行間透露深藏內心的哲學魂。
◎收錄歷年來所創作的近百首現代詩,以個人獨特觀點跨越時空分析詩的演變。
◎作者將生命的啟發與對文學的熱情,寫下屬於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甘苦談。

本詩集共有七十首現代詩及二十首散文詩,另有古典詩四首,評論一篇。
作者以詩抒情,更以詩論事,賞詩之餘,也透視作者對詩、文化和社會的看法。

「現代詩」只不過是比較精緻的散文,但畢竟它是「詩」,而非「散文」,因此必須經過創作者把原本寫散文的思想調整為寫現代詩的思想,並以不拘形式、格式來呈現,由此經心靈運思沉澱與文字淬鍊的功夫,更能體現作者精緻的思想與獨特風格。

什麼是「現代詩」?簡單來說,現代詩是以「白話」文學寫成的詩,但是即使現代詩是以「白話」文學寫成的,不過文學家、作家、詩人及作者要以現代詩來呈現自己的思想,在作者看來畢竟現代詩是以「白話」文學寫成的詩,也就是現代詩與古典詩之間有一道無形的鴻溝。現代詩沒有平仄、押韻、字句等限制和規則,也不拘形式和格式,可以自由創作。

什麼是現代詩?什麼是散文詩?什麼是散文?這三種文體如何界定?作者認為原本就有滿多的爭論。譬如,在《泰戈爾詩集》(漢風出版)〈新月集〉,而在〈流放的地方〉這首散文詩,最後的一段泰戈爾這樣寫著:

媽媽,我把我所有的書本都放在書架上了──不要叫我現在做功課。
等我長大了,大得像爸爸一樣的時候,我將會學到必須學到的東西。
但是,今天你可得告訴我,媽媽,童話裏的特潘塔沙漠在什麼地方?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的著作的详细简介,该书并未提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诗的种子”的书籍。 --- 书名: 沧海遗珠:论中国古代文学精神在近现代转型的张力与延续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学者名字,如:林子清) 内容简介: 《沧海遗珠:论中国古代文学精神在近现代转型的张力与延续》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在剧烈社会变革时期所经历的内在精神冲突、形式革新以及核心价值如何在继承与背离中重塑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文学史中对“断裂”的片面强调,转而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层文化基因,如何在晚清至新文化运动乃至更晚期的现代语境中,展现出复杂而微妙的“张力”——既有挣脱旧有藩篱的决绝,亦有潜藏于新形式之下的文化血脉的延续。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旨在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复杂性提供一个立体的、富于纵深感的历史框架。 第一部分:古韵的沉淀与流变 本部分首先溯源,追溯魏晋风度、唐诗盛境、宋词格律以及明清小说所蕴含的独特审美范式与哲学内涵。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文体特征,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士人精神、宇宙观以及人伦情怀。重点分析了“气”、“韵”、“性灵”等古典文学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并论述了这些要素如何在儒释道思想的交融中,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学的稳定基石。通过对清末“桐城派”等保守势力的论述,揭示了在外部冲击来临前,内部对“正统”的坚守与危机初现的迹象。 第二部分:转型期的文化焦虑与文本突围 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袭来,中国知识分子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本部分聚焦于梁启超、谭嗣同等早期改良派在文学革新中的探索。重点研究了梁启超“新文体”的产生背景,探讨了他如何试图在保持文辞的雅致与适应议论的迅疾之间寻求平衡,以及这种“半新不旧”的状态如何体现了转型期的文化焦虑。此外,本书还详细分析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兴起,论述了其如何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却依然将批判的锋芒和道德的诉求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劝善惩恶”的文学使命感之中。这里的“突围”是策略性的,而非彻底的颠覆。 第三部分:新文学的“祛魅”与“陌生化” 进入“五四”时期,白话文的推广不仅仅是一场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一场对古典文化精神的深刻反思与“祛魅”运动。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胡适、陈独秀等人对“文言”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所指向的不仅仅是语体,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僵化的社会结构和陈腐的伦理观。 然而,作者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辩证视角:即便是最为激进的“新人”,也无法完全摆脱历史的塑形。通过对鲁迅的杂文、小说(特别是早期作品)中“人道主义”的追问,以及对沈从文等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笔下湘西世界的描绘,本书论证了古典文学中对个体生命悲悯、对自然与生命本真的关怀,是如何以一种“陌生化”的现代视角重新浮现。例如,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其深层动力,实则可追溯至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破灭后的深沉失落感。 第四部分:形式的革新与韵味的潜藏 现代诗歌的兴起,是古典与现代张力最为鲜明的体现。本部分详细对比了旧体诗的格律美与新诗的自由体。作者认为,早期新诗(如德彪西式的“自由体”)在形式上看似彻底扬弃了“对仗”、“平仄”,但在追求“意境”、“象征”和“音乐性”方面,却与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有着微妙的呼应。 通过对戴望舒的雨巷、李金发的“病态美”的分析,本书指出,现代诗人通过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技巧,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新的、更贴合现代都市疏离感的“意境”。古典诗歌中强调的“虚实相生”、“以景衬情”等手法,在现代诗的意象营构中,以一种更为破碎、更为内敛的方式得到了继承。古典的“韵味”并未消失,而是被压缩和内化成了现代语境下的“情绪暗流”。 第五部分:回归与和解:当代文学的文化自觉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文学,探讨在经历了激进的批判与反思之后,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一种更具文化自觉的“回归”。无论是对传统章回体叙事结构的借鉴(如部分先锋文学),还是对传统哲学母题(如“天人合一”、“历史循环”)的重新解读,都显示出一种“和解”的趋势。 作者总结认为,中国文学的演变并非一条简单的线性断裂之路,而是一个复杂螺旋上升的过程。古典文学如同深埋于地下的大河,其主流虽被表层的地貌变化所掩盖,但其水脉与能量,从未真正枯竭。近现代文学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精神在新的历史土壤上生根、变异并绽放出的新枝叶。本书试图揭示的,正是这种“沧海遗珠”——即在看似面目全非的现代形式中,依然闪耀着的古代文学的精神之光。 --- 适用读者群: 本书面向对中国文学史、文化转型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者、高校师生,以及致力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化脉络的普通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但行文兼顾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力求以清晰的逻辑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把握中国文学的精神核心。

著者信息

李淵洲
生於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而出生地:南投縣草屯鎮土城里。有人選擇攻讀國立臺灣大學,也有人選擇攻讀美國耶魯大學,我則選擇攻讀家裡蹲大學;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我只是一位市井小民;杜甫被世人尊稱為「詩聖」,李白又被世人尊稱為「詩仙」,我則自稱為「詩剩」,由此可知我是傳奇──我不是聖人,我是剩下來的人。四十年前,自從我國中畢業後,我就去工廠當學徒,後來我毅然決然簽下四年半的軍旅生涯。退伍的時候,即使我抱著雄心萬丈投入我們的社會,幾年下來,主因是號×出版社的負責人陳×磻先生,而二十幾年前他在臺北市耕莘寫作班教編輯時,多年下來我發現他不但沒有對我「因材施教」,反而他惡意對我設計:「寫書是現代人的身分證。」的陷阱,因此造成我的心靈嚴重的撞擊和創傷,其次,因人為、宗教等因素的誤導和傷害下,我換了太多工作且有時處在失業的狀態,就這樣,我心靈的創傷經歷了大風大雨,不過,我也堅持一路勇敢的走過來,後來我發現對文學、哲學有這方面的敏感度,於是,我把這樣的敏感度去開拓文學方面的潛力,進而開拓哲學方面的潛力,就這樣寫成書籍與人分享。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8992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我對詩歌的研究一直都是屬於業餘愛好者的層級,很多理論性的書籍看了之後總覺得霧裡看花,特別是當探討到美學史的斷層和流派轉變時,常常會因為術語太多而感到挫折。不過,這本《詩的種子》的書名設計得相當巧妙,它避開了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轉而採用「種子」和「鴻溝」這種充滿畫面感的詞彙。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是想寫一本純粹的詩學論文集,而是試圖建立一種更具體、更親切的對話橋樑。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能將複雜概念「生活化」的論述,例如,如果書中能透過比較幾首古典詩和幾首現代詩的結構、韻律,甚至是用詞習慣的演變,來解釋這種「鴻溝」是如何形成的,那對我來說會非常有幫助。我希望它能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看似自由的現代詩,其實可能隱藏著比格律詩更嚴謹的內在邏輯;反之,古典詩的規範性如何限制或激發了詩人的創造力。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有經驗的詩人或引路人,耐心地牽著我們的手,一步步走過那片看似荒蕪的「鴻溝」,重新發現詩歌語言在不同時代下的生命力,那它對我而言,就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工具書了。

评分

從書名的選字來看,作者顯然對詩歌抱持著一種充滿希望的態度,「種子」一詞暗示了無論現在的斷層多麼巨大,詩歌的生命力依然存在,等待被重新發掘和灌溉。這與我之前讀過的一些探討文學衰退論的書籍形成了鮮明對比,讓我感覺這本書更偏向於「建構性」而非「批判性」。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定義「現代詩」的起點?是引進白話文運動,還是更晚期如紀弦等人提倡的純詩運動?在這個基礎上,他又如何論述古典詩的影響力是如何被「稀釋」或「重塑」的?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跨文化的比較,例如中國大陸的朦朧詩與台灣的現代詩在面對古典傳統時的不同路徑,也許能讓讀者更宏觀地理解這個「鴻溝」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我個人對詩歌的節奏感特別敏感,古典詩有其固定的聲韻美,現代詩則更仰賴視覺排版和語氣的轉換。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這種聽覺與視覺的差異,轉化為有力的論證,來說明「種子」如何在新的土壤中發芽,長出不一樣的枝枒。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標題非常直觀地抓住了當代華文文學讀者的痛點——如何平衡對古典美學的熱愛與對當代表達方式的接納。我希望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是那種,即便我們不是文學科班出身,也能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不會感到壓力。台灣的讀者,特別是經歷過國民教育體系下對唐詩宋詞的嚴格訓練後,再面對現代詩那種看似無章法的自由,確實容易產生一種「文化失重」感。我期盼作者能在全書中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不預設立場地去評斷哪種詩歌形式更優越,而是去探討「鴻溝」的成因及其意義。例如,現代詩是否是為了擺脫古典詩歌沉重的歷史包袱,而刻意創造出來的「疏離感」?如果是,那麼這種疏離感本身是否也成為了一種新的詩學傳統?如果作者能透過精闢的選文對讀,將這種抽象的「鴻溝」具體化為讀者可以感知的經驗,讓我在讀完一本現代詩集時,不再只是覺得「看不懂」,而是能意識到我在面對的是一種不同的語言規範和美學策略,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了。

评分

這本電子書我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名字取得真有詩意,「詩的種子」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各種創意的萌芽和可能性,而「現代詩與古典詩之間的鴻溝」這個副標題更是直接點出了書中可能探討的核心問題,我很期待它能如何剖析這兩者之間的張力與傳承。畢竟在台灣這個文化背景下,我們從小學開始接觸的都是古典詩詞的格律和意境,但走進大學後,現代詩那種自由奔放、充滿個人主義色彩的表達方式,有時候真的讓人摸不著頭緒。我一直很好奇,這種轉變究竟是時代的必然,還是美學觀念的根本性轉移?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或許會用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跨越這道看似難以逾越的鴻溝,去理解現代詩人是如何在繼承古典的基礎上,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我希望它不只停留在理論的分析,更能透過具體的詩篇對照,讓我們這些既愛李白杜甫,也欣賞余光中或洛夫的讀者,找到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切。總之,光是書名就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讓我想立刻點擊下載,一探究竟這個「種子」究竟能開出什麼樣的花朵。

评分

最近台灣的文壇,對於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拉扯似乎從來沒有停歇過,無論是文學獎的評審標準,還是大眾對「什麼是好詩」的定義,都隱隱約約能看到古典與現代兩股力量的角力。因此,當我看到這本專門討論「鴻溝」的電子書時,立刻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共鳴感,這不只是一個學術議題,更是我們閱讀經驗中時常碰到的困惑。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這本書中,提出一些具建設性的觀點,而不是單純地描述現象。例如,現代詩的「鴻溝」究竟是「斷裂」還是「轉化」?古典詩的某些精髓,如「意象的凝練」、「節奏的掌握」,是否真的在現代詩中被徹底遺棄了,還是只是換了一種更隱晦的方式存在?如果書中能針對台灣本土的詩人群體,例如日治時期對日本新詩的吸收,或是戰後初期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的詩人,做一些深入的個案分析,那就更貼近我們的文化脈絡了。總之,我希望這不只是一場純粹的理論辯論,而是能幫助我們這些在傳統與創新間游移的讀者,建立起一套更穩固的、能欣賞所有優秀詩作的鑑賞準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