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 (電子書)

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顏崑陽
图书标签:
  • 中国诗学
  • 古代诗歌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
  • 行为诗学
  • 中国文化
  • 文学研究
  • 电子书
  • 诗歌理论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四」以降,新知識分子追求現代化因而反傳統;
卻沒有能力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詮釋,
並經由「內造建構」,
轉而做為中國古代人文學研究的知識基礎。
 
  百年來的中國古代人文學,其實已淪為西學的殖民地,而且是「自我殖民」。其中,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最嚴重的迷蔽就是盲目引借西方純文學、純粹審美的理論,以詮釋、批判中國古代萬紫千紅的詩文;並以此偏狹的觀點撰寫中國文學史及批評史。中國古代文學廣闊的疆域為之萎縮了三分之二。
    
  《中國詩用學》針對這一迷蔽提出精當的反思批判,有效論證中國古代沒有純文學、純粹審美的產品;所有文學書寫都是士人階層「社會互動」的言語,「文學性」與「社會性」相即為一體。大破必須大立,始竟全功;因而反思批判之後,提出詮釋視域的轉向,經由詮釋社會學的啟發,以古代士人階層的「詩式社會文化行為」做為研究對象,終而建構「中國詩用學」的系統性理論。本書是「五四」之後,中文學界第一本深契中國古代人文世界的內部,而自家所生產真正「內造建構」的文學理論專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这本书的详细介绍,不包含其具体内容,重点放在诗学研究的更广阔背景、不同流派的视角以及古代诗歌作为文化载体的多重维度,旨在描绘一个相关的研究图景。 --- 诗学视域的拓展:从文本细读到文化行动的千年回响 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明最璀璨的瑰宝之一,其研究领域浩瀚而深邃。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更是古代社会结构、政治伦理、知识分子精神面貌以及日常生活实践的鲜活记录。当我们审视“诗学”这一领域时,其内涵远超乎文本的格律、修辞或审美范畴。它是一门横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理论的综合性学科,旨在揭示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创作、传播、解读,以及如何参与建构和反映古代的文化行为。 一、 诗学理论的演进:从格律到“意象”的转向 中国诗学研究的起点,往往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本质的自觉反思。早期理论的重心,例如对“风骨”、“气韵”的探讨,以及后来对“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强调,构成了诗学研究的基石。 早期的诗学理论家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体、篇章结构的系统梳理,以及钟嵘《诗品》对诗人创作风格的等级划分,确立了诗歌审美判断的标准。这些理论着重于“如何写诗”的技艺层面,强调诗人主体如何通过精妙的文字技巧达成艺术上的完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学研究开始关注诗歌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宋代理学兴起后,诗歌的意义被更深地植入到“格物致知”和“修身治国”的宏大叙事中。此时的诗学,不再仅仅关注诗句的平仄,而是探讨诗歌如何承载知识分子的道德抱负与宇宙观。如朱熹对诗歌中“理”的探求,便将诗学从纯粹的文学范畴推向了哲学和伦理学的高地。 进入明清,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小说戏曲的兴盛,诗歌的研究也开始向更细致的社会文化现象延伸。对“拟古”与“创新”的争论,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压力与时代变革时的复杂心态。这一阶段的研究,逐渐将目光投向诗歌在社会阶层中的流传方式和使用语境。 二、 诗歌的社会功能:仪式、政治与知识传递 古代诗歌的使用场合极其多元,其功能远非仅为抒发个人情感。它是古代社会结构得以维系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政治领域, 诗歌是维护统治秩序、进行政治评论和进行外交往来的重要载体。从汉代的乐府民歌被官方采纳作为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到唐代科举考试对诗赋的严格要求,诗歌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规范力量。诗歌的“讽谏”功能,是知识分子介入公共领域、实现政治抱负的有效手段。研究这一维度,需要考察宫廷宴饮、边塞征战、官员任职等场景中,诗歌如何被用作一种“言说”的权力实践。 在仪式与风俗层面, 诗歌是构建社会身份认同的关键元素。无论是士人间的唱和酬答、私家园林中的题咏,还是丧葬祭祀中的诔文,诗歌以其典雅的语言,赋予了这些行为以庄重感和历史厚度。研究这些现象,要求我们将诗歌置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和礼仪空间中进行考察。例如,一份赠别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它所完成的社交义务与人际关系的确认。 在知识传承方面, 诗歌是古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背诵和吟诵经典诗篇,受教育者习得了特定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和表达方式。诗歌因此成为了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存储器。 三、 诗歌的物质性与传播媒介 古代诗歌的“存在方式”与其被理解的方式息息相关。在印刷术普及之前,诗歌的传播主要依赖口诵、抄本和碑刻。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深刻地影响了诗歌的流传速度、文本的稳定性和受众的范围。 抄本文化的研究,关注不同批次的文人圈子如何通过手抄本互动,形成各自的知识网络。这些抄本中可能包含大量的评点、校勘,甚至是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副文本”,揭示了读者参与创作的过程。 碑刻作为一种公共展示的媒介,则赋予了诗歌一种永久性和纪念性。在名胜古迹或重要人物的墓前留下的诗刻,其意义往往超越了文本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景观的构建。 探讨这些物质载体,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是如何从精英阶层的私密交谈,逐渐渗透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中,成为一种共享的文化资本。 四、 比较与跨学科的视野 现代诗学研究的深度,更需要借助跨学科的方法论。例如,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虽然针对古代,但可以借鉴其关注日常行为的视角),去探究诗歌在特定人群(如隐士、僧侣、商人)生活中的“日常实践”。又或者,借鉴社会史的视角,分析诗歌的作者群体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事业。它要求研究者不仅具备深厚的文献功底,更需要具备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社会文化分析能力,去挖掘那些潜藏在优美辞藻背后的古代社会运作的脉络与人类的文化行为模式。这片广袤的领域,提供了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精神图景的独特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顏崑陽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東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兼擅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學術博及中國古典美學、文學理論、老莊思想、李商隱詩、蘇辛詞、一般詩詞學、現代文學批評等。相關論述有《莊子藝術精神析論》、《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反思批判與轉向》、《詮釋的多向視域》、《詩比興系論》、《學術突圍》等十餘種。創作以古典詩詞、現代散文、小說為主,曾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中國時報散文獎、中興文藝獎章古典詩獎,著有《顏崑陽古典詩集》、短篇小說集《龍欣之死》、現代散文集《窺夢人》等十餘種。
 

图书目录

圓球體的反思視域:《中國詩用學》序/陳國球
創構當代新典範:讀顏崑陽教授《中國詩用學》/張健
自序:我,因詩而存在!
正編
導論:用詩,是中國古代士人階層的社會文化行為模式
中國古代士人階層「詩式社會文化行為」的「實踐情境」結構
中國古代「詩式社會文化行為」的類型(上):諷化
中國古代「詩式社會文化行為」的類型(下):通感與交接
中國古代「詩用」情境中「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
中國古代「詩用」情境中的「多重性讀者」
附編
先秦「賦詩言志」之「詩式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
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5004
  • EISBN:97895708654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架構和切入點,讓我聯想到某種社會人類學的視角,將詩歌視為一種需要被解讀的「文化符號系統」。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我們多半將詩歌視為「藝術品」來膜拜,較少將其視為一種「工具」或「儀式用品」。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具體的社會結構,比如士大夫階層的「雅集」文化、女性在閨閣中的詩歌交流、或是一個地方社群如何透過集體創作來確立共同體意識,這些情境與詩歌的生成和傳播之間形成怎樣的互文關係。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能處理到詩歌創作的「非自願性」——即在壓力或制度要求下不得不為之的詩作,這些「行為」是否依然具備文學價值,或者它們的價值僅在於社會學的觀察?如果能將這些邊緣的、實務性的詩歌實踐納入考量,這本書無疑會拓寬我們對「詩」的傳統定義,展現出其作為古代中國社會運行基石的堅實面貌。

评分

身為一個對古典文學抱持著高度敬意與熱情的讀者,我總覺得台灣學界對「實用性」的詩歌研究,相較於「抒情性」的探討,略顯不足。這本專書書名中的「詩用學」,正對了我的胃口。我期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論,來區分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詩歌使用情境。例如,宮廷詩、邊塞詩、田園詩,它們各自的「使用說明書」是什麼?詩歌從被創作出到最終定型為經典,中間經歷了哪些「社會化」的過程?特別是「文化行為」這個概念,它暗示詩歌不只是個人的情感流露,更是一種社會成員共同遵守或挑戰的行為準則。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那些「非典型」的詩歌行為,比如詩歌在訴訟、政治攻擊或商業廣告中扮演的角色。如果能揭示詩歌如何被挪用、被扭曲,以服務於各種社會目的,那這本書的價值將遠超一般文學史的論述,更能讓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的複雜性與流動性。

评分

這本《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長期在台灣浸淫於古典文學的讀者感到既親切又充滿了好奇。台灣的學術界對於詩歌的研究,往往著重於文本的細讀、美學的探討,或是詩人傳記的梳理。然而,書名中「社會文化行為」這幾個字,強烈暗示了作者試圖跳脫傳統的文學評論框架,將詩歌視為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實踐。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個宏大的命題。例如,在唐代,詩歌如何從文人的私人抒發,轉化為官僚體系中的交際工具,乃至於民間流行的風雅活動?這些「行為」背後隱含的規範、潛規則,是否能被精確地捕捉與闡釋?我尤其關注古代詩人在特定場合,如送別、詠物、宴會時,其「用詩」的手法與目的。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還是僅僅為了滿足當下的情境需求?這種由內而外、由文本深入社會脈絡的探討,對於我們理解古代文人的生存狀態,無疑會是一次極為深刻的啟發。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這些習慣了純文學欣賞的讀者,打開一扇新的窗戶,看到詩歌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的實際角色。

评分

翻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關於「實踐」層面的問題。比如,古代的詩學教育中,「學詩」的過程,究竟是學習如何「寫出好詩」,還是學習如何「在合適的場合用出恰當的詩」?後者的「用」的技巧,在古代社會中,對一個人的仕途或名聲,影響可能比詩歌本身的藝術成就來得更為直接與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盡描繪出這種「詩歌社交禮儀」的細節,讓讀者能具體感知到,在那個時代,一首詩的吟誦需要搭配何種表情、何種舉止,才能算是完成了某種社會「行為」。這不僅是對文本的挖掘,更是對失落的古代生活場景的重構。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抽象的文化規範,轉化為可觀察、可理解的具體「行為模式」,那麼這本《中國詩用學》將會成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文化心理和社會互動的關鍵鑰匙,遠比單純的文學批評更具穿透力。

评分

老實講,坊間許多標榜「文化研究」的學術著作,有時會為了追求新穎的理論視角,而犧牲了對基礎文本的紮實考證,讀起來往往讓人覺得空泛無力。我希望這本《中國詩用學》能夠在理論的銳利度與史料的豐富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對於古代詩歌的「用」,這其中必然涉及到禮儀、倫理乃至於意識形態的層面。例如,在儒家思想主導的社會裡,詩歌的「教化」功能是如何被制度化,又是如何被詩人們在實踐中加以詮釋與規避的?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界定「行為」的範疇。它是否包含了詩人在創作時的心理活動,或是更廣泛地,涵蓋了讀者對詩歌的接受與傳播過程?如果能看到作者對一些經典篇目進行「行為學」的解讀,例如某首著名的送別詩,是如何在一場具體的宴飲活動中被吟誦、回應、甚至被記錄下來的細節描寫,那將會非常有說服力。這種細膩入微的考證,才能真正讓「詩用學」站穩腳跟,避免淪為純粹的空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