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電子書)

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濁安
图书标签:
  • 同性恋
  • 晚明
  • 清末
  • 男性气质
  • 风流浪子
  • 历史
  • 性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探索明清時代中國男同性戀歷史的漢學研究巨作
 
  《風流浪子的男友》深入研究晚明至清末三百年間的中國文學,揭示中華帝國晚期的男同性戀和同性戀關係複雜而迷人的歷史。魏濁安特別借鑑經常被忽視的豔情小說作品,就同性之愛與慾對中國男性氣質演變的重要性進行了坦率的探索。
 
  藉由扎實的解讀與詮釋,魏濁安確定了一些在這類文本中反覆出現的角色——例如放蕩的學者、俠士英雄和好色的僧侶——並闡明了一系列關鍵問題,包括規範男性之間性行為的社會和法律界限、男性賣淫的興起與男性美的審美觀。以這些材料為基礎,《風流浪子的男友》呈現了中國男同性戀觀念變化的歷史輪廓,以及同性慾望在其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名家推薦
 
  丁乃非(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盛浩偉(作家)
  許維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魏濁安《風流浪子的男友》的帝國晚期研究對象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狹邪小說》內容多重合。人類學視同性戀(無論男同、女同)只是「性態」之一種,研究性態取向的「南向之風(書中取材於江南的小說、戲曲的男同題材,尤其著重於福建)/男風」是嚴肅正經的學術範疇,它把傳統視為「邪」的文化內容轉化為「正」。這書的譯本出版,是文化幸事。——專文推薦╱呂文翠(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本書描寫中國古典同性戀史及其文學書寫的種種面向,叩問慾望,情色,性別,倫理,法律的界限,論述翔實,取樣多元,極具參考思辨價值。——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本書相當全面和細緻地聚焦探討明清的男色文本與男性氣質之間的多重關係和互動,從友愛到情愛、從男色到羅曼史、從朋友到情夫、從同性社交到男旦,透過辨識、勾勒和比較中國豔情小說中的武俠、才子和風流浪子等人的歷史演化,輔之於明清筆記那些關於男色和風月場所介於虛實之間的記載和辯證,本書頗有見地重構了中華帝國晚期的男色文化想像。全書旁徵博引、考證細膩、見解獨特,堪稱國際漢學在性╱別研究領域的必讀巨作之一。——許維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
 
  「同性戀」作為一種「身分認同」或「知識主體」是二十世紀以來逐漸辨明的研究立場。而在東亞社會,「男色」、「男風」早於「同性戀」概念存在於大量古典文籍中,但由「男色」過渡到「同性戀(愛)」之前的大量史料一直尚未有還原時代情境的分析解釋。此書將晚明至清代存在男男情慾關係,與晚期帝國的男性氣質建構等主題聯繫,透過系統性梳理約三百年(1550~1850)的史料,作者提出這段時期的男性氣質建構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於男男情慾關係的接受,據此主張「男男同性情慾」並非如現代社會中的「邊緣」存在,而是對於帝國的慾望想像起了核心作用,是十分具有洞見與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风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恋与男性气质》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晚明至清末近四百年间,特定社会背景下“同性恋”现象、情感关系以及男性气质构建的学术专著。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或文学评论,而是立足于社会史、性别研究和文化史的交叉视角,力图还原一个被主流叙事长期忽视的“性”与“情”的历史侧面。 一、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核心议题 本书的考察范围横跨了明末的繁华与动荡,直至清朝中后期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漫长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个体生活方式经历剧烈变迁的关键时期。 核心议题聚焦于三个相互交织的层面: 1. “恋”的实践与空间: 探讨在儒家主导的、强调“男尊女卑”和“传宗接代”的社会规范下,男性之间情感关系的实际发生场景、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对这些关系的容忍度与禁忌。这包括对戏曲、小说、笔记、诗歌乃至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细致梳理。 2. “气质”的重塑与对抗: “男性气质”(Masculinity)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本书着重分析在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雅正”标准、市井江湖的“侠义”标准以及新兴的市民文化标准下,男性身份是如何被定义和实践的。特定情感实践如何挑战或适应这些主流气质规范? 3. 语言与身份的建构: 研究在缺乏现代“同性恋”身份认同的语境下,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普通民众是如何通过语言(如特定词汇、隐喻、典故)来描述、命名和理解这些亲密关系的。这些描述是否预示着某种身份的萌芽,还是仅仅作为一种文学或社交的“风流韵事”被处理? 二、 晚明:风流与开放的文化土壤 晚明时期是中国社会活力空前迸发的时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渗透,使得传统礼教在特定领域出现了松动。本书将此阶段视为理解早期亲密关系实践的一个关键窗口。 重点分析晚明社会中的几个面向: 都市的“闲暇”与“风月”: 在江南的繁华都市和京城的官僚圈层中,对享乐主义和个人情感的追逐成为一种时尚。本书将考察“戏子”、“书童”、“娈童”等特定身份在这些社交场景中的角色,并分析他们如何成为构建特定男性亲密关系叙事的重要载体。 文人的审美化处理: 通过分析晚明小说(如《金瓶梅》的部分侧写,以及大量笔记野谈),揭示文人如何将某些情感关系纳入其审美体系,使其带有文学上的精致感与仪式感,而非完全被视为道德败坏。 “风流”的边界: 区分何为“风流浪子”所追求的、带有游戏和审美品味的亲密关系,与社会道德底线之间的微妙张力。这是一种在既有规范下进行的微妙的“行为艺术”。 三、 清代中期的收缩与隐秘化 进入清代,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后,官方意识形态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显著增强。本书认为,这种约束并非简单地消灭了既有的亲密关系实践,而是促使其实践模式和公开表达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清代的特征是“隐秘化”与“地方化”: 1. 法律与道德的压制: 考察清律中对“奸情”的定罪标准,以及士绅阶层对维护宗法秩序的努力。法律文本如何界定和惩罚“非正当”的性行为,以及这些惩罚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2. 民间故事与口述传统: 随着精英文化语境的收紧,部分关于男性间情感的故事和经验可能转入民间叙事、地方戏曲或更私密的文学形式中流传。本书试图通过挖掘这些边缘文本,重建被主流历史抹除的痕迹。 3. “士”与“兵”的差异性气度: 比较士大夫阶层与驻防旗人、绿营兵丁等不同群体在对待亲密关系上的态度差异。不同社会身份的男性,其“男性气质”的构成要素不同,对亲密关系的容忍度也随之变化。 四、 男性气质的多元光谱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挑战了单一的、由父权制和宗法制度塑造的“刚强”的男性气质模型。它揭示了在特定的社会和亲密关系中,存在着一系列相互竞争和补充的男性气质光谱。 “柔情”与“力量”的并置: 传统观念中,男性气质往往与“刚健”、“武勇”挂钩。然而,在亲密关系中,对“柔情”、“细腻”、“理解”的需求,构成了男性气质的另一极。本书分析了当时社会如何评价和接纳一个既具备“文人雅致”又拥有“亲密伴侣”的男性。 身体的政治性: 探讨男性身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能动性与被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身体的姿态、情感的表达,都是对既有社会性别角色的一种回应或反叛。 结语:历史的温度与身份的复杂性 《风流浪子的男友》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钩沉和理论框架的审慎建构,最终旨在说明:历史上的个体经验是复杂且多维的。即使在缺乏现代身份标签的时代,个体之间的深刻情感联结依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发展并被社会所感知。本书邀请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去理解那些在历史的“大叙事”之外,以其独特方式实践着“爱”与“身份”的晚明至清末的男性群体。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传统中国社会性别与情感实践的全新视角,揭示了历史的深层纹理中,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细腻的人性景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他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並於荷蘭萊頓國際亞洲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至2013年任教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前現代中國文學。他的研究專注於中華帝國晚期的小說和性史,並得到歐洲研究委員會(ERC)和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ACLS)等機構的支持。
 
譯者簡介
 
王晴鋒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著有《同性戀研究:歷史、經驗與理論》、《歐文•戈夫曼與情境互動論》,譯有《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中國同性戀正史與「龍陽逸史」——改「邪」歸「正」的魏濁安《風流浪子的男友》╱呂文翠

前言
第一章 男色
男性慾望╱同性戀本性╱鑑賞話語:味與香╱男人與少年:雞姦與社會身分╱男妓、男侍和情夫╱理想少年:年齡、髮式和妝扮╱少年與少女╱外部關係╱南方式的性╱話語的兩重性

第二章 友誼與情愛
男性之情╱情愛平等主義及其違犯╱融合模式╱俠和情╱直俠╱敏感的俠╱情俠╱誹謗性的結合╱朋友對五倫造成的破壞╱有朋自遠方來╱經典風尚

第三章 風流浪子的男性氣質
風流浪子的朋友╱同性社交的福地╱逃亡的丈夫╱同性戀惡棍╱小說與法律

第四章 混合式英雄
反風流浪蕩╱性感迷人的衛道士╱《姑妄言》裡的同性戀╱復仇的受害者╱墮落的先生╱忘恩負義的少年╱作為異端的同性戀╱唯美主義者的夢想

第五章 男性戀情
新風流浪子╱秦鍾之死╱性教育╱《品花寶鑑》裡的《紅樓夢》╱作為藝妓的男旦╱理想的男性戀情╱平等的怡園╱非對稱的三角關係╱欺騙性相似
結語

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8171
  • EISBN:97862633583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5MB

图书试读

前言
 
  在書寫前現代中國的男同性戀史時,無疑地不存在資料匱乏的問題。事實上,從戰國時期(西元前四八一至二二一年)一直到二十世紀初的帝國晚期,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獻資料卷帙浩繁。當然,可獲得的材料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書寫成何種類型的歷史。例如,我們有關前帝國時期和帝國初期的絕大多數文獻材料都來自官方正史,它們在本質上具有政治色彩,而且主要涉及宮廷貴族的生活。十三世紀之後,這種情況明顯發生了改變,我們開始獲得文類更加廣泛的作品,它們呈現出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其中最劇烈的變化發生在十六世紀,這主要是由於書籍出版業前所未有的發展,以及尤其是通俗小說的興起。這種有利的環境解釋了為什麼這項關於中國同性戀的研究聚焦於帝國晚期——其時間範圍大致是明朝(一三六八—一六四四)最後一個世紀和整個清朝(一六四四—一九一一),並主要依據小說類資料來源。具體而言,本書探討在大致跨越三百年時間的小說作品裡——從出版於一五五○年的《水滸傳》到一八四九年的《品花寶鑑》——呈現出來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和情愛的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
 
  但是,在進入按年代論述的核心部分的研究之前,先讓我們考察一下中華帝國之前和帝國早期最知名的同性戀文獻,即使在帝國晚期,我們仍然能夠發現其中的某些術語和觀念。將中國性文化進行歷史化的進程最近才出現,當然,我不是主張漢代(西元前二○六年至西元二二○年)的同性戀修辭可以不假思索地運用於一千五百多年後的晚明文化。然而,在這些古文獻裡,已經可以發現帝國晚期關於男性之間性和愛情話語的某些重要特徵;兩千多年來,有關同性戀的古文學詞彙的連續使用證明,在前現代中國看待男男關係的某些基本方式具有很強的適應力。在歷史記載和哲理故事中,我們可以找到這些根本性觀念早期的結晶形式,它們形成了同性戀關係的「典故」,其發人深省的力量仍然存在於現代語言裡。從最早的文獻來源中,它產生的基本假設之一是:少年的男色堪比女色,並且它成為男性慾望之自然的和合法的目標。這一自明之理在政治上產生的必然結果是:對君主和國家而言,男寵與愛妃同樣是危險的。君主的男色之好,如同對女色之好一樣,在政治上是不利的因素,他可能因此變得墮落,不知不覺地陷於狂熱的痴迷,從此不理朝政。這種評價從根本上影響了史學家司馬遷(西元前一四五年至西元前八五年)的立場,他在《史記》裡描述漢代皇帝的男寵之好時,專闢〈佞幸傳〉。司馬遷的後繼者班固(三二—九二)在《漢書》中同樣有〈佞幸傳〉,裡面記載了「斷袖」的故事,直到如今,源自於它的「斷袖」這一文學表達,仍然能夠令人聯想到男同性戀關係。據說,漢哀帝(西元前二五年至西元前一年)極為迷戀寵臣董賢,有一天,為了不吵醒正靠在他袖子上睡覺的董賢,漢哀帝割斷了自己長袍的袖子。這兩位史學家都指責君王痴迷於「佞幸」,而這些佞幸無甚才能,徒有招人喜歡的外表——諸如年輕的鄧通,他被授權開礦造幣,因而富甲一方;或韓嫣,因為喜歡玩彈弓,專門為他提供金彈丸。男寵的嫵媚是危險的,統治者應清醒地意識到,他們是猶如西施那樣的「紅顏禍水」,最終將導致「傾國」。更為甚者,這些得寵者可能懷著險惡的野心,他們潛入女人的閨房、進入她們的身體——就在她們合法男人的眼皮子底下。在明清小說裡,這種威脅成為名副其實的隱喻(它涉及任何男性精英的家庭,而不唯獨是王室),這種現象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在十七世紀的小說集《情史》裡,關於男性愛情的那一卷將此類少年歸入「情穢類」的標題下。
 
  在古文獻裡,除了對同性戀關係和男色象徵的威脅進行政治上的勸誡,我們還可以發現對男寵一定程度的同情,甚至有一種處於萌芽狀態的關於男性浪漫關係的話語。關於前者的例子是,西元前四世紀的哲學著作《韓非子》裡有一則故事,它產生了男同性戀關係的另一個典故:「分桃」。據說,衛靈公的寵臣彌子瑕有一天吃到了特別香甜的桃子,他將這個咬了一口的桃子給衛靈公吃,後者大為感動。但是,後來當彌子瑕美色衰退時,卻因此事而受責備。這個典故強調的是慾望的易變以及男寵身分的易逝和不穩定。一旦他們的青春容顏消逝,便被以前曾為之痴迷的庇護者拋棄。以前,無論少年做什麼事情都是稱心合意的,甚至違反禮儀規範都可以容忍,而如今卻成為君主惱怒的原因,以致令少年遭受懲罰。在這裡,男寵表現為無權無勢的、令人憐憫的——他們的困境旨在激起多愁善感的讀者同情,在歷史上,這些軼事確實具有這樣的功能。然而,西元前三世紀的《戰國策》裡有另一則經典的故事,它記載了魏王的寵臣龍陽君(因此,「龍陽」通常用來指代一個男人的男性愛人,後來甚至指男妓)。龍陽君與魏王一起外出釣魚,每次當魏王釣到更大的魚時,他就把原先釣到的小魚扔掉。突然,龍陽君意識到,魏王有一天也會這樣對待他,這一想法不禁令他潸然淚下。但是,魏王的安慰使他消除了擔憂,魏王以一種威脅性的形式宣告全國:「有敢言美人者族!」這個故事表明,男寵猶如被反覆無常的垂釣者釣到的魚,他會無情無義地繼續垂釣,一心想釣到更大的魚,然後丟棄之前成為獵物的小魚。應該注意的一點是,魏王指男寵的競爭者時,用的是普遍性的稱呼「美人」,它顯然包含了男人和女人。這反過來也表明,男寵面臨著雙重競爭,使其特權地位岌岌可危。儘管魏王對龍陽君說了寬慰的話,但這則故事與之前的故事之間未必是矛盾的。畢竟,龍陽君尚年輕貌美,但被君王拋棄可能只是遲早的事情。然而,這個故事強調的無疑是男寵對君王的忠誠和君王對男寵特別的寵愛。
 
  在早期同樣廣為人知的其他傳說故事裡,也存在類似的強調。例如,關於安陵君的故事便是如此,安陵君對楚共王極為忠誠,甚至要求死後與他埋葬在一起;還有關於鄂君的故事,它也發生在楚國,有一天晚上,鄂君無意中聽到有位船夫吟唱關於他的情歌,他聽了之後,將繡被輕輕地披在這位年輕人的肩上。一直到明清時期,這些關於男同性戀的典故不斷地出現在中文著述裡,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而言,它們表達的觀念成為後來所有視角的核心。
 
  ※
 
  自十六世紀後半葉開始,印刷業的迅速發展以及與之密切關聯的通俗小說興起成為帝國晚期最流行的文學體裁之一,從而前所未有地產生了關於性別模式和性風俗的大量描述,它們呈現出來的社會圖景比之前任何時期都更加廣博和複雜。
 
  無論是小說還是其他類型的文獻,它們通常都表明,男同性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實踐。正如第一章將會詳細闡述的,在明清時期,規範性的同性戀關係是一種跨年齡和跨階級的現象。較年輕的伴侶通常是僕人或男妓(他們可能是歌妓或男旦)——也即法律上的「賤人」——而他的庇護人則是「良民」。原則上,他們關係性的性角色是固定的,在肛交行為中,少年是受,而他的愛人則是攻。小說通常反映出這種默認的社會性的性協議,但也會經常出現違反這種性協議的情況。也存在很多關於「良民」之間「非常規的」同性戀關係的描述,我們將在第二章看到,在這些同性戀關係裡,(性角色的)違犯行為通常是以愛情為基礎的。因此,儘管大多數文獻資料關注精英男性寵愛階級地位低下的少年,但是我們不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認為男同性戀現象被精英排他性地壟斷,就像有些學者對晚明的男妓之風以及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對帝國晚期伶人的恩客作出的評論那樣。顯然,我們應該承認這些顯著的現象,但同時不應該忽略參與同性戀實踐的其他社會行動者和類型。也就是說,就歷史化的意圖而言,必須承認小說作為文獻來源確實有其局限性。它們傾向於描繪文人雅客的生活,即使當我們碰到關於底層的社會性文化的表徵形式時,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表徵形式的描述仍然受參與文學活動的仕紳階層的價值觀影響。因此,為了更加精確地描繪中華帝國晚期底層群體的同性戀狀況,借助於一些法律案件可能更加有幫助,儘管我們也無法忽略嵌入在司法敘述中的修辭滲透。蘇成捷(Matthew Sommer)探討了明代中後期以來與同性戀有關的犯罪案例,他的研究是基於這樣的假設,即隨著勞動力遷移的趨勢,必然會增加這一時期社會地位低下的男同性戀關係的活躍度。喬治•昌西(George Chauncey)和馬特•霍爾布魯克(Matt Houlbrook)分別研究了二十世紀之交的紐約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倫敦的同性戀現象,他們令人信服地表明,與不同社會階級相對應的是極為不同的性制度。研究性態(sexuality)的歷史學家無疑需要更多地關注階級差異;我們可以預見,對於我們所關注的中國而言,這種努力也將會產生越加精細化的描述。
 
  ※
 
  在明清小說作品裡,男同性戀是熱門的話題,它同時被呈現為性慾望和浪漫愛情。例如,在晚明的情色文學裡,我們可以發現三部專門描寫同性戀的作品。除了專門的作品之外,晚明以及之後的(大多是異性戀)豔情小說並不乏關於男同性戀的內容,而且該主題同樣經常出現在其他類型的小說裡。文學領域對描述男男關係的興趣也受到男妓行業的影響,該行業始終明顯存在著。男性的性消遣通常與戲院和男旦相關,這在整個晚期帝國時代的都市中心頗為盛行。關於晚明的男妓之風已有大量的文獻記載,最近吳存存和郭安瑞(Andrea Goldman)的研究表明,作為帝國晚期的社會現象,對戲子的狂熱事實上可能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與京劇的興起同時達到鼎峰。大體而言,帝國晚期的小說主要表達了這樣一種觀念,即欣賞男色被認為是審美和性趣味高雅的標誌。晚明關於優伶的品鑑話語便屬此種情況,例如,它出現於十六世紀末的名著《金瓶梅詞話》以及本書探討的最晚近的文獻資料,即十九世紀中期的小說《品花寶鑑》,其社會背景是愛好男旦的達官名士迎合歷史悠久的文學傳統,醉心於男旦的美貌和才藝,即「花譜」。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幾十年裡,關於同性戀傳統觀念的抹除過程伴隨著戲院的逐步改革,戲院這種機構對美化男色和男性愛情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情,包括男性之間的情,是明清小說的核心關注點,因此也成為本書的關注點。在晚明的哲學和文學文化裡,對感情的思考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並對此後的帝國晚期產生了形塑作用。因而,在這種話語背景下,不斷地出現關於男性愛情的敘述並不令人吃驚。正如我在第二章闡明的,晚明文化中流行的愛情觀念從根本上受男性之間關於俠的友誼模式影響。換句話說,根據意識形態的「考古」,男性情誼的平等主義式同性社交模式對於塑造普遍的愛情觀念——無論戀人的性別如何——起著重要的作用。男性之間的愛情被認為可以與男女之間的愛情相媲美,也即它可以作為愛情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在明清小說裡,雖然男性愛情有時被斥為荒誕的情感,或成為嘲諷的對象,但是它普遍享有受尊敬的地位,並且經常出現這樣的觀念,即愛少年說明男人的感情細膩而敏銳。即使我們對同性戀關係提出更為嚴厲的批評,如第四章探討的十八世紀的小說作品那樣,愛情也很少成為抨擊的目標。例如,在小說《姑妄言》裡,對男同性愛慾的同情與對風流浪子放蕩不羈(其中同性戀關係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尖銳批評是並存的。在作為最佳典範的愛情名著《紅樓夢》中,男性愛情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該小說出版於一七九二年,如本書第五章將探討的,它深刻地影響了十九世紀中期的男性愛情故事《品花寶鑑》。人們普遍認為,後者在文學上屬於「同性戀傳統」的一部分,該傳統可以追溯至晚明《弁而釵》之類的豔情小說。它們無疑是頗為不同的作品,其中主要的區別是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情和性。在晚明的作品裡,情和性是和諧共存的;但在晚清的小說裡,情和愛之間出現徹底地、甚至是過度地分離,它從《紅樓夢》延續了這樣一種趨勢,即貶抑性結合,而讚美崇高的情感交流。然而,有一條線將這兩類同性愛慾作品聯結起來,這便是(多少有些色情化的)平等的愛情觀念,從根本上而言,它本身受俠的同性社交理念影響。因此,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男性結交具有進步意義的去性化只是強化了它崇高的品質。從這種意義上而言,風流浪子拋棄異性戀的極樂世界,而與他的知己(和曾經的戀人)共同走向超脫之途——第三章探討的豔情小說正是以這種敘事為特徵——已經暗示著這種同性愛慾的崇高品質,對它的追尋正是《品花寶鑑》的核心議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但也不會為了趕進度而犧牲細節的鋪陳。特別是那些人物的心理刻畫,簡直是神來之筆。我特別喜歡作者處理主角群之間那種複雜又微妙的情感互動,它不是那種公式化的愛情故事,而是更貼近人性本質的探索。你會看到,在那個嚴苛的社會結構下,每個人都在試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和情感出口。那種壓抑不住的渴望,透過一些眼神、一些不經意的動作,被描寫得入木三分。讀起來的感覺很像在看一齣層次豐富的舞台劇,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動機和掙扎,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只有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求生的人們。這種寫法,讓整個故事的厚度一下子就上來了,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會讓人忍不住想再去翻閱那些關於那個時代的歷史文獻,看看書中所描寫的是否真有其事。

评分

我得說,作者對於「男性氣質」的解構與重塑,是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那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年代,去探討不同形式的親密關係和情感表達,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精準的洞察力。書中呈現的那些角色,他們對自我性別角色的認知,以及他們在尋求認同過程中的掙扎,非常真實且令人動容。它挑戰了我們對於「何謂男子氣概」的刻板印象,將情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攤開在讀者面前。這不僅僅是關於特定群體的故事,更是關於所有人在面對社會規範時,如何堅守或調整自我的議題。讀完後,我對性別光譜的理解,似乎也變得更寬廣了一些,不再是單一的黑白二元對立,而是充滿了豐富的灰階層次。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深度遠超出了我最初的預期。它不是一本輕鬆的小說,需要讀者投入一定的專注力去細細品味那些隱藏在文字底下的時代暗流。讓我感到振奮的是,作者似乎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殘酷和複雜性,反而坦然地面對並描繪了其中的人性掙扎與對美的追尋。那些關於「風流」與「浪子」的意象,其實都是在那個特定社會背景下,人們尋求自由的代稱。它成功地打破了歷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角落,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人性化、更貼近情慾的角度去理解晚明到清末的社會變遷。對於喜歡歷史、文學,又對人性探索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它會在你腦中留下長久的餘韻,讓你不斷回味那個時代獨有的那份蒼涼與絢爛。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驚喜。通常我對電子書的排版會比較挑剔,但這本在字體大小、行距和章節切換上都做得非常流暢,尤其是在處理引文和註釋的部分,做得相當乾淨俐落,完全不會干擾到閱讀的主線。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敘事手法上展現出來的成熟度,讓我非常佩服。它巧妙地在歷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的微觀經驗之間取得了平衡。你不會覺得它是在硬塞歷史知識,而是歷史本身成為了滋養這些情感糾葛的土壤。這種將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浪漫完美融合的能力,是很多作家難以企及的。我甚至覺得,如果把它拍成影集,光是視覺呈現和氛圍營造就足夠吸引人了,那種東方特有的含蓄美學,在這本書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挺吸引人的,那種揉合了古典水墨感和一點點現代設計元素的風格,蠻有意思的。我一翻開來,就被那種濃厚的歷史氛圍給拉進去了,感覺作者在考究史料的時候下了不少功夫,光是從那些引用的文獻和描述的細節來看,就能感受到那種時代的脈動。尤其是在描寫晚明到清末的社會風氣轉變時,那種壓抑與解放交織的張力,處理得非常細膩。作者沒有用過度煽情的筆法,而是透過一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片段,悄悄地揭示了當時人們在情感和身份認同上的掙扎與探索。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像那個時代的場景,那種在傳統禮教和個人慾望之間拉扯的狀態,真的很能引發共鳴。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是值得肯定的,它不只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建構一個時代的側寫,讓人讀完之後,對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理解又多了一層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