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 (電子書)

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大勇
图书标签:
  • 儒家
  • 儒家思想
  • 中国文化
  • 政治哲学
  • 统治术
  • 历史
  • 文化
  • 电子书
  • 社会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孔子為何周遊列國?因為沒有一個國君想用儒家治國,他只好到處教書遊說。
  ◎秦國用法家統一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蓄積國力,直到漢武帝登基,儒家才被注意。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儒學就像作業系統,幾千年來更新過四次版本,孔子的儒學不等於現在的儒學。
   
  作者馬大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學特聘教授。
  曾被推舉為最受歡迎的中文教授。

  在本書中,他將儒家文明分為五個時期:
  孔子奠基期、孟子成熟期、兩漢經學期、宋代理學期和明代心學期。

  解析儒家思維是如何像電腦作業系統一樣,歷經四次的版本更新,
  從原本的中庸之道、民為貴、君為輕的民主思想,
  一步步變成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成為各朝代帝王穩固皇權的最佳推手。
  就此儒學變成帝王學,開啟了千年以來人民為皇權奴隸的中央集權體制。

  ◎孔子的儒學,是教你如何當君子
 
  《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4次,禮字出現74次,
  孔子的重要理念「中庸之道」,更成為宋元以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這個具有人道主義的思維,為何不被當時的統治者如春秋諸侯或秦國採納?
  因為亂世中,做君子的好處太少,當小人能得到的利益比較多。

  ◎孟子是民主思想的啟蒙者,但被後代皇帝刪掉了
 
  孟子思想的最大亮點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套民主思維後來為何會消失?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君為輕」三個字,就把《孟子》一書狠狠摔地上,
  刪節版《孟子》就此誕生,往後一百年,學生學到的孔孟儒學知識都是不完整的。

  ◎因為董仲舒的「特殊解釋」,從此百家遭罷黜,皇帝獨尊儒術
 
  秦國用法家思想滅六國一統天下,漢高祖劉邦用道家治國,修生養息,
  兩大皇權都對儒家思維沒興趣,直到漢武帝劉徹時期,
  董仲舒為了拍皇帝馬屁,重新解釋,儒術從此轉化帝王術。
  他口中的儒教,跟孔孟闡述的儒學,哪裡不一樣?差在造神。

  ◎宋元明清重新詮釋儒學,想當官者必讀四書
  
  宋、元之後,孔子的《中庸》又重新被提起,
  因為它教你用大學之道維持國家秩序。
  儒學家朱熹更讓《四書集注》成為為官者的必讀聖書。
    
  至於為什麼是宋朝與明朝,跳過了大唐盛世?
  因為東漢黨錮之禍殺害許多知識分子,儒家文化走向低谷;
  南北朝興盛佛教;至於唐朝則儒、釋、道並重。
  直到韓愈寫的《原道》為儒家文明打下基礎,在宋代發揚光大。

  打天下靠武力,龍椅要坐穩就靠統治,
  儒家思想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而且延續千年「至今」不墜。

本書特色

  儒學為何從沒人理,轉眼變治國工具?這得從董仲舒的「解釋」說起。
  孔子的儒學,如何經過五階段改造,從民主思維變中央集權。

名人推薦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性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 (電子書)》内容无关。 --- 书名: 《失落的星图:奥德赛号的最后航程》 作者: 艾拉·文森特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 出版社: 银河之扉出版社 --- 内容简介: 《失落的星图:奥德赛号的最后航程》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硬科幻小说,它带领读者深入一个在人类星际扩张达到顶峰后迅速衰落的宇宙时代。故事设定在“大寂静”时期——星际联邦崩溃,曲速航行技术因不明原因失灵,数百万殖民地被隔绝在孤立的星系中。本书聚焦于一艘传奇性的探索舰“奥德赛号”,它承载着人类文明最后的希望,踏上了一段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旅程。 第一部分:废墟中的火种 故事始于公元2784年,地球已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充满放射性尘埃的蓝点。人类文明残存的火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被称为“边缘星域”的殖民地。主角,舰长卡伦·里德,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前联邦工程师,他坚信人类文明的衰落并非技术故障,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宇宙失衡所致。 里德被赋予了一项近乎自杀性的任务:驾驶“奥德赛号”——一艘改装过的、配备了实验性“零点引擎”的古老舰船——前往传说中拥有完整星图和曲速引擎设计图的“先驱者遗迹”。根据古老的加密信息,“先驱者遗迹”位于一个被星际海盗和时空紊流严重封锁的区域,被称作“阴影环带”。 “奥德赛号”的船员阵容堪称精锐与奇特的结合体:副舰长,冷静而富有道德感的机器人“赛洛斯”;精通古代编程语言的年轻天才黑客“莉娜”;以及一位坚信宇宙中存在“非物质生命形式”的生物学家“道格拉斯”。他们的旅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物理定律的挑战和人性的考验。 第二部分:穿过阴影环带 前往阴影环带的航行,是全书中最具技术细节和压迫感的部分。里德必须利用他对古老航行理论的深刻理解,结合零点引擎不稳定的特性,在星际介质中艰难前行。他们遭遇的第一个主要障碍是“静默区”——一个完全没有引力波动和电磁信号的巨大空间,任何依靠现代导航技术的飞船都无法安全通过。里德运用了一种几乎失传的“惯性导航法”,依靠对宏观物理学的直觉来“感受”航道。 在静默区中,船员们不仅要面对设备故障的威胁,还要应对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幽闭和对未知的恐惧,使得船员之间的信任面临严峻考验。他们发现,静默区内漂浮着巨大的、类似水晶的结构体,这些结构体似乎在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吸收能量,这预示着前方潜伏的威胁远超预期。 随后,他们进入了海盗活跃的区域。与传统的海盗不同,这些被称为“熵掠夺者”的组织,不追求物质财富,而是专门劫掠能源和信息核心。在一次惊心动魄的遭遇战中,“奥德赛号”被逼入绝境。里德和赛洛斯利用对敌人战术的精确预判和飞船的临时改装,成功地诱使掠夺者的旗舰进入了一个天然的引力陷阱,从而得以逃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船上关键的生命维持系统遭受重创。 第三部分:先驱者的低语 经过数月的艰苦航行,“奥德赛号”终于抵达了阴影环带的中心——一颗被巨大环状星云包裹的死亡恒星周围。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先驱者遗迹”,那并非一个宏伟的基地,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基于量子纠缠态的信号发射器。 遗迹的守卫者并非生物,而是一种古老的、基于信息流的防御系统。莉娜必须潜入系统的核心,用她对遗失编程语言的知识来破解防御协议。在破解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星际联邦的崩溃并非意外,而是先驱者文明为了防止某种“宇宙瘟疫”扩散而主动设置的“隔离墙”。曲速航行技术本身携带了某种无法清除的信息病毒,一旦大范围使用,便会引发文明的自我毁灭。 里德的任务从寻找星图,转变为一个道德困境:他是否应该传播这个可能导致所有残存殖民地再次陷入黑暗的真相? 结局的抉择 在最终接触到“先驱者核心”时,里德看到了完整的星图——它指向的不是新的家园,而是唯一的自救方法:重新设计曲速引擎,使其能过滤掉“信息病毒”。 然而,核心系统发出了最后的警告:启动修复程序的能量需求是巨大的,必须牺牲“奥德赛号”及其船员的全部意识作为一次性算力投入。里德、赛洛斯、莉娜和道格拉斯面临着最终的选择:是带着真相回归,让其他殖民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危险的技术,还是牺牲自己,换取人类文明长期、缓慢但安全的重建? 小说在里德按下启动键的瞬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对牺牲、真相以及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思考。 --- 主题探讨: 《失落的星图》探讨了技术进步的悖论、文明衰退的必然性、以及在绝境中道德责任的重量。它是一曲献给硬核科学细节、复杂角色心理刻画以及宏大宇宙史诗的赞歌。本书摒弃了简单的英雄主义,转而聚焦于在巨大历史洪流中,个体如何定义和实践他们的责任。读者将体验到一场对物理学边界的挑战,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大勇


  1972年生,文學博士。現為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德勤全球服務有限公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國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校國學特聘教授。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青年文化書院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被評為吉林省十大名師之一,2010年被搜狐教育和評師網,聯手推為全國211高校中文專業最受歡迎十大教授之一。

  出版《晚清民國詞史稿》、《二十世紀詩詞史論》等多部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儒家文明,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生命實踐之學/高柏園
前言 儒家文化史的五個時期


第一章 孔子奠基期——仁、禮與中庸之道
01至聖先師孔子是怎麼崛起的
02關於孔子的學生們
03晚年的重要思想,儒道互補
04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4次
05孔子的理想,復禮
06中庸之道有三,一般人很難辦到
07文人的基本性格,狂狷
0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09論語,最真實的言行紀錄

第二章 孟子的光大與成熟期——民主思想的啟蒙
10 仁政,孔子沒提過,孟子發揚光大
11民主思想的萌芽,民貴君輕
12性善說與浩然正氣

第三章 董仲舒的兩漢經學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3 朝廷像菜市場,怎麼治?
14 儒家思想徹底轉化成為帝王術

第四章 宋代理學期——濂、洛、關、閩四個學派
15為什麼是宋朝,不是唐朝?
16濂學、洛學、關學,三大學派
17朱熹的閩學,存天理、滅人欲

第五章 明代心學期——王陽明的天泉四訣
18孔、孟沒辦到的事,王陽明辦到了
19陽明心學的主要觀點,天泉四訣
20王學思想接力棒,何心隱和李贄
21晚明思想多前衛?看大明皇帝就知道
22 這個朝代的男女之情,擊破禮教的虛偽

第六章 五階段之外的清代儒學文化

結語 儒家文明現在還有價值嗎?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6058
  • EISBN:97862695960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0MB

图书试读

前言

儒家文化史的五個時期


  本書是我在校內校外講過多年,並在喜馬拉雅App上線的〈不一樣的儒家文化史〉課程的音訊整理稿,是我的國學系列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什麼是國學呢?

  簡單說,國學應該分成廣義和狹義。廣義國學,即「一國自有之學」,也就是中國特有、獨有、其他國家完全沒有或基本沒有的文明精華。在現代學科分類意義上,它應該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學科部類。狹義國學,是我們最常使用的「國學」概念,它要去除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只保留人文科學,也就是傳統的文、史、哲之學。

  那麼應當以哪個學科作為最核心、最主要的支柱呢?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還有較多爭議,我只能說說個人看法。

  儘管我是學文學的,但我還是堅持應當以哲學為核心,因為哲學的覆蓋面最廣,包容性最強,也最有利於我們解釋已經約定俗成的國學概念。以哲學為核心,以歷史學作為入門的鑰匙,以文學當作最重要的建築材料,它們共同搭建起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廈。

  以此為前提向下延伸,我們可以找到國學的三大哲學基礎,我把它們稱為國學的規定組合──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三大基礎當中,儒家居首,它對中國的影響最為巨大深遠,至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流淌著儒家文化的血液。這些規定組合大家都一樣,如果說我講的有什麼不一樣,恐怕主要體現在「文化史」三個字上。

  稱文化史,就意味著我講述的重點不在於哲學、思想的義理,而是把眼光投射在儒家哲學思想在當時和後世產生的具體影響,特別是它所引發的、人文思潮觀念的變動上。一言以蔽之,我更關心儒家文化背景下人性的流變。

  所以,對孔子,我會從多個角度來觀察「陳蔡絕糧」,這個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的儒道互補,我覺得這是中國文人最典型、最普遍的思想格局,所以花大篇幅講蘇軾以證明之;對中庸,更關注其引申出來的「狂狷」文化性格,透過柳永、唐寅、金聖歎、錢鍾書等個案予以深入剖析;對朱熹,更關注其多面形象及形成之謎;對陽明心學,更關注它引發的、波瀾壯闊的晚明人性解放思潮,所以會引入〈賣油郎獨占花魁〉、〈轉運漢遇巧洞庭紅〉、〈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等多篇小說。我希望給大家展現出的,是一部豐富多元、不一樣的儒家文化史,也是一部我自己眼中的人性流變史。

推薦序

儒家文明,是「內聖外王」之道的生命實踐之學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


  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而此中又以儒家最具有普遍性與代表性,尤其在治國之道方面,表現最為傑出。例如《論語》、《孟子》、《中庸》、《大學》,雖然也有高明的形上學思想,但是更多的用心是對於現實人間的關懷,是所謂「內聖外王」之道的生命實踐之學。這也就足以說明,為什麼儒家文明會是最強大的治國工具了。

  儒家文明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完全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而中國文化內容的豐富與多元,也就顯現出儒家文明的豐富與飽滿。除了知識分子所熟知的哲學、文學、美學之外,也涉及民間日常的生活與習俗,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要簡要、濃縮的述說,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

  本書就是以文化的角度切入,而以哲學、文學、歷史為軸線,展示儒家文明特殊的風采與內容。其中主要的人物,除了孔子、孟子、王陽明等聖人與哲學家之外,也包含了蘇軾、柳永、唐寅、金聖嘆及錢鍾書等文學家,而皇帝如武則天、朱元璋也在其列,這就可想見本書幅度之大與內容之豐富了。

  一如本書的主題所言,儒家文明的確具有強大的治國能力,而且孔子當初也是以治國,所謂的「恢復周文」為其思想的起點。但是孔子的思想並不只是停留在治國的工具,而是更進一步提出了人生終極關懷的方向,這就是為什麼會與哲學、文學、歷史相結合。

  事實上,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實也就說明儒家思想原有的豐富性。換言之,儒家文明除了提供治國之道的現實關懷內容,如禮樂制度,同時也回應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終極關懷方向,這就是所謂的仁道。

  但是這樣深刻的內容,如果我們是以學術性的方式表達,可能會拒眾人於千里之外。因此,本書特別採取平易近人的幽默方式與趣味內容,深入淺出的說明儒家文明重要的貢獻與價值,同時也指出其中可能的限制與困難,進而能提供儒家文明在今日世界中可能有的發展方向。而這樣的內容,不僅提供了學術性的價值,也讓讀者能夠親切的感受儒家文明的智慧與風采,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好書不敢藏私,特此歡喜推薦。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心裡其實是有一點點五味雜陳的感受的。畢竟「儒家文明」這四個字,在我們台灣的社會脈絡下,早就已經不是單純的學術名詞了,它更像是一種滲透在生活細節、教育體制,甚至到你我人際互動裡的無形規範。我一直覺得,儒家思想,尤其是經過歷代詮釋和改造後的「儒家」,它就像我們血液裡的某種因子,時而溫暖和諧,時而又顯得僵硬壓抑。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最強大的統治工具」這幾個字,其實非常大膽,也很有意思。它跳脫了傳統上歌頌儒家德治、仁義的論調,而是從權力結構和社會控制的角度去解構它。我個人對這種「去神聖化」的分析很感興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太習慣於把某些文化符號視為理所當然、不容置喙,卻忘了去追問它在歷史上是如何被用來鞏固特定階層利益的。我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儒家思想中哪些核心概念,例如「三綱五常」、「孝道倫理」或「禮樂制度」,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如何被當作最有效率的工具,去馴化人民、穩定統治,並且有效率地將反抗的聲音給消弭於無形之中的。這不僅僅是對中國歷史的探討,更是對當代社會中,那些以「倫理」之名行「約束」之實的現象,提供一個批判性的審視角度。

评分

老實講,台灣社會對「中華文化」的態度,一直處於一種非常複雜的拉扯狀態。一方面,我們傳承了許多優良的傳統美德,對人情世故的掌握確實有一套獨到的細膩之處;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在不斷地尋求身份的自主性,試圖擺脫過去被過度灌輸的某些價值觀包袱。這本書直接把儒家定性為「統治工具」,這無疑會引起很大爭議,但也正是這種爭議性,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對「士大夫階層」角色的深入分析。畢竟,儒家思想的傳播和實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個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是如何在維護自身特權的同時,又將儒家倫理包裝成全社會都必須遵守的「天道」?這種精英與大眾之間的權力不對等,是如何透過儒家思想被合理化的?我特別關注歷史上那些儒生如何運用「名分」和「義理」來劃分內外、區別親疏,從而達成對資源和話語權的壟斷。如果能看到這些微觀的操作細節,而不是停留在宏觀的道德譴責,那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具備了極高的閱讀價值,可以幫助我更透徹地理解當代社會中,那些看似溫和、實則堅固的階級維護機制。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東亞政治變遷的觀察者,我總覺得,理解儒家如何成為統治工具,對於解讀當代某些威權政體或半威權體制下的社會運作邏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許多強調「穩定優先於自由」的論述中,我們總能嗅到一股熟悉的氣味,那種將個人意志服從於集體或權威的論調,其思想源頭往往可以追溯到那套被「工具化」的儒家倫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具比較性的視野。例如,當歐洲社會在發展現代國家時,是透過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漸將政治合法性從神權或血緣轉移到理性契約;那麼,在儒家文化圈,這套轉移是如何被阻擋或扭曲的?儒家思想是如何成功地將「道德義務」與「政治服從」緊密地連結起來,使得挑戰統治者,在某種程度上,也等同於挑戰了天理人倫?這種文化上的深度捆綁,才是它作為「最強大」工具的關鍵所在。因此,我期待看到作者能拿出紮實的文獻考據和嚴謹的邏輯推演,來描繪出這套思想體系是如何精密地建構起其權力堡壘的,而不是流於一般的文化批評或政治諷刺。

评分

這本書的企圖心,光看標題就讓人感受到一股猛烈的衝擊力,完全不是那種溫吞水般的傳統文化論述。在台灣,我們從小的教育裡,多少都會接觸到孔孟之道,但通常都是被包裝得很精美,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光鮮亮麗的一面。然而,當你真正踏入社會,經歷職場的爾虞我詐,或是面對家庭中難以言喻的代際壓力時,你才會隱約察覺到,那層溫潤的皮相底下,其實隱藏著一套極為精密的社會工程學。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會用什麼樣的理論框架來論證它的「統治工具性」。會不會是引述法家或道家的觀點來對比襯托?或者,是採用社會學的結構功能論,來分析儒家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我循環、難以撼動的意識形態機器?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描繪出,從國家層級到家族層級,儒家倫理如何像一套作業系統般運行,不斷地提供合法性依據,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歷史研究,而是直指當代政治哲學的核心。這種對「權力如何化妝」的揭露,正是我們這些在複雜文化環境中成長的讀者最需要的清醒劑。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我最在意的不是它是否完全「推翻」了儒家,而是它能提供多少新的視角,讓我能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習以為常的價值觀。畢竟,文化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要徹底抽離幾乎不可能,但我們可以試著去「解碼」它。這本書標題裡的「最強大」,讓我聯想到它在面對外來衝擊時展現出的驚人韌性。近代以來,無論是西方的民主思潮、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或是各種現代化的衝擊,儒家思想似乎總能找到一條路徑,將這些外來元素吸納進來,然後重新包裝成符合自身倫理框架的「新儒學」或「現代詮釋」,從而有效地化解了顛覆性的力量。這種自我修復和同化的能力,非常值得深入探討。它證明了這套工具的靈活性遠超我們的想像。我期待作者能夠細緻地分析,儒家是如何在不同歷史轉折點,進行自我調適和升級,以確保它作為政治和社會穩定基石的地位不被動搖。這不僅是關於過去的歷史,更是關於文化如何抵抗現代性挑戰的深刻寓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