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電子書)

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濁安
圖書標籤:
  • 同性戀
  • 晚明
  • 清末
  • 男性氣質
  • 風流浪子
  • 曆史
  • 性史
  • 文化研究
  • 中國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部探索明清時代中國男同性戀歷史的漢學研究巨作
 
  《風流浪子的男友》深入研究晚明至清末三百年間的中國文學,揭示中華帝國晚期的男同性戀和同性戀關係複雜而迷人的歷史。魏濁安特別藉鑑經常被忽視的豔情小說作品,就同性之愛與慾對中國男性氣質演變的重要性進行瞭坦率的探索。
 
  藉由紮實的解讀與詮釋,魏濁安確定瞭一些在這類文本中反覆齣現的角色——例如放蕩的學者、俠士英雄和好色的僧侶——並闡明瞭一係列關鍵問題,包括規範男性之間性行為的社會和法律界限、男性賣淫的興起與男性美的審美觀。以這些材料為基礎,《風流浪子的男友》呈現瞭中國男同性戀觀念變化的歷史輪廓,以及同性慾望在其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名傢推薦
 
  丁乃非(國立中央大學英文係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盛浩偉(作傢)
  許維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專任副教授)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魏濁安《風流浪子的男友》的帝國晚期研究對象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狹邪小說》內容多重閤。人類學視同性戀(無論男同、女同)隻是「性態」之一種,研究性態取嚮的「南嚮之風(書中取材於江南的小說、戲麯的男同題材,尤其著重於福建)/男風」是嚴肅正經的學術範疇,它把傳統視為「邪」的文化內容轉化為「正」。這書的譯本齣版,是文化幸事。——專文推薦╱呂文翠(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本書描寫中國古典同性戀史及其文學書寫的種種麵嚮,叩問慾望,情色,性別,倫理,法律的界限,論述翔實,取樣多元,極具參考思辨價值。——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本書相當全麵和細緻地聚焦探討明清的男色文本與男性氣質之間的多重關係和互動,從友愛到情愛、從男色到羅曼史、從朋友到情夫、從同性社交到男旦,透過辨識、勾勒和比較中國豔情小說中的武俠、纔子和風流浪子等人的歷史演化,輔之於明清筆記那些關於男色和風月場所介於虛實之間的記載和辯證,本書頗有見地重構瞭中華帝國晚期的男色文化想像。全書旁徵博引、考證細膩、見解獨特,堪稱國際漢學在性╱別研究領域的必讀巨作之一。——許維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專任副教授)
 
  「同性戀」作為一種「身分認同」或「知識主體」是二十世紀以來逐漸辨明的研究立場。而在東亞社會,「男色」、「男風」早於「同性戀」概念存在於大量古典文籍中,但由「男色」過渡到「同性戀(愛)」之前的大量史料一直尚未有還原時代情境的分析解釋。此書將晚明至清代存在男男情慾關係,與晚期帝國的男性氣質建構等主題聯繫,透過係統性梳理約三百年(1550~1850)的史料,作者提齣這段時期的男性氣質建構直接影響瞭人們對於男男情慾關係的接受,據此主張「男男同性情慾」並非如現代社會中的「邊緣」存在,而是對於帝國的慾望想像起瞭核心作用,是十分具有洞見與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晚明至清末近四百年間,特定社會背景下“同性戀”現象、情感關係以及男性氣質構建的學術專著。它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敘事或文學評論,而是立足於社會史、性彆研究和文化史的交叉視角,力圖還原一個被主流敘事長期忽視的“性”與“情”的曆史側麵。 一、 研究的時代背景與核心議題 本書的考察範圍橫跨瞭明末的繁華與動蕩,直至清朝中後期社會結構開始發生深刻變化的漫長曆史階段。這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和個體生活方式經曆劇烈變遷的關鍵時期。 核心議題聚焦於三個相互交織的層麵: 1. “戀”的實踐與空間: 探討在儒傢主導的、強調“男尊女卑”和“傳宗接代”的社會規範下,男性之間情感關係的實際發生場景、錶達方式以及社會對這些關係的容忍度與禁忌。這包括對戲麯、小說、筆記、詩歌乃至地方誌中相關記載的細緻梳理。 2. “氣質”的重塑與對抗: “男性氣質”(Masculinity)並非一成不變的概念。本書著重分析在傳統文人士大夫的“雅正”標準、市井江湖的“俠義”標準以及新興的市民文化標準下,男性身份是如何被定義和實踐的。特定情感實踐如何挑戰或適應這些主流氣質規範? 3. 語言與身份的建構: 研究在缺乏現代“同性戀”身份認同的語境下,當時的知識分子、藝術傢和普通民眾是如何通過語言(如特定詞匯、隱喻、典故)來描述、命名和理解這些親密關係的。這些描述是否預示著某種身份的萌芽,還是僅僅作為一種文學或社交的“風流韻事”被處理? 二、 晚明:風流與開放的文化土壤 晚明時期是中國社會活力空前迸發的時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以及人文主義思潮的滲透,使得傳統禮教在特定領域齣現瞭鬆動。本書將此階段視為理解早期親密關係實踐的一個關鍵窗口。 重點分析晚明社會中的幾個麵嚮: 都市的“閑暇”與“風月”: 在江南的繁華都市和京城的官僚圈層中,對享樂主義和個人情感的追逐成為一種時尚。本書將考察“戲子”、“書童”、“孌童”等特定身份在這些社交場景中的角色,並分析他們如何成為構建特定男性親密關係敘事的重要載體。 文人的審美化處理: 通過分析晚明小說(如《金瓶梅》的部分側寫,以及大量筆記野談),揭示文人如何將某些情感關係納入其審美體係,使其帶有文學上的精緻感與儀式感,而非完全被視為道德敗壞。 “風流”的邊界: 區分何為“風流浪子”所追求的、帶有遊戲和審美品味的親密關係,與社會道德底綫之間的微妙張力。這是一種在既有規範下進行的微妙的“行為藝術”。 三、 清代中期的收縮與隱秘化 進入清代,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後,官方意識形態對社會行為的約束力顯著增強。本書認為,這種約束並非簡單地消滅瞭既有的親密關係實踐,而是促使其實踐模式和公開錶達方式發生瞭深刻的轉變。 清代的特徵是“隱秘化”與“地方化”: 1. 法律與道德的壓製: 考察清律中對“奸情”的定罪標準,以及士紳階層對維護宗法秩序的努力。法律文本如何界定和懲罰“非正當”的性行為,以及這些懲罰在實踐中是如何體現的。 2. 民間故事與口述傳統: 隨著精英文化語境的收緊,部分關於男性間情感的故事和經驗可能轉入民間敘事、地方戲麯或更私密的文學形式中流傳。本書試圖通過挖掘這些邊緣文本,重建被主流曆史抹除的痕跡。 3. “士”與“兵”的差異性氣度: 比較士大夫階層與駐防旗人、綠營兵丁等不同群體在對待親密關係上的態度差異。不同社會身份的男性,其“男性氣質”的構成要素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容忍度也隨之變化。 四、 男性氣質的多元光譜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挑戰瞭單一的、由父權製和宗法製度塑造的“剛強”的男性氣質模型。它揭示瞭在特定的社會和親密關係中,存在著一係列相互競爭和補充的男性氣質光譜。 “柔情”與“力量”的並置: 傳統觀念中,男性氣質往往與“剛健”、“武勇”掛鈎。然而,在親密關係中,對“柔情”、“細膩”、“理解”的需求,構成瞭男性氣質的另一極。本書分析瞭當時社會如何評價和接納一個既具備“文人雅緻”又擁有“親密伴侶”的男性。 身體的政治性: 探討男性身體在親密關係中的能動性與被動性之間的辯證關係。身體的姿態、情感的錶達,都是對既有社會性彆角色的一種迴應或反叛。 結語:曆史的溫度與身份的復雜性 《風流浪子的男友》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細緻鈎沉和理論框架的審慎建構,最終旨在說明:曆史上的個體經驗是復雜且多維的。即使在缺乏現代身份標簽的時代,個體之間的深刻情感聯結依然以其獨特的方式存在、發展並被社會所感知。本書邀請讀者跨越時空的阻隔,去理解那些在曆史的“大敘事”之外,以其獨特方式實踐著“愛”與“身份”的晚明至清末的男性群體。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傳統中國社會性彆與情感實踐的全新視角,揭示瞭曆史的深層紋理中,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和細膩的人性景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他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並於荷蘭萊頓國際亞洲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至2013年任教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前現代中國文學。他的研究專注於中華帝國晚期的小說和性史,並得到歐洲研究委員會(ERC)和美國學術團體聯閤會(ACLS)等機構的支持。
 
譯者簡介
 
王晴鋒
 
  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博士,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著有《同性戀研究:歷史、經驗與理論》、《歐文•戈夫曼與情境互動論》,譯有《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中國同性戀正史與「龍陽逸史」——改「邪」歸「正」的魏濁安《風流浪子的男友》╱呂文翠

前言
第一章 男色
男性慾望╱同性戀本性╱鑑賞話語:味與香╱男人與少年:雞姦與社會身分╱男妓、男侍和情夫╱理想少年:年齡、髮式和妝扮╱少年與少女╱外部關係╱南方式的性╱話語的兩重性

第二章 友誼與情愛
男性之情╱情愛平等主義及其違犯╱融閤模式╱俠和情╱直俠╱敏感的俠╱情俠╱誹謗性的結閤╱朋友對五倫造成的破壞╱有朋自遠方來╱經典風尚

第三章 風流浪子的男性氣質
風流浪子的朋友╱同性社交的福地╱逃亡的丈夫╱同性戀惡棍╱小說與法律

第四章 混閤式英雄
反風流浪蕩╱性感迷人的衛道士╱《姑妄言》裡的同性戀╱復仇的受害者╱墮落的先生╱忘恩負義的少年╱作為異端的同性戀╱唯美主義者的夢想

第五章 男性戀情
新風流浪子╱秦鍾之死╱性教育╱《品花寶鑑》裡的《紅樓夢》╱作為藝妓的男旦╱理想的男性戀情╱平等的怡園╱非對稱的三角關係╱欺騙性相似
結語

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58171
  • EISBN:97862633583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5MB

圖書試讀

前言
 
  在書寫前現代中國的男同性戀史時,無疑地不存在資料匱乏的問題。事實上,從戰國時期(西元前四八一至二二一年)一直到二十世紀初的帝國晚期,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獻資料捲帙浩繁。當然,可獲得的材料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書寫成何種類型的歷史。例如,我們有關前帝國時期和帝國初期的絕大多數文獻材料都來自官方正史,它們在本質上具有政治色彩,而且主要涉及宮廷貴族的生活。十三世紀之後,這種情況明顯發生瞭改變,我們開始獲得文類更加廣泛的作品,它們呈現齣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其中最劇烈的變化發生在十六世紀,這主要是由於書籍齣版業前所未有的發展,以及尤其是通俗小說的興起。這種有利的環境解釋瞭為什麼這項關於中國同性戀的研究聚焦於帝國晚期——其時間範圍大緻是明朝(一三六八—一六四四)最後一個世紀和整個清朝(一六四四—一九一一),並主要依據小說類資料來源。具體而言,本書探討在大緻跨越三百年時間的小說作品裡——從齣版於一五五○年的《水滸傳》到一八四九年的《品花寶鑑》——呈現齣來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和情愛的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
 
  但是,在進入按年代論述的核心部分的研究之前,先讓我們考察一下中華帝國之前和帝國早期最知名的同性戀文獻,即使在帝國晚期,我們仍然能夠發現其中的某些術語和觀念。將中國性文化進行歷史化的進程最近纔齣現,當然,我不是主張漢代(西元前二○六年至西元二二○年)的同性戀修辭可以不假思索地運用於一韆五百多年後的晚明文化。然而,在這些古文獻裡,已經可以發現帝國晚期關於男性之間性和愛情話語的某些重要特徵;兩韆多年來,有關同性戀的古文學詞彙的連續使用證明,在前現代中國看待男男關係的某些基本方式具有很強的適應力。在歷史記載和哲理故事中,我們可以找到這些根本性觀念早期的結晶形式,它們形成瞭同性戀關係的「典故」,其發人深省的力量仍然存在於現代語言裡。從最早的文獻來源中,它產生的基本假設之一是:少年的男色堪比女色,並且它成為男性慾望之自然的和閤法的目標。這一自明之理在政治上產生的必然結果是:對君主和國傢而言,男寵與愛妃同樣是危險的。君主的男色之好,如同對女色之好一樣,在政治上是不利的因素,他可能因此變得墮落,不知不覺地陷於狂熱的癡迷,從此不理朝政。這種評價從根本上影響瞭史學傢司馬遷(西元前一四五年至西元前八五年)的立場,他在《史記》裡描述漢代皇帝的男寵之好時,專闢〈佞幸傳〉。司馬遷的後繼者班固(三二—九二)在《漢書》中同樣有〈佞幸傳〉,裡麵記載瞭「斷袖」的故事,直到如今,源自於它的「斷袖」這一文學錶達,仍然能夠令人聯想到男同性戀關係。據說,漢哀帝(西元前二五年至西元前一年)極為迷戀寵臣董賢,有一天,為瞭不吵醒正靠在他袖子上睡覺的董賢,漢哀帝割斷瞭自己長袍的袖子。這兩位史學傢都指責君王癡迷於「佞幸」,而這些佞幸無甚纔能,徒有招人喜歡的外錶——諸如年輕的鄧通,他被授權開礦造幣,因而富甲一方;或韓嫣,因為喜歡玩彈弓,專門為他提供金彈丸。男寵的嫵媚是危險的,統治者應清醒地意識到,他們是猶如西施那樣的「紅顏禍水」,最終將導緻「傾國」。更為甚者,這些得寵者可能懷著險惡的野心,他們潛入女人的閨房、進入她們的身體——就在她們閤法男人的眼皮子底下。在明清小說裡,這種威脅成為名副其實的隱喻(它涉及任何男性精英的傢庭,而不唯獨是王室),這種現象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在十七世紀的小說集《情史》裡,關於男性愛情的那一捲將此類少年歸入「情穢類」的標題下。
 
  在古文獻裡,除瞭對同性戀關係和男色象徵的威脅進行政治上的勸誡,我們還可以發現對男寵一定程度的同情,甚至有一種處於萌芽狀態的關於男性浪漫關係的話語。關於前者的例子是,西元前四世紀的哲學著作《韓非子》裡有一則故事,它產生瞭男同性戀關係的另一個典故:「分桃」。據說,衛靈公的寵臣彌子瑕有一天吃到瞭特別香甜的桃子,他將這個咬瞭一口的桃子給衛靈公吃,後者大為感動。但是,後來當彌子瑕美色衰退時,卻因此事而受責備。這個典故強調的是慾望的易變以及男寵身分的易逝和不穩定。一旦他們的青春容顏消逝,便被以前曾為之癡迷的庇護者拋棄。以前,無論少年做什麼事情都是稱心閤意的,甚至違反禮儀規範都可以容忍,而如今卻成為君主惱怒的原因,以緻令少年遭受懲罰。在這裡,男寵錶現為無權無勢的、令人憐憫的——他們的睏境旨在激起多愁善感的讀者同情,在歷史上,這些軼事確實具有這樣的功能。然而,西元前三世紀的《戰國策》裡有另一則經典的故事,它記載瞭魏王的寵臣龍陽君(因此,「龍陽」通常用來指代一個男人的男性愛人,後來甚至指男妓)。龍陽君與魏王一起外齣釣魚,每次當魏王釣到更大的魚時,他就把原先釣到的小魚扔掉。突然,龍陽君意識到,魏王有一天也會這樣對待他,這一想法不禁令他潸然淚下。但是,魏王的安慰使他消除瞭擔憂,魏王以一種威脅性的形式宣告全國:「有敢言美人者族!」這個故事錶明,男寵猶如被反覆無常的垂釣者釣到的魚,他會無情無義地繼續垂釣,一心想釣到更大的魚,然後丟棄之前成為獵物的小魚。應該注意的一點是,魏王指男寵的競爭者時,用的是普遍性的稱呼「美人」,它顯然包含瞭男人和女人。這反過來也錶明,男寵麵臨著雙重競爭,使其特權地位岌岌可危。儘管魏王對龍陽君說瞭寬慰的話,但這則故事與之前的故事之間未必是矛盾的。畢竟,龍陽君尚年輕貌美,但被君王拋棄可能隻是遲早的事情。然而,這個故事強調的無疑是男寵對君王的忠誠和君王對男寵特別的寵愛。
 
  在早期同樣廣為人知的其他傳說故事裡,也存在類似的強調。例如,關於安陵君的故事便是如此,安陵君對楚共王極為忠誠,甚至要求死後與他埋葬在一起;還有關於鄂君的故事,它也發生在楚國,有一天晚上,鄂君無意中聽到有位船夫吟唱關於他的情歌,他聽瞭之後,將繡被輕輕地披在這位年輕人的肩上。一直到明清時期,這些關於男同性戀的典故不斷地齣現在中文著述裡,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而言,它們錶達的觀念成為後來所有視角的核心。
 
  ※
 
  自十六世紀後半葉開始,印刷業的迅速發展以及與之密切關聯的通俗小說興起成為帝國晚期最流行的文學體裁之一,從而前所未有地產生瞭關於性別模式和性風俗的大量描述,它們呈現齣來的社會圖景比之前任何時期都更加廣博和複雜。
 
  無論是小說還是其他類型的文獻,它們通常都錶明,男同性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實踐。正如第一章將會詳細闡述的,在明清時期,規範性的同性戀關係是一種跨年齡和跨階級的現象。較年輕的伴侶通常是僕人或男妓(他們可能是歌妓或男旦)——也即法律上的「賤人」——而他的庇護人則是「良民」。原則上,他們關係性的性角色是固定的,在肛交行為中,少年是受,而他的愛人則是攻。小說通常反映齣這種默認的社會性的性協議,但也會經常齣現違反這種性協議的情況。也存在很多關於「良民」之間「非常規的」同性戀關係的描述,我們將在第二章看到,在這些同性戀關係裡,(性角色的)違犯行為通常是以愛情為基礎的。因此,儘管大多數文獻資料關注精英男性寵愛階級地位低下的少年,但是我們不應該得齣這樣的結論,即認為男同性戀現象被精英排他性地壟斷,就像有些學者對晚明的男妓之風以及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對帝國晚期伶人的恩客作齣的評論那樣。顯然,我們應該承認這些顯著的現象,但同時不應該忽略參與同性戀實踐的其他社會行動者和類型。也就是說,就歷史化的意圖而言,必須承認小說作為文獻來源確實有其局限性。它們傾嚮於描繪文人雅客的生活,即使當我們碰到關於底層的社會性文化的錶徵形式時,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錶徵形式的描述仍然受參與文學活動的仕紳階層的價值觀影響。因此,為瞭更加精確地描繪中華帝國晚期底層群體的同性戀狀況,藉助於一些法律案件可能更加有幫助,儘管我們也無法忽略嵌入在司法敘述中的修辭滲透。蘇成捷(Matthew Sommer)探討瞭明代中後期以來與同性戀有關的犯罪案例,他的研究是基於這樣的假設,即隨著勞動力遷移的趨勢,必然會增加這一時期社會地位低下的男同性戀關係的活躍度。喬治•昌西(George Chauncey)和馬特•霍爾布魯剋(Matt Houlbrook)分別研究瞭二十世紀之交的紐約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倫敦的同性戀現象,他們令人信服地錶明,與不同社會階級相對應的是極為不同的性製度。研究性態(sexuality)的歷史學傢無疑需要更多地關注階級差異;我們可以預見,對於我們所關注的中國而言,這種努力也將會產生越加精細化的描述。
 
  ※
 
  在明清小說作品裡,男同性戀是熱門的話題,它同時被呈現為性慾望和浪漫愛情。例如,在晚明的情色文學裡,我們可以發現三部專門描寫同性戀的作品。除瞭專門的作品之外,晚明以及之後的(大多是異性戀)豔情小說並不乏關於男同性戀的內容,而且該主題同樣經常齣現在其他類型的小說裡。文學領域對描述男男關係的興趣也受到男妓行業的影響,該行業始終明顯存在著。男性的性消遣通常與戲院和男旦相關,這在整個晚期帝國時代的都市中心頗為盛行。關於晚明的男妓之風已有大量的文獻記載,最近吳存存和郭安瑞(Andrea Goldman)的研究錶明,作為帝國晚期的社會現象,對戲子的狂熱事實上可能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與京劇的興起同時達到鼎峰。大體而言,帝國晚期的小說主要錶達瞭這樣一種觀念,即欣賞男色被認為是審美和性趣味高雅的標誌。晚明關於優伶的品鑑話語便屬此種情況,例如,它齣現於十六世紀末的名著《金瓶梅詞話》以及本書探討的最晚近的文獻資料,即十九世紀中期的小說《品花寶鑑》,其社會背景是愛好男旦的達官名士迎閤歷史悠久的文學傳統,醉心於男旦的美貌和纔藝,即「花譜」。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幾十年裡,關於同性戀傳統觀念的抹除過程伴隨著戲院的逐步改革,戲院這種機構對美化男色和男性愛情發揮瞭很大的作用。
 
  情,包括男性之間的情,是明清小說的核心關注點,因此也成為本書的關注點。在晚明的哲學和文學文化裡,對感情的思考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並對此後的帝國晚期產生瞭形塑作用。因而,在這種話語背景下,不斷地齣現關於男性愛情的敘述並不令人吃驚。正如我在第二章闡明的,晚明文化中流行的愛情觀念從根本上受男性之間關於俠的友誼模式影響。換句話說,根據意識形態的「考古」,男性情誼的平等主義式同性社交模式對於塑造普遍的愛情觀念——無論戀人的性別如何——起著重要的作用。男性之間的愛情被認為可以與男女之間的愛情相媲美,也即它可以作為愛情的一種獨特錶現形式。在明清小說裡,雖然男性愛情有時被斥為荒誕的情感,或成為嘲諷的對象,但是它普遍享有受尊敬的地位,並且經常齣現這樣的觀念,即愛少年說明男人的感情細膩而敏銳。即使我們對同性戀關係提齣更為嚴厲的批評,如第四章探討的十八世紀的小說作品那樣,愛情也很少成為抨擊的目標。例如,在小說《姑妄言》裡,對男同性愛慾的同情與對風流浪子放蕩不羈(其中同性戀關係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尖銳批評是並存的。在作為最佳典範的愛情名著《紅樓夢》中,男性愛情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該小說齣版於一七九二年,如本書第五章將探討的,它深刻地影響瞭十九世紀中期的男性愛情故事《品花寶鑑》。人們普遍認為,後者在文學上屬於「同性戀傳統」的一部分,該傳統可以追溯至晚明《弁而釵》之類的豔情小說。它們無疑是頗為不同的作品,其中主要的區別是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情和性。在晚明的作品裡,情和性是和諧共存的;但在晚清的小說裡,情和愛之間齣現徹底地、甚至是過度地分離,它從《紅樓夢》延續瞭這樣一種趨勢,即貶抑性結閤,而讚美崇高的情感交流。然而,有一條線將這兩類同性愛慾作品聯結起來,這便是(多少有些色情化的)平等的愛情觀念,從根本上而言,它本身受俠的同性社交理念影響。因此,很有可能齣現的情況是,男性結交具有進步意義的去性化隻是強化瞭它崇高的品質。從這種意義上而言,風流浪子拋棄異性戀的極樂世界,而與他的知己(和曾經的戀人)共同走嚮超脫之途——第三章探討的豔情小說正是以這種敘事為特徵——已經暗示著這種同性愛慾的崇高品質,對它的追尋正是《品花寶鑑》的核心議題。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挺吸引人的,那種揉閤瞭古典水墨感和一點點現代設計元素的風格,蠻有意思的。我一翻開來,就被那種濃厚的歷史氛圍給拉進去瞭,感覺作者在考究史料的時候下瞭不少功夫,光是從那些引用的文獻和描述的細節來看,就能感受到那種時代的脈動。尤其是在描寫晚明到清末的社會風氣轉變時,那種壓抑與解放交織的張力,處理得非常細膩。作者沒有用過度煽情的筆法,而是透過一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片段,悄悄地揭示瞭當時人們在情感和身份認同上的掙紮與探索。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像那個時代的場景,那種在傳統禮教和個人慾望之間拉扯的狀態,真的很能引發共鳴。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力是值得肯定的,它不隻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建構一個時代的側寫,讓人讀完之後,對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理解又多瞭一層深度。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但也不會為瞭趕進度而犧牲細節的鋪陳。特別是那些人物的心理刻畫,簡直是神來之筆。我特別喜歡作者處理主角群之間那種複雜又微妙的情感互動,它不是那種公式化的愛情故事,而是更貼近人性本質的探索。你會看到,在那個嚴苛的社會結構下,每個人都在試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和情感齣口。那種壓抑不住的渴望,透過一些眼神、一些不經意的動作,被描寫得入木三分。讀起來的感覺很像在看一齣層次豐富的舞颱劇,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動機和掙紮,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隻有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求生的人們。這種寫法,讓整個故事的厚度一下子就上來瞭,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會讓人忍不住想再去翻閱那些關於那個時代的歷史文獻,看看書中所描寫的是否真有其事。

评分

我得說,作者對於「男性氣質」的解構與重塑,是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那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年代,去探討不同形式的親密關係和情感錶達,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精準的洞察力。書中呈現的那些角色,他們對自我性別角色的認知,以及他們在尋求認同過程中的掙紮,非常真實且令人動容。它挑戰瞭我們對於「何謂男子氣概」的刻闆印象,將情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攤開在讀者麵前。這不僅僅是關於特定群體的故事,更是關於所有人在麵對社會規範時,如何堅守或調整自我的議題。讀完後,我對性別光譜的理解,似乎也變得更寬廣瞭一些,不再是單一的黑白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豐富的灰階層次。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是一本輕鬆的小說,需要讀者投入一定的專注力去細細品味那些隱藏在文字底下的時代暗流。讓我感到振奮的是,作者似乎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殘酷和複雜性,反而坦然地麵對並描繪瞭其中的人性掙紮與對美的追尋。那些關於「風流」與「浪子」的意象,其實都是在那個特定社會背景下,人們尋求自由的代稱。它成功地打破瞭歷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角落,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人性化、更貼近情慾的角度去理解晚明到清末的社會變遷。對於喜歡歷史、文學,又對人性探索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它會在你腦中留下長久的餘韻,讓你不斷迴味那個時代獨有的那份蒼涼與絢爛。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驚喜。通常我對電子書的排版會比較挑剔,但這本在字體大小、行距和章節切換上都做得非常流暢,尤其是在處理引文和註釋的部分,做得相當乾淨俐落,完全不會乾擾到閱讀的主線。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敘事手法上展現齣來的成熟度,讓我非常佩服。它巧妙地在歷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的微觀經驗之間取得瞭平衡。你不會覺得它是在硬塞歷史知識,而是歷史本身成為瞭滋養這些情感糾葛的土壤。這種將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浪漫完美融閤的能力,是很多作傢難以企及的。我甚至覺得,如果把它拍成影集,光是視覺呈現和氛圍營造就足夠吸引人瞭,那種東方特有的含蓄美學,在這本書裡得到瞭很好的體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