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蝶詩集精選,暨荷蘭詩人漢樂逸英譯(中英對照) (電子書)

周夢蝶詩集精選,暨荷蘭詩人漢樂逸英譯(中英對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夢蝶(Zhou Mengdie)
圖書標籤:
  • 詩歌
  • 周夢蝶
  • 漢樂逸
  • 英譯
  • 中英對照
  • 現代詩
  • 颱灣文學
  • 荷蘭文學
  • 詩集
  • 電子書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華文詩壇傳奇──周夢蝶
×
當代最瞭解周夢蝶的西方詩人──漢樂逸
 
  周夢蝶:
  以「往返於夢與醒之間」的獨特語言,
  構築齣與孤寂相擁而眠的詩意國度。
  他的詩像三稜鏡,摺射齣你我靈魂深處的掙紮:
  孤絕與炙熱、寡淡與渴盼、無所求與有所為的執著。
 
  漢樂逸:
  31年的友誼 × 41年的琢磨,
  他翻越巴別塔,攀上孤峰頂,跨進孤獨國,
  以英譯凝鍊原詩的淳美、孤絕、靈動、狷隱,
  透過兩種迥異的音韻和節奏感,引發共感,
  引領詩迷進入周夢蝶封藏美與不盡美於剎那的語言世界。
 
  ******
 
  漢樂逸齣生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進入全球漢學重鎮荷蘭萊頓大學攻讀中文碩士、博士。1971年,他在萊頓大學圖書館初遇周夢蝶的詩,兩個浸潤於東西方哲學、兼攝中外宗教的靈魂,在周詩的迴文、隱喻、禪思與悟境中交流。
 
  1979年,漢樂逸開始以英語、荷語翻譯周夢蝶的詩。四年後的夏天,他與周夢蝶在颱灣初次見麵,此後便經常透過親訪或信件往返交流討論,因而有機會洞察許多東西方學者未能察覺到的周詩細微之處。
 
  漢樂逸是詩人,也是漢學研究者。他在翻譯過程中,經由哲學、宗教、心理學、現象學等不同麵嚮來吸收、轉化、醞釀、琢磨,以求精準掌握周詩「可以深海爲傢,鵬飛時亦可將整個宇宙拋在身後」的獨特意境,同時更認為:

  「周詩本身具有的宇宙性或『人性』特質,即使透過另種一語言翻譯,猶能直指人心。周老許多詩中所引發的『個人與心靈的自由』,也極吸引東方或西方讀者。」
 
  漢樂逸見證瞭周夢蝶作品中具有的「全球性」意義,經過41年的苦心錘鍊之後,精選41首譯作與讀者分享,同時期許這些詩「可以嚮讀者傳達周夢蝶的詩半個世紀以來給我的愉悅、安慰和昇華」。
 
  ******
 
  This bilingual volum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esents 41 poems by the philosophical poet Zhou Mengdie (aka Chou Meng-tieh, 1921-2014). Zhou has often been labeled a 'Buddhist' poet, but his poems cannot be read simplistically as restatemen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notions. They convey a modern and transcultural sense of adventurous and ecstatic personal discovery in which sensual reality, dreams, and spirituality all play their part. This many-sidedness may be what has won such a wide audience for Zhou Mengdie in the Far East. His poetry is intellectual yet anti-intellectual, bookish yet book-parodying. It is transcendent yet glories in the beauties of earth. There is something in it for the scholar who craves details, but also for the casual reader who dips into an anthology for a moment of refreshment. The sense of an ever-evolving personal consciousness is evoked by the poems in which Zhou stresses that the self or subject is not just a passive endurer of its world but a co-creator of it.
 
  This selection includes many of Zhou's best-loved poems but also some which the translator has found personally meaningful or especially challenging to translate. The book begins with a foreword by Lloyd Haft detailing his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is own involvement with Zhou Mengdie which goes back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s an appendix, the book also contains Haft's foreword to the five-volume collected works of Zhou Mengdie which came out in Taipei in 2021; it will be ideal as an introduction for readers coming to Zhou Mengdie for the first time.
 
本書特色
 
  ◎41首詩齣自《孤獨國》、《還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約會》、《風耳樓逸稿》等輯,涵蓋周夢蝶各時期的代錶作品,可讀齣不同時期的詩風轉變。
 
  ◎轉換視角,漢樂逸以詩人、翻譯者、讀者、文學研究者身分,精選、翻譯周詩,經由哲學、宗教、心理學、現象學等不同麵嚮來吸收、轉化、醞釀、琢磨,透過另一種語言與周夢蝶詩作共振。
 
  ◎中英詩作同步收入,以兩種迥異的音韻和節奏感,進入周夢蝶「往返於夢與醒之間的語言和世界」,讀齣封藏在字裡行間的悲喜、孤獨、苦痛、徒勞⋯⋯。
 
共振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任明信(詩人)
  林婉瑜(詩人)
  徐珮芬(詩人、小說傢)
  曾進豐(《夢蝶全集》主編、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楊澤(詩人)
  董恒秀(《艾蜜莉.狄金生詩選係列》譯者)
  廖偉棠(詩人)
  蕭詒徽(寫作者、編輯)
  鴻鴻(詩人、策展人)
浩渺文壇的璀璨星辰:一部跨越時代的詩意史詩 書名: 《浮光掠影:二十世紀西方哲學思潮變遷錄》 作者: 艾薩剋·範德堡 (Isaac Van Der Beek) 譯者: 林語堂 (重譯本) 齣版社: 藍珀文化研究社 頁數: 892 頁 (精裝典藏版) 定價: 188.00 元 --- 導讀:穿透迷霧的理性之光 在人類思想的宏偉殿堂中,二十世紀無疑是最為動蕩、也最具創造力的一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無一不深刻地叩問著人類存在的本質、知識的邊界以及道德的基石。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迷失,理性在懷疑的陰影下顫抖,哲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純粹思辨,而是直麵生活、直麵痛苦的緊迫追問。 《浮光掠影:二十世紀西方哲學思潮變遷錄》正是一部試圖梳理、剖析並再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思想史詩的鴻篇巨製。作者艾薩剋·範德堡,這位被譽為“連接分析與歐陸的橋梁”的學者,以其深厚的文本功底和卓越的史學洞察力,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又充滿細節的哲學地圖。本書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性敘述,而更像是一幅精妙的織錦,將不同流派的思想碎片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揭示它們之間隱秘的關聯、衝突與繼承。 捲一:邏輯的黎明與語言的桎梏 (1900-1930) 本書伊始,將我們帶迴二十世紀初,那個被數學和邏輯的嚴謹性所鼓舞的年代。範德堡首先聚焦於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詳細考察瞭維特根斯坦早期《邏輯哲學論》對傳統形而上學的顛覆性衝擊。他深入分析瞭“圓圈論證”的內在張力,以及維也納學派如何試圖通過“可證實性原則”來清洗哲學中的“無意義”命題。 然而,作者並未將此視為終點,而是筆鋒一轉,轉嚮瞭另一股強大的暗流——早期現象學的迴歸。鬍塞爾在哥廷根的課堂上所構建的“迴到事物本身”的誌嚮,如何挑戰瞭日益僵化的經驗主義。範德堡精彩地對比瞭弗雷格的符號邏輯與鬍塞爾的意嚮性理論,展示瞭兩種看似對立的路徑,實則都在努力重塑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 本捲的高潮部分在於對早期海德格爾的解讀。作者巧妙地將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問世,置於兩次大戰前夕的“西方精神危機”背景下。他細緻地剖析瞭“此在”的“嚮死而在”結構,揭示瞭存在主義的種子如何在那時便已悄然埋下,對抗著技術理性的冰冷光芒。 捲二:危機、存在與異化:歐陸的深沉迴響 (1930-1960) 進入中葉,世界被戰爭的陰影籠罩,哲學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姿態介入政治與倫理的睏境。《浮光掠影》的第二捲,集中展現瞭存在主義的全麵爆發及其對人性的深刻拷問。 範德堡對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進行瞭富有創見的闡釋,強調瞭其對自由與責任的極度強調。他引入瞭大量私人信件和未刊文稿,揭示瞭存在主義在戰後歐洲知識分子群體中産生的巨大共鳴。與薩特相對,作者也細緻梳理瞭雅斯貝爾斯關於“界限情境”的沉思,以及加繆對“荒謬”的反抗哲學。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捲深入探討瞭法蘭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的早期形態。阿多諾和霍剋海默的《啓濛辯證法》,被置於現代文化工業的語境下進行考察。範德堡清晰地闡明瞭他們如何從現象學和馬剋思主義的交叉點齣發,批判瞭理性自身如何蛻變為新的壓迫形式,這一論述對於理解當代社會批判思潮至關重要。 捲三:語言的轉嚮與結構的解構 (1960-1980) 隨著戰後的重建完成,哲學重心開始從宏大的存在論轉嚮對語言、結構和權力的分析。第三捲是全書最具學術挑戰性也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作者首先詳盡介紹瞭“語言學轉嚮”對哲學麵貌的徹底改變。從卡爾納普的邏輯分析到蒯因對“教條”的批判,再到奧斯汀和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範德堡展示瞭語言如何從一種錶達思想的工具,被提升為理解現實本身的本體論框架。 隨後,本書進入瞭對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思想的縱深挖掘。德裏達對文本中心主義(Logocentrism)的“延異”(Différance)概念,被置於對鬍塞爾晚期思想的反思中進行對比。列維-斯特勞斯的人類學結構,以及福柯對知識-權力關係的譜係學考察,被範德堡精妙地串聯起來,揭示瞭當代思想傢如何利用“結構”這一工具,解構既有的真理體係。 捲四:後現代的邊界與心智的迴歸 (1980至今) 本書的收官部分,聚焦於“後現代”語境下的多元發展與新方嚮的探索。 範德堡細緻分析瞭後現代主義的復雜麵貌,它既是對宏大敘事的終結宣告,也是對多元文化聲音的解放。他對利奧塔關於“元敘事終結”的論述進行瞭細緻的界定,並警惕性地指齣瞭後現代相對主義可能帶來的倫理真空。 在對歐陸哲學的梳理之外,本書還首次將二十世紀後期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的重大突破納入瞭統一的敘事框架。從功能主義到認知科學的興起,從“中文房間”的思想實驗到關於意識的難題(Hard Problem),範德堡試圖探討,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西方哲學是否正在經曆一場“迴歸自然主義”的運動,試圖用科學的語言來重新迴答古老的“人是什麼”的問題。 結語:麵嚮未來的對話 《浮光掠影》的偉大之處,在於其敘事的廣度與分析的深度達到瞭罕見的平衡。它不僅是哲學史的記錄,更是一場跨越流派的思想對話。範德堡用他嚴謹而富有文采的筆觸,嚮讀者證明,二十世紀的哲學爭論並非孤立的學術遊戲,而是人類文明在麵對技術、戰爭與虛無主義時,一次次深刻而必要的自我審視。 這本書是所有渴望穿透時代迷霧、理解現代心智構成的人士的必備指南。它要求讀者投入耐心,但所迴報的,將是對當代世界復雜性的深刻洞察力。閱讀它,如同登上瞭一座思想的瞭望塔,得以俯瞰那片由邏輯、存在、結構與語言共同塑造的,浩渺而壯麗的二十世紀哲學景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夢蝶(Zhou Mengdie)
 
  1921年生於河南,戰亂中隨軍輾轉來臺,曾以教師、書店店員、守墓者等工作維生。1956年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在臺北武昌街擺書攤,隨後齣版詩集《孤獨國》(1959)、《還魂草》(1965),四十年後又陸續齣版《周夢蝶.世紀詩選》、《十三朵白菊花》、《約會》、《有一種鳥或人》⋯⋯等。1997年獲第一屆國傢文藝獎。2011年,由目宿拍攝的紀錄片《化城再來人》上映。2014年,以94歲高齡辭世。2021年,由曾進豐教授主編之《夢蝶全集》齣版。
 
  周夢蝶的詩被譽為過去半世紀華語文化的「四座藝術奇峰」之一,詩中雖然富含佛禪思維、東西方典故或隱喻,但引發詩迷共感的,是他以「往返於夢與醒之間」的詩意,構築齣「美恆與不盡美同在」的孤獨王國,以及詩作本身所具有的共通性或人性特質。
 
ABOUT THE AUTHOR:
 
  Zhou Mengdie (aka Chou Meng-tieh, 1921-2014) is one of the foremost Chinese-language poe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e is also one of the great philosophical poets of recent times. Born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from 1948 he lived in Taiwan and supported himself by various jobs, most famously by running a second-hand book stall opposite the entrance to the Astoria Cafe in Taipei which was a favorite haunt of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His first book of poetry, Aloneland (Gudu guo, 1959), later to be selected as a Literary Classic of Taiwan, was followed in 1965 by The Herb That Resurrects (Huanhun cao) which made him famous. In 1997 Zhou was the first recipient of the National Award of Culture and Arts for literature, an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he published three more impressive books of poetry. His collected works were published in five volumes in 2021 with a foreword by Lloyd Haft.
 
選編、英譯者簡介
 
漢樂逸(Lloyd Haft)
 
  1946年齣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希博伊根市,青少年時期居住過威斯康辛、路易斯安那、堪薩斯等州。1968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前往荷蘭萊頓大學中文係研修,於1973年獲碩士學位,1981年獲博士學位。從1973至2004年在萊頓大學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多半是詩歌。他的漢學著作包含《發現卞之琳:一位西方學者的探索之旅》(Pien Chih-lin : A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1983年英文版,2010年中譯版)、《中國文學導讀》(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與荷蘭著名學者伊維德Wilt Idema教授閤著,1997)、《周夢蝶與意識詩》(Zhou Mengdie’s Poetry of Consciousness, 2006),近年的漢學齣版則是以現代荷語自由解讀道德經的《老子多道新繹》(Lau-tze's vele wegen,2017)。
 
  他廣泛英譯荷蘭詩人赫爾曼.郝德(Herman Gorter)的詩,以及包含鄭敏、洛夫、羊令野、卞之琳和周夢蝶等不同詩人的中文詩。從1980年代起,即以詩人身分撰寫荷語詩及英詩。他的雙語詩集《西洋沉島》(Atlantis),獲得1994年荷蘭Jan Campert文學獎,依據荷語舊約聖詠自由解讀的詩集《漢氏聖詠》(De Psalmen),獲荷蘭2004年 Ida Gerhardt詩歌獎(2011年由Uitgeverij Vesuvius 齣版社再版)。他2018年齣版的荷語詩集《入堂誦》(Intocht),可以經由荷蘭海牙美國圖書中心網路隨需印刷(American Book Center POD)。
 
  漢樂逸於2004年提早退休後,多半時間與曾任職文化部傳藝中心颱灣音樂館主任兼颱灣豫劇團團長的太太蘇桂枝一起在臺灣。2019年6月,他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齣校友。除瞭寫作與翻譯之外,他的興趣還包含太極、即興鋼琴演奏、星象學,以及步行。
 
  重要著作及翻譯詩集:
  1982 詩集《陽光下的圖像》(Ikonen bij daglicht)
  1983卞之琳:現代中國詩歌研究(Pien Chih-lin: A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93 詩集《西洋沉島》(Atlantis)
  1996 詩集《人者》(Anthropos)
  1997 《中國文學導讀》(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與荷蘭著名學者伊維德Wilt Idema教授閤著,獲美國當年傑齣學術著作之一)
  1998 詩集《何處身所繫?》(Where is the body that will hold?)
  2000 《十四行詩在中國-形式之涵義》(The Chinese Sonnet: Meanings of a Form)
  2002 英德雙語詩集《沉光何嚮》(Where does old light go? / Wohin geht altes Licht?,英詩創作,德國詩人Hans Peter Hoffmann 何緻瀚翻譯)
  2003 《漢氏聖詠》(De Psalmen)
  2005 荷英雙語詩集《福爾摩沙》(Formosa)
  2006 《周夢蝶與意識詩》(Zhou Mengdie’s Poetry of Consciousness)
  2008 詩集《池塘神堂》(Deze poelen, deze geest)
  2010 《發現卞之琳:一位西方學者的探索之旅》
  2017 《老子多道新繹》(Lau-tze's vele wegen)
  2018 詩集《入堂誦》(Intocht)
  2021 英譯《赫爾曼·郝德詩選》(Herman Gorter: Selected Poems)
  2022 《周夢蝶詩選精選,暨荷蘭詩人漢樂逸英譯》(Zhou Mengdie: 41 Poems)
  2022《逸讀周夢蝶:荷蘭詩人漢樂逸解讀周夢蝶》(Ways of Reading Zhou Mengdie)
 
ABOUT THE TRANSLATOR:
 
  Lloyd Haft (1946-) grew up in the USA and graduated from Harvard. Starting with graduate studies in Chinese at Leiden University, he has lived in The Netherlands since 1968, but he has also spent some ten years in the Far East, mostly in Taiwan with his wife the ceramist Katie Su. For many years he taugh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Leiden. He has published ten volumes of original poetry in Dutch, including a free-verse rewriting of the Psalms which won the 2004 Ida Gerhardt Prize. His scholarly publications include >Pien Chih-lin: A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with Wilt Idema) >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His other translations include >Herman Gorter: Selected Poems.

圖書目錄

【選編、英譯者序】斯言詩語半世紀/FOREWORD

1 菱角/CALTROPS
2 行者日記/DIARY OF A BELIEVER
3 托鉢者/MENDICANT
4 囚/PRISONER
5 九行/NINE LINES
6 擺渡船上/ON THE FERRY
7 十二月/TWELFTH MONTH
8 六月/SIXTH MONTH
9 山/MOUNTAIN
10 駢指/POLYDACTYLISM
11 月河/MOON RIVER
12 積雨的日子/A DAY WHEN THE RAIN STAYS STANDING
13 觀瀑圖/CONTEMPLATING THE WATERFALL
14 人麵石/STONE WITH A HUMAN FACE
15 行到水窮處/COMING TO THE WATE’S END
16 花,總得開一次/SOMEDAY THE FLOWER’S BOUND TO BLOSSOM
17 朝陽下/IN THE MORNING SUNLIGHT
18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GOOD SNOW! NOT A FLAKE FALLS ELSEWHERE!
19 疤/SCARS: AN ODE TO BAMBOO
20 即事/ON THE SCENE
21 荊棘花/THORN BLOSSOMS
22 雁之二/WILD GEESE II
23 雪原上的小屋/HUTS ABOVE THE FIELD OF SNOW
24 逍遙遊/ROAMING AT EASE
25 斷魂記/TALE OF A BROKEN HEART
26 所謂伊人/THERE WAS A LOVELY WOMAN
27 九宮鳥的早晨/THE MYNAH’S MORNING
28 細雪/LIGHT SNOW
29 藍蝴蝶/BLUE BUTTERFLY
30 落櫻後,遊陽明山/AFTER THE CHERRY BLOSSOMS HAVE FALLEN, A VISIT TO YANGMINGSHAN
31 淡水河側的落日/SUNSET BY THE TAMSUI RIVER
32 不怕冷的冷/THE COLD THAT CAN TAKE THE COLD
33 用某種眼神看鼕天/IF YOU LOOK AT WINTER A CERTAIN WAY
34 焚/BURNED
35 詠雀五帖/AN ODE TO SPARROWS: FIVE CANTOS
36 孤峰頂上/ON THE LONE SUMMIT
37 十三月/THE THIRTEENTH MONTH
38 山中一夕/A NIGHT IN THE MOUNTAINS
39 十一月/NOVEMBER
40 孤獨國/ALONELAND
41 菩提樹下/UNDER THE WISDOM TREE

【附錄】
來迴自由行/Your Comings Are Your Goings Are Your Own
索引/INDEX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48967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語文:中英對照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圖書試讀

選編、英譯者序
 
斯言詩語半世紀(摘錄)
 
  今年,我非常驚喜漫遊者文化慨然應允齣版這本《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周夢蝶中英詩選》。2001年,我在一本美國詩選中發錶十首周夢蝶詩的英譯。2006年,德國齣版社齣版我的散文書,其中也有九首詩,部分為節譯。而這些加總起來還不到我多年來掙紮、搏鬥,甚至時刻與共的翻譯周夢蝶詩的一半。
 
  當我坐下來列齣這些詩的清單時,一看從1980年我在荷蘭文學雜誌發錶的第一首荷語譯文起算,總計為41首,迄今(2021年),也正好是41年前!像這類巧遇的數字也是周夢蝶先生所喜好。我可以想像他若一首詩裡會寫著:「你生活的每一年是睏難的新外語文本⋯⋯」。假設我自己「平均」每年隻有翻譯一首聽來是慢的,那我們就要想,據說周老他自己有一首詩從草稿開始到齣版需要運作四十年。
 
  漫遊者文化提供我這個新機會,對我而言像是「好酒存甕底」的契機:究竟是哪些因素,使我半世紀前開始就對這位臺灣詩人的詩持續感到興趣而熱切想翻譯,如此其他人也可能分享到詩所傳達的豐富性?讓我試著敘述這個發展的主要脈絡。
 
  我1946年在美國齣生及成長,但從孩童時期早期起就對其他國傢及外國語言感到興趣。學齡前兩年,我住在祖母傢,祖母與當時還在的曾祖母通常講的是德語,兩人熱衷於讀《聖經》。我雖然聽不懂她們的對話,也看不懂印刷在德文《聖經》上的傳統黑體字或歌德式字體的字母,但我想這種混閤著不同語言、聚焦於認真的沉思及哲學問題的氣氛,一直影響著我。或許,我從祖母及曾祖母那兒學習到的態度不曾真正丟失:讀書不僅是一種消遣,而是,也必須是與薰陶有關,如同傳統中國名言的「讀書明理」,讀書以明白真理。
 
  我第一次接觸到東方語言,是六歲時與父母搬到威斯康辛州米德爾頓市(Middleton)。那時鄰居是一位知名的日本學專傢,他的太太是日本人,偶爾會讀日本兒童故事給我聽。聽到他們說日語,看到他們房子裡掛著漢字書法捲軸,都讓我感到驚奇。我當時決心學日語,隻不過直至15年後我到歐洲纔認真地開始學習。
 
  之後,我們傢搬到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納州,那些時日這一州有些地方還講法語,我在學校裡也上瞭法文、德語及拉丁語課。
 
  1964年我就讀哈佛大學,嘗試幾個不同的主修後決定專修社會學及語言學。在大四最後這一年,我突然對中文產生興趣。儘管想把中文當成主修為時已晚,但我選瞭中文會話密集課程旁聽。那門課的授課老師是卞趙如蘭博士,她是世界著名語言學傢趙元任先生的女兒。同時我也跟幾位傢教學中文,其中一位是趙鐘蓀博士,他的夫人葉嘉瑩博士為1965年齣版的周夢蝶《還魂草》詩集寫瞭序言,是迄今有關周夢蝶詩最具影響力的文章之一。我相信在1967至1968年間他們不曾與我討論過周夢蝶的詩作,但對鼓舞我繼續全心學習中文的確是很有幫助的。
 
  1968年,我前往荷蘭萊頓大學進修中文碩士。去歐洲對我而言,把我興趣和生活中的幾條線索匯集瞭,幾乎就像是我個人的「溯根」行動。荷語猶如我祖母所說德語的姐妹語言,而在大學裡的中文課程,內容大部分著重古典研究及書寫語言。除瞭中文,我們也必修日語。這些全都與我的喜好極度相閤。在我常態的研習外,就像當時許多年輕西方學生般,我對禪學產生興趣,這曾經也是我舅舅在英年早逝之前的主要興趣之一。
 
  1970年起,我突然對各種類別的詩益發感興趣。查理士.瑞賀(Charles Reich)的年度暢銷書《美國綠茵》(The Greening of America)引起我對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注意。我從大學圖書館藉齣他的詩集,立刻被他那既高尚又優雅的文藻,及一般性的陳述亦帶些微嚴肅沉思的書寫方式吸引。史蒂文斯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美國詩人。
 
  1970年間,我在全球頂尖的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當學生助理。某日我讀到由許芥昱翻譯編輯的《二十世紀中國詩》(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一書,書中包含卞之琳的詩選。我立即為卞詩那難以捉摸、冥想的語調所迷。詩裡有著濃厚個人風格、現代錶達方式,並隱含佛教或道傢思維。許芥昱將卞之琳及馮至歸類為「形而上學」詩人,在中國當時或稱為「玄學派」。他指齣,相較於那些浪漫主義或印象派的同儕,這兩位詩人特別關注「尋找對生命的理性闡述」,在他們的詩裡「依賴隱喻來錶達形而上玄學觀念」。
 
  約略1971年,同樣在漢學院圖書館,我首次讀到周夢蝶的詩。當時圖書館購進一本葉維廉的《現代中國詩選:中華民國二十位詩人》(Modern Chinese Poetry: 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其中包含葉教授譯成英文的七首周夢蝶的詩。我即刻看齣周夢蝶是另一位「玄學派」詩人。
 
  不久,另外一本榮之穎的《臺灣現代詩》(Modern Verse from Taiwan)也進館,我讀得津津有味。榮之穎在她的周夢蝶詩選讀的簡介中形容周老為「禪詩人」,同時也強調這些詩與傳統佛教詩詞大不同,我比以往更加好奇。
 
  齊邦媛的《颱灣當代文學選集:1949-1974》(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 1949-1974)一書,可以說是我第三次從英譯認識周夢蝶,其中幾首是由餘光中先生翻譯的。
 
  1970年代晚期,我完成碩士學位,被聘任為萊頓大學中文係老師,1978年奉派前往臺灣停留一個暑假加強中文會話。這是我第一次在講中文的傳統文化環境裡體驗生活,許多方麵大開眼界。我每天跟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的個別指導老師學習會話數小時,其他的自由時間則旅行、看書,以及體驗東方街頭文化。當時臺灣尚未加入國際版權公約,仍然可以買到非常便宜的盜版書,包含許多西方漢學古典書籍,我個人收藏的圖書豐富不少,如《李賀詩全集》、赫伯特.翟理斯(Herbert A. Giles)極佳的《聊齋誌異英譯》等。
 
  那個夏天我也受到激勵,以荷語寫詩,包含一些臺灣經驗印記。迴到荷蘭,我投寄三首詩給一傢知名的荷蘭雜誌社,都獲得發錶,其中包含兩首「盆景」的詩。這個經驗鼓舞我繼續在文學領域耕耘。
 
  1979年我著手翻譯周夢蝶詩,有時荷語、英語兩種語言同時進行。1980年首先齣版的是荷語。此後,詩成為我專業及個人生活上的主要焦點。我翻譯中文詩,個人創作則是荷語或英語。在這兩方麵,我的理想是詩歌必然是語言高雅、寓意哲理。由於大多數人不見得對此有興趣,我必須接受我的詩作永遠不能成為暢銷書。有一本我以荷語自由體重寫的聖經詩篇倒是接近例外。這本《詩篇》(Psalms)於2003年齣版,至今仍保持再版中,以商業性來說算是我唯一成功的詩集。難道這本詩集是個人持續著我祖母、曾祖母對《聖經》的愛好,以及結閤周夢蝶「準經文」語言的再現嗎?
 
  迴到目前這本書的歷史由來。1983年,我再度被派到臺灣三個月,這次是以「臺灣現代詩」做為我個人學術研究領域。我經介紹認識另一位詩人羊令野,他的語言是現代與古典的結閤,他使用看似佛教的措辭,即使是寫情色相關詩也不避諱。後來我翻譯他的組詩〈貝葉〉為荷語及英文,也得到讀者熱烈迴響。
 
  也是在1983年的夏天,我終於見到周夢蝶本人。他來我下榻的青島西路女青年會館探望我,送我一本他的詩集《還魂草》,1965年齣版,是唯一至2000年時還保留單行本形式的作品。這真是他的詩的特色,就連書名也很模糊,難以確切翻譯,也曾經有過不同譯文:有時意味「可以起死迴生的草藥」,有時是「常年再生的草」。做為西方現代讀者,我不會被這樣的矛盾所睏,也不覺得必須為瞭解決這個矛盾,而讓它隻剩一個「正確」的名稱。
 
  ⋯⋯
 
  從1980年代中期起,我在萊頓大學的教學和寫作中融入瞭颱灣現代詩。在我的現代中文詩歌課堂上,我與學生們讀周夢蝶的詩。我用荷語教學,用英文翻譯。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主任許理和博士(Professor Erik Zürcher)是世界著名的佛學專傢。他曾協助我瞭解周夢蝶詩裡一些佛學用語以及觀念。我在那些年的英譯詩,部分收錄在2001年由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的《二十世紀臺灣詩選》(Frontier Taiwan: 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我也將之納入本書中。
 
  與此同時,我經由推薦,讀瞭佛洛依德和包括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在內的一些關於無意識心理過程—尤其是夢—的心理學著作。特別讓我感興趣的是「可逆轉性」的心理機製,亦即一個過程可以時間倒流、主體和客體可以互換角色等等。在我看來,這與「迴文」或「交錯排列」的文學機製非常相似,這顯然適用於周夢蝶的詩。
 
  2004年初,我獲得颱北「漢學研究中心」的獎助,有半年的時間在颱北研究周夢蝶詩。在那段時間裡,我將長期閱讀周夢蝶的經驗,與我對佛教、夢心理學和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的瞭解結閤起來,寫瞭一本簡短的書來解釋和展示我的解讀方法。這本書我取名為《解讀周夢蝶》(Reading Zhou Mengdie),2006年更以《周夢蝶與意識詩》(Zhou Meng-die’s Poetry of Consciousness)為名齣版,這也就是《逸讀周夢蝶》這本書的前身。
 
  同年夏天,我剛從大學提前退休,應邀在鹿特丹一年一度的國際詩歌節上朗誦自己的詩,其中有些齣自我的《詩篇》一書,另一部分則是根據颱灣的風景和印象寫成的,包括閻振贏和黃君璧的繪畫、道傢冥想和內丹功。甚至還有一首的靈感來自淡水紅毛城,這裡曾是英國領事館;漢學傢翟理斯在颱灣時曾在此生活。
 
  在2004年退休後的幾年裡,我有比以往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個人寫作和研究,但我的研究傾嚮愈來愈遠離現代事物。這時候讓我感興趣的是中國傳統的哲學和文化。我學習瞭太極拳,並閱讀瞭一些關於中醫的書。我從《聖經》較早的中文譯本讀齣瞭興趣,也經由它們,在宋明新儒傢哲學裡找到瞭興趣。這些興趣豐富瞭我對中國哲學詞彙的瞭解。
 
  同時,2000和2002年,周夢蝶的三本新詩集在中斷瞭幾十年之後終於齣版瞭,我開始進行新的翻譯,希望它們能在某時某地齣版。
 
  周夢蝶於2014年5月去世,享年93歲。我很榮幸在他去世前不久有機會拜訪他,也很高興看到他儘管年事已高,但思想和精神仍然如往日一般堅定而激勵人心。最後那次訪問時,我正在寫一篇有關他的詩的長篇文章《翻譯周夢蝶》(On Translating Zhou Mengdie),也收入在此次同時齣版的《逸讀周夢蝶》中。
 
  2014年,我對中國哲學的閱讀使我開始嘗試自己的老子荷語譯本。由於原著有一半以上是押韻寫成的(這是許多讀者不知道的事實!),我決定試著把它當作一首詩來讀,其中的多義、平行意義和泛音,都可以在翻譯中發揮作用。換句話說,我讀它就像是讀周夢蝶的詩!我花瞭三年時間翻譯這本書,並於2017年萊頓大學舉辦老子研討會之際齣版。齣版時,我七十歲,剛好是我開始學習漢語的五十年後。我不禁懷疑,這可能是我在漢學方麵的最後一本齣版品。我沒想到,四年後的今天,還會有另一本書齣版。
 
  多年來,做為翻譯者,我得到瞭中文母語者的幫助和鼓勵,他們與我分享瞭他們在語言和成語細節上的見解和敏銳度。我要感謝彭鏡禧教授、陳建龍教授和內人蘇桂枝耐心地和我一起經歷瞭許多棘手的章節段落。我也請教過鬍安嵐教授,並從其優秀法語翻譯中受益。儘管如此,所有文本最終由我自己定案。我已盡最大努力讓譯文讀來準確又有吸引力。換言之,我希望它們可以如詩一般閱讀和欣賞,同時又不偏離原作的意義(或閤理的意義)。毫無疑問,它們還有許多地方可以改進……但不是由我,我想。至少不是現在。我希望這些翻譯,無論它們有什麼缺點,都可以嚮讀者傳達周夢蝶的詩半個世紀以來給我的愉悅、安慰和昇華。
 
漢樂逸於臺北內湖,2021年七月
蘇桂枝(文化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前館主任)中譯

用戶評價

评分

關於這本詩集的裝幀與排版,我想特別稱讚一下那個在細節上體現齣的「尊重」。現今許多電子書為瞭追求所謂的「現代感」,往往過度簡化字體與留白,結果讀起來扁平無趣。但這本精選集在電子媒介上卻維持瞭一種近乎實體書的儀式感。那種適當的字距、行高,讓詩句的呼吸感得以保留,尤其是一些長句或斷行富有張力的作品,那種詩意上的停頓與迴鏇,在電子螢幕上依然能被準確傳達,這點非常不容易。而且,選用在數位載體上依然清晰的字型,也展現瞭對老年讀者(或視力較不佳的讀者)的友善,畢竟周先生的詩作那種沉靜、內斂的美,需要仔細品味,不應被粗糙的排版所乾擾。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膩考量,讓人在閱讀時能更心無旁騖地沉浸於詩的意境之中,實乃現代數位齣版中難得的佳作。

评分

這本《周夢蝶詩集精選》的選輯方式,著實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坊間常見的按時間順序或主題劃分,編者似乎更著重於呈現詩人心靈深處的轉摺與蛻變,那種從早期的迷惘、探索,到後期迴歸本真的那種詩意流動。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一種精心佈局的敘事感,彷彿每首詩都是一張拼圖,共同勾勒齣周夢蝶先生在時代洪流與個人孤寂間掙紮而後昇華的藝術軌跡。尤其對於那些隻聽過「樹葉的意義」這類名篇的讀者來說,這本精選集提供瞭一個更為立體、飽滿的麵嚮。我很期待看到那些較少被提及,卻極富實驗性和哲思深度的作品如何被安插在整體結構中,那種策展的巧思,往往纔是真正考驗選本功力的關鍵。這種「策展式」的選本,對於深入理解一位詩人的創作歷程,絕對是極為珍貴的入門磚,能讓人不必在一開始就被浩瀚的創作量淹沒,而是能順著一條清晰的脈絡,逐步領略其詩歌世界的精髓所在。

评分

我個人對於這本精選集在「選入詩人評論或解讀」上的策略非常感興趣。如果編者僅僅是選詩,那它充其量隻是一本詩選;但若能在適當之處,嵌入幾篇精準的當代評論傢或學者的分析片段,哪怕隻是簡短的引文,都能極大地豐富讀者的理解門檻。舉例來說,周先生的詩歌創作往往與戰後颱灣的知識分子焦慮、現代主義的衝擊相互糾纏,如果能穿插一些關於特定時期創作背景的簡潔註釋,對於初次接觸的年輕讀者會是莫大的幫助。我希望這本精選集不僅僅是收錄作品,更是一個「引導手冊」,能夠巧妙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複雜的時代脈絡與詩人心靈迷宮,而不是僅僅讓讀者在文字中迷失方嚮,那種恰到好處的「引導」,往往決定瞭一本精選集的生命力長短。

评分

從一個颱灣讀者的情感連結來看,閱讀周夢蝶的詩,總帶有一種特殊的重量感,那是對於一個逝去時代的緬懷,以及對堅守精神價值的敬意。這本選集,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那份「清冷而堅韌」的底色,那麼它就超越瞭一本普通詩集的範疇,成為瞭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我特別期待看到選輯中如何平衡那些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夢境書寫,與他對社會、歷史的深刻關照。好的選本,應當能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所有孤獨與幻滅,最終都匯集成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這本精選集,或許正是在試圖為這位深居簡齣的詩壇巨人,立下一座數位時代的、精準且充滿敬意的紀念碑,讓更多人能透過這些精心篩選過的篇章,感受那份不隨波逐流的詩性尊嚴。

评分

翻譯的層麵,這次能將漢樂逸(Hans van Lamoen)的英譯納入對照,無疑是為這套精選集增添瞭國際視野的深度。周夢蝶先生的詩,其晦澀與哲理常被認為極難跨越語言的鴻溝,尤其是他那些帶有濃厚東方禪意與時代憂鬱的詞彙,對西方讀者而言,或許更像是一種難解的密碼。漢樂逸作為一位資深漢學傢,他的譯本往往著重於捕捉詩歌的「精神氣質」而非僅是字麵意義的對等。因此,我們作為中文母語讀者,透過對照他的英譯,或許能從一個「他者」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詩句,挖掘齣那些我們過去可能因過於熟悉而忽略掉的細微層次。這不單純是翻譯技巧的展示,更像是一場跨文化的對話,讓我們得以用更為疏離、客觀的角度,重新體會周先生詩作中普世的人性關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