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電子書)

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鈺瑾
圖書標籤:
  • 日治時期
  • 臺灣歷史
  • 教師
  • 劉剋明
  • 同化政策
  • 殖民教育
  • 臺灣近代史
  • 知識分子
  • 文化史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治時期的漢學活動,是殖民統治的工具,還是臺灣意識的展現?
  協助日本統治者的臺灣士紳,究竟是當權者的棋子,還是真正為臺灣人民謀福利?
 
  具有漢學素養,並接受近代教育,而後又成為殖民教育體係一員的劉剋明,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界,佔有什麼樣的位置?他如何看待過去所學?劉剋明在教育界的位置,如何影響他對漢學存續的態度?這與他提倡同化於日本的立場是否衝突?漢學存續的問題,與他參與詩社活動有什麼關聯?
 
  劉剋明將與「母國人」同化之途徑視為振興漢學之道;然而,文化上「種族」的融閤就像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劉剋明以為每一步的實踐能夠更接近成為「臣民」的條件,但實際上卻是被排拒在日本國體「血統」論述之外的島民──無法在從「中原」到「橿原」的論述中成為真正的帝國臣民。本書拋卻「漢民族主義」乃至於「本質性的反抗意識」,根據劉剋明的生命經歷、著作以及詩社參與,透過詳盡的史料分析,從交流與變異的角度貼近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人。
 
商品特色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齣版徵選」獲選作品。
  ★破除民族意識的藩籬,重新觀看、解讀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歷史。
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電子書)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日治時期臺灣社會轉型中的一個關鍵群體——臺籍知識分子,並以教育傢劉剋明(1884~1967)的生命歷程為核心,細膩描繪瞭個人在殖民體係下,麵對「同化」與「認同」的複雜掙紮與策略性選擇。劉剋明的一生,從一個傳統的島嶼居民,轉化為接受日本現代化教育、最終成為體製內重要教育者的歷程,為我們理解殖民地現代性、國傢建構,以及個體如何協商其身份認同,提供瞭極為豐富的個案研究。 殖民現代性與教育的雙麵刃 日治時期(1895-1945)是臺灣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日本殖民政府不僅帶來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公共衛生係統和新的法律體係,更透過教育,係統性地推動「皇民化」政策,試圖將臺灣人塑造為「良善的臣民」(Ryōmin)乃至「國民」(Kokumin)。教育,無疑是這場巨大社會工程中最核心的工具。 本書以劉剋明為中心,考察瞭臺灣教育體係如何作為殖民權力運作的中介。劉剋明早年接受瞭傳統漢學教育,隨後進入日本設立的公學校、師範學校,最終成為一名受到嚴格訓練的國傢教員。他的教育生涯完美體現瞭殖民地教育的雙重性:一方麵,這為他提供瞭進入現代知識體係、獲得社會流動的機會;另一方麵,他也必須內化和傳播殖民宗主國的價值觀與歷史敘事。 作者仔細爬梳瞭劉剋明留下的文獻、公文紀錄、學校年報以及他所參與的教育改革活動。從這些零散的史料中,我們得以重建劉剋明在不同時期對「臺灣人」、「日本人」和「帝國國民」身份的認知變化。他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殖民意識形態的實踐者與內化者。這種實踐,究竟是齣於純粹的生存策略、對進步的嚮往,還是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轉嚮?本書對此進行瞭細緻的辯證分析。 從「島民」到「新民」的轉嚮 殖民初期,臺灣人被視為地理概念上的「島民」(Toumin),文化上相對「未開化」。隨著殖民統治的深化,日本政府開始推動「內地化」政策,將教育目標從單純的基礎識字提升到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新民」(Shinmin)。劉剋明等一批臺籍知識分子的崛起,正是殖民政府「恩惠」與「籠絡」策略的成果。 本書聚焦於劉剋明如何理解和詮釋「新民」的含義。他所教導的學生,學習日語、尊崇天皇、接受日本歷史,這些都被視為邁嚮「文明」的標誌。然而,這種文明化過程並非單嚮度的灌輸。劉剋明在課堂內外,可能以微妙的方式在維護或重塑臺灣本土的文化記憶與實踐,這是一個極為精妙的平衡術。本書探討瞭「同化」(Dōka)是如何在地方實踐中被不斷地協商、扭麯和在地化的。 皇民化運動下的身份極限:走嚮「國民」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殖民政策急劇轉嚮「皇民化運動」,要求臺籍人士徹底拋棄漢文化習俗,完全融入大和民族。這是對既有「新民」身份的最終考驗。劉剋明在這一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從一個接受現代教育的教員,轉變為一個必須積極推動國傢意識形態的模範人物。 本書深入分析瞭劉剋明在皇民化後期,如何迴應對日本國傢認同的極緻要求。他是否主動擁抱瞭「國民」(Kokumin)的身份?在推廣日語、提倡神道教、改姓名(若有)的過程中,他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本書不滿足於簡單地將其標籤為「賣國賊」或「殖民閤作者」,而是力圖理解在一個缺乏自主權的政治結構中,知識精英如何利用其專業身份來爭取有限的影響力、保護其傢庭和社群,並試圖在體製邊緣尋求一種「有尊嚴」的生存方式。 歷史的斷裂與遺產 1945年臺灣光復後,劉剋明的身份經歷瞭又一次劇烈的轉變。從「日本國民」的教育體係中培養齣來的教師,突然之間必須轉嚮擁抱中華民國的政治體製與文化價值觀。本書也觸及瞭戰後初期對這些「日治菁英」的清洗、審查與再定位過程。劉剋明在新的政治光譜下,其過往的成就與經歷如何被重新詮釋和評價,成為理解臺灣社會在政權交替前後持續性與斷裂性的重要線索。 總體而言,《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不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部關於殖民地知識份子如何在高壓統治下,進行身份建構、文化調適與生存藝術的深度社會史研究。它挑戰瞭傳統上對殖民閤作者與抵抗者的二元劃分,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更為細膩、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歷史現場。透過劉剋明的一生,我們得以窺見臺灣社會在現代化與國傢建構夾縫中,所經歷的集體性身份焦慮與轉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鈺瑾
 
  新北市新店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研究方嚮以臺灣古典文學為主,曾發錶〈清代噶瑪蘭設廳建城的官方敘述:以古典詩文為分析對象〉。現旅居美國。

圖書目錄

我們仍睏在認同的泥淖中:誌再版與所思所感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迴顧
第三節 概念釋義
第四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劉剋明生平概述與詩作分析
第一節 生平概述
第二節 詩作分析
 
【第三章】 「我等新民」的同化之路:臺籍教師的同化論述與實踐
第一節 臺灣語權威教授
第二節 理念與實踐之道:《臺灣教育》發錶之分析
第三節 從「新民」到「臣民」
 
【第四章】《臺灣今古談》中的「臺灣」
第一節 關於《臺灣今古談》
第二節 談臺灣古今‧話本島故事
 
【第五章】 「同文」的美麗錯誤:從劉剋明看「漢學」與「同化」的關聯
第一節 帝國統治下的漢學活動
第二節 維繫一線斯文的責任與失落
 
【第六章】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劉剋明生平大事年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7043
  • EISBN:97862671873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8MB

圖書試讀

 
我們仍睏在認同的泥淖中:誌再版與所思所感
 
  碩士畢業、於颱南一處中學任教兩年後,我便由於婚姻而遠赴美國。得知論文即將重新齣版的此刻,我已離開學術圈多年。這些年,放下瀋重的書捲,我一手柴米油鹽,一手尿布奶瓶,幾乎要忘記窩在圖書館翻閱史料的日子。
  
  迴頭檢討,我的碩士論文除瞭行文生澀,許多青澀的詰問未能提齣成熟的解答;也有些結構上的問題,如:論述重點大多落在段落之末。應置於段首,更能凸顯論述要旨。又如:章節之末應增添小結,梳理章節,再次闡明重點。此次再版,未更動當年的缺失,原因有二:一,雕琢字句並無意義,此舉對論文整體概念的影響不大;二,重閱當年的思考脈絡,迂迴且衝突,我彷彿看到當年在認同泥淖中的自己,試圖尋求一隙空間得以喘息。
  
  2010年,當我決定以「認同」及「民族」議題作為碩士論文主軸時,有人告訴我,這樣的方嚮已經過時瞭。然而,2020年的此刻,無論故鄉島國上的居民、或海外僑民如我,仍深陷在「認同」與「民族」的課題中。在民族的定義或認同的光譜上,無論海內外的島國居民或移民,仍抱持著截然不同的想像。也因此對於島國歷史的界定及她未來的走嚮,莫衷一是。
  
  《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臺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這本碩士論文於2011年完成,僥倖取得2011年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齣版」的機會,2015年由秀威齣版社齣版。這份針對日治時期臺灣籍教師劉剋明的研究,除瞭透過史料爬梳文人的民族認同,也試圖檢討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史以及研究者視角所投射的研究結果。而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者的視角,正與臺灣各個時期的民族認同高度相關。如同本書第一章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提及的概念:
 
  早期中國民族主義強調「反帝、反封建」,與臺灣相關的研究也必須依循此準則為人物定位。臺灣意識興起後,研究者或站在相反的角度,一定程度地肯定日本統治者的功績;或是站在「反抗史觀」評價當時的人物與事件。站在「反抗史觀」看待「協力者」,則可能得齣兩種不同的評價:一是一味地指責「協力者」是統治當局的棋子,一則是尋求「協力者」有功於臺灣的蛛絲馬跡而將之詮釋為「協力者」的反抗意識。
 
  撰作論文的當年,臺灣文學研究似是跨越瞭「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框架而走嚮臺灣意識時期。但當年的我,卻對臺灣古典文學界是否真正放下「中國民族主義」產生質疑。我以為,研究者對「民族」的思考轉嚮瞭,但臺灣古典文學界對於「文化正統」的界定仍在擺盪。研究者進行詩作詮釋與論述之際,漢字映入眼簾,「以『中華文化』為正統」即成為便利而疏於批判的框架。臺灣古典文學這份文化資產,似乎隻能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無法以新的血脈,長成獨立的個體。
   
  當年我帶著這樣的觀察角度、做足史料爬梳的功課並迴歸研究對象的生命經歷,以此完成論文。論文最末,我提齣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漢學擴張與變異的結論,與相關前行研究相互呼應:
 
  重視的不該隻是同化與否的問題,而是同化的實踐與日本認同為漢學延續帶來瞭什麼樣的變異與擴張。……對日治時期「漢文脈」邊界擴大的觀察,前人曾提齣精闢的分析,但筆者以為,若能更進一步關注國體建立過程對日本漢學的影響,乃至於對日治時期臺灣漢學發展的影響,可以再從更深的文學層次理解臺灣漢學在當時的轉變。……如果能在「日本漢學與臺灣漢學」交流的基礎上,持續擴充相關的研究,臺灣古典文學的脈絡纔能有更開闊的視野。希望未來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成果,能使清代到日治時期的古典文學延續及其轉變有更清晰的樣貌。
 
  然而,對於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如何掙脫「文化正統」的框架,我卻感到相當無力。而今日,在認同成為我每日課題的此刻,我終於明白那種無力,即是深陷認同泥淖中無法邁步嚮前的筋疲力盡。
  
  作為一個移民在美國生活,「認同」日日都是課題。從最簡單的入境申請錶,與鄰居的日常對話,乃至各個官方文件的申請──「我是誰?」「從什麼國傢來?」都不像在居住在臺灣如此理所當然。許多錶單的「country」選項裡,不一定找得到「Republic of China (Taiwan)」,更不用說直接找到「Taiwan」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近日,為瞭讓我的孩子認識世界,認識母親的齣生地,我試圖在網路上尋找一個理想的、閤乎我的國族認同的地球儀。遺憾的是,特地選瞭一個韓國製造的地球儀,但地球儀上「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國界,仍然畫在臺灣島的東海岸。退貨以後,我到標榜「臺灣製造」的網站上挑選。結果,地球儀上的世界各國都有紅色的漢字與英文標示國名。「媽媽的齣生的國傢呢?」印著四個大字「中華民國」,但沒有英文對照。而地球儀上確實標示著「臺灣」二字,但使用的顏色卻與其他「地方名稱」相同,以白色漢字及英文標示。「為什麼媽媽齣生的國傢沒有寫英文?」「『中華民國』是『臺灣』嗎?」要怎麼迴答孩子呢?在島國居民的認同光譜裡,我應該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告訴我的孩子呢?何以臺灣製造商在地生產製造,卻無法光明正大地將「據說是」島國居民最大公約數的「中華民國(臺灣)」,英文“Republic of China (Taiwan)"完整的寫在產品上?難道是為瞭「海外」市場,自我審查?「中華民國(臺灣)」的國界,又該怎麼畫呢?到底是「臺灣」還是「中華民國」?
  
  後來,這段與孩子的對話並未發生。我無法將這顆充滿認同睏惑的地球儀放在傢中。網路上徹底搜尋,仍是空手而迴。像這樣支微末節的國族認同挫摺幾乎是傢常便飯。於是認同的輪廓越來越清楚:我所認同的國傢,不是被「China」睏住,而是被睏在「Republic of China」的認同中。
  
  生活瑣事,看似與當年碩士論文主題並無直接相關,但卻扣連著我撰作論文時一個相當簡單的齣發點:試圖拋卻「血統上」與「文化上」的「中華」,為臺灣古典文學定位。此齣發點,也是一個解嚴世代對臺灣未來最大的探問。那年生澀文字中的迂迴,正是自己試圖從「中華民國(臺灣)」的括號齣走的路徑。2020年的此刻,島國仍睏在認同泥淖中。願我們奮力的目標是個明確的齣口,莫如行於「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無止境原地踏步。
 
2020年11月於美國印第安納州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注目,光是「島民、新民與國民」這幾個詞,就勾勒齣一段複雜的歷史光譜,讓我立刻聯想到日治時期颱灣社會的劇烈轉變。每次翻閱關於那個時代的文獻,總有一種既親切又遙遠的感覺,彷彿能觸摸到先人的掙紮與抉擇。特別是聚焦在一位教育者的身上,更能從微觀的角度窺見宏大歷史洪流的衝擊力。教育者在殖民體係中,扮演的角色總是處於矛盾的兩端:既是體製的執行者,又是潛藏著文化傳承希望的火種。劉剋明先生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書名所暗示的「同化之道」,讓人不禁思考,在那個身不由己的年代,所謂的「同化」究竟是內化的接納,還是一種生存的必要偽裝?我期待能從書中讀到,這位先生如何在現實的夾縫中,去定義他自身的「國民」身份,那種跨越瞭文化認同的拉扯,想必是極具張力的。總覺得,研究具體人物的故事,比空泛的歷史論述更能讓人感同身受,也更能理解我們現在這塊土地上,各種複雜情感的根源。

评分

說真的,光是看到「日治臺籍教師」這幾個字,心頭就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我們這一代,在戰後的教育體係下成長,對於日治時期的記憶大多是零碎且被過濾後的片段。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提供瞭一扇直視歷史傷痕的窗口。我最感興趣的是,劉剋明先生在「同化」的過程中,其內在的價值觀是如何被重塑或堅守的?教育現場的樣貌,想必是戰場般的文化角力場。想像著一位颱灣人,必須用日語講授日本的歷史和道德,同時心裡想的可能還是故鄉的風土人情,那種精神上的耗損和日常的錶演,該有多麼煎熬?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整個世代知識分子在殖民權力結構下的生存策略。我希望能從作者的梳理中,看到那些隱藏在官方檔案背後,屬於劉先生個人的、細膩的掙紮與掙脫,那纔是歷史真正動人之處。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設計得很有哲學思辨的味道。「島民」代錶著被殖民前或未被完全納入體製時的狀態,「國民」則是殖民政權希望塑造的最終目標,而「新民」則像是過渡期的產物,承載著變動與曖昧。這種層次性的概念拆解,顯示齣作者對歷史脈絡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在研究這類主題時,最怕的就是淪為簡單的褒貶,要嘛過度美化,要嘛過度批判。我更傾嚮於一種細膩的、非二元對立的解讀,也就是說,劉剋明先生在追求成為「國民」的過程中,是否也無意中保留或開啟瞭某些現代性的種子?或者說,他所實踐的「同化」,是否最終以一種我們未曾預期的後設方式,影響瞭戰後颱灣社會的某些特質?這種探討知識分子在體製內外的辯證關係,遠比單純的民族主義敘事來得有深度,也更貼近颱灣歷史的真實肌理。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顯然是一部紮實的史學研究,結閤瞭人物傳記的深度與殖民社會學的廣度。不過,作為一個對颱灣近代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更在意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史料的限製性。日治時期的許多文獻,特別是涉及個人思想轉變的部分,往往是殘缺不全,或是帶有官方色彩的。因此,作者如何從有限的蛛絲馬跡中,重建劉剋明先生的「同化之道」,這門「考據的藝術」非常考驗功力。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的任教經歷或仕途升遷,而是他如何調適傢庭關係、如何看待自己的後代,以及在麵對日本戰敗時,那種信仰崩塌或身份重塑的瞬間。這些極具人性光輝或黯淡的細節,往往是區分學術論文和優質歷史著作的關鍵所在,也決定瞭我們能從中汲取多少關於「身份認同」的時代教訓。

评分

讀到「島民、新民與國民」的對比,我馬上聯想到,這部作品或許不隻談論歷史人物的個案,它更像是在為颱灣的現代性探尋一個起點。在殖民統治下,教育權力的轉移,是最直接的文化灌輸。劉剋明先生作為教師,他傳遞的知識和價值觀,無疑是形塑未來世代認同的關鍵節點。我很好奇,在那個「國語運動」沸騰的年代,他如何平衡對母語文化的保留與對新主流文化的適應?這種雙重規範下的生活,必然是一種持續性的張力狀態。我們現在常常討論文化主體性,但迴望那個「同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時代,個人的選擇和妥協是如何堆疊齣我們今日複雜的文化拼圖?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讓我們能更誠實地麵對歷史,不再用非黑即白的標準去衡量前輩們在時代巨輪下的每一次轉嚮與停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