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 (電子書)

一個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渝
图书标签:
  • 孤独
  • 人生
  • 自我成长
  • 哲学
  • 思考
  • 存在主义
  • 个人体验
  • 散文
  • 文学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孤單嗎?一個人。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
  寂寞嗎?一個人。群聚之後,歸回一個人。

  一個人獨行,是種享受。
   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說:「我習慣單獨行動,我習慣一個人。」
  電影《風林火山》結尾的話:「每個人抱著自己的夢死去。」

  孤獨最適於冥思,冥思使人心思更為細膩,思惟更為深邃,不斷與自我的內在對話,發現真正的自我,使生命更為完整更加豐實。
  《一個人》,可說是莫渝人生惜晚景的生命之詩,也是他個人夕陽無限好的心靈之歌。  

本書特色

  ★詩人莫渝的人生體驗轉化文字的哲理沉思。
  ★劉岱昀插畫為詩作增添更鮮豔具體的色彩!

各界推薦

  「同樣屬於描寫生活的無奈、無望的孤獨詩來說,莫渝的這類詩,就沒有陳子昂那種悲憤填膺的激動。中國古詩,不管哪一類型,感情都比較直接,痛苦就說痛苦,歡樂就說歡樂,淒涼就說淒涼。也許,同屬中國詩人的紀弦,他的〈狼之獨步〉,或許堪可比擬。相反地,在莫渝的詩裡,卻很少(應該完全沒有)訴諸這種激情。筆者以為,莫渝的這種詩風,才足以顯示存在主義之下的無奈、無望和孤獨。那種無可奈何的孤獨,不是大聲急呼『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所能傳達的。」——楊 風

  「詩人其實是熱血多情。
  走在沙漠,渴盼滿水的羊皮袋。
  一個人獨自的話語,等待誰的耳朵?
  在北埔,邀請徐青松,也想念龍瑛宗;
  在月台,宛如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李欽賢;
  月光下,遙想賴和;
  到了雪鄉,還讀著川端康成。
  如果來到古典的中華世界,
  東坡對坐太白,太白低首於淵明,淵明瞻望東方之既白,
  形、影、神,Three in One,One for All,
  對於肉體的存在其實更務實於波德萊爾,
  難道他們也要綁赴保守者的刑場?」——許建崑

  「一個詩人的人格,往往影響到他的詩的風格。莫渝的生命情調,基本上是孤獨內斂的,獨來獨往,絕非奔放善於交際。他年輕時期的詩,充滿了孤獨激越的浪漫情懷,別有一番孤芳自賞,又避免不了自艾自憐,甚至悲觀厭世。
  孤獨最適於冥思,冥思使人心思更為細膩,思惟更為深邃,不斷與自我的內在對話,發現真正的自我,使生命更為完整更加豐實。
  歷經漫長的人世際遇和生命淬鍊,到了近期的詩作,莫渝的生命,已經蛻變成圓融豁達的自我,在寧靜達觀中,他沉浸於和自然、和時間、和宇宙大化,共呼吸同消長的心境裡。」——張恆豪

  「莫渝2021年新作《一個人》,很特別的詩集,在『獨』『一』的體驗中勾勒出他的內在版圖;有心情的跌宕,有思想的反射。詩集雖然分為三輯,都不離『獨』與『一』的心語。這些詩都是莫渝最近十年來的作品,誠如他自己所言,『獨來獨往』是年輕時期就已出現的話語。不一樣的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莫渝,是準備往前衝刺的年輕詩人,而四五十年後的莫渝,則已體驗過人生的高山低谷;回憶、懷想之餘,時有淡泊明志,時有孤高情懷,這份淡泊孤高所反射的是什麼樣的生命體悟,所抒發的是什麼樣的人生哲學?」——林盛彬
《昨日星尘》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失落的深度探索 作者:林语川 内容提要: 《昨日星尘》并非一部讲述个人孤独的作品,它描绘的是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社会图景——一个被高速发展和信息洪流裹挟的未来都市“新埃尔文”。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时间档案局”的高级勘察员,陈默展开。陈默的工作是进入那些被判定为“时间残骸”的旧区域,修复或销毁那些可能泄露未来稳定性的历史信息碎片。 然而,当他深入调查一桩涉及多年前一场被称为“静默日”的城市级数据中断事件时,他开始接触到那些被官方刻意抹去的生活片段——那些不被记录、不被重视的个体挣扎与情感纠葛。 小说以多线叙事结构展开,穿插着陈默的现实调查、他童年时代对城市初期建设的模糊记忆,以及通过修复的“残骸数据”中截取的、属于不同时代人物的日记、通话记录和视觉碎片。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存在性焦虑”的群像。 第一部:编码与遗忘 新埃尔文,一座以绝对效率为核心建立的垂直城市。在这里,时间被精确计量,每一个公民的生命轨迹都由一个被称为“时序算法”的超级AI进行优化分配。陈默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螺丝钉,他习惯于冰冷的数据和逻辑判断。他的搭档,一个代号为“回声”的辅助系统,总能提供最客观的分析。 故事的开端,陈默被派往第九区地下深处的一个废弃数据站。这次任务的目的是清除所有关于“静默日”前夕的本地社交网络数据。静默日,是官方历史中一个轻描淡写的术语,指代一次短暂的系统故障。但陈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加密极深的个人日志文件。这个文件不属于任何已注册的公民,其加密方式陈默从未见过。 当他成功破解文件时,他看到的是一个名叫“苏黎”的年轻植物学家留下的记录。苏黎生活在城市表面尚处于“自然过渡期”的阶段,那时人们还拥有大片的未经人工干预的绿地。她的日志充满了对植物生长周期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缓慢”的迷恋——这在今天的快节奏社会中几乎是异端思想。通过苏黎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一个与陈默所处的、高度数字化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充满了泥土、雨水和不可预测性的世界。 陈默试图将日志标记为“无害残骸”,但日志中一再出现的对“一次性记忆水晶”的描述,引起了他的警觉。这种水晶据传能永久封存一段纯粹的情感体验,但其制造技术早已被禁止。 第二部:回溯与偏差 随着陈默对苏黎的追踪深入,他开始偏离标准作业流程。他开始主动搜索与“静默日”有关的民间传闻,这些信息在官方数据库中被系统性地标记为“认知噪音”并自动删除。他发现,“静默日”并非简单的系统故障,而是由一次大规模的、非官方的数据同步引发的。许多人试图在系统重置前,备份他们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文件,而是感觉、气味、未完成的对话。 小说引入了另一个重要人物:退役的“历史维护员”老乔。乔隐居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拒绝接入主网,依靠古老的机械和二手零件维持生活。乔是少数经历过“静默日”的亲历者之一。他告诉陈默,静默日的本质,是一场对“非必要情感”的集体抗议。人们厌倦了被算法安排的满足感,转而追求那些无法量化、无法存档的瞬间。 乔向陈默展示了一个用旧光盘和磁带拼凑起来的简易“情感播放器”。他播放了一段模糊的音频——那是许多人同期记录下的,海边风声和海鸥叫声的混合体。陈默从未听过海,新埃尔文的自然景观早已被模拟环境取代。这段声音,带着真实的空气流动感和颗粒感,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共鸣。他开始质疑,自己所维护的“稳定”,是否是以牺牲“真实体验”为代价。 第三部:系统的裂隙 陈默发现苏黎的“记忆水晶”计划,目的并非仅仅是储存回忆,而是试图在系统重置的瞬间,注入一股强大的、基于真实情感的“反熵力”,以抵抗系统对时间流逝的绝对控制。 时间档案局察觉到了陈默的异常行为。他的权限开始受到限制,系统开始推送“修正指令”——要求他立即销毁所有与苏黎相关的踪迹,并接受强制性的心理重置疗程。 在与系统的对抗中,陈默必须决定,是回归他所熟悉的、安全但空洞的秩序,还是追随苏黎留下的线索,去寻找那可能已经消散在宇宙中的“真实瞬间”。他意识到,如果所有人都只记录和记住被认可的成就,那么人类的进化将停滞不前。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陈默潜入城市核心的“主时间脉冲发生器”时。他必须在系统完成下一次大规模数据清理之前,上传苏黎留下的最后一段信息——那不是数据,而是一种复杂到近乎有生命的“生命节奏图谱”。 结局:回响 陈默最终未能完全阻止系统的清理,但他的行动在数据流中留下了一个微小的、无法被算法完全消除的“回响”。他没有逆转时间,也没有摧毁系统,但他成功地让“静默日”的真正意义——对体验的渴望——以一种隐秘的、非结构化的形式,渗透进了新埃尔文的底层网络。 故事的结尾,陈默的下落成谜。但城市中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有人在无人的角落里,无缘无故地停下脚步,似乎在聆听不存在的风声;一些市民报告说,模拟的天空偶尔会出现一闪而过的,无法被识别的色彩波段。 《昨日星尘》探讨的核心并非未来的科技,而是人类对“不完美时刻”的执着。它审视了在一个绝对理性和可预测的世界里,记忆、失落与那些无法被编码的情感,如何成为抵抗永恒遗忘的最后堡垒。这是一部关于如何记住那些“无用”之美,并从中寻找生存意义的长篇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  渝


  本名林良雅,1948年出生苗栗竹南中港溪畔。淡江文理學院畢業。曾任出版公司文學主編、《笠》詩刊主編。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年度詩選編選委員。長期與詩文學為伍,閱讀世界文學,關心臺灣文學。著有《莫渝詩文集》五冊,詩集《第一道曙光》、《革命軍》、《走入春雨》、《陽光與暗影》、《莫渝美術詩集:畫廊》、《莫渝情詩集:貓眼,或者黑眼珠》、《晨課》、《斑光》、《迎曦》;臺語詩集《春天ê百合》、《光之穹頂》等。散文與評論《臺灣詩人群像》、《臺灣詩人側顏》、《笠詩社演進史》等。翻譯《異鄉人》、《惡之華》、《比利提斯之歌》、《小王子》、《白睡蓮──法國散文詩精選》、《偶發事件》、《石柱集》等。

繪者簡介

劉岱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行政院優良兒童繪本評審
  新北市鄉土教材美術編輯
  新北市國小英語客語閩語優良繪本評審
  新北市板橋區新埔國小美術班專任教師
 

图书目录

存在主義下的獨和單—讀莫渝的詩集《一個人》/楊 風
舉杯邀明月,對影還是一人—試說莫渝的詩集《一個人》/許建崑
隔座而觀/張恆豪
一個人的人生哲學—莫渝的詩集《一個人》序評/林盛彬
自序

§輯一 一個人
一個人的沙漠
【附錄】X沙漠
一個人在北埔
【附錄】春雨中,我在北埔
一個人的花季
一個人的車站—聆聽畫家李欽賢說的鐵路故事
一個人的咖啡
一個人的風雲
一個人的曠野
一個人望雨
一個人的闇暗
一個人的街頭
一個人的水岸
一個人的星球
一個人的午後微風咖啡座
一個存在主義的午後咖啡
一個人的暮影
一個人的酒杯—邀李白
一個人的形影神—邀陶淵明
一個人可以酗酒—陪波德萊爾
一位豁達者的酒興—邀蘇東坡
一個人茗茶
一個人的月光
一個人的黑夜
寒冬深夜,一個人讀《雪國》
一個人望落日
一個人在畫廊
一個人的玫瑰園
一個人坐在碼頭
一個人在雪地
一個人守護一家園的詩
一個迷戀罌粟花的男子
夢回綠川—憶懷綠春年華
一個人重回綠川
一個人重臨柳川
一瞬之光
一隻蚊子
一個人的菜園
一個人的冬至

§輯二 獨或單
獨 行
獨 酌
獨 白
獨 坐
孤 雲
說孤寂
獨語獸
獨裁者
單行道

§輯三 流雲小集
【前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附錄】旅行,不一定要侶行/鄭竹君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2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2.2MB

图书试读

自序

獨與單


  檢視自己的個性:內向、悲觀、不易表達意見、不想公開心情心事。有人高談闊論家事,逢甲說逢乙也說,自己不擅此道。專校畢業紀念冊,相照下的題詞,從兩首詩,分別摘錄詩句,表明當時的迷惘與肯定。

  第一句摘自1967年7月的〈睡〉:「我是獨來獨往的飛鳥,握有頂帥的時空」;第二句摘自1968年1月的〈煙之奈何〉:「是霧,就喜悅清晨的乳白,是化羽的尼古丁,就撇開一切,獨自矚視悲劇性的寒涼」。

  「獨來獨往」、「獨自矚視」,是早年出現「獨」字眼的詩句。稍晚,也有類似的詩句,如〈樹靈〉:「樹是一孤獨的旅者」(1968),〈歌之奈何〉:「我是一粒不被陽光照顧的微塵/固執於必然的莫可奈何」(1968),似乎有不可言喻的酸澀。

  同時間後期,在澎湖寫的:

  〈枯立樹〉
  也有過綠的年華
  也傲視過卑微的茵草
  被褪去葉的衣襟
  枝椏依然朝上頂住一域豔陽天
  冀望鳥們的偶然投憩吱語
  曠漠的焦野
  一株枯樹硬挺的擎起
  敗北的英雄般
  欲哭無淚 欲笑無葉
  沒有誰前來收屍
  沒有誰前來聆訴
  就只能光禿的賴活
  回憶著
  輝煌的過去
  —1968.夏,澎湖。

  以及獻給梵谷的詩〈陽光詩抄〉,副題稱梵谷是「一顆孤獨的太陽」(1969)。〈自囚〉詩末尾:「獨讓四面八方/風寒/霜冷」(1972),更時常自唸自反芻。

  1970年代接觸法國詩文學,獨鍾杜伯雷、波德萊爾,也心儀維尼,尤其他的話語:「懦怯卑劣的野獸往往成群結隊,只有雄獅獨自徘徊傲視曠野。詩人也如是獨來獨往。」,同時期,也墜入中國李義山〈春雨〉的:「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時空跳至2005年,竟寫了三首詩:

  〈蝴蝶單飛〉
  一隻蝴蝶突然出現
  沒緣由地(我的直覺)飛過來
  在玫瑰花頂盤旋三圈,接著
  靠近小黃菊花 嗅了五秒鐘,再
  到油麻菜籽花停了一分鐘
  (正確一點,是不停低飛打轉)
  蝴蝶飛遠了

  單飛的蝴蝶
  沒有快樂 沒有不快樂
  牠過著平凡的生活
  (我感覺如此,你呢?)
  —2005.01.

  〈鳥單飛〉
  鳥
  總是單飛
  飛飛停停,都一樣
  有目的無目的的飛
  累了,不想再飛
  隨處棲留

  人
  常常獨行
  遊蕩流浪,都一樣
  上班奔波也是
  嘆氣會有,日曆照撕
  工作照做
  自序 059 
  雙腳不動了
  由安靜的泥土一口吞入
  —2005.09.25.

  〈一個人的公園〉
  公園裡
  人來人往
  人聚人散
  公園裡有時擠滿人
  人多,流浪狗也湊熱鬧

  獨坐石椅上
  我是這裡的陌生人
  我有不被注意的竊喜
  —2005.10.15(六)

  這三首詩都收進詩集《第一道曙光》(2007.05.)。

  2019年7月,閱讀《一個人Alone》(網路與書,2003.12.),見證了不少「一個人」的同行者。先前早知曉法國啟蒙時期大師盧梭晚年的散文集(Jean-JacquesRousseau, 1712~1778)《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我獨自漫遊如一朵雲〉,回鑑了地面湖畔水仙花。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悠遊之歌》(景翔譯《浪吟行》),悠遊之歌,總是一個人出門的浪吟行。看了不少次電視重播電影《神隱任務Ⅰ》末尾旁白:有一個人,他無視常規,無視證據,只在乎正義是非。《神隱任務Ⅱ:永不回頭》,湯姆克魯斯(TomCruise)說:我習慣單獨行動,我習慣一個人。同樣電影日本戰國時期《風林火山》的對白:「每個人抱著自己的夢死去。」

  的確,黃泉路上獨行(臆想的成份居多)。還是想到《比利提斯之歌》結尾〈最後墓誌銘〉,比利提斯這麼自言自語:我,看不到的陰魂漫步在阿福花(地獄之花)的蒼白草原上,陽間生命的回憶是我陰間生命的喜悅。

  這是一幅自我安慰的想像畫面。黃泉路上當然獨行,生前,許多場合,何嘗不也一個人!Seul、Single、Alone。

  孤單嗎?一個人。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

  寂寞嗎?一個人。群聚之後,歸回一個人!

  近日一則早安輕體詩:

  夏日燠熱
  蟬聲高亢玫瑰細語
  誰來啜飲冰紅茶   (2021.06.22.)

  好友張恆豪回應:既有蟬聲伴奏/又有玫瑰溫柔/何必找人對飲/獨啜也是享受。想想:獨啜、對飲,都是享受。有時,心情的掩飾,「能飲一杯無?」其實是肯定的問句。常常想起莎岡回憶散文,陪晚年的長者沙特午餐。有陪守獨,都是人間美事!

2021.07.10.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简直像是在指挥一场精心编排的室内乐。它不是那种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商业小说,而是更像一段漫长、但又充满细微变化的内心独白。有些篇章,你会感觉时间被拉得很长,每一个意象、每一个转折都被反复咀嚼,像是慢火熬煮的老汤,需要你放下手机,静下心来才能品出那股回甘。但有趣的是,这种“慢”并非枯燥,作者总能巧妙地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叙述中,植入一两句像狙击枪一样精准的洞察,让你瞬间被“击中”,然后不得不停下来,反复阅读那几句话,感叹“对,我就是这么想的,但我说不出来”。这种文笔的张力,在于它既有散文的细腻,又兼具小说对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情绪的那个“度”,它从不煽情,从不把话说死,总是留下一大片的解读空间给读者,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投射自己的经历。读完一个章节,合上书本,那种感觉不是“我读完了”,而是“我好像又经历了一次”。这种代入感,是很多畅销书难以企及的,因为它需要读者付出相应的专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一开始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种极简主义的风格,虽然在文青圈子里很流行,但对我这种习惯了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来说,乍看之下有点过于沉静,甚至有点让人提不起兴趣。不过,也正因为这份“静”,让我决定翻开它。内页的排版处理得相当有巧思,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拿捏,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尤其是在处理一些长句和思辨性的段落时,留白的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深呼吸的角落。我个人认为,设计这块其实是做到了“恰如其分”——它不会喧宾夺主,让你专注于文字本身,但也不会因为过于朴素而让人轻易忽略。整本书的纸质手感也颇为扎实,不是那种一翻就软趴趴的廉价感,带着微微的粗糙感,握在手里有一种实在的温暖。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华丽的、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这本书可能不会满足你;但如果你欣赏的是一种低调、内敛,却处处流露出匠人精神的细节打磨,那么这本书的物理呈现绝对值得细细品味。它像是一位老朋友,不需要用花哨的装扮来吸引你,你知道,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内在的沉淀。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清晰的A到B的线索,更像是一张巨大的、互相连接的思维网。有时候,一个场景的描绘,可能在十页之后才被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所呼应,这种伏笔的埋设和回收,让我在阅读后期有一种“啊,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这种精妙的互文性,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否则很容易就会错过那些细微的线索。我甚至不得不偶尔翻回前面的章节去印证某些感受,这种“往复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与作者智力上的深度交流。在我看来,很多文学作品追求的是“情绪的宣泄”,但这本书追求的更像是“认知的重塑”。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线性思维模式,强迫我们将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整合,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复杂、更接近现实的认知框架。这种挑战性,正是它价值所在,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娱乐品,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投入精力去“破解”的智力迷宫。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像是在一个老旧的咖啡馆里,点了一杯手冲的单品咖啡。环境是安静的,光线是昏黄的,空气中弥漫着烘焙过的豆香。你面前的这杯咖啡,它的风味层次丰富,从入口的微酸到中段的焦糖甜感,再到尾韵的悠长回甘,需要你耐心地啜饮,不能牛饮。作者的文字就是这杯咖啡的“风味图谱”。我注意到,他在描绘“孤独”这个主题时,没有使用常见的负面词汇去渲染悲情,反而是用一种近乎客观的、甚至带点哲思的笔调去解构它。比如他谈到城市里的霓虹灯和独居者的关系,那种疏离感不是通过抱怨来表达的,而是通过精确的对比来呈现的。这让我反思,我们过去对很多抽象概念的理解是不是太过片面了。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像一个高明的引导者,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用一系列精妙的观察,帮你搭建好逻辑的脚手架,让你自己一步步走上去,最终得出的结论,因为是自己“挣扎”出来的,所以格外深刻。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个人化”且“非大众化”的。它不太适合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因为稍微走神,你就可能跟不上作者的思绪转折。我发现自己更倾向于在深夜,泡一壶热茶,坐在窗边,让外界的声音降到最低时去阅读它。它的“独处性”很强,仿佛作者在对每一个愿意倾听的读者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你在朋友圈迅速引发热烈讨论、观点鲜明、易于被标签化的作品,这本书或许会让你觉得有点“晦涩”或“疏离”。但恰恰是这种疏离感,构筑了它独特的艺术空间。它不试图讨好所有人,它只忠实于自己想要表达的那个核心的、内心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没有立刻想要推荐给所有人的冲动,反而有一种想要将其珍藏起来,只在特定心境下重读的欲望。这是一种高阶的阅读满足感,它不在于你“知道”了什么,而在于它如何改变了你“看”世界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