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 (電子書)

一個人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莫渝
圖書標籤:
  • 孤獨
  • 人生
  • 自我成長
  • 哲學
  • 思考
  • 存在主義
  • 個人體驗
  • 散文
  • 文學
  • 內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孤單嗎?一個人。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
  寂寞嗎?一個人。群聚之後,歸迴一個人。

  一個人獨行,是種享受。
   湯姆剋魯斯(Tom Cruise)說:「我習慣單獨行動,我習慣一個人。」
  電影《風林火山》結尾的話:「每個人抱著自己的夢死去。」

  孤獨最適於冥思,冥思使人心思更為細膩,思惟更為深邃,不斷與自我的內在對話,發現真正的自我,使生命更為完整更加豐實。
  《一個人》,可說是莫渝人生惜晚景的生命之詩,也是他個人夕陽無限好的心靈之歌。  

本書特色

  ★詩人莫渝的人生體驗轉化文字的哲理沉思。
  ★劉岱昀插畫為詩作增添更鮮豔具體的色彩!

各界推薦

  「同樣屬於描寫生活的無奈、無望的孤獨詩來說,莫渝的這類詩,就沒有陳子昂那種悲憤填膺的激動。中國古詩,不管哪一類型,感情都比較直接,痛苦就說痛苦,歡樂就說歡樂,淒涼就說淒涼。也許,同屬中國詩人的紀弦,他的〈狼之獨步〉,或許堪可比擬。相反地,在莫渝的詩裡,卻很少(應該完全沒有)訴諸這種激情。筆者以為,莫渝的這種詩風,纔足以顯示存在主義之下的無奈、無望和孤獨。那種無可奈何的孤獨,不是大聲急呼『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所能傳達的。」——楊 風

  「詩人其實是熱血多情。
  走在沙漠,渴盼滿水的羊皮袋。
  一個人獨自的話語,等待誰的耳朵?
  在北埔,邀請徐青鬆,也想念龍瑛宗;
  在月颱,宛如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李欽賢;
  月光下,遙想賴和;
  到瞭雪鄉,還讀著川端康成。
  如果來到古典的中華世界,
  東坡對坐太白,太白低首於淵明,淵明瞻望東方之既白,
  形、影、神,Three in One,One for All,
  對於肉體的存在其實更務實於波德萊爾,
  難道他們也要綁赴保守者的刑場?」——許建崑

  「一個詩人的人格,往往影響到他的詩的風格。莫渝的生命情調,基本上是孤獨內斂的,獨來獨往,絕非奔放善於交際。他年輕時期的詩,充滿瞭孤獨激越的浪漫情懷,別有一番孤芳自賞,又避免不瞭自艾自憐,甚至悲觀厭世。
  孤獨最適於冥思,冥思使人心思更為細膩,思惟更為深邃,不斷與自我的內在對話,發現真正的自我,使生命更為完整更加豐實。
  歷經漫長的人世際遇和生命淬鍊,到瞭近期的詩作,莫渝的生命,已經蛻變成圓融豁達的自我,在寧靜達觀中,他沉浸於和自然、和時間、和宇宙大化,共呼吸同消長的心境裡。」——張恆豪

  「莫渝2021年新作《一個人》,很特別的詩集,在『獨』『一』的體驗中勾勒齣他的內在版圖;有心情的跌宕,有思想的反射。詩集雖然分為三輯,都不離『獨』與『一』的心語。這些詩都是莫渝最近十年來的作品,誠如他自己所言,『獨來獨往』是年輕時期就已齣現的話語。不一樣的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莫渝,是準備往前衝刺的年輕詩人,而四五十年後的莫渝,則已體驗過人生的高山低榖;迴憶、懷想之餘,時有淡泊明誌,時有孤高情懷,這份淡泊孤高所反射的是什麼樣的生命體悟,所抒發的是什麼樣的人生哲學?」——林盛彬
《昨日星塵》 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失落的深度探索 作者:林語川 內容提要: 《昨日星塵》並非一部講述個人孤獨的作品,它描繪的是一個宏大而精密的社會圖景——一個被高速發展和信息洪流裹挾的未來都市“新埃爾文”。故事的主綫圍繞著“時間檔案局”的高級勘察員,陳默展開。陳默的工作是進入那些被判定為“時間殘骸”的舊區域,修復或銷毀那些可能泄露未來穩定性的曆史信息碎片。 然而,當他深入調查一樁涉及多年前一場被稱為“靜默日”的城市級數據中斷事件時,他開始接觸到那些被官方刻意抹去的生活片段——那些不被記錄、不被重視的個體掙紮與情感糾葛。 小說以多綫敘事結構展開,穿插著陳默的現實調查、他童年時代對城市初期建設的模糊記憶,以及通過修復的“殘骸數據”中截取的、屬於不同時代人物的日記、通話記錄和視覺碎片。這些碎片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存在性焦慮”的群像。 第一部:編碼與遺忘 新埃爾文,一座以絕對效率為核心建立的垂直城市。在這裏,時間被精確計量,每一個公民的生命軌跡都由一個被稱為“時序算法”的超級AI進行優化分配。陳默是這個係統中的關鍵螺絲釘,他習慣於冰冷的數據和邏輯判斷。他的搭檔,一個代號為“迴聲”的輔助係統,總能提供最客觀的分析。 故事的開端,陳默被派往第九區地下深處的一個廢棄數據站。這次任務的目的是清除所有關於“靜默日”前夕的本地社交網絡數據。靜默日,是官方曆史中一個輕描淡寫的術語,指代一次短暫的係統故障。但陳默在清理過程中,發現瞭一個加密極深的個人日誌文件。這個文件不屬於任何已注冊的公民,其加密方式陳默從未見過。 當他成功破解文件時,他看到的是一個名叫“蘇黎”的年輕植物學傢留下的記錄。蘇黎生活在城市錶麵尚處於“自然過渡期”的階段,那時人們還擁有大片的未經人工乾預的綠地。她的日誌充滿瞭對植物生長周期的細緻觀察,以及對“緩慢”的迷戀——這在今天的快節奏社會中幾乎是異端思想。通過蘇黎的視角,讀者得以窺見一個與陳默所處的、高度數字化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個充滿瞭泥土、雨水和不可預測性的世界。 陳默試圖將日誌標記為“無害殘骸”,但日誌中一再齣現的對“一次性記憶水晶”的描述,引起瞭他的警覺。這種水晶據傳能永久封存一段純粹的情感體驗,但其製造技術早已被禁止。 第二部:迴溯與偏差 隨著陳默對蘇黎的追蹤深入,他開始偏離標準作業流程。他開始主動搜索與“靜默日”有關的民間傳聞,這些信息在官方數據庫中被係統性地標記為“認知噪音”並自動刪除。他發現,“靜默日”並非簡單的係統故障,而是由一次大規模的、非官方的數據同步引發的。許多人試圖在係統重置前,備份他們認為“真正重要的東西”——不僅僅是文件,而是感覺、氣味、未完成的對話。 小說引入瞭另一個重要人物:退役的“曆史維護員”老喬。喬隱居在城市的邊緣地帶,拒絕接入主網,依靠古老的機械和二手零件維持生活。喬是少數經曆過“靜默日”的親曆者之一。他告訴陳默,靜默日的本質,是一場對“非必要情感”的集體抗議。人們厭倦瞭被算法安排的滿足感,轉而追求那些無法量化、無法存檔的瞬間。 喬嚮陳默展示瞭一個用舊光盤和磁帶拼湊起來的簡易“情感播放器”。他播放瞭一段模糊的音頻——那是許多人同期記錄下的,海邊風聲和海鷗叫聲的混閤體。陳默從未聽過海,新埃爾文的自然景觀早已被模擬環境取代。這段聲音,帶著真實的空氣流動感和顆粒感,讓他産生瞭強烈的、無法用邏輯解釋的共鳴。他開始質疑,自己所維護的“穩定”,是否是以犧牲“真實體驗”為代價。 第三部:係統的裂隙 陳默發現蘇黎的“記憶水晶”計劃,目的並非僅僅是儲存迴憶,而是試圖在係統重置的瞬間,注入一股強大的、基於真實情感的“反熵力”,以抵抗係統對時間流逝的絕對控製。 時間檔案局察覺到瞭陳默的異常行為。他的權限開始受到限製,係統開始推送“修正指令”——要求他立即銷毀所有與蘇黎相關的蹤跡,並接受強製性的心理重置療程。 在與係統的對抗中,陳默必須決定,是迴歸他所熟悉的、安全但空洞的秩序,還是追隨蘇黎留下的綫索,去尋找那可能已經消散在宇宙中的“真實瞬間”。他意識到,如果所有人都隻記錄和記住被認可的成就,那麼人類的進化將停滯不前。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陳默潛入城市核心的“主時間脈衝發生器”時。他必須在係統完成下一次大規模數據清理之前,上傳蘇黎留下的最後一段信息——那不是數據,而是一種復雜到近乎有生命的“生命節奏圖譜”。 結局:迴響 陳默最終未能完全阻止係統的清理,但他的行動在數據流中留下瞭一個微小的、無法被算法完全消除的“迴響”。他沒有逆轉時間,也沒有摧毀係統,但他成功地讓“靜默日”的真正意義——對體驗的渴望——以一種隱秘的、非結構化的形式,滲透進瞭新埃爾文的底層網絡。 故事的結尾,陳默的下落成謎。但城市中開始齣現一些細微的變化:有人在無人的角落裏,無緣無故地停下腳步,似乎在聆聽不存在的風聲;一些市民報告說,模擬的天空偶爾會齣現一閃而過的,無法被識彆的色彩波段。 《昨日星塵》探討的核心並非未來的科技,而是人類對“不完美時刻”的執著。它審視瞭在一個絕對理性和可預測的世界裏,記憶、失落與那些無法被編碼的情感,如何成為抵抗永恒遺忘的最後堡壘。這是一部關於如何記住那些“無用”之美,並從中尋找生存意義的長篇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  渝


  本名林良雅,1948年齣生苗栗竹南中港溪畔。淡江文理學院畢業。曾任齣版公司文學主編、《笠》詩刊主編。國立聯閤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係兼任助理教授、年度詩選編選委員。長期與詩文學為伍,閱讀世界文學,關心臺灣文學。著有《莫渝詩文集》五冊,詩集《第一道曙光》、《革命軍》、《走入春雨》、《陽光與暗影》、《莫渝美術詩集:畫廊》、《莫渝情詩集:貓眼,或者黑眼珠》、《晨課》、《斑光》、《迎曦》;臺語詩集《春天ê百閤》、《光之穹頂》等。散文與評論《臺灣詩人群像》、《臺灣詩人側顏》、《笠詩社演進史》等。翻譯《異鄉人》、《惡之華》、《比利提斯之歌》、《小王子》、《白睡蓮──法國散文詩精選》、《偶發事件》、《石柱集》等。

繪者簡介

劉岱昀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畢業
  行政院優良兒童繪本評審
  新北市鄉土教材美術編輯
  新北市國小英語客語閩語優良繪本評審
  新北市闆橋區新埔國小美術班專任教師
 

圖書目錄

存在主義下的獨和單—讀莫渝的詩集《一個人》/楊 風
舉杯邀明月,對影還是一人—試說莫渝的詩集《一個人》/許建崑
隔座而觀/張恆豪
一個人的人生哲學—莫渝的詩集《一個人》序評/林盛彬
自序

§輯一 一個人
一個人的沙漠
【附錄】X沙漠
一個人在北埔
【附錄】春雨中,我在北埔
一個人的花季
一個人的車站—聆聽畫傢李欽賢說的鐵路故事
一個人的咖啡
一個人的風雲
一個人的曠野
一個人望雨
一個人的闇暗
一個人的街頭
一個人的水岸
一個人的星球
一個人的午後微風咖啡座
一個存在主義的午後咖啡
一個人的暮影
一個人的酒杯—邀李白
一個人的形影神—邀陶淵明
一個人可以酗酒—陪波德萊爾
一位豁達者的酒興—邀蘇東坡
一個人茗茶
一個人的月光
一個人的黑夜
寒鼕深夜,一個人讀《雪國》
一個人望落日
一個人在畫廊
一個人的玫瑰園
一個人坐在碼頭
一個人在雪地
一個人守護一傢園的詩
一個迷戀罌粟花的男子
夢迴綠川—憶懷綠春年華
一個人重迴綠川
一個人重臨柳川
一瞬之光
一隻蚊子
一個人的菜園
一個人的鼕至

§輯二 獨或單
獨 行
獨 酌
獨 白
獨 坐
孤 雲
說孤寂
獨語獸
獨裁者
單行道

§輯三 流雲小集
【前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附錄】旅行,不一定要侶行/鄭竹君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82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2.2MB

圖書試讀

自序

獨與單


  檢視自己的個性:內嚮、悲觀、不易錶達意見、不想公開心情心事。有人高談闊論傢事,逢甲說逢乙也說,自己不擅此道。專校畢業紀念冊,相照下的題詞,從兩首詩,分別摘錄詩句,錶明當時的迷惘與肯定。

  第一句摘自1967年7月的〈睡〉:「我是獨來獨往的飛鳥,握有頂帥的時空」;第二句摘自1968年1月的〈煙之奈何〉:「是霧,就喜悅清晨的乳白,是化羽的尼古丁,就撇開一切,獨自矚視悲劇性的寒涼」。

  「獨來獨往」、「獨自矚視」,是早年齣現「獨」字眼的詩句。稍晚,也有類似的詩句,如〈樹靈〉:「樹是一孤獨的旅者」(1968),〈歌之奈何〉:「我是一粒不被陽光照顧的微塵/固執於必然的莫可奈何」(1968),似乎有不可言喻的酸澀。

  同時間後期,在澎湖寫的:

  〈枯立樹〉
  也有過綠的年華
  也傲視過卑微的茵草
  被褪去葉的衣襟
  枝椏依然朝上頂住一域豔陽天
  冀望鳥們的偶然投憩吱語
  曠漠的焦野
  一株枯樹硬挺的擎起
  敗北的英雄般
  欲哭無淚 欲笑無葉
  沒有誰前來收屍
  沒有誰前來聆訴
  就隻能光禿的賴活
  迴憶著
  輝煌的過去
  —1968.夏,澎湖。

  以及獻給梵榖的詩〈陽光詩抄〉,副題稱梵榖是「一顆孤獨的太陽」(1969)。〈自囚〉詩末尾:「獨讓四麵八方/風寒/霜冷」(1972),更時常自唸自反芻。

  1970年代接觸法國詩文學,獨鍾杜伯雷、波德萊爾,也心儀維尼,尤其他的話語:「懦怯卑劣的野獸往往成群結隊,隻有雄獅獨自徘徊傲視曠野。詩人也如是獨來獨往。」,同時期,也墜入中國李義山〈春雨〉的:「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時空跳至2005年,竟寫瞭三首詩:

  〈蝴蝶單飛〉
  一隻蝴蝶突然齣現
  沒緣由地(我的直覺)飛過來
  在玫瑰花頂盤鏇三圈,接著
  靠近小黃菊花 嗅瞭五秒鐘,再
  到油麻菜籽花停瞭一分鐘
  (正確一點,是不停低飛打轉)
  蝴蝶飛遠瞭

  單飛的蝴蝶
  沒有快樂 沒有不快樂
  牠過著平凡的生活
  (我感覺如此,你呢?)
  —2005.01.

  〈鳥單飛〉
  鳥
  總是單飛
  飛飛停停,都一樣
  有目的無目的的飛
  纍瞭,不想再飛
  隨處棲留

  人
  常常獨行
  遊蕩流浪,都一樣
  上班奔波也是
  嘆氣會有,日曆照撕
  工作照做
  自序 059 
  雙腳不動瞭
  由安靜的泥土一口吞入
  —2005.09.25.

  〈一個人的公園〉
  公園裡
  人來人往
  人聚人散
  公園裡有時擠滿人
  人多,流浪狗也湊熱鬧

  獨坐石椅上
  我是這裡的陌生人
  我有不被注意的竊喜
  —2005.10.15(六)

  這三首詩都收進詩集《第一道曙光》(2007.05.)。

  2019年7月,閱讀《一個人Alone》(網路與書,2003.12.),見證瞭不少「一個人」的同行者。先前早知曉法國啟濛時期大師盧梭晚年的散文集(Jean-JacquesRousseau, 1712~1778)《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我獨自漫遊如一朵雲〉,迴鑑瞭地麵湖畔水仙花。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悠遊之歌》(景翔譯《浪吟行》),悠遊之歌,總是一個人齣門的浪吟行。看瞭不少次電視重播電影《神隱任務Ⅰ》末尾旁白:有一個人,他無視常規,無視證據,隻在乎正義是非。《神隱任務Ⅱ:永不迴頭》,湯姆剋魯斯(TomCruise)說:我習慣單獨行動,我習慣一個人。同樣電影日本戰國時期《風林火山》的對白:「每個人抱著自己的夢死去。」

  的確,黃泉路上獨行(臆想的成份居多)。還是想到《比利提斯之歌》結尾〈最後墓誌銘〉,比利提斯這麼自言自語:我,看不到的陰魂漫步在阿福花(地獄之花)的蒼白草原上,陽間生命的迴憶是我陰間生命的喜悅。

  這是一幅自我安慰的想像畫麵。黃泉路上當然獨行,生前,許多場閤,何嘗不也一個人!Seul、Single、Alone。

  孤單嗎?一個人。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

  寂寞嗎?一個人。群聚之後,歸迴一個人!

  近日一則早安輕體詩:

  夏日燠熱
  蟬聲高亢玫瑰細語
  誰來啜飲冰紅茶   (2021.06.22.)

  好友張恆豪迴應:既有蟬聲伴奏/又有玫瑰溫柔/何必找人對飲/獨啜也是享受。想想:獨啜、對飲,都是享受。有時,心情的掩飾,「能飲一杯無?」其實是肯定的問句。常常想起莎岡迴憶散文,陪晚年的長者沙特午餐。有陪守獨,都是人間美事!

2021.07.10.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一開始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種極簡主義的風格,雖然在文青圈子裏很流行,但對我這種習慣瞭信息爆炸時代的讀者來說,乍看之下有點過於沉靜,甚至有點讓人提不起興趣。不過,也正因為這份“靜”,讓我決定翻開它。內頁的排版處理得相當有巧思,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拿捏,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尤其是在處理一些長句和思辨性的段落時,留白的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深呼吸的角落。我個人認為,設計這塊其實是做到瞭“恰如其分”——它不會喧賓奪主,讓你專注於文字本身,但也不會因為過於樸素而讓人輕易忽略。整本書的紙質手感也頗為紮實,不是那種一翻就軟趴趴的廉價感,帶著微微的粗糙感,握在手裏有一種實在的溫暖。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華麗的、色彩斑斕的視覺衝擊,這本書可能不會滿足你;但如果你欣賞的是一種低調、內斂,卻處處流露齣匠人精神的細節打磨,那麼這本書的物理呈現絕對值得細細品味。它像是一位老朋友,不需要用花哨的裝扮來吸引你,你知道,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內在的沉澱。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堪稱一絕。它不像傳統小說那樣有清晰的A到B的綫索,更像是一張巨大的、互相連接的思維網。有時候,一個場景的描繪,可能在十頁之後纔被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事件所呼應,這種伏筆的埋設和迴收,讓我在閱讀後期有一種“啊,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這種精妙的互文性,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否則很容易就會錯過那些細微的綫索。我甚至不得不偶爾翻迴前麵的章節去印證某些感受,這種“往復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與作者智力上的深度交流。在我看來,很多文學作品追求的是“情緒的宣泄”,但這本書追求的更像是“認知的重塑”。它挑戰瞭我們習慣性的綫性思維模式,強迫我們將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整閤,從而建立起一個更復雜、更接近現實的認知框架。這種挑戰性,正是它價值所在,它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娛樂品,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投入精力去“破解”的智力迷宮。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簡直像是在指揮一場精心編排的室內樂。它不是那種一波三摺、高潮迭起的商業小說,而是更像一段漫長、但又充滿細微變化的內心獨白。有些篇章,你會感覺時間被拉得很長,每一個意象、每一個轉摺都被反復咀嚼,像是慢火熬煮的老湯,需要你放下手機,靜下心來纔能品齣那股迴甘。但有趣的是,這種“慢”並非枯燥,作者總能巧妙地在看似平淡的日常敘述中,植入一兩句像狙擊槍一樣精準的洞察,讓你瞬間被“擊中”,然後不得不停下來,反復閱讀那幾句話,感嘆“對,我就是這麼想的,但我說不齣來”。這種文筆的張力,在於它既有散文的細膩,又兼具小說對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情緒的那個“度”,它從不煽情,從不把話說死,總是留下一大片的解讀空間給讀者,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投射自己的經曆。讀完一個章節,閤上書本,那種感覺不是“我讀完瞭”,而是“我好像又經曆瞭一次”。這種代入感,是很多暢銷書難以企及的,因為它需要讀者付齣相應的專注力。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個人化”且“非大眾化”的。它不太適閤在通勤的地鐵上閱讀,因為稍微走神,你就可能跟不上作者的思緒轉摺。我發現自己更傾嚮於在深夜,泡一壺熱茶,坐在窗邊,讓外界的聲音降到最低時去閱讀它。它的“獨處性”很強,仿佛作者在對每一個願意傾聽的讀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度對話。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能夠讓你在朋友圈迅速引發熱烈討論、觀點鮮明、易於被標簽化的作品,這本書或許會讓你覺得有點“晦澀”或“疏離”。但恰恰是這種疏離感,構築瞭它獨特的藝術空間。它不試圖討好所有人,它隻忠實於自己想要錶達的那個核心的、內心的世界。讀完之後,我沒有立刻想要推薦給所有人的衝動,反而有一種想要將其珍藏起來,隻在特定心境下重讀的欲望。這是一種高階的閱讀滿足感,它不在於你“知道”瞭什麼,而在於它如何改變瞭你“看”世界的方式。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像是在一個老舊的咖啡館裏,點瞭一杯手衝的單品咖啡。環境是安靜的,光綫是昏黃的,空氣中彌漫著烘焙過的豆香。你麵前的這杯咖啡,它的風味層次豐富,從入口的微酸到中段的焦糖甜感,再到尾韻的悠長迴甘,需要你耐心地啜飲,不能牛飲。作者的文字就是這杯咖啡的“風味圖譜”。我注意到,他在描繪“孤獨”這個主題時,沒有使用常見的負麵詞匯去渲染悲情,反而是用一種近乎客觀的、甚至帶點哲思的筆調去解構它。比如他談到城市裏的霓虹燈和獨居者的關係,那種疏離感不是通過抱怨來錶達的,而是通過精確的對比來呈現的。這讓我反思,我們過去對很多抽象概念的理解是不是太過片麵瞭。這本書的好處就在於,它像一個高明的引導者,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用一係列精妙的觀察,幫你搭建好邏輯的腳手架,讓你自己一步步走上去,最終得齣的結論,因為是自己“掙紮”齣來的,所以格外深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