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電子書)

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有誠
圖書標籤:
  • 疫情
  • 醫療
  • 慈濟
  • 颱北慈濟醫院
  • 生命
  • 颱灣
  • 醫護人員
  • 公共衛生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世紀大疫下
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以愛承擔搶救生命的希望工程
善的循環,讓愛延續愛

  生命在病毒麵前變得脆弱,人類在疫情底下顯得渺小,我們不禁要問,病毒如何形成?疫情如何緻此?人類又應如何嚮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和諧共存?答案都值得我們捫心自問,深刻反省,惕勵戒慎。──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在新冠疫情的大哉教育中,不知世人學到瞭多少教訓?又啟發瞭多少智慧?在我腦海中留下永遠的記憶,並不是抗疫期間我們投入瞭多少人力與物資,而是全院同仁及慈濟誌工,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當下,大傢投入瞭多少真誠的「愛」!──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用生命搶救生命,臺北慈濟醫院用愛守護

  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臺北慈濟醫院傾全院之力挺在疫浪最前線,穿透隔離給予病人愛和關懷,膚慰無法與至親告別的哀慟,也在大疫下迎接新生命,用愛守護每一個病人。

  除瞭在院內照顧確診病患,臺北慈濟醫院還肩扛守護社區安全之責:承接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照護輕癥確診病患;開立社區篩檢站,攔截病毒,為社區築起防火牆;更在證嚴法師指示下以新北五處靜思堂辦理新冠疫苗接種作業,為個別民眾穿上一層保護衣。

  二○二二年四月初夏,臺灣新一波疫情海嘯又起。二○二一年與病毒是快速激烈的短兵相接,二○二二年則是每天幾萬人確診,猶如打消耗戰、持久戰,但臺北慈濟醫院仍一往直前,再度勇赴前線,展現無畏大愛。

  疫情有如延燒不止的森林大火,
  我們像是把翅膀沾濕去救火的小鳥,
  力量薄弱,但有心就有力。
  當你覺得這是你可以盡的社會責任,
  沒有任何事情是做不到的。
  ────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潤漬眾生的道場▍
  *二○二一年五月至八月收治確診病患九百零六人,全國第一
  *落實感控措施,締造連兩年院內零感染的可貴防疫成績
  *衛福部COVID-19「關鍵『疫』戰,感謝有您」獲頒「貢獻卓越獎」,名列第一
  *開設專責加護病房三十三床,比衛福部規定多十三床
  *竭盡所能收治病患,沒有拒絕任何一個病人就醫,收治後也不曾轉齣任何病患到其他醫院
  *開立社區篩檢站、新北五處靜思堂做為社區疫苗施打站,為社區、民眾築起防火牆
  *臺北慈濟醫院人員捐齣防疫獎金或薪水,募得新臺幣七韆多萬元,支持慈濟基金會購買五百萬劑BNT疫苗
  *全國唯一全素食集檢所,為身心注滿抗疫能量
  *證嚴法師指示慈濟醫療體係研發防疫中藥「淨斯本草飲」,證實有助於確診病人之病毒量與發炎指數下降,研究成果受國際重視
  *慈濟基金會、無私奉獻的誌工,是臺北慈濟醫院最強後盾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挺在疫浪的前線: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 (電子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自然,並避免任何明顯的AI痕跡。 --- 《鏡像之外的風景:當代城市空間的隱喻與重構》 作者:陳思宇 著 齣版社:人文方舟文化 齣版年份:2024年 --- 書籍導讀:穿梭於混凝土森林的哲思漫步 在這座日益複雜、充滿矛盾的現代都市叢林中,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地理界定,而是承載著權力、記憶、身份認同與社會結構的活體。陳思宇教授的這部新作,《鏡像之外的風景:當代城市空間的隱喻與重構》,是一次深刻且極具洞察力的學術與人文探索,它邀請讀者暫時抽離日常通勤的慣性,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腳下的土地與頭頂的天際線。 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城市規劃手冊,也不是純粹的社會學論文集。它更像是一部精緻的文化解剖刀,精準地剖開瞭現代城市錶層光鮮亮麗的「鏡像」——那些被設計用來展示效率、進步和秩序的公共廣場、摩天大樓和智慧交通係統——深入挖掘其背後的「風景」:那些被邊緣化的角落、被遺忘的歷史殘骸、以及在數字化浪潮中掙紮求存的人類情感。 第一部:空間的語言學——符號、權力與凝視 陳教授在全書的第一部分,確立瞭城市空間的符號學基礎。他巧妙地藉鑒瞭福柯(Foucault)的異托邦(Heterotopia)概念,探討瞭城市中那些處於邊緣、同時又具有顛覆性意義的場所。例如,他詳細分析瞭「地下通道」如何從單純的交通設施,轉變為流動人口的臨時庇護所,以及「老舊眷村改建案」前後,空間敘事權的轉移。 重點章節「玻璃帷幕下的凝視」對現代商業區的建築美學進行瞭冷靜的批判。他指齣,當代建築對「透明性」的極緻追求,往往是一種虛假的民主姿態,它展示瞭秩序,卻隱藏瞭資本運作的閉鎖性。讀者將會發現,那些反射著藍天白雲的巨大玻璃幕牆,實際上正在進行一場無聲的社會篩選,決定瞭誰可以「進入」和誰必須「被看見」。 第二部:記憶的碎片化與場域的抵抗 城市是記憶的容器,但當代快速的城市更新,正在無情地抹除這些容器。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空間與集體記憶的張力。陳教授深入探訪瞭數個城市中僅存的「非標準化」空間——可能是某條因不符閤現代化標準而被保留下來的狹窄巷弄,或是某座被遺忘的工業遺址。 他描繪瞭社區居民如何通過「空間的儀式化」——例如在特定節日使用某個廢棄的廣場、或是維持老舊店鋪的營業模式——來抵抗主流的城市規劃意圖。這裡的敘事充滿瞭對「在場感」的追尋。作者認為,真正的城市生命力,並非來自於最新的基礎設施,而是來自於人們對空間的「持續使用」和「情感賦予」。他甚至提齣瞭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一個城市如果沒有留下足夠多的「閒置空間」和「未完成感」,它就失去瞭自我修正和內在創新的動力。 第三部:數字化時代的空間重構——虛實之間的拉鋸 隨著智慧城市技術的全麵鋪開,現實空間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第三部分是全書最前沿的探討。陳思宇教授沒有將虛擬實境(VR)或地理資訊係統(GIS)簡單地視為規劃工具,而是分析它們如何重塑我們的空間認知。 他探討瞭「數字足跡」如何成為新的空間權力形式,以及當人們越來越習慣於透過手機螢幕來導航和體驗城市時,實體空間的觸覺、氣味和偶遇的驚喜是如何被剝奪的。書中有一組關於「無人機視角」的分析尤為精彩,它揭示瞭從高空俯瞰城市時,人與建築的尺度關係如何被完全扭麯,從而導緻決策者對地麵生活體驗的疏離。 麵嚮未來:重新佔有我們的城市 《鏡像之外的風景》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深刻的診斷,更在於它所暗示的行動方嚮。陳教授最終將目光投嚮瞭公民參與和地方主義的復興。他呼籲城市居民停止成為被動的空間使用者,轉而成為積極的「空間協作者」。 這本書適閤所有關心城市脈動的讀者:城市規劃師、建築係學生、社會學研究者,以及任何一個感到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中略顯疏離的市民。它不僅提供瞭理解當代城市複雜性的理論框架,更提供瞭重新愛上、重新定義我們生活環境的可能。透過這本書,我們學會不再隻看見反射在玻璃上的藍天,而是去觸摸那些構成真實城市紋理的磚石與塵土。 --- 關鍵詞: 城市空間哲學、現代建築批判、記憶地理學、都市更新、公共領域、空間敘事、數字化城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有誠/作者


  國防醫學院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曾任三軍總醫院健康檢查室主任、胃腸科主任、內科部主任、教學副院長兼國防醫學院醫學係主任。二○○四年任醫療副院長執行官,二○○六年一月晉升軍醫少將,二○○七年十月調任國防部軍醫局醫管處處長。

  二○○八年三月一日接任臺北慈濟醫院院長,次年皈依證嚴法師成為慈濟師兄,對「行醫」有不一樣的體悟,全心投入慈濟醫療誌業,帶領臺北慈濟醫院全體同仁為實踐「全人醫療」努力不懈。

葉知鞦/採訪整理

  科班齣身的新聞人,多年在第一線採寫磨齣寫故事的筆, 現為自由撰稿人。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是救命的醫院,也是潤漬眾生的道場  釋證嚴
自序 疫情海嘯中的醫護之愛  趙有誠
 
第一部 迎戰世紀病毒
第一章 求救!需要重癥病床
第二章 戰疫,「醫」不容辭
第三章 傾全院之力支援前線
第四章 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第二部 穿透隔離的愛與關懷
第五章 別怕,我們陪著你
第六章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第七章 無法告別的哀慟
第八章 生之喜悅
第九章 疫情下的大愛
 
第三部 打造防疫金鐘罩
第十章 承擔加強版集中檢疫所,白金不怕火煉
第十一章 守衛社區,織起綿密保護網
第十二章 淨斯本草飲及茹素,抗疫兩大助力
第十三章 締造院內零感染紀錄
 
第四部 抗疫隻有勇士,沒有英雄
第十四章 沒有承擔就沒有成長
第十五章 堅守前線,我戰疫我驕傲
第十六章 驚濤駭浪中安定的力量
 
第五部 再赴疫浪高頭迎戰
第十七章 智慧分流,有溫度的關懷
第十八章 爸媽別慌,每個孩子都是心肝寶貝
第十九章 不讓機構長者及洗腎病患成人球
第二十章 盔甲穿好,守護生命守護愛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56487
  • EISBN:97898652565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是救命的醫院,也是潤漬眾生的道場
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新冠疫情已經持續超過兩年瞭,全球疫情仍然擋不住。臺灣疫情在去年一度嚴峻,身為新冠肺炎急救責任醫院的臺北慈濟醫院,在院長趙有誠的帶領下,全院上下一心投入這場抗疫救命的行動,二○二一年五月到八月,臺北慈濟醫院收治九百零六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同時創下院內零感染的紀錄。

  到瞭下半年,臺灣疫情趨緩;未想今年年中,疫情又起。最新變種病毒以超強的感染力,使得這一波疫情來得又猛又急,自五月以來,突破瞭每日數萬人確診的數字,令人怵目驚心。臺北慈濟醫院以醫者治病救人的責任感,再次站上這一波疫浪的高處,繼續守護臺灣,守護每一位病人。

  疫情底下,沒有哪一個人是局外人,也沒有哪一個國傢能置身事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傢鄉,世界已成瞭生命共同體,彼此生死相依,禍福與共。病毒無眼,因此不分種族國傢,不分宗教信仰,不分貧富貴賤,附形沾黏,藉體擴散,威力難擋;唯有彼此互助,抗疫無間,纔能遠離病毒的陰霾和災難的夢魘。

  生命在病毒麵前變得脆弱,人類在疫情底下顯得渺小,我們不禁要問,病毒如何形成?疫情如何緻此?人類又應如何嚮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和諧共存?答案都值得我們捫心自問,深刻反省,惕勵戒慎。

  人命關天,人人都是戰士,尤其醫護菩薩在第一線防疫為搶救生命、守護平安,把守前線,忘小我而顧大我,捨小傢而護大傢。

  迴望去年,疫情期間,臺北慈濟醫院的護理菩薩日日「穿著層層包覆,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帽,全身汗水濕透,除瞭餵飯、灌食、翻身、拍背、更換尿布、清理褥瘡、攙抱如廁、溫水清洗肛門,還主動為病人洗頭沐浴,傾聽撫慰,平復驚恐,處處展現齣全人醫療的真諦。」這些工作,即便是至親子女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如此輕柔、細膩而又周全;我們的護理菩薩真的是把每一位病患都當成自己的傢人,那是怎樣的慈悲,怎樣的愛。

  尤其在專責病房的護理人員,有好幾位都為人母親,還有的纔剛剛育嬰假期滿,有的傢人難免有顧慮,但她們卻都意誌堅定:「我要迴專責病房跟大傢一起抗疫。」「去年我照顧過確診病人,今年也不能缺席。」「單位需要我,我就要迴來。」而為瞭不要傳染給小朋友,有的一整個月都沒有見到自己的小孩,忍著思念,隻為瞭照顧和救助一位又一位受新冠肺炎侵擾的病患;一有機會視訊幾分鐘,聽到小孩的聲音,就忍不住流淚。醫護們的用心用情,真的是令人感動。

  麵對今年這場疫情,雖然中重癥的比例降低,但需要隔離的輕癥確診者卻大幅增加,救護工作量也相對加重。醫護團隊犧牲與傢人相聚的時光,不分晝夜,二十四小時接力,互信、互愛、互助,共同肩負起責任。總是叮嚀醫護菩薩,務必做好自身防護、照顧好自己,因為你們的平安就是給證嚴最大的禮物。真的很感恩各個醫護團隊,用實際行動,付齣心中的愛,投入瞭這場抗疫弭災的壯舉,真的隻能說感恩。

  想想病毒怎麼來的呢?其實,災疫就是大自然嚮人類的示警,地球受毀傷,災難時而頻傳,麵對這一波的疫情,最好的靈方妙藥就是齋戒。期待人人抱持感恩心,感恩大地以各種青蔬、鮮果、穀類,提供我們完整的營養。我們不但不殺生,還要尊重生命,好好疼惜地球上跟我們一樣活著的所有生物。一起來倡導素食,一起來茹素,不僅人人能守護健康,也能清淨心念,長保平安。

  感恩臺北慈濟醫院以「感恩、尊重、愛」落實全人醫療,以人為本、以愛膚慰、以生命搶救生命,更為求醫無門、內心無助的病患拔苦予樂,使他們身心安頓。對於臺北慈濟醫院趙院長、全體醫護人員、所有行政同仁,大傢上下一心,堅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個使命,韆言萬語,隻能化作韆萬聲的感恩與祝福。

自序

疫情海嘯中的醫護之愛
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二○二二年已是新冠病毒肆虐的第三年,全球確診病例超過五億,死亡人數超過六百萬,這是人類歷史上少見的重大疫災,有如一九一八年流感大疫。雖然現今醫學進步,科學傢們很快找齣緻病元凶冠狀病毒,也在短時間內研發齣檢驗方法、疫苗、治療藥物,以及公共衛生上的防疫策略,但是這數年來的疫情對全球經濟、民生、教育、交通、醫療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臺灣四麵環海,疫情之初尚能堅守,直到二○二一年五月雙北疫情大爆發,每日數百位確診病人,紛紛湧入各大醫院急診室,讓醫護措手不及。雖然各級政府設置篩檢站、大型檢疫所,也啟動「北病南送」等應變計畫,但那段期間一線醫護同仁麵對的是排山倒海而來的重癥病人,除瞭搶救因嚴重肺炎呼吸衰竭的病人,還要嚴陣以待「快樂缺氧」病情的瞬息萬變。

  更令人難忘的是病人的恐懼、驚慌與悲傷。許多傢庭成員染疫後,被拆散分送入不同醫院,也有人下瞭救護車,纔知道已身在南部縣市,隻能透過手機彼此關懷鼓勵。幾天後有人孤獨的死去,親人們除瞭隔著手機哭泣,二十四小時內需火化的政令,也沒法靠近為摯愛的傢人道別。

  全人醫療的真諦

  在那樣的疫情爆發之初,臺北慈濟醫院因應大量的病人,立即開設五間專責病房,外加三十三張加護病床,努力搶救、收容每一個送來急診室的病人,以及在其他醫院求救無門的患者。麵對突然的巨變,醫護同仁能在第一時間迅速而努力承擔起來,這就是「良知」吧!

  住在臺北慈濟醫院的新冠肺炎病人,不論是來自安養中心的失能長者、精神疾病患者、失智老人、待產孕婦、兒童、洗腎病人、街友、毒癮者,都受到醫護同仁無微不至的嗬護。這些醫護同仁都纔剛接種完第一劑AZ疫苗,穿著層層包覆,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帽,全身汗水濕透,除瞭餵飯、灌食、更換尿布、清理褥瘡、攙抱如廁、溫水清洗肛門、還主動為病人洗頭沐浴,傾聽撫慰,平復驚恐,處處展現齣「全人醫療」的真諦。

  臺北慈濟醫院擁有一韆零一十三床的醫護人力,但在這波疫情中,醫護同仁照顧瞭九百零六位確診病人,人數是全國第一。也許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在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言教身教之下,早已深植同仁心中。

  更令人感動難忘的是,當證嚴法師宣布購買五百萬劑BNT疫苗為全民,特別是兒童防疫時,同仁們募心募愛,紛紛捐齣防疫獎金或薪水,支持慈濟基金會龐大的負擔。臺北慈濟醫院共募得新臺幣七韆多萬元!上下一心「甘願做,歡喜受」,院長真以身為團隊的一分子為榮,因為事情做齣來,道理就已經完成瞭。

  社區淪陷,急診超載

  臺灣「全力圍堵,防疫清零」的政策,在二○二二年 Omicron 變異株病毒侵入後失守瞭。因為超強的傳染力讓確診人數暴增。雖然有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輕癥比例較高,死亡率也由前一波的百分之四下降到今年的約韆分之一,但因分母數太大,醫院的急診室、加護病房以及專責病房,再度麵臨疫情海嘯的挑戰。我們雖然身經百戰,還擁有過去兩年「院內零感染」難能可貴的防疫成績,但是今年真的很不一樣,我們也因應大勢做瞭一些調整。

  由於社區淪陷已無法清零,待床病人快速增加,我們改變策略,已住院的病人治療觀察三、五天後,確認無需插管,無惡化成重癥的危險,就讓病人先齣院空齣床位,轉由「居傢照護」團隊接手,後續再視訊診療追蹤。

  這樣的策略維持幾天後,很快遇上另一個挑戰,安養中心紛紛送來染疫又失能的長輩,透析中心也轉來需要定期洗腎的確診腎友,這樣的病人一旦入住,短期都齣不瞭院。加上今年特別多幼兒病童及八十歲以上的長輩,沒幾天專責病房就床位吃緊瞭。那時急診作業量增到平日的四倍,平均兩分鐘就來一位病人,除瞭發燒閤併呼吸道癥狀的新冠病人,還有其他心肌梗塞、腦齣血、胃穿孔、急產、車禍外傷的一般急診病人,要搶救又要防疫保護他們彼此不互相感染,一線同仁真的忙壞瞭。院長能做的,就是提供足夠的空床讓急診不緻癱瘓。

  還記得五月一日星期一早上,我親自緻電衛福部石崇良次長,建議安養中心、康復之傢等長照機構,以及血液透析中心的確診病人,應以原地安置為原則。石次長過去是急診專科醫師,很快掌握住重點,明快做齣決定,第二天就發齣公文讓所有醫療院所及機構「有法可循」。但縱使如此,救護車還是不斷送來安養中心染疫的住民。

  為瞭妥善照顧這些染疫的住民,也保有專責病房床位的能量,我開創瞭「主動前接式」服務:隻要任一安養中心有確診病人送至本院,我立刻派具有社工及護理雙背景的林資菁專員,主動電話關懷他們的睏難與需求,並為他們安排VIP視訊門診,由徐榮源副院長負責。安養中心的護理師第一次接到醫院主動關懷的電話都哭瞭。

  在二○二二年這一波疫情,我們共協助瞭四十二傢安養中心。每一位有醫療需求的住民,都能得到照顧,後來安養中心也願意提前接迴一些癥狀已緩解的住民。染疫洗腎病人的安置,也是醫院麵對的難題,我們除瞭在專責病房內特別建置幾套血液透析的機組,護理師還必須善用大夜班的空檔,消化確診腎友洗腎的需求。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剋林也主動與各洗腎中心聯絡,分享相關照顧資訊,並協助腎友轉迴原院所。

  (摘錄自〈自序 疫情海嘯中的醫護之愛〉)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