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藝術之路:心靈鍛鍊、風格發掘、技術精進,給所有追夢人的23則建言 (電子書)

創作者的藝術之路:心靈鍛鍊、風格發掘、技術精進,給所有追夢人的23則建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肯特‧內伯恩
图书标签:
  • 创作
  • 写作
  • 艺术
  • 自我提升
  • 梦想
  • 技巧
  • 风格
  • 心灵成长
  • 电子书
  • 建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希望這本書能為你帶來相同的安慰──
  你的夢想值得追求,而你也不會溺死。
 
  「我渴望投入創作生涯,但是這麼做值得嗎?你能不能給我一點建議?」
 
  收到年輕創作者的來信探問,讓肯特‧內伯恩憶起年少時也有過的迷惘和質疑。在創作路上走過三十年的歲月,他明白藝術生涯的核心,其中所包含的夢想與恐懼、潛藏的挑戰,以及那些意想不到的報償。
   
  於是,他提筆寫下這本書,以柔和的筆調道出人類最黑暗的體驗,從為錢所苦的掙扎、遭受拒絕的苦澀滋味、靈感的遍尋不著,以及對心靈的自我追求,為走在藝術的漫漫長路上的創作者提供願景、慰藉、及勇氣。
 
  他想藉此書告訴讀者:這樣的生涯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若有勇氣選擇這條路,你便有榮幸開啟一場特別的人生冒險。
  
  ◆關於失敗
  當你讓恐懼、不安或對完美不切實際的執念掌控你時,就否定了作品擁有生命的可能性。請容許它用自己的方式走進其他人的心裡。
 
  ◆關於成功帶來的束縛
  大家會更渴望你的作品,但也會對它抱持更明確的期待,也會更堅持要你迎合大眾的預期。你會發現自己戴上了成功的「黃金手銬」。
 
  ◆關於自我懷疑
  如果你必須告別藝術生涯,不要害怕這麼做;若你注定要重返創作之路,你將會這麼做,而且無須尋找,藝術會自己找到你。
 
  ◆關於技巧的生澀和純熟
  真正的純熟在於遊刃有餘、掌握自如,這一切無法催促或勉強。你該好好珍惜這段生澀的時期,對於那些宣稱你作品完美無瑕的人,請特別留心。
 
各界推薦
 
  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作者)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電影《黑天鵝》導演)
  
  Mori三木森(國際插畫藝術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張孝維(空間設計)
  陳沛穎(臺中獨立書店「引書店」店長)
  陳  浪(旅人作家)
  鄭開翔(城市速寫畫家)
  ──誠摯推薦
 
  言簡意賅,裨益良多;坦率直白,真誠禮讚。──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作者擁有大師級閱歷,同時不吝藏私,慷慨傳授自身所有智慧。──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電影《黑天鵝》導演
 
  作者讓我們看見隱藏在現實表象下的真相。他的文筆是如此沉靜,在這個誤入歧途的世界裡,益發顯得珍貴無價。──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作者
 
  這本書將讓你明白:在這偌大的宇宙,你並非孤單一人。無論是所愛與現實的抉擇、創作靈感的枯竭或遭遇負面評價的自處,都能夠從中找到答案。唯有持續不斷地精進,才能滋養創作的靈魂。──Mori三木森/國際插畫藝術家
 
  雖然孤獨是藝術家的天命,但透過本書也許可以體認到,藝術本質其實是一種人類的傳承,且其中充滿了「愛」。──張孝維/空間設計
 
  《創作者的藝術之路》是一本「真誠」的書,彷彿是一位睿智且心胸開闊的長輩,與你分享自己曾踏上的那段冒險故事。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作者──稱不上有「創造力」,更別說是藝術家。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才發現自己不知何時地,也正在自己的冒險路上。──陳沛穎/臺中獨立書店「引書店」店長
 
  這本書除了引導與解惑,更像是種陪伴與鼓勵,相信能給予一同在藝術領域奮鬥甚或是對於人生感到迷惘的朋友很大的支持,值得人人擁有一本。──鄭開翔/城市速寫畫家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针对您的电子书《創作者的藝術之路:心靈鍛鍊、風格發掘、技術精進,給所有追夢人的23則建言》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吸引目标读者,同时避免提及该书的实际内容或AI生成痕迹。 --- 图书简介: 突破瓶頸,點燃創造之火:獻給所有在藝術道路上探索的靈魂 在一個資訊爆炸、選擇過載的時代,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團渴望表達的火花,然而,將這團火花塑造成穩定而持久的光芒,絕非坦途。從最初的熱情萌芽,到遭遇瓶頸的迷惘,再到渴望找到自我聲音的焦慮,藝術的旅程充滿了未知的挑戰與深層的自我對話。這本書,正是為每一個站在此十字路口的追夢人所準備的深度指南。 我們深知,偉大的作品不僅源於天賦,更仰賴日積月累的錘鍊與堅不可摧的內在韌性。 這部作品並非提供一套僵硬的公式或速成的技巧手冊,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同行者,在您攀登的過程中,遞來恰到好處的鼓勵與洞察。它聚焦於藝術家在創作生命週期中必然會經歷的幾個核心維度:精神層面的準備、獨特性的確立,以及專業技能的持續打磨。 深度探索:創作中的三大支柱 本書的結構精心編排,旨在全面滋養創作者的內在與外在體系: 一、 心靈的基石:建立不可撼動的內在秩序 藝術的源頭,永遠來自於創作者最深層的感知與體驗。許多創作者在面對外界評價或市場壓力時,容易感到迷失方向,懷疑自己的價值。本書深入探討了如何淬煉心靈的韌性。我們將探討如何建立起一種健康的自我認知,區分「自我價值」與「作品表現」的界限。這包括面對拖延症的心理根源,學會與自我懷疑共處,以及如何將生活中的日常體驗,轉化為滋養創作的豐富養分。我們關注的是如何培養一種能夠抵禦外界噪音、保持專注與熱情的持久心態。學會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庇護所」,讓靈感得以安全地萌發。 二、 風格的確立:發掘你獨一無二的聲音指紋 在浩瀚的藝術領域中,如何確保自己的作品能夠被「聽見」?這不僅是關於技巧的展示,更是關於「你是誰」的宣言。本書強調「風格」是內在核心價值觀的外化表現。我們將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風格考古之旅,去辨識那些無意識中重複出現的偏好、主題和解決方案。這不僅限於視覺藝術,也適用於寫作、音樂或任何需要獨特表達的領域。探討如何從模仿中脫離,真正意義上地「擁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形成一種別人難以複製的「聲音指紋」。這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修正,最終歸於本真的過程。 三、 技術的精進:將願景化為現實的實踐力 再宏大的構想,也需要紮實的技藝作為載體才能完整呈現。本書的第三部分著重於效率與深度的平衡。我們探討的不是單一軟體或工具的操作,而是關於「如何有效率地學習新技能」以及「如何將複雜的技術納入個人表達系統」。這包括如何科學地規劃練習時間,如何從失敗的作品中提取最有效的學習點,以及如何在高壓或時間受限的狀態下,依然能維持作品的質量標準。技術的精進,是為了讓你的思想能夠暢通無阻地流向觀眾,而不是成為表達的枷鎖。 這本書適合誰?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對「創造」抱有嚴肅態度的個體的指南,無論您是剛踏入專業領域的新鮮人,還是在行業內摸索多年卻感到停滯的資深人士。它適用於: 視覺藝術家 (畫家、設計師、攝影師):尋求更深層次的主題挖掘與風格辨識。 作家與編劇:希望強化敘事核心、克服寫作障礙、並確立獨特敘事視角的人。 音樂創作者與表演者:渴望在技術純熟度之外,注入更多個人情感與風格的個體。 任何需要「創造性解決方案」的專業人士:需要管理創意流程、保持長期熱情與突破性思維的領導者。 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之路從來不是一條直線。它是一場需要勇氣、紀律與不斷自我更新的長期鍛鍊。翻開這本書,您將找到的不只是建議,而是一套系統性的思維框架,引導您穿越迷霧,更堅定、更深刻地走在屬於自己的藝術航道上。 準備好將您的夢想,塑造成堅實的創造力了嗎?旅程,從此刻開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肯特‧內伯恩(Kent Nerburn)
 
  雕刻家,同時也是十六本獲獎書籍的作者。近三十年來,他致力於撰寫和美洲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相關的議題,同時也是「維護計畫」(Project Preserve)的創立者與總監,協助「紅湖奥吉布瓦保留區」(Red Lake Ojobwe Reservation)的學生蒐集部落耆老的回憶。他目前住在俄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
 
  作者網站:
  kentnerburn.com
 
譯者簡介
 
実瑠茜
 
  政大英語系畢業(日文輔系),曾任職出版社英、日文編輯多年,喜歡鑽研語言文字與異國文化,目前為自由譯者。

图书目录

前 言/夢想與恐懼:選擇藝術家的生涯
PART 1 展開旅程
1 追求繆思女神:尋找那個時間靜止的地方
2 尋找某種視野、某種觀點:尋求真實的個人表達
3 啟發與訓練:學習技藝時的重要任務
4 越過深淵:擁有失敗的勇氣
5 堅定不移的指標:卓越不容捨棄

PART 2 諸多困難
6 輕易獲得幸運將招致危險:必須抱持恆久的耐心,快速成功暗藏危機
7 黑暗的夜晚與乾旱之地:當靈感枯竭並開始產生懷疑
8 那扇重重關上的門:被否定的痛苦與挑戰
9 面對他人的質疑:關於評論家與評論的殘酷現實
10 伴隨而來的黑暗:運用創造力必須付出的金錢代價
11 黃金手銬:成功與受人認可的束縛

PART 3 潛藏的祕密
12 神聖的聯繫: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精神連結
13 蜂鳥的心跳:新發現與高度純熟之間的微妙區隔
14 建築師與園丁:意外能帶來奇蹟,相信未知
15 準確下筆:適當選擇的藝術
16 拋棄你的孩子:捨棄作品的艱難選擇
17 時間與時機的選擇:作品裡的藝術

PART 4 無形的喜悅
18 同心協力:攜手合作的樂趣與挑戰
19 來自特殊朋友的安慰:其他藝術形式的智慧與洞見
20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同時空的藝術家之間的奇妙連結
21 外柔內剛:對更美好的世界懷抱夢想
22 無法平息的聲音:為什麼藝術對人類如此重要?
23 無窮的想像力永遠留住青春:藝術的力量讓你的心常保年輕
結 語/表達難以言喻的情感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5921
  • EISBN:97895732965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前言
 
夢想與恐懼:選擇藝術家的生涯
 
  「在你的心裡,有一位你不認識的藝術家。」──伊斯蘭教蘇菲派(Su­sm)神祕主義詩人魯米(Rumi)
 
  最近,我收到一名年輕女孩珍妮佛寄來的信,她決定追尋一段藝術生涯,卻對這樣的選擇抱持懷疑。感受到某種召喚的她懷抱著夢想,卻也覺得孤單且不被理解。
 
  「這麼做值得嗎?」她問道:「恰當嗎?你能給我什麼建議?」
 
  她的信觸動了我,從中看見自己年少時內心的懷疑與渴望。儘管我無法告訴她該怎麼做,我還是想回應她,以下是我的回信:
 
  親愛的珍妮佛:
 
  謝謝你的來信。你覺得我可以針對你投身藝術領域的相關疑問提供建議,是我的榮幸。因為某個陌生人的作品打動你、和你隱密的夢想發生共鳴而與他聯繫,需要很大的勇氣。我明白這一切,因為我年輕時也做過同樣的事,我寫信的對象是美籍猶太裔作家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
 
  我不知道當時為何選擇寫信給諾曼.梅勒。他的情緒感受力肯定與我不同;雖然他的作品強而有力,它們與我本身的文學精神並不相符。我認為,這是由於他的思考模式具備某種陽剛性(masculinity)致,而這正是我所欠缺的。那時,我剛開始在史丹佛大學修習研究所課程,學術上的智力要求,再加上新生活與新學習環境──研究所帶來的衝擊(至少在那個時候,研究所的環境與大學截然不同),使我覺得自己和街頭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加遙遠,因為置身街頭的我最是充滿熱情與活力。或許梅勒先生的作品給了我這樣的希望:即便不成為知識份子,也能變得有智慧,而街頭生活也不會否定一個人的心靈追求。
 
  無論如何,我都寫信給他了。儘管手邊沒有那封信的副本,我還是可以推想自己說了些什麼,可能和你這封信十分類似──以近乎懇求的口吻坦承自己的想法,期盼能從對方手中獲得一條救命索。(他似乎擁有我想要的人生與成就,同時也明白多數人都不理解的事。)我想,我希望有人伸出援手、給我一張職涯藍圖,或者直接告訴我,我的夢想和遭遇的困境都有其價值。
 
  我記得很清楚在信中詢問,我能否到紐約和他一起工作(即便到了現在,每每想起這個要求時,我還是會感到羞愧)。雖然在一般大眾的心目中,梅勒先生感覺很冷漠,他的回信裡卻充滿了憐憫。
 
  直到今天,我依然留著這封由打字機打成的信,信末甚至還有鋼筆簽下的署名。信中展現出這個男人的慷慨氣度,因此我想要將完整內容與你分享。
 
  親愛的肯特.內伯恩,
 
  你的信寫得很好,但恕我無法回應你的需求。我向來獨自工作,而且我認為,待在另一個作家身邊,不太能學到關於寫作的事,除非他有請抄寫員協助的習慣,但這樣的角色似乎很不適合你。成為作家的關鍵在於,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你得明白(通常來說,最好不要在變成作家後才體認到這一點),你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以及只有你可以表達得最好的東西為何。這必須花費很多年的時間(你還得從事各式各樣的工作)。然而,這一切沒有捷徑。這正是困難所在。事實上,它讓許多極有才華的人無法成為真正的作家。無論如何,你寫信給我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你現在的心境肯定與那時不同。
 
  展信愉快。如果你心存懷疑,那就工作吧。你必須寫得比過去更多。
 
  諾曼.梅勒
 
  我不記得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但宛如抓住浮木的溺水者,一直保留著這封信。我獲得了認可;我的存在有人肯定;我值得這個人給予回應(和我相比,他的人生更美好而堅定)。或許我不會淹死。
 
  我希望我寫信給你,也能為你帶來相同的安慰。因為你很真誠;因為你值得鼓勵,你的夢想值得追求,而你也不會溺死。
 
  這些我都明白,因為我也曾經走過同樣的老路。所有藝術家都走過這條路。我們都和你有過相同的懷疑。我們都曾經懷抱同樣的夢想、與同樣的惡魔搏鬥,我們所有人都會告訴你同一件事──這趟旅程不輕鬆,但很值得。
 
  你將活在不確定裡,永遠不知道作品是否已經夠好。你總是擔心財務狀況會劇烈變動。你不確定你的夢想是否只是種自我欺騙,並且很容易感覺受到迫害,以及對自己感到懷疑。你會看到其他才華不如你的人比你更有成就,同時由於他人的無理批評而感覺受傷。你會感到憤怒、孤獨、不被賞識與理解。
 
  但你也將活在快樂裡,創作會以某種超自然力量驅策你,使你感到振奮(這樣的時刻非常奇妙)。你將一直充滿活力、保有年輕的心,因為創作欲望會讓你的心靈保持活躍,同時對周遭的世界深感興趣。(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日常生活單調乏味,他們早就感到厭倦;他們的靈魂已經變得麻木。)你將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且懂得如何與世世代代的前人和相隔千里的藝術家同儕親密溝通──藉由他們的作品與他們進行私密對話,這是一種神奇的體驗。此外,你也將體會到,熱愛工作是什麼感覺。
 
  外界很少有人理解這種生活的不穩定性。他們只看見表面,也就是你已經完成的那些作品,以及你所享有的自由、成就與榮耀。他們不會明白,運用想像力與寶貴的創造力創造出某個作品,並展示在眾人面前的人總是如履薄冰──他可能會失敗、被否定(或者更糟的是,流於平庸)。他們不理解,在創造一件藝術作品──一場表演、一幅畫、一篇文章等之類的東西時,你彷彿讓一個孩子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拒絕接受你創造出的孩子會使你受到傷害;形同父母的你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忽略、蔑視與貶低,因此感到心痛。
 
  若你投身藝術領域,你將逐漸了解這些事。這種人生並非適合所有人。然而,如果你有勇氣選擇它,將會展開一場美好的人生冒險。你會加入夢想家與故事守護者的行列,施展想像力,並形塑各種觀點。你會抱持遠大的志向。
 
  我期待你決定成為我們的一份子。我們的出身背景不同、具備不同的才能,並且懷抱許多不同的夢想。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若必須重新來過,我們還是會選擇同樣的路。這樣的人生真的很值得。
 
  祝福你一切順利。
 
  肯特 敬上
 
  在寫完回信之後,我停下來讀了讀這些字句。這封信看起來很好,同時讓人感到愉悅。如果幸運的話,就像當初諾曼.梅勒的信打動我一樣,這封信也會感動珍妮佛,並幫助她規劃出一條與夢想相符的人生道路。
 
  我將信封封好,然後把信寄出。但她字裡行間所透露的熱切渴望與期盼依舊縈繞在我的心頭。她跟我聯繫、與我分享她內心深處的夢想與恐懼,這令她既羞愧又氣餒。
 
  我不斷回想起幾年前,我受邀和一些南達科他州西部「松嶺印地安人保留區」(Pine Ridge Indian Reservation)深山裡的拉科塔族朋友,一起參加「汗屋」儀式。因為我致力於原住民支援工作三十年,他們以此表示敬意。這場儀式恰巧在我六十歲生日當天舉行,使這次深刻的體驗變得更具意義。
 
  「汗屋」具有深切意義,不能輕率看待。它其實是一種宗教活動,讓參與者得以滌淨身心,唯有懷抱開闊的心胸,才能進行這樣的儀式。
 
  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參與者都待在炙熱難耐的漆黑小屋裡;所有人都被要求說出內心的想法。輪到我時,我幾乎不假思索地說:「我想學習如何成為一個『長者』。」(我指的是這個詞最深遠的涵義。)
 
  多年來,我與原住民朋友變得親近,並潛心研究他們理解事物的方式。對他們而言,生命並不是從出生至死亡的一直線(最重要的歲月位於這條直線的中央),而是一個圓圈,如同四季,每個年歲都有它應負的責任,以及獨特的贈禮。經歷過所有季節的長者在人生旅途中獲得了寶貴的智慧,他們必須與晚輩們分享這些智慧。
 
  珍妮佛的來信使我想起那次體驗。在回想她的信件內容時(同時也包含這些年來,我所收到的其他類似信函),我意識到,曾在汗屋這樣祈求的我該負起責任了。現在,我必須以前輩與老師的身分,訴說「追尋藝術生涯」意味著什麼。
 
  截至目前為止,我已經當了三十年的作家;在成為作家的二十年前,我則是一位執業雕刻家。我明白藝術生涯的核心,其中所包含的夢想與恐懼、潛藏的挑戰,以及那些意想不到的報償。現在我應該分享,自己對選擇藝術家生涯有何看法。如此一來,不只是珍妮佛,還有這世界上的每一個「珍妮佛」(以及所有曾經像珍妮佛一樣,卻被迫擱置藝術夢想,或較晚展開藝術旅程的人)都能從我的經驗中學習,並且領會藝術生涯的魅力。
 
  於是,這本書就誕生了。
 
  在書裡,我盡量忠實分享我在藝術旅程當中的收穫,將它提供給每一個對藝術著迷,並夢想著展現內在創造力的人。但最重要的是,對於那些剛展開藝術旅程、覺得藝術宛如月球引力牽動潮汐般吸引著你,同時想了解這趟旅程將會是什麼模樣的人,我要將它當作禮物送給你們。
 
  我帶著開闊的心胸寫下這些文字,將它們獻給各位,以及任何想領略這種人生的人。(有非常多人都憧憬這樣的人生,但了解它的人卻很少。)願這些文字帶給你們勇氣,以及深刻的理解與啟發。
 
  希望你們覺得它們值得一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我發現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平實,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大師口吻,更像是隔壁那個已經闖出一片天,願意拉你一把的前輩在分享他的血淚史。這種貼近人心的敘事方式,讓我很有代入感,特別是在談到「風格發掘」的部分。很多人都說要找到自己的風格,但誰來教你怎麼「找」?風格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應該是長時間與自我對話、不斷嘗試和淘汰的結果吧。書中對於如何觀察生活、如何從日常瑣事中汲取靈感,提出的觀點頗為獨到,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過去那些被我視為「無用」的經歷。它讓我體會到,所謂的風格,其實就是你最真誠的「樣子」被放大呈現出來的結果。這本書不只是教你工具,更像是在引導你往內心深處挖掘,找出那個最本真、最不容易被市場規則磨平的自我核心。

评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緊湊,雖然是「23則建言」,但每一則之間都有巧妙的銜接和遞進感,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零散或重複。它不是那種單一主題的深度報告,反而像是一本「創作者的工具箱」,你可以在任何時候,翻到你當下最需要的那個工具拿出來用。例如,當你覺得自己缺乏靈感時,可以去看心靈鍛鍊那幾篇;當你對自己的作品感到迷惘時,可以回頭看看風格發掘的章節。這種隨時可取用的實用性,讓它遠超過了一般勵志書籍的範疇。它成功地將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拉近,讓「追夢人」這個詞彙不再只是個遙不可及的標籤,而是一個可以透過每日小練習去靠近的目標。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很有吸引力,那種帶著一點點文藝氣息的設計,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給創作者看的。我本身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一直有個小小的夢想,就是想把腦袋裡那些零碎的點子變成真正的作品。翻開書的目錄,光是「心靈鍛鍊」這幾個字就讓我有點心頭一震,畢竟,創作這條路,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有時候比技術本身還關鍵。我常常在想,為什麼自己總是在起步階段就打退堂鼓?是不是就是心不夠「定」?這本書好像就是想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只教你怎麼用軟體或怎麼構圖。我特別期待書裡面那些「建言」到底有多具體,是那種空泛的鼓勵,還是真的能提供一套操作性的心法,讓我能在面對瓶頸時,有武器可以自救。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光是「想做」是不夠的,還得有「持續做」的毅力,而這本書似乎正視了這點。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扎實的陪伴感」。它沒有許諾你會一夜爆紅,也沒有保證你從此一帆風順,它只是非常誠懇地告訴你,這條路本來就會充滿荊棘,但這裡有前人走過的經驗可以參考,有心態調整的訣竅可以學習。對於那些在創作路上感到孤單、找不到方向的夥伴們,我會真心推薦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本指導手冊,更像是一個精神上的支持系統,在你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會溫柔但堅定地推你一把,讓你記得當初為什麼要拿起筆、拿起畫筆、拿起相機。它讓我對「堅持」這件事,有了更具體的信心和更清晰的步驟。

评分

對於技術層面的探討,我本來是抱著「看看就好」的心態,因為畢竟技術迭代太快了,書上寫的可能過兩年就舊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它談的「技術精進」並非著重於特定的軟體操作,而是著重於「思維模式」的優化。例如,如何建立一個高效的工作流程,如何從批評中擷取有價值的養分而不讓負面情緒吞噬自己。這部分內容對於經常在網路上尋求回饋的創作者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個人以前最怕的就是「負評地獄」,很容易一被說不好就想放棄。書裡或許提供了一些「心理防火牆」的建立方式,讓我意識到技術的精進,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你心裡想說的話,而不是為了炫技。這種由內而外的技術提升觀點,讓我感到非常受用且務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