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怪奇藝術史:從怪奇小路,走進藝術史的冷知識和驚嘆號! (電子書)

漫遊怪奇藝術史:從怪奇小路,走進藝術史的冷知識和驚嘆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漫遊藝術史作者群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怪奇艺术
  • 冷知识
  • 趣味文化
  • 艺术普及
  • 电子书
  • 文化艺术
  • 艺术之旅
  • 另类艺术
  • 艺术怪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陀頭頂突起是什麼?
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
新聞浮世繪,比X果日報更精彩?
韓劇鬼怪家中的梅瓶,很厲害?

▌好奇點閱按讚轉分享=認識藝術不再嚇到吃手手▌
別本不講的有趣故事,這裡都有

●最好奇的藝術冷知識●
讓我們從怪奇小路、條條秘徑,走進藝術史的驚嘆號!

  ▌這些怪奇故事,大家按讚分享,不知不覺走入藝術世界
  佛陀頭頂突起到底是什麼?藝術界也有魯蛇?確定是蘋果嗎?夏娃到底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魯本斯的女神身體,為何充滿橘皮?!中國失意文人,如何從編輯出版另尋出路?浮世繪如何成為報紙新寵兒,報業促銷全靠它?杜勒的版畫《男子浴場》,是充滿同志情慾的男體春色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為何常見美麗的瘋狂女子?19世紀的電影特效特別愛玩斷頭梗?林肯遇刺身亡,妻子委託拍攝亡夫的靈魂照?中國大芬村如何成為複製畫的產地,創下數十億人民幣的交易額?精靈為何是藝術史上難以忽視的一族?韓劇鬼怪裡,有最值得認識的韓國藝術國寶?用動漫元素創作的攝影家,創意無極限,超乎你想像?

  ▌2016年開張,中央大學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6年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校友回娘家聚會,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讓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由讀者主導連結新路徑。這是一本翻新你認識藝術的非典型藝術書。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條條大路通藝術,不再嚇到吃手手,認識藝術就該先好奇再開始
  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有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這確實是大家看佛像時的大哉問,文章留言處有好多讀者回應,他 / 她們自己的經驗提問,大家都共鳴滿滿。

  ●〈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原來大家對藝術家都有超多OS,非常好奇他們作畫背後的小祕辛。如同〈為何竇加最愛畫芭蕾舞?〉一樣,這些我們熟知的西洋藝術大師,除了偉大,更想知道他們特殊的想法與故事,那些一般藝術史不說的故事。

  ●〈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這篇文章從大家每天手機中會看到的長輩早安圖出發,文章甚至曾被三民教科書放入模擬試卷作為閱讀題組。文中更分享到印度早安圖現況,也有讀者轉貼相關文章印證。不少文章,也有讀者會分享一些延伸閱讀,沒想到早安圖跟藝術也有關吧!

  ●〈藝術終結之後:當代動漫畫藝術的未來 〉──就是這篇觸及了臉書的高按讚率,在年輕世代中,人氣居高不下。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

  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熱議主題
  ●由「解謎線索」揭開序幕,邀請讀者一起調查「辦案」,逐步掌握藝術解謎的根據和線索。

  ●接著從「影像幻術」單元,了解各種視覺技術如何操作真假難辨的戲法,在「版畫藏奇聞」當中,飽覽東西方版畫作品的奇趣神采,看到版畫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性別視角」、「身體和存在」兩單元,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中的人體再現和性別觀點,並從藝術史反思權力關係和哲學倫理。

  ●「視覺敘事」單元,解析繪畫圖像和電影片頭的視覺語言,如何表達或提示故事情節。

  ●最後,「流行風潮」、「跨界合作」兩個單元,透視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緊密關係,時尚、動漫、電影、社群媒體皆和藝術互相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特定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提供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书名:《星辰低语:失落文明的航海图谱与天文密码》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ISBN:[虚构ISBN] 定价:[虚构定价] 图书类型:历史地理/古代科学/宇宙学探索 页数:约 650 页(含大量图版与附录) --- 内容简介: 自人类仰望星空之日起,那些闪烁的光点便不再仅仅是遥远的火焰,而是承载着历史、预言与未解之谜的古老信标。《星辰低语:失落文明的航海图谱与天文密码》并非一本关于现代天文学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最幽暗、最迷人的历史褶皱的探险。本书旨在揭示那些被主流史学界忽略的、那些将天文学与地理、宗教、政治权力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古代知识体系。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古代文明如何利用对天象的精确观测,构建其社会结构、指导长途航行,并最终塑造了他们对宇宙和自身存在的理解。作者花费数十年时间,踏访了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隐秘遗址到中东沙漠深处的观测塔,从北欧的巨石阵到太平洋岛屿的珊瑚礁星图,试图重建那些失落的“天空地图”。 第一部分:失落的导航术与地平线之谜 本部分聚焦于古代航海家和探险家所依赖的非传统导航技术。我们跳脱出传统的指南针叙事,深入探讨波利尼西亚的“洋流听觉”、古埃及的“尼罗河对齐系统”,以及腓尼基人在地中海的“角高测量法”。作者细致分析了那些绘制在贝壳、木板,甚至人体纹身上的星图,揭示了这些图谱如何超越单纯的定位功能,成为连接社群记忆和神圣知识的媒介。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专门分析了“地平线周期观测”——古代文化如何精确计算太阳、月亮和特定恒星升起或落下的日期,以此来确定农业播种、祭祀仪式乃至战争发动的最佳时机。这些看似朴素的观测,实际上蕴含着对地球倾角和岁差的深刻但未被正式记录的理解。 第二部分:神庙、金字塔与宇宙的几何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宏大的建筑奇迹。我们不再将金字塔或巨石阵视为单纯的陵墓或纪念碑,而是将其视为巨大的、面向宇宙的“天文仪器”。作者提出,许多古代的轴线和方位并非随机设定,而是与特定的天文事件——如冬至日出、特定行星的合相——精确对齐。 例如,书中详细解析了玛雅文明中帕伦克神庙与金星运行周期的复杂关联,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金星的“隐没期”来预测统治者的命运和政治动荡。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现代激光扫描数据与古代文献的交叉比对,本书展示了古代人如何将“天上的秩序”强行投射到“地上的现实”之中,以巩固王权和宗教权威。 第三部分:星辰的低语——古代的宇宙模型与哲学猜想 在本书的收官部分,焦点转移到古代人对“宇宙是什么”的哲学思考。我们考察了巴比伦的“七重天结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天体和谐”的痴迷,以及印度教中关于“大周期”(Yugas)的时间观。这些模型与现代科学体系截然不同,但它们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提供了关于时间、空间和生命意义的完整解释。 作者尤其关注那些“异端”或“边缘”的宇宙学观点,例如某些失传的苏美尔泥板上记载的、关于“非平面地球”或“多个太阳”的早期猜想。这些零星的线索,为我们理解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挑战了“古代人缺乏科学思维”的刻板印象。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了考古学、天文学史、人类学、古代语言学和地理学。 详尽的图版支持: 包含大量高精度复原图、古代星图拓本对比和现场观测数据图表。 批判性视角: 不盲目崇拜古代科技,而是客观分析其局限性与伟大之处,探究知识的传承与断裂。 《星辰低语》是一部为那些对历史的阴影和被遗忘的智慧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准备的地图。它邀请你放下现代的望远镜,拿起古代的绳尺,重新校准你与宇宙的古老对话。这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试图理解自身在浩瀚星海中位置的史诗性追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漫遊藝術史作者群


  2016年9月誕生,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創立的共筆部落格。以平易近人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作者群網羅台灣及海內外華人圈的藝術學者及愛好者。

图书目录



1 解謎線索
1-1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   竹下由
1-2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   吳方正
1-3聽你在吹 □ □   盧穎、吳方正
1-4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   程郁雯

2 影像幻術
2-1達蓋爾的最後幻景   裝探員
2-2眼見為實?號稱能拍到靈魂的攝影師威廉・穆勒   林晏
2-3鬼影幢幢世紀末:以梅里葉作品看早期電影與視覺文化   陳雅雯
2-4 複製畫和他們的產地:談攝影集《真實的偽作》   張慈彧

3 版畫藏奇聞
3-1 漫談失意文人、儒商與晚明出版業   林麗江
3-2你所不知道的浮世繪:新聞浮世繪的暴力美學   蘇文惠
3-3 18-19世紀的倫敦版畫店   宋美瑩
3-4藝術界的魯蛇?騎豪豬的小丑!漫談法國19世紀諷刺畫家定位的轉變   楊尹瑄

4 性別視角
4-1情慾澡堂?審視杜勒的《男子浴場》   游量凱
4-2瘋狂而美麗:維多利亞時期的OPHELIA形象與精神醫學   黃桂瑩
4-3 南.戈丁公開的私密日記:《性依賴的敘事曲》   許玉昕
4-4凝視盒子中的西施:談瀨戶正人的《檳榔》攝影   彭靖婷

5 身體和存在
5-1 魯本斯:女神與橘皮   盧穎
5-2 見證愛人存在:波納爾攝影與繪畫的關係   吳家瑀
5-3 以鮭魚之名:身份識別的歷史   裝探員
5-4 無頭而立的殘酷身體:從巴塔耶的「阿塞弗勒」概念談起   王聖閎

6 視覺敘事
6-1英國愛德華時期的「問題畫」   倪明萃
6-2 精靈出籠,藝術史上邊緣卻難以忽視的一族   應聿甯
6-3讓動物發笑的藝術:拉比葉的《拉封登寓言》漫畫插圖   郭書瑄
6-4 明星、英雄與大眾文化:李小龍電影片頭設計   黃猷欽

7 流行風潮
7-1 韓劇藝術史:聽說鬼怪家的梅瓶非常厲害!   姜又文
7-2藝術史與酷文化:從藝術社會學談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的興起   賴嘉玲
7-3 藝術終結之後:當代動漫畫藝術的未來   田敬暘
7-4 女子.夢:攝影師鏡頭下的動漫世界   木土土

8 跨界合作
8-1 細節的奢華感:欣賞和服之美   蘇文惠
8-2 時尚/藝術:波烈與他的「潮流幫派」   江祐宗
8-3台灣當代藝術與電影的交會   黃猷欽
8-4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   張慈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4267
  • EISBN:97862670842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8MB

图书试读



走進生活化、在地化的藝術史
曾少千


  當你翻閱這本書,便開始踏上了藝術史的漫遊旅程。這本書是「漫遊藝術史」寫作群獻給所有讀者的禮物,從過去五年累積的300多篇網站文章,再加上9篇首次露面的特邀文章,我們精心選編成兩冊專輯,邀請你一同漫遊藝術史的世界。當你仔細閱覽內容,會發現這本書的架構蠻特別,打破了一般常用的藝術家、國族、風格、媒材或斷代史框架,而改從主題出發,交織東西方的藝術史經緯,橫越古今時空,鋪陳立體化、生活化、在地化的藝術史。

  校友回娘家提議成立藝術數位平台

  從2016年開設「漫遊藝術史」網站至今,我們有緣結識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讀者粉絲,他們在不同的時區點閱每週上線的新文章,給予我們持續前進的勇氣。我們深感有幸得到眾多漫遊者的支持鼓勵,不吝按讚分享,也對於內容給予指正建議,督促我們努力不懈更上一層樓。話說這個共筆部落格的由來,是在一場校友回娘家的聚會開始醞釀的,當時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的畢業生回校參加校慶活動,餐後敘舊之餘,大夥兒提到成立數位平台的想法,向社會大眾傳播有趣的藝術史知識和故事。在場的老師和校友們莫不對這提議感到興致盎然,覺得這件事富有意義又充滿挑戰。自2008年起,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大藝研所的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部落格正式開張了。

  回顧一路經營網站的過程,其中不免有跌撞顛簸、徬徨迷失的時刻,也碰到經費和稿源短缺的窘境,所幸「漫遊藝術史」編輯部仍抱持著散佈知識的熱忱,一一克服難關,也十分感謝作者群不計酬勞的熱血相助,讀者的耐心陪伴,以及中央大學奧援經費,終於讓「漫遊藝術史」平台穩定成長。如今我們一方面繼續耕耘部落格,一方面集結文章推出套書。這個出版計畫,是為了想符合紙媒讀者的需求,推廣藝術史這門學科的裡裡外外,讓不同背景的讀者,能輕鬆認識藝術史是什麼?藝術史有哪些研究方法?藝術史如何連結社會脈動、周遭生活?藝術史如何增進我們對於世象人性的了解?

  集結出書,如何精選文章?

  你眼前的書篇,是怎麼從經年累月的文章,挑選收錄而來呢?

  ●首先,考慮文章是否為首次刊登在「漫遊藝術史」網站,或者專為本站讀者撰寫而成。

  ●再來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

  ●以及文章上線後,是否得到讀者的關注和共鳴?

  我們從網站後台的統計資料觀察到,標體有清晰提出關鍵性問題的文章,吸引較多人想一覽究竟,例如:〈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什麼是藝術史?寫給對藝術史有興趣的年輕讀者〉。這類高人氣文章,常激發讀者想吸收新知或驗證已知的興趣。「漫遊藝術史」開站以來,點閱率前十名的文章中,便有八篇是以淺顯易懂的疑問句作為標題,這似乎意味著現今許多的讀者,想從藝術史當中得到知識的啟迪,一同加入尋求答案的過程。

  而關注日常生活的視覺文化主題,這類文章也令讀者眼睛一亮,例如〈臥遊水中山色〉談水族箱造景和山水畫論之間的關聯,〈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談手機常用的長輩圖和早安圖如何傳達情感和訊息,這類文章深獲讀者喜愛,甚而被選錄為高中教科書內容,表示社會大眾越來越想提升視覺文化的素養,同時亦印證藝術史是一門活的學問,能與時俱進地應用在常民生活之中。

  藝術史動詞化、去中心化、多元的藝術書寫

  不同作者文章之間的關聯性,也是選編成冊的要點之一。本書採取主題作為分類原則,每個主題單元之內有四至五篇文章,縱橫不同時代和地區的藝術史,使之產生對照和比較的思辨空間,讓讀者能拓展視野、觸類旁通。這樣的安排讓藝術史成為一個動態的網絡和關係的場域,而不是一線性發展和絕對權威的架構,或是一串恆久固定的事件和名單。

  如此的主題企劃,也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同時,主題式的構想也呼應著當前許多博物館的展覽策劃走向,例如泰特現代(Tate Modern)、蓋提博物館(The J. Paul Getty Museum)無不運用靈活的主題分類策略,融匯來自不同文化的典藏品,跨越了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簡言之,這套書將藝術史視為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我們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

  拓展視野、觸類旁通的凡人視角內容

  本書共八單元,由「解謎線索」揭開序幕,邀請讀者一起調查「辦案」,逐步掌握藝術解謎的根據和線索。接著,我們從「影像幻術」單元,了解各種視覺技術如何操作真假難辨的戲法,在「版畫藏奇聞」當中,飽覽東西方版畫作品的奇趣神采,看到版畫發揮的社會影響力。「性別視角」、「身體和存在」兩單元,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中的人體再現和性別觀點,並從藝術史反思權力關係和哲學倫理。接下來的「視覺敘事」單元,解析繪畫圖像和電影片頭的視覺語言,如何表達或提示故事情節。最後,「流行風潮」、「跨界匯流」兩個單元,透視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緊密關係,時尚、動漫、電影、社群媒體皆和藝術互相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透過圖文並茂的頁面,本書期望引發讀者探索藝術史的興趣和好奇心,以深入淺出的解說,帶領讀者進入感性和知性交融的藝術史。我們用凡人的視角觀看和談論藝術史,而不是歌功頌德永垂不朽的天才傑作。換言之,我們不願神格化藝術史,也不想自抬藝術史研究者的身價。而所謂的凡人,是指生活在這時代的市井小民兼藝術史愛好者,具備藝術史的素養和視野,懷有研究和書寫藝術史的熱情。雖然凡人沒法全知全能,其講述的是局部的、小寫的藝術史個案,也沾染今日的眼光看待歷史,但篇篇短文卻是實實在在經過跋涉和錘鍊而成的知識結晶。

  罕見來自本地學術界和藝術界的集體發聲

  坊間藝術史書籍大多是翻譯外國出版品,罕見來自本地學術界和藝術界的集體發聲。這本書是由台灣作者群用心打造的難得成果,用道地直白的語言講解藝術史的重要課題。為了呈現作者群的具體面貌,我們在每篇文章末特別開闢「快問快答」專欄,讓幕後的作者走到幕前,回應一些簡單有趣的問題,例如:最打動你心的藝術作品是什麼?最想和哪位藝術家聊天?藝術史讓你最開心或最痛苦的地方?你最想成立什麼樣的美術館?從作者們的回答,可以瞥見人人都有令他/她心跳加快的藝術作品和心靈發熱的神馳時刻,人人也有為藝術史憂煩的難眠理由。當你讀到「快問快答」專欄,便能撫觸到每個作者的喜悅和掙扎,知曉他們關於未來美術館的奇思妙想。原來,藝術史這門學科並不是冷硬枯燥的,它的知識生成和研究者的生命體驗是互相交織的,富含人性的溫度和韌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實在是太有意思了,那種有點迷幻、有點怪誕的風格,光是滑鼠點進去看一眼,就讓人好奇裡面到底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藝術秘辛。我一向對那些主流教科書裡不會提到的犄角旮旯特別感興趣,你知道嗎?總覺得真正的「趣味」往往就躲在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角落裡。光是書名裡的「怪奇小路」這幾個字,就已經把我完全勾住了,彷彿在暗示這趟藝術旅程不會是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滿了岔路和驚喜的探險。我猜想,作者肯定花了不少時間在各種資料庫和檔案室裡挖寶,才能把這些不為人知的冷知識串聯起來,讓讀者能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藝術史。這種「顛覆既有認知」的寫作手法,對我這種有點藝術底子但又渴望新鮮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沙漠中的甘霖。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那些藝術大師們不為人知的B面人生,或者那些因為太過前衛而被當時社會排擠的作品,現在回頭看卻閃耀著時代之光的那種故事。總之,光是從這個標題和氣氛營造來看,就已經成功地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好奇的種子,準備好要好好享受這趟知識的漫遊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藝術史書籍,很多都是老生常談,翻開來看來去都是那幾張「蒙娜麗莎」或是「星夜」的解析,看得我都快要睡著了。我最怕的就是那種寫得一本正經,但內容卻空泛無力的書。然而,這本電子書的氣味很不一樣,它散發出一種「就是要跟你聊點八卦、有點衝擊感」的氣息。我個人對於那種能把嚴肅的學術內容,用一種像朋友聊天一樣輕鬆、甚至帶點戲謔的語氣包裝起來的寫法,完全沒有抵抗力。特別是它強調的「冷知識和驚嘆號」,這簡直是為我這種求知慾強但耐心有限的現代人量身打造的。我希望它不只是列舉事實,而是能深入挖掘那些導致這些怪奇藝術現象產生的社會背景、甚至是藝術家個人那種有點「偏執」的性格。如果能讀到一些關於藝術家私生活的秘辛,或是某個劃時代作品背後那些啼笑皆非的創作過程,那絕對是物超所值。畢竟,藝術史之所以迷人,不就在於它混合了天才的偉大與凡人的荒唐嗎?我準備好了,等不及要看看到底有哪些冷知識會讓我忍不住「驚嘆」出聲。

评分

我對於「冷知識」這三個字特別敏感,因為真正的知識探索往往是從邊緣開始的。很多時候,那些被主流藝術史忽略的作品或藝術家,其實才是推動變革的真正力量。這本書的書名給我的感覺是,它提供了一張「非主流」的藝術地圖。我希望它能帶我深入探討那些在當時看來或許很「離經叛道」,但事後證明極具遠見的藝術運動。例如,表現主義的陰鬱色彩是如何反映時代的焦慮,或是超現實主義那些光怪陸離的畫面,背後隱藏了哪些佛洛伊德式的心理學解讀。而且,這種「怪奇」的視角,很可能會牽扯到藝術與科學、哲學甚至神祕學的交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將這些看似不相干的元素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娛樂性的知識網。如果它能讓我對幾位我原本以為很熟悉的藝術家產生全新的看法,甚至去重新尋找那些被埋沒的作品出來欣賞,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達到了極點。這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閱讀」,而是一種「重新發現」的過程。

评分

最近我在想,為什麼有些藝術作品會讓人一看就覺得「怪」,但越看又越著迷?這背後一定有某種規律或某種不為人知的「藝術語言」。這本電子書的「漫遊」感,讓我聯想到一場沒有預設目的地的自由探索。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的堆砌,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濾鏡」。或許,透過了解那些在歷史洪流中顯得格格不入的怪奇藝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現今所處的時代是如何繼承和轉化了那些「不正常」的基因。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帶有爭議性、甚至有點「黑暗面」的藝術題材。是選擇批判,還是純粹以一種抽離的、歷史研究的態度去呈現?我更傾向於後者,一種既不美化也不過度道德批判的冷靜敘事。如果這本書能做到既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又讓我對藝術史的複雜性有更深層次的體悟,那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身邊所有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這感覺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秘密的「藝術家筆記」,充滿了未經修飾的真實。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在通勤時間閱讀的電子書愛好者,我非常重視內容的「便攜性」和「碎片化閱讀」的友好度。這本書的電子版格式,讓我感覺它非常適合在零碎的時間裡抓起來看一小段,然後馬上能獲得一個完整的知識點,不會有那種「這段話好長,我得找個安靜的地方才能消化」的壓力。這種「怪奇藝術史」的主題,天然就適合拆解成一篇篇獨立的小故事。我猜想,作者的編排一定很聰明,不會讓讀者陷入複雜的年代脈絡糾纏中。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跨界連結」,比如某位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是不是來自於當時流行的某種民間傳說,或是某個風格的興起,其實是源於一場社會運動的副產品。這類型的書,最怕的就是作者自己寫得太沉迷於自己的體系,而忘了讀者的接受度。如果它能像一個優秀的策展人一樣,用充滿熱情的導覽口吻,一步步引導我們進入那些晦澀的藝術角落,那我就會給予極高的評價。希望它的排版在手機上閱讀起來也夠舒適,不會讓眼睛太過疲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