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課01】美學:打開未知的美感體驗 (電子書)

【牛津通識課01】美學:打開未知的美感體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斯‧納內
图书标签:
  • 美学
  • 艺术
  • 哲学
  • 文化
  • 牛津通识
  • 通识教育
  • 审美
  • 体验
  • 电子书
  • 西方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麼是美學?
只有放在博物館裡的作品才算美?
只有看著莫內的畫、聽著莫札特的音樂,才叫美學體驗?
搖滾樂、性、飲酒、喝咖啡算美學嗎?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美學與生活如何緊密交織。

  美學,是對你來說有價值的時刻,
  是充滿享受的個人經驗。
  美學不僅僅是高大上,
  美學的範疇遠大於學院或是街頭藝術,
  而是包含了我們生活中關心的眾多事物。

  任何事物都可以看起來很美,而美學正是關於這些美的經驗。
  但讓一種經驗成為美感的,並不是因為我們經驗到的事物是美的,
  而是我們以某種方式經驗它,而那過程中我們通常能感受到「愉悅」。
  因此談論美學的時候,
  應該將重點放在強烈的、讓人滿足的、對個人重要的美感體驗,
  而不是為了專注於美學批判而犧牲這些體驗。

  本書精簡介紹了西方與非西方的美學傳統,
  你將明白美學遠遠超過藝術範圍,
  更包含了人們情緒展現的方式、感知改變的方式,
  以及美感欣賞與社會參與互動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那些能讓你感受到值得擁有、縈繞於心的體驗,
  都能稱之為美學。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导论性著作的简介,它旨在引导读者探索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历史脉络以及当代的应用,但与您提到的那本书的特定内容无关。 --- 美学导论:感官、判断与存在的交织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美学入门指南,旨在为初学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重新审视美学核心问题的契机。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探讨的远不止是“什么是美”这个单一问题,它关乎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以及艺术、自然与人类经验之间的深刻关联。 本书从美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入手,梳理了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到启蒙运动时期康德、休谟关于“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争论,再到黑格尔将美学提升到“绝对精神”的层面。通过对这些关键思想家的梳理,读者能够理解美学概念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被重塑和挑战的。 第一部分:美学的概念基石与历史溯源 在探讨具体艺术现象之前,本书首先界定了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美(Beauty)、崇高(Sublime)、趣味(Taste)和艺术(Art)。我们探讨了“美”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演变。例如,古典时期的和谐、比例与秩序,与浪漫主义时期对无限、激情和非理性力量的推崇形成了鲜明对比。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被视为现代美学的分水岭。本书详尽分析了康德的“无利害的愉悦”和“目的性无目的性”理论,解释了审美判断为何能获得一种主观的普遍性。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它既是个人化的感受,又试图超越纯粹的私人偏好,指向一种共同的人类经验。 同时,我们考察了休谟对趣味的经验主义解释,以及席勒将审美教育视为人格完善途径的观点。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美学困境的参照系。 第二部分:艺术的本质与理论冲突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艺术哲学,深入探讨了关于艺术本质的几大核心理论流派之间的对话与冲突。 模仿论(Mimesis)的再评估: 从柏拉图的“影子”到亚里士多德对净化(Catharsis)的强调,本书审视了模仿论在不同语境下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我们讨论了摄影术和录像艺术出现后,对传统模仿论提出的挑战。 形式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强调作品自身结构、线条、色彩和构图的纯粹性,形式主义(如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如何成功地解释了抽象艺术的魅力,以及它在面对叙事性强、社会关怀深的艺术时的不足。 表现论与情感理论: 探讨艺术作为情感载体的角色。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传达内在的感受、意图或情绪?这部分内容需要细致区分“表达”与“唤起”的区别,并分析了表现论在音乐和抒情诗中的优势。 制度论与社会建构: 面对20世纪后半叶的观念艺术和后现代思潮,本书引入了艺术制度论(如乔治·迪基的理论),指出艺术的地位往往由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接受群体所赋予。艺术不再仅仅是作品的内在属性,更是其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部分:感官的扩展与跨学科对话 美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戏剧、音乐)。本书致力于拓展读者的感官视野,探讨美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的体现。 我们深入分析了建筑美学,考察了空间、光线和材料如何影响人类的居住体验和心理状态。这种美学关乎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以及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营造。 此外,环境美学和景观哲学被提上议程。自然景观的美感如何构成?它与人工美有何本质区别?本书讨论了从亨利·戴维·梭罗到当代生态批评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学反思。 在当代文化领域,大众传媒与技术美学成为重要议题。从电影的蒙太奇语言到数字艺术的交互性,技术不仅是媒介,也塑造了新的审美范式。我们探讨了“审美化”现象——当日常事物也被纳入审美的考量范围时,我们如何保持批判性的距离? 第四部分:审美判断的实践与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读者的实际体验,探讨如何“有效地观看”和“有意义地欣赏”。我们提供了分析艺术作品的工具箱,鼓励读者超越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深入探究作品的结构、意图和文化语境。 审美判断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依然是核心议题。我们审视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当一种文化的美学标准与另一种文化相冲突时,我们应如何调和? 最后,本书以对“好”与“有用”的辩证思考作结。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美学教育和纯粹的审美体验的价值何在?本书强调,对美的追求,本质上是对人类经验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本书特色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采用历史梳理与理论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层层递进。 兼顾经典与前沿: 既有对康德、黑格尔等巨匠思想的精准解读,也涵盖了后结构主义和当代艺术理论的视角。 强调实践性: 引导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 本书适合所有对哲学、艺术史、文学批评乃至设计、建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它,意味着开启一场关于感知、判断与意义构建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本斯‧納內(Bence Nanay)


  安特衛普大學(Universiteit Antwerpen)哲學教授,劍橋大學彼得學院(Peterhouse, Cambridge)高級副研究員。

譯者簡介

蔡宜真


  成功大學建築學士,德國布蘭登堡邦科技大學世界遺產研究碩士。

  譯作涵蓋設計及文學、人文類,譯著包括:《樂高神話》、《芬蘭國寶設計全集》、《雌性生活》、《頭號要犯》、《間諜身後》、《人道經濟》等書。

  聯絡信箱:maggytsai@hotmail.com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迷失在博物館裡
第二章 性、毒品、搖滾樂
第三章 經驗與注意力
第四章 美學和自我
第五章 美學與他人
第六章 美學與生活
第七章 全球美學
致謝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4490
  • EISBN:978626704460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探討美學的書籍多如牛毛,但很多都淪為名詞解釋的堆砌,讀完後除了認識幾個大師的名字外,對自己的生活毫無幫助。然而,這本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持續不斷地將美學的探討拉回「人的存在」這個核心。它討論的不是藝術品本身有多偉大,而是藝術家或觀者在創作與欣賞的過程中,如何面對自我、如何與世界建立連結。例如,書中分析了「不完美之美」的文化意涵,這讓我聯想到台灣文化中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手作物件,它們或許在精準度上不如機器製品,卻擁有無法複製的生命力。這種帶有文化溫度的分析,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接地氣」。它不只是在教你欣賞古典美,更是在教你如何欣賞「你的生活本身」,這點對我來說價值最高。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有夠「吸睛」,那種抽象又帶著一點古典氣息的排版,讓我覺得這根本不是一本教科書,比較像某個獨立藝術家的作品集。我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買,畢竟「美學」這東西聽起來就很虛無飄渺,怕讀起來會像在啃石頭。但翻開第一頁後,立刻被那種深入淺出的文字風格吸引住了。作者用了很多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那些高深的哲學概念,像是從一幅畫的構圖,聊到我們早上挑選早餐的心情,這種連結讓人覺得美學不再是學院派的專利,而是跟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自然。尤其書中對「醜」的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顛覆了我以往對美醜的二元對立看法。讀完後,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每天經過的街景,連搭捷運時那些制式的座椅和燈光,似乎都藏著某種設計師的意圖。這本書的魔力就在於,它沒有直接告訴你什麼是美,而是引導你去「感受」美,那種啟發性遠超乎我的預期。

评分

說真的,我對哲學類的書通常敬而遠之,總覺得那些詞彙和邏輯推演太過晦澀難懂,很容易讀到一半就睡著。但這本在處理美學的脈絡上,展現了極高的敘事技巧。它沒有走傳統的歐洲哲學史那種線性敘事,而是像在編織一張網,將東西方的審美觀、藝術史的轉折點,甚至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審美趨勢,都巧妙地串聯起來。我特別欣賞它在討論「形式與內容」辯證關係時所採用的類比手法,那種從音樂的節奏感跳轉到建築的空間感,最後回扣到文學意境的處理方式,非常流暢且有說服力。對於我這種非本科系的讀者來說,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通往美學殿堂的階梯,穩固又不失趣味性。讀完後,去逛美術館的體驗都變了,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會開始在心裡默默地分析作品的結構和情感張力,這本書真的有「改變看世界」的力量。

评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那就是「原來我一直都在美學的邊緣遊走,卻從未真正走進去」。它不像那種填鴨式的學習,反而像是一場跟著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咖啡館裡展開的深度對話。作者的筆調時而幽默、時而嚴肅,但始終保持著一種對事物的好奇心。我尤其喜歡它在結尾部分對「未來美學」的展望,探討了科技對人類感知能力的潛在影響,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宏大,既立足於歷史長河,又緊貼當下脈動。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拋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迫使讀者自己去建構屬於自己的美學光譜。讀完後,感覺我的思緒變得更柔軟、更有彈性,不再那麼僵硬地用既有的框架去衡量事物。這絕對是近期我閱讀體驗中,最讓我感到充實且精神愉悅的一本書。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也值得一提,雖然內容是深度的,但它的電子書格式處理得非常人性化。我發現它在引用大量藝術作品圖片時,解析度高且切換流暢,這對於視覺藝術的討論來說至關重要。書中對「感性認識」的闡述尤其深刻,它讓我重新思考「直覺」在美學判斷中的地位。過去總覺得判斷美醜需要一套標準或知識體系,但書中探討的那些「瞬間的悸動」或「難以言喻的共鳴」,反而更接近真實的生活體驗。它挑戰了理性至上的思維,鼓勵讀者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和內在的聲音。我個人覺得,這對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總是需要不斷分析和歸類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心靈上的釋放。它像是一劑慢活的良藥,提醒我們停下來,好好地「感覺」一下周遭的事物,而不是急著去「定義」它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