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研究:美學流變×學者論戰×全面解析,從美的定義範圍到美的文化建構,研究近代美學發展必讀之作 (電子書)

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研究:美學流變×學者論戰×全面解析,從美的定義範圍到美的文化建構,研究近代美學發展必讀之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志剛
图书标签:
  • 美学史
  • 英国美学
  • 18世纪
  • 美学流变
  • 学者论战
  • 文化建构
  • 近代美学
  • 美的定义
  • 电子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響近代西方藝術的十八世紀英國美學
×
藝術、哲學、心理學……各家精華一把抓

  「美的」不一定是「美麗的」?「美學」不等於「美」?
  關於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美」,竟然各有各的說法!
  到底我們常說的「美」是怎麼一回事?


  自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正式將美學問題納入哲學領域以來,經過一系列重要美學家的一路開拓和發展,18世紀的英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美學。
  總體來看,18世紀英國美學主要是一種審美心理學,也就是以審美主體的心靈活動作為研究對象。
  從這方面來看,英國美學真正確立了美學的主體性原則。

  【英國美學一開始其實很「落伍」?】
  17世紀的英國社會對藝術並不重視,甚至那個時代的英國人對藝術也不感興趣,而是傾向於從事能帶來實際利益的職業。
  即使在18世紀,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缺乏與歐洲大陸抗衡的著名藝術家,人們所能欣賞到的幾乎都是來自法國、義大利的繪畫、音樂和戲劇。
  也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英國美學為何突然崛起,又如何影響近代西方美學的發展。

  【「美」的核心在於「趣味」?】
  布萊爾:趣味是人先天辨別美醜的能力,幼兒會被規則的形式、圖畫和雕塑所吸引,粗鄙的農民也能從民謠故事、天地萬象中得到樂趣。
  艾利遜:趣味被看作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憑藉這種能力,我們察覺並欣賞自然或藝術中美的或崇高的東西。
  艾迪生:好的趣味能夠分辨哪些作品是優秀或平庸的,美的作品自然會帶給人快樂,而低劣的作品則讓人不快。

  【古希臘時代的「演講」是什麼樣子?】
  古希臘諸城邦,先有暴君獨裁,而後被民主政府驅趕;然而民眾受自由精神的激勵,積極參與政治,相互競爭。如果不用武力,便要用語言來決出勝負,這就是雄辯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古羅馬人的雄辯藝術學自古希臘,但他們無論在活力上還是敏銳程度上都比不上古希臘人。古希臘人的雄辯藝術大多源自天才,而古羅馬則來自規範和技巧。這是因為在共和國時期,公共演說便成為古羅馬人獲取權力和名聲的工具,稱不上是真正的「雄辯」。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18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各個名家、不同流派對「美」的討論,不只能深刻理解近代西方美學的沿革與影響,更能從中理解到各式各樣的美感經驗,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英倫風華:十八世紀後半葉的審美思潮與文化轉向 本書深入探討了十八世紀後半葉(約1750年至1800年)英國社會思潮的重大轉折,聚焦於此時期美學觀念的劇烈變動、核心哲學辯論及其對當時藝術、文學和社會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此段時期被譽為啟蒙運動的晚期與浪漫主義的前夜,其間的審美標準正經歷一場由古典的理性規律向主觀情感、自然崇拜的複雜過渡。 第一部:理性的餘暉與情感的萌芽 本部分首先回顧了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的古典美學遺產,特別是早期對柏拉圖理念、亞里士多德修辭學的繼承,以及對“崇高”(Sublime)概念的早期探索。然而,隨著啟蒙運動對經驗主義的強調,哲學家們開始質疑那些僵化的、試圖以數學公式定義美的企圖。 休謨的懷疑論與審美判斷: 詳細分析了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論標準的尺度》(Of the Standard of Taste)中提出的著名觀點——美感是相對的,但仍可尋求某種程度上的共同標準。我們將考察他如何將審美判斷置於情感和經驗的基礎之上,而非純粹的理性推導。 柏克與“崇高”的體系化: 愛德蒙·柏克(Edmund Burke)的《對崇高與美概念起源的哲學探究》是這一時期的里程碑。本書將細緻解剖柏克如何將“美”與“愉悅、柔和、精緻”聯繫起來,而將“崇高”與“恐懼、痛苦、強大”相連,從生理學角度解釋了人類對宏偉、無限和危險事物的本能反應。這不僅影響了對風景畫和戲劇的評價,也為後來的浪漫主義抒情奠定了心理學基礎。 感性論與道德情操: 探討了感性論(Sentimentalism)在文學和日常禮儀中的興起。文學作品開始著重描寫細膩、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同情心(Sympathy)和仁慈(Benevolence)。這股思潮挑戰了洛克式純粹理性的地位,強調情感在道德判斷和審美體驗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美學的拓界:自然、建築與園林 十八世紀後半葉,審美不再僅限於古典藝術的範疇,而是擴展到對自然景觀和人造環境的評估。 自然之美的重新發現: 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開始將自然視為啟示真理和情感的源泉,而非僅是需要被馴服或理性規劃的對象。本書將考察人們如何從對嚴謹幾何花園的偏愛轉向推崇不規則、粗獷的“自然風光”。 英國風景園林的興起: 深入分析了亨普斯泰德·霍斯金斯(Humphry Repton)等設計師的實踐,探討他們如何將繪畫中的構圖原則運用於真實的景觀營造中,創造出既模仿自然又具有高度人工設計感的“田園詩意”景觀。這些園林設計是對法國理性式宮廷園林(如凡爾賽)的直接美學反動。 哥特復興的文化意涵: 哥特式建築,在古典主義盛行的時代曾被視為“野蠻”的象徵。然而,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哥特式美學(Gothic Revival)作為一種對中世紀精神的浪漫化嚮往,開始在建築和文學中獲得合法地位。本書將分析這種復古思潮,如何反映出對純粹古典主義的厭倦,以及對神秘、歷史深度和地方色彩的重新重視。 第三部:藝術教育與跨學科的辯論 隨著學術機構的發展,美學開始從哲學思辨走向更具操作性的層面,影響了藝術教育和文化批評的實踐。 皇家藝術學院的角色: 分析了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在標準化藝術教學中的作用,特別是約書亞·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的演講如何試圖調和古典的“高貴主題”與當代英國藝術家的現實需求。他的理論在傳承古典理想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新興潮流的挑戰。 文學與視覺藝術的交融: 探討了小說(Novel)的興起如何與美學體驗相互作用。早期小說家們對日常場景的細緻描寫,實質上是在拓展“美”的定義,將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細節提升到審美關注的層面。同時,對歷史和異域文化的興趣,也豐富了視覺藝術的主題。 美學與道德哲學的糾葛: 深入辨析了十八世紀英國思想界中,美學與道德哲學之間複雜的聯繫。許多哲學家(如休謨和斯密)認為,審美能力與判斷道德的能力是源於同一種人類情感機制。本書將考察這種聯繫如何在社會規範的層面產生影響。 結論:通往十九世紀的橋樑 本書總結道,十八世紀後半葉的英國美學,是一個充滿張力和過渡的時代。它在試圖用經驗主義的方法去解構古典的普適性原則的同時,無意中為後來的浪漫主義思潮提供了強大的情感和哲學武器。對“崇高”、對自然、對個人主觀經驗的強調,標誌著歐洲審美思維重心正從外在的客觀秩序,轉向內在的主觀感受與文化建構。這段時期的思想辯論,構成了理解近代西方藝術和文化發展的關鍵節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志剛


  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西方美學研究和文化研究,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图书目录

布萊爾
論趣味
論語言
論風格
論雄辯

艾利遜
趣味情感的本質
想像與趣味情感
聲音與色彩的美
形狀的美
道德美

吉爾平
畫意美
畫意之遊
畫意與藝術

普萊斯
繪畫與園藝
定義畫意
藝術中的畫意

想像理論的得失
感覺與情感
想像的祕密
想像的缺憾

美與道德
經驗主義哲學中的功利主義
沙夫茨伯里與非功利性原則
非功利的功利性
審美的社會學
何謂趣味
趣味是否有差異
標準何在

美學與文化
消費文化的崛起
公共領域的建設
美學與政治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5494
  • EISBN:97862633260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们这些常年浸淫在古典美学边缘晃悠的学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老实说,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美学,过去给人的印象总是零散地出现在康德、休谟的宏大叙事里,或者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一个注脚,显得边际化。但这本书硬是把这个时段的论辩,从“边缘”拉到了“中心”,用一种极其扎实、毫不含糊的研究方法,把当时的思想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崇高”与“优美”这些核心概念时展现出的细腻和历史敏感性。他们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伯克或休谟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概念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甚至自然观变迁中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和塑形。例如,探讨“情感”在美学判断中的核心地位是如何与启蒙运动后期的个体主体性觉醒相互缠绕的,这部分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它让我们看到,美学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心理和文化焦虑的投射。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仿佛置身于1780年代的伦敦沙龙,亲耳聆听那些思想巨匠们关于“何为美”、“如何感知美”的激烈争辩,那种氛围感十足,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研究框架,完全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叙事”。作者采取了一种交叉比对的策略,将美学思想的发展视为一个复杂的网络,而非简单的线性演进。比如,对“想象力”在美学建构中角色的探讨,它不是孤立地看,而是将其与当时的“天才论”以及早期浪漫主义的萌芽状态联系起来。这种多维度、相互参照的分析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当时美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常常在想,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后世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前驱者,难免带有时代错置的偏见。但这本书却努力地“回到现场”,去理解在缺乏现代美学体系框架之前的思想家们,他们是如何在混沌中摸索出那最初的几条路径的。尤其是在处理“审美经验”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张力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早期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深刻理解,非常到位,让人耳目一新,感觉像是被重新教育了一遍关于“如何做历史研究”的基础功课。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艺术史和哲学史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工具书”与“思想传记”的完美结合体。它的信息密度极高,但叙述的流畅度却保持得非常好,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晦涩难懂的弊病。我尤其赞赏它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论战”部分。过去很多资料把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描绘成泾渭分明的阵营对抗,但这本书则细致地描摹了思想是如何在交流、借鉴乃至误读中螺旋上升的。它展示了,即便是相互批评的学者,其思想深处也往往共享着某些时代的底色或未被言明的假设。这种对“思想互动性”的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动态的美感。它不只是在介绍“他们说了什么”,更是在揭示“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以及这些思考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对美的基本认知。这种对思想史“动态过程”的还原,是极其难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台湾本地的学术圈来说,意义非凡。我们长期以来在美学教育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法体系的经典译介。而英国十八世纪的美学,虽然是西方美学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却常常因为其经验主义的底色和相对“不那么形而上”的倾向,而被处理得相对草率。这本书的出现,终于提供了一个足够详尽、足够深入的中文文本,来填补这一空白。它不仅详尽解析了从休谟到瑞德等关键人物的理论建构,更着重于将这些理论置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比如,印刷术的普及如何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或者新兴的“中产阶级”如何催生了对特定类型艺术(如风景画)的品味需求。这种对美学“文化建构”层面深挖,让我清晰地看到,美学判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理性活动,而是与社会阶层、消费习惯和大众媒介息息相关的复杂产物。这种“大历史观”下的美学解析,对于我们进行跨学科研究是极有启发性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意犹未尽”,但又是“豁然开朗”。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已经定型、缺乏新鲜感的历史时期,重新激活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处理“美学流变”时那种审慎的措辞和严谨的论证,让人丝毫不敢怠慢。特别是在关于美学经验的“情感基础”和“道德教化”之间的拉扯与平衡这一点上,书中呈现的复杂性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十八世纪的美学视为通往康德的“预备阶段”,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和完成度的独特思想系统来加以考察。这对于我们打破“线性进步史观”的桎梏,非常有帮助。看完之后,我立刻回去翻阅了自己收藏的几部早期英国美学家的文集,感觉对他们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那些过去模糊的概念和跳跃的论述,现在都像被串上了清晰的丝线,变得有迹可循。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力作,无论你是专业研究者还是仅仅对西方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