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台灣二: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 (電子書)

閃耀台灣二: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宗懋圖文館
图书标签:
  • 台湾
  • 乡村景观
  • 历史
  • 文化
  • 摄影
  • 19世纪
  • 20世纪
  • 台湾历史
  • 电子书
  • 黑白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閃耀台灣》:台灣土地情感與知識的傳家之寶
 
  從來沒有一套台灣書籍像《閃耀台灣》這般,讓人如此沉浸在台灣土地的百年時空,猶如步行其間,徜徉於四周炫目感人的風情,偶爾也因目睹具體的事件而感受到內心強大的衝擊。這套書已經超過傳統紙本書的視覺極限,而是台灣土地情感而知識的傳家之寶。不只是放在書架,而是注入未來世世代代的台灣人的心靈,不斷地被學習和重溫,具有永恆的典藏價值。
    
  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閃耀台灣》使用了最精美的照片原材料,以及最高端的現代數位上色工藝技術。這是徐宗懋圖文館動用了累積20年的原照片收藏,以及過去5年建立的國際一流數位上色藝術師團隊,兩項優勢所取得的驚人成果。
    
  以《台灣山鄉原民》這一本畫冊為例,本畫冊使用日本學術權威森丑之助先生在百年前所拍攝的經典原住民圖錄照片,一般出版社都使用舊出版品反覆翻拍的圖片,大多都已模糊不清;然而,徐宗懋圖文館卻使用用市價高達50萬台幣的森丑之助的精緻柯羅版原版圖片。如此投資只為了取得最好的印製效果,這也使得《閃耀台灣》中的原住民圖像無論內容和視覺效果,都達到了台灣出版界史上的最高峰。
    
  至於物產和生態方面的圖片,則是使用了《大量台灣寫真大觀》、《亞細亞寫真大觀》和《台灣物產大觀》精美的原版照片,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有關過去台灣人生活和習俗的影像則是民國49年(1960年)薛培德牧師所拍攝的經典照片,每一張都是由原底片沖洗出來,並且進行精美的數位上色,展現了動人的往日情懷。
    
  總之,在技術工藝層面,台灣沒有任何一本出版物像《閃耀台灣》做出如此大的財力,動用如此多的人力,以及付出如此深的心力,只為了留下一套值得代代相傳的台灣之寶。
    
  《閃耀台灣》製作完成於台灣疫情最嚴重的兩年,很多人不能正常上學上班,收入和生活都受到影響。然而,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做出最大的投資,投入最大的心力,完成這一套經典作品,代表台灣在艱困的環境中奮鬥不懈的精神,有如一顆閃亮的鑽石,永遠福星高照。
 
  文/作者徐宗懋
 
  《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
    
  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本畫冊介紹鄉村地區建築的特色和景觀,清朝時期主要是傳統閩南和客家的農舍,富裕人家則住三合院,至於原住民則是傳統的茅草屋或石板屋。日本時期,城市建築出現較大的變化,不過鄉村建築的變化較少,直到光復以後大量的水泥房和磚石房,又呈現新的風貌。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閃耀台灣二: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 (電子書)》的替代性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本内容完全不相干、专注于其他主题的著作。 --- 《光影织就的航程:20世纪上半叶欧洲电影工业的工业化转型与艺术革新》 第一章:默片时代的黄昏与有声的黎明(1900-1935) 本卷深入剖析了20世纪初,欧洲电影业在技术与艺术双重驱动下的剧烈变革。从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影戏”早期试验,到格里菲斯开创的叙事语法,我们首先回顾了默片时代成熟的视觉语言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欧洲的制片中心,尤其是在德国的巴伯斯堡影城和法国的民族电影公司,如何通过对灯光、布景和演员表演的极致打磨,创造出表现主义的视觉奇观与自然主义的细腻情感。 特别聚焦于1927年《爵士乐之王》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冲击。有声电影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对传统电影制作流程、演员训练模式乃至观众体验的颠覆。本章细致描绘了欧洲电影人如何应对配音技术带来的挑战——从声场的录制难题到口音和语言障碍的跨国界传播困境。我们考察了德国电影如何利用声效增强其表现主义美学(如弗里茨·朗的作品),以及法国先锋派如何利用声音的节奏和实验性来解构传统叙事。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早期有声片时期,欧洲工业结构如何受到好莱坞模式的挤压与学习。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熔炉:政治、战争与电影宣传(1930-194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潜力被各国政府和政党充分认识。本章聚焦于电影如何被深度嵌入到复杂的政治格局之中。在法西斯主义崛起的背景下,意大利和德国的电影工业,在国家资本的强力扶持下,如何系统性地生产出服务于意识形态宣传的“美化现实”的作品。我们分析了宣传片的结构特征、视觉符号的运用,以及这些影片在国内外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与之相对,我们考察了英国和法国在面临战争威胁时,其电影工业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创作方向的转变。英国的纪实精神与爱国主义叙事,法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如何与战时审查制度抗衡。本章还特别设立章节讨论了流亡电影人(如从德国逃离的艺术家)在英国和美国形成的“欧洲流亡美学”,这些流亡者带去的精湛技术和文化遗产,对接收国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战后重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勃兴(1945-195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大陆满目疮痍,电影工业的重建工作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反思。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标志。本章详尽分析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美学:拒绝棚内布景,深入街头巷尾,启用非职业演员,关注普通民众在废墟中的生存困境。罗西里尼、德·西卡等大师的作品,如何通过其毫不妥协的纪实笔触,重新定义了电影的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 此外,我们也对比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复苏路径。法国的“创儿”(Tradition de la Qualité)如何试图在战后恢复传统大制作的辉煌;英国电影业在国家电影委员会的引导下,如何平衡商业需求与文化使命。本章通过大量剧照和工业档案分析,揭示了战后初期欧洲电影工作者在物资匮乏条件下,如何以极大的创造力重塑电影语言。 第四章:艺术的觉醒与工业边界的消融(1955-1965)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欧洲电影迎来了“作者论”的全面胜利和形式探索的黄金时期。本章重点探讨了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如何对既有的电影规范发起挑战。特吕弗、戈达尔等导演,通过对跳接(Jump Cuts)、手持摄影和即兴表演的运用,展现了电影作为个人表达媒介的巨大潜力。他们的理论基础——“作者论”——不仅是电影批评理论的重大突破,也直接影响了制片模式,赋予导演更大的创作自主权。 同时,欧洲其他地区也涌现出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电影运动。瑞典的伯格曼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哲学拷问;波兰学派对历史记忆和集体创伤的审视;以及意大利在“新现实主义”基础上发展出的更为个人化和讽刺性的“作者电影”。本章考察了这些风格迥异的运动如何共同推动了欧洲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地位,并最终确立了欧洲电影作为全球艺术电影中心的地位。这十年间,传统制片厂制度的瓦解与独立制片模式的兴起,标志着欧洲电影工业完成了一次从规模化生产到精细化、个性化创作的艰难跨越。 结语:风格的遗产与工业的未来 本卷的结论部分将总结这百年间的核心议题:欧洲电影如何在面对好莱坞的商业冲击时,始终坚守其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以及技术革新(如彩色摄影和宽银幕的引入)如何被欧洲的艺术家们转化为增强叙事深度的工具,而非仅仅是视觉上的噱头。通过对工业档案、导演访谈和关键影片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20世纪欧洲电影工业从初创、扩张、政治干预到艺术巅峰的完整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中國時報》二十年新聞工作經歷,主要採訪國際和大陸新聞。2000年成立台灣文史工作室「徐宗懋圖文館」,專門收藏和編輯歷史圖片,出版歷史影像書籍,以及舉辦相關展覽,致力於中華歷史文化傳播教育工作。由於認識到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並倡議新的歷史影像的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蒐集,呈現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

图书目录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鄉村純樸的生活與景觀
 
清代台灣府城外圍砲台之珍貴圖像
熱蘭遮城遺址
打狗玫瑰聖母堂前身西班牙多明尼哥教堂之珍貴歷史圖像
淡水紅毛城中式外圍城牆之珍貴圖像
新竹東門城
新竹城牆的歷史典故
清代南台灣農村廍亭之珍貴照片
清代南台灣平埔族村落
清代高雄埤仔頭庄舊城壁
清代台灣鄉間的中式牌坊
清代台灣鄉間景致與時光
 
台北特一號排水溝之珍貴照片
台北霧裡薛圳之珍貴影像
大稻埕通往台北東側道路
台北南港
台北草山的日本人住宅街道
大正町往圓山方向的民居和稻田
台北近郊的農田和房舍
淡水稅關監視部與郵便局
優美浪漫的滬尾港
 
宜蘭孔廟原貌:全台最美的大成殿
羅東街
蘇澳街
南方澳漁港
竹南街
苗栗街
 
員林街
台中州埔里街
霧社村落
 
最早最完整赤崁樓之珍貴影像
整修完成的台南赤嵌樓
台南城大南門原貌
鄉下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
關仔嶺溫泉
屏東書院
恆春古城西門前的自動車活動
 
花蓮港廳港市街另一景
花蓮日本移民吉野村
花蓮佐久間神社
清水斷崖
馬公觀音亭
 
新竹木造建築市集
台南鄉下的茅草屋
載滿農產品的腳踏車
牛車拖著草繩
房子前的空地
農舍前曬黃豆根莖
遠處的山脈
利用農舍前的空地
在農舍前進行打平的工作
蓋房子的女工
龜山島普陀巖的珍貴歷史影像
金門的街景
金門的閩南風格村落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4227
  • EISBN:978626335436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7MB

图书试读

 
鄉村純樸的生活與景觀
 
  建築型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社會、家庭與個人具體生活所依。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這本畫冊收錄了1860到1960年間,台灣鄉村的建築樣貌。依照時間排序,我們能夠清晰看到不同時代背景下,鄉村景觀的風貌轉變。
  
  清代,鄉村地區,地主大戶興建巨宅大院,甚至有歌台舞榭的大花園,中等地主則是傳統三合院,一般貧苦的佃農則住在傳統的土角厝或簡窳的稻草屋內。日本殖民台灣以後,雖然城市建築受到了大規模的改造,住宅型態隨著不同身分也有頗大的改變,但是農村的建築物分布則甚少變化,從清代、日本殖民,一直到光復初期,其風貌大體上是一致的。
  
  在呈現以上台灣建築時代的變化上,台灣影像紀錄並不平均。像是清代的影像十分稀有,只能依靠日本殖民時期的影像資料,如《台灣寫真大觀》、《台灣寫真帖》、《日本地理大系》等。因此,技術上我們除了充分運用日本官方和半官方的影像資料外,也盡量補充民間和外國的紀錄,讓這本畫冊更能夠完整地反映百年台灣鄉村景觀變化的風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相片集真是讓老一輩的人看了心頭一暖,尤其是像我這種在鄉下土生土長的。翻開每一頁,彷彿又回到了那個騎著腳踏車、滿天都是稻香的年代。光是那些老舊的紅磚厝、曬穀埕上的阿伯阿嬤,還有泥土路上偶爾駛過的牛車,每一個畫面都訴說著過去的點點滴滴。其實,台灣的「鄉村」景觀一直在變,但這些老照片留下的,卻是時間凍結住的純樸與堅韌。記得小時候,鄰里之間的那種緊密感,比現在的網路社交還要真實。看到那些傳統的農具,像是打禾機、水車,現在的小朋友大概都只在博物館看過,但對我們來說,那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這本書的選材非常用心,不僅僅是拍了幾張風景照,而是捕捉了那個時代生活的美學,那種不加修飾、自然流露的生命力,真的很難得。光是看著那些老照片裡的光影變化,就能感受到不同季節的氣息,春夏秋冬的農忙景象,都在這一張張紙張上活了過來。

评分

我對這本的攝影師的眼光特別感興趣,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捕捉到這麼多充滿生命力的瞬間?照片中的人物,無論是在田邊小憩,還是在市場上叫賣,眼神裡總是帶著一種特有的堅毅和樂觀。這種「韌性」是當代社會比較缺乏的氛圍。特別是那些關於「聚落」的照片,像是廟口、公車站牌邊的閒聊場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非常近,那種社群的溫暖是現代鋼筋水泥叢林中難以複製的。這本書成功地記錄了台灣在面對外來文化衝擊與自身現代化進程之間,鄉村如何保持著核心的文化脈絡。它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能以更謙卑的態度去理解這塊土地上「人」的故事,而不僅僅是那些田埂、水牛和老房子這些靜態的符號。它是一部關於台灣精神的視覺史詩。

评分

坦白講,身為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年輕一輩,我對「鄉村景觀」的印象通常停留在觀光客會去的那種「美化過」的版本。但這本很不一樣,它展現了鄉村生活真實的樣貌,包括了辛苦、汗水,甚至有點雜亂的日常。有些照片裡,你會看到工人們在田裡彎著腰的側影,那種身體的勞動感幾乎要穿透紙面傳達出來。這讓我更能體會到,我們現在享受的便利生活,其實是建立在祖輩無數次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礎上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歷史文獻性,更在於它傳遞了一種「惜物愛物」的精神。照片裡的一切都顯得物盡其用,沒有過度的浪費。當我對照現在動不動就丟棄更新的消費文化時,那種對比真的讓人感到震撼。這不只是台灣的過去,更是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生活態度的起點。

评分

我得說,這本的編排設計非常現代,雖然內容是老照片,但排版卻很清爽,不會讓人覺得沉悶。設計師很懂得留白,讓每一張照片都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呼吸」。這對一堆老照片的彙集來說是個挑戰,但他們處理得非常好,沒有讓畫面顯得雜亂無章。尤其喜歡他們對照片說明的處理方式,不是那種生硬的日期地點,而是帶有一點點人文關懷的文字,像是描述照片中人物的可能心境,或者解釋某種農作法的背景。這讓閱讀體驗從單純的「觀看」提升到了「對話」的層次。我特別留意了幾張關於早期水利設施的照片,像是水圳的結構,那種精密的工程設計,完全體現了早期台灣人面對有限資源時的智慧。這絕對不是隨便找幾張舊照片拼湊出來的,背後的研究與整理工作肯定下了不少功夫,才能把這些散落在民家的珍貴影像匯集成冊。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歷史圖冊,畢竟市面上這類型的東西已經不少了。但這本的視野很廣,不只是聚焦在大家常說的「田園風光」,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區、不同族群在鄉村的生存樣態。舉例來說,有些照片捕捉到了原住民部落周邊的耕作景觀,那種與自然共生的哲學,跟漢人農村的精耕細作又有點不一樣,挺耐人尋味的。而且,這本選的年份剛好橫跨了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的過渡時期,那種新舊交替的張力,在建築風格和生活器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那時候的台灣社會,還沒被高度都市化完全吞噬,鄉下地方保有著一種獨特的文化韌性。看著那些簡樸的門面、門口堆放的柴火,會讓人反思,我們到底為了追求現代化,失去了多少珍貴的文化資產。這本書不只是在「記錄」,它更像是在「喚醒」我們對這片土地上的人與事物的集體記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